专题13《虽有佳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展开文本解析
一、《礼记》
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⑵《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
⑶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
⑷文学特色: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二、背景资料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有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虽有嘉肴
文 | 礼记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②也;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⑤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⑥也。《兑命》⑦曰:“学学半⑧”,其此之谓乎!
【教材注释】
①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②[旨]味美。
③[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困]困惑。
⑤[自反]自我反思。
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⑦[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⑧[学(xià)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教导。
基础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嘉肴 虽: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学学半。”句中前一个“学”读“xià”,后一个“学”读“xué”。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D.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战国末期鲁国人。中国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结合【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6.【甲】【乙】两文都谈及了教(为师之道)与学(从师之道)的问题,请举例谈谈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它们都是家经典著作。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 ( ) ②不知其旨也 ( )
9.翻译《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虽有嘉肴》一文通过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教学相长”的?请简要说明。
11.请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三句中任选其中一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乙】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
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故太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②,尊师尚道也。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释】①严:尊敬。②北面:指面向北行臣子之礼。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教然后知困 困于心 扶危济困
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出尔反尔
C.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独善其身
D.虽有至道 水至清则无鱼 至仁无亲
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14.【甲】文以“嘉肴”开头,有什么作用?
15.结合【甲】【乙】两文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2)《兑命》曰“学学半” 学:___________
(3)人不学,不知道道:___________(4)虽不琢以为器 虽:___________
1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18.【甲】【乙】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强调要___________,【乙】文则提出___________的观点。
19.【甲】【乙】两个文段都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③,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④其妻之机下,以目承⑤牵挺⑥。二年之后,虽锥末倒背,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⑦悬虱于牖⑧,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⑨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⑩曰:“汝得之矣!”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甘蝇: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②彀(gòu)弓:张满弓。彀,满。③不瞬:不眨眼睛。瞬,眨眼。④偃卧:仰卧。⑤承:这里是由下向上注视的意思。⑥牵挺:织布机的踏板。因其上下动作,故可练目不瞬。⑦牦(má):牦牛的毛。⑧牖:窗户。⑨浸:渐渐。⑩拊(fǔ)膺:捶胸。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行天下之大道/一语道破
B.不知其善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多多益善
C.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物极必反
D.学学半/必学视而后可/勤奋好学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甲文段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4)甲、乙两个文段都告诉了我们关于学习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②累丸③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④株拘⑤;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佝偻者承蜩》)
【注释】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指农历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之时。一说练习捕蝉要用五六个月的时间。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通“橛”,断掉的树木。⑤株拘:枯树根。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有道邪( ) (4)孔子顾谓弟子曰( )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其此之谓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B.不知其善也
C.其佝偻丈人之谓乎D.其真无马邪
2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24.联系实际,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5.阅读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至道
②教学相长也
③以补不足也
④但能说之也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_________。
(4)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①,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②之子,荆室蓬户③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④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
(节选自《太平御览·疾病部·卷五》)
【注释】①殪(yì):死。②被褐茹藿(huò):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粮饭。被,通“披”;褐,粗布做的衣服;茹,吃;藿,豆子。③荆室蓬户:用荆条做房子,以蓬草编门。形容居所简陋,家境贫寒。④重貂累蓐(rù):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
26.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知其旨也( ) (2)若是者鲜焉( )
2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家有僵尸之痛/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若是者鲜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或阖门而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D.而愚民悬符厌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8.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9.填空。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乙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甲文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乙文认为疫情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赛闻”。盖须切碰相起①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②,稠人广坐③,谬误差失者多矣。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起:启发,开导。②师心自是:以已意为师,自以为是。③稠人广坐:公共场合。稠人,众人。
3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
(2)学学半 学:
(3)好问则裕 裕:
(4)谬误差失者 谬:
3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2.【甲】文开头运用___________的手法,引出教与学的关系;【乙】文开头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引出了学习“须切磋相起”。
33.【甲】【乙】两文都谈论了学习,请结合内容谈谈你从两文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于心,衡于虑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6.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3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
(3)今将往矣 将:_________ (4)及去周 去:_________
3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39.两文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甲文侧重点是“_________”(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乙文侧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B.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C.虽有至道 道:道理D.学学半 学:学习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其此之谓乎
B.故曰:“教学相长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
C.其此之谓乎 其真不知马也
D.教然后知困 满目萧然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一上来先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是体验“正道”的最好途径。
B.文章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C.本文一共五句话,多用对偶句式,这种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
D.本文短短70字的篇幅内出现了五个“也”,起到判断的作用,语气肯定,停顿短促,读来干脆利落。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4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旨 ( ) (2)已( )(3)省 ( )
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3.【甲】【乙】两文的论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喻麟儿》)
【注释】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
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苟堪励志勤读( ) (4)皆宜涉猎( )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46.【甲】文节选自家经典论著《礼记·学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选文中提出了“”的观点。
47.【甲】【乙】文中谈到了哪些学习方法?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B.虽有至道 道:道理
C.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思D.《兑命》曰:“学学半” 学:学习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0.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文中提及的“教学相长”与知识卡片中的“教学相长”有何不同。
知识卡片
【词条】教学相长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51.同是论述类文本,下面的链接材料与《虽有嘉肴》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学,譬之犹砺①也。昆吾②之金③,而铢父④之锡,使干越⑤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⑥,加之以黄砥⑦,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注】①砺:磨。②昆吾:山名,据说此地多产赤铜。③金:金属的通称,这里主要指铜。④铢父:地名,据说此地多产锡。⑤干越:吴国和越国。⑥砻(lóng)砺:粗糙的磨石。⑦黄砥:细密的磨石。
52.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ㅤㅤ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ㅤㅤ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怨恨、生气虽然
2.D 3.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A.为人修养B.“温故而知新”或“学而时习之”或“博学而笃志”C.教学相长 6.《论语》中的“教”(为师之道)强调为师者自身的学习素养,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有嘉肴》中的“教”(为师之道)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促进;《论语》中的“学”(从师之道)强调谦虚好学,扬长避短。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有嘉肴》中的“学”(从师之道)强调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启示:学习要有自觉主动的态度,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要养成稳固良好的习惯等。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怨恨、生气。
(2)句意: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虽:虽然。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提问;仁:仁德。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是故”为连词引出后文;“学”为主语,“然后”为连词承接“知不足”;
故断句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A.“人不知而不愠”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由此可知,本句是在谈论为人修养;
B.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博学而笃志”可知,孔子认为学习旧知识也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时常复习,还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可据此直接提炼作答。
C.结合“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教与学的关系概括为:教学相长。
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乙“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论语》中的为师之道强调为师者自身的学习素养;《虽有嘉肴》中的为师之道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促进。结合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论语》中的从师之道强调谦虚好学,取长补短;《虽有嘉肴》中的从师之道强调学习要主动探索实践。
启示: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此外还要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自己高效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7.《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
8.坚定味美
9.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类比论证(或设喻说理、比喻论证),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和“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教学相长)的论述。 11.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们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8.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②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择,选择。其,他们的。善者,优点。从,跟从,学习。而,表顺承。
10.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联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本文运用类比论证,以嘉肴弗食就不知其旨来类比至道弗学就不知其善。进而引出后文对教与学的关系的论述,得出观点:教学相长。
11.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选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启示:在我们年幼的时候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学养,锻炼自己的才干。
示例二:选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启示:我们应该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示例三:选择“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启示:我们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这样才能进步。
【点睛】参考译文: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有嘉肴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2.D 13.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4.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从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示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同时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体谅,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意思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困惑,理解不清/困惑/困苦的人;B.反省/同“返”/同“返”;C.好的方面/好的,优点/好,维护;
D.都解释为:达到极点;故选D。
1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重点字词:
故:所以。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1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章开头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细读开头句,理解其含义;最后结合其下文所述来分析揣摩其作用。开头一句运用了设喻类比的写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也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这样层层深入,易于理解接受。
1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甲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乙文强调“尊师尚道”。启示:学习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省中懂得努力;教别人才能明白知识上的欠缺。所以我们既要自己努力学习,也要不断尝试把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孟尝君向闵子求学;派车前往迎接闵子。闵子说:“按照礼节有来求学的,而没有前往教学的。招来老师学习,不能学习;前往教学,就不能教化学习的人。这就是您所说的不能学习的人,我所说的不能教化的人。”于是孟尝君说:“恭敬地听从(您的)吩咐。”
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为困难(很难做到)。尊敬老师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在太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面向北行臣子之礼,(这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崇尚真理。所以不说却有威信,不发怒却有威严,这就是所说的老师。
16.味美同“敩”,教导道理即使
17.(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18.教学相长人不学,不知道 19.都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甲】文以再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虽然有好的道理,也不会知道它的好处。【乙】文以玉石不经过雕琢成不了好的器物,类比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道:道理。
(4)句意为: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虽:即使。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自反,自我反思;自强,勉励自己。
(2)舍,舍弃、失去;为,成为;念,深思。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由甲文“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在学习上强调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由乙文“人不学,不知道”可知,乙文在学习上强调(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1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甲文开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用美味的菜来比喻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作用是阐明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开头“玉不琢,不成器”用玉石作比喻引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两者都是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出文章论证的中心观点,这样自然形象,易于读者接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文:(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0. (1)D(2)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3)引用《兑命》中的话作结,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说服力。(4)甲文:教学相长。
乙文: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或当老师的,一定要教学有方,善于指导,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学生的,一定要谨尊师教,善于学习,勇于吃苦,不怕枯燥,练好基本功,才能获得真正的本领!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道理/道路/说;B.好处/好的/好;C.反省/同“返”,返回/相反;D.都意为“学习”;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关键词:
是故,所以;困,困惑。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前边得出总结“故曰:教学相长也”,后文引用《兑命》中的话作结,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使论证更有力、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的观点。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教学相长。结合“故曰:教学相长也”句可知,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乙文:结合“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句可知,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或当老师的,一定要教学有方,善于指导,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学生的,一定要谨尊师教,善于学习,勇于吃苦,不怕枯燥,练好基本功,才能获得真正的本领!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箭一射出,鸟兽便应声倒地。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又超过其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二年后,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他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说:“功夫还不到家,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显著,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从南面来练习看。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三年之后,感觉像车轮般大了。看周围其余东西,都像山丘般大。于是就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弓,北方蓬杆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高拍胸说:“你掌握技巧了。”
21.味美教导办法或窍门(诀窍)看(或:回头看) 22.C 23.(1)示例: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示例: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而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24.示例: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互动,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②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③无论学什么,都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3)句意为:有门道吗?道:办法,窍门。(4)句意为: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顾:看(或:回头看)。
2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此之谓乎”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大概;
A.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其:代词,它;
B.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其:代词,它;
C.句意:恐怕(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其:表推测,大概;
D.句意: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2)虽:虽然;唯:只。
24.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乙】结合孔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25. (1)①最好的道理。②促进。③弥补。④只是。
(2)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②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3) 重要性目的
(4)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造福社会,有利做事。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②句意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长:促进。
③句意为: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弥补。
④句意为:只能说说罢了。但:只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留”,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自反:反省自己;困:困惑;强:勉励。
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提示作用;犹:犹如;华:花;登:丰收,收获;实:果实。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甲文结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可知,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据此概括答案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合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结合“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结合“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26.味美很少 27.A 28.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知道困惑。 29.议论记叙教学相长也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啊。鲜,很少。
27.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B.语气助词,可译为“啊”/疑问代词,哪里;C.代词,有的家庭/副词,有时;D.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连词,表顺承,不译;故选A。
28.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是故(因此)”“学(学习)”“困(困惑)”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正确。
29.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和文章内容的掌握。
甲文运用类比手法,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引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由此可知,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中“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甲文中“教学相长也”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文中的中心论点;“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的意思是“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即疫情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知道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
建安二十二年,强烈的传染病不断蔓延,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着丧失亲人的悲痛,家家哀伤的号泣声不时传来。有的家庭是全家病死,有的是一族俱亡。有人认为疫气是鬼神带来的。而遭遇这次灾难的人,都是粗衣恶食、荆舍蓬门的贫苦百姓啊。想想那些华堂玉食,穿貂皮衣服、拥有厚褥的富贵人家,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啊。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可是无知的人却用悬符的方法来驱秽,也是很可笑的事情啊!
30.(1)旨:味美。(2)学:同“敩”,教导。(3)裕:充足。(4)谬:错误。
31.(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礼记》上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见识浅陋,听闻很少。” 32.类比引用 33.要主动学习;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学习要善于提问,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学习需要与朋友共同切磋,彼此启发。(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30.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裕:充足。
(4)句意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错误言论的人。谬:错误。
3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2)独,独自;无友,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孤陋,见识浅陋;寡闻,听闻很少。
32.考查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内容可知,本文从“佳肴”写起,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
第二空,结合乙文中“《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赛闻’”的内容可知,乙文开头引用了《书经》《礼记》的内容,引出了学习“须切磋相起”的观点,由此可知,乙文采用了引用的手法。
33.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
根据甲文中“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可得:要主动学习;
根据甲文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可得: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结合乙文中“好问则裕(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可得:学习要善于提问,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
结合乙文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赛闻’。盖须切碰相起明也(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孤陋寡闻。看来,学习需要相互共同切磋,彼此启发,这是很明白的了)”可得:读书求学问,必须互相切磋研讨,才能彻底的明通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礼记》上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孤陋寡闻。”看来,学习需要相互共同切磋,彼此启发,这是很明白的了。我就见过不少闭门读书,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错误言论的人。
34.B
35.(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36.(1)重要性(重要)目的(作用)(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反省/通“返”,返回,为动词;B.连词,所以/连词,所以;C.名词,困惑,理解不清的/动词,忧困;D.动词,实践/动词,实现;故选B。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虽,虽然;弗,不;善,好处。
(2)犹,好像;玩,赏玩;华,同“花”;登,摘取。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甲文开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只有品尝菜肴才能够知道它的味道甘美类比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最好的道理;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乙文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可知,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据此概括答案即可。
(2)结合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结合“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结合“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37.味美困惑要,打算离开
38.(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2)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
39.教学相长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类比(或比喻)
【解析】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3)句意: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将:要,打算;
(4)句意:等到离开周国时。去:离开。
3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故:所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2)至:到;问:询问;访:询问。
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甲文侧重点是“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即“教学相长”,主要运用了类比(比喻)的论证方法。
根据乙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可知,孔子向老子、苌弘“求知”,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可见孔子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了;乙文侧重点是“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据此填空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等到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孔子从周国返回鲁国,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孔子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40. (1)D(2)C(3)D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D.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音节助词,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连词,所以/名词,原来;C.助词,加强语气;
D.代词,这样/名词,……的样子;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五个“也”只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判断的作用。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1.味美停止反省
42.《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3.【甲】文的论点是教学相长。【乙】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联系实际,围绕学习要持之以恒、注重积累,学习能使自己聪明智慧,少犯错误等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4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味美。
②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
③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省:反省。
4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
43.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及感悟启示。
根据【甲】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从此句可知,作者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本文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从而说明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细读【乙】文可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乙】文作者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这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因此谈及启示可围绕“学不可以已”来阐述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示例:阅读【乙】文我知道在学习中应该要有“学不可以已”的态度,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随时请教的勇气,做到认真对待学习,注重日常积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44.味美 “学”同“敩”,教导如果粗略地阅读
45.(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46.儒教学相长(也)
47.①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②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③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④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如果能励志勤学苦读。苟:如果;
(4)句意为:都应该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4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虽:虽然(有人认为是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
(2)切:切合。宜:应该。
4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根据选文【甲】中心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此处填“教学相长”。
4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乙】“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可知,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
根据【乙】“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可知,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
根据【乙】“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知,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如果能励志勤学苦读,自然可以渐渐得到进步。只读科举应试之文,不会获得实际的益处。应该增加看书的时间。凡是经史子集,都应该粗略地阅读,但必须看完一种,再换其他种类的书,切忌东抓西拉地随意翻看阅读,白白耗费时间,丝毫没有收获。读书时见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该随手摘录。如果能分门别类,积成一大本,那么写文章时就可以将其作为材料了,好处是无穷无尽的。
48.D 49.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50.示例:知识卡片中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而文中的“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51.示例:链接材料中,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先将学习比作“砺(磨东西)”,然后对比了“砺之”与“弗砺”的不同,突出强调了“学习,就是自身的磨砺”的观点,使说理浅显易懂。《虽有嘉肴》中,作者运用了类比论证,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还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解析】4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D.“《兑命》曰:‘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的意思是:教导,D说法有误;故选D。
4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是故:所以;学:学习;教:教导;困:困惑。
50.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文章,结合课内积累,理解文中“教学相长”的含义,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然后仔细比对其与知识卡片中的“教学相长”有何不同。知识卡片中的“教学相长”,“教”是对老师而言的,“学”是对学生而言的,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而文中的“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强调的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51.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虽有佳肴》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作者先采用类比论证,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再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的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分析链接材料,由“夫学,譬之犹砺也”一句可知,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将学习比作“砺(磨东西)”,使得说理通俗易懂;而抓住“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一句可知,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砺之”与“弗砺”的不同,突出强调了观点“学习,就是自身的磨砺”,使说理浅显易懂。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链接材料:求学而不厌倦,是用来修炼己身的;教诲他人而不厌烦,是用来教化他人的。学习,就好比磨东西。昆吾山的铜,铢父的锡,让吴国和越国的工匠将它们铸造成剑,假如不加以打磨,就无法用它刺穿东西,无法用它击断坚固之物。如果用粗糙的磨石磨,再用细密的磨石磨,那么用它刺东西便如前方毫无阻挡一般,用它击坚固之物便没有击不断的。由此看来,经由磨砺与未经磨砺,相差甚远啊。如今的人们都知道磨砺剑刃使之锋利,却不知磨砺自身。学习,就是自身的磨砺。
52. (1)D(2)①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②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3)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1)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谓:动词,对……说/动词,是;B.师:名词,老师/名词,军队;C.然:助词,……的样子/连词,然而;D.反:都同“返”,返回;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吾:我。乃:才。今:现在。知:知道,了解。圣:圣明。之所以:……的原因。王:名词动用,称王。
(2)重点词语:及:等到。去:离开。送:送行。之:指孔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意思是: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至周”动宾结构,应在“周”后停顿;“问礼于老聃”动宾结构,状语后置句式,应在“聃”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乙】“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可提炼为: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2)根据【甲】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可知,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根据【乙】文“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孔子不仅学习礼乐知识,还亲自实地考察,可知,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专题14《马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14《马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文章结构,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作品,文章主旨,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三峡》-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专题04《三峡》-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中心思想,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