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76764/0-1714465616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76764/0-17144656167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76764/0-17144656168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言志”一直被学术界看作诗歌本质的理论, “志”也就被解释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在汉代以前,“诗言志”是专论《诗》的,应为“《诗》言志”,它并不具有一般的诗学意义。
最早提到“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里的“乐”实际包括了歌诗、奏乐、舞蹈。“乐”在上古一般都用于礼仪,成为礼仪的标志性特征,所以礼乐并称。那么,“典乐”就是掌管仪式活动中的礼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的就是诗乐交融的状况。对于夔所云“百兽率舞”,孔安国解释说“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认为乐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有学者将“百兽率舞”看成对乐舞场景的描绘: “根据民族学资料,较原始的祭祀仪式往往葆有图腾崇拜成分,亦即习惯作装扮成动物的舞蹈,所以这里说‘百兽率舞’。”这一说法显然更合理。夔所谓“百兽率舞”,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其中的“诗”后被编辑成《诗》。
宗教仪式主要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本身含有敬慕、畏服之情和祈求福佑之意,这些意愿通过歌《诗》表达,乐和舞使得《诗》所传达的情志更加热烈、诚挚、典雅,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祭祀目的。所以,“诗言志”的“志”亦当从宗教仪式的角度来理解: “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因此,“志”在远古时期就是指“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进一步言之,在仪式类型化以后,每一首诗自身独特的情境会被逐渐忽视,此外,同一首诗也会被用在不同仪式之中,这样,“志”和《诗》的关系就变得较为松散,“志”的内涵虽然与《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仪式。
那么,“言志”是《诗》在仪式中的功能,“诗言志”其实就是“以《诗》言志”。
【注】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摘编自过常宝《“诗言志”:从思想建构到教化诗学》)
材料二:
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
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 “雅”和“颂”就很难说是个人心志的表达。“雅”“颂”义近而形式相同,都是祭祀时告神和祈福的工具及其结晶。诗、歌、舞、乐,本属一体,皆巫现事神之用,我们不能说诗就是言巫之志,反倒应该说,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有些诗不是“言志”,而是“言道”,因为它就是“道言”或“天志”。至少对于“雅”“颂”而言,“诗言志”理论则显然风马牛矣。
第二,即便诗只是言凡人之志,但作诗者都只是平凡人吗?也就是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普遍乃至普通的现象吗?有感而发或兴之所至者都可以称诗吗,都可以“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如果我们把“诗言志”这个当然极为有理的命题绝对化,则会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乃至自由主义的意味,以为“我手写我心”就是作诗,而所有琐屑、杂碎、临时、私人甚至无聊的感受都能入诗,甚至就是诗之本,则显然误解了这个古老的说法。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但经由官员从民间采集,后为孔子整理,便具有了“经”的地位,其中体现的已不(完全)是原作者之志,而是圣人之志。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诗究竟言了谁之志?
第三,言志之诗究竟是什么?志、情、意、欲等等,都是个体性的,诗的本质难道只在于情绪的宣泄,还是首在自我心灵的纯化?《诗纬·含神雾》训“诗”为“持”。《文心雕龙》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初级本质在于个体的操持,心志的净化,人性的切磋琢磨。诗之为“作”,近乎“圣”,就在于能陶铸情性。因而圣人之“作”,既在于“诗”,也在于通过“诗”而“作人”,即教化生民。我们并不反对诗首先具有“言志”“达意”“抒情”的功用,但它更高的目标却在于“成人”之美,而不仅仅言己之志。绝大多数人的常情和欲志即便不能说不值一提,也肯定没法用来教化群伦。
所以,我们必须在“诗教”和“乐教”这个政治哲学的高度来理解“诗言志”: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
(摘编自程志敏《“诗言志”小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在乐和舞的辅助下,《诗》在歌咏中传达情志可实现祭祀目的,这与材料二对“雅”“颂”的论述相呼应。
B.材料一探寻古籍中关于“诗”和“志”的最早记载,这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中分析文字起源于“结绳记事”的思路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以国风为代表的部分诗歌源自先民的劳作和生活, 《诗经·苯莒》中的劳动场景及诗意即可作为佐证。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复杂的历史语境入手,探究“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论题,旨在揭示诗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工具性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的感发无法使百兽起舞,所以孔安国对”百兽率舞“的解释不足以使人信服,“百兽率舞”应解释为人祭祀时扮成动物舞蹈。
B.宗教仪式类型化使得诗作自身独特的情境被逐渐忽视,因此,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
C.孔子的教化虽未突破夔“教胄子”的范围,但他整理的《诗》对“诗教”有重要意义,也对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D. “抒情”与“成人”对应着诗歌不同层次的功用。“成人”即教化生民,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整体的论证方式来看,材料一先驳后立,材料二先立后驳。
B.从论证思路来看,材料一是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观点,最后总结观点。材料二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C.从论证语言来看,材料一多用冷静的陈述句,材料二使用语气强烈的疑问句。
D.从论证方法来看,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引用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材料二诗教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B.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C.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D.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5.请概括两则材料中“诗言志”的内涵。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布莱克·沃兹沃斯
(英)奈保尔
每天都有三个乞丐准时到米格尔街乞讨。十点钟,一个印度人,我们给他一小钵饭。十二点,一个叼着烟斗的老太婆,我们给她一分钱。下午两点,一个瞎子来讨他的那份钱。有时候,我们也施舍流浪汉。一个男人来这儿,说他饿坏了,我们让他饱餐一顿。
一天下午,来了一个非常古怪的流浪汉。他叫住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们家院子里来么?”他身材瘦小,衣着整洁,戴着一顶帽子,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
我说:“你是干什么的,先生?”
他站起身来说:“我是诗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一个看到一朵像牵牛花一样的小花,都想哭出来的诗人。”
“你叫什么名字,先生?”
“布莱克·沃兹沃斯。”
“你为什么哭?”
“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个诗人,像我一样有才华的诗人。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让你哭出来的。”
他问:“你喜欢你妈妈吗?”
“她不打我的时候,我喜欢。”
他从后裤兜里掏出一张纸片,说:“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最伟大的诗篇。我打算贱卖给你,只要四分钱。”
我跑进屋,说道:“妈,你要不要花四分钱买一首诗?”
我妈说:“你告诉那个死人家伙,叫他赶紧夹了尾巴滚出去。”
我对沃兹沃斯说:“我妈说她没有四分钱。”
沃兹沃斯说:“这就是诗人的遭遇。”后来,沃兹沃斯走了。我希望还能再见到他。
一天下午,放学路上,我又看见他了。他说:“我院子里有棵蛮好的芒果树。现在芒果都熟了,红通通的,又多汁又好吃。我就为这事在这儿等着你,请你去吃芒果。”
他住在阿尔贝托街上一间小棚屋里。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里。
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多味美,我一连吃了六个。橘红的芒果汁顺着肘淌到臂膀上,从嘴角流到下巴上,衬衫上也沾染了果汁。
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你窜到哪里去啦?到处疯玩?去,给我把鞭子拿过来!”她打得真够狠。我从家里逃出来,来到沃兹沃斯家。沃兹沃斯说:“别哭啦,我们一起去散散步!”我们沿着跑道漫步。
沃兹沃斯说:“我们到草坪上躺会,看看天空,我想让你猜猜那些星星离我们这里有多远。”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忘记了一切,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如此骄傲愉快。忽然,一道光打在我们脸上,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你们在这干嘛?”警察问。
沃兹沃斯说:“已经四十年啦,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我很喜欢他的小房间。有一天我问他:“沃兹沃斯先生,你为什么在院子里留这么多野树?”他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孩遇见一个女孩,他们彼此深深地相爱,后来就结婚了。他俩都是诗人,少年喜欢优美的文学,姑娘喜欢花草树木。他们在一间小房子里生活得很愉快。有一天,女诗人对那位少年诗人说: ‘咱们家里又要增加一个诗人啦!’但是,那个小诗人并没有出生,因为姑娘死了,他也随她而去,死在姑娘的肚子里。男人非常难过,决定从此再也不去动姑娘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就这样,花园留下来了,花草、树木没人管,越长越高。”
当沃兹沃斯讲这个动人故事时,他显得更加苍老。有一天他对我说:“我准备告诉你一个秘密。”
他说:“我正在写一首诗,写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我已经写了五年啦。再有二十二年就写完了,我每个月写一行,不过肯定是最好的一行。”
我问:“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他抬头看着星空说:“往昔深邃而奇妙。”我说:“是句很美的诗。”
沃兹沃斯说:“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感受全部倾注到这行诗里去。这样我就会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
我充满惊叹之情。
一天,我们沿着港口防波堤走着,我说:“假如我把这颗钉子扔到海里去,你说它能浮起来吗?”他说:“世上无奇不有,把钉子丢下去,我们看看会怎样。”钉子沉了下去。
“你是怎么生活的,沃兹沃斯先生?”有一次我问他。他说:“每年唱克利普索小调的时候,去唱小调。”
“那够你一年生活的?”
“足够啦。”
我又问:“这个月的诗写好了吗?”他没有吟诗,只是说:“噢,就要好啦。”从此,我再也没听到那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我觉得他一天天地老下去。
一天,我到他的小房子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么虚弱、苍老,我真想哭。他说:“诗写得不太顺利。”
他没有看我,而是透过窗户看着院子里的可可树,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喃喃地说:“二十岁的时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可那……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突然,我敏锐地感觉到了,死神已经爬上了那张憔悴的脸。他看着我,看着我满含眼泪,挣扎着坐起来。
他把我搂到他那瘦削的胸前,说:“你想听我再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么?”他冲我鼓励地微笑着。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说:“我给你讲完这个故事,你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么?”我点点头。他说:“很好。以前我给你讲过一个关于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你还记得吗?那不是真事,是我编出来的。还有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最好笑的事情?”
他的声音中断了。
我离开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一场。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一年以后,我又来到阿尔贝托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栋小房子了。一幢两层楼房代替了它,芒果树、可可树还有李子树也被人砍了。
一切都好像表明,沃兹沃斯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
(选自奈保尔《米格尔街》,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我”将母亲带有侮辱性的话语转变为委婉的说辞,表现了“我”的纯真与善良。
B.服饰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特质。沃兹沃斯“衣着整洁,戴着一顶帽子,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说明他即使落魄也依然保持着诗人的尊严。
C.当警察问草坪上躺着的两人“你们在这干嘛?”时,沃兹沃斯答非所问,这是他对世俗规则秩序的反抗。
D.面对钉子注定下沉的现实铁律,沃兹沃斯仍让我去尝试,这体现他对孩童探索欲望的小心呵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部分,先写了四个不同的人上门乞讨的事,为沃兹沃斯的出场埋下伏笔,突出了他的“古怪”。
B.从“我”初见小房子到小房子被拆,“小房子”的多次出现,折射出沃兹沃斯的生活经历,也使得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C.小说选取孩童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真实性;而“我”对沃兹沃斯的认知有限,又使这个人物多了一份神秘感。
D.小说的结尾,用了“好像”一词,实际上并没有否认沃兹沃斯存在过,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令人怅然若失。
8.沃兹沃斯自认为是一个诗人,正在写一首最伟大的诗,但作者讲述了他和“我”之间的很多小事,并没有具体呈现沃兹沃斯的诗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 (4分)
9.小说结尾,沃兹沃斯说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是编出来的。有人评论这个故事无论真假,都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请结合文本,从真假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材料二: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3分)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B.反,通“返”,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反”意思和用法相同。
C.闻,意为听说,与《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的“闻”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D.及,意为等到,与《离骚》“汨余若将不及兮”的“及”意思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4分)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陈情表》(4分)
14.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16.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阐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保持清白、为正义而死的光辉忠贞人格的崇尚。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慨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甫《蜀相》中, “ , ”两句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相融合。
(4) 《项脊轩志》中写到作者在修缮项脊轩时,种上了富有文人气质的花木,此句是“ ”;还写到鸟雀与人和谐相处,此句是“ ”。
(5) 《陈情表》中作者从年龄的角度说明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繁花》对上海话的引入不仅表现在方言词语、句式的点缀,更倾向于营造沪语氛围,呈现“江南语态”的气韵。比如写梅瑞接触了老板阿宝后,决意与沪生分手,二人对话如下:
梅瑞说,我与沪生的关系,告一个段落,可以吧。
沪生说,跟四川路男朋友,预备结婚了。
梅瑞摇手说,我想静一静。
沪生不响。
梅瑞说,以后,我做沪生的妹妹,可以吧。
沪生说,可以。
梅瑞说,妹妹对哥哥,可以讲一点想法吧。
沪生说,可以的……
梅瑞的寥寥数句,是娇嗔嗲语,是幽怨婉转,是欲言又止,是“有礼有节”表明心意;而被拒的沪生也自然意会,“不响”的静场处理,婉曲意深。在《繁花》中作者使用了千次以上某某“不响”的形式,紧张又舒缓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有节制的微妙关系,而这种需要延时揣摩的内在语义,正是作者所营造的美中带刺、柔中含韧的“江南语态”独特的腔调与味道,上海的城市记忆、世相风俗,上海人的典型形象都在作者创造的方言语码中得到了复生。正如作家张辛欣所言,《繁花》具有“优雅之野心”,是“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之文体”。
18.上文引自小说《繁花》的对话中,梅瑞对沪生的称谓,从直呼对方名字到称其为“哥哥”,产生了微妙的“弦外之音”。请简析该段对话中称谓转换产生的独特效果。 (4分)
19.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句是(3分)
A.米考伯先生的事,虽然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但是由于过去有张“契据”什么的,所以依然还有纠葛。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B.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鲁迅《祝福》)
C.(这些带工)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夏衍《包身工》)
D. (林黛玉)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 “嗳哟”了一声。 (曹雪芹《红楼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过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睡眠是一段恒定不变的时期,身体和大脑只有很少的活动。直到1952年,研究者记录了睡眠中人的脑电波,① 。
一个晚上,你可以多次进入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你的脑电波看起来很像醒着的时候, ② ,只有眼动肌会动。这个时候你会做一些生动而详细的梦。对于这个阶段,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一个瘫痪的躯体里有一个活跃的脑。
相应的,其余的睡眠时间你则处于一种叫做“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一般不会产生复杂的梦,但你的身体是可以活动的。这个阶段可以被描述成:③ 。
俗话说,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睡一觉。历史上有很多传奇故事似乎证明了这句话。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通过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的梦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那么,梦中真的可以“解题”吗?从研究者目前积累的大量资料来看,睡眠确实有助于学习和记忆的巩固。当然,睡眠不是万能的灵药,白天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也是必需的。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1.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①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 (《“圣武”》)
②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论睁了眼看》)
③危险?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到自己生命的力。在危险中漫游,是很好的。(《秋夜纪》)
④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生命的路》)
⑤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随感录四十一》)
复兴中学语文学科校本课程《鲁迅杂文选读》选修课上,同学们正在交流各自摘抄的“鲁迅语录”。以上是部分为同学们所喜欢的语录。请你也来品读与玩味,并任选其中深有感触的两条,提炼一个主题,联系当下社会现实,结合个人成长体验,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即将召开的“鲁迅语录纵横谈”读书心得分享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