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四川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4四川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生物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四川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生物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二生物docx、高二下期半期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 物 学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 8 页;答题卡共 2 页。满分 100 分,考
试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图中 A、B、C 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成分。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的 A 一定是自养生物,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图中的B包括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
C. 图中A、B、C 三种成分构成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D.任何生态系统的维持都需要来自系统之外的能量补充
2. 茶树菇味道鲜美,常生长在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某林场尝试在树下套种茶树菇,并用脱
落的枝叶制作培养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油茶树的枯朽树桩中的能量不属于油茶树固定的太阳能
B. 生长在油茶树树桩上的茶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 套种模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D.套种措施可以提高树木和茶树菇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3. 下列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金字塔指的是各个营养级之间个体数目的比值关系
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属于同一条食物链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能量金字塔为上窄下宽
D.若生物量或数量金字塔倒置,则对应的能量金字塔也倒置
4.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 CO2 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甲+乙+丙)来表示
B. 这一年内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能正在增加
C. 碳在该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双向传递
D. 人工生态系统中 CO2 的消耗量与释放量的关系也符合该图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 第1页(共 8 页)
5. 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方案 1: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
验材料,观察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的腐烂情况;方案 2:以土壤浸出液和淀粉糊为材
料,检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情况。下列关于方案设计的分析,合理的是
A. 方案 1 和方案 2 都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
B. 方案 1 应设置两组,实验组土壤应不做处理,对照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C. 方案 1 土壤灭菌处理要尽量避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这属于控制无关变量
D. 方案 2 可加入碘液或斐林试剂直接通过颜色变化检测淀粉糊的分解情况
6. 镉污染是最常见的重金属污染之一,镉易被植物吸收,存留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植物受
镉毒害时,一般会表现为叶片发黄,植株缺水、萎蔫,细胞以及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
较强抑制,植株生物量下降。下列有关镉污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镉会通过植物进入生物群落并在生物体内富集
B. 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镉可能会提高镉污染的风险
C. 可利用易吸收镉的植物对环境中的镉进行集中处理
D. 镉会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但不具有全球性
7. 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一候
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
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信息都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B. 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C. 戴胜鸟春季求偶时会展开头部的羽冠,说明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的繁衍
D. 布谷鸟的叫声会吸引天敌,说明信息传递不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8. 生态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但在一定范围内仍能通过调节维持生态平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与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等特征
B.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需要较短时间
C. 增加物种丰富度和食物网复杂程度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 封山育林,合理开发利用,缩短食物链长度均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9. 下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自我净化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流经该河流的总能量应是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B.在 AB 段溶解氧大量减少与好氧型细菌分解有机物有关
C.有机物分解后 NH + 等逐渐增加使藻类在 BC 段大量繁殖
4
D.图中的自我净化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 第2页(共 8 页)
10. 现有 A、B 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观
察两个生态瓶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生态瓶的叙述,错误的是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取自河塘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 推测一段时间后 A 瓶的生态系统比 B 瓶的生态系统更稳定
B. 两个生态瓶中的加水量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都不加满
C. 注意 A 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防瓶中温度过高生物死亡
D. 瓶中要尽可能多地投放生活力较强的同种动物以维持稳定
11. 科学家统计了 1961~ 2014 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
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力越大
B.增加肉食类食物比例,可减少能量损耗及 CO2 排放量进而减小生态足迹
C. 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会遭到破坏
D.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培育优良品种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12.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包括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等食品的制作,下列有关这四种发酵技
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参与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B.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对原料起着催化作用
C. 发酵过程 中有机物的总量和种类都会减少
D. 发酵过程中都利用了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 第3页(共 8 页)
13. 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下列有关发
酵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发酵工程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单细胞蛋白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
B.为保障发酵产品的产量,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向装置中再添加菌种
C.发酵环节中的发酵条件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影响微生物代谢产物
D.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
14. 下表是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微生物培养基配方。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成分 蛋白胨 乳糖 蔗糖 K2HPO4 显色剂 琼脂
含量 10.0 g 5.0 g 5.0 g 2.0 g 0.2 g 12.0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 mL
A. 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能提供碳源的物质有乳糖和蔗糖
B. 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在接种前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消毒处理
C. 接种环蘸取菌液在该培养基上连续划线培养后,可分离大肠杆菌
D. 在该培养基中添加尿素即为选择培养基,用于筛选产生脲酶的细菌
15.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
的活菌数。下列与稀释涂平板法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以用涂布器蘸取菌液均匀涂抹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B. 样品中活菌数往往大于稀释涂布平板法的统计的结果
C. 统计菌落数目时只要菌落数目在 30~300 之间的平板即可
D. 统计土壤中细菌数量时一般选用的稀释倍数为 103、104、105
16. 科研人员在设计对某植物进行组织培养实验时,培养基中植物激素 X 与 Y 配比及培养结
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 X 和 Y 分别是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
B. 诱导生芽的培养基中 X 与 Y 的比值是大于 1
C. 愈伤组织是一种高度分化不定形的薄壁组织团块
D. 三个阶段中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是阶段Ⅱ和Ⅲ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 第4页(共 8 页)
17.某二倍体豆科牧草(2n=16)具有耐旱、耐贫瘠、抗风沙的特点,另一种四倍体豆科植物(4n=48)
固氮能力较强。科研人员用下图所示的方法获得兼具两者优点的杂种植株,已知不同的荧
光染料可分别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呈现相应的颜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 I 可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获得原生质层
B. 用显微镜观察 c,若 c 发出两种荧光即为杂种原生质体
C. 可根据质壁分离实验来鉴别杂种细胞的细胞壁是否再生
D. 图示方法获得的优良性状牧草体细胞含有 6 个染色体组
18. 植物细胞工程在植物繁殖新途径、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细胞的工厂化生产等方面都有广
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图表示细胞工程应用的相关操作,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上图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细胞的次生代谢物一般不是植物生长和生存所必须的
C. 上述应用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都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 由于植物茎尖能抗病毒,常作为培育脱毒植物的材料
19. 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示意图,据此判断错误的是
A. 若①是花粉,则③是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可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B. 若①是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则用③进行繁育必会发生性状分离
C. 若①是不同种植物体细胞融合的杂种细胞,则④可能出现双亲的遗传特性
D. 若①是人参细胞,对②进行扩大化培养可以提高细胞产物人参皂苷的产量
20.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于培养的细胞一般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组织或器官
B. 常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并置于 95%O2 和 5%的 CO2 气体培养箱中
C. 培养瓶中的细胞都需要定期用胰蛋白酶处理,分瓶后才能继续培养
D. 细胞在贴壁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但不会影响细胞的分裂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 第5页(共 8 页)
21. 干细胞是指机体中可自我更新,并存在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类群。干细胞研究具有极为广
阔的应用前景,下列有关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类细胞的潜能
B. 成体干细胞有组织特异性,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C. 正常机体内还存在一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特点
D. 某些动物的胚胎细胞可以在体外分化成心肌细胞、神经元和造血干细胞
22. 下图表示动物体细胞核移植与克隆动物的相关图解,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可通过显微操作去除卵母细胞中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采集的卵母细胞培养到②期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 步骤③可以将重构胚胎直接移植入代孕母体的子宫内
D. 培育的克隆动物性状由供体细胞和卵母细胞共同决定
23. 下图为某二倍体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超数排卵
B. 受精作用可以促进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C. 多数哺乳动物的 IV 形成时能在透明带观察到两个极体
D. 胚胎发育卵裂期,细胞核与细胞质的体积之比将逐渐增大
24. 下列关于体外受精和胚胎分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精前,应将精子和卵子分别在特定溶液中获能才具备受精能力
B. 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C. 胚胎移植时,受体母牛必须经过免疫学检验以避免发生免疫排斥
D. 将囊胚期的胚胎均分后,取内细胞团的部分细胞做 DNA 分析和鉴定性别
25. 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如右图所示,A 表
示现代工程技术,B 表示其对应的结果,请据图判断,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A 是胚胎分割技术,则产生的所有 B 个体基因型和表型一定相同
B. 若 A 是体外受精技术,则形成 B 的过程属于克隆,是一种无性繁殖
C. 若 A 是核移植技术,则形成 B 的过程体现了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D. 产生 B 的代孕母畜必须用相应激素处理,为胚胎发育提供适宜的生理环境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 第6页(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50 分)
26.(13 分)某市的城中河曾经是城区主要的排污大河,污水中大量的氮、磷导致水体富
营养化,水华频繁发生,严重破坏水生态系统。经过治理,该城中河现已成为一道集行洪、蓄
水、绿化、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绿色长廊。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华的形成与蓝细菌的大
量繁殖有关,蓝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2)研究人员对该河流中某食物链(甲→乙→丙)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单位为
×103J/hm2·a结果如下表。由表中可以看出,甲与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明显小于 10%,最可
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丙摄入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J/hm2·a。
甲 乙 丙
固定的能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00 105 75 71.5 8.44 5.5 4.38
(3)当河水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因此
河水仍能保持清澈,这体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稳定性。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
水质恶化,从生态学角度解释,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城中河属于湿地生态系统,其中具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还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
候和净化污水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城中河修复过程中在沿河两岸种
植多种林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原理。
27.(11 分)小曲白酒以大米、大麦、小麦等为原料,以小曲为发酵剂酿造而成,其酿造
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小曲中主要含有好氧微生物霉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还有
乳酸菌、醋酸菌等细菌,酿酒的原理主要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摊晾好的粮食上“撒曲”相当于微生物培养技术中的_______,小曲中 4 种微生物
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坛发酵阶段若发酵坛内密封不严,可能导致酒变酸,判定是小曲中_______(填“醋
酸菌”或“乳酸菌”)发酵所致,写出相应的反应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啤酒的发酵过程与小曲白酒基本相似,流程如下图所示,比较二者的生产流程,可
发现“糖化”这一过程的目的相同,都是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倒啤酒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体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 第7页(共 8 页)
28.(14 分)难以降解的塑料(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垃圾被分解形成的长度小于 5 毫米
的塑料颗粒称为微塑料,可被植物、土壤动物吸收,但在体内很难被分解。研究发现,土壤中
分离的某些微生物能够降解微塑料,研究人员试图从这些微生物中筛选出对微塑料耐受能力
高,分解能力强的菌株,其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用甲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时发现,在摇床上振荡培养比不振荡所得到的菌落
数更多,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培养基甲和乙应用_____________法进行
灭菌,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乙上形成的菌落的_________________等菌落特征,来初步判断培
养基上生长的细菌种类。
(2)为了选育对聚氯乙烯的耐受能力高和分解效率的菌株,可在培养液中将聚氯乙烯作
为________,不断提高其浓度并检测分解效率,经多次培养后获得目标菌株。除此之外培养
基上还应添加一定量的 NH4NO3 作为氮源,氮源在菌体内可以参与合成____________(答出
2 种即可)等生物大分子。
(3)在培养过程中,定期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法接种微生物并对菌落进行计数。实验发
现,当培养液中菌体数量为 4×1011 个/L 时对某一浓度微塑料的分解效率最高,假设接种时所
用的体积为 0.1mL,则选取 107 稀释倍数______(填“是”或“不”)合适,理由是______________。
(4)研究过程中科学家还在土壤中发现一种嗜盐、耐酸碱能力强的菌株 B,能以植物秸
秆为原料,发酵生产一种新型可降解塑料。实验时研究人员为其设计了一种盐浓度为 60g/L,
pH 为 10 的培养基构成的发酵系统,该发酵系统不需要灭菌,菌株 B 也能正常发酵 60 天以
上,该发酵系统不需要灭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2 种即可)。
29.(12 分)CD47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
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 CD47 含量比正常细胞高 1.6~5
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为证明抗 CD47 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 CD47
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运用 CD47 对实验小鼠进行多次免疫,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②,运用特定的___________对细胞进行第一次筛选,只有__________才能生长,此类细
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③之前还要进行第二次筛选才能获得产生抗 CD47 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筛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照组应设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验证“CD47 的单克隆抗体
可以解除 CD47 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这一推论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学试题卷 第8页(共 8 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武汉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