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马店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马店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3页。
漫步古诗苑,感受翩然而至的诗意,追溯遥远悠闲的时光,班级开展“走进经典诗文”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负责组织。
1.下面是小语为本次活动写的倡议书,其中有些字词拿不准,请你来帮助他。(4分)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最早的诗歌可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驰chěng于诗的原野,我们可以喜看草长yīng飞,可以静听潺潺流水,可以共赏皎皎明月。于是,我们的生活仿佛没有了束缚,没有了羁绊,而是多了几分格调与雅趣,多了几分恬静与惬意。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sù chánB.shù chánC.sù cánD.shù cán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驰chěng( )草长yīng( )飞
2.小文对学过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B.《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C.《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D.《核舟记》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和“总——分”的结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
3.小语打算引用一些古诗文对倡议书进行补充,请和他一起完成。(8分)
诵读中华诗文,感受文化魅力。读《关雎》中的“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感受河岸鸟儿和鸣的美好意境;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感受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摇动坚城的磅礴气势;读《桃花源记》中的“中无杂树,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欣赏桃花林绚丽的景色;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体悟“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的真情。
4.小文同学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寄语,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续写句子,帮他完成寄语。(3分)
欢迎大家走进古诗文的美妙世界。在这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有的澎湃激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感受诗词之美、诗词之趣,小语准备为大家推荐《2023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以下是他搜集的资料,请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30字左右)(2分)
《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大亮点是提炼了若干关键词,这些热词在年轻人当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同时又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围绕 “欢喜” “寻味” “燃” “寒暑” “先生” “本来” “心动” “天下” “十年” “远方” 十大关键词,让诗词成为折射新时代风貌的一面镜子。
大会的又一大亮点是融入XR、VR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把传统诗词文化以年轻人喜欢的表现方式生动演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让小众诗词文化不断破圈。
6.活动过程中,小州同学觉得“诵读诗文,传承经典”像是喊口号,“一阵风罢了”,跟中学生没有多大关系,还不如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间多做几道模拟考试题实在。作为小组负责人,你准备怎么劝说他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3分)
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6分)
麻布裹着的葱花饼
①我爱人跟爷爷奶奶特别亲,而我又几乎没有跟爷爷奶奶特别亲昵的经历,所以每当看到他们仨促膝长谈、欢声笑语的时候,总是莫名感动。
②奶奶80岁出头,身体硬朗,近年除了视力有些下降外,耳朵、胃口、腿脚都很好。偶尔和爷爷拌嘴,也总能占个上风。
③奶奶很勤快,每天早晨早早起床用煤火炉做饭。之前也尝试过用煤气,但年纪大了,做完饭老是忘记关掉,考虑到安全问题就不再用了。还有一个原因,她嫌在煤气灶上烙不成葱花饼。
④奶奶烙葱花饼虽然很在行,但用的是死面,须得趁热吃,凉了拽牙。刚做好的葱花饼是我爱人的心头好。每回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到家,奶奶第一件事就是拨开煤火眼儿先搁上鏊子烧着,然后从面布袋里挖面,准备和面做饼。
⑤奶奶和面不搁盆里和,而是直接在案板上,把面粉中间拨拉出个小坑,加食用油、五香粉、盐等调味品。手蘸水揉面成絮状,再揉成团后放置一会儿,趁着这个空儿她会切出来半碗绿莹莹的葱花。爷爷一辈子没做过饭,打下手不行,就只好拿着火钳子看着蜂窝煤上跳跃的火苗,时不时地通一通火眼儿。
⑥等将绿莹莹的葱花揉进面里,分好剂子,擀面杖就该出场了。肚儿大头儿尖的擀面杖在烙饼的时候除了擀的任务,还得挑、翻、转。鏊子上刷油,奶奶把擀好的葱花饼用擀面杖挑了,稳稳当当地搁在鏊子上。在转身擀第二个的时候,奶奶大着嗓门儿吆喝:“看好,别糊了!”爷爷应了一声,伸手掂了几下饼。爷爷比奶奶大几岁,耳朵有些背了。奶奶回头看了爷爷一眼,自己抄着擀面杖,挑起饼给翻了个个儿。
⑦葱花变成黄绿色,有香味飘出来的时候,奶奶撕一小块饼,放进嘴里嚼一嚼,咂摸一番,然后挑起饼撂在了高粱秸秆缝制的篦子上,并嘱咐爷爷:“这火就中,别大了。”
⑧我和爱人几次掀起门帘,都被奶奶轰了出来:“出去,出去,里头呛,坐一边等着吃。”
⑨死面不比发面,实打实地填肚子。爱人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奶奶在一边看着,那个高兴呀。
⑩“咱奶奶为啥老给你烙葱花饼?”每回回去都能吃到葱花饼,我忍不住发问。“很早以前,我说她烙的葱花饼好吃,后来每回回来她都烙。咱爸回来都没我这待遇。”他有点得意,又咬了一口后,却若有所思地低语:“都上年纪了,还能吃几回……”
⑪那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们原本计划早早地走。起床的时候,我透过二楼窗户看到不知啥时候起床的奶奶正端着剥下来的干葱叶往院里的垃圾桶里倒。我忙不迭地对他说:“这么冷的天,你不去劝劝咱奶奶?八成又是准备烙葱花饼。”
⑫“不要劝,也不用劝。你不懂。”他淡定而缓慢地交代:“一会儿咱奶奶给啥都接住啊,不要推来让去。”
⑬“好。”
⑭等后备箱塞不下的时候,奶奶又递过来一个布袋子,不用看,我闻着味儿就知道是葱花饼,隔着袋子还烫手。车子调头的时候,爷爷奶奶站在门口那棵光秃秃的合欢树旁,欲言又止。“走了啊,天冷,回去吧。放假都又回来了!”他们只是不住地摆手。
⑮上了高速,我百无聊赖地看着远处丘陵上似乎含着芽苞的杨树,猛然间想起那一袋葱花饼。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窗外疾驰而过的山川树木一定不能体会这一方小小空间里的感动。
⑯“咱奶奶估计怕凉得快,麻布裹着干得也慢些。”他随口说道。我却突然想起有一回奶奶说“丹丹,死面做的饼得趁热吃,凉了跟石头一样”,我当时顺口就接了:“是是是,上回带走的没吃完,干了刀都切不开。”
⑰说不清是愧疚还是幸福,脸颊有点烫。
7.请以“葱花饼”为线索,概括“我们”和奶奶之间的故事。(4分)
8.文中第⑮段画线句子是如何描写葱花饼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9.文中的“奶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10.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1~13题。(12分)
文本一
从地球飞到月球,嫦娥卫星“穿”了什么衣服
一套全方位“护甲”
①宇宙空间是一个极高真空环境,航天器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只有热辐射一种方式,没有热传导,也没有热对流。当太阳直接照到航天器表面,如果没有加防护层,温度会很快升到100摄氏度以上,而在太阳照射不到的区域,温度又会降到零下100摄氏度以下。因此,我们必须给航天器穿戴上一套全方位的“保护盔甲”。这个“护甲”就是热控制系统,包含热控涂层、热防护材料以及热管等。不管外部的环境变化多么剧烈,这套系统都能使航天器内部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保证舱内航天员安全和仪器设备正常工作。
给发动机穿“裙子”
②当探测器飞到月球附近的时候,要实现绕月飞行,就必须对它进行“刹车”,从而被月球吸引力捕获。月面着陆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在下降的过程中,不能利用空气摩擦实现减速,而需要用反推力来实现减速降落。7500牛的变推力发动机就是这个关键的刹车装置。当该发动机工作的时候,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400多摄氏度,而它周围的仪器设备的工作温度却需要维持在几十摄氏度。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两者在温度上隔离开。
③解决方案就是在发动机的外围给它穿一条“裙子”,也就是高温多层隔热材料。这条“裙子”的厚度只有1厘米,由20多层特殊材料组成,穿上它,就在发动机和周围的电子元器件之间形成了一道热屏障。哪怕“裙内”燃烧室和喷管的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裙外”的温度也不会超过100摄氏度,从而确保了探测器的正常工作。
变色龙般的未来涂层
④随着火星探测、太空探索的深入,为了适应漫长的太空旅行,完成更复杂的航天任务,未来热控涂层材料将会向着长寿命、轻量化、多功能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
⑤前面所说的各种涂层的吸收辐射比是固定的,所以,航天器的不同部位必须选用不同的材料;而智能热控涂层可以随着航天器表面的温度不同而变化,实时自动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响应,就像变色龙一样。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熟悉人造地球卫星或者各种太空探测器照片的朋友,往往会发现这些即将前往太空的精密仪器在表面上都覆盖了一层金色或者银色的材料。其实这些材料并不是金银,而是一种特殊的多层隔离装置。这种装置是用多种薄片制成的保温层,通常由聚酰亚胺或者是聚酯层组成,上面再覆盖一层单层的铝化聚酰亚胺。这种聚酰亚胺通常是金黄色的,这就像在卫星表面镀上了一层金子一样。随着这种技术的发展,其他的配方也随之问世,后来才出现了银色的聚酰亚胺,甚至是黑色的。
②宇宙空间的温度变化极大。在极端条件下,外太空的极限温度是零下270.4摄氏度,接近于人类热力学的绝对零度。但是在太阳的照射下,航天器的温度又可以迅速上升到一百多摄氏度。如此巨大的温差需要人类对航天器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保护卫星在太空中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多层隔离装置起到的就是这种效果,能够隔离外太空的辐射,维持航天器内部温度的相对稳定。
③这种材料最早是美国人发明的。苏联和中国当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时候并没有采用这种材料,而是选择了使用一种特殊的铝合金,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就是采用的这种设计。现如今,这种多层隔离层也被用在急救毯等方面,用来在自然灾害中急救,或者给跑完马拉松之后的队员保持体温。
(摘编自《为啥卫星都“穿金戴银”,表面不是金色就是银色?》)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给发动机穿‘裙子’”,可以使发动机和周围的电子元器件之间形成一道热屏障,从而确保探测器的正常工作。
B.根据文本一可知,由于各种涂层的吸收辐射比都比较固定,因此航天器的不同部位可以选用相同的材料。
C.多层隔离材料用途广泛,既有对航天器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的价值,也有用于自然灾害中急救等民用价值。
D.文本二第①段中加点的“不是”“而是”等表连接的词语,准确地介绍了精密仪器表面所覆盖的材料,使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E.文本一和文本二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宇宙空间温度变化极大,给航天器穿戴上一套全方位的“保护盔甲”意义重大。
12.文本一前两个部分“一套全方位‘护甲’”“给发动机穿‘裙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13.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放在文本一的哪一部分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4分)
链接材料 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避火衣”的研制。一般来说,未来载人航天器的“避火衣”将会逐渐减轻自身的体重,每减少一公斤,就可以使推动火箭的推力减少500公斤,如果现代的“避火衣”能够减少重量的15%,那么可以使航天器的上升高度提高10%。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1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心乐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B. 为坻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核舟记》)
C.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D. 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6.请分析文章第一段是如何运用移步换景来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的,并分析其作用。(3分)
17.请结合《小石潭记》和链接材料,具体说说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链接材料】
寒食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①,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②,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③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④鲜丽倍常……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⑤,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吸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节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注]①洗红:洗去红妆,这里比喻雨摧落花。②霁:雨后转晴。③翻:同“反”,反而。④光晃衣: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⑤浮:饮酒。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4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蕢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出嫁。②蕢(fén):草木果实硕大。③蓁(zhēn)蓁:草木繁盛的样子。
1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蒹葭》开篇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___图;《桃夭》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__________________、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多子多福、兴旺发达,表达了对新娘子的美好祝福。(2分)
19.《蒹葭》是《诗经》中最富“朦胧美”的作品。“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四、名著阅读(5分)
20.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小说塑造的典型形象往往是立体丰满的,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关保尔·柯察金的具体情节来谈一谈他的超凡与平凡。
(2)叶圣陶先生称《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请从书中选择某一章节,说说它对你阅读某部典籍的相关内容所带来的指导。
五、作文(50分)
21.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诗意在生活中流淌:跋涉之中有“柳暗花明”的诗意,读书之时有“欣然忘食”的诗意,登楼之时有“其喜洋洋者矣”的诗意,寻友之旅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诗意……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凡而美好的诗意随处可寻。
请以“平凡生活,诗意人生”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具体;②不得抄袭、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2)汪曾祺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在花间,学会了思考;一个人在花间,会活成一朵花的样子。雨天,花是清澈明朗的姿态;晴天,花是光华灿烂的模样。无论如何,一个人也应该如此,在不同的环境里,拥有不同的心境,但不变的是如一朵花般怒放的信念。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2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