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哲理诗》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哲理诗》知识梳理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哲理诗》知识梳理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哲理诗》知识梳理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哲理诗》知识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内哲理诗》知识梳理,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哲理诗基本常识,中考课标篇目,课内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哲理诗含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2.哲理诗特点:(1)抽象性:哲理诗的表达方式通常较为抽象,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以含蓄、隐喻的方式呈现思考和理解。(2)深度思考:哲理诗以较为深刻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表达对于人类的思考和关切。(3)多重解读:哲理诗常常具有开放性和多重解读的特点,使用多义性和模糊性的语言创作,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的意义。
    3.哲理诗说理方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类比、比喻、象征、对比
    二、中考课标篇目
    《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晚春》《次北固山下》《浣溪沙》《水调歌头》
    三、课内链接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回旋入山。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渺小的群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写作手法:拟人、设问、对偶、化用诗句
    文本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的描绘,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壮志。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第二句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颔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尾联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同时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乾道二年(1166),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归故里山阴(今浙江绍兴)。
    写作手法:对偶、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文本分析:
    首联“莫笑”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足”字表现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此联渲染出农家丰收之年一片欢乐的气氛。
    颔联展现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重”“复”二字可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又一村”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之时,不要丧失信心,也许在极度困难之时,会突然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路。颔联能给人以希望,能给人在困境中有着坚持下去勇气。
    颈联里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出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安逸、闲适、淳朴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写作手法:夸张、象征
    文本分析:
    首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三、四句富含哲思,“不畏”二字气势夺人,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可以指朝廷上的奸佞势力,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词句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自缘”一句表明“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手法:拟人、对比
    文本分析:
    一二句中“赚”字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揭示行人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所欺骗,留下悬念。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放出”和“拦”,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颇有情趣。整首诗包含行人复杂的心情变化——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富含人生哲理: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写作手法:比喻、对偶、象征
    文本分析:
    首联用“巴山楚水”概括诗人被贬谪的地方,接着白居易赠诗的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回顾了自己被贬的生活。借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表达自己的怀旧之情和对世事变迁的喟叹。“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通过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回应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自己虽然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这两句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在客观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整首诗诗人作诗酬答友人,表达对自己被贬谪的愤懑,对友人的思念,更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它们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乃春游郊外时所作。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写作手法:拟人
    文本分析:
    二两句中“知”字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草树拟人化,写出人的情思。花草树木竞相开放装点世界,为晚春添色。暗写人们懂得时光的珍贵,争相献出自己的才华。三、四两句中“无才思”“惟解”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行为,表明有些人虽然才华不足,但也不甘落后,将自己不高的才华展现出来,为祥和的人间发一份光,尽一份力。诗里所写的人们,无论才华高低,皆珍惜时光,积极进取,饱含着生活的热情,展现着蓬勃的生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来到北固山下,停船驻足。我的漫漫旅途还远在那苍茫的青山之外,刚刚行舟的一江碧水就环绕在北固山前。只见春潮涌起,江水涨满,已与两岸持平,江面更显空阔无边。在这样的江面上船帆高挂,顺水顺风的行舟,那将是怎样的一帆风顺呢?天将拂晓,一轮红日从海面上升起,驱散了夜色残留的痕迹,江南温暖的春天已经早早地来到了这个尚未过完的旧年。那些写好的家书不知从何处才能够寄送给家乡的亲人,无奈之下,只能嘱托北归的大雁,把它给稍到洛阳城边。
    写作背景:
    王湾这首诗当作于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进士及第前漫游吴楚之时。诗人在冬末近年关的时候,乘船旅行至润州(今江苏镇江市)江中,即景生情创作了这首五律。
    写作手法:象征、用典、借景抒情、设问
    文本分析:
    首句中“客路”,指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青山”点题目中“北固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着漂泊羁旅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情景交融。“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展现“春”的特点;“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展现作者情绪饱满,象征了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精神乐观昂扬。
    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并透出哲理,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通过用典、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留恋。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文本分析:
    前两句写词人当下的生活情景。在明媚的春光里,他只身一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孤单冷寂,触发了词人对去年的回忆。去年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一“新”一“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思。
    “夕阳西下几时回?”既是写景,又是心境的反映,诉尽内心的沉郁,抒发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对仗工整,花的凋落就像春天的消逝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词人望着落花纷纷而下的景象,流露出伤春之情。“似曾相识”的燕子给词人带来旧识重来的欣喜。这两句渗透词人的哲思——一些美好事物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其他的美好事物再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末句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此刻的落寞与孤寂。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的苏轼因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写作手法:化用诗句、比喻、拟人
    文本分析:
    作者开篇发问,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流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表达了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化用诗句,李白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起舞弄清影”便是从此句而出。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阕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拟人的修辞,暗含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诗句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练习
    对花有感
    (宋)梅尧臣
    新花朝竞艳,故花色憔悴。
    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
    马上小睡
    (宋)孔仲平
    夹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觉据鞍眠。
    觉来已失初时景,流水青山忽眼前。
    (1)宋人常以诗说理,请说说这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哲理。
    (2)两首诗在说理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梅诗:①对比说理,用新旧花的形象对比;②寓说理于形象描绘之中。
    孔诗:寓说理于叙事之中。
    悟道诗
    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注】这是一首哲理深刻的禅诗。
    (1)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择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的“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凡尘的思恋。
    (2)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
    (1)D(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岀寻春悟道的体验。“春已十分“表明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我们要好好珍惜。这 是参禅所得,并非思恋凡尘。)
    (2)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答案】
    (1)C
    (2)《劝学》: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想要重来,也不会有机会了,毕竟时间不等人,没有人能够永远少年。
    《蔽月山房》:看待人或事不能仅依靠主观意识,不能被表面迷惑,不能目光短浅,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应当了解事物的真相,应当心胸开阔,这样你的世界就更大。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 专题12《简·爱》知识梳理: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 专题12《简·爱》知识梳理,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个燕麦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 专题11《儒林外史》知识梳理: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 专题11《儒林外史》知识梳理,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人求名问神异,有人保身自隐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 专题09《艾青诗选》知识梳理: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 专题09《艾青诗选》知识梳理,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崭露头角,第一个创作高峰期,第二个创作高峰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