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
1.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
A.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2.《唐律疏议》中规定:“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府以上,坐赃论”。唐太宗还告诫巡视州县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这说明唐太宗( )
A.推行均田,鼓励垦荒B.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3.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到:“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4.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史事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是( )
A.玄奘西行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置安西都护府D.鉴真东渡
5.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 )
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6.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7.下图所示的机构设置,说明宋初( )
A.实行重文轻武B.皇权得到加强C.革除武将专权D.行政效率提高
8.“……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这段话描述了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 )
A.方田均税法B.农田水利法C.保甲法D.募役法
9.下面是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10.“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辽朝获得巨大利益B.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C.延续双方和平局面D.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11.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史料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关于研究宋辽关系的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 )
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B.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州之战》
C.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D.元修《辽史》
12.《中国通史简编》载:“岳飞死后,韩世忠(南宋名将)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兵事,幸得保全生命。……绍兴十二年正月和议成功,划定以淮水中流为界。”据此可知( )
A.北宋与辽议和,以淮水为界B.宋军不敌金军,韩世忠休战
C.宋金达成和议,金向宋称臣D.南宋与金和议,以淮水为界
二、材料题
13.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客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文化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
14.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宋金元时期示意图
材料二: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辽宋金元时期示意图,写出建立政权①的民族,政权②的名称。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3)材料三和图片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三的图文,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的作用。
三、论述题
15.关于宋太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史学界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武将专权跋扈)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马端临和朱熹的观点。你更赞成谁的观点?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隋文帝镇压南方叛乱,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加强对华北和江南控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自身统治,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A项;开凿大运河有利于推动沿岸城镇的形成,但与隋文帝平定叛乱和隋炀帝营建东都无关,排除B项;南方豪族叛乱已被隋文帝镇压,材料中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C
解析:材料“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说明唐太宗禁止违法违时营造工程以及课差徭役的犯罪行为,说明唐太宗重视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材料“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说明唐太宗主张要保证农时,C项正确:均田制是一种把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的制度,材料未涉及“推行均田,鼓励垦荒”,排除A项:不是“不兴土木”,而是不违法违时营造工程及乱派徭役,排除B项;“选贤任能”和“纳谏”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融。“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了唐朝时期胡汉交融,民族关系和睦。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C符合题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与材料主旨无关,A排除。“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的是唐朝的制瓷业的发展,“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开元盛世”,都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B、D。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D项正确;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汉藏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设置安西都护府,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设问“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不符,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D
解析: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可判断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实际上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内容,材料体现的是五代十国的局面和对统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为防止武将专权,宋太祖用分化事权的办法,这样就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权力的分割,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排除A项;革除武将专权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正确;分化事权,官员增加,导致行政效率降低了,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1038年,党项族元吴建立夏,称“西夏”,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辽朝被金朝所灭;1127年,金灭北宋,同一年,北宋皇族赵构建立南宋,分析图示可知,选项A反映北宋辽、西夏的并立,并且大体方位正确;选项B反映北宋和西夏并立,图示显示的方位也对;选项C反映南宋与金、辽、西夏并立,错误.因为辽在1125年灭亡,南宋是1127年建立,故错误;选项D反映南宋金、西夏并立,图示方位都对。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属于原始史料或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宋辽关系最真实可靠的史料,C项符合题意,后人编写的史书、文章、纪录片等都带有主观色彩,属于第二手史料,可靠性要低一些,排除ABD三项。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绍兴十二年正月和议成功”可知,绍兴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42年。结合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市,双方以淮水一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据“划定以淮水中流为界”可知,这是南宋与金的和议,以淮水为界双方休战,D项正确;北宋与辽议和时间是1005年,排除A项;宋军不敌金军,韩世忠休战与材料“和议成功”不符,排除B项;南宋向金称臣,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2)乐舞发达.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开明的政策;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便利的交通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中外间文化交流。
(3)表现:唐朝与世界许多国家交往密切;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设置专门机构、翻译人员负责对外事务;对外贸易兴盛;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影响巨大。
解析:(1)意义:根据材料“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2)文化现象:根据材料“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高昌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乐舞发达;原因: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唐朝社会特征相关知识可知,如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开明的政策;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便利的交通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中外间文化交流等。
(3)表现:根据材料“《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可知,唐朝与世界许多国家交往密切;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根据材料“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客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可知,唐朝设置专门机构、翻译人员负责对外事务;根据材料“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可知,对外贸易兴盛;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影响巨大。
14.答案:(1)①契丹;②金;民族政权并立。
(2)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饮茶;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的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4)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5.答案:马端临:宋太祖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朱熹:宋太祖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北宋地方财困兵弱,北宋灭亡。
赞成马端临的观点,说明:宋太祖通过控制军队调动,使武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同时经常更换地方的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割裂武将与地方的联系,还出台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通过上述措施,防止武将专权跋扈,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赞成朱熹的观点,说明:文臣主持地方军政事务,同时设多重机构相互牵制,导致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地方财政开支巨大;文臣统兵,抑制武将,导致军队战斗力弱,在与辽、与西夏的民族战争中,北宋屡战屡败;与辽、西夏议和,分别签订《澶渊之盟》和《宋夏和约》,岁币导致财政空虚,积贫;最后,北宋被金灭亡。
解析:观点:根据材料“太祖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武将专权跋扈)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可知,马端临认为宋太祖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根据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朱熹认为宋太祖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北宋地方财困兵弱,北宋灭亡。
赞成观点及理由: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如选择赞成马端临的观点,理由是宋太祖通过控制军队调动,使武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同时经常更换地方的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割裂武将与地方的联系,还出台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通过上述措施,防止武将专权跋扈,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选择赞成朱熹的观点,理由是文臣主持地方军政事务,同时设多重机构相互奉制,导致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地财政开支巨大;文臣统兵,抑制武将,导致军队战斗力弱,在与辽、与西夏的民族战争中,北宋屡战屡败;与辽、西夏议和,分别签订《澶渊之盟》和《宋夏和约》,岁币导致财政空虚,积贫;最后,北宋被金灭亡。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描绘了备茶煮茶的场景。图中炉焰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级七年级上半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docx、2023级七年级上半期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