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大盘点【讲通练透】专题02 宇宙中的地球
展开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二、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专题02宇宙中的地球
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 高考考情速递
第二部分 思维导图
第三部分 知识清单(4个知识点)
第四部分 易错易混(4个易错点)
第五部分 知能拓展(3个考点)
第六部分 好题训练营(模拟+真题)
第七部分 答案解析
知识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1、天体(基础)
1)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
2)天体类型:
= 1 \* GB3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质量很大。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 2 \* GB3 ②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空间站、太空垃圾等。
判断依据:看是否脱离了地球的大气层。
2、天体系统(基础)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的条件),形成天体系统。
中心天体:地月系中心天体是地球,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银河系中心天体是银心。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重点)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在太阳系中的地球的质量、体积、公转和自转运动都没有特殊之处。
①八大行星的位置和划分:
②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产生了目前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
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生命的进化没有中断。
安全的运行轨道:行星和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适当的大气成分: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为大气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并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成分。
液态水的存在:为生命的诞生和孕育创造了条件。
4、月相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1)月球自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面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
2)因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及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形成周期为29.53天的月相变化周期(即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
3)巧记: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知识点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重点)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内部的氢氦核聚变产生的热量会源源不断的地传递给地球。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1 \* GB3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 2 \* GB3 ②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③也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3)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辐射越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昼长因素: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③地势因素: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数越长,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越强。
④天气因素:晴天云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辐射越强,气温日较差大;阴天反之。
4)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
①全球年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同纬度地区,由内陆向沿海递减,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递减。
①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由西部非季风区向东部季风区递减;②地势高的地区向地势低的地区递减。
5)太阳活动与地球
知识点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5、
1、地震和地震波(基础)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2)地震波是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横波(S波):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且只能通过固态,地面表现为左右摇晃。
纵波(P波):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能够通过固、液、气三态,地面表现为上下颠簸。
2、地球的内部圈层(重点)
1)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个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非别为莫霍面(地下平均17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和古登堡面(距地表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2)岩石圈和地壳的关系
软流层又称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球的外部圈层(基础)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知识点四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1、地层及其特点(基础)
1)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不同年代形成的地层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气候、水文等多种信息,还包括了各种动植物的化石,这些都能够反映地球的历史。
沉积岩地层的特点:①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
②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级。
2、地球的演化史(重点)
1)从地表的演化、生物的演化和矿产的形成三个方面,可将地球演化历程分为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2)地质年代简表中的时间单位为宙、代、纪,其尺度为宙>代>纪。
3、地球演化的关键要点(重点)
1)演化要点一:“生命大灭绝事件”
地球已经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其中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约95%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即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恐龙和海洋中50%的无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2)演化要点二:“重要成矿期”
①古元古代是地史上第一次十分重要的成矿期。以矿种多、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著称。比如中国这一阶段就有大量因古大陆裂解离散-造山而产生的矿产,构成了铁、铜、铅锌、金、硼、菱镁矿、滑石等矿床成矿带。
②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晚古生代蕨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3)演化要点三:“生物进化特点”
植物:藻类 → →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 → 裸子植物 → → 被子植物
动物:原始单细胞动物 → →无脊椎动物 →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脊椎动物
(鸟类、哺乳类)
易错易混01 天体的判读方法
(1)“三看法”判断天体
(2)以下图为例,判断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是否属于天体:
易错易混02 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般来说,太阳辐射量越大,光照越充足,光合作用就越强,越有利于农业生产,如南疆绿洲农业发展的瓜果、棉花生产。
【易错提醒】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并不意味着热量充足。比如,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业单产较高的重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是该地由于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温度较低,热量不足,热量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太阳能开发的优缺点:
①优点:能量巨大,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分布广泛,地球上处处都有;清洁能源,无污染、无公害。
②缺点:能量密度低,利用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辐射强度的波动较大。
易错易混03 地球生命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路
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从“四看三分析”入手:
一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二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距离 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三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四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
易错易混04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震级: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在感觉到左右晃,但是地震是短时间内能量的快速释放,这个时间差并不大。因为只有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所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只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而感受不到左右摇晃。
考点01 卫星发射
1、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从哪些方面考虑?
1)良好的气象条件,风速小,晴天较多,大气透明度好;
2)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3)人烟稀少,有建禁区的可能;
4)最好接近赤道地区,因为纬度低,惯性离心力大且地转偏向小,航天器自转线速度大,利于发射,节约燃料;
5)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的要求;夜间发射,利于跟踪目标进行观察等。
2、卫星发射时间和方向的选择?
1)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
2)我国发射的季节:主要选择在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我国有多艘“望远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3)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
3、卫星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是什么?
1)平坦开阔、地质稳定;
2)人烟稀少,城市稀少,利于安全;
3)无大河湖泊,少森林地区;
4)气象条件要求降水少,空气能见度高;
5)云层较少,航天器着陆安全且便于救援。
4、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
考点02太阳辐射量
1、A、B两地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比较
虽然A、B两地的纬度值约为37°N,但A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冬季太阳高度角小,白昼短,受西风带影响,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2、城市和郊区的太阳辐射量比较
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
3、对比分析我国的一些地区的太阳辐射量
4、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极值中心的成因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2)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的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导致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5、分析地形的坡度和坡向对太阳辐射量多少的影响
1)坡向对太阳辐射量的影响
①迎风坡一般降水多,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些;
②背风坡一般降水少,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些。
2)北半球南坡坡度不断变化,对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影响
①当坡度与太阳高度角互余时,则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
②当坡度由0°增大到与太阳高度角互余的坡度时,坡度增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增大;
③当坡度在继续增大时,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减少。
考点03地层的判断
1、地层年代的判断依据:生物的进化由低级到高级,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根据对这些化石的判断分析,可以推断出这些化石所处的地层年代。
2、沉积地层中可能含有化石:化石是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沉积在地层中保存形成的。只有在沉积地层中才能找到化石,但是并非所有沉积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3、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并不是说中生代只有爬行动物。古生代出现的无脊椎动物及中生代后期出现的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均存在于中生代。
(2022·浙江省江山中学校联考一模)2022年9月27日出现了木星冲日天象,木星、地球和太阳依次排成一条直线。此次冲日期间,木星位于地球赤道上空,视直径较大,亮度较强,适合天文爱好者观看。下面为木星冲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冲日期间我国广州观测到的现象或者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正午看到木星位于正南天空②子夜看到木星位于正南天空
③早晨看到木星位于东面天空④傍晚看到木星位于东面天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9月27日0时16分在广州(113°E,23°N)观测到木星上中天(即升到最高),第二天观测到木星上中天的时刻与前一天同一时刻相比约有4分钟差异,则昆明(103°E,25°N)9月28日观测到木星上中天的时间约为( )
A.0时56分B.0时20分C.0时52分D.1时00分
(2022·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局部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图中A处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
4.下列哪些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 )
A.黄山四绝之温泉B.我国东部的季风C.天文大潮D.汶川地震
(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土耳其发生了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地质研究表明,早第三纪末期,喜马拉雅山脉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中隆起,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 )
A.地壳B.软流层C.上地幔D.下地幔
6.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时期,地球上出现并繁盛的生物种类是( )
A.无脊椎动物B.鱼类C.恐龙D.哺乳类
(2023·河北保定安国中学校联考三模)地表净辐射是太阳短波辐射在“地—气”系统中经过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后,地表接收的辐射收支净余部分,大致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下表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我国部分省区年内地表净辐射量(单位:W*m-2)
7.甲、乙、丙代表的区域最可能是( )
A.河南黑龙江湖南B.河南湖南黑龙江
C.黑龙江河南湖南D.黑龙江湖南河南
8.丙区域5、6月份地表净辐射量偏低的原因是( )
A.天气B.地势C.植被D.海陆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科学家团队在九江武宁地区约4.38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真盔甲鱼类新属种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九江江夏鱼”。该鱼和之前发现于武汉地区的后棘江夏鱼均属曙鱼科,是一对失散了4.38亿年的江夏鱼“兄弟”,化石产地表明,它们“分家”各自演化的两地直线距离实际上不足200公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江夏鱼大量繁衍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10.根据“九江江夏鱼”和“后棘江夏鱼”的化石产地可合理推测( )
①“后棘江夏鱼”演变成两栖类动物独立进化 ②4.38亿年前九江和武汉间曾经是连通的海洋
③泥沙淤积使九江和武汉间的海洋隔断 ④地壳运动使九江和武汉间的海洋隔断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1.在野外寻找红层(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地貌需要重点关注( )
A.岩石颜色、岩层结构和构造B.化石类型、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
C.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和植被D.岩石粒径、地表起伏情况和海拔
(2023·江西统考三模)集中式光伏电站是集中建立的大型光伏电站,所获的电力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分布式光伏电站是指装机规模较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下表为我国四省区光伏发电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2.甲省份最有可能是( )
A.四川B.浙江C.福建D.甘肃
13.影响西藏与新疆光伏装机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土面积B.自然环境C.市场需求D.科技水平
14.与新疆相比,江苏分布式光伏装机比例较大,其优势是( )
A.输电损耗低B.稳定性强C.空间限制小D.便于管理
(2022·甘肃校考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地壳厚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地区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N附近区域变化显著
C.由南向北逐渐增厚D.M区地形因素增厚显著
16.关于图中N处环境的描述,可以确信的是( )
A.莫霍界面起伏大B.岩石圈较稳定C.滑坡、泥石流多发D.地震频率低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开展月相观测。2021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八,有同学用肉眼在湛蓝的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记录。同时,部分同学还从网上查到,位于(0°,105°W)的地点可观测到月球正在地平线落下。完成下面小题。
17.同学记录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确的是( )
A.①B. ②C. ③D. ④
18.此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最接近的分别是( )
A.15°W、165°EB.105°W、75°EC.165°E、15°WD.75°E、105°W
二、综合题
19.(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为了提高贵州省高原峡谷喀斯特地貌区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下图),新增了带有出水孔的反射镜面面板、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等。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分析其如何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20.(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21.(2023·山东·模拟预测)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西兰的领土由北岛、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就坐落在南岛的麦肯齐盆地:特卡波小镇,仅用肉眼便能欣赏绝美星空。小镇濒临特卡波湖,常住人口不到400人,从1981年就开始减少使用灯光,科学管理灯光照明。同时,小镇拥有新西兰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被国际公认为观测南半球夜空的最佳地点。
材料二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发育,在此生活的毛利人认为,峡湾是由一位力大无穷的铁匠用神奇的斧头雕刻出了宏伟的峭壁和山峦。峡湾分布区内群山合围,峭壁万仞,冰川滢滢,不禁令人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
材料三下图为新西兰南岛地形示意图。
(1)分析特卡波小镇成为星空保护区的优势区位条件。
(2)推测峡湾地貌集中分布区的位置,并指出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
(3)评价峡湾对新西兰南岛交通的影响。
【答案】1.D 2.C
【解析】1.木星冲日时地球位于太阳与木星之间,在地球的夜半球才能看到木星,广州正午看不到木星,故①错误;木星位于地球赤道上空,广州子夜时分会看到木星位于正南天空,故②正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早晨应该看到木星位于西面天空,故③错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傍晚看到木星位于东面天空,故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9月27日0时16分在广州(113°,23°N)观测到木星上中天(即升到最高),第二天观测到木星上中天的时刻与前一天同一时刻相比约有4分钟差异,此差异是地球自转恒星日、太阳日的差异,该描述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比太阳日24小时少约4分钟;即9月28日0时12分观测到木星上中天,广州(113°E,23°N)与昆明(103°E,25°N)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0分钟,即广州9月28日0时12分观测到木星上中天后再过40分钟,昆明可以观测到木星上中天,是9月28日0时52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答案】3.C 4.B
【解析】3.根据图中信息,A处为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处,西南季风沿谷地进入,受地形抬升,带来丰富的降水,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所以太阳辐射总量较少,C正确,纬度较低,按理来说太阳辐射较强,A错误,A处不在沿海,B错误,A处没有洋流的影响,D错误,所以选C。
4.黄山四绝之温泉,是地球内部的热能释放形成,A错误,汶川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产生的,D错误;天文大潮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产生的,C错误,我国东部的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与海洋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幅度不同,形成海陆气压的差异,从而形成季风,季风也会带来天气变化,影响太阳辐射,B正确。所以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答案】5.A 6.D
【解析】5.震源深度20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于震源的深度,故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结合材料“地质研究表明,早第三纪末期,喜马拉雅山脉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中隆起,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第三纪属于新生代,此时代繁盛的物种为哺乳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答案】7.C 8.A
【解析】7.从题干材料看,地表净辐射是太阳短波辐射在“地一气”系统中经过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后,地表接收的辐射收支净余部分。夏季我国普遍高温,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根据1月份的地表净辐射,结合三省的地理纬度,可以判断甲、乙、丙依次为黑龙江、河南、湖南,故选C。
8.湖南省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期,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A正确,地势、海陆状况不随月份变化,排除BD。根据上题可知,丙为湖南,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覆盖率随季节变化也比较小,排除C。。故选A。
【点睛】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答案】9.B 10.D 11.A
【解析】9.根据材料可知,江夏鱼生活的时期在距今4.38亿年前,属于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后棘江夏鱼”属曙鱼科,没有演变成两栖类动物,①错误;“九江江夏鱼”和“后棘江夏鱼”均属曙鱼科,是一对失散了4.38亿年的江夏鱼“兄弟”,说明它们曾经生活在一起,4.38亿年前九江和武汉间曾经是连通的海洋,②正确;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应是地壳运动使九江和武汉间的海洋隔断,而不是泥沙淤积使九江和武汉间的海洋隔断,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为红色的沉积岩风化形成的碎屑物经外力堆积作用而形成,因此在野外寻找红层(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地貌需要重点关注岩石颜色(是否为红色)、岩层结构和构造(是否为沉积岩),而不需要关注化石类型、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和植被、岩石粒径、地表起伏情况和海拔。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距今5.41亿年前为前寒武纪、距今5.41亿年-2.52亿年为古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为中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为新生代。
【答案】12.D 13.C 14.A
【解析】12.根据图示,甲省份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总量位居四省份第三,集中式位居四省份第二,光伏发电量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需要在晴天较多的区域,选项中只有甘肃位于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可占用建设光伏电站的面积较大,D正确;四川、浙江、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地形崎岖,排除ABC。故选D。
13.从图示信息可以得出,新疆的光伏电站装机总量远大于西藏,结合所学知识,新疆探明的矿产资源丰富,工业规模大于西藏,市场用电需求较大,光伏电站装机总量远大于西藏,C正确;比较两个区域可知,新疆位于西北地区,西藏属于青藏地区,光照条件都很优越,自然环境对两地光伏装机总量差异影响较小,国土面积大小相差较小,排除AB;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科技水平对建设光伏电厂影响较小,且两地科技水平差异较小,排除D。故选C。
14.根据材料信息“分布式光伏电站是指装机规模较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可知,与新疆相比,江苏经济发达地区,用户数量多,其光伏发电输距离短,损耗较小,A正确;江苏气候降水较多,稳定性差,排除B;江苏经济发达,面积小,空间限制大,光伏发电可用面积小,排除C;光伏电站建设后都会配备检修和维护人员,所以二者管理上差别不大,排除D。故选A。
【点睛】中国太阳辐射分布状况: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答案】15.B 16.C
【解析】1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地壳厚度由东向西增厚,AC错误,N附近等值线较密集,说明N附近地壳厚度变化显著,B正确;根据等值线特征,可知M地地壳厚度小于42,大于40,地形因素减薄显著,D错误,所以选B。
16.根据图中经纬度度信息可知,N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圈不稳定,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多发,C正确,BD错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莫霍界面起伏不大,A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莫霍界面约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答案】17.B 18.A
【解析】17.农历上半月的月相黄昏日落后可见,月面朝西,CD错误,2021年2月19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落西南,太阳高度角小(日落时太阳高度角为0),B正确,A错误。故选B。
18.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在105°W看到月球正在地平线落下,说明105°W地方时为24时(0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18时,与105°W相差90°(6*15)、270°(18*15),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分别向东90°、270°,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最接近的分别是15°W、165°E,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19.【答案】地处贵州省高原峡谷,日照时间较短,且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喀斯特地貌区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该热水器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分析】本大题以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着重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太阳辐射和新设计有何作用。由材料可知,试验地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贵州省高原峡谷,虽然纬度较低,但是由于地形落差大,山高谷深,日照时间较短,且西南山区阴雨天气较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较少。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虽然降水条件较丰富,但是地面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使得地表水存续较少,可利用水资源并不充足。同时,由图可得,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增设计有:反射镜面面板、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四个部件,作用于太阳辐射和大气降水两方面。反射镜面面板通过将缝隙处漏下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阳能集热管,使太阳能集热管背光一侧获得更多太阳辐射,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反射镜面面板有出水孔,通过雨水接水板和集水管接收雨水,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将大气降水储存起来,供日常生活生产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答案】(1)丙地。丙地有太古宙侵入岩(火成岩),太古宙属前寒武纪,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临近河流。
(2)1~3月为当地雨季,成矿物质的来源地侵蚀作用强,河流对重砂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多;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波浪向岸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容易被搬运至高潮线以上。
(3)国内供应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全球锆资源被国外供应商垄断;进口来源集中。
【分析】本题以锆资源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主要涉及矿产资源形成、流水作用、资源安全等方面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乙(中生代变质岩)、丁(中生代沉积岩);图中显示,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甲相比,丙地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
(2)材料信息表明,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说明锆砂矿主要直接由海水沉积作用富集形成,一般高潮线以下是海水运动(波浪等)最频繁的地带,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表明此时海水运动(波浪等)频繁越过高潮线之上,应是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大的波浪越过高潮线向上搬运含锆重砂矿物,并在之上沉积;同时,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沿岸海水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
(3)注意审题: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回答是应注重“供应”安全问题。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因此国内锆资源储量、产量应都不高,应以进口为主,因此“国内供应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而锆资源的开发和供应主要把持在发达国家少数供应商手中,垄断性强,我国进口的来源集中,从而构成严重的供应安全问题。
21.【答案】(1)①位于高山盆地,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②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气候干燥,多晴天,大气能见度好;③人口城市少,大气污染少,空气洁净;④科学的灯光管理,光污染少;⑤观测星空的设备先进。
(2)①位置:西南部。②地质作用:地壳运动、风化作用、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3)①利:峡湾水位深,利于建港,发展航运;峡湾深入内陆,沟通东西方向水上交通;
②弊:峡湾多东西走向,阻断南北陆上交通。
【分析】本题以新西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天文观测、地质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天文观测点适合布局在大气透明度好,晴天多,灯光污染少的地方。从图示得知,特卡波小镇位于中部山脉盆地中,地势较高,大气透明度好,适合天文观测。从天气状况看,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人口少,大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高;新西兰进行减少灯光使用,科学管理好灯光,光污染小。特卡波拥有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具有先进的观星设备。
(2)新西兰西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地质历史上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明显,西南部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冰川发育,许多山谷受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冰川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地形破碎,易受海浪侵蚀和流水侵蚀,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谷地,形成峡湾地貌。
(3)评价类试题应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进行回答。有利方面,峡湾水深,水域面积达,利于港口建设,发展海运;峡湾由冰川侵蚀形成的谷底演化而来,深入内陆,沟通东西方向的水上交通。不利方面,峡湾的存在会成为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交通往来的自然障碍,阻断陆上交通。知识点
近3年高考考情
地球的宇宙环境
2021年湖北、2022年上海、2023年浙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022年福建、2023年广东、2022年上海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2023年湖南、2022年北京、
运动特征
含义
特殊的行星
共面性
公转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水星公转轨道倾斜较大,但也仅有7°
同向性
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
近圆性
公转轨道形状接近圆形
水星的轨道偏心率较大,但也仅有0.2056
太阳活动
所在圈层
特征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
黑子
光球层
高速旋转的气体漩涡,温度毕光球层平均温度低。活动周期为11年。
与地球气候变化有关联性,太阳活动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明显增多。
太阳
耀斑
色球层
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一致。
引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宇航器的安全。
日珥
气体呈弧状喷射,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太阳风
日冕层
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形成带电粒子流。
轰击高层大气,产生发光现象,高纬地区形成极光。
内部圈层
范围
结构特点
地壳
硅铝层
莫霍面以上
地壳为固态,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洋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硅镁层
地幔
上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其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而下逐渐增加。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地核可分为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和内核(固态)。
内核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约17千米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平均约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顶部
外部圈层
特点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一般把2000-3000千米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之中。生物圈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概念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状况
速度
较快
较慢
介质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都是弹性波;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播形式
地物表现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著名航天基地
经纬度
条件
我国甘肃酒泉
41°N,100°E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交通便利
我国四川西昌
28°N,102°E
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湿润但洁净,交通便利
我国山西太原
38°N,113°E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天气晴朗
法属圭亚那
约5°N,53°W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人烟稀少,冬季天气晴朗
卡纳维拉尔角(美国)
29°N,81°W
纬度较低,濒临海洋,地形开阔,冬季天气晴朗,利于观测
意大利圣马科航天发射场(肯尼亚)
3°S,40°E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冬季天气晴朗
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哈萨克)
46°N,63°E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
地区
太阳辐射
对比分析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丰富
排除纬度因素,侧重分析:①北方地区天气:晴天多,阴雨天少;②夏季北方地区白昼较长,日照时间长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丰富
排除纬度因素,侧重分析:①北方地区天气:晴天多,阴雨天少;②夏季北方地区白昼较长,日照时间长
青藏地区
最丰富
重点强调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
四川盆地
贫乏
重点分析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雨、雾天多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
90
120
190
450
580
610
620
590
490
300
150
100
乙
250
450
510
520
630
610
550
623
535
480
300
260
丙
330
570
590
610
490
500
680
670
620
550
460
350
装机总量(单位:万千瓦)
集中式(单位:万千瓦)
分布式(单位:万千瓦)
江苏
2131
952
1179
新疆
1295
1278
17
西藏
138
136
2
甲
1228
1143
85
高考地理知识大盘点【讲通练透】专题0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知识大盘点【讲通练透】专题0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知识大盘点【讲通练透】专题07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知识大盘点【讲通练透】专题07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水循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知识大盘点【讲通练透】专题05 大气环流与气候: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知识大盘点【讲通练透】专题05 大气环流与气候,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