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每一粒米都有自己的灵魂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去壳后的籽实。国人见面,开口便是“吃了吗?”可见,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在“民以食为天”的历朝历代,米被人们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我们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形容,米在人类的演变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书写了人类,还原了历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为了夺取大米。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什么?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
也正因为此,人们对稻米的描述,是那样的唯美;对稻米的感情,是那么的深沉。《左传·哀公十三年》孔颖达正义:“食以稻为粱为贵。”唐代诗人李绅行走乡野,见农民弯腰弓背,汗流浃背,辛勤劳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悯农》。北宋诗人黄庭坚在遭受贬谪、陷入无米之炊的生活困顿时,感恩好友送米,写下了《答杨明叔送米颂》。870多年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夜行在江西上饶县的黄沙道上。当他越过溪桥,看见茅店村像鹧鸪鸟一样安卧在稻花环抱的田野中央,脱口而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不啻是中国,国外也有对稻米一往情深的诗人。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有一首名为《谷子成熟了》的诗作。诗曰:谷子成熟了,天天都很热,到了明天早晨,我就去收割。我的爱也成熟了,很热的是我的心;但愿你,亲爱的,就是收割的人!诗人以稻米入诗,把稻米提升到恋人的高度,足见稻米在他心中的位置是何等之重。
国外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在所有的粮食中,大米是有灵魂的,其他都只能算是杂粮。确实,一粒大米,从种子出发,到颗粒归仓,其间经历了秧苗分蘖、幼穗发育、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结实等不同时期;经历了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立秋、处暑……经历了风雨雷电以及农人匍匐大地淌下的汗水,集天地之精气,聚日月之精华,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你说她没有灵魂吗?
我对大米的深情,始于记事之日。我虽生在江南水乡,但在儿时的记忆中,因地少人多,收成不丰,很少能敞开肚子吃米饭。一家六口人每年四百斤不到的大米口粮,母亲精打细算着食用。平时以麦粞、大米混杂的麦粞米饭为主食,且时不时地把沉积在麦粞下面的米饭挖出来,给生病的孩子或奶奶吃。仅在逢年过节、亲戚登门或生病时,才能吃上纯米饭。那不软不硬、酥酥绵绵、喷香爽口的米饭,溢着晶莹的油光,裹着淡淡的甜味,不用菜也可以吃上三大碗,可惜只能吃一碗。儿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家里能有一个大大的谷仓,里面堆满了稻谷,怎么吃也吃不完。
年岁渐长,我干过拔秧、插秧、除草、割稻、脱粒等农活。因而,知道每一粒大米背后的辛苦。尊重每一粒米,是人生应有的态度。但凡见人糟践粮食,内心便涌现出心绞般的疼痛。
多少年来,米饭让我历尽生活艰辛,览尽世事沧桑。每次见到米饭,我便会浮想联翩,眼前呈现一片风吹稻浪的景象。继而,悄然化身为一株站立的稻子,在万物澄静中,满心欢喜,随风摇曳。在我心底,米饭的香,是沉厚大地散发的恒久之香,是万千命运绽放的馥郁芬芳。
岁月不居,时节若流。如今,生活变好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米少了荣耀,成了贱货。尽管种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陆续开发出了不少粒形整齐、饱满、完整粒高、晶莹剔透、口味清香、柔软爽滑的绿色、有机大米,但因收益低,职业农民都倾向于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多数爱美的女性、怕胖的男人,以不吃米饭为时尚,只吃水果和蔬菜。在他们眼中,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
“水源流入土壤,沃野铺满金黄。”米呈现给我的,是珍珠般的皎洁,天使般的柔情,绮梦般的诗意,让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捧着它,深情凝视,久久不放。很多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热爱大米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生活的人。换言之,一个没有看见米生长的人,是没有家园意识的。一个有家园意识的人,当他再也看不见米的生长,他的内心是恐慌的。
“米者,五谷之首,立身之本。”人生在世,没有比吃饭更幸福的事,也没有比吃不下饭更痛苦的事。
(取材于丁东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爱也成熟了成熟:发展到热烈痴迷的程度
B.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转身:变化,转变
C.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敌人:互相仇视的对象
D.绮梦般的诗意诗意: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米与人类历史上政权的存续与消亡紧密相关。
B.大米的生长过程与其他粮食相比更加艰难。
C.文中多处引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因为曾经的生活遭遇,“我”尊重每一粒米。
8.根据3、4段,简要概括不同的人围绕稻米抒写了哪些感情。
9.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二段画线句“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①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
【注】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在文中是“约定”的意思。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的词义一样。
B.辞,在文中是“拒绝”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一样。
C.衡门,在文中指“简陋的房屋”,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中的“衡宇”词义一样。
D.的,在文中是“的确”的意思。与《与委书》“的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14.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题。
精卫
夏完淳①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②成古今。
[注]①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1631年~1647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北风烘托精卫鸟的空林之鸣,渲染了衰飒空阔的氛围。
B.末尾两句与苏轼词中“大江东去”三句都怀古写今,笔调雄壮。
C.诗人在广大的天地间勾勒精卫填海的情景,境界奇幻而壮伟。
D.本诗借物咏怀,以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
16.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既是悲剧,又有崇高美”。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享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句“__________________”彰显田园之乐,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语“__________________”尽抒沉醉之意。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简直像拎了束灯草”。
19.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今天做好今天卖,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①________?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上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口水井,他一边寻找,②________。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英国诗人雪莱听到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呢,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③________,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
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摊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
20.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加粗的“也许”,它们都有揣测的意味,但两个“也许”所表现出来的情味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
(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
21.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框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B.“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
C.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既各有妙,又兼济并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A.只是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
C.“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
D.“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⑧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A.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B.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
D.“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故选C。
4.答案:①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知,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
②结合“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
③结合“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可知,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5.答案: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①结合“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可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结合“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可知,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结合“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可知,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6.答案:C
解析:C.“互相仇视的对象”理解错误,原文“多数爱美的女性、怕胖的男人,以不吃米饭为时尚,只吃水果和蔬菜。在他们眼中,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可见“敌人”应该是“爱美的女性、怕胖的男人”“尽量避开不吃的食物”。故选:C。
7.答案:B
解析:B.“大米的生长过程与其他粮食相比更加艰难”原文没有依据。原文“在所有的粮食中,大米是有灵魂的,其他都只能算是杂粮。确实,一粒大米,从种子出发,到颗粒归仓,其间经历了秧苗分蘖、幼穗发育、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结实等不同时期;经历了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立秋、处暑……经历了风雨雷电以及农人匍匐大地淌下的汗水,集天地之精气,聚日月之精华,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你说她没有灵魂吗?”,原文是说“大米是有灵魂的”。故选B。
8.答案:①孔颖达写出稻米地位尊崇,表达春秋战国时人们对稻米的重视/珍视之意。
②李绅通过写农民耕作的艰辛,表达对农民的同情怜悯,以及珍惜稻米之意。
③黄庭坚陷入无米之炊困境时好友送米,表达对其感恩之情。
④辛弃疾见到稻花环抱的乡野美景,抒写了丰收年景的喜悦/愉悦之情(或自在惬意)。
⑤裴多菲将恋爱比作谷子生长/恋人比作谷子,抒写发自内心的喜爱/迷恋/爱恋之情。
解析:结合原文第三段“《左传・哀公十三年》孔颖达正义:‘食以稻为粱为贵。’唐代诗人李绅行走乡野,见农民弯腰弓背,汗流泱背,辛勤劳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悯农》。北宋诗人黄庭坚在遭受贬谪、陷入无米之炊的生活困顿时,感恩好友送米,写下了《答杨明叔送米颂》。870多年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夜行在江西上饶县的黄沙道上。当他越过溪桥,看见茅店村像鹧鸪鸟一样安卧在稻花环抱的田野中央,脱口而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见孔颖达“食以稻为粱为贵”写出稻米地位尊崇,表达春秋战国时人们对稻米的重视/珍视之意。李绅《悯农》通过写农民耕作的艰辛,表达对农民的同情怜悯,以及珍惜稻米之意。“在遭受贬谪、陷入无米之炊的生活困顿时,感恩好友送米,写下了《答杨明叔送米颂》”,表达对其感恩之情。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抒写了丰收年景的喜悦/愉悦之情(或自在惬意)。结合原文第四段“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有一首名为《谷子成熟了》的诗作。诗曰:谷子成熟了,天天都很热,到了明天早晨,我就去收割。我的爱也成熟了,很热的是我的心;但愿你,亲爱的,就是收割的人!诗人以稻米入诗,把稻米提升到恋人的高度,足见稻米在他心中的位置是何等之重”,裴多菲将恋爱比作谷子生长/恋人比作谷子,抒写发自内心的喜爱/迷恋/爱恋之情。
9.答案:内容:①使用比喻手法,将米浆比作血液(或答:用“与其……不如……”句式将血液、米浆两种说法作比较),侧重强调大米对于人类政权、命脉的重要作用(或答:侧重强调大米是人类生存的命脉)。
结构:②承接上文(或答:呼应开头段)吃饭是重要的事情;③引起下文,写古今中外的人都在诗文中描述、讴歌稻米;④照应结尾,写大米是人的立身之本。
主旨/写作意图:⑤强调稻米事关人类命脉/根本的重要性(或答:对稻米的感恩/尊重),⑥暗含对当今一些人视稻米为敌人的错误态度的批评,⑦委婉表达对当今粮食种植现状的忧虑,⑧呼吁人们要有家园意识。
解析:第二段“第二段画线句‘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联系前句“我们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形容,米在人类的演变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书写了人类,还原了历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为了夺取大米”,可见该句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米浆比作血液,强调米浆对人的生存和繁衍、对人类演变更迭历史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从句式角度分析,如用“与其……不如……”选择关系句式,将血液、米浆两种说法作比较,突出米浆(大米)的重要作用,侧重强调大米对于人类政权、命脉的重要作用。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或答:呼应开头段),强调吃饭是重要的事情;同时又引起下文第三段内容,写古今中外的人都在诗文中描述、讴歌稻米;又照应结尾,“‘米者,五谷之首,立身之本。’人生在世,没有比吃饭更幸福的事,也没有比吃不下饭更痛苦的事”,写大米是人的立身之本。从主旨/写作意图角度来看,“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这句话直接强调稻米事关人类命脉/根本的重要性(或答:对稻米的感恩/尊重),点出主旨;再联系现实,也暗含对当今一些人视稻米为敌人的错误态度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粮食种植现状的忧虑,呼吁人们要有家园意识等思想感情。
10.答案:CEG
解析:句意: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中,“千乘之盟”做“不信”的宾语,故C处断;“而重二子之言”中,“二子之言”做“重”的宾语,故E处断;“信之为德”语意完整,“德”做“为”德宾语,故G处断。综上,CEG处断。
11.答案:A
解析:A.“词义一样”错误。约定。/通“邀”,邀请。句意:如果派子路来与我约定。/张良出去,邀请项伯。B.正确。句意:子路拒绝了。/请你不要拒绝,再坐下来弹一曲。C.正确。句意:在民间诚实守信。/终于看到自己的简陋的房屋了。D.正确。句意: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故选A。
12.答案:B
解析:B.“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错。文中子路的话“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是对季康子说的,而非对射的拒绝之语。故选B。
13.答案:(1)他不守为臣之道(如果我们)却成全了他的要求,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
(2)从前,楚霸王项羽已经攻入咸阳,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
解析:(1)“彼”,他;“济”,成全;“是”,这。(2)“昔”,从前;“既”,已经;“向”,如果。
14.答案:材料一的论点是“信”,所给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可以作为反面论据。
解析:由材料一中的“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可知,材料一的论点是“信”,论述了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所给材料的意思为:秦孝公派商鞅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迎战抗敌。商鞅(派人)对公子昂说:“当初我与您交好,现在(我们)都是(敌对的)两国将领,(我)不忍心攻打(您),希望(与您)喝一杯酒(订立盟约)来让双方军队休战。”公子昂答应了,就与商鞅会盟。商鞅埋伏了甲士俘虏了公子昂,打败了魏军。到秦惠王继位后,怀疑商鞅做谋反之事,就(把他)车裂示众了。商鞅,是秦国的重臣,在四海之内享有重名,(却)贪求(用)欺诈(手段获得)的区区战功,丧失了诚实守信的正道大义,一次行不守信(的事),终身招致怨恨,最终导致身死灭亡,被天下耻笑。可见,此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即“卒至屠灭,为天下笑”,可以作为反例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15.答案:B
解析:B.“笔调雄壮”错,应是笔调悲壮。故选B。
16.答案:悲剧:精卫鸟志长羽短、填海复仇无望的悲剧;诗人抗清复明大业徒劳、无人理解的悲剧。
崇高美:精卫鸟不屈不挠的填海精神亘古至今,令人感到一种悲壮的崇高。诗人为心中的正义慷慨赴死的英勇豪迈气概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人与精卫鸟都是以自身微薄之力辛苦徒劳地对抗强大的现实,给人以壮志难酬的哀愤悲壮之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崇高美。)
解析:悲剧:由“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可知,表现精卫鸟志长羽短、填海复仇无望的悲剧。由注释“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可知,表现诗人抗清复明大业徒劳、无人理解的悲剧。崇高美: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可知,表现精卫鸟不屈不挠的填海精神亘古至今,令人感到一种悲壮的崇高。由“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的诗句和“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的注解可知,表现诗人为心中的正义慷慨赴死的英勇豪迈气概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崇高美或答:由“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1631年~1647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可知,人与精卫鸟都是以自身微薄之力辛苦徒劳地对抗强大的现实,给人以壮志难酬的哀愤悲壮之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崇高美。)
17.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登东皋以舒啸,扣舷独啸
解析:
18.答案:提着装满了东西的旅行包竟像拎了束灯草,兼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突出陈奂生提旅行包的轻松感,真实表现他此时愉悦的心情。
解析:
19.答案:①原文中有拟声词“格啦嘣脆”,让人如闻其声,真实感受到油绳的香酥可口;②“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句式对仗整齐,也更好地突出了油绳的新鲜和好吃,自然流露陈奂生内心的自豪感。
解析:
20.答案:第(1)处的两个“也许”,表现出陈奂生上城时脚步的轻松,心情的愉悦。第(2)处的两个“也许”侧重于表现寻找结果的不确定以及人们寻找梦想时内心的茫然。
解析:由题干可知“也许”都有揣测的意味,但所表现出来的情味有所不同,也就是在具体语境中的艺术效果不同。(1)出自《陈奂生上城》,原文为:“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结合语境中“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可知此处的“也许”描写了陈奂生提旅行包的轻松感,表现出陈奂生上城时脚步的轻松,心情的愉悦。(2)从上文“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可知“也许”指的是寻找水井时会有“找到”和“找不到”两种不确定的结果;结合下文“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可知“水井”象征梦想,“也许”指的是人们寻找梦想时内心的茫然。
21.答案:C
解析:原文中“有用”的引号表强调。A.“机器”的引号表特殊含义;B.“芦柴棒”的引号表特定称谓;C.“包身契”的引号表强调;D.“慈祥”的引号表讽刺。故选C。
22.答案:①梦想到底有什么用;②一边觉得沙漠非常美丽;③有梦想的人和没有梦想的人
解析:第一处,根据上文“说到梦想”和横线处的问号,可知此处句式应为以“梦想”为主语的疑问句,再根据后文“就是没有用”,可知此处语意为梦想的有用无用论,所以此处可以填写“梦想到底有什么用”。第二处,依上文“一边寻找”,可知此可以填写“一边……”,与上文形成“一边……一边”的结构,再根据下文“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可知在“寻找着一口水井”时他明白了道理,发现了沙漠的魅力,所以此处可以填写“一边觉得沙漠非常美丽”。第三处,根据上“的确”,可知,此处所在的句子具有概括总结作用。从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来看,可知这一段文字谈论的是有梦想与无梦想的。再结合下文中“他们”“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可知此处可填写“有梦想的人和没有梦想的人”。
23.答案:例文:
追求精益求精彰显大国风范
同为做饭,中国厨师追求“模糊”,成品既美而又无法复制,不得不让人惊叹,而德国厨师那种“精益求精”的“精准”态度,更让人折服。是的,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更应该追求“精益求精”。追求精益求精,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何为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指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的价值诉求理念,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产品细节极致完美的追求,彰显的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职业文明和创新精神。
大国工匠,精心筑梦。一说到精益求精,人们总是想到严谨、细致、完美而挑剔的德国人,而他们制造的产品往往极其精密,质量上佳,因而有了如今代表质量和百年传承的“德国制造”。但是德国、日本制造真的无法超越吗?答案是错的,过去30多年,中国企业通过自己的勤奋,使得中国制造遍及全球,在民族企业当中华为、王老吉、海尔、联想等一批民族企业用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让中国走出国门,创出辉煌。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而这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过硬的技术素质和高超的技能水平是成为“工匠”的内在要求和“硬指标”。但现如今不少人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别说其技术素质和技能水平了,他们总是心急,浮躁,懒散,目标不明确,或者急于求成。这样的工作态度损害的是国家利益,浪费的是社会资源,恶化的是生活品质。
那么,怎样培育“精益求精”的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工夫。所以学生时代的我们就要学习“精益求精”的内涵:修为、素养,并且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求同学们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其实也就是要求大家先学会做人,因此同学们在校期间要潜心修性、培养德行,把“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一言一行中。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将“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小抓起,养成品格,中国才会长久发展,基业长青才会得以实现。
我们青年一代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严格要求自我,以“工匠精神”彰显我大国风范!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