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
    • 解析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1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2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3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1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2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18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18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激光大树”再现中国式浪漫
    ①相信大家对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节目印象颇深:一缕缕柳枝慢慢聚集,最后在舞台中央放射出由激光组成的“参天大树”,代表着人类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送别、怀念和期待……这颗直达天际的“激光大树”,不仅呈现了中国式的浪漫,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里蕴含着的“诗和远方”。
    ②赞叹之余,你知道这惊艳世界的“激光特效”是怎么实现的吗?
    ③激光是什么?爱因斯坦提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理论,该理论指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有着相同性质的另一道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还会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由于激光的发射能力强且能量高度集中,所以亮度很高,它比普通光源高亿万倍,比太阳表面的亮度高几百亿倍。
    ④ ?激光的指向性能强,准直性极好,不会向周围发散,光学传输和整形变换的效率非常高。举个例子,激光射出20公里,光斑直径只有20-30厘米,射到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上,其光斑直径也还不到2公里。
    ⑤冬奥会上采用的激光光源拥有近30000小时超长寿命,发光强度和照射面积大、同时光电转换效率和光利用率很高,避免了用电损失,还更加环保、高效,其光效高于同等功率LED光源的3~5倍,气体光源的10~15倍,穿透力更强、照射距离更远,因此也就能达到咱们看到的“直达天际”的效果了。
    ⑥此外,冬奥会采用的是全彩色集束激光产品矩阵。全彩色集束激光,采用自主研发的激光尖端技术,包括激光器、前端光学整形、末端控制、RGB三基色激光等技术,并通过整合“光、机、电”通信控制等多项技术,形成光束形式的出光效果。此次冬奥会采用了三基色大功率激光光源,出光色彩可达到1677万色,无极调色配合机械设计与信号控制,为舞台效果的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
    ⑦如此,科研团队实现了全工况条件下激光工程投影机的自主研发。输出亮度超过9万流明,达到国际最高,色域达到150%NTSC的光,工作寿命超过30000小时,全密封设计,完全满足风雨雪雷尘等各种户外环境的使用。激光工程投影机由于其超高亮度、超大显示画面、低功耗等特点,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时可实现无与伦比的光影效果。
    ⑧在两年的冬奥“备战”中,科研团队不断调整和升级产品状态,以国产自主创新技术为北京冬奥会喝彩。
    1.第①段“中国式浪漫”指的是。
    2.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激光是由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B.高能级上的粒子受激发会跳到低能级上。
    C.受激发的高能级粒子会辐射出另一道光。
    D.所有弱光都能激发出强光从而形成激光。
    3.请根据④⑤两段内容补全第④段划线处的设问句。
    4.请为第⑦段首句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
    A.即便……也……B.不仅……还……
    C.既然……也……D.尽管……还是……
    5.请根据③—⑦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答案】1.由激光汇聚成大树,以折柳送别的寓意传达中国人的送别、怀念与期待之情。 2.D 3.激光何以“直达天际”? 4.B 5.(1)发射能力强且能量高度集中 (2)光效高 (3)采用的是全彩色集束激光产品矩阵(4)研发超高亮度、超大显示画面、低功耗的全工况激光工程投影机;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第①段“一缕缕柳枝慢慢聚集,最后在舞台中央放射出由激光组成的‘参天大树’,代表着人类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送别、怀念和期待……这颗直达天际的‘激光大树’”可知,激光大树体现了中国式浪漫,可以概括为:由激光汇聚成大树,以折柳送别的寓意传达中国人的送别、怀念与期待之情。
    2.本题考查信息的辨析及筛选。
    D.结合文章第③段“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还会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可知,D选项中的“所有弱光都能”说法有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式的衔接。本句要求根据④⑤段内容补全设问句。
    结合文章第④句“激光的指向性能强,准直性极好,不会向周围发散,光学传输和整形变换的效率非常高”可知,这句话是概括了激光的优点,结合第⑤段“穿透力更强、照射距离更远,因此也就能达到咱们看到的‘直达天际’的效果了”最后一句话用“因此”回答了激光能够直达天际,因此这句设问句应是询问激光直达天际的原因。
    示例:激光为什么能“直达天际”呢?
    4.本题考查关联词。
    结合第⑥段首句“冬奥会采用的是全彩色集束激光产品矩阵”和第⑦段“科研团队实现了全工况条件下激光工程投影机的自主研发”可知,激光投影技术又实现了升级,两句话构成递进关系;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③段“由于激光的发射能力强且能量高度集中,所以亮度很高”可概括为:发射能力强且能量高度集中;
    第二空:结合第⑤段“激光的指向性能强,准直性极好,不会向周围发散,光学传输和整形变换的效率非常高”可概括为:光效高;
    第三空:结合第⑥段“此外,冬奥会采用的是全彩色集束激光产品矩阵”可概括为:采用的是全彩色集束激光产品矩阵;
    第四空:结合第⑦段“科研团队实现了全工况条件下激光工程投影机的自主研发”和“激光工程投影机由于其超高亮度、超大显示画面、低功耗等特点,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时可实现无与伦比的光影效果”可概括为:研发超高亮度、超大显示画面、低功耗的全工况激光工程投影机。
    (二)阅读《紫禁城建筑的采光》,完成小题。
    紫禁城建筑的采光
    ①在电灯发明以前,自然光几乎是建筑物日间照明的唯一光源。通常情况下,自然光没有具体形态,但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对其形态与颜色进行塑造后,能给人们带来人工光所无法比拟的清晰、健康与富有生气的体验过程。有研究显示,建筑设计时进行自然采光可以丰富室内光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并使人身心更加健康。
    ②如何最大程度地引进自然光源,是古代建筑师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紫禁城的建造者们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经验。
    ③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均坐北朝南,即南立面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建筑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如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窗开启时,可使更多的阳光斜射到殿内。从地理学角度而言,北回归线穿过了我国的南部地区。相应的,我国大部分区域处于北温带,该区域的日照特点为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起,而又从西边方向落下。因而“坐北朝南”的布局能使建筑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
    ④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柱高三分之一左右的尺寸,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使光线变得柔和。更重要的是,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使室内保持阴凉;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⑤相比而言,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的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烦扰。
    ⑥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等建筑材料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筑材料对光的反射,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⑦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早期的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宫廷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透光及防风御寒效果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养心殿等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⑧紫禁城古代建筑的采光方法简易科学,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亦可提供有效参考。
    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甲】最大程度进行自然采光是紫禁城建筑采光设计的重要特点。
    【乙】紫禁城建筑在南立面开门窗的设计考虑了我国的地理条件。
    【丙】紫禁城的挑檐设计主要是为了使照进室内的光线更为柔和。
    7.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①后者经阳光照射表面时,则给人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
    ②紫禁城建筑内部有金砖地面、朱红立柱和浅黄色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
    ③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
    ④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
    8.请将文章①—⑦段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9.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坐南朝北,阳光无法照射进屋内,导致屋内采光很差。怎么办呢?他的妙招是在北墙上开了四扇窗子,又修了几面白色矮墙围起庭院。一番改造后,屋内变得明亮起来。请观察示意图,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中的相关知识,说明“项脊轩”内变得明亮的原因。
    【链接材料】
    为什么大多数民用飞机都是白色的?飞机的颜色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安全。白色具有极强的反光能力。因而,在夜间,白色涂装的飞机显色度和辨识度较高,在地面上或空中不易发生相撞事故。另外,停机坪上的飞机在面对太阳直射时,白色涂装能高效反射日光,使机舱内温度不致过高,让乘客感到舒适,同时也保护了内部的电子设备免受高温煎熬。
    【答案】6.丙 7.②④③① 8.示例:①为什么要进行自然采光/自然采光的重要性(好处)②坐北朝南(的布局)③(利用建筑材料)反射光线 9.示例:归有光修了矮墙,利用墙壁这一建筑材料对射来的日光进行反射;白色墙体的反光能力强,能更好地反射日光;他开了四扇窗子,利用门窗将白色矮墙反射的日光引入屋内。因此,“项脊轩”内变得十分明亮。
    【解析】6.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丙.有误,结合文章第④段“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使室内保持阴凉;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可知,桃檐是为了获得最佳的采光,而不是为了使室内的光线更为柔和;
    故选丙。
    7.本题考查语句的筛选和辨析。注意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结合第⑥段“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等建筑材料进行”,故空白横线处中的第一句应是介绍紫禁城建筑的墙体和地面,故第一句是:②紫禁城建筑内部有金砖地面、朱红立柱和浅黄色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
    结合第⑥段横线后边“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可知,还应该有反射率低的物品进行中和,故承接着②的是④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
    选项③“前者”所对应的是②的内容,选项①“后者”对应的内容是选项④的内容,故③承接在④后边,①承接在③后边,故正确的排序即②④③①。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①空:结合第①段“自然光没有具体形态,但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对其形态与颜色进行塑造后,能给人们带来人工光所无法比拟的清晰、健康与富有生气的体验过程。有研究显示,建筑设计时进行自然采光可以丰富室内光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并使人身心更加健康”可知,第①段先列举了自然光的好处,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紫禁城建筑的采光,故可概括为:为什么要进行自然采光/自然采光的重要性(好处);
    第②空:结合第③段“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均坐北朝南,即南立面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建筑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可知,紫禁城采光的第一个方法即建筑布局上采取坐北朝南,故可概括为:坐北朝南(的布局);
    第③空:结合第⑥段“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等建筑材料进行”可知,紫禁城采光的第三个方法即利用建筑材料的反光,故可概括为:(利用建筑材料)反射光线。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题干“他的妙招是在北墙上开了四扇窗子,又修了几面白色矮墙围起庭院。一番改造后,屋内变得明亮起来”可知,屋内明亮的原因就是窗户和白色矮围墙。
    结合文章第⑥段“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等建筑材料进行”第⑦段“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可知,墙体和门窗可以作为反射材料将阳光反射进屋内;
    结合链接材料“白色具有极强的反光能力”和“白色涂装能高效反射日光”可知,归有光选择白色墙壁就是利用白色反光能力强;
    归结来看,归有光的“项脊轩”之所以屋内变得明亮,原因就是两点,一是先利用白色墙壁的强烈反光能力,二是将白色墙壁反射的光再通过窗户反射进屋内。据此理解概括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②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③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诗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④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有删改)
    10.文章第一段引用学者黄宗羲的话有什么作用?
    1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12.下列对原文中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
    B.王安石诗中的“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整句诗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C.王之涣的《出塞》诗中“杨柳”的意象说明边塞诗也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
    D.陆游的《鸟鸣》诗中体现了候鸟与农事的关系,说明物候因时而变。
    13.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14.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答案】10.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的语言,编成诗句,引出说明的主要内容。 11.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12.C 13.使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性,更生动形象地证明,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进而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14.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显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文章说明的中心。
    或: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激起兴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欠生动。
    【解析】10.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
    选文第①段黄宗羲的话“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意思就是:天地清气,月露风云,花鸟草虫鱼,这些都是诗人创作的对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是诗人擅长的表达方式,万物终有消亡时,但如果把万物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就会长久存在。根据下文可知,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这句话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的语言,编成诗句,从而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第②段“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可知,从白居易的咏芳草诗中发现了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的规律;
    由第③段“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和“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可知,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
    由第⑤段杜甫的《杜鹃》和第⑥段中陆游的《鸟啼》等诗,以及第⑦段“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可知,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1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文章内容。
    C.错误。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这句诗的寓意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此处的“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不是真的杨柳,所以“边塞诗也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表述错误;
    故选C。
    1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首先,在现代文中,引用古诗句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学性,使其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性;
    其次,根据第③段“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可知,引用诗句更加说明了“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最后,结合“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可知,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进一步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14.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说明文题目的理解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喜欢哪一个题目都可以,陈述理由时抓住题目的特点和作用。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点出说明对象但是不够生动,《大自然的语言》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手法,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没有直接显示说明的中心。若认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好,可从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的角度来分析;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好,可从题目的生动形象角度来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的是“物候现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有欠生动。
    (四)阅读《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完成下面小题。
    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
    ①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
    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④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⑤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如何正确喝水就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
    成人每天的饮水量
    ⑥一般健康成人每天需要饮水2700-3000毫升左右,但这个量包括身体代谢产生的水、摄入食物中的水以及通过饮水摄入的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推荐的最少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约7-8杯)。
    ⑦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劳动或运动的人,出汗量会增多,因此,应根据个人的体力负荷和热应激状态,相应适当增多饮水量。
    正确饮水应遵循的原则
    ⑧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猛灌。饮水应少量多次,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每次200毫升左右(1杯)。注意千万不要一次猛灌,因为一次性大量地饮水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
    ⑨健康喝水习惯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主动饮水,等到口渴时已经是机体发出了缺水求救信号了。其中,这三个时间段应该尤其注意,加强主动饮水的意识: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睡觉前喝一杯水(但注意,睡前半小时不要大量喝水),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运动后或大量出汗后应根据需要及时、主动地补充足量的饮水,运动后应补充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补充因快速运动大量出汗而丢失的水和电解质。
    尽量避开冰饮或者含糖饮料
    ⑩饮水可以选择白开水,茶水、绿豆汤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口感刺激的冰饮或者含糖饮料尽量少选或不选。
    ⑪各种果汁饮料多采用柠檬酸作调味剂,柠檬酸食用过多,大量的有机酸骤然进入人体,当摄入量超过机体对酸的处理能力时,就会使体内的pH值不平衡,导致酸血症的产生,使人疲乏、困倦。特别是在盛夏,由于天气炎热,出汗较多,人体会损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钾、钠、氯等碱性成分,大量的酸味饮料更容易令体液呈酸性,长期饮用会导致缺钙。
    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补充淡盐水
    ⑫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比如运动员、农民、军人、矿工、建筑工人、消防队员等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的人群,注意额外补充水分的同时,需要适当补充淡盐水(浓度为0.9%),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量出汗导致的钠离子丢失,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补充钠盐。
    ⑬钠与我们的血压有着密切联系,过多摄入食盐会影响血压,使血压升高,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控制盐的摄入,减少用盐量。但是在大量出汗的特殊状况下,需要为机体适当补充淡盐水,可以购买生理盐水,或者在白开水或茶水中适量加点盐(0.1%含盐浓度),或者选择运动饮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B.开篇写“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热点信息,引出了下文对健康饮水的说明。
    C.水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人体在缺水时,易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D.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我们在日常饮水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16.第⑬段加点词语“正常情况下”有什么作用?
    17.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请选择两种说明方法,并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
    18.拓展探究 夏天剧烈运动后,小文喜欢喝果汁饮料来补充水分。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对他的错误做法进行劝说,并提出正确的建议。
    【答案】15.C 16.“正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表明在一般规律或情况下,我们需要控制盐的摄入,但不能排除例外情况,即“大量出汗的特殊状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使文章表达更为严谨。 17.两种说明方法,答案略。 18.示例:小唯同学,剧烈运动后喝饮料来补充水分不利于你的身体健康。各种果汁饮料多采用柠檬酸作调味剂,柠檬酸食用过多会使体内的pH值不平衡,易产生酸血症,使人疲乏、困倦。建议你饮用生理盐水,或者在白开水或茶水中适量加点盐,也可以选择运动饮料进行适当补水。(结合文章内容,语言合理即可)
    【解析】15.考查辨析信息。
    C.根据第④段中的“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可知,本项“易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有误。
    故选C。
    16.考查说明文语言。
    “正常情况下”在句中起到了限制作用。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控制盐的摄入,并不排除特殊的情况下无需控制,也就在后句提到的“在大量出汗的特殊状况下”。“正常情况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7.考查说明方法。
    第②段中的“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④段中的“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人体缺水时产生的几种症状。具体地说明了水对人的重要。
    末段中的“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控制盐的摄入,减少用盐量。但是在大量出汗的特殊状况下,需要为机体适当补充淡盐水,可以购买生理盐水”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正常情况和大量出出汗的特殊情况做了比较,强调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盐的摄入量。
    18.考查拓展应用。
    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剧烈运动后喝饮料来补充水分不利于身体健康。
    然后从文本中提炼理由。
    根据第⑪段中的“各种果汁饮料多采用柠檬酸作调味剂,柠檬酸食用过多,大量的有机酸骤然进入人体,当摄入量超过机体对酸的处理能力时,就会使体内的pH值不平衡,导致酸血症的产生,使人疲乏、困倦”可得:各种果汁饮料多采用柠檬酸作调味剂,柠檬酸食用过多会使体内的pH值不平衡,易产生酸血症,使人疲乏、困倦。
    最后提出建议。
    根据末段中的“可以购买生理盐水,或者在白开水或茶水中适量加点盐(0.1%含盐浓度),或者选择运动饮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可得:建议饮用生理盐水,或者在白开水或茶水中适量加点盐,也可以选择运动饮料进行适当补水。
    (五)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2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22.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分析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说明的?
    【答案】19.D 20.不能。“主要”的意思是“绝大部分”;若去掉,就变成了“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这与实际不符;“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打比方。把台风比作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漩,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22.逻辑顺序。第一段先说什么是台风,然后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台风的形状,接着说台风带来重大生命财产损失让人们望而生畏,再说人们并不了解其实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功甚至大于过,最后引用东南沿海流行的俗语“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说明这个俗语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解析】19.本题考查筛选辨析信息。
    A.说法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⑤段“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可知,“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的原因是台风造成的;
    B. “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⑥段“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可知,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
    C.说法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⑥段“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可知,原文有表示推测的“或许”二字。
    故选D。
    20.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结合“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分析,加点词“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水汽”并不完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只是大部分来源,如果删掉,就成了“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分析,句子将台风比作“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使读者更清楚直观地了解说明对象。
    2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阅读文章可知,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后,第②—⑤段介绍了台风的“功”,第⑥段介绍台风的“过”,很明显是先总后分的写作结构;从写作的内容上看,主要介绍台风“功”“过”的具体表现及原因,所以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结合第①段“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可知,首先作者介绍什么是台风,然后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台风的形状,接着说台风带来重大生命财产损失让人们望而生畏;结合“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可知,再说人们并不了解其实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功甚至大于过;结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可知,最后引用东南沿海流行的俗语“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说明这个俗语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的前世今生
    ①你可知道,田野里松软芬芳的泥土来自坚硬巨大的岩石?几十亿年间,神奇的大自然让坚硬的岩石悄然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②早在几十亿年前,地壳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破碎和分解。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在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这个过程叫作“风化”。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在自然界,需要300年到10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约2.5厘米厚的土壤。
    ③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的地方,土壤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土壤酸化是指酸性物质使土壤变酸的过程。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另一部分是在矿物加工利用过程中,如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水形成酸雨,降落后使土壤酸化。而铜、铅、锌、铬、镉、汞、砷等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超出土壤承载能力,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有的会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④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⑤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选自《中国自然资源报》,有删改)
    23.如何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请根据选文简要概括。
    24.文章的标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前世”和“今生”分别指什么内容?
    25.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
    26.第②段加点词“大约”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23.(1)复垦矿山土地;(2)改进开采工艺(3)改进和优化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 24.拟人。“前世”指土壤的形成;“今生”指土壤的污染和防治。 25.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26.不能删除。“大约”表示推测、估计,在文中表示“2.5厘米”只是估计而得,若删除,就变得太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析】23.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作答。
    本题可结合文章第④段“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来概括作答。
    24.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的标题“土壤的前世今生”,用“前世今生”赋予土壤以人的情状,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结合本文所说明的土壤的形成(②段)和污染及防治(③④段)可知,“前世”生动形象地指土壤的形成;“今生”指土壤的污染和防治。
    25.考查说明方法。画线句列举了矿物开采过程导致土壤酸化的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本段中的“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可知,此处举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26.考查说明文语言。
    解答时首先表态:不能删除;然后解词:“大约”表示推测、估计,在句中表示“2.5厘米”只是一种估计,并不是准确的数据;再从反面阐释:如果去掉,就变成了确切的数据,语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最后小结:“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阳光,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何况黄色还多少会给人不安之感;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带百合花般带露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恰似点染闲愁、淡然走出戴望舒雨巷的女子,却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植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却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犹同释放出激情与能量,犹同生命在燃烧,具有促使人们垂注和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教人印象深刻,教人兴奋雄起,是无可取代、责无旁贷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1666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做的三棱镜分光实验首次发现,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波组成。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而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______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辫红色和绿色的视觉,______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东方哲理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被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27.按照文意,填入第五段划线处的词语是,请选择正确的选项( )
    A.只要 因为B.即使 何况
    C.既然 何况D.倘若 因为
    28.②③④⑤⑥段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
    29.简述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的原因。
    30.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联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答案】27.D 28.不能交换,这几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红最适合喜庆的原因。调换后不合逻辑。 29.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红色的穿透力最强,传的最远;人对红色的感觉能力比较敏感;红色表达了东方哲理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30.示例:元宵节挂红灯笼 结婚是贴的红喜字
    【解析】27.本题考查关联词语运用。
    第一句为条件关系复句,选择“倘若”更为合适;第二句为因果关系复句,选择“因为”更为合适。
    故选D。
    28.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②段主要说明中国红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③段主要说明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④段主要说明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⑤段主要说明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⑥段主要说明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这几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红最适合喜庆的原因。调换后不合逻辑。所以不能交换。
    29.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
    根据②段“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犹同释放出激情与能量,犹同生命在燃烧,具有促使人们垂注和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可知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
    根据③段“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可知红色的穿透力最强,传的最远;
    根据⑤段“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等可知人对红色的感觉能力比较敏感;
    根据⑥段“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东方哲理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可知红色表达了东方哲理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30.本题考查知识运用。根据日常积累,列举生活中用红色代表喜庆的例子即可。
    示例:婚礼上用红色装扮新房,新娘子穿红色礼服,婚车上装饰红色为主的鲜花等。
    生了孩子的人家送给别人红鸡蛋。
    过年时喜欢悬挂大红的中国结,以示喜庆。
    过年或者遇到喜庆的事情,发红包表示祝贺。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冰为什么那么滑
    ①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②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
    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
    ④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因扰了科学家多年。
    ⑤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
    ⑥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
    ⑦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C,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
    ⑧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⑨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C。可是,在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C,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⑩可事实并非如此。
    ⑪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克·鲍登和T·P·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
    ⑫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提供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倒的现象。
    ⑬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
    ⑭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
    ⑮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
    ⑯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
    ⑰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
    ⑱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
    3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油、蜡、水等润滑剂是让物体变得光滑的利器。
    B.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的冰面依靠压强和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使冰面融化而变得光滑。
    C.研究证实,冰在压力作用下会融化,只要对冰面产生了压强,冰面就会融化。
    D.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能捏爆水膜中的微小碎冰,从而增加水膜厚度。
    3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引出问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B.文章从19世纪50年代说起,到今天的最新发现,采用了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C.文章第⑯段借助发表于权威杂志《自然》研究实验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第③、⑥、⑬段分别用“为什么”“哪里来”“会不会”三个问题串联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33.结合内容分析第⑼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答案】31.C 32.B 33.示例:“依据这个假说”指出了后面内容判断的依据,这里指东北冰面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很难在上面滑行,是根据“冰在压力下会融化”这一假说得出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3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识。
    C.说法不正确。根据⑦段“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和⑧段“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可知,冰在压力作用下会融化,只要对冰面产生了压强,冰面就会融化,只是一种假说,而非“研究证实”。故选C。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⑦段“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⑪段“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克·鲍登和T·P·休斯提出”和⑭段“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可知,在时间上,并没有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说明。因而不是“采用了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故选B。
    3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第⑨段“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句中的加点词“依据这个假说”说明“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这个观点是有依据的,而非凭空想象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还海洋一片健康的未来
    ①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幸运地处在太阳系的“宜居带”里。它和太阳之间不远也不近的距离,使它得以拥有大量的液态水,成为生命孕育的温床。地球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时至今日,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海洋,不仅决定了这颗星球的色调,也容纳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在其中繁衍生息。
    ②但如果走到沿海地带看一看,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片亘古流传的蔚蓝,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进入工业社会的人类,曾经以为海洋“有容乃大”,可以无限制地容纳污染物,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当污染物超过了海洋自我清洁的能力,海洋环境的恶化便会难以避免地发生。
    ③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图片:若干海鸟误入了触礁沉没的油轮留下的油污带,浑身沾满黏稠的石油而不能再飞翔;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逐渐腐朽的尸身里,泄露出若干五颜六色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幼年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挣脱,只能带着葫芦形的身躯苟延残喘……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
    ④最终,人类也将在劫难逃。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形成一块“垃圾大陆”。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因为碰撞而破碎,形成极小的、甚至肉眼都难以看到的微粒,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曾经被随意排放到海洋里的污染物,如今却令人类作茧自缚。
    ⑤【甲】相比于海洋的广袤,以人力清理海洋污染物的尝试,显得格外渺小而又低效。【乙】幸运的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科技已经提供了一些清理污染的可能性。【丙】在澳大利亚,一些研究者从滤食动物的身体结构中获得启发,研制出了全自动的“海洋垃圾桶”。【丁】它可以半潜在水面上,通过可再生能源生成人工旋涡,将附近的漂浮垃圾吸入其中,以方便人们乘船进行收集。安装在远洋轮船上的垃圾压缩设备,让船舶自身拥有了更强的垃圾处理能力,使航海途中产生的垃圾可以被海港回收,而非直接排入大海。随着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自动图像识别的方式来跟踪海洋塑料垃圾的方案,也正在研发之中。
    ⑥这些微小的努力,却反映出一种积极改变的态度。愿它们终成燎原的星火,还给海洋曾经的蔚蓝与恬静。
    3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部分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35.第①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6.第②段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但如果走到沿海地带看一看,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片亘古流传的蔚蓝,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
    37.依据本文,说说在保护环境方面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34.C 35.列数字,具体说明了海洋所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6.不能删去。“可能”表示一种猜测,如删去“可能”,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沿海地带有的地方还依旧纯粹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7.①要善待地球、善待海洋、善待生命;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或丢弃;③少用塑料制品,多用环保制品;④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用高科技高效地清理污染物。
    【解析】34.本题考查段落中的层次划分。
    根据“相比于海洋的广袤,以人力清理海洋污染物的尝试,显得格外渺小而又低效”可知:甲句是从人力方面来说明清理海洋污染物;
    根据“幸运的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科技已经提供了一些清理污染的可能性”可知:乙句从科技方面来介绍清理海洋污染物的方式;
    根据“在澳大利亚,一些研究者从滤食动物的身体结构中获得启发,研制出了全自动的‘海洋垃圾桶’”和“它可以半潜在水面上,通过可再生能源生成人工旋涡,将附近的漂浮垃圾吸入其中,以方便人们乘船进行收集”可知:丙、丁两句在乙句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科技清理海洋污染物的可能性及效果;
    故可划分为【甲】//【乙】【丙】【丁】;
    故选C。
    3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的寻找需根据具体语句分析。应先根据语句明确说明方法,根据内容阐述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应结合上下文,尤其是画出句子的上下句和段落开头去理解。
    说明方法:根据“约71%”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说明内容:联系第①段语句“地球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时至今日,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海洋”可知: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及对地球孕育生命的重要性。
    36.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首先回答不能删去,再将“可能”一词代入原句进行分析,这里肯定了这片亘古流传的蔚蓝,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不过沿海地带有的地方还依旧纯粹的实际情况,“可能”表示一种猜测,如删去“可能”,表达过于绝对。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文章的具体语句,写出启示即可。
    根据第③段“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可得启示:①要善待地球、善待海洋、善待生命;
    根据第④段“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因为碰撞而破碎,形成极小的、甚至肉眼都难以看到的微粒,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曾经被随意排放到海洋里的污染物,如今却令人类作茧自缚”可得启示: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或丢弃;③少用塑料制品,多用环保制品;
    根据第⑤段“幸运的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科技已经提供了一些清理污染的可能性”可得启示:④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用高科技高效地清理污染物。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氧运动能提高记忆力吗
    吴嘉欣
    ①提到有氧运动,你可能会想到强身健体,想到保持健康。总的来说,体育锻炼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助益。然而,你是否会想到体育锻炼也能帮助我们提高记忆力?近年来,有一些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会对人的记忆力产生有益的影响。
    ②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供应充分的情况下,使用身体大肌肉群长时间地、持续地进行有节奏的体育活动。根据参与运动的阶段性,可分为急性有氧运动和 长期有氧运动。
    ③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会趋于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有氧运动的强度较为中等但富有韵律性,一般运动时间在 30 分钟以上。
    ④长期坚持参加有氧运动能够增加人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有效提高认知功能的水平。短期的有氧运动可能只会导致大脑内一些神经产生短暂的有益变化,而长时间保持的有氧运动将有可能把这些有益变化保存下来,这类变化就包括记忆功能的改善。
    ⑤为什么有氧运动能够促进人体记忆功能的改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人的记忆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是否具备有意识活动的参与,记忆可以分为外显 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类。外显记忆是人的意识主动控制的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对当 前情景下的行为和反应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则是无意识时发生的记忆,是在 人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行为造成影响的记忆。例如,当有人向你询问孟浩然的 诗作《春晓》的第二句是什么时,你需要主动在脑海中搜寻关于这首诗的记忆, 有意识地回忆起来,这时起作用的记忆是外显记忆。如果你家中没有任何宠物, 却在某天回家时看到客厅中有一只猫,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不和谐。因为猫不 是记忆中家里该有的生物——这种无需有意识地搜寻就浮现的记忆,就是内隐记 忆。
    ⑥已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不仅会给外显记忆带来益处,也可能会促进内隐记忆的发展。加拿大的特尼威教授就曾在研究中邀请了一些持续久坐、不爱好运动的人参与了长达 6 周的有氧运动锻炼。在锻炼前和锻炼后,参与者分别完成了一次外显记忆任务测试,任务需要排除记忆干扰项。结果发现,与没有参加有氧运动的久坐人群相比,参与了有氧运动训练的久坐人群在内隐记忆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⑦有氧运动的效果,还体现在对全年龄人群的适用性上。有实验证明,参加 有氧运动能够改善青春期前儿童依赖于海马体的记忆功能,促进智力活动的提高; 同时,有氧运动有助于逆转老年人海马体记忆的自然损失,维持脑力活动的健康 水平。
    ⑧有氧运动改善记忆力的脑机制到底是什么呢?研究发现,与有氧运动关系 最为密切的记忆功能脑区就是上述一些研究提到的——海马体。剑桥大学的研究 人员在小鼠实验中得到了上述结论。他们把实验小鼠分为两组,在其中一组的笼舍里装上转轮跑步机,另一组则没有。经测算,“跑步组”小鼠的记忆力明显高 于“非跑步组”。通过化验它们的脑组织,研究者发现,“跑步组”小鼠的海马体 齿状回的大脑灰质在实验期间发生增长,而这可能与运动中产生的某种激素有关。
    (选自《百科知识》2021 年第 20 期,有删改)
    38.文题“有氧运动能提高记忆力吗”有什么表达效果?
    39.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有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40.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1.你认为下面这则材料可以放在文章哪一段的后面,为什么?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艾希教授做过一项关于短期有氧运动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实验。他们邀请了一半参与者完成一项马拉松比赛,另一半则不进行任何运动,最后采用内隐记忆任务测试两组参与者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表示,即使只参与一次性的有氧运动,也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内隐记忆水平的提升,完成马拉松的参与者则会在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记忆成绩。
    【答案】38.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有氧运动能提高记忆力”,揭示说明内容;表达上,运用疑问语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9.不能。“有可能”表示一种推测,说明长时间保持的有氧运动,对大脑内一些产生的短暂的有益变化能够保存是一种推测。如果删去过于绝对化。“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0.作比较。把参加有氧运动的久坐人群和没有参加有氧运动的久坐人群,在记忆任务测试的结果上进行比较,发现参加了有氧运动的久坐人群在内隐记忆力能力上有了明显提高。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有氧运动有可能会促进内隐记忆力的发展。从而说明了有氧运动可以改善人体记忆功能。 41.我认为这则材料可以放在第⑥段后面。材料举了美国加州大学艾希教授的一项关于有氧运动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实验,这项实验显示即使只参与一次性的有氧运动,也能够在短时内促进内隐记忆水平的提升。而文中第⑥段则是说明有氧运动不仅会给外显记忆带来益处,也可能会促进内隐记忆的发展。材料内容与第⑥段吻合,因此,材料适合放在第⑥段后。
    【解析】38.考查标题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内容上,有点明说明对象,交代对象的xx特征揭示说明内容的作用。在表达上,运用了xx方法,形象生动说明了XX事物XX特点,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本文的标题“有氧运动能提高记忆力吗?”运用了疑问语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并揭示了说明内容。
    39.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有可能”表示推测,意思是说长时间保持的有氧运动,对大脑内一些产生的短暂的有益变化能够保存只是一种推测,并不确定;若去掉,则就变成了肯定,表意上与客观事实不符。“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0.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把“参加有氧运动的久坐人群”和“没有参加有氧运动的久坐人群”在记忆任务测试的结果上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突出地说明了有氧运动也可能会促进内隐记忆的发展,从而说明有氧运动对人体记忆功能的好处。
    4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材料列举了美国加州大学艾希教授的一项关于有氧运动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实验,根据第⑥段中“有氧运动不仅会给外显记忆带来益处,也可能会促进内隐记忆的发展”可知,材料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氧运动也可能会促进内隐记忆的发展这一中心内容。因此,材料适合放在第⑥段后。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冬天你滑雪了吗?
    ①这个冬天你滑雪了吗?
    ②随着冬奥会的召开,全民滑雪的热度只增不减,不管是滑雪高手还是初学者,今年冬天的雪季可以说是过足了瘾。但是,喜爱滑雪的小伙伴们也要注意,这可是一项相对危险的运动。
    ③2022年2月10日,中国自由式滑雪混合团体在冬奥会摘得银牌,一张“钢铁侠”贾宗洋小腿骨折的X光引人泪目,从图片上可以看出,贾宗洋曾经发生过小腿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伴有内踝骨折,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损伤,通过手术治疗,在腿里做了钢钉支架,有22根钢钉。
    ④美国国家创伤数据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滑雪参与人数高达1700万人次,因滑雪致伤急诊就诊人数高达20万人次,住院人数高达7000人次。我国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滑雪运动的受伤比例高达14%,这意味着滑雪是成年人日常从事的危险程度较高的运动之一。
    ⑤由此可见,滑雪的确是一项相对危险的运动。那么为什么滑雪容易受伤呢?滑雪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和“天时地利”都有关系。
    ⑥天时:滑雪的季节主要在冬季,场地温度低;地利:滑雪场地形比较复杂,场地湿滑;滑雪时速度一般都比较快,还容易出现相互碰撞,摔伤或碰伤后容易出现各种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同时,我国滑雪爱好者很多缺乏专业训练,以为滑雪就是一项很简单的运动,思想上对安全不够重视,对预防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有些甚至在滑雪前没有做足准备活动,这些也是导致滑雪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⑦滑雪运动损伤有哪几种?
    ⑧滑雪运动损伤的部位最常见的是下肢,超过50%,以膝关节、脚踝和小腿为主,其次为躯干损伤,以腰部损伤为主,最后是上肢损伤,以肩关节损伤为主。从损伤类型上来说,最常见的类型依次为韧带损伤、软组织擦伤、软组织挫伤和骨折,其中骨折是最严重的损伤。由于滑雪的时候速度快,冲击力较大,因此而造成的骨折大多是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移位大且粉碎,有些甚至可能是开放性骨折。早期识别骨折并进行早期急救,能够减少副损伤,值得每一位滑雪爱好者学习。
    ⑨如何判断是否发生骨折?
    ⑩骨折就是骨的完整性破坏或者连续性中断。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意味着可能出现了骨折:1.受伤部位疼痛,移动时肢体疼痛加重,并有压痛;2.受伤部位肿胀,有些还有瘀斑;3.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功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意味着出现了骨折:1.受伤部位出现了畸形;2.受伤部位出现了反常活动;3.出现了骨擦音或者骨擦感。
    ⑪这些是用来判断四肢骨折的方法,脊柱骨折的判断方法有所不同,如果在滑雪过程中不慎摔伤腰背部,出现腰背部明显疼痛,无法站立,有些甚至出现下肢的感觉麻木等情况,则有可能出现了胸腰椎骨折;如果是肩颈部着地受伤后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有些甚至出现四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则要警惕颈椎骨折的可能性。
    ⑫发生骨折后如何急救?
    ⑬一旦判断出现骨折,要掌握以下四个原则:1.抢救生命,严重骨折会导致休克,危及生命,需要专业人员紧急进行抗休克处理;如果伴有颅脑复合伤而处于昏迷中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2.伤口包扎,骨折严重时,会戳破皮肤而出现开放性骨折,出现流血不止的情况,需要用无菌纱布和绷带压迫止血。如果没有无菌纱布,要选择尽可能干净的物品;一旦流血不止,意味着可能损伤了大血管,要用止血带或类似物品在出血近端扎住肢体止血,务必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3.妥善固定,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四肢骨折,如果现场备有小夹板,最为妥善,否则就应该就地取材,比如树枝、木板等,将肢体妥善固定;如果没有上述物品,也可以将受伤的上肢绑在胸部,将下肢同健侧的下肢捆绑固定。对于脊柱骨折,有两种方法可以使用:①2-3人平托病人,步调一致,同步进行,将其放在门板或木板上;②病人保持仰卧位,整体呈一轴线滚动到木板上,严禁扭腰。如有颈椎骨折或者脱位,需要另外一人牵引固定头部,并与身体保持一致,同步搬运。颈椎两侧用折好的物品或者沙袋加以固定。4.快速转运至就近医院。
    ⑭对于盲目滑雪的人来说,“雪道尽头的确可能是骨科”,但是只要滑雪前接受过专业训练,进行充分热身,并量力而为,不要挑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雪道,“雪道尽头就是健康和快乐”。
    4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场地温度低是滑雪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B.滑雪运动损伤的部位最常见的是膝关节、脚踝和小腿。
    C.受伤部位疼痛,移动时肢体疼痛加重,并有压痛,说明出现了骨折。
    D.对于四肢骨折,可以用树枝、木板等将肢体妥善固定。
    4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由于滑雪的时候速度快,冲击力较大,因此而造成的骨折大多是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移位大且粉碎,有些甚至可能是开放性骨折。
    45.请结合选文内容,为滑雪爱好者提出三条进行此项运动的建议。
    【答案】42.C 43.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20万”“7000”“14%”等数字,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美国和我国每天因滑雪受伤的人数之多,从而说明了“滑雪是成年人日常从事的危险程度较高的运动之一”。 44.不能删去,“大多”表示大部分而非全部,“可能”表示有一定的概率而非绝对,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5.滑雪前要接受专业训练,进行充分热身,并量力而为,不要挑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雪道,思想上对安全要足够重视,对于预防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储备充足。(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4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文章第⑩段“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意味着可能出现了骨折,1.受伤部位疼痛,移动时肢体疼痛加重,并有压痛”可知,原文说的是“意味着可能出现了骨折”,而选项“说明出现了骨折”过于绝对;
    故选C。
    4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先根据文段内容判断说明方法,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④段中由“1700万”“20万”“7000人”“14%”这些数字可知,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数字是美国和我国每年因滑雪受伤就诊、住院的人数,可见受伤人数之多。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本段中心——“滑雪是成年人日常从事的危险程度较高的运动之一”。
    4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此题时要先判断不能删掉,明确其含义,再分析语境义,说明删去的后果。
    本句中“大多”指的是范围上的限制,结合“造成的骨折大多是高能量损伤所致”可知,造成的骨折多数是高能量损伤所致,并不是全部,也有一小部分不是如此;“可能”表示估计,“有些甚至可能是开放性骨折”说明有一定概率但不是绝对会是开放性骨折。如果删掉“大多”“可能”,就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因此不能删去。
    45.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分析。
    根据第段⑥段“我国滑雪爱好者很多缺乏专业训练”可以提出建议:接受专业训练;根据第⑥段“以为滑雪就是一项很简单的运动,思想上对安全不够重视”可以提出建议:思想上对安全足够重视;根据第⑥段“对预防运动损伤可以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可以提出建议:要对预防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储备充足;根据第⑥段“有些甚至在滑雪前没有做足准备活动”可以提出建议:要在运动前充分热身。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共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韩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C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文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4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因此和我国温度也基本上相似。
    B.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C.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平均温度加在一起,叫作纬圈平均温度。
    D.寒潮来临必然会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47.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48.读了本文,结合大自然的语言,请你解释一下下面两首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原因。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春风疑不到天涯,山城二月未见花。
    【答案】46.B 47.逻辑顺序。作者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是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 48.A句是我国西北部边境,春季来的比我国其它地区都晚的物候现象。海陆的差异(经度的差异)。
    B句里的山城,由于位置高,花开得迟,这是高下的差异。(原因分析得有道理,符合事实,即可)
    【解析】4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A.“和我国温度也基本上相似”错。与第②段“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不符;
    C.“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在一起,叫作纬圈平均温度”错。第⑥段是“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
    D.“寒潮来临必然会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错。第⑩段“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中是“往往”不是“必然”;
    故选B。
    47.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本文采用的就是逻辑顺序,首先,根据第②段“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第③段“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第④段“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等可知,先介绍了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的现象;然后再由第⑦段“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提出疑问,接着分析“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的原因;最后说明了寒潮的危害。文章主要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运用这样的顺序进行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便于读者的理解,易于被人们接受。
    48.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A句,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玉门关地处我国甘肃省境内,是我国北部边境,所以冬长夏短,春季来的比我国其它地区都晚的物候现象,这是经度差异造成的。
    B句,意思是: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此句所说的物候现象为高下的差异,农历2月已是春暖花开,而山城因地处偏远海拔较高,还没有春的气息。
    (十三)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晕”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过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出现了一道彩色的光环。它宛如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1000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他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当他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度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儿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已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征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的天气变化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12小时至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49.选文第⑥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和。
    50.选文第③段,“这一发现”指的是。
    51.概括第④段的说明内容:。
    5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晕”的?
    53.我国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俗语,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你知道哪些这方面谚语或俗语,请写出两条。。
    【答案】49. 分类别 列数字 50.阳光是由7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51.“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52.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53.如老牛接驾,不阴就下 雾重见青天(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4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答题思路: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使用说明方法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说明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
    结合第⑥段“1小时以内”“未来12小时至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5小时以上”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结合“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12小时至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可知,把“晕”分为“长晕”和“短晕”,这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门别类的说明了“晕”分为“长晕”和“短晕”,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5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指代内容一般要从上下文中寻找关键词句作答。
    结合第③段“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当他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度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阳光原来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
    5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可知,第④段是在解释什么是“晕”,概括的句子就是对“晕”的下定义。
    结合“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可概括:“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52.本题考查说明思路。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介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什么是“晕”;
    第②段的“西周”“1630”“一千多年”表明这段文字是追溯“晕”的历史;
    第③④段重点介绍了“晕”形成的原因并作了科学解释;
    第⑤⑥段重点介绍了“晕”在观测天气方面的作用和分类。
    据此可概括作答。
    5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写出两条关于天气的谚语、俗语。
    示例: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一雾三晴,重雾三日必大风。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猝死”急救指南
    ①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②《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刊发的一份报告显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用2019年的研究数据指出,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更为要命的是,大多数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命是完全无法挽回的。
    ④1963年,心脏病学家伦纳德·司彻里斯创立了美国心脏协会中心的CPR(心脏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⑤【甲】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就会缺血。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血液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运送到全身脏器。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就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
    ⑥心搏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皱眉、打哈欠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脏骤停,应进行心肺复苏。
    ⑦如何做心肺复苏呢?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重唤;第三步,若患者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下颌式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⑧胸外按压的位置:两乳头连接中点处(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每分钟100——200次。反复进行胸外按压直至拿到AED或急救人员到来。
    ⑨关于人工呼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可以不做,因为未经训练的吹气既无效,还会使按压中断。应持续地按压,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越早进行电击,心脏重新跳动的成功率越高。
    ⑩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小巧便携,使用简单有效。AED的出现使急救有望抓住“黄金4分钟”。
    ⑪心搏骤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颤,医院外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ED。【乙】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⑫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⑬猝死是救不活的,能救过来的是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10分钟之内身边有人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因为2/3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身边没有医生,所以真正能救他们的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你。
    (《读者》2021.6,有删改)
    54.阅读全文,说一说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救治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哪些?
    55.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甲】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就会缺血。
    【乙】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5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
    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
    57.本文介绍了心肺复苏技术,以及非专业人员实施救治的方法过程。为了让更多心肺病人在生命关键时刻得到救治,请你开动脑筋,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相关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54.胸外按压;人工呼吸;AED(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 55.甲: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心脏比作泵,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心脏的工作原理。
    乙: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说明治疗室颤的紧迫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56.不能删去。“估计”指对事物进行大致的推断,文中推断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达54.4万,并不是绝对的;删掉后,表达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7.示例:①医院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到单位或社区开展心肺复苏技术宣传与培训;②在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
    【解析】5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④段“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第⑫段“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可概括出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胸外按压;人工呼吸;AED(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
    5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列图表、引资料等。
    【甲】画线句子“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泵”原本指的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在这里把“心脏”比作“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比方可以使“心脏”的工作原理解读更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便于读者理解。
    【乙】画线句子“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列出了“7%——10%”具体的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够以数据信息具体准确地写出治疗室颤的时间非常宝贵,也说明了治疗室颤的紧迫性。
    5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
    “估计”表示对事物进行大概的推断,“大约”的意思,放在句中起限制作用。说明了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大概能达到54.4万,表示估算,并不是确定人数可能比这少。如果删去后,意思就变成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达54.4万,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估算”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因此不能删掉。
    57.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由“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相关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出你的建议”可知要从普及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两方面进行答题。
    示例:企事业单位可定期邀请医护人员到本单位宣传培训;公园、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医务室,配备相关急救设备;制作科普心脏复苏技术的宣传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眠为身体解毒
    周露
    ①与吃饭、呼吸一样,睡眠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尽管几千年来人们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但很少有人问:“人为什么要睡觉?”此前,许多科学家曾针对睡眠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包括消除疲劳、巩固记忆、调节机体代谢等,但人们一直无法就此达成一致看法。
    ②近日,科学家对睡眠有了新的解释:为了把白天人体积聚的毒素一扫而光。美国一项新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科学家评论说,它“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可能是睡眠基本目的的首个直接实验证据”。
    ③科学家发现,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将其命名为“类淋巴系统”。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清醒时会有意识,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由于能量有限,它似乎必须在两种不同功能之间选择一个,您可以把它想成家庭宴会,要么您招待客人,要么您打扫房间,但您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而在新研究中,他们发现,这个“垃圾处理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④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老鼠的小脑后方植入一根导管,分别在老鼠清醒和睡眠时注入小分子荧光染料,这样就能看见脑脊液在脑内流动的情况。他们发现,染料注射30分钟后,与清醒老鼠相比,睡眠老鼠脑内的荧光染料分布要广泛得多,并且到达更深的地方。这说明脑脊液在睡眠老鼠脑内流动得更加容易。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睡眠老鼠脑内细胞间隙增大,使脑脊液流入脑内及脑组织间液交换变得更加容易。研究人员还分别往清醒和睡眠的老鼠脑内间隙注入β淀粉样蛋白,这种物资在脑内的聚集可引发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实验证实,β淀粉样蛋白在睡眠老鼠脑内的代谢速度比清醒老鼠快得多。
    ⑤睡眠是现代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到底我们可不可以不睡觉然后腾出更多时间去工作去享受生活?答案可能是不行的。人脑需要每天花一定时间让脑脊液好好地为它洗个澡,不然那些脑细胞产生的代谢垃圾堆积起来,就会伤害到脑细胞,时间久了人就会生病,比如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等。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23期)
    58.文章开头从“人为什么要睡觉”谈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9.文章第③段中“垃圾处理系统”具体指什么?请用本段中的一句话阐释。
    6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前,人们一直无法就睡眠原因达成一致看法,许多科学家曾对此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包括消除疲劳、巩固记忆、调节机体代谢等。
    B.近日,科学家对睡眠的原因有了新的解释:为了把白天人体积聚的毒素一扫而光。美国一项新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
    C.科学家发现,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这个“垃圾处理系统”的工作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D.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睡眠老鼠脑内细胞间隙增大,使脑脊液流入脑内及脑组织间液交换变得更加容易。
    【答案】58.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意思对即可) 59.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 60.C
    【解析】58.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睡眠为身体解毒”,即睡眠对人体的意义。文章开头第①段中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要睡觉”,自然地引出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内容“睡眠”;这个问题看很平常,人们平时对此很少进行思考,也无法得出确切答案,因此看到“人为什么要睡觉”这一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9.本题考查提炼文章要点。
    细读第③段,在理解所写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要求的语句。本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说明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淋巴系统;第二句说明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第三句说明两种功能不能同时进行;第四句说明“垃圾处理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第五句总结,说明“垃圾处理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进行的。
    通过以上分析,第四句能具体阐释“垃圾处理系统”,即“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
    6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第③段中原文为“科学家发现,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在新研究中,他们发现,这个‘垃圾处理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因此本项中“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说法错误;
    故选C。
    相关试卷

    19 八下期中优秀作文40篇-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这是一份19 八下期中优秀作文40篇-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19八下期中优秀作文40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19八下期中优秀作文40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17 八下期中记叙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这是一份17 八下期中记叙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17八下期中记叙文阅读训练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17八下期中记叙文阅读训练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1页, 欢迎下载使用。

    02 游记阅读精选13篇-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这是一份02 游记阅读精选13篇-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02游记阅读精选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2游记阅读精选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8 八下期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