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01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02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审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场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
    材料二: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椽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连呈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坚守“平裁对折”这一制衣理念。
    第二个“中”字:指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体现了左右均分、守正执中的民族身姿和文明形态。保持中缝对称的剪裁习惯,与其他民族服饰形成结构性差异。又因前后中缝与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正直”的含义。
    第三个“交”字:指汉服穿着时通过“相交”完成闭合,如交领是左右襟交叠,裙腰是左右围合,裤腰是两片重叠等。衣裳叠穿、衣身前后闭合,也被赋予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含义。
    第四个“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闭合固定后的外观形态和习俗,这一原则扩展到下装也是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衣襟向右掩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衣襟向左掩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孔子说:“徽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反映的正是当时汉民族服饰“右衽”的特点。
    第五个“宽”字:汉服的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形成“松格宽摆”的特征,袖根宽松使腋下能自由运肘,裳或裙摆是腰围的两倍以上,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
    第六个“椽”字,读作tuàn,字意为衣服缘边,是一种包边工艺。古人认为衣领若不加缘边则为粗陋之服,称之为“褴”;如又加以缝补,则称“褛”,成语“衣衫褴褛”形容生活困苦。现代汉服礼服传承《周礼》之制,保持“续衽钩边”的结构,即前衣襟加接一幅和缘边,遮掩交叠之处有传承礼义之邦的含义。
    第七个“合”字,即“腹手合袖”,约束袖长和仪态。特别是礼服,根据《玉藻》和《深衣》篇的记载,“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指袖长遮住手外能反折至肘部,双手合拢时袖子褶皱堆积,袖口左右相合,阴阳互补,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
    第八个“缨”字,字意泛指用于固定的带状部件或穗状饰物,也是衣襟的固定方式,不同于西式服装的单纽式或拉链固定式,而是采用衣带或佩绶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纽扣则隐藏于不起眼处,形成隐扣系带、佩绞结缨的衣冠风貌。
    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汉服具有汉族的唯一服饰属性,并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而长期存在,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感在削弱。
    B.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和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使一些人对汉服产生误读,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饰,汉服是“古人的服装”。
    C.汉服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飘逸的美感,表现出与西式服饰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就是源于东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异。
    D.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椽合缨”的典型特征,其中外观上的“松格宽摆”特征,蕴含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古今,汉服都能彰显服饰与礼仪之美,在古代它还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
    B.旗袍、中山装、新唐装等服装虽然也具有传统元素,但其本质上都不是汉服。
    C.古代汉服起源于黄帝,经周朝建制,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于清初消亡。
    D.汉服的结构特征无论最初是何种原因所致,但几乎最终都会赋予文化的解释。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某大学拍摄“民族大团结”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学生都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族学生却身着T恤和长裤出场。
    B. “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清史稿•舆服志》)。
    C.今天有些人认为汉人穿的衣服就是汉服,有些人认为汉服的款式一直在变化,还有些人甚至认为“汉服”这一概念不存在。
    D.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黄帝制衣裳之后,周公制周礼而天下治,汉服成为礼仪的载体。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现代汉服主流典型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
    5.现代汉服如何“在重构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 1 \* GB3 ①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②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③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
    “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包伏,扣人心弦。
    B.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C.小说擅长采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其高大、正直的形象鲜明可感。
    D.小说先后插叙了古籍受损的过程和“师弟”变盲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杂糅的外乡口音”暗示师兄多年来漂泊他乡,辗转多地,为保护古籍而历尽艰辛。
    B.句子②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修辞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C.句子③中“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具有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劣行径。
    8.小说以“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假定你是评委,请以“古典美”为关键词阐述其获奖理由。(6分)
    答:

    二、古代诗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节选自宋代欧阳修《菱溪石记》)
    材料二:
    木之生,或蘖①而殇,或拱而天;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潰,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节选自苏洵《木假山记》)
    注释:①蘖(niè):树木的嫩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正确的序号。( )(3分)
    及其后世A荒堙B零落C至于D子孙E泯没F而无闻G况欲H长有I此石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编民,意思是编入户籍的平民,指刘氏之后已经没落,失去“富贵者”身份。
    B.负,指靠近、挨着,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中的“负”词义不相同。
    C.虽,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与《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虽”意义相同。
    D.理,指命运,与《六国论》中的“存亡之理”意义相同,与现在的“道理”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逃脱了种种不幸的命运,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历水冲虫蛀形成山峰形状的木头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
    B.作者认为刘金虽是武夫健卒,却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爱好斯文雅致,可能是功成志满、过于富贵、骄奢安逸才产生了如此雅兴。
    C.欧阳修感慨人事兴废无常,怜惜石头可爱却遭遗弃,于是将两石分别立在丰乐亭南北,以便滁州百姓游玩观赏,表现其与民共赏的情怀。
    D.两篇文章均借物说理,第一篇借叙述与奇石有关的事件表达感慨,第二篇借木假山的遭遇表达感慨,第一篇观点直露,第二篇含蓄委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译文:

    (2)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译文:

    14.材料一中的石头、材料二中的木,都有为人所取的现象,两位作者对于人“取”物的看法有何不同?(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登岳阳楼(其二)
    陈与义①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②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②杪秋:晚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选取天空、湖水、大雁等意象,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晴不风”三字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湖水的壮美。
    B.颔联写人亦写景,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晚秋后异乡旅人登楼望景,看见落日缓缓落在君山之中。
    C.颈联写诗人的归途,并再次将诗句引向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
    D.尾联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巴陵还没有完成,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的美好。
    16.有人评价此诗“远诣老杜”。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在思想感情方面有何相似之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林庚在《说“木叶”》中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意蕴。同样是写猿,李白《蜀道难》中“ ”借猿类善于攀爬的特点极言蜀道之高险,白居易《琵琶行》中“ ”则以其叫声衬托被贬江州的凄凉心境。
    (2)《离骚》中“ , ”两句与成语“时不我待”意思相同。
    (3)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中国的年节,大致上说的是三件事:祀神、祭祖、放松吃喝。但有一个节似乎这三方面都很淡。三件事也都做,但俎豆香烟不盛,珍馐美食呢,也似乎做得不认真,这就是重阳节。
    “两个太阳重叠”?不是的。九月九是两个“阳极”之数,重叠在了一起,因故有是名。这个节是个游兴节——我们过去说的“游兴”,说白了就是今日的“旅游”。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柏油路,就自己一家人作短途的随喜。自己带吃的和“饮料”——酒,走——上山去,登高去,看碧云黄花去,看枫叶去!在山上玩,玩累了,回家,这个节也就过罢了。
    “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亭落叶,陇首云飞。”就这么几句话,可以说是形容重阳的极致之语。这个时气,不下滂沱大雨,然而也不是毛毛雨,很细腻柔和如烟似霾那样的雨重阳节也没有,“盲雨”怎么讲,我没有考究过,想想见到的那雨的样子,该是不大不小的中雨,更确切地说是“中雨偏小”的那种雨,这个雨,出门登高作一日游,怎样说都是偏大了一点。但人,人啊,只要有心情,高兴,带着雨具,挑上酒食点心,也就上山了。
    插茱萸、饮重阳酒、吃糕、登高,寄托了人们两种心情,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希望自己的子女和生活“步步登高”,这实在是个吉庆有余的欢乐节。
    18.下列各项中“就”的意思与“三件事也都做,但俎豆香烟不盛,珍馐美食呢,也似乎做得不认真,这就是重阳节”中的“就”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柏油路,就自己一家人作短途的随喜。
    B.在山上玩,玩累了,回家,这个节也就过罢了。
    C.我就知道他会来的,今天他果然冒着风雪来了。
    D.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19.“‘盲雨’怎么讲,该是不大不小的中雨,更确切地说是‘中雨偏小’的那种雨,这个雨,出门登高作一日游,怎样说都是偏大了一点。”仿照“盲雨”解读方法,从下列三个句子加点词中任选两个词语进行解析,要求阐释合乎情境,语言流畅。(5分)
    (1)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明•李贽《独坐》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是太阳光,它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其实已经在大气中衰减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
    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输出一个颜色的光波,颜色非常纯净。①激光的能量很强,②从起始点出发,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遮挡就不会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④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A)直射人的眼睛可能会使视网膜被损坏,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造成失明。
    对于参加演唱会的粉丝们来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人 ,不少人想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B)与此同时,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不受侵害,会在演出开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现场以示警。在其他场景下,镜头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而损坏。比如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 ”。
    20.“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
    22.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句表述不当,请作修改。(4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常年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老太太,对来自上海的青年说:“上海好是好啊,就是太偏僻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安一中2024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感在削弱”,于文无据,汉服的消失有多种原因,但并不意味着民族认同感在削弱。C. “源于东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异”,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应当是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D. “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椽合缨’的典型特征,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椽合缨”可知,这只是汉服的主流典型特征,选项表述不准确。)
    2.C(“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错,根据材料二第七段“现代汉服礼服传承《周礼》之制”,可知周朝建立了冠服制度,但认为其制度“完备”,于文无据。)
    3.D(材料一的观点是双重断裂导致人们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对汉服概念的误读。D.阐述的是汉服的形成及汉服的礼仪文化内涵。)
    4.A(现代汉服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椽合缨”八个字。A.除了“中”这个特征不明显,其它都符合;B.不能很好地体现“中”“交”“右”“宽”“缨”的特征;C.不能很好地体现“椽”“右”的特征;D.不能很好地体现“中”“交”“右”“宽”的特征。)
    5.①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服饰的制衣理念和共性,对汉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中可以正常穿着的衣物;②将汉服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将其升华为汉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③在公众心中重构“汉服是现代中国人传统民族服饰”的集体记忆,并且获得主流文化和舆论的接受与认可。(每点两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A(“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错误。小说通过对师兄和学徒的对话描写讲述了他和师弟想要保护古籍,而战火之中日寇想要夺走古籍。在这种冲突之下,他仍然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师弟则甘愿自戳双眼也不交出藏书的故事,所以故事的发展是靠对话描写推进的。文中心理描写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如“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描写了他看到“修旧如旧”,用“上乘手法”修好的古籍,感到非常欣慰;“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描写了他失手毁坏古籍之后他感到惊恐和痛惜。因此本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没有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7.C(根据原文“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可知他用眼神示意,拒绝了学徒的帮助,所以“挡回”是神态描写。)
    8.①“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②“完璧”也象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③“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人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每点两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范。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每点两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ACG解析:句意: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何况那些希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呢?
    “及其后世”意思是“等到他死后”,做时间状语,放在句首,起强调作用,需要与后面的主句断开,故A处断开;“荒堙零落”意思是“他的宅院一片荒芜零落”,主语为省略的“宅院”;“至于”通常置于句首,表示“到了程度、地步、境遇”,同时“至于”后面的主语为“子孙”,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故“至于”前需要停顿,故C处断开;“子孙泯没而无闻”是主谓结构完整的句子;“况”后引出另一层意思,两个句子分别阐述不同的对象,故“况”之前需停顿,故G处断开。(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A.正确。B.正确。负,靠近、挨着。/背,覆盖。句意:丰乐亭挨着城墙。/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C.错误。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句意:刘金这个人虽然不值得称道。/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即使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D.正确。意义相同。都指命运。句意:那么这里面的命运似乎不能用偶然来解释。/胜负存亡的命运。)
    12.A(“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错误。根据原文“而荒江之潰,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意思是: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而是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够数得过来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不幸的了。说明木头不都是幸运的。)
    13.(1)那些出奇的事物,被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句,应为“奇物”;“幽远”,形容词作名词,幽暗荒远的地方;“耳目”,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去”,离开。以上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树木生长的时候,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枝叶茂盛;幸运的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时候,就被砍伐了。(“殇”,未成年而死;“拱”,两手合围;“夭”,(草木)茂盛;“则伐”,被动句式。以上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4.①欧阳修认为不必取走,只要能够欣赏即可,是希望“富贵者”不要因好奇而将石据为己有。
    ②苏洵认为对于“木”能够被发现,能够被拿走,是一件可喜人事。表达作者对人才被发现值得庆幸。(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比较小,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独自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金是伪吴政权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淝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骄矜于富贵之后的贪图享乐和无节制的欲望才这样的吗?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感慨人事的兴废无常,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用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那些出奇的事物,被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能看到听到的地方,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啊!刘金这个人虽然不值得称道,然而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何况那些希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呢?这些石头的命运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走它而占为已有呢?
    材料二:
    树木生长的时候,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枝叶茂盛;幸运的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时候,就被砍伐了;还有不幸地被大风拔起,被水冲走了,有的被劈开折断了,有的烂掉了;还有的很幸运没有被折断,也没腐烂,被人们认为是有用之材,最终还是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浮沉埋没,不知道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受到水流冲刷、虫蛀之后,形成了山峰一样的形状,让喜爱它的人拿去制成了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免遭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而是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够数得过来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不幸的了。
    我家有一座长着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我每次想到它,总疑心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种命运在起作用。再说,它在发芽抽条的时候没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的时候枝叶茂盛,可用作栋梁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没有被损坏、被折断,也没烂掉;没有被损坏、被折断,也没烂掉,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致遭受斧头的砍伐;而是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没有让种田的人当作柴火烧了,最终到了我的手里,那么这里面的命运似乎不能用偶然来解释。
    15.A(“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错误。“晴不风”是从静态来写湖水,杜诗两句是从动态来写湖水。)
    16.①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似,都表达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②杜诗借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景象,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穷困,依旧心系国家与百姓的思想感情。③陈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然一路上湖光山色、落日大雁,南看枫叶丹红,但北望只见稀疏的白色枯草,形成极大的反差。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北宋灭亡后苍凉惆怅的无限伤感。(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猿猱欲度愁攀援杜鹃啼血猿哀鸣(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C(题干中的“就”表示加强肯定。A.表示仅仅;B.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C.表示加强肯定;D.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19.①“长风”,应该是大风,更准切地说是“猛烈”的风,这种风才能和战场的鼓声相合,凸显边塞诗的壮烈激昂。②“乱花”,应该是五颜六色的花,更确切地说是“千姿百态”的花,这样的花多姿多彩,更适合春日游赏。③“凉月”,应该是秋天的月,更准切地说是“清冷”的月,这样的月幽远而静默,更适合独坐冥想。(每句两分,答对两句得5分)
    20.D(第③句“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是说激光的准直性高,而“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中的“这”指的就是激光的准直性高这一特点,故这句话应放在第④处,正好与后句“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衔接紧密。)
    21.示例: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心潮澎湃/如痴如醉罪魁祸首
    (每空2分,其它答案符合语境亦可)
    22.A后一分句改为“眼睛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失明”,或“长时间照射还可能造成失明的后果”。(共一处错误,改对给2分。)
    B改为“因此,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受侵害”。(共两处错误,每改对一处给1分。共2分)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叙述的这一现象,看似荒谬,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老太太一生居住在遥远的边疆,她的日常环境、生活节奏与大都会截然不同。对她而言,上海的繁华或许只能通过电视或者他人的描述来想象,这种间接经验很难让她真正感受到都市的脉动。因此,当她谈及上海时,她的认知框架仍旧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上海“偏僻”这一看似荒谬的评价。而这提醒我们要摒弃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接纳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特点。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并且,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信息和实际情况,避免仅凭主观印象做出片面的判断。
    此外,这句话也反映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信息不对称。老太太为何会觉得上海“偏僻”?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但是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的解读仍然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老太太的观点可能是她所在社群普遍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在上海本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地理距离上的远近,更显示了心理距离和文化认同感的差异。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尊重地域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老太太评价上海,我们看待其他省市、国家也会或多或少体现这一特点,不管是上海还是阿勒泰,不管是美国还是阿拉伯,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正是地域多样性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地区的差异,从中学习和借鉴,推动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因此,写作时,可以自选角度展开,比如,从地域差异与主观认知这一点展开,可通过分析老太太对上海的评价,探讨地域差异导致的认知局限,以及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培养更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比较老太太的个体经验与普遍认知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形成观点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非仅凭个人经验,探讨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主观认知,以及如何克服这种偏见,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也可以从相对概念与客观评价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偏僻”这一相对概念的主观性,剖析老太太的主观感受与上海的客观事实之间的差异,强调在评价事物时应兼顾主观感受和客观实际,避免片面性,从而强调需要以客观标准评价地点,而不仅仅依据个人的居住经验。当然,选择其他角度展开,言之有理皆可。
    立意:
    1.拒绝刻板印象,接纳多元视角。2.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包容开放态度。
    3.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来消除偏见和误解。4.走出自身局限性,拓宽视野。
    例文:
    突破自我,放眼看世界
    老太太以“偏僻”形容上海,正体现了她久居一隅而产生的视野局限性。而作为生逢百年巨变的新时代青年,我们的人生如攀登高峰,唯有突破自我局限,方能领略山巅之壮美。在这漫漫征途中,我们需如雄鹰展翅,搏击长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突破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勇于突破自我局限,我们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突破自我局限需要勇气和决心。有时候,我们习惯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或者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苏轼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流放岭南,他都能以诗赋抒发情感,超越困境。这种积极的心态使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突破自我局限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乔布斯,这位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在面对重重困难和质疑时,始终坚信自己的理念。他不畏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常规,推出了一系列颠覆行业的创新产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使他成功地突破了自我局限,成为了科技界的传奇。
    突破自我局限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达尔文在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时,不断积累知识,勇于挑战传统观点。他通过长期的实地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进化论,为生物学领域带来了重大的突破。达尔文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超越自我的局限,开拓新的领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我们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更好地突破自我局限。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但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放弃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突破。突破自我局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次的突破都意味着新的成长和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满足,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生命的旋律在突破自我局限中奏响华彩乐章。如同蝶舞花间,需经历破茧之痛,方能展现美丽身姿。吾辈青年亦应勇往直前,突破自我局限,犹如黎明破晓,冲破黑暗,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迎来万丈光芒。
    相关试卷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单元,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