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
展开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指印
丹齐克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
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作“独居蜂”的昆虫。这种母蜂在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人吃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有些类放五条,有些放十二条,多的甚至有二十四条的。我们再看一个鸟的例子,它的行为似乎已经处于自觉的边缘了。
有个田主决心要打死一只在他庄园的望楼里筑巢的乌鸦。他试了好多次想惊动它,始终没有成功:因为人一走近,乌鸦就离开了巢,飞开了。它栖在远远的树上守着,等到人离开了望楼,才肯飞回巢去。有一天,这田主定下了一个计策:两个人走进望楼,一个留着,一个出来走开了。但是乌鸦并不上当:它老等着,直到留在望楼里的人也走了出来才罢。这个实验一连做了几天: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末了,用了五个人:也像以前一样,留一个在里面,其他四人走出来,离开了。这次乌鸦却数不清了:它不能辨别四与五.马上就飞回巢里去了。
这个例证可以引起两种反驳的意见。第一,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而在哺乳动物中就没有发现这种才能,甚至猿猴也好像没有。第二,就已经知道的一切事例而言,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
第一点意见我们是承认的。这确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识数的才能,不论是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看来总是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
至于第二点意见,却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根据精密安排的实验结果,不能不下结论说:普通文明人的直接视觉数觉,很少能超过四,至于触觉数觉,范围甚至还要小些。
我们绝没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远祖有更高的天赋,却有许多理由使我们怀疑这种想法。试看各种欧洲语言,几乎都带有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英文的thrice和拉丁文的ter,有同样的双重意义:三倍和许多。拉丁文的tes(三)和trans(超过)之间有着可信的联系,而法文的très(甚)和tris(三)也是如此。
经历一连串的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知觉之外,学会了给他帮忙的另一种技巧——计数。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罗素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人类才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二’的例子。”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
然而,我们说,不用计数技术,也可以得出一种合乎逻辑的明晰的数概念,这虽然好像奇怪,但确是可能的。
我们走进一个会堂。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集合:一个是会堂的座位,一个是出席的人。我们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两个集合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哪个大些。因为要是所有的座位都坐满了,同时没有人站着,我们不用计数就知道两个集合相等。要是座位已经满了,而仍旧有人站着,我们不用计数就知道人多而座位少了。
这种知识是从一个支配着全部数学的,称为“一一对应”的方法推演而来的。其方法是将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事物和另一个集合中的一事物相对应,直到某一集合或两个集合中的事物配完为止。
骤然看来,对应办法只能用来比较两个集合,而不能产生数本身所含的绝对的意义。不过,由相对的数转变成绝对的数并不困难。唯一必需的只是作出各种模范集合,每个都代表一个可能的集合。等到要算某一集合的事物的个数的时候,只消在这些模范集合中,把能和它匹配的那一个找出来就成了。
原始人类就在身边的环境中找出这种模范集合来:鸟的翼可以代表数二,苜蓿叶代表三,兽足代表四,自己手的手指代表五。人类越来越依赖语言,因此声音就代替了所表的形象,而原来的具体的模范集合便以数的抽象形式出现了。记忆和习惯又使这些抽象形式有了具体性,于是,就只用数词来量度多寡了。
基数所根据的是对应原则,即使标准集合的范围包罗万象,要是乱七八糟地排列着,还是不能够创造出一种计数术的。我们必须发明一种数制,就是说我们那些模范集合必须排成有前后次序的序列,这就是从小到大的序列,也就是自然序列:1,2,3,……对应于集合中的最后一个成员的自然序列的项,就称为这个集合的序数。对应和序列,这两大原理已经深深渗透进全部数学——不只是数学,实际是精密思想的全部领域之中,交错地编织在我们数系的锦绣天衣之上。
这里,自然就会发生一个问题:这种基数和序数的微妙区别,在数概念的早期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出现过呢?我们不免要作这样的猜想:单由匹配而产生的基数,当在既要匹配又要顺序的序数之先。但是细致考察一下原始的文化和语言,我们找不出这种先后的证据来。只要有某种关于数的技术存在着,数的这两个方面就同时可以找到。
在用手指的时候,人类借助于这个工具,就不自觉地从基数转进到序数。人们在表示某一集合包含四件事物的时候,会同时屈回或是伸出四个手指;如果他想计数一下这个集合,他就依次屈回或是伸出这些手指。在前一种情形,他用手指作为基数性质的模范集合;在后一种情形,则用来作一种序数制了。几乎在所有的原始语言中,都能找到计数的这种起源的确切遗迹。在大多数这类语言中,“五”这个数就用“手”表示,而“十”则用“双手”,有时则用“人”来表示。甚至于有许多原始语言,四以下的数词和四个指头的名称完全一致。
比较进化了的语言,因为经过了长期的演变,词的原义逐渐消逝了。但是,在这里“指印”并不罕见。将梵文的panca(五)和与其有关系的波斯文的panje(手)试加比较,就可以知道了。
人类在计算方面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十指分明。就是这些手指,才教会人类计数,从而把数的范围无限地扩大开来。因此,我们不无理由地说,要是没有手指,那么数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我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进步所依据的精确科学的发展,也将毫无希望地处于低下的阶段。
(美国数学家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节选,有删改)
1.以下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觉在人类进化初期就已存在,人们可以不通过计算就能对东西的数量进行判断。
B.计数和数觉不同,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因此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
C独居蜂和乌鸦的例子证明动物具有数觉,但这种数觉依然不是自觉性的行为特征。
D.作者在文中通过欧洲语言的局限性证明,我们的远祖在数觉方面的才能和乌鸦相仿。
2.以下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计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具体的概念结合成抽象的数的概念,是数学发展的前提。
B“一一对应”的匹配方法让人们不使用计数技术,也可能得出一种合乎逻辑的明晰的数的概念。
C.如果能作出各种模范集合,每个都代表一个可能的集合,那么相对的数就可以转变成绝对的数。
D.人类在计算方面的成功,功劳应当归于十指分明。这在很多原始语言中几乎都能够找得到证据。
3.以下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在阐述人类语言的进化与发展跟“数”的关系中,指出了手指不可磨灭的痕迹,因此以“指印”为题。
B.模范集合起到了计量标准的作用,人们因为习得了记住它们的语音形式,所以抛弃了它们的内容,于是数字产生了。
C.关于基数与序数的先后问题,作者推断,在人类借助手指这个工具时,就不自觉地从基数转进到了序数。
D.本文列举了原始语言现象,阐述了原始人类的数觉或表现数的方式,也介绍了人类数学能力的发展历程。
4.以下根据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鸟巢里有四个卵,如果拿掉两个,鸟通常就要逃走。这个现象说明鸟具有原始的数觉。
B.人类的数觉范围十分有限,如果只凭手指,在计算的技术上也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
C.通过人类计数的历史可以推断,现在的十进位制,应该是原始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
D.有些语言所有数词都有,只是没有“数”这个词,这说明具体的东西在抽象的东西之先。
5.本文是成就卓著的数学家为普通大众写的“评论性概述”,请简要概括其语言上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猪毛白猪毛
阎连科
(中间人李屠户用三根黑猪毛和一根白猪毛做阄,让四个想去替镇长蹲监的人抓阄,根宝抓到的是黑猪毛,正垂头丧气之时,东邻嫂来为其离婚的表妹提亲,重新点燃了已经29岁还未成家的根宝的希望。……)
根宝去了住在村西的柱子家。这也是一个大院子,一看便知是殷实人家哩。虽然是殷实人家,可女人还是跟着外人私奔了。那男人不光是木匠,还是一个举人老爷的亲弟哩。隔着门缝,他看见柱子家正房还有灯光。明儿吃过早饭就要跟着李屠户到镇上面见镇长了。见了镇长就该去县里面见巡警了,就会被拘留起来住进监狱等着审判了,就要很多日子不能回家了。柱子不消说得连夜把他蹲监的行李准备准备哩。
根宝轻轻地敲了几下柱子家的门。
柱子到大门前哗的一下把双扇大门打开了。
门一开,根宝就扑通一下跪在柱子面前。
柱子忙朝后退一步,说,根宝,你要干啥儿?你这是干啥儿?
根宝说,柱子哥,你让我去替镇长蹲监吧,你好歹成过一次家,可我根宝立马就是三十岁了。你让我去替镇长蹲监狱,镇长肯定得问我家里有啥困难事,我对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把你女人和孩娃送回家里来好不好?
根宝朝柱子磕了一个头,说,柱子哥,算我求你了好不好?
柱子说,我让你去了,你会替我在镇长面前说话吗?
根宝说,我要不先把你的难处说出来,不让镇长把你女人和孩娃讨回来,我根宝就是你柱子哥的重孙子。
柱子说,那你起来吧。
根宝便又连磕了三个响头才起来了。
来日早升的日头在仲春里光辉得四野流金,山脉间的田地、岭梁、树木和村落都在日光中透发着亮色。吴家坡在这个春日早晨醒来时,谁都知道根宝家里有了喜事了。根宝要去替镇长住狱了。包裹已经捆起来,白面油烙的葱花饼也装进了干粮袋子里。
根宝要做镇长的恩人了。
他提着行李出门上路时,看见大门外有许多的村人们。昨儿他跟东邻嫂的表妹连夜订了婚配,她说你去十天半月肯定回不来,说你就是去住一年、两年我都会等你。然后,她就又一早跟在表姐身后来送他。村人们大都还不知道她是他的女人,只把她当作是跟着表姐来看热闹的人。爹在他身后提着铺和盖,满脸的喜庆和自豪。他把旧烟袋丢到家里了,特意拿上了装上新烤烟叶的烟袋,可又不是真的吸,仅就是燃了让一丝青烟在他嘴前袅袅地升起来。娘手里提的是根宝的干粮袋,一出门看见东邻嫂的表妹子,她便一脸灿然地朝人家走过去。只看见两个人说了两句话,嫂的表妹竟从娘的手里要过干粮袋儿提在手里边,又如过桥时搀扶老人一样扶住了娘。在这送行的人群里,她就像一朵盛开在夏时草坡上的花,因为也是镇上的人,家里和镇政府仅隔着一堵墙,穿戴、言说、行止,和吴家坡人有着无数的差别与异样,所以她搀扶着娘的胳膊时,看见的人便心中清明了,眼里更加有了一种惊羡的光。门前的人群原本也就十几个,可待根宝一家走出来,转眼间人群就是一片了。有的人正要下地去,听说根宝要去做镇长恩人了,也就慌忙过来道着喜,送送行。说根宝兄弟,奔着前程了,千万别忘了你哥啊。根宝就把目光从自己那香熟发光的女人身上收回来,笑着说奔啥儿前程哩,是去替人家蹲监呢。那人就又说,替谁呀?是替镇长哩,你是镇长的救命恩人呢,还以为你哥我不知道你有多大前程嘛。
根宝就只笑不说了。
根宝就这么在送行的人群中慢慢行走着,说笑和脚步的声音如秋风落叶般响。爹在他的身后,有人去他手里要那行李提,他说不用不用却又松了手。根宝很想朝柱子走近些,可人群围得紧,又都要争着和他说话儿,他就只能隔着人群和柱子他们招着手,点着头,表白着自己的歉意和感激。村里是偶尔哪年谁家的娃跟着大帅也没有这么张扬过,排场过,可今儿的根宝竟获着了这份排场和张扬。他心满意足地朝村口走动着,扬着手,连声说着都回吧,我是去蹲监,又不是去当兵。然而无论他如何地解释着说,人们还是不肯立住去送他的脚。
人们都簇拥着他往梁上李屠户家门前走去。
李屠户已经在梁上的日光里朝着这边人群招了手。招了手,根宝脚下的步子就快了。可根宝的脚步越快,李屠户却越发地招着手,似乎还把双手喇叭在嘴上,大声地唤了啥,人们就猜他是让根宝快一些。
根宝便提着行李小步跑起来,然而在他丢开人群朝着梁上跑去时,李屠户身边的小伙子却从梁上跑下来。近了时,小伙子就立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可着嗓子叫唤着,说刘根宝,镇长一早捎来了话,说不用人去替他顶罪了。
根宝淡了脚步站下了,像拉电线的木头杆一样栽在路中央,望着那个小伙子,唤着,问道,你说啥?天呀你说啥?
小伙子大声说,不用你去了,说镇长轧死人的那家父母通情达理呢,压根儿没有怪镇长,也不去告镇长,人家还不要镇长赔啥儿钱,说只要镇长答应把死人的弟弟认做镇长的干儿就完啦——
这一回,小伙子说的根宝全都听清了。他立在那儿脚跟有些软,努力把一身的力气全都用到脚脖上,使自己不至于突然瘫下去。然后把目光投到山梁上,李屠户正指派着几个人往车上装着鲜猪肉。
村里送行的人们也都说说笑笑跟近了,像一个人拉着一辆大车爬到了半坡上。根宝很想让李屠户或者跑来唤话的小伙把说过的话,朝着村人们再清清白白地述说一遍儿,他就又慢慢朝着梁道走了过去。
日头又升高了些,艳红艳红哩。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柱子家虽然显示出是一户殷实人家,但这还是没能阻挡女人私奔。夫妻离散极有可能出于女方对权势的攀附。
B.“轻轻地敲”显示出根宝内心的怯意和对会面结果无法预知的忐忑。“又向柱子连磕了三个响头才起来”,强化了他内心的无奈。
C.东邻嫂表妹连夜许婚、送行众人对表妹的惊羡、父亲满脸喜庆和自豪、乡邻祝贺巴结等,可看出人们对根宝的未来充满憧憬。
D.“来日早升的日头在仲春里光辉得四野流金”,“日头……艳红艳红”,两处景物充满光彩,却并不意味着吴家坡人有光明的未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蹲监本是苦事,小说却从人们把蹲监当美差、争当替罪羊的反常角度设计故事,以展示人性的畸变。
B.小说写送行的喜庆繁闹,采用了浓墨重彩的大肆铺陈、精雕细琢的细节刻画、丰富生动的比喻。
C.小说依次递进地展开情节,于平淡之中做到了层层铺垫、层层剥笋,读来平中见奇、姿态横生。
D.小说结尾情节逆转,使本来粗对平平发展的故事奇峰突显,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8.有人认为,从未在作品中露面的镇长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5分)
9.有评论家认为阎连科是鲁迅的传承者,这篇小说也批判了国民的问题,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8小题,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②也。
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
(节选自《李广论》)
【注】: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不偶:这里指命运不好。
材料二: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家无余财。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①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注】:①阔狭:指军阵图宽的行列和窄的行列。古时比赛射军阵图,射中窄的行列为胜,射中宽的行列及不中都为负,负者罚酒。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广廉A得赏赐B辄分C其麾下D饮食E与士F于共之G家无余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词义相同。
B.“无出其右”中的“右”指“上”,成语指没有能高过他的,文中用来夸赞李广。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度,指估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的“度”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制就是国家的公理,纪律就是军队的公理,公理废弛,国家就会灭亡,军队就会失败。
B.李广凭借将军身份连年出塞征战,却因为无战功而未能取得封侯的爵赏,因而悲愤自杀。
C.即使统率的士卒不多,也不能放松对军纪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军容严整而不被侵犯。
D.李广口舌笨拙,喜欢与他人在地上画军阵比赛射箭,按输赢罚酒,这种喜好保持到离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2)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4.李广的治军方式是怎样的?两则材料对此的态度何有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示三子①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①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师道家贫,妻与三子一女只得随岳丈西行,而师道因母老不得同去,近四年,方将妻儿接回。此诗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公众号浙睿talk
羌村三首①(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羌村三首》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北)探家时所作。第一首诗着重写诗人初到家惊喜的情况。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诗首句是说此去与妻儿相距遥远,日久定然会彼此遗忘。正与时下流行说法“距离是感情的杀手”相近。
B.陈诗颔联写儿女已经站在眼前,却完全辨识不清他们的面貌,细腻地写出了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分离之苦。
C.杜诗“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写太阳急于归家,与“归客千里至”相呼应。
D.两诗都通过瞬间变幻写出见面时复杂细腻的情感,准确传情达意,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异曲同工。
16.两诗结尾都借“梦”传情,细腻感人。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一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乐曲演奏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王维《画》中的诗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楼梦》描写大观园美景时,有“清溪泻雪”之句,写出了水的清澈洁净。以雪喻水,此写法在诗词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雪落人间,不动声色的将枯萎苍茫之色,轻轻揉进冬的灰与白,瘦瘦几笔,不施粉黛。(1)冬天这幅水墨画境中有景,景中含情, ① ,故而便有了层次感,有了意味。.这画意里虽有几分苍然,却将四季流转,雅致成了流年的锦绣。太阳一出,这锦绣江山便 ② ,韵味十足。水墨画怎能离开山呢?选一个晴天的拂晓吧,暗淡里透着微光。你就站在那山脚下,会看到远山隐于冬的苍茫中,一座,又一座,群山云雾缭绕。(2)你会震撼于这视觉的饕餮盛宴,会由衷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此时,眼前又有几枚落叶从树上飘落,淡墨画风里,立时呈现一种岁月沧桑之美。冬之寒霜,蜷曲的落叶,(3)画意里透着苍凉,却也蕴隐着生命的从容与厚重公众号浙睿talk
自然之境,妙不可言。冬的空白处,是清寂萧条,是云遮雾罩是淡墨清灵,意境幽深,让人思之不尽。即使步履匆忙,俗务缠身,遇见此景,你定会心旌摇荡,你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凝眸惊叹。(4)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不论是美之意境,还是意象境界,都是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万物静观皆自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瘦”与文中加点的“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水肥应返钓,田瘦合归犁。
B.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C.路转山腰未足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D.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
20.“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1)处B.(2)处C.(3)处D.(4)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骨质疏松也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在骨质疏松早期, A ,容易被人忽视。很多人在骨折发生之后,才惊觉自己已经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
生活中, B 。一是食物不均衡会引起营养不良,日常饮食如缺乏钙、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将不利于骨骼健康。二是很少晒太阳,维生素D缺乏,在骨质疏松人群中,低维生素D水平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不常去户外活动的老年人。因此,要尽量保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①三是身体活动不足,②不爱运动的人会更容易发生髋部骨折,③缺乏身体活动会导致骨骼和肌肉中钙的减失。④加强体育锻炼,围绕以抗阻力和有氧运动为主并长期坚持,⑤将对骨骼有益。⑥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最高,⑦老年人群可以参加一些改善平衡、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的运动。此外,还应在专业机构进行骨骼健康检测,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收益。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这个世界,有人闷闷不乐,有人寻欢作乐;有人喜欢天伦之乐,有人追求山水之乐;有人主张苦中作乐,有人呼吁与民同乐;有人宣扬及时行乐,有人践行助人为乐;有人祈求富强康乐,有人但愿怡然自乐……
追求快乐人生,需要我们辨“乐”、知“乐”,并求“真乐”。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从以上材料的观点中选取两到三个,形成育机关联,通过辨明关系,体现你对“真正的快乐”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C(A“可以不通过计算就能对东西的数量进行判断”错误,数觉只能对“小数目东西的数量”进行判断,选项扩大了范围。B“因此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错误,根据原文“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可知,出现时间的早晚不是计数成为人类特性的原因。D“欧洲语言的局限性”错误,原文为“我们绝没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远祖有更高的天赋,却有许多理由使我们怀疑这种想法。试看各种欧洲语言,几乎都带有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欧洲语言是人类远祖数觉不高的证明,没有表达欧洲语言具有局限性。)
2.A(“数学发展的前提”不是“计数”,而是“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
3.B(“后来人们因为习得了记住了它们的语音形式,所以抛弃了它们模范的内容”因果关系不当。根据原文“人类越来越依赖语言,因此声音就代替了所表的形象,而原来的具体的模范集合便以数的抽象形式出现了。”依赖语言是记住语音的原因,记住语音与具体的模范内容的消失不是因果关系。)
4.B(根据原文“人类在计算方面之所以成功,应当归功于十指分明。就是这些手指,才教会人类计数,从而把数的范围无限地扩大开来。”人类正是因为手指才会突破原始的数觉。所以应为“如果只凭原始的数觉,在计算的技术上也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
5.①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
②语言质朴,通俗易懂。
③科学严谨,条理清晰。
④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比如“具体的东西在抽象的东西之先”。
(1点2分,答出3点即可)
6.B“无奈”不对,应为“感激”。
7.B“写送行的喜庆繁闹”用“丰富生动的比喻手法”不对。文中的确出现了一些比喻句,如“她就像一朵盛开在夏时草坡上的花”,但并不是表现送行的场景;如“说笑和脚步的声音如秋风落叶般响”,但并没有突出“喜庆繁闹”。
8.角度一:赞同
①镇长是事件的根源,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因,因为他轧死了人,才有人们争着做替罪羊等事的发生。
②镇长轧死了人,却找人替他蹲监,他玩弄权力,狡猾无情。镇长在吴家坡人心目中,是有着巨大能量的权势者和被膜拜者。以他为主人公有利于表达主题。
角度二:不赞同
①镇长没有在文中露面,只是通过他人的讲述才在结尾闪现,所占篇幅太少。
②虽然他是事件起因,但作品最想批驳的是以根宝为代表的人们灵魂的麻木、尊严的迷失。
(观点1分,理由每条2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阐释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批判了是非不分的麻木灵魂。对镇长轧死人却想逃避制裁这样践踏法律和良知的事件,吴家坡人竟然争着去“替镇长坐监狱”。
②批判了为了利益而放弃尊严的奴性意识。为了得到替镇长蹲监的“殊荣”,刘根宝竟向抓阄得到“蹲监”机会的吴柱子下跪磕头进行乞求。(或批判了盲目崇拜权力的愚昧无知。人们争着为镇长替罪;柱子女人私奔;送行的人认为根宝是去奔前程;受害人的父母面对亲生孩子的夭亡,只因镇长答应把死人的弟弟认做干儿就不再上告追究等等。)
(每答出一点给3分(要点1分,分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 D G(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
11.A(“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的意思。)
12.B(李广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失律”而不是因为“未封爵”。对应材料一“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
13.(1)纪律不是士兵心中所喜爱的,然而我一定要督促他们遵守,用来整顿三军将士。(得分点:“所乐”所字结构,“循”为“遵守”,“严”为“整饬”“整顿”,句意1分。)
(2)因此,他领兵时多次被困受辱,他射猛兽时也曾被猛兽所伤。(得分点:“用”翻译为“因为”,与《劝学》“用心一也”的意思一致,“将”是动词“率领”,“为”表被动,句意1分)
14.①李广的治军方式是爱护士兵,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
②材料一认为李广治军,爱护士兵固然可贵,但是军纪更加重要。不注重军纪,是李广作战失败和自身无法封侯的原因。
③材料二司马迁对李广以身作则,爱护士兵的治军方法持赞赏态度。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理的确立,对国家来说就是法制,对军队来说就是纪律。治理国家而使法制松弛的,国家就会灭亡;治理军队而使纪律废弛的,打仗就会失败。法制并不是人情所安于(遵守)的,然而我一定要强迫(他们)遵守法制的原因,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百姓整齐划一;纪律并不是士兵内心所乐(于执行)的,然而我一定要督促士兵奉守,是(希望)用这种方式使三军将士得到整饬。
过去,李广身为将军,他的才能出众,气概超群,汉代守边的将领没有比他更强的。(他)率领军队屯兵边境四十余年,凭借将军的身份远出边塞,一年接着一年,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当时,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十分丰厚,从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征时起,(由于)杀敌立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手下的将士也有不少人被封侯,而李广总是由于打了败仗而被处罚,没有建立尺寸之功来取得封侯的爵赏,最后因违犯军令而自杀,以抵挡幕府的责难。当时和后世的士人,无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切地悲伤他多舛的命运。
我曾认真探究过这件事,凭李广本人的才能,而最后竟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是由于他统率军队不用纪律,这就是他功勋爵赏都不能得到,而又最终陷于绝境的原因。
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兵籍的管理等等,都是所说的军纪。即使是仅仅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能有一天废弛军纪,而放松对号令的申明和军纪的约束。所以用(它)防守时就能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用(它)进攻时就能严正(以待)服从命令(而拼死作战)。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至于部队的编制、屯住、戒严、管理等等,都一切废弛、简略,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擅自施以恩惠,所说的军队的纪律,是从来就没有用过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在他手下当兵),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禁止(不听从命令的行为)。”这就是他只顾用恩德(笼络士卒)而不用军纪(约束士兵),而战功最终也必定难立的原因。
材料二: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没过多久,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15.A(“去远”是说妻儿们远离自己,不是说自己现在与妻儿分别。“日久定然会彼此遗忘”错,“即相忘”表面是说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其实传达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忧思之深。)
16.①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一家人夜深仍然秉烛对坐的场景,美好得就如同在梦境中一般。把真实场景写成梦境,表达了对乱世重逢的惊喜。(2分)
②《示三子》尾联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2分)明知是真,却以为假,通过对现实怀疑心理的描绘,真切地表达出久别重逢时辛酸与喜悦交织的情绪。(2分)
17.(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每空1分,写错别字不得分。最后一个小题,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18.①情景交融②光彩夺目(每点2分。其他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①情景交融:感情和景物互相融合在一起(多用来形容诗文、绘画等)。原文此空上文是“境中有景,景中含情”,下文“冬天这幅水墨画”“有了层次感,有了意味”。故填“情景交融”。②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艳夺目,耀眼。结合上文“太阳一出”“锦绣江山”可得出答案。)
19.D(A土地瘠薄,不肥沃。B肌肉不丰满。C形容削直、突兀。D书法字形等细而有力。文中指画的笔画线条细而有力,故选D。)
20.B(“一个晴天的拂晓吧,暗淡里透着微光”对应“星河欲转千帆舞”:“群山云雾缭绕”对应“天接云涛连晓雾”。)
21.A: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根据后文“容易被人忽视”,可以推断内容为没有明显症状、外在表现之类的句子。)(2分)
B:不良习惯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根据后文列出的四点原因来看,谈的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不良习惯。)(2分)
22.(1)“②③”句调换顺序(语序不当)
(2)第④句,删去“围绕”(句式杂糅)
(3)第⑦句,把“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改为“增强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成分残缺)(每处2分,共6分。找准句子并修改正确方可给分。)
(每处2分,共6分。找准句子并修改正确方可给分。)
23.解题:
“快乐”的话题看似老生常谈,却容易形成笼统而非明确的观点。材料既是参考,也是限制。中心观点必须是对“真正的快乐”的明确看法,行文过程必须紧扣“不同观点之间的有机关联”。
参考立意:
“自乐虽可喜,同乐最可贵”“山水虽有趣,天伦更有情”“享乐可‘外援’,真乐靠‘心生’”……
阅卷标准(基准分:45分)略
2024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二模)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二模)语文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二模)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试题(二模) 语文 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4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