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虚词精讲精练(共14个)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虚词精讲精练(共14个)第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虚词精讲精练(共14个)第2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虚词精讲精练(共14个)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虚词精讲精练(共14个)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虚词精讲精练(共14个),共8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吾尝跂起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而”“所以”。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以便"“以此”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
    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高考链接】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答案】A
    A.连词,因为/价词,因为;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转折;D.助词,…的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
    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
    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
    【答案】C。
    A.亡:灭亡/通“无”,没有。
    句意:秦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被推翻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
    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
    B.而:都是连词,转折。
    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D.或:或许/有的人。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3.助词无实义。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并序》)
    三、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啊”“呀”,有时不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2.助词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并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习化而登仙。(《赤壁赋》)
    3.介词相当于“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引出对象,不译)(《劝学》)
    四、乃
    1.副词
    (1)表示两事顺承或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才”“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反而”“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范围的限定,可译为“仅仅”“只”。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4)表示肯定,可译为“就是”“原来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或“你的”“你们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师说》)
    2.副词
    (1)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当”“还是”“一定”。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许”。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难道”。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高考链接】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六、且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2)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3)表示并列关系,又。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2.副词
    (1)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高考链接】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廉访佥事李栋以职事将劾治之 责民以质取田
    B.不如制使指意,祸且不测 吾实见汝得钱,且汝手自阅
    C.天其可欺邪 益憎其人矣
    D.使者乃得其情 栋予故人,身佐宪府,乃质所部民田
    【答案】A
    A.都是介词,凭借。B.副词,将要/连词,而且。C.副词,表示反诘,岂,难道/指示代词,那。D.副词,才/副词,竟然。
    七、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假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相当于“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3)相当于“或”。时有军役,或遭水旱。(《论贵粟疏》
    3.动词可译为“如同”“像”。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1.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①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辱先人。(《报任安书)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九、为
    1.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以为"“认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可译为“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介词(1)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由于”“为了”。并序》)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
    (4)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可译为“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3.语气词句尾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或感叹语气。何辞为?(《鸿门宴》)
    【高考链接】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答案】B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C.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D.动词,变得;副词,被。故选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己之材为天下用 则房、杜者何为者邪
    B.不以求备取人 以立天下之本
    C.虽然,邪者恶之 故敢道其所以然
    D.非阁下其谁哉 则未尝不爱其明也
    2.【答案】C
    C项,“然”都译为“这样”,代词。A项,被,介词/做,动词。B项,用,介词/来,目的连词。D项,难道,反问语气词/你们的,代词。
    十、焉
    1.兼词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代词
    (1)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可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形容词、副词词尾“顶,地”。“表示状态,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高考链接】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丰人之举进士者 温甫之居是地
    B.翘翘焉相继而兴 有老氏宫焉
    C.温甫时时为予言 其为文章
    D.岂其沉溺于兹山 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
    【答案】D
    D.介词,在,对。A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兼词,于之。C.介词,对/动词,写。
    十一、也
    语气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和肯定。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5)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十二、以
    1.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可译为“拿”“用"“凭借身份”。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3)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4)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而”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语气词句末句中语气词。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并序》)
    5.动词
    (1)译为“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译为“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7.通假字同“已”。译为“已经”“停止”。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②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链接】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答案】B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C.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D.动词,变得;副词,被。故选B。
    2.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欲以伐四卿 以:凭借
    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
    D.子何以知之 以:依据
    【答案】B项,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意思是“因为汾河可以灌头上”,以:因为。故选B。
    十三、因
    1.介词
    (1)根据,按照。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2.连词
    (1)于是,就。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3.名词可译为“缘故”“理由”
    无因而至前也。(《狱中上梁王书》)
    3.动词
    (1)根据,按照。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因袭,沿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高考链接】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众贤辅国者既没 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B.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不敢窥兵于关中
    C.至始皇因四塞之固 不得不因势而为资
    D.自上为之 为之谋策者
    【答案】C
    C.介词,依靠、凭借。A.代词,…的人/助同,表停顾。B介词,表被动/介词,向。D,动词,做/介词,给、替。
    十四、于
    1.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引出对象,可不译。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2.连词可译为“与"“和”。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链接】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不属之豪绅 行一切之变
    B.是以天下奢侈 相沿以为常事矣
    C.则择便巧史书…者 则争尽力为善
    D.数十年于此矣 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答案】C
    A代词,代指“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结构助词,的。句意:全部都归豪绅所有。/就变更各种旧有规制。B.介词,因为:介词,把。句意:因此,天下奢侈之风盛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举国都习以为常。C都是连词,就。句意:就选择精通掌故、长于为文。/就会人人争相尽力为善。D介词,到:介词,比。句意: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年了。/当今的社会形势比汉武帝时期要严峻。故选C。

    相关试卷

    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这是一份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代词,译为“你、你的”,连词,复音虚词,介词,相当于“于”,何……之……,何所……,无乃……乎,得无……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常见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13 常见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文件包含专题13常见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教师版docx、专题13常见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关键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12 关键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文件包含专题12关键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教师版docx、专题12关键虚词-高考语文文言文小句突破精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