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答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答案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首先阐释古代“乐”的概念(1分);其次分析逻辑语言如何在情感的推动下产生音乐的语言(2分);最后分析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1分)。 (4分)
5.各种异国曲调与乐器传入后,与传统音乐相融合(2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的投射(2分);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到盛唐各艺术部类(2分)。(每点2分,三点6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因为最接近于自然,所以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高等级的音乐”错,原文“中国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一句,只是强调中国民族音乐中,声乐占主导地位。并没有提及“最接近自然就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高等级的音乐”的说法,既属于无中生有,又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含义的能力。
C.“音乐渗透在以绝句和七律为代表的诗歌中,成为当时的流行”错,原文“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可知,成为当时流行的是“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型”的七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第二段的观点是:音乐,产生于人心所感。
C.此句意思是:排箫的音响引来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强调的是音乐产生的效果,并未揭示出音乐与内心所感之间的关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层。第一段和第二段为一层,由“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的一种综合”一句可知,是解释古代的“乐”的概念;由第三段总结性语句“这也是说,逻辑语言,由于情感之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可知,本段重点分析逻辑语言成为音乐语言的原因是靠情感的推动;第四段,由“那么,这推动逻辑语言使成为音乐语言的情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可知,本段重点分析“推动逻辑语言使成为音乐语言”的情感产生的原因。
故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是:首先阐释古代“乐”的概念;其次分析逻辑语言如何在情感的推动下产生音乐的语言;最后分析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二的首句“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一句,先明确了“盛唐之音”,然后分析其促成因素。
由“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可知,本段强调的是各种异国曲调与乐器与传统的“雅乐”“古乐”相融合;
由第二段“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可知,“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到盛唐各艺术部类”是“盛唐之音”出现的又一因素;
最后由第三段“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可知,“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的又一因素是“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A 7.B
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2分)②“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很远的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2分)。 (4分)
9.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2分);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2分);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2分)。(6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分析错误,闲笔不闲,该情节与主题是有关的,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分歧”和“支持程度的差别”说法错误。“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表现了小鸭的担心,她并没有坚持要让父亲回来,和母亲没有分歧,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没有差别。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处,“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结合“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可知,“我”望着堤坡是因为“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
第二处,“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小说中“我”所处的地方是冀中平原地区,延安在冀中的西方,所以“西方”代指革命圣地延安,“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如果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需要把信件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呈现出来,而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
“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作者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等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体现小说主旨。
C 11.A 12.D
(1)军队出征金川,派遣毕沅督办粮饷,军人(粮草)没有匮乏,被授予巡抚之职。
【“征”,出征(1分);“督”,督办(1分);“匮”,匮乏(1分);句子通顺1分。】
然而不擅长治理军队,又容易被手下人蒙蔽,功名于是没有善终。
【“长”,擅长(1分);“为……所”,表被动(1分),被;“终”,善终(1分);句子通顺1分。】
14.设置姬氏五经博士(1分);祭祀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公的陵墓(1分);整修华岳庙和汉代唐代以来的名胜古迹(1分);搜集碑石放在孔庙或者学校里(1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关西的大河,如泾水、渭河、灞河等几条河流,河流长源头远,如果能够就近疏导引流,修筑堤堰开挖水渠,按时蓄水泄洪,自然没有水旱灾害的担忧。
“泾渭灞”都是关右的大河,因此“关右”是“大川”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
“就近”是“疏引”的状语,二者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明清时称会试登第者为‘举人’”错误。明清时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朝廷施行后,边疆果然获利无穷”错误。由原文“……议未行”可知,毕沅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推行。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征”,出征;“督”,督办;“匮”,匮乏。
(2)“长”,擅长;“为……所”,表被动,被;“终”,善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置姬氏五经博士”可知,毕沅设置姬氏五经博士;
由原文“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可知,毕沅祭祀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公的陵墓;
由原文“修华岳庙暨汉、唐以来名迹,”可知,毕沅整修华岳庙和汉代唐代以来的名胜古迹;
由原文“收碑碣储学宫”可知,毕沅搜集碑石放在孔庙或者学校里。
参考译文:
毕沅,字纕蘅,江南镇洋人。乾隆十八年考中举人,被授予内阁中书,充任军机处章京。乾隆二十五年考中一甲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两次升迁担任庶子。乾隆三十一年,被授予甘肃巩秦阶道。跟从总督明山出关勘查屯田,调任安肃道。升任陕西按察使。皇上东巡,毕沅觐见行宫,详细禀告甘肃旱情,皇上令他治理灾情,赈济百姓,并免除四百万未交的赋税。升任布政使,多次保护巡抚。军队出征金川,派遣毕沅督办粮饷,军人(粮草)没有匮乏,被授予巡抚之职。黄河、洛水、渭水一起涨水,朝邑遭受水灾。毕沅负责救灾,被救活的人很多。设置姬氏五经博士,奉命祭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缮华岳庙以及汉、唐以来名迹,收集碑碣存放在学宫。多次担任总督。乾隆四十一年,被赐孔雀翎。乾隆四十四年,母亲去世,离职。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空缺,皇上下诏说:“毕沅在西安很久,为母守丧将近一年。任命毕沅暂时代理职务,不是开在任守制的先例。”
毕沅前后任陕西巡抚十年,曾经上奏:“让百姓富足的关键,农田是最重要的。关西的大河,如泾水、渭河、灞河等几条河流,河流长源头远,如果能够就近疏导引流,修筑堤堰开挖水渠,按时蓄水泄洪,自然没有水旱灾害的担忧。自古以来云中、北地、五原、上郡各地畜牧,是天下富饶之地,如果酌情筹措闲款,购买牛羊驼马,给百姓尝试放牧;等到他们有所繁衍,就交还官府款项,剩下的给百姓作为资本。耕作和畜牧互相调剂,实在是边境无穷无尽的好处。”建议没有被执行。
嘉庆元年,枝江百姓聂人杰等人倚仗邪教作乱,攻占保康、夹凤、竹山,围困襄阳,毕沅从辰州至枝江追捕。当阳又被攻陷,毕沅又转移驻扎到荆州,皇上任命毕沅为总督。不久攻克了当阳,逮捕了乱党首领张正谟等人,有任命毕沅像从前那样为总督,授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袭。嘉庆二年,请求以提督的身份驻扎到辰州,增设总兵驻扎花园汛。不久上报生病,手脚麻木,皇上赐给他活络丸。很快就去世了,赠太子太保。嘉庆四年,追究论处毕沅教匪暴发之初失察贻误战机,滥用军需物资的罪责,剥夺了世袭职务,查抄登记了他的家产。
毕沅凭借文学起家,爱惜人才尊重士人,事务处理及时得当;然而不擅长治理军队,又容易被手下人蒙蔽,功名于是没有善终。
15.C
16.①友人离别的不舍,对友人的担忧。首联写送别的宴饮中,与友人手挽着手,饮酒送别,依依不舍。提醒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②安慰友人不必因为落第而伤感。颈联描写了明丽美好的春光,每年都有科举,中举的机会还多。(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③鼓励友人积极入世进取。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解析】15.本题从学生赏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前半句实写送别时的天气环境,大雪弥漫蓝关,寒气逼人”错误,颈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写作者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所以诗歌颈联上下句都是虚写,是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的景象。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揽君衣袂更移觞”写诗人送别朋友时手挽着手,在路边设酒宴送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颔联“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表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同时也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上国每年春草芳”承接前一句,进一步鼓励朋友。“上国”是京城的代语,“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希望朋友对前途充满信心,给友人更大的鼓励与安慰。
颈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写诗人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行前路艰辛的担心和挂念。
尾联“应无惆怅”“十二玉楼非我乡”表明诗人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帐”“怛”“洲”“渡”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B 19.D
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里(或: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凝聚飞天的能量,高歌生命,奏响生命中一支最响亮的曲子。
“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成分残缺,在“时间”后加上“里”;(2分)
“一支生命中最响亮的曲子”语序不当,“一支”是数量短语,应放在“生命中”后面。(2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悄然而至:形容寂静无声地到来。根据前文“不知不觉”可知应选“悄然而至”。
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此处搭配“理念”,应选“树立”。
况味:境况和情味。滋味:美味;味道;比喻某种感受。此处形容“人生”的滋味,用“况味”更好。
宦海沉浮:指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位高权重:地位高、权力大。根据“高官”,可知用“位高权重”。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子“起个音”“声音就纷纷出了笼”用的比拟手法。
A.比喻,以“霜雪”比喻“浪花”;
B.对偶,“映阶碧草”对“隔叶黄鹂”,“自”对“空”,“春色”对“好音”;
C.夸张,“去天不盈尺”极言山峰之高;
D.“鏖战”“缴缠”,运用比拟手法。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在四至十年漫长的时间”成分残缺,在“时间”后加上“里”;
“一支生命中最响亮的曲子”语序不当,“一支”是数量短语,应放在“生命中”后面。
①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1分) ②而是别人的不理解(1分) ③也未必就一无是处(1分)
22.①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2分) ②被怀疑有智力问题。(2分)③被认为是故意“捣乱”。(2分)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可知填入结果,即“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
第二个空根据“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可知填入别人的态度,即“而是别人的不理解”;
第三个空根据“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可知填入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也有优点,即“也未必就一无是处”。
注意字数限制。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句式的能力。
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集中在第一段,注意句式要求是被动句。
“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即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
“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即被怀疑有智力问题。
“而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即认为是故意“捣乱”。
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补写句子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3.例文:
“等”是一种温情
时代不断进步,生活愈发便利,我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红利之时,是不是也应该等一等“走得慢的人”,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这看似是个技术问题,其实却是理念问题,更是一道社会治理的课题,不要忘了,一个好的社会,不仅要有不断向前突破的“速度”,还应该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一度的春运如约而至,科技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归心似箭。节奏快、速度快、覆盖广的高铁,极大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公益性慢火车,惠及边远山区,让出行之路不再难。快节奏的时代,没有忘记“慢一拍”的老年群体,智能优先选票、现金窗口,让老人们不再望网兴叹。关心不一定只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上,更体现在细微之处。春运承载着万家团聚之梦,感谢铁路部门关爱弱势群体,让春运归途充满了浓浓暖意。
“健康码”变“拦路码”、线上挂号难操作、智能终端太难学……为年轻人带来便利的智能技术,却成为了老年人的“数字鸿沟”。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事项场景,回应社会关切。2021年以来,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相关政策,便利老年人拥抱互联时代。构筑起一幅幅帮老助老的暖心画面,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细节之中,这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共识,更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与难处,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现实注脚,一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人民城市”,对此应有充分的考量,并体现于城市服务社会治理与市民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人人都会老去,如何对待今天的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不仅事关眼下,也牵连着我们每个人的将来。
人从来不是一座孤岛,从来都是岛岛相连,如今的我们帮助这些掉了队的慢行者,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总有一天我们会老去,离开时代列车,成为漫行者中的一员,帮助现在的慢行者,是希望在我们老去时,有人愿意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有人愿意为我们开辟一条路。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永葆初心的使命担当,更是继续奋斗的前行动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材料中的“慢火车”让山不再高,路不再远。不仅联通了城市和乡村,铺就了游子归家的通途,也让大山中的人们实现了走出去、富起来的梦想,更搭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它以抵达人心的温情,诠释了这个时代别样的情怀、别样的温度,亦彰显了一个企业的社会担当与责任。在网络时代带给人们快节奏的同时,还有一些老年人面临着数字鸿沟带来的不便,铁路部门更是出谋划策,让出行不再困难,如12306售票系统自动识别60岁以上的老年旅客,并优先安排下铺,对于不会使用手机支付,只会用现金支付的老年人,火车站人工售票窗口竭诚服务,解忧助困。“快”展现了时代发展,体现了中国速度,给人民生活带来便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应当突出“快”的优势,使国家更加富强。“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还有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关注。“慢火车”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彰显着社会的温度;要填补“数字鸿沟”,以人为本,表达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温度。“快时代”要等一等、拉一把“慢群体”,实现共同幸福。
【立意】1.给“慢行者”留一扇窗;
2.时代的列车不能把任何人落下;
3.共同幸福;
4.以人为本,彰显社会温度。
【素材】1. 截至去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还有约5亿人生活在“网络之外”,他们往往就是陷入”数字鸿沟”、 最先被信息时代所遗忘的人。如果你仍对他们遭遇的不便不以为意,不妨试想一下:当我们步入老年,当我们行动不再自如,当我们也对未来社会流光溢彩的高新技术感到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我们会不会也希望,有人能考虑到我们的感受,在我们陷入迷惘、手足无措之际拉我们一把?
2. 岁月更替,华章日新。从“囧途漫漫”到说走就走;从“通宵长队”到“扫码刷脸”;从“硬板纸质”“电子客票”;每一年春运的如约而至,都是一段关“回家”故事的曲折与温情。在流动中国的时代图景里,高铁节奏快、速度快的特点赋予了春运快时代的内涵。2020年建成通车的银西高铁、郑太高铁、安六高铁、潍莱高铁等大幅压缩时空距离,为沿线百姓出行带来了便利,高铁联通了城市,便利了人民的生活。
3. 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事项场景,回应社会关切。2021年以来,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相关政策,便利老年人拥抱互联时代。在北京,老年人乘车、购物、就医将更加方便。北京市发改委、市卫健委近日联合印发通知,提出建立北京市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联席会议制度。2月22日,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落实52条具体措施,涉及老年人经常遇到的就医、购物、出行等多个场景。例如,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语音引导、人工咨询等功能服务;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收取单位设置人工现金收付通道;推行老年人凭身份证、社保卡等证件乘坐公交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鞍山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共12页。
这是一份2024沧州十校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共12页。
这是一份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