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0)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24853/0-17133556269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0)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24853/0-17133556269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0)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24853/0-17133556269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7)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8) 试卷 1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9) 试卷 1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1) 试卷 1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2) 试卷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0)
展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偶然读到白居易的《暮江吟》,竟被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动到了,说不出什么原因,只觉得触碰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自留地”的边缘。
②九月初三,不是节日,不是节气,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个日子在白居易的诗里,似乎处于被忽视的位置——人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回味着“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灵动,甚至琢磨着“可怜”二字里透露出的爱怜、珍惜之情,至于“九月初三夜”,无足轻重的日子罢了,谁会在意它呢?它偏偏几乎占据了整一行诗,以看似“无意义”的状态构成了一首七绝的四分之一。如果说《暮江吟》是一幅画,那么“九月初三夜”就是这幅画的留白,一片“无意义”的空白,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地。
③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镂空的花窗、镂空的回廊,连太湖石也一定要以瘦、漏、皱、透为美,在石头的空隙间感受光线和空气的流动。这是一种延续性的美,它让人的感官跳出了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了精神世界,进入了情感世界。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
④我相信古人对于时空的概念必有他们独到的理解,远近高低,既是诗歌,也是绘画和书法。看徐渭的写意花鸟,仿佛在看飘零的人生——墨葡萄在风中狂舞。风在哪里?风在留白处,这些飘忽不定的风,在葡萄的反衬下跃然于观者眼前。再看米芾、张旭的狂草,锋利的狼毫将怪诞狂妄铺陈开来,笔断意连,无墨之笔反倒更加变幻莫测,扣人心弦。
⑤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货与帝王家”带来的荣耀,他们读书、求学,满腹经纶只求考取一个功名。功名是什么?功名与理想无关,与诗无关,与人的存在价值无关,可它偏偏攫住了无数人的胳膊,让人挣扎不得。迫于生计,文人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可越是如此,他们就越需要一些留白了,越需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于是九月初三的夜晚就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
⑥将留白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倪瓒。倪瓒的留白是为水域和天空准备的,他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山的轮廓,然后留下一片干干净净的白色,几乎不事墨色——将观者带进倪瓒的美学空间的,不是山,恰是水天处的空白。在倪瓒笔下,山只是陪衬,水和天才是主体,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在倪瓒的空间维度里发生了巨大反转。所以《渔庄秋霁图》也好,《秋亭嘉树图》也罢,倪瓒笔下的山水总透着点点寒意,大片的留白给即将南下的冷空气腾出了呼啸而过的空间——凉意在呼吸间浸透肺腑,最终化作无限的寂寞。这样的意境,明代张岱在随笔《湖心亭看雪》中也有相似的表现:“雾凇沆砀,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学领域虚实和主次关系的反差,同样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手法来实现,不同的是,倪瓒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他的画面是无人之境,是无我之境——他不是画中风景的参与者,甚至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需要。
⑦倪瓒和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他们在创作上讲究空隙和苍润之美,明朗通透的枯笔山水宣告了文人画标准画风的形成。回看整个元朝,东方传统文化和艺术几乎都处于一种自发生长的状态,像一片无人看管的原野,各种植物竞相生长,诗歌、散曲、话本小说、书法、绘画、杂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结出了不同形态的果实。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更愿意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甚至欧罗巴,他们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把江南留给了一群社会地位卑微却胸怀智慧和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是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的时代,也是贵族气息、士大夫气息与平民气息相遇的时代,这是两宋画院里拥有官员身份的宫廷画师无法感受到的。有元一代,士人变成了文人,绘画中的匠气变成了文人气、书卷气,元朝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反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⑧其实绘画里的东西,诗歌里也有,你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白描,可偌大的画卷上还有大片留白,你想知道空白处到底是山上的风景还是山下的农家生活,可诗人却说“已忘言”,他说得那么洒脱又真挚,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忘却了,还是故意使性子不说。不说,反而比说了更让人心安。许多人生,因为“不说”变得简单和真挚了,就像许多诗歌,因为留白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了。这样的人生和诗歌都让人感动。
⑨好的艺术形式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留下一些空白,喜怒哀乐就在这空白里。
⑩空白是什么?是无限延伸的外延,是语言无法描摹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留下一些空白,也是为了在下一次蓦然相遇时激起情感深处的波澜和感动。比如南朝陶弘景看山,说“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上究竟有多少妙处?他也是只看在眼里,绝不说破——你若急切地想知道,何不亲自上山一见?
(选自宋羽《留白,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光明网,2023年10月5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读《暮江吟》,容易忽视九月初三这个似乎并不特别的日子,而重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
B.在日常生活中,镂空的花窗和回廊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之美,让人的感官跳出客观事物的束缚进入到精神和情感世界。
C.倪瓒的《秋亭嘉树图》中,山只是陪衬,水天处的空白引导观者进入他的美学空间,虚实和主次的关系发生了反转。
D.倪瓒在绘画中的留白比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留白更为干净和彻底,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但又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追求功名,所以一直生活在矛盾中。
B.九月初三夜成了永恒的艺术,成了无穷的遐想和怀念,可能是因为白居易在他的人生画卷上描绘了太多寻常人眼中“有意义”的图像。
C.在元朝,统治者醉心于马背上的征服而漠视文化艺术,客观上使儒家士大夫从庙堂走向乡野,从而推动了文人画的自由发展。
D.我们想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白处究竟隐藏着什么,诗人却说“已忘言”, “不说”使诗歌因此变得朴素和平易近人。
3.下列选项对留白手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的是“夕阳”和“人”,却让读者感受到羁旅异乡的作者无尽的落寞与思念。
B.姜夔的《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去品味、思索那年年盛开的红药背后所隐藏的无限悲怆。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山空留马行处”,以马的足印写惆怅惜别之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李清照《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一句,问得自然,空出所问内容;“却道”一句,答得认真,空出侍女的细心。
4.作者为什么认为留白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自留地”?请根据文本概括。
5.结合文中主要观点,对《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二者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当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中国画的留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顿悟,认为其参悟方式同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其中,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也点明了化眼前之有为无,方能达智慧神明之心境。作为中国画创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给予观者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与禅宗的精髓不谋而合,遥相呼应。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南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重要法则“气韵生动”,即画面中必须有“气韵”才可能变得生动。而这种“气韵”大多依靠画面中的留白和取势等技巧实现。中国画里的留白,类似于围棋里的“气眼”。棋盘中放再多的棋子,如果没有留白,也是一盘死棋。落笔万千的画面,没有“气眼”,也是污秽沉闷的坏画。因而,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瓒一派。
以王蒙为代表的画家,在经营画面时通常采用以“密处取气”为主的满密构图方式。其代表作《葛稚川移居图》,取全景式的竖构图,强调万壑绵延、众山环抱所形成的满密氛围。除画面顶部的天空和左下角的水面以外,其他地方遍布山石树木,显得格外郁然深秀。画中留白的部分被压缩,反而弥显珍贵。画面中峰回路转、林木丰茂,加上飞瀑流泉、曲径通幽,营造出一个环境幽深、远离尘嚣的场景,流露出画家对“采菊东篱下”的归隐生活的渴望,隐现出其内心世界里留存的那一方净土。
倪瓒璜是元四家中极为高迈出尘的一位,其作品画面大都笔墨简约、意境隐逸。倪璜渴笔用得极妙,加上大量的留白空间,画面给人以清远悠长的享受,同时可以感受到其淡泊明志的人生理念。倪瓒生平居住在太湖附近,地形多为连绵不绝的缓坡丘陵。其作品中淡泊平静、烟波浩渺的空灵景象,并非平白无故的“因心造景”。加之他从小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熏陶,所以其作品画面中的清气、逸气、静气,乃一种自然而然的释放。可以说,倪瓒作品中大片留白所突显出的简淡风貌,其实是他“内师心源”的品格升华。其三段式构图、大量留白、简约疏淡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直至当今画坛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
(摘编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
材料二:
“意境”是画家创作过程中的首要目标,“意”代表一种审美的感觉,使画家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情感获得有效的结合“境”为将自然景物情趣化的一种形式。在画家对中国画的意境进行营造的过程中,留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西方画家而言,其会运用几何透视法等展现画面中的空间,而中国画家则会使用留白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使人产生咫尺千里的感觉。留白是一种极其简练的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内容为一位老翁坐于一叶扁舟之上,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勒出水纹,画面四周则几乎全为空白,令观者感受到江水浩渺,寒气逼人。此外,如果画中有人字形的雁阵,常使观者产生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联想和感受。
(摘编自李岩《无画处皆成妙境——谈中国画的“空白”》)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留白处,并非真正的空白,只是其中的云烟、雾气、山水等被缥缈的水雾笼罩遮盖。
B.中国画的留白,来源于“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家思想和“化眼前之有为无”的禅宗哲学。
C.倪瓒“内师心源”的品格,与太湖地区的山水风物及他所受的儒、道思想熏陶有密切关系。
D.中国画的留白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而运用几何透视法等展现空间的西方画则不会形成意境。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与中国画创作的留白给予观者想象的余地,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用音乐演奏的“悄然无声”和围棋的“气眼”进行类比,形象地表现了“留白”的特点和功用。
C.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密处取气,利用珍贵的“留白”营造出幽深的场景,流露出画家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D.“留白”是国画创作中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与所画实物虚实结合,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8.“留白”作为创作手段,体现在多种艺术形式之中。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留白”的一项是( )
A.京剧表演中,“马鞭一端,走过万水千山;帅旗一打,带出千军万马”。
B.音乐创作中,歌曲《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开头是长达三拍半的休止。
C.绘画艺术中,《蛙声十里出山泉》只画六只蝌蚪在湍急的山泉中顺流而下。
D.文学作品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9.请利用材料一中有关“取气”的认识对材料二中《寒江独钓图》的留白进行简要分析。
10.材料一依次是从哪些方面对“留白”进行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同善”字面意思指“共同具有的好的事物或品德”。“共同”的意思是“属于大家的,彼此都具有的,大家一起做的”;而“善”笼统地说有“善物”和“善德”两重含义。但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哲学的概念,“共同善”理论的内涵比较复杂。对于何谓“共同体的道德”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 “共同善”理论。
在西方思想史的脉络中,“共同善”理论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这一共同体视为政治主体,认为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罗马时期的西塞罗主张,“国家就是共同体,‘共善’是国家的目标,也是共同体的原则”。在西方思想史中,“共同善”理论似乎是他们的专利。其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另一种将个人意志与共同体意志视为一个有机体的“共同善”理论。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的“尚同”思想就较为典型,“尚同”思想的要义就是,如果“一同天下之义”,那么整个社会就可以实现和平,至臻和谐。
战国初期,天下大乱。墨子认为,乱的根本原因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义是正确的,别人的义是不正确的,彼此纷争不断。针对这样的现状,墨子提出“一同天下之义”的共同善论断,其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与同时代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共同善论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还更具体。
墨子深知个人意志的复杂性,“一同天下之义”的实现需要以一套从上至下的组织治理为基础,因此,墨子构想了大致的共同体的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以继承西周封建制的制度形式为前提,按照范围大小分为“天下—国—乡—里”,对应的行政长官为“天子—国君—乡长—里长”,最后才是个人的意志。墨子说:“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这样的组织原则保证了“尚同”思想的执行力,但是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如果“上”本身出了问题怎么办?为此,墨子将“尚贤”作为“尚同”的前提。比如天子的选立,墨子强调只有具备了贤良、圣知、辨慧等品性与德行的人,才配得上选任天子之职,而且天子的意见也不是都无条件地必须接受和执行,而是选其是者、善者。
所以,虽然墨子“一同天下之义”的现实表现形式一同“天子之义”,但是在墨子的思想体系里,“天子之义”既不是天子个人的意志,也不是天子家族这一小集团利益的原则。在政权合法性层面上,“天子”意为上天之子,“天子之义”是“天之义”,“天子”只有尚同于“天”,才能避免灾祸。在现实经验性层面上,“天子之义”就是“天下之义”,是人民的整体利益,墨子之“义”的具体内容就是“发政利用于民”。因此,把握“下之情”,了解“民之善非”是上下“同义”的前提和保证。只有上下“通情”,“同义”才有民意的基础,人民才会心甘情愿地依照“同义”,实现“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尚同”理想。
墨子的“尚同”思想,其实是一种基于公义共识和整体利益的“共同善”。它与古希腊、罗马基于城邦或国家整体利益的“共同善”有所不同。墨子的“尚同”思想还包含着古典的贤能民主思想。墨子所言的“天子”并非现实中的暴君而是理想中的“圣王”,他只是借助“天子”为天下之王的历史经验之意象,以表达政治共同体的意志与利益而已。他希望借助具有政治行动能力的“天子”,去推动“天下之义”的实现,这是出于一种现实政治实践的考量。
(摘编自吴根友丁铭《“共同善”视角下墨子“尚同”思想新解》)
材料二:
不同的历史时期总会面临着具体的共同问题,共同善理论往往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圭臬。技术价值中立的观点长期盛行且深入人心。不过互联网兴起后,网络隐含的价值偏见和利益取向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算法同样如此,数据自动化处理本质上仍是人为编制的运算法则,其中的回报函数体现着工程师的设计意图和价值取向。就算法的设计过程来看,作为其要素的基础数据和推理假设都有可能隐含设计者的偏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取向。算法的价值偏见构成了共同善出场的基本理由。
按照英国学者拉兹的“共同善权利观”理论,个人利益与共同善通常是“双重和谐”关系。具体来说,除了保护个人的利益之外,通过保护个人权利来保护共同善或者通过保护共同善来保护个人利益。一方面,保护共同善同时也是保护公共利益,因为个人是团体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保护个人利益同时也是保护共同善,因为正是通过保护个人权利,人们才保护了共同善,从而服务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共同善的出场促使法律对算法等技术的法律规制不得不转变立场,即由通常的单纯事后责任追究扩及事前的合法性考察。具体而言,在设计阶段就考察其所欲实现之价值是否合法,即算法的价值敏感性成为先期审查内容。不过,借助现有法律调整新技术带来的价值问题,似乎有些失灵,永远不能得到最佳的结果,原因是新技术多以崭新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立法时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改变从外部进行评估技术的传统路线,转而从内部进行价值赋予,在网络法的整体背景下,探讨法律规制算法技术的价值基础。此时,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共同善作为法律规制算法的哲学基础就进入我们的视野。
(摘编自王聪《“共同善”维度下的算法规则》)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属于同时代的人,两人的共同善论断所基于的政治主体是相同的,但墨子的论断更具体。
B.墨子主张,天子的选立要重品性与德行,天子要能代表“天”,不能代表个人的意志,也不能只顾及天子家族小集团利益。
C.墨子认为,在行政长官的上下级关系中,“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有其前提条件,要把握“下之情”,了解“民之善非”。
D.英国学者拉兹的“共同善权利观”理论强调,互联网时代需要立足于保护个人权利,抵制算法的价值偏见,才能保护共同善。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所涉及的共同善理论,其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都涉及相关利益。
B.墨子所构想的共同体的组织方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强调个人意志处于末位。
C.从现实经验性层面上看,墨子认为“尚贤”是解决“尚同”致命问题的唯一办法。
D.新技术所带来的崭新方式往往让现有法律失灵,依赖共同善理论可以让立法超前。
1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价值偏见”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算法分发新闻数量已经超越编辑分发,成为网络新闻主要的分发方式。
B.网络巨头利用技术优势探知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偏好,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这就形成了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监视”。
C.平台主动向用户交代算法设计者及其所在机构的目标和意图,将算法在实际运行中可能易犯的错误坦诚告知用户。
D.EMO仅需人物肖像照片就可以让照片中的人物按照既定音频内容唱歌、说话,且口型基本一致,面部表情自然。
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共同善”,分别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15.材料一中作者是如何阐述墨子的“尚同”思想是一种共同善理论的?请根据文本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修撰写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泷冈阡表》和《欧阳氏图谱》。其中,《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成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
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同居共爨”已然成为值得表彰的美德。《宋史·孝义传》就记载了若干个几代同堂、几百人的大家族。规模达到几百人的一个团体,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各有家丁数千,“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虽然也考科举,“乃假儒也”。可见,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邓家也有衰落迹象,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水泊梁山上势力强大的宋江团队最难对付的其实不是官府,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他晚年闻知韩佗胄北伐,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杨氏家族到了元代开始设立专祠祭祀他们家族中的名人,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并立碑“刻世系、祀田、祭器、牲币、酒仪、设科条于碑阴”,正式变成了祠堂,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祠堂中立高、曾、祖、祢四世牌位。祠堂不同于家庙,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所以只能祭四代。可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一些有地方控制力的几百人规模的大家族转变为了有祠堂、族谱和祠产但由众多独立生活家庭组成的宗族。宗族,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但通声气、济有无的范围却可以远过于五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水纹一样,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网络结构。而士绅阶层处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有不少地方的士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罗志田曾指出士人通过寓正德于厚生的方式构建下层民间社会,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
B.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 “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17.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1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
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
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
19.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
20.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这说明留白在绘画领域比在文学领域更深刻”错误,于文无据。故选D。
2.答案:A
解析:A.“中国的文人想要在一些‘无意义’的艺术形式里呼吸真性情的空气”错误,因果颠倒,结合“中国的文人自古就生活在矛盾之中,他们渴望坐看南山、采菊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又舍不得……”可知。故选A。
3.答案:D
解析:D.错误,本项与留白无关。故选D。
4.答案:①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留白表现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解析:①结合“为天地之间的山水留出了可供呼吸的空气,这种空白,就是物质与精神流动的空间,也是中国文人呼吸艺术气息的一片安静之地”可知,留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真性情,隐藏着他们内心的秘密和喜怒哀乐。②结合“留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渗透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中的”可知,留白表现了中国文人自由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5.答案:①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②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诗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③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解析:①结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可知,这两句诗运用了留白的手法。②结合“诗需要意犹未尽,画也需要余味无穷,而文字和笔墨未曾触及的地方,就是留白”可知,当所有人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戛然而止,听众显然还没有从音乐的氛围中走出来,因此就形成了突然的空白,诗人用江水和秋月去填补人们心中的空白。③结合“留白,留下的是想象,而美,一旦进入想象的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可知,诗人宕开一笔写环境的寂静无声,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6.答案:C
解析:A.“并非真正的空白,只是其中的云烟、雾气、山水等被缥缈的水雾笼罩遮盖”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可知,“留白”处,是真正的空白,其中的内容只是联想和想象得来。
B.无中生有。“留白”并非“来源于”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只是深受二者影响。见材料一“国画的留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D.“则不会形成意境”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意境非中国画所独有,且原文材料中并未说“运用几何透视法等展现空间的西方画则不会形成意境”。
故选C。
7.答案:C
解析:C.“密处取气,利用珍贵的‘留白’营造出幽深的场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原文“除画面顶部的天空和左下角的水面以外……留存的那一方净土”可知,留白和画面中的实物共同营造出幽深的场景,表现出画家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内容,“留白”是艺术创作中以空白为载体,给人留下联想和想象空间的手法。
A.“马鞭”“帅旗”都是实物,用来代表“万水千山”“千军万马”,不是留白。
B.“开头长达三拍半的休止”是留白。
C.“画六只蝌蚪在湍急的山泉中顺流而下”是留白。
D.“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是留白。
故选A。
9.答案:①《寒江独钓图》的留白是“虚处取气”。大量留白,使江水更为浩渺,寒气更为逼人。
②留白营造出空疏寂静的意境,体现出作者淡泊超然的人生志趣。
解析:材料一第4段结尾两句指出“取气”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密处取气”指“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
材料二中《寒江独钓图》有大量留白,故其为“虚处取气”。再结合作者马远宋代画家的身份,可知画作中的留白能体现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淡泊超然的思想情趣。
10.答案:①留白的效果。留白能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有“意到笔不到”的魅力。
②留白所受的影响。留白受道家“无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和禅宗“化眼前之有为无”参悟方式的影响。
③留白反映作者的认识。留白反映出作者对蕴于自然之中的“道”的解读。
④留白与“气”的关系。留白即“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
解析:根据原文“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可知,主要论述留白的效果。
根据原文“中国画的留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画创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给予观者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与禅宗的精髓不谋而合,遥相呼应”可知,主要论述留白所受的影响。
根据原文“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可知,主要论述留白反映作者的认识。
结合“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瓒一派”分析,主要论述留白与“气”的关系。
材料一对于“留白”的论述,依次从留白的效果、所受的影响、反映作者的认识、与“气”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注意,“密处取气”“虚处取气”是“取气”的分类,应包含在留白与“气”的关系中。
11.答案:C
解析:A.“两人的共同善论断所基于的政治主体是相同的”错误,结合“墨子的‘尚同’思想,其实是一种基于公义共识和整体利益的‘共同善’。它与古希腊、罗马基于城邦或国家整体利益的‘共同善’有所不同”可知。B.“天子要能代表‘天’,不能代表个人的意志,也不能只顾及天子家族小集团利益”错误,结合“但是在墨子的思想体系里,‘天子之义’既不是天子个人的意志,也不是天子家族这一小集团利益的原则……‘天子’意为上天之子,‘天子之义’是‘天之义’,‘天子’只有尚同于‘天’,才能避免灾祸”可知。D.“互联网时代需要立足于保护个人权利”错误,结合“具体来说,除了保护个人的利益之外,通过保护个人权利来保护共同善或者通过保护共同善来保护个人利益。一方面,保护共同善同时也是保护公共利益,因为个人是团体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保护个人利益同时也是保护共同善,因为正是通过保护个人权利,人们才保护了共同善,从而服务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知。故选C。
12.答案:C
解析:C.“唯一办法”错误,无中生有。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材料二“价值偏见”观点是:数据自动化处理其中的回报函数体现着工程师的设计意图和价值取向。就算法的设计过程来看,作为其要素的基础数据和推理假设都有可能隐含设计者的偏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取向。A.只是工作流程。B.涉及用户利益,符合。C.是在尽可能消除偏见。D.是一种娱乐方式。故选B。
14.答案:材料一:针对西方思想史认为共同善理论是他们专利的问题,提出墨子“尚同”思想也是共同善理论的观点(对墨子“尚同”思想提出了新解)。材料二:针对现代科学技术中价值偏见的问题,提出运用共同善理论既保护个人利益又保护公共利益的观点。
解析:结合“在西方思想史中,‘共同善’理论似乎是他们的专利。其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有另一种将个人意志与共同体意志视为一个有机体的‘共同善’理论。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的‘尚同’思想就较为典型,‘尚同’思想的要义就是,如果‘一同天下之义’,那么整个社会就可以实现和平,至臻和谐”可知,材料一:针对西方思想史认为共同善理论是他们专利的问题,提出墨子“尚同”思想也是共同善理论的观点(对量子“尚同”思想提出了新解)。结合“按照英国学者拉兹的‘共同善权利观’理论,个人利益与共同善通常是‘双重和谐’关系。具体来说,除了保护个人的利益之外,通过保护个人权利来保护共同善或者通过保护共同善来保护个人利益。一方面,保护共同善同时也是保护公共利益,因为个人是团体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保护个人利益同时也是保护共同善,因为正是通过保护个人权利,人们才保护了共同善,从而服务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知,材料二:针对现代科学技术中价值偏见的问题,提出运用共同善理论既保护个人利益又保护公共利益的观点。
15.答案:①首先明确墨子“一同天下之义”的“尚同”思想就是共同善,并指出其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②接着论述“一同天下之义”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强调“天子之义”就是“天下之义”;③最后论述“尚同”思想是一种基于公义共识和整体利益的共同善。
解析:①结合“针对这样的现状,墨子提出‘一同天下之义’的共同善论断,其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可知,首先明确墨子“一同天下之义”的“尚同”思想就是共同善,并指出其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②结合“墨子深知个人意志的复杂性,‘一同天下之义’的实现需要以一套从上至下的组织治理为基础,因此,墨子构想了大致的共同体的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以继承西周封建制的制度形式为前提,按照范围大小分为‘天下一国一乡一里’,对应的行政长官为‘天子一国君一乡长一里长’,最后才是个人的意志”可知,接着论述“一同天下之义”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强调“天子之义”就是“天下之义”;③结合“墨子的‘倘尚同’思想,其实是一种基于公义共识和整体利益的‘共同善’”可知,最后论述“尚同”思想是一种基于公义共识和整体利益的共同善。
16.答案:D
解析:A.“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说法错误。文中举出杨万里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这一观点。B.“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说法错误。文中所谈关系网核心是士绅阶层,“差序格局”的核心是自己,所以二者内涵不一致。C.“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只是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并非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17.答案:B
解析:B.“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可知,“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不是封建宗法理论规定的。
18.答案:C
解析:C.“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可知,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证明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
19.答案:①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让文章内容更丰富,说明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②第二次提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避免了论述的单调,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名声显著,意在反映“宋元出现了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设专祠祭拜的事例”。
解析:作者在材料一第二段“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中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后一句“但亦非空穴来风”有肯定了小说中情节也有其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作者通过引述祝家庄的事例,说明宋代当时大家族的势力强大,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而在第三段中第二次“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死后被谥为‘忠襄公’”可知,从宋代到现代,杨邦义这一英雄人物被人们一直所铭记,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同时引入了一部非常流行的小说的情节,能够让文章内容更丰富,也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论述的单调。
20.答案:①材料一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到明中期才允许庶人建祠堂拜先祖,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
②材料二强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承担着“礼下庶人”的工作,侧重从士人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
解析:材料一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从第三段“历史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从‘天子七庙’到‘士一庙’,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墓祭,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第四段“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明代中期才完成”等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一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则是从“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如第一段中“而士绅阶层处于关系网核心,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对于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行为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段“不少地方的士人都认为儒家思想只适合读书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由士人承担的”,第三段“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儒家的价值观念、国家意识形态、条文法规传达到民间”等内容都表明了这一点。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2):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2),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1):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11),共18页。
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6):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6),共19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