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地理试卷原卷版docx、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卷教师:郭月红审卷教师:马莹玲
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21小题小题,每小题每小题3分分,共共63分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下表为中国某城市部分年份的人口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导致2010~2020年该市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育观念B. 生育政策C. 人口性别结构D. 人口年龄结构
2. 该市40多年来常住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 )
A. 自然增长加快B. 交通条件改善C. 产业发展迅速D. 落户政策放宽
3. 近10年来,该市在发展过程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有( )
A. 教育资源紧缺B. 养老机构不足C. 就业机会有限D. 产业结构单一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近十年来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应该是该市有着特殊的原因,而不是生育观念导致,A错误;全国大多数地区,生育政策是社会性的,并不存在某一个城市有不同的政策,B错误;人口性别结构与自然增长率并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特殊的人口年龄结构,才会对自然增长率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常住人口增加迅速,表明该地区迁入人口较多,且青壮年劳动力居多,近十年内生育率也会高,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常住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因素,自然增长、交通条件改善、落户政策都是次要因素,只有产业发展迅速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的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近十年来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因此少年儿童数量增加多,教育资源压力大,A正确;由于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老龄化不严重,近十年养老机构不会存在明显不足问题,B错误;近十年来该城市飞速发展,就业机会多,C错误;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一般不单一,D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积极影响:可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防止人口过于流失而引发的社会经济危机;如果是少数民族迁移,有利于民族团结,文化交 融,种族交流;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各种政策的普及与实施。不利影响:会大大增加该地区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会引发劳动力过剩,生产力不足的结果;如果迁出地的居民与该地文化和地理等差异过大,可能会发生冲突与种种问题;可能会扩大工业园区的规模,造成环境污染,同时 也是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巨大考验;大量的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 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扬斯敦因炼铁而兴起,曾是美国四大钢铁城市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该市多家钢铁及相关企业相继关停。曾报道,在2010年,该市提出“精明收缩”策略:减少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将原本分离的公园连成一体,吸引新的企业入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扬斯敦出现的城市问题主要是( )
A. 交通拥挤B. 住房紧张
C. 环境恶化D. 劳动力过剩
5. 扬斯敦推行“精明收缩”主要是为了( )
A 改变城市职能B. 恢复城市活力
C. 控制人口增长D. 缩减产业规模
6. 随着“精明收缩”策略的推行,扬斯敦比重上升最明显的产业是( )
A. 资源密集型产业B. 劳动密集型产业
C. 资金密集型产业D. 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4. D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扬斯敦因炼铁而兴起,在上个世纪的时候,钢铁行业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大量劳动力过来工作,导致人数很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该市多家钢铁及相关企业相继关停,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很多人失业。随着很多企业的关停,很多岗位消失,很多人离开了这里,交通拥挤情况会有所改变,A错误。人员减少,导致住房紧张问题缓和,B错误。工厂作为主要的污染源,在关停后,环境会比之前变好,C错误。但是很多技能不足的劳动力无法离开,但是又找不到工作,导致劳动力过剩,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城市职能通常理解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一个综合性的大中城市一般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的功能,“精明收缩”并没有明显改变城市职能,A错误。“精明收缩”策略:减少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将原本分离的公园连成一体,吸引新的企业入驻。吸纳劳动力就业,刺激经济增长,恢复城市以往的活力,B正确。吸引新的企业入驻,会带动很多附加产业,吸纳就业,可能会增加人口,C错误。吸纳新的企业入驻,会扩大一些产业的规模,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钢铁工业本身就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但是现在城市迫切需要转型,不需要过多资源密集型产业,A错误。一个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瞄准时代前沿,因为以技术为主的产业上升速度很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是低端、非技术性为主,不适合一个转型的城市,B错误。知识密集型产业多是技术类、研发类等,而这种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符合城市转型和技术升级要求,D正确。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于一个需要转型的经济步入低谷的城市而言,负担过重,C错误。故选D。
【点睛】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从行业构成来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1)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2)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
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密度图,图中柱子越高表示人口密度越大,U字型是美国人口界线,被称为“美国胡焕庸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导致美国U字型线以内③区域人口相对稀疏的主导因素是( )
A. 交通条件B. 科技水平C. 气候和地形D. 城市分布
8. 与②④两地相比,形成①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的优势条件是( )
A. 经济发达B. 开发历史悠久C. 地势平坦D. 交通便捷
9. 目前,①区域年轻人口大量向②区域迁移,目的主要是( )
A. 与家人团聚B. 追求宜人气候
C. 开发矿产资源D. 寻找新兴职业岗位
【答案】7. C 8. B 9. D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口分布U形区域大致是西部高原区,人口稀疏,西部沿海、中部平原和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较密集,故造成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气候因素,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①地位于美国东北地区,开发历史较早,城市密集,人口稠密,B正确,经济水平差异不大,地势和交通不是该人口稠密主要影响因素,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②是美国新兴产业的聚集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为年轻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吸引大批的年轻人前往就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人口分布和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20世纪70年代起,F市在煤田开采的基础上发展化工、冶金工业,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呈现工商业城市的特征。下图示意2000年F市土地利用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2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 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商业用地B. 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
C. 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 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11. 该市将化工、冶金工业集中布局在城区的西南部,主要是为了( )
A. 获得便利的水运B. 减轻城区大气污染C. 方便员工的通勤D. 利用市政服务设施
【答案】10. C 11. B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在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读图及图例可知,①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代表住宅区。②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应是城市的工业用地。③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区,且占地面积最小,应是商业用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读图中风向频率图可知,该市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化工、冶金工业都会污染大气,集中布局在城区的西南部,可以减轻城区大气污染,B正确。读图可知,露天矿区与该市西南部之间的主要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A错误。该市西南部与住宅区尤其是东部的住宅区距离远,C错误。将化工、冶金工业集中布局在城区的西南部主要考虑的是环境因素,与利用市政服务设施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主要呈点状和条状分布,在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各功能分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塘湾村位于上海近郊,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塘湾老街和舞草龙、跳鹬蚌斗舞等民俗文化活动。在乡村文化式微和城镇化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于2020年起实施塘湾村综合改造项目,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学生学农基地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 塘湾村的舞草龙、跳鹬蚌斗舞等地域文化,反映该村所在地( )
A. 气候炎热B. 降水集中
C. 湿地广布D. 地势低平
13. 地理研究性小组提议,在综合改造项目的实施中,塘湾村还可( )
A. 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大型商城B. 鼓励土地流转,保障粮食生产
C. 寻求国际合作,发展高新产业D. 修缮传统建筑,发展城郊旅游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题干中“舞草龙、跳鹬蚌斗舞”可知,该地湿地广布,C正确;气候炎热、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是共性的特点,与题干无关,排除ABD。故选C。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上海市政府于2020年起实施塘湾村综合改造项目,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学生学农基地等”可知,塘湾村在综合改造项目实施中还可以修缮传统建筑,发展城郊旅游业,D正确;在综合改造项目的实施中,塘湾村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但不能引进大型商城,因为消费能力和消费人群有限,A错误;综合改造项目是在乡村文化式微和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因此要减少第一产业比重,B错误;塘湾村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条件,C错误。故选D。
【点睛】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的式微主要表现为传统村落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解体,传统社会教化制度的逐渐消逝,传统乡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逐步位移,传统道德伦常,风土习俗的逐步式微。
下图示意2015~2020年中国部分省区的年平均省际人口迁移率。下表为2015~2020年中国部分省区年平均省际人口净迁出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2015~2020年( )
A. 与湖北相比,江西人口多、迁入多B. 与湖北相比,江西人口多、迁入少
C. 与河北相比,山西人口少、迁入多D. 与河北相比,山西人口少、迁入少
15. 2015~202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可( )
A. 延缓广西、云南的老龄化进程B. 延缓福建、宁夏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湖南、广西的城镇化水平D. 降低宁夏、新疆的城镇化水平
【答案】14. D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人口迁出率=人口净迁出量/总人口数。据表可知,湖北省际人口净迁出量为11.6万人,人口迁出率为8‰,人口迁入率为6‰,人口净迁出率为2‰,计算出总人口数是5800万人,迁入人口为34.8万人;江西省际人口净迁出量为22.4万人,人口迁出率为10‰,人口迁入率为5‰,人口净迁出率为5‰,计算出总人口数是4480万人,迁入人口为22.4万人;故与湖北相比,江西人口少,迁入少,AB错误;河北省际人口净迁出量为15.6万人,人口迁出率为5‰,人口迁入率为3‰,人口净迁出率为2‰,计算出总人口数是7800万人,迁入人口为23.4万人;山西省际人口净迁出量为12.2万人,人口迁出率为6‰,人口迁入率为3‰,人口净迁出率为3‰,计算出总人口数约是4067万人,迁出人口数是12.2万人;故与河北相比,山西人口少、迁入少,C错误,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广西、云南人口迁出多,迁入少,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会加剧广西、云南的老龄化进程,A错误;福建、宁夏人口迁入多,迁出少,可缓解老龄化进程,B正确;湖南、广西人口迁出多,迁入少,一般迁出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可能提高湖南、广西的城镇化水平,C错误;宁夏、新疆迁入人口多于迁出人口,大部分迁入人口生活在城市,可能提高宁夏、新疆的城镇化水平,D错误。故选B。
【点睛】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浙江X村是一个拥有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20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离开X村迁往周围城市,秀美山村一度成为“空心村”。随着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政府组织修缮、改造原先闲置破损的房屋,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20世纪90年代,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X村与周围城市( )
A. 出现区域产业分工B. 信息通讯条件改善C. 环境质量差异增大D. 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17. X村“村貌焕然一新”主要得益于( )
A. 木材加工业的复苏B.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
C. 现代农业基地的建立D. 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
18. X村在改造闲置破损房屋时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 )
A. 节省修缮成本B. 减少生态破坏C. 维持景观和谐D. 改善居住条件
【答案】16. D 17. B 18. C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20世纪90年代,随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城市与乡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少村民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务工和经商,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该村与周围城市收水平差距扩大,D正确;乡村与城市产业分工本就不同,A错;信息通讯条件改善有利于村民迁出,但不是村民迁出的主要原因,B错;乡村的环境质量不一定比城市差,C错。故选D。
【17题详解】
由材料“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可知,X村“村貌焕然一新”主要得益于乡村旅游业的兴起,B正确;木材加工业、现代农业基地的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C、D错。故选B。
【18题详解】
由材料“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可知,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保持该村原有的景观,维持景观和谐,C正确;是否能节省修缮成本、减少生态破坏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B错;保留原有黄泥土胚房风貌不利于改善居住条件,D错。故选C。
【点睛】我国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迁移,加上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我国人口大量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内地迁移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英国伦敦都市区可分为内伦敦与外伦敦(卫星城镇),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19、20世纪内伦敦与外伦敦的年代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由图可知( )
A. 19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城镇化水平达到最高
B.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外伦敦人口数量减少
C. 20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开始出现逆城镇化
D. 20世纪10年代至70年代,内伦敦闲置住房减少
20. 图中,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伦敦都市区的城镇化阶段最相符的是( )
A. AB. BC. CD. D
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下列现象中,可能导致伦敦都市区进入再城市化进程的是( )
A. 国际年轻人口大量迁入B. 英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C. 外伦敦外围建设绿化带D. 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
【答案】19. C 20. B 21. A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纵坐标表示人口增长率,不是城市人口所占比重,1850s(即19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人口增长率最高,表示城市化速度最快,并不代表城镇化水平达到最高,A错误。读图,1940s-1950s(即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外伦敦人口增长率为正值,表示人口数量增加,1950s-1960s(即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示人口数量减少,B错误。1950s(即20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进入负增长而同期内伦敦人口增长率有所回升,标志着伦敦市区开始进入逆城市化,C正确。1910s-1970s(20世纪10年代至70年代)内伦敦人口增长率始终为负值,说明人口在减少,迁出人口数量多,闲置住房增加,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外伦敦人口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表明人口一直在迁入。20世纪1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内伦敦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迁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一般而言,再城市化是逆城市化的下一阶段,其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人口重新向城区回流。根据题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再城市化阶段”,可知与英国其他都市区相比首都伦敦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就学机会,对国际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迁移的吸引力更强,随着年轻人口的迁入,伦敦都市区的人口出生率随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A正确。外伦敦外围建设绿化带是伦敦都市区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的举措,与再城市化无关,C错误。“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与“伦敦比英国其他都市区先进入再城市化”矛盾,B错误。逆城市化出现的前提就是“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对人口回流的“再城化”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 (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1)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比重特点(大或小),并简述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与中心城核心区相比,描述1990—2008年上海近郊和远郊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特征。
(3)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1)特点:大。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住房、就业、交通等压力大。
(2)1990—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2005—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增加),近郊和远郊人口增速减缓。
(3)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上海人口为材料,涉及到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人口容量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15—64岁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是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促进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多,对环境、交通、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压力大。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1990—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负值,说明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为正值,且差值较大,说明人口大幅增加。2005—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为正值,说明人口增加,近郊和远郊人口为正值,说明人口增加,但差值较小,说明人口增速减缓。
【小问3详解】
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根据表格数据,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已经超过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所以,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从自然因素分析,需开发新的水源地,补给更丰富的水源,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从而提高人口容量。从经济水平分析,一个区域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越大。因此今后一段时间, 上海需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提升人口容量。
2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部分低平地。2021年,该市城镇化率已达100%,森林覆盖率约40%,水土流失面积仅有58.02平方千米。
深圳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该市景观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1)说出图中代码①及②所表示其内容,并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一项应用案例。
该小组研究发现,40年多年来,深圳市建成区面积由不足10平方千米扩展至927.96平方千米。下图为该小组研究得到的202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图。
(2)描述202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该特点的形成原因。
(3)指出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4)说出深圳市非建设用地中比重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并简述该土地利用类型比重高对深圳市的有利影响。
【答案】(1)遥感影像;图层叠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智慧交通等。
(2)特点: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分布不均;西部多、东部少。原因:城镇化水平高,建设用地需求大;与西部相比,东部地势起伏较大,建设难度较高。
(3)大鹏。理由:住宅用地是面积最大的城市建设用地,可以反映人口数量的多少。该区建设用地比重最低。
(4)林地影响: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大气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为深圳市的发展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深圳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减小的人为原因分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框架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知,想要较为便捷的了解不同年份土地利用,需要用到遥感影像资料进行解译,所以代码①为遥感影像,将不同年份土地利用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分析就可以知道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变化,故代码②为叠加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智慧交通、城市抗震防灾、城市环境管理等。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深圳市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多,东部少,由于深圳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规模大,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比重大。根据材料可知,中西部地区交通线路较密集,交织成网状,说明地形相对平坦,而东部地势起伏相对较大,不利于建设,因此,城市建设用地中西部多,东部少。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大鹏区的建设用地最少,而建设用地中面积最大的是住宅用地,所以住宅用地少,人口少,但大鹏区的区划面积是深圳市各区中最大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大鹏区是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区。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深圳市森林覆盖率约40%,故非建设用地中林地的比重最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具有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深圳市热岛效应强,林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降低城市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树木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还可以吸附飘浮在城市空气中的悬浮尘粒,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深圳市地形以低丘陵地为主,坡度较大,树木的根对土壤具有网结、固持作用,降雨时,林地可以阻滞坡面径流,使雨水下渗量增加,减少地面径流,减弱径流对坡面的侵蚀,有利于保持水土,同时增加土壤对雨水的拦蓄量,调节地下径流,涵养水源。
【点睛】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
户籍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2020年
1763.38
514.10
15.74
1.45
2015年
1408.05
354.99
18.36
4.93
2010年
1037.20
251.03
13.58
4.79
1979年
31.41
31.26
18.90
11.61
省区
省际人口净迁出量
山西
12.2万人
河北
15.6万人
湖北
11.6万人
江西
22.4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535.95
1705.68
1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460.99
1543.03
1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788.5〜1870
1841.5〜1935
1894.5〜20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3,6万,常住人口约 1053,该市位于,2015~2020年, 由图可推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