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从未以“情节整一性”为前提,传奇剧本更是如此,它恰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卷轴手卷,具有典型的手卷式结构。
戏曲中的传奇与绘画中的手卷最为直观的相似点,就是特殊的长度。正如手卷的长度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应该让欣赏者“一目了然”地完整欣赏的绘画应有形态,传奇的长度也和通常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不同,明显超出了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需要。
明清传奇作为戏剧文本的长度,根本就不曾预设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演出,其前身宋元南戏的文本,就超出了这一要求,而从传奇之始祖——元末时期高则诚的《琵琶记》开始,传奇的文体更有如一匹脱缰骏马,戏剧的逻辑从未对其构成制约。值得特别提示的是,高则诚创作《琵琶记》之前,以四折为一本的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就风行天下。
明清传奇均以数十出为常例。按《六十种曲》所收录的传奇,四十出左右的剧本在传奇中比比皆是,明清传奇不仅没有如元杂剧那种只有四折的作品,而且二十出以下的都极为少见。这是因为多数传奇作家创作剧本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供案头阅读的文学读本,他们要通过篇幅与容量证明才情,竞相以长度争胜。
传奇除了长度远离一般对剧本文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奇作者安置戏剧故事的铺排方式,与从开端、冲突、高潮直至结局的“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更缺乏作为“对立双方”之矛盾的戏剧冲突。
从传奇的文本结构看,尽管一部传奇叙述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具有其完整性的,但是优秀的传奇作者,似乎都偏好于在故事发展过程的时间延展中,有意地点缀着几个间隙性的段落,就像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一样,时有枝蔓逸出,形成有张有弛、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这样的结构安排,古代戏曲理论家和昆曲表演者称之为“冷热相剂”,显然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它也强化了传奇的文本结构与绘画手卷相似和相通的特征。
明代传奇的结构对昆曲的演出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奇作品动辄数十出,假如按一出演出半小时计,明代的多数传奇作品按全本演出超过二十小时,如同一二十米的长卷一般,这样的长度,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观赏者,显然都并不适宜。其实,恰因传奇的叙事逻辑与手卷构图方式相似,所以传奇这种戏剧文本的篇幅才会如此之长,正如手卷最适宜于创作长卷,传奇手卷式的构成更宜于较长篇幅的创作,这也是传奇动辄长达数十出的内在合理性之所在。
明清传奇以折子戏为主的演出形态与传奇的文体结构特点,简直是天作之合。传奇剧本虽以生旦戏为主,但一直有不成文的惯例,即每部传奇要为所有角色安排其独立表现的出目,更导致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呈现出手卷式多中心的特点。一些次要角色主演的出目,有时会逸出剧情的主线,就像手卷的闲笔和留白,让作品增添了叙事中的弹性与变化。假如其中没有起伏变化,没有“冷热相剂”,欣赏过程将会显得非常乏味。
戏曲尤其是昆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与传奇的体例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传奇不只关心作为主要角色的生旦,几乎是下意识地顾及所有的行当,在剧本中为他们设置可以展现其能力的段落。反过来也可以说,传奇的作家虽然不无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但是对局部的注意实不下于整体。传奇和手卷本质上都可以被看成一个流动的整体,其多中心的特点,赋予了演出和欣赏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灵动又不随机。其实当我们说中国画的手卷多中心或者散点透视的特点时,还需要加以补充的是,在每幅手卷里,对具有相对完整性的局部的截取方式,并无固定模式,恰如折子戏一样,实际上是可以由表演者定义的。
元杂剧相对篇幅较短,所叙述的故事和事件亦较集中,当然和动辄长达数十出的传奇没有可比性,不可能像传奇一样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元杂剧的文本相当具有严整性,一本四折,每折一套曲,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牌构成,结构规范。但这是音乐上的严整性,从戏剧角度看是松散和漫延的,文本结构仍有与手卷相似的特点。元杂剧末本的戏剧人物设置,更证明了这一点。元杂剧清晰地体现出讲唱的文本向戏剧文本的转化,其标志就是其代言体的特征,但这种转化并不能瞬间完成,从元杂剧大量末本中变换主唱者的现象,不难看到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还保留了讲唱艺术的若干痕迹。
应该承认,本戏,尤其是剧场演出的本戏,对“情节整一性”的追求更符合一般的戏剧观赏规律。所以,当剧场演出成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时,观众的欣赏方式即与欣赏绘画中的长卷截然不同,戏曲文本结构亦必然随之改变,“情节整一性”就是其最可能呈现的结果。
(摘编自傅谨《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的文本结构超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要求,呈手卷式结构。
B.多数传奇作家竞相以长度争胜,致使传奇作者对故事的铺排方式与“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
C.传奇的叙事逻辑与手卷构图方式的相似,是传奇戏剧文本较长,甚至长达数十出的内在合理之处。
D.传奇剧本中一些次要角色逸出剧情主线,与主角构成“冷热相剂”,让作品增添了叙事中的弹性与变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奇的文体如一匹脱缰骏马,戏剧的逻辑从未对其构成制约,是从元末时期高则诚的《琵琶记》开始。
B.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呈现手卷式多中心特点,是因为每部传奇要为所有角色安排其独立表现的出目。
C.元杂剧文本严整、结构规范,但其末本的戏剧人物设置从戏剧角度看仍体现出松散和漫延的手卷特点。
D.随着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转变,观众欣赏方式变化,戏曲文本结构向“情节整一性”的改变成为必然。
3.下列选项体现了文本中传奇故事铺排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孔尚任的《桃花扇》,写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经历,二人经历悲欢离合,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超脱世俗各自入道,故事情节完整。
B.李玉的《一捧雪》中,前一半的主人公是莫怀古,而从第十五出开始,故事的主要人物就出现了明显变化,之前位居极次要地位的莫诚成为这一折的主角。
C.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全剧中心人物窦娥为代表的善良人民,和流氓恶棍张驴儿、楚州太守桃椿代表的黑暗势力,构成彼此矛盾尖锐的双方。
D.曹禺的《雷雨》,讲述了在从“一个夏天,闷热的早晨”到“当天半夜两点钟”的一天时间内,周、鲁两家结束了三十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
4.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补充下图,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结构的特点B.特殊的长度
C.作者通过篇幅和容量证明才情D.走向“情节整一性”
5.请结合文本概括戏剧的“情节整一性”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逃驿?!”这个词猛然刺入李善德脑海,让他惊得一激灵。
李善德面色凝重地里外转了几圈,真的是屋徒四壁,干净得紧。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石头马槽,槽底留着一条浅浅的脏水。
李善德坐在门槛上,展开驿路图,知道这回麻烦大了。这个黄草驿所在的位置,是远近八十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它发生逃驿,将在整条线路上撕出一个巨大的缺口,飞骑将不得不多奔驰八十里路,才能更换骑乘和补给。
更麻烦的是,一离开昌江县的山区,就要立刻弃马登舟,进入汨罗江水路。这里耽搁一分,水陆转换就多一分变数。
如今已经是五月二十二日未时,转运队已从岭南出发三日,抵达黄草驿的时间不会晚于五月二十三日午时。
没过多久,李善德抬起头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而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了。
绕行一段曲折山路,迂回离开山区。
李善德斜靠在船舱里。他浑身酸疼得要死,只有嘴巴和胳膊还能勉强移动。小舟轻捷地在江水表面滑行着,顺流加上桨划,让它的速度变得惊人。几只夜游的水鸟反应不及,惊慌地拍动翅膀,才算堪堪避开船头。
李善德面无表情地咀嚼着干硬的麦馍,从船篷上抽下几根干草,充做算筹,在黑暗中飞速计算着。这一次荔枝转运,意料之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按照原计划,荔枝转运的枝节枯萎,将发生在渡江抵达江陵之时。当地已经准备好了冰块和竹节。但刚才的计算表明,枝节枯萎很大可能会提前在进入岳州时发生。而岳州无冰,他们只能用“盐洗隔水之法”坚持到江陵,再改换冰镇。岳州到江陵这段空窗,对荔枝的新鲜程度将是致命打击。
李善德疲惫地闭上眼睛,山岳他可以翻越,但从哪里凭空变出冰块来啊?这道题,解不开,完了,完了……
在绝望和疲惫交迫之下,李善德的潜意识接管了身体的控制,强行进入睡眠。李善德梦见自己走进一片林中,有桂树有荔枝树,他信手剥开一枚荔枝,却发现里面是一张陌生人的面孔。
他吓得把荔枝抛开,攀上桂树的高处。那桂树却越来越歪斜,低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在树下狞笑着抓着树干。李善德正要呼喊求饶,却发现不知何时夫人与女儿也在树头,紧紧抱住自己。女儿嚎啕大哭着,喊着阿爷阿爷。
本来他以为老虎不会爬树,暂时是安全的。可荔枝树的树根却猛然拱起来,把地面抬得越来越高,猛虎距离树顶越来越近。一瞬间,所有的荔枝都爆裂开来,喷出浓臭的汁水。无数魂魄呼啸而出,把整颗桂树和他们全家都淹没了。
他霍然醒来,挣扎着要起身,不防整个人“咣当”一声摔到船舱底部。这时桨手进来禀报,已快接近洞庭湖的入江口了,耳边哗哗的水声传来,他竟睡了足足快十二个时辰。
这噩梦实在离奇,不过随着神智复苏,梦里的细节正飞快地消褪,一如烈日下的冰块。等等……李善德突然意识到什么。
对了,冰块。他想起来昏睡之前的那个大麻烦。也许是充足的睡眠让思考恢复了锐利,也许是噩梦带来的并不止是悚然。李善德突然看懂了最后一片残留梦境的真正解法。
桂树没有倒在地上,地面却在逼近桂树。那么荔枝赶不到冰块所在,那就让冰块去找荔枝!原来我连做噩梦都在工作啊……李善德顾不得感慨,赶紧拿起舆图,勾算起行程来。只要先赶到江陵,让他们把冰块反方向渡江运到岳州,应该刚刚能和转运队衔接上!“立刻换舟,我要去江陵!”李善德挣扎着起身,对篷外喊起来。
五月二十四日卯时,一条江舟顺利抵达江陵城外的码头。码头的水手们都好奇地看过来,区区一条长鳅江舟,居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虽说溯流是要配备桨手不假,可这一条小船配三十个,你当这是龙舟啊!
李善德全然不理这些眼光,直奔转运使衙署而去。负责接待他的押舶监事态度恭谨,可一听说要派船把冰块送去岳州,便露出为难神色,只嗫嚅道:“可是,可是江上暑热,冰块不堪运啊。”
李善德亲自来到冰窖门口,吩咐库丁们把四块叠压在一起,再用深井水泼在缝隙处。他一共动用了二十块,合并成五方。这五方搬运上船后,再次叠压,看上去犹如一座冰山似的,用三层稻草苫好。
监事有些心疼地唠叨说:“即便如此,送到岳州只怕也剩不了多少了。”李善德不动声色道:“我算过了,融剩下的,应该足够荔枝冰镇的量。”
可很快问题又来了。这条运冰船的吃水太深,必须要减重才能入江。
李善德扫了他们一眼:“这船上多少水手?”
“十五名。”“减到五名。”
“与行船无关的累赘一律拆掉!”李善德的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
于是他们拆下了船篷,拆掉了半面甲板,连船头饰物和舷墙都没放过,还扔掉所有的补给。一条上好的江船,几乎被拆成了一个空壳。李善德目送着光秃秃的运冰船朝下游驶去,没有多做停留,继续北上。前面出了这么多状况,他更不敢掉以轻心,他已经失去太多,绝不能接受失败。
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有删改)
【注】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于六月初一贵妃寿辰日从岭南送鲜荔枝到京城。岭南到长安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为了突出李善德危机的处境,在叙事上反复出现具体的时间节点,制造紧迫感,强化紧张的氛围。
B.李善德在处理船上物品和水手时“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全然不理这些眼光”,体现了他面对个人前途时冷酷无情。
C.小说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加以文学想象,细致展现了人物艰难的处境与不懈的抗争,带给读者超越时空的深刻感受。
D.面对转运荔枝路上的众多变数,李善德思路清晰,均化险为夷,展现了他严谨细致、精于筹划、能力出众的特点。
7.小说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其节奏紧凑,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以转运鲜荔枝为单一线索,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加快叙事节奏。
B.小说安排了三个场景,从“黄草驿”到“舟中”,再到“江陵码头”,以蒙太奇式镜头组合跳跃切换。
C.小说人物对话繁复,在江陵码头的情节中押舶监事与李善德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拖泥带水。
D.小说运用大量短句叙述故事、推动情节,加快了叙事节奏,渲染了紧迫的情势,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
8.小说运用现实与梦境相结合方式展开叙事,引入李善德的梦境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9.小说构思巧妙,尤其体现在“大”与“小”的关系处理上,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材料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A楚之土壤B士民C非削弱D仅以救亡者E计失于陈轸F过G听于张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意思是“和、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是其甚与”的“与”含义不同。
B.“从”通“纵”,合纵之意,与《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的“从”含义不同。
C.“因”意思是“用”,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含义相同。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传”记录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阶层、类型的人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怀王为了取信张仪,派一名勇士去齐国骂齐王,最后与齐国绝交,也没有得到秦国的六百里土地。
B.楚怀王没有听从陈轸献出一个都城贿赂秦国的计策,又失去屈原的辅佐,使楚国遭受重大损失。
C.张仪欺骗楚怀王,用秦国六里土地来顶替六百里土地。楚怀王愤怒,兴师攻打秦国,活捉张仪。
D.张仪用厚礼贿赂楚怀王近臣靳尚和宠姬郑袖,最后被释放。屈原向楚怀王进谏杀张仪,已来不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4分)
(2)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4分)
14.在秦楚蓝田之战中,多数人称“蓝田”是秦邑,请结合材料二找出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京途中遇雪
孟浩然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了时令、地点、事件,暮色苍茫增添了诗人的几分愁绪,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B.颔联描写了两个意象“积雪的山”“冰冻的河”,与诗题“雪”相合,营造了苍茫寂寥的意境。
C.颈联中“迷”,辨认不清,找不到方向:“噪”,描写乌鸦的嘎嘎鸣叫。二字反衬作者心情烦躁。
D.尾联中“客”是诗人自指,与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客”所指对象相同。
16.孟浩然的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询四位弟子的志向。他用“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子路草率的反对。
(2)李煜在《虞美人》中,“______?______”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愁具体化、形象化。
(3)中国古代文人有登高望远的情结,他们登高揽胜,寄托情志,用“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心中的无限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美育方式,环境美育让人走进自然环境,生动直观地去接受自然环境的熏陶, ① 地去体验自然环境之美。与以往的审美教育方式相比,环境美育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现实效用。推广环境美育,并将之视为现有美育体系 ② 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作用。
首先,弥补传统审美教育的短板。一般而言,传统的审美教育是以学习或欣赏某种具体门类艺术的方式来展开的。这种艺术审美教育有时因过于强调实践而止于技能教育,有时又因过于强调静观而缺乏切身体验。这两种弊端都让艺术美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相比较而言,环境美育既有实践的品格,又强调切身的体验,能较好地做到知识传授(理性)与审美体验(感性)的平衡与协调。环境美育的出现恰能在体验层面补齐具体门类艺术学习的短板以及艺术审美静观式的不足。当人融入自然环境,以全方位的感官切身地体验自然环境的活色生香时,一个人与自然交融合一的意义世界得以敞开。个体生命也会在这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审美体验中领会人生在世的价值,促进人格的完善。
其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由于环境美育的体验属性,当接受过环境美育的人对环境进行欣赏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必须走进环境当中。这时,环境和自然就不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与人 ③ 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性使人获得与自然更加紧密的黏性,使人更加自由自觉地获得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进而产生对自然的依恋、热爱和尊重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环境美育的出现恰能在体验层面弥补具体门类艺术学习的短板以及艺术审美静观式的不足。
B.环境美育的出现恰能在体验层面补齐具体门类艺术学习的短板以及改正艺术审美静观式的不足。
C.环境美育的出现恰能在体验层面补齐具体门类艺术学习的短板以及艺术审美静观式的不足。
D.环境美育的出现恰能在体验层面弥补具体门类艺术学习的短板以及静观式艺术审美的不足。
20.与文中画横线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关键“变量”。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
D.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战胜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ChatGPT是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生成型预训练语言转换器”。这款新产品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它不仅可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 ① 。在图灵测试中,ChatGPT就展现出了与人类交流对话的优越水平。
然而,媒体列出了“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危职位”,人们对此心怀担忧。即便如此,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工智能的未来势不可挡。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
曾经,照相技术的出现,让写实画家尤其是肖像画家感受到危机。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看到, ② ,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代”之论,源于人工智能的无限“学习”和人之惰性的反差。AI在学会“思考”,而有的人却懒得思考,他们依赖于唾手可得的便利。
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这既是人工智能研发的瓶颈, ③ 。我们有道德约束,有价值伦理,会因悲落泪、因喜而笑,能眼见为实、天马行空,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毕竟,我们是算法的领导者、AI模型的内容提供者,能够创造算法无法“算”出的价值,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关键“变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具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中,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ChatGPT自问世以来,展现出了与人类交流对话的优越水平,也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危机。
目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为我们的世界带来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真实与虚假的深刻思考。
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时代“真实与虚假”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十句借严光,默写题,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