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高三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三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共3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所有题目均标注来源、原卷题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年全部高考真题共16套(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卷、山东卷、重庆卷、福建卷、北京卷、河北卷、广东卷、海南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苏卷、辽宁卷、1月浙江卷、6月浙江卷,天津卷无完全版未收录),所有题目全部归类,无删减。
2.所有题目均标注来源、原卷题号。
3.按照教材知识点分类,每道题的分类都有标准,如元素化合物按照金属钠、铁、铜,非金属氯、硫、氮、硅的顺序排列。
TOC \ "1-2" \h \u \l "_Tc94851365" 第一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 PAGEREF _Tc94851365 \h 2
\l "_Tc734025481" 一、化学与STSE PAGEREF _Tc734025481 \h 2
\l "_Tc1620190799" 二、化学用语 PAGEREF _Tc1620190799 \h 4
\l "_Tc454114833" 三、物质的量 PAGEREF _Tc454114833 \h 6
\l "_Tc151116793" 四、离子方程式 PAGEREF _Tc151116793 \h 7
\l "_Tc1494269197" 五、氧化还原反应 PAGEREF _Tc1494269197 \h 8
\l "_Tc1508625961" 第二部分 元素及其化合物 PAGEREF _Tc1508625961 \h 10
\l "_Tc137106398" 一、元素及其化合物 PAGEREF _Tc137106398 \h 10
\l "_Tc97277955" 二、无机推断题 PAGEREF _Tc97277955 \h 13
\l "_Tc715534318" 第三部分 化学实验 PAGEREF _Tc715534318 \h 15
\l "_Tc76859426" 一、实验基础知识 PAGEREF _Tc76859426 \h 15
\l "_Tc1138700935" 二、实验表格题 PAGEREF _Tc1138700935 \h 18
\l "_Tc1919836128" 三、化学实验综合 PAGEREF _Tc1919836128 \h 20
\l "_Tc744007121" 四、化学实验综合(非选择题) PAGEREF _Tc744007121 \h 22
\l "_Tc1877889813" 第四部分 化学工艺流程题 PAGEREF _Tc1877889813 \h 36
\l "_Tc126927132" 一、工艺流程题 PAGEREF _Tc126927132 \h 36
\l "_Tc813046053" 二、工艺流程题(非选择题) PAGEREF _Tc813046053 \h 37
\l "_Tc426566910" 第五部分 化学反应原理 PAGEREF _Tc426566910 \h 48
\l "_Tc1009642684" 一、电化学 PAGEREF _Tc1009642684 \h 48
\l "_Tc1796295041" 二、反应机理 PAGEREF _Tc1796295041 \h 54
\l "_Tc1005644561" 三、化学反应原理 PAGEREF _Tc1005644561 \h 56
\l "_Tc1171834837" 四、水溶液综合 PAGEREF _Tc1171834837 \h 60
\l "_Tc455578822" 五、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非选择题) PAGEREF _Tc455578822 \h 66
\l "_Tc1134059799" 第六部分 物质结构与性质 PAGEREF _Tc1134059799 \h 84
\l "_Tc1225674668"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PAGEREF _Tc1225674668 \h 84
\l "_Tc1251003052"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PAGEREF _Tc1251003052 \h 84
\l "_Tc1743390834" 三、晶体结构与性质 PAGEREF _Tc1743390834 \h 85
\l "_Tc902867370" 四、元素推断题 PAGEREF _Tc902867370 \h 86
\l "_Tc372437888" 五、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题(非选择题) PAGEREF _Tc372437888 \h 91
\l "_Tc1796236258" 第七部分 有机化学基础 PAGEREF _Tc1796236258 \h 96
\l "_Tc17678680" 一、有机物的性质 PAGEREF _Tc17678680 \h 96
\l "_Tc772831474" 二、有机推断题(非选择题) PAGEREF _Tc772831474 \h 101
第一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
一、化学与STSE
1.(2023广东1)“高山流水觅知音”。下列中国古乐器中,主要由硅酸盐材料制成的是
2.(2023福建1)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
A.蒸B.捣C.焙D.封
3.(2023山东1)下列之物具有典型的齐鲁文化特色,据其主要化学成分不能与其他三种归为一类的是
A.泰山墨玉B.龙山黑陶C.齐国刀币D.淄博琉璃
4.(2023.6浙江1)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列材料主要成分属于有机物的是
A.石墨烯B.不锈钢C.石英光导纤维D.聚酯纤维
5.(2023新课标7)化学在文物的研究和修复中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竹简的成分之一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
B.龟甲的成分之一羟基磷灰石属于无机物
C.古陶瓷修复所用的熟石膏,其成分为Ca(OH)2
D.古壁画颜料中所用的铁红,其成分为Fe2O3
6.(2023湖南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7.(2023重庆1)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涉及的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8.(2023海南5)《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酒曲的处理,“乃平量一斗,舀中捣碎。若浸曲,一斗,与五升水。浸曲三日,如鱼眼汤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捣碎”目的是促进混合完全
B.“曲”中含有复杂的催化剂
C.“斗”和“升”都是容量单位
D.“鱼眼”是水蒸气气泡的拟像化
9.(2023江苏1)我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A.碳原子B.二氧化碳C.碳元素D.含碳物质
10.(2023湖北1)2023年5月10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列不能作为火箭推进剂的是
A.液氮-液氢B.液氧-液氢C.液态NO2-肼D.液氧-煤油
11.(2023全国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苯甲酸钠可作为食品防腐剂是由于其具有酸性
B.豆浆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C.SO2可用于丝织品漂白是由于其能氧化丝织品中有色成分
D.维生素C可用作水果罐头的抗氧化剂是由于其难以被氧化
12.(2023辽宁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科学家在诸多领域取得新突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CO2合成了脂肪酸:实现了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B.发现了月壤中的“嫦娥石[(Ca8Y)Fe(PO4)7]”:其成分属于无机盐
C.研制了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能量转化形式:太阳能→电能
D.革新了海水原位电解制氢工艺:其关键材料多孔聚四氟乙烯耐腐蚀
13.(2023海南1)化学的迅速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突出贡献。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为增强药效,多种处方药可随意叠加使用
B.现代化肥种类丰富,施用方法其依据对象营养状况而定
C.规范使用防腐制可以减缓食物变质速度,保持食品营养价值
D.在种植业中,植物浸取试剂类医药也应慎重选用
14.(2023湖北2)下列化学事实不符合“事物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哲学观点的是
A.石灰乳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B.氯气与强碱反应时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铜锌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和负极同时发生反应
D.Li、Na、K的金属性随其核外电子层数增多而增强
15.(2023广东2)科教兴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舟六号”为中国空间站送去推进剂Xe气,Xe是第IA族元素
B.火星全球影像彩图显示了火星表土颜色,表土中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O
C.创造了可控核聚变运行纪录的“人造太阳”,其原料中的2H与3H互为同位素
D.“深地一号”为进军万米深度提供核心装备,制造钻头用的金刚石为金属晶体
16.(2023广东3)建设美丽乡村,守护中华家园,衣食住行皆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千家万户通光纤,光纤的主要材质为Si
B.乡村公路铺沥青,沥青属于天然无机材料
C.美容扮靓迎佳节,化妆品中的甘油难溶于水
D.均衡膳食助健康,主食中的淀粉可水解为葡萄糖
17.(2023广东5)化学处处呈现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舞台上干冰升华时,共价键断裂
B.饱和CuSO4溶液可析出无水蓝色晶体
C.苯分子的正六边形结构,单双键交替呈现完美对称
D.晨雾中的光束如梦如幻,是丁达尔效应带来的美景
18.(2023广东7)劳动有利于“知行合一”。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二、化学用语
19.(2023湖南2)下列化学用语表述错误的是
A.HClO的电子式:
B.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818O
C.NH3分子的VSEPR模型:
D.基态N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
20.(2023北京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NaCl的电子式为Na:Cl····:
B.NH3的VSEPR模型为
C.2pz电子云图为
D.基态24Cr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21.(2023辽宁2)下列化学用语或表述正确的是
A.BeCl2的空间结构:V形B.P4中的共价键类型:非极性键
C.基态Ni原子价电子排布式:3d10D.顺—2—丁烯的结构简式:
22.(2023.1浙江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1737Cl
B.碳的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
C.BF3的空间结构:(平面三角形)
D.HCl的形成过程:
23.(2023.6浙江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H2S分子的球棍模型:B.AlCl3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C.KI的电子式:K∶I· ·· ·∶D.CH3CHCH2CH32的名称:3−甲基戊烷
24.(2023江苏2)反应NH4Cl+NaNO2=NaCl+N2↑+2H2O应用于石油开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的电子式为B.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5
C.N2分子中存在N≡N键D.H2O为非极性分子
25.(2023湖北5)化学用语可以表达化学过程,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错误的是
A.用电子式表示K2S的形成:
B.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lOH3溶于烧碱溶液:Al(OH)3+OH-=Al(OH)4-
C.用电子云轮廓图表示H-H的s-sσ键形成的示意图:
D.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尿素与甲醛制备线型脲醛树脂:
三、物质的量
26.(2023海南6)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g镁条在空气中充分燃烧,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B.5.6g铁粉与0.1L1ml⋅L-1的HCl的溶液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子数目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LSO2与1.12LO2充分反应,生成的SO3分子数目为0.1NA
D.1.7gNH3完全溶于1LH2O所得溶液,NH3⋅H2O微粒数目为0.1NA
27.(2023全国甲10)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50ml异丁烷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为6.5NA
B.标准状况下,2.24LSO3中电子的数目为4.00NA
C.1.0LpH=2的H2SO4溶液中H+的数目为0.02NA
D.⋅L-1的Na2CO3溶液中CO32-的数目为1.0NA
28.(2023福建4)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使用的绿色推进剂硝酸羟胺NH3OH+NO3-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完全分解为N2、H2O和O2。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mlNH3OH+含有的质子数为1.5NA
B.48g固态硝酸羟胺含有的离子数为0.5NA
C.0.5ml硝酸羟胺含有的N-Oσ键数为2NA
D.硝酸羟胺分解产生11.2LN2(已折算为标况)的同时,生成O2分子数为NA
29.(2023.6浙江7)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4gC2H4O中含有σ键数目最多为0.7NA
B.1.7gH2O2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2NA
C.向1L0.1ml/LCH3COOH溶液通氨气至中性,铵根离子数为0.1NA
D.标准状况下,11.2LCl2通入水中,溶液中氯离子数为0.5NA
30.(2023广东1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侯氏制碱法涉及NaCl、NH4Cl和NaHCO3等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l NH4Cl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5NA
B.1 ml NaHCO3完全分解,得到的CO2分子数目为2NA
C.体积为1 L的1 ml⋅L-1NaHCO3溶液中,HCO3-数目为NA
D.NaCl和NH4Cl的混合物中含1 ml Cl-,则混合物中质子数为28NA
四、离子方程式
31.(2023湖南5)下列有关电极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碱性锌锰电池的正极反应:MnO2+H2O+e-=MnO(OH)+OH-
B.铅酸蓄电池充电时的阳极反应:Pb2++2H2O-2e-=PbO2+4H+
C.K3[Fe(CN)6]溶液滴入FeCl2溶液中:K++Fe2++[Fe(CN)6]3-=KFe[Fe(CN)6]↓
D.TiCl4加入水中:TiCl4+(x+2)H2O=TiO2·xH2O↓+4H++4Cl-
32.(2023北京6)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A.Cl2制备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Cl2+2OH-=Cl-+ClO-+H2O
B.食醋去除水垢中的CaCO3:CaCO3+2H+=Ca2++H2O+CO2↑
C.利用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板:2Fe3++Cu=2Fe2++Cu2+
D.Na2S去除废水中的Hg2+:Hg2++S2-=HgS↓
33.(2023江苏6)氢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且具有重要应用。11H、12H、13H是氢元素的3种核素,基态H原子1s1的核外电子排布,使得H既可以形成H+又可以形成H-,还能形成H2O、H2O2、NH3、N2H4、CaH2等重要化合物;水煤气法、电解水、光催化分解水都能获得H2,如水煤气法制氢反应中,H2Og与足量Cs反应生成1mlH2g和1mlCOg吸收131.3kJ的热量。H2在金属冶炼、新能源开发、碳中和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如HCO3-在催化剂作用下与H2反应可得到HCOO-。我国科学家在氢气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
A.水煤气法制氢:Cs+H2Og=H2g+COg ΔH=-131.3kJ⋅ml-1
B.HCO3-催化加氢生成HCOO-的反应:HCO3-+H2催化剂HCOO-+H2O
C.电解水制氢的阳极反应:2H2O-2e-=H2↑+2OH-
D.CaH2与水反应:CaH2+2H2O=CaOH2+H2↑
34.(2023.1浙江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Cl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Cl2+2OH-=Cl-+ClO-+H2O
B.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2O3+2OH-=2AlO2-+H2O
C.过量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2Na++CO32-+CO2+H2O=2NaHCO3↓
D.H2SO3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SO32-+Ca2+=CaSO3↓
35.(2023重庆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NO2通入水中:3NO2+H2O=2H++2NO3-+NO
B.Cl2通入石灰乳中:Cl2+2OH-=ClO-+Cl-+H2O
C.Al放入NaOH溶液中:2Al+2OH-+2H2O=2AlO2-+3H2↑
D.Pb放入Fe2SO43溶液中:Pb+SO42-+2Fe3+=2Fe2++PbSO4
36.(2023.6浙江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碘化亚铁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氯气:2Fe2++2I-+2Cl2=2Fe3++I2+4Cl-
B.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ClO-+CO2+H2O=HClO+HCO3-
C.铜与稀硝酸:Cu+4H++2NO3-=Cu2++2NO2↑+2H2O
D.向硫化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硫:S2-+2SO2+2H2O=H2S+2HSO3-
37.(2023辽宁5)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爆炸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1.2LCO2含π键数目为NA
B.每生成2.8gN2转移电子数目为NA
C.0.1mlKNO3晶体中含离子数目为0.2NA
D.1L0.1ml⋅L-1K2S溶液中含S2-数目为0.1NA
五、氧化还原反应
38.(2023全国乙7)下列应用中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使用明矾对水进行净化B.雪天道路上撒盐融雪
C.暖贴中的铁粉遇空气放热D.荧光指示牌被照发光
39.(2023湖南10)油画创作通常需要用到多种无机颜料。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空气湿度和光照条件下,颜料雌黄As2S3褪色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以下两种化学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2O32-和SO42-的空间结构都是正四面体形
B.反应Ⅰ和Ⅱ中,元素As和S都被氧化
C.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nO2nH2O:ⅠSi,SiHCl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采用如下方法测定溶有少量HCl的SiHCl3纯度。
m1g样品经水解、干燥等预处理过程得硅酸水合物后,进行如下实验操作:① ,② (填操作名称),③称量等操作,测得所得固体氧化物质量为m2g,从下列仪器中选出①、②中需使用的仪器,依次为 (填标号)。测得样品纯度为 (用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
99.(2023全国甲27)钴配合物CNH36Cl3溶于热水,在冷水中微溶,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2CCl2+2NH4Cl+10NH3+H2O2→活性炭2CNH36Cl3+2H2O。
具体步骤如下:
Ⅰ.称取2.0gNH4Cl,用5mL水溶解。
Ⅱ.分批加入3.0gCCl2⋅6H2O后,将溶液温度降至10℃以下,加入1g活性炭、7mL浓氨水,搅拌下逐滴加入10mL6%的双氧水。
Ⅲ.加热至55~60℃反应20min。冷却,过滤。
Ⅳ.将滤得的固体转入含有少量盐酸的25mL沸水中,趁热过滤。
Ⅴ.滤液转入烧杯,加入4mL浓盐酸,冷却、过滤、干燥,得到橙黄色晶体。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使用的部分仪器如下。
仪器a的名称是 。加快NH4Cl溶解的操作有 。
(2)步骤Ⅱ中,将温度降至10℃以下以避免 、 ;可选用 降低溶液温度。
(3)指出下列过滤操作中不规范之处: 。
(4)步骤Ⅳ中,趁热过滤,除掉的不溶物主要为 。
(5)步骤Ⅴ中加入浓盐酸的目的是 。
100.(2023江苏16)实验室模拟“镁法工业烟气脱硫”并制备MgSO4⋅H2O,其实验过程可表示为
(1)在搅拌下向氧化镁浆料中匀速缓慢通入SO2气体,生成MgSO3,反应为MgOH2+H2SO3=MgSO3+2H2O,其平衡常数K与KspMgOH2、KspMgSO3、Ka1H2SO3、Ka2H2SO3的代数关系式为K= ;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提高氧化镁浆料吸收SO2效率的有 (填序号)。
A.水浴加热氧化镁浆料
B.加快搅拌速率
C.降低通入SO2气体的速率
D.通过多孔球泡向氧化镁浆料中通SO2
(2)在催化剂作用下MgSO3被O2氧化为MgSO4。已知MgSO3的溶解度为0.57g(20℃),O2氧化溶液中SO32-的离子方程式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以负载钴的分子筛为催化剂,浆料中MgSO3被O2氧化的速率随pH的变化如题图甲所示。在pH=6~8范围内,pH增大,浆料中MgSO3的氧化速率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
(3)制取MgSO4⋅H2O晶体。在如题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中,搅拌下,使一定量的MgSO3浆料与H2SO4溶液充分反应。MgSO3浆料与H2SO4溶液的加料方式是 ;补充完整制取MgSO4⋅H2O晶体的实验方案:向含有少量Fe3+、Al3+的MgSO4溶液中, 。(已知:Fe3+、Al3+在pH≥5时完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室温下从MgSO4饱和溶液中结晶出MgSO4⋅7H2O,MgSO4⋅7H2O在150~170℃下干燥得到MgSO4⋅H2O,实验中需要使用MgO粉末)
101.(2023湖南15)金属Ni对H2有强吸附作用,被广泛用于硝基或羰基等不饱和基团的催化氢化反应,将块状Ni转化成多孔型雷尼Ni后,其催化活性显著提高。
已知:①雷尼Ni暴露在空气中可以自燃,在制备和使用时,需用水或有机溶剂保持其表面“湿润”;
②邻硝基苯胺在极性有机溶剂中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某实验小组制备雷尼Ni并探究其催化氢化性能的实验如下:
步骤1:雷尼Ni的制备
步骤2:邻硝基苯胺的催化氢化反应
反应的原理和实验装置图如下(夹持装置和搅拌装置略)。装置Ⅰ用于储存H2和监测反应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操作(d)中,判断雷尼Ni被水洗净的方法是 ;
(3)操作(e)中,下列溶剂中最有利于步骤2中氢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_;
A.丙酮B.四氯化碳C.乙醇D.正己烷
(4)向集气管中充入H2时,三通阀的孔路位置如下图所示:发生氢化反应时,集气管向装置Ⅱ供气,此时孔路位置需调节为 ;
(5)仪器M的名称是 ;
(6)反应前应向装置Ⅱ中通入N2一段时间,目的是 ;
(7)如果将三颈瓶N中的导气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8)判断氢化反应完全的现象是 。
102.(2023重庆16)煤的化学活性是评价煤气化或燃烧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可用与焦炭(由煤样制得)反应的CO2的转化率α来表示。研究小组设计测定α的实验装置如下:
(1)装置Ⅰ中,仪器a的名称是 ;b中除去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①将煤样隔绝空气在900℃加热1小时得焦炭,该过程称为 。
②装置Ⅱ中,高温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装置Ⅲ中,先通入适量的气体X,再通入足量Ar气。若气体X被完全吸收,则可依据d和e中分别生成的固体质量计算α。
i.d中的现象是 。
ii.e中生成的固体为A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iii.d和e的连接顺序颠倒后将造成α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iiii.在工业上按照国家标准测定α:将干燥后的CO2(含杂质N2的体积分数为n)以一定流量通入装置Ⅱ反应,用奥氏气体分析仪测出反应后某时段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为m,此时α的表达式为 。
103.(2023福建11)某研究小组以TiCl4为原料制备新型耐热材料TiN。
步骤一:TiCl4水解制备TiO2(实验装置如图A,夹持装置省略):滴入TiCl4,边搅拌边加热,使混合液升温至80℃,保温3小时。离心分离白色沉淀TiO2⋅xH2O并洗涤,煅烧制得TiO2。
(1)装置 A 中冷凝水的入口为 (填“a”或“b”)
(2)三颈烧瓶中预置的稀盐酸可抑制胶体形成、促进白色沉淀生成。TiCl4水解生成的胶体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3)判断TiO2⋅xH2O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可使用的检验试剂有 。
步骤二:由TiO2制备TiN并测定产率(实验装置如下图,夹持装置省略)。
(4)装置C中试剂X为 。
(5)装置D中反应生成TiN、N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装置E的作用是 。
(7)实验中部分操作如下:
a.反应前,称取0.800gTiO2样品;
b.打开装置B中恒压滴液漏斗旋塞;
c.关闭装置B中恒压滴液漏斗旋塞;
d.打开管式炉加热开关,加热至800℃左右;
e.关闭管式炉加热开关,待装置冷却;
f.反应后,称得瓷舟中固体质量为0.496g。
①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 →f(填标号)。
②TiN的产率为 。
104.(2023北京19)资料显示,I2可以将Cu氧化为Cu2+。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u被I2氧化的产物及铜元素的价态。
已知:I2易溶于KI溶液,发生反应I2+I-⇌I3-(红棕色);I2和I3-氧化性几乎相同。
I.将等体积的KI溶液加入到mml铜粉和nmlI2(n>m)的固体混合物中,振荡。
实验记录如下:
(1)初始阶段,Cu被氧化的反应速率:实验Ⅰ (填“>”“反应Ⅱ
B.反应活化能:反应IK(Q为浓度商)
D.催化剂存在时,v1、v2都增大
154.(2023湖南13)向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mlCH4和一定量的H2O,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CH4的平衡转化率按不同投料比xx=nCH4nH2O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1αI
C.三组实验中,反应速率都随反应进程一直减小
D.体系由橙红色转变为淡蓝色所需时间:tIII>tII>tI
(3)R的衍生物L可用于分离稀土。溶液中某稀土离子(用M表示)与L存在平衡:
M+L⇌ML K1
ML+L⇌ML2 K2
研究组配制了L起始浓度c0( L)=0.02 ml⋅L-1、M与L起始浓度比c0(M)/c0(L)不同的系列溶液,反应平衡后测定其核磁共振氢谱。配体L上的某个特征H在三个物种L、ML、ML2中的化学位移不同,该特征H对应吸收峰的相对峰面积S(体系中所有特征H的总峰面积计为1)如下表。
【注】核磁共振氢谱中相对峰面积S之比等于吸收峰对应H的原子数目之比;“”或“Fe(OH)3,A正确;
B.出现黑色沉淀(CuS),是因为硫化铜的溶解度较小,不能说明酸性H2ScHC2O4-,故B错误;
C.实验Ⅱ中,由于开始滴加的氯化钙量较少而NaHC2O4过量,因此该反应在初始阶段发生的是2HC2O4-+Ca2+=CaC2O4↓+H2C2O4,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c(H2C2O4)c(Ca2+)⋅c2(HC2O4-)=c(H2C2O4)⋅c(H+)⋅c(C2O42-)c(Ca2+)⋅c(C2O42-)⋅c2(HC2O4-)⋅c(H+) =Ka2Ka1⋅Ksp=5.4×10-55.4×10-2×2.4×10-9=12.4×106≈4.2×105,因为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当NaHC2O4完全消耗后,H2C2O4再和CaCl2发生反应,故C错误;
D.实验Ⅱ中VCaCl2=80 mL时,溶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为c(Ca2+)=0.1ml⋅L-1×0.080 L-0.1ml⋅L-1×0.020 L0.1L=0.06ml⋅L-1,溶液中cC2O42-=KspCaC2O4c(Ca2+)=2.4×10-90.06ml⋅L-1=4.0×10-8ml⋅L-1,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10题。
一定条件下,乙酸酐醇解反应可进行完全,利用此反应定量测定有机醇中的羟基含量,实验过程中酯的水解可忽略。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乙酸酐-苯溶液。
②量取一定体积乙酸酐-苯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样品,充分反应后,加适量水使剩余乙酸酐完全水解:。
③加指示剂并用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
④在相同条件下,量取相同体积的乙酸酐-苯溶液,只加适量水使乙酸酐完全水解;加指示剂并用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
91.(2023山东8)对于上述实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即可
B.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即可判定达滴定终点
C.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并保持其自然垂直
D.滴定读数时,应双手一上一下持滴定管
【答案】C
【详解】A.进行容量瓶检漏时,倒置一次,然后玻璃塞旋转180度后再倒置一次,故A错误;
B.滴入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变色,且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才是达到滴定终点,故B错误;
C.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无刻度处,并保持其自然垂直,故C正确;
D.滴定读数时,应单手持滴定管上端无刻度处,并保持其自然垂直,故D错误;
答案为C。
92.(2023山东9)ROH样品中羟基含量(质量分数)计算正确的是
A.cV2-V1×171000m×100%B.cV1-V2×171000m×100%
C.0.5cV2-V1×171000m×100%D.c0.5V2-V1×171000m×100%
【答案】A
【详解】由题中信息可知,量取一定体积乙酸酐-苯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mgROH样品,发生醇解反应CH3CO2O+ROH→CH3COOR+CH3COOH,充分反应后,加适量水使剩余乙酸酐完全水解CH3CO2O+H2O→2CH3COOH,加指示剂并用cml⋅L-1NaOH-甲醇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V1mL;在相同条件下,量取相同体积的乙酸酐-苯溶液,只加适量水使乙酸酐完全水解,用cml⋅L-1NaOH-甲醇标准溶液滴定乙酸酐完全水解生成的乙酸,消耗标准溶液V2mL;两次实验消耗标准溶液的差值为(V2-V1)mL,由反应原理可知,该差值产生的原因是因为醇解产物CH3COOR不消耗NaOH,则R守恒可知,n(ROH)=n(CH3COOR)=(V2-V1)×c×10-3ml,因此,ROH样品中羟基质量分数=(V2-V1)×c×10-3ml×17g/mlmg×100%=(V2-V1)×c×17103m×100%, A正确,故选A。
93.(2023山东10)根据上述实验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用乙酸代替乙酸酐进行上述实验
B.若因甲醇挥发造成标准溶液浓度发生变化,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C.步骤③滴定时,不慎将锥形瓶内溶液溅出,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D.步骤④中,若加水量不足,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答案】B
【分析】步骤④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V2×c×10-3ml,即乙酸酐的总物质的量为V2×c×10-32ml,步骤③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V1×c×10-3ml,即醇解反应和水解反应生成的乙酸物质的量为V1×c×10-3ml,由醇解反应和水解反应生成乙酸的比例关系可知,n(ROH)+[ V2×c×10-3ml2-n(ROH)]×2=V1×c×10-3ml,解得n(ROH)=V2×c×10-3-V1×c×10-3ml=V2-V1×c×10-3ml,因此ROH的物质的量为V2-V1×c×10-3ml。
【详解】A.乙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可逆,不能用乙酸代替乙酸酐进行上述实验,A错误;
B.若甲醇挥发,NaOH-甲醇溶液的浓度将偏大,滴定时消耗NaOH-甲醇溶液的体积偏小,使V2-V1随NaOH-甲醇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ROH的物质的量为V2-V1×c×10-3ml也随之减小,故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B正确;
C.步骤③滴定时,不慎将锥形瓶内溶液溅出,消耗NaOH-甲醇溶液的体积偏小即V1偏小,而ROH的物质的量为V2-V1×c×10-3ml,故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大,C错误;
D.步骤④中,若加水量不足,乙酸酐未完全水解,生成乙酸的物质的量偏小,消耗NaOH-甲醇溶液的体积偏小即V2偏小,而ROH的物质的量为V2-V1×c×10-3ml,故将导致测定结果偏小,D错误;
故选B。
四、化学实验综合(非选择题)
94.(2023全国乙26)元素分析是有机化合物的表征手段之一。按下图实验装置(部分装置略)对有机化合物进行C、H元素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样品的Pt坩埚和CuO放入石英管中,先 ,而后将已称重的U型管c、d与石英管连接,检查 。依次点燃煤气灯 ,进行实验。
(2)O2的作用有 。CuO的作用是 (举1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c和d中的试剂分别是 、 (填标号)。c和d中的试剂不可调换,理由是 。
A.CaCl2 B.NaCl C.碱石灰(CaO+NaOH) D.Na2SO3
(4)Pt坩埚中样品CxHyOz反应完全后,应进行操作: 。取下c和d管称重。
(5)若样品CxHyOz为0.0236g,实验结束后,c管增重0.0108g,d管增重0.0352g。质谱测得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量为118,其分子式为 。
【答案】(1) 通入一定的O2 装置气密性 b、a
(2) 为实验提供氧化剂、提供气流保证反应产物完全进入到U型管中 CO+CuOΔCu+CO2
(3) A C 碱石灰可以同时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4)继续吹入一定量的O2,冷却装置
(5)C4H6O4
【分析】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有机物中C、H两种元素的含量,这是一种经典的李比希元素测定法,将样品装入Pt坩埚中,后面放置一CuO做催化剂,用于催化前置坩埚中反应不完全的物质,后续将产物吹入道两U型管中,称量两U型管的增重计算有机物中C、H两种元素的含量,结合其他技术手段,从而得到有机物的分子式。
【详解】(1)实验前,应先通入一定的O2吹空石英管中的杂质气体,保证没有其他产物生成,而后将已U型管c、d与石英管连接,检查装置气密性,随后先点燃b处酒精灯后点燃a处酒精灯,保证当a处发生反应时产生的CO能被CuO反应生成CO2
(2)实验中O2的作用有:为实验提供氧化剂、提供气流保证反应产物完全进入到U型管中;CuO的作用是催化a处产生的CO,使CO反应为CO2,反应方程式为CO+CuOΔCu+CO2
(3)有机物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分别用碱石灰和无水CaCl2吸收,其中c管装有无水CaCl2,d管装有碱石灰,二者不可调换,因为碱石灰能同时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最后分子式的确定;
(4)反应完全以后应继续吹入一定量的O2,保证石英管中的气体产物完全吹入两U型管中,使装置冷却;
(5)c管装有无水CaCl2,用来吸收生成的水蒸气,则增重量为水蒸气的质量,由此可以得到有机物中H元素的物质的量n(H)=2×m(H2O)M(H2O)=2×0.0108g18g⋅ml-1=0.0012ml;d管装有碱石灰,用来吸收生成的CO2,则增重量为CO2的质量,由此可以得到有机物中C元素的物质的量n(C)=m(CO2)M(CO2)=0.0352g44g⋅ml-1=0.0008ml;有机物中O元素的质量为0.0128g,其物质的量n(O)=m(O)M(O)=0.00128g16g⋅ml-1=0.0008ml;该有机物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0.0008:0.0012:0.0008=2:3:2;质谱测得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8,则其化学式为C4H6O4;
【点睛】本实验的重点在于两U型管的摆放顺序,由于CO2需要用碱石灰吸收,而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CaO和NaOH,其成分中的CaO也可以吸收水蒸气,因此在摆放U型管位置时应将装有碱石灰的U型管置于无水CaCl2之后,保证实验结果。
95.(2023新课标28)实验室由安息香制备二苯乙二酮的反应式如下:
相关信息列表如下:
装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实验步骤为: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冰乙酸、5mL水及9.0g FeCl3⋅6H2O,边搅拌边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②停止加热,待沸腾平息后加入2.0g安息香,加热回流45~60min。
③加入50mL水,煮沸后冷却,有黄色固体析出。
④过滤,并用冷水洗涤固体3次,得到粗品。
⑤粗品用75%的乙醇重结晶,干燥后得淡黄色结晶1.6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应加入 (填“水”或“油”)作为热传导介质。
(2)仪器B的名称是 ;冷却水应从 (填“a”或“b”)口通入。
(3)实验步骤②中,安息香必须待沸腾平息后方可加入,其主要目的是 。
(4)在本实验中,FeCl3为氧化剂且过量,其还原产物为 ;某同学尝试改进本实验:采用催化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制备二苯乙二酮。该方案是否可行 ?简述判断理由 。
(5)本实验步骤①~③在乙酸体系中进行,乙酸除作溶剂外,另一主要作用是 。
(6)若粗品中混有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 洗涤的方法除去(填标号)。若要得到更高纯度的产品,可用重结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
a.热水 b.乙酸 c.冷水 d.乙醇
(7)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 (填标号)。
a.85% b.80% c.75% d.70%
【答案】(1)油
(2) 球形冷凝管 a
(3)防暴沸
(4) FeCl2 可行 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
(5)抑制氯化铁水解
(6)a
(7)b
【分析】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 mL冰乙酸,5mL水,及9.0gFeCl3· 6H2O,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停止加热,待沸腾平息后加入2.0g安息香,加热回流45-60min,反应结束后加入50mL水,煮沸后冷却,析出黄色固体,即为二苯乙二酮,过滤,用冷水洗涤固体三次,得到粗品,再用75%乙醇重结晶,干燥后得到产品1.6g,据此解答。
【详解】(1)该实验需要加热使冰乙酸沸腾,冰乙酸的沸点超过了100℃,应选择油浴加热,所以仪器A中应加入油作为热传导介质,故答案为:油;
(2)根据仪器的结构特征可知,B为球形冷凝管,为了充分冷却,冷却水应从a口进,b口出,故答案为:球形冷凝管;a;
(3)步骤②中,若沸腾时加入安息香,会暴沸,所以需要沸腾平息后加入,故答案为:防暴沸;
(4)FeCl3为氧化剂,则铁的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为FeCl2,若采用催化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制备二苯乙二酮,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故答案为:FeCl2;可行;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
(5)氯化铁易水解,所以步骤①~③中,乙酸除做溶剂外,另一主要作用是抑制氯化铁水解;
(6)根据安息香和二苯乙二酮的溶解特征,安息香溶于热水,二苯乙二酮不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热水洗涤粗品除去安息香,故答案为:a;
(7)由于安息香(C14H12O2)与二苯乙二酮(C14H10O2)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不大,因此二苯乙二酮的理论产量与安息香近似相等约为2.0g。则产率约为×100%=80%,故答案为:b。
96.(2023辽宁17)2—噻吩乙醇(Mr=128)是抗血栓药物氯吡格雷的重要中间体,其制备方法如下:
Ⅰ.制钠砂。向烧瓶中加入300mL液体A和4.60g金属钠,加热至钠熔化后,盖紧塞子,振荡至大量微小钠珠出现。
Ⅱ.制噻吩钠。降温至10℃,加入25mL噻吩,反应至钠砂消失。
Ⅲ.制噻吩乙醇钠。降温至-10℃,加入稍过量的环氧乙烷的四氢呋喃溶液,反应30min。
Ⅳ.水解。恢复室温,加入70mL水,搅拌30min;加盐酸调pH至4~6,继续反应2h,分液;用水洗涤有机相,二次分液。
Ⅴ.分离。向有机相中加入无水MgSO4,静置,过滤,对滤液进行蒸馏,蒸出四氢呋喃、噻吩和液体A后,得到产品17.92g。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液体A可以选择 。
a.乙醇 b.水 c.甲苯 d.液氨
(2)噻吩沸点低于吡咯( )的原因是 。
(3)步骤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步骤Ⅲ中反应放热,为防止温度过高引发副反应,加入环氧乙烷溶液的方法是 。
(5)步骤Ⅳ中用盐酸调节pH的目的是 。
(6)下列仪器在步骤Ⅴ中无需使用的是 (填名称):无水MgSO4的作用为 。
(7)产品的产率为 (用Na计算,精确至0.1%)。
【答案】(1)c
(2) 中含有N原子,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氢键可以使熔沸点升高
(3)2+2Na→2+H2↑
(4)将环氧乙烷溶液沿烧杯壁缓缓加入,此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来散热
(5)将NaOH中和,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
(6) 球形冷凝管和分液漏斗 除去水
(7)70.0%
【详解】(1)步骤Ⅰ制钠砂过程中,液体A不能和Na反应,而乙醇、水和液氨都能和金属Na反应,故选c。
(2)噻吩沸点低于吡咯( )的原因是: 中含有N原子,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氢键可以使熔沸点升高。
(3)步骤Ⅱ中和Na反应生成2-噻吩钠和H2,化学方程式为:2+2Na→2+H2↑。
(4)步骤Ⅲ中反应放热,为防止温度过高引发副反应,加入环氧乙烷溶液的方法是:将环氧乙烷溶液沿烧杯壁缓缓加入,此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来散热。
(5)2-噻吩乙醇钠水解生成-噻吩乙醇的过程中有NaOH生成,用盐酸调节pH的目的是将NaOH中和,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
(6)步骤Ⅴ中的操作有过滤、蒸馏,蒸馏的过程中需要直形冷凝管不能用球形冷凝管,无需使用的是球形冷凝管和分液漏斗;向有机相中加入无水MgSO4的作用是:除去水。
(7)步骤Ⅰ中向烧瓶中加入300mL液体A和4.60g金属钠,Na的物质的量为4.60g23g/ml=0.2ml,步骤Ⅱ中Na完全反应,根据方程式可知,理论上可以生成0.2ml2-噻吩乙醇,产品的产率为×128g/ml×100%=70.0%。
97.(2023广东17)化学反应常伴随热效应。某些反应(如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Q可通过量热装置测量反应前后体系温度变化,用公式Q=cρV总⋅ΔT计算获得。
(1)盐酸浓度的测定:移取20.00 mL待测液,加入指示剂,用0.5000 ml⋅L-1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22.00 mL。
①上述滴定操作用到的仪器有 。
A. B. C. D.
②该盐酸浓度为 ml⋅L-1。
(2)热量的测定:取上述NaOH溶液和盐酸各50 mL进行反应,测得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值(°C)分别为T0、T1,则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 J(c和ρ分别取4.18 J⋅g-1⋅°C-1和1.0 g⋅mL-1,忽略水以外各物质吸收的热量,下同)。
(3)借鉴(2)的方法,甲同学测量放热反应Fe(s)+CuSO4(aq)=FeSO4(aq)+Cu(s)的焓变ΔH(忽略温度对焓变的影响,下同)。实验结果见下表。
①温度:b c(填“>”“ -20.9 (b-a) kJ⋅ml-1或-41.8 (c-a) kJ⋅ml-1
(4) 抑制Fe3+水解 Fe+2H+=Fe2++H2↑ 将一定量的Cu粉加入一定浓度的Fe2SO43溶液中反应,测量反应热,计算得到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的焓变ΔH1;根据(3)中实验计算得到反应Fe+CuSO4=Cu+FeSO4的焓变ΔH2;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Fe+Fe2SO43=3FeSO4的焓变为ΔH1+ΔH2
(5)燃料燃烧(或铝热反应焊接铁轨等)
【详解】(1)①滴定操作时需要用的仪器有锥形瓶、酸式滴定管、碱式滴管、铁架台等,故选AD;
②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HCl+NaOH=NaCl+H2O,故c(HCl)=c(NaOH)V(NaOH)V(HCl)=0.5000ml⋅L-1×⋅L-1,故答案为0.5500;
(2)由Q=cρV总⋅ΔT可得Q=4.18 J⋅g-1⋅°C-1×1.0 g⋅mL-1×(50mL+50mL)×(T1-T2)=418T1-T0,故答案为418T1-T0;
(3)100 mL 0.20 ml⋅L-1CuSO4溶液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2ml,1.20 g Fe粉和0.56 g Fe粉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21ml、0.01 ml,实验i中有0.02 ml CuSO4发生反应,实验ii中有0.01ml CuSO4发生反应,实验i放出的热量多,则b>c;若按实验i进行计算,ΔH=4.18×1.0×100×(b-a)1000×0.02=-20.9 (b-a) kJ⋅ml-1;若按实验ii进行计算,ΔH=4.18×1.0×100×(c-a)1000×0.01=-41.8 (c-a) kJ⋅ml-1,故答案为:>;-20.9 (b-a) kJ⋅ml-1或-41.8 (c-a) kJ⋅ml-1;
(4)Fe3+易水解,为防止Fe3+水解,在配制Fe2SO43溶液时需加入酸;用pH试纸测得Fe2SO43溶液的pH不大于1说明溶液中呈强酸性,向少量Fe2SO43溶液中加入Fe粉,溶液颜色变浅的同时有气泡即氢气产生,说明溶液中还存在Fe与酸的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乙同学根据相关原理,重新设计优化的实验方案的重点为如何防止Fe与酸反应产生影响,可以借助盖斯定律,设计分步反应来实现Fe2SO43溶液与Fe的反应,故可将一定量的Cu粉加入一定浓度的Fe2SO43溶液中反应,测量反应热,计算得到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的焓变ΔH1;根据(3)中实验计算得到反应Fe+CuSO4=Cu+FeSO4的焓变ΔH2;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Fe+Fe2SO43=3FeSO4的焓变为ΔH1+ΔH2,故答案为:抑制Fe3+水解;Fe+2H+=Fe2++H2↑;将一定量的Cu粉加入一定浓度的Fe2SO43溶液中反应,测量反应热,计算得到反应Cu+Fe2SO43=CuSO4+2FeSO4的焓变ΔH1;根据(3)中实验计算得到反应Fe+CuSO4=Cu+FeSO4的焓变ΔH2;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Fe+Fe2SO43=3FeSO4的焓变为ΔH1+ΔH2;
(5)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化石燃料的燃烧、炸药开山、放射火箭等都是化学能转化热能的应用,另外铝热反应焊接铁轨也是化学能转化热能的应用,故答案为:燃料燃烧(或铝热反应焊接铁轨等)。
98.(2023山东18)三氯甲硅烷SiHCl3是制取高纯硅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为31.8℃,熔点为-126.5℃,易水解。实验室根据反应Si+3HClΔSiHCl3+H2,利用如下装置制备SiHCl3粗品(加热及夹持装置略)。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SiHCl3时进行操作:(ⅰ)……;(ⅱ)将盛有硅粉的瓷舟置于管式炉中;(ⅲ)通入HCl,一段时间后接通冷凝装置,加热开始反应。操作(ⅰ)为 ;判断制备反应结束的实验现象是 。图示装置存在的两处缺陷是 。
(2)已知电负性Cl>H>Si,SiHCl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采用如下方法测定溶有少量HCl的SiHCl3纯度。
m1g样品经水解、干燥等预处理过程得硅酸水合物后,进行如下实验操作:① ,② (填操作名称),③称量等操作,测得所得固体氧化物质量为m2g,从下列仪器中选出①、②中需使用的仪器,依次为 (填标号)。测得样品纯度为 (用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 检查装置气密性 当管式炉中没有固体剩余时 C、D之间没有干燥装置,没有处理氢气的装置
(2)SiHCl3+5NaOH =Na2SiO3+3NaCl+H2↑+2H2O
(3) 高温灼烧 冷却 AC 135.5m260m1×100%
【分析】氯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干燥后,在管式炉中和硅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三氯甲硅烷和氢气,由于三氯甲硅烷沸点为31.8℃,熔点为-126.5℃,在球形冷凝管中可冷却成液态,在装置C中收集起来,氢气则通过D装置排出同时D可处理多余吸收的氯化氢气体,据此解答。
【详解】(1)制备SiHCl3时,由于氯化氢、SiHCl3和氢气都是气体,所以组装好装置后,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将盛有硅粉的瓷舟置于管式炉中,通入氯化氢气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一段时候后,接通冷凝装置,加热开始反应,当管式炉中没有固体剩余时,即硅粉完全反应,SiHCl3易水解,所以需要在C、D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防止D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C中,另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吸收氢气,需要在D后面加处理氢气的装置,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当管式炉中没有固体剩余时;C、D之间没有干燥装置,没有处理氢气的装置;
(2)已知电负性Cl>H>Si,则SiHCl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H元素的化合价为-1,硅元素化合价为+4,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SiHCl3反应时,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氯化钠、硅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SiHCl3+5NaOH =Na2SiO3+3NaCl+H2↑+2H2O,故答案为:SiHCl3+5NaOH =Na2SiO3+3NaCl+H2↑+2H2O;
(3)m1g样品经水解,干燥等预处理过程得到硅酸水合物后,高温灼烧,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量,所用仪器包括坩埚和干燥器,所得固体氧化物为二氧化硅,质量为m2g,则二氧化硅的物质的量为n(SiO2)=m260ml,样品纯度为m260×(28+1+35.5×3)m1×100%=135.5m260m1×100%,故答案为:高温灼烧;冷却;AC;135.5m260m1×100%。
99.(2023全国甲27)钴配合物CNH36Cl3溶于热水,在冷水中微溶,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2CCl2+2NH4Cl+10NH3+H2O2→活性炭2CNH36Cl3+2H2O。
具体步骤如下:
Ⅰ.称取2.0gNH4Cl,用5mL水溶解。
Ⅱ.分批加入3.0gCCl2⋅6H2O后,将溶液温度降至10℃以下,加入1g活性炭、7mL浓氨水,搅拌下逐滴加入10mL6%的双氧水。
Ⅲ.加热至55~60℃反应20min。冷却,过滤。
Ⅳ.将滤得的固体转入含有少量盐酸的25mL沸水中,趁热过滤。
Ⅴ.滤液转入烧杯,加入4mL浓盐酸,冷却、过滤、干燥,得到橙黄色晶体。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使用的部分仪器如下。
仪器a的名称是 。加快NH4Cl溶解的操作有 。
(2)步骤Ⅱ中,将温度降至10℃以下以避免 、 ;可选用 降低溶液温度。
(3)指出下列过滤操作中不规范之处: 。
(4)步骤Ⅳ中,趁热过滤,除掉的不溶物主要为 。
(5)步骤Ⅴ中加入浓盐酸的目的是 。
【答案】(1) 锥形瓶 升温,搅拌等
(2) 浓氨水分解和挥发 双氧水分解 冰水浴
(3)玻璃棒没有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较长处(尖嘴部分)没有紧靠在“盛滤液”的烧杯内壁
(4)活性炭
(5)利用同离子效应,促进钴配合物[C(NH3)6]Cl3尽可能完全析出,提高产率
【分析】称取2.0g氯化铵,用5mL水溶解后,分批加入3.0g CCl2·6H2O后,降温,在加入1g活性炭,7mL浓氨水,搅拌下逐滴加入10mL 6%的双氧水,加热反应20min,反应完成后,冷却,过滤,钴配合物在冷水中会析出固体,过滤所得固体为钴配合物[C(NH3)6]Cl3和活性炭的混合物,将所得固体转入有少量盐酸的沸水中,趁热过滤,除去活性炭,将滤液转入烧杯中,加入浓盐酸,可促进钴配合物[C(NH3)6]Cl3析出,提高产率,据此解答。
【详解】(1)由图中仪器的结构特征可知,a为锥形瓶;加快氯化铵溶解可采用升温,搅拌等,故答案为:锥形瓶;升温,搅拌等;
(2)步骤Ⅱ中使用了浓氨水和双氧水,他们高温下易挥发,易分解,所以控制在10℃以下,避免浓氨水分解和挥发,双氧水分解,要控制温度在10℃以下,通常采用冰水浴降温,故答案为:浓氨水分解和挥发;双氧水分解;冰水浴;
(3)下图为过滤装置,图中玻璃棒没有紧靠三层滤纸处,可能戳破滤纸,造成过滤效果不佳。还有漏斗末端较长处(尖嘴部分)没有紧靠在“盛滤液”的烧杯内壁,可能导致液滴飞溅,故答案为:玻璃棒没有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较长处(尖嘴部分)没有紧靠在“盛滤液”的烧杯内壁;
(4)步骤Ⅳ中,将所得固体转入有少量盐酸的沸水中,根据题目信息,钴配合物[C(NH3)6]Cl3溶于热水,活性炭不溶于热水,所以趁热过滤可除去活性炭,故答案为:活性炭;
(5)步骤Ⅴ中,将滤液转入烧杯,由于钴配合物为[C(NH3)6]Cl3中含有氯离子,加入4mL浓盐酸,可利用同离子效应,促进钴配合物[C(NH3)6]Cl3尽可能完全析出,提高产率,钴答案为:利用同离子效应,促进钴配合物[C(NH3)6]Cl3尽可能完全析出,提高产率。
100.(2023江苏16)实验室模拟“镁法工业烟气脱硫”并制备MgSO4⋅H2O,其实验过程可表示为
(1)在搅拌下向氧化镁浆料中匀速缓慢通入SO2气体,生成MgSO3,反应为MgOH2+H2SO3=MgSO3+2H2O,其平衡常数K与KspMgOH2、KspMgSO3、Ka1H2SO3、Ka2H2SO3的代数关系式为K= ;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提高氧化镁浆料吸收SO2效率的有 (填序号)。
A.水浴加热氧化镁浆料
B.加快搅拌速率
C.降低通入SO2气体的速率
D.通过多孔球泡向氧化镁浆料中通SO2
(2)在催化剂作用下MgSO3被O2氧化为MgSO4。已知MgSO3的溶解度为0.57g(20℃),O2氧化溶液中SO32-的离子方程式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以负载钴的分子筛为催化剂,浆料中MgSO3被O2氧化的速率随pH的变化如题图甲所示。在pH=6~8范围内,pH增大,浆料中MgSO3的氧化速率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
(3)制取MgSO4⋅H2O晶体。在如题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中,搅拌下,使一定量的MgSO3浆料与H2SO4溶液充分反应。MgSO3浆料与H2SO4溶液的加料方式是 ;补充完整制取MgSO4⋅H2O晶体的实验方案:向含有少量Fe3+、Al3+的MgSO4溶液中, 。(已知:Fe3+、Al3+在pH≥5时完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室温下从MgSO4饱和溶液中结晶出MgSO4⋅7H2O,MgSO4⋅7H2O在150~170℃下干燥得到MgSO4⋅H2O,实验中需要使用MgO粉末)
【答案】(1) KspMgOH2×Ka1H2SO3×Ka2H2SO3KspMgSO3×Kw2 BD
(2) 2SO32-+O2=催化剂2SO42- pH增大,抑制SO32-的水解,反应物SO32-的浓度增大,故可加快氧化速率
(3) 用滴液漏斗向盛有MgSO3浆料的三颈烧瓶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 分批加入少量氧化镁粉末,搅拌,直至用pH试纸测得pH≥5,过滤;将滤液蒸发浓缩、降温至室温结晶,过滤,所得晶体在150~170℃干燥。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制取MgSO4⋅H2O,首先在搅拌下向氧化镁浆料中匀速缓慢通入SO2气体,生成MgSO3,然后使一定量的MgSO3浆料与H2SO4溶液充分反应生成硫酸镁,在硫酸镁的溶液中加入氧化镁调节溶液的pH除去三价铁和三价铝,将滤液蒸发浓缩、降温至室温结晶,过滤,所得晶体在150~170℃干燥即可得到MgSO4⋅H2O;
【详解】(1)已知下列反应:
①MgOH2+H2SO3=MgSO3+2H2O K
②MgOH2(s)⇌Mg2+(aq)+2OH-(aq) Ksp[Mg(OH)2]
③MgSO3(s)⇌Mg2+(aq)+SO32-(aq) Ksp[MgSO3]
④H2SO3⇌H++HSO3-;Ka1[H2SO3]
⑤HSO3-⇌H++SO32-;Ka2[H2SO3]
⑥H2O⇌H++OH-;Kw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④+⑤-⑥×2,故K=KspMgOH2×Ka1H2SO3×Ka2H2SO3KspMgSO3×Kw2;
A.加热可加快反应速率,但温度升高,SO2在水中溶解度降低,且会导致H2SO3受热分解,不一定能提高吸收SO2效率,A错误;
B.加快搅拌速率,可以使反应物充分接触,提高吸收SO2效率,B正确;
C.降低通入SO2气体的速率,SO2可与MgO浆料充分接触,但会降低反应速率,不一定能提高吸收SO2效率,C错误;
D.多孔球泡可以让SO2与MgO浆料充分接触,能提高吸收SO2效率,D正确;
故选BD。
(2)根据题意,O2氧化溶液中的SO32-,SO32-被氧化为SO42-,1mlO2氧化2mlSO32-,故O2氧化溶液中SO32-的离子方程式为:2SO32-+O2=催化剂2SO42-;
pH增大,抑制SO32-的水解,反应物SO32-的浓度增大,故可加快氧化速率;
(3)在进行含固体物质的反应物与液体反应的实验时,应将含固体物质的反应物放在三颈瓶中,通过滴液漏斗滴加液体,H2SO4溶液的滴加速率要慢,以免H2SO4过量;
根据题意,首先需要调节pH≥5以除去Fe3+、Al3+杂质,需要用到的试剂为MgO粉末,操作细节为分批加入少量MgO粉末,以免pH过高,不断搅拌进行反应直至检测到pH≥5,然后过滤除去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沉淀;接着需要从溶液中得到MgSO4⋅H2O,根据题目信息,室温下结晶只能得到MgSO4⋅7H2O,因此需要在150~170℃下干燥得到MgSO4⋅H2O,操作细节为将滤液蒸发浓缩、降温至室温结晶,过滤,所得晶体在150~170℃干燥。
101.(2023湖南15)金属Ni对H2有强吸附作用,被广泛用于硝基或羰基等不饱和基团的催化氢化反应,将块状Ni转化成多孔型雷尼Ni后,其催化活性显著提高。
已知:①雷尼Ni暴露在空气中可以自燃,在制备和使用时,需用水或有机溶剂保持其表面“湿润”;
②邻硝基苯胺在极性有机溶剂中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某实验小组制备雷尼Ni并探究其催化氢化性能的实验如下:
步骤1:雷尼Ni的制备
步骤2:邻硝基苯胺的催化氢化反应
反应的原理和实验装置图如下(夹持装置和搅拌装置略)。装置Ⅰ用于储存H2和监测反应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操作(d)中,判断雷尼Ni被水洗净的方法是 ;
(3)操作(e)中,下列溶剂中最有利于步骤2中氢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_;
A.丙酮B.四氯化碳C.乙醇D.正己烷
(4)向集气管中充入H2时,三通阀的孔路位置如下图所示:发生氢化反应时,集气管向装置Ⅱ供气,此时孔路位置需调节为 ;
(5)仪器M的名称是 ;
(6)反应前应向装置Ⅱ中通入N2一段时间,目的是 ;
(7)如果将三颈瓶N中的导气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8)判断氢化反应完全的现象是 。
【答案】(1)2Al+2OH-+6H2O=2[Al(OH)4]-+3H2↑
(2)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如果溶液不变粉红色,则证明洗涤干净,否则没有洗涤干净
(3)C
(4)B
(5)恒压滴液漏斗
(6)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7)若将导管插入液面下,雷尼Ni吸附过多氢气,可能将苯环的结构给还原。
(8)集气管中液面不再改变
【分析】本题一道工业流程兼实验的综合题,首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镍铝合金中的铝,过滤后先后用碱和水来洗涤固体镍,随后加入有机溶剂制得雷尼镍悬浮液,用于步骤2中邻硝基苯胺的催化氢化,以此解题。
【详解】(1)铝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2Al+2OH-+6H2O=2[Al(OH)4]-+3H2↑;
(2)由于水洗之前是用碱洗,此时溶液显碱性,故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是否洗净,具体方法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如果溶液不变粉红色,则证明洗涤干净,否则没有洗涤干净;
(3)根据题给信息可知,邻硝基苯胺在极性有机溶剂中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在丙酮,四氯化碳,乙醇,正己烷中极性较强的为乙醇,故选C;
(4)向集气管中充入H2时,氢气从左侧进入,向下进入集气管,则当由集气管向装置Ⅱ供气,此时孔路位置需调节为气体由下方的集气管,向右进入装置Ⅱ,应该选B,而装置C方式中左侧会漏气,不符合题意,故选B;
(5)由图可知,仪器M的名称是恒压滴液漏斗;
(6)反应前向装置Ⅱ中通入N2一段时间,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7)如果将三颈瓶N中的导气管口插入液面以下,雷尼Ni吸附过多氢气,可能将苯环的结构给还原;
(8)反应完成后,氢气不再被消耗,则集气管中液面不再改变。
102.(2023重庆16)煤的化学活性是评价煤气化或燃烧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可用与焦炭(由煤样制得)反应的CO2的转化率α来表示。研究小组设计测定α的实验装置如下:
(1)装置Ⅰ中,仪器a的名称是 ;b中除去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①将煤样隔绝空气在900℃加热1小时得焦炭,该过程称为 。
②装置Ⅱ中,高温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装置Ⅲ中,先通入适量的气体X,再通入足量Ar气。若气体X被完全吸收,则可依据d和e中分别生成的固体质量计算α。
i.d中的现象是 。
ii.e中生成的固体为A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iii.d和e的连接顺序颠倒后将造成α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iiii.在工业上按照国家标准测定α:将干燥后的CO2(含杂质N2的体积分数为n)以一定流量通入装置Ⅱ反应,用奥氏气体分析仪测出反应后某时段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为m,此时α的表达式为 。
【答案】(1) 分液漏斗 HCl
(2) 干馏 CO2+C高温2CO 有白色沉淀生成 CO+2[Ag(NH3)2]OH=2Ag↓+(NH4)2CO3+2NH3 偏大 1-n-m(1+m)(1-n)×100%
【分析】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由于盐酸易挥发,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杂质,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氯化氢,再用浓硫酸干燥气体,二氧化碳通到灼热的焦炭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中吸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
【详解】(1)装置Ⅰ中,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由于二氧化碳中含有挥发的氯化氢气体,因此b中碳酸氢钠与氯化氢反应,则除去的物质是HCl;故答案为:分液漏斗;HCl。
(2)①将煤样隔绝空气在900℃加热1小时得焦炭,即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则该过程称为干馏;故答案为:干馏。
②装置Ⅱ中,高温下二氧化碳和焦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2CO;故答案为:CO2+C高温2CO。
③i.d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其反应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ii.e中生成的固体为Ag,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得到CO变为碳酸铵,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Ag(NH3)2]OH=2Ag↓+(NH4)2CO3+2NH3;故答案为:CO+2[Ag(NH3)2]OH=2Ag↓+(NH4)2CO3+2NH3。
iii.d和e的连接顺序颠倒,二氧化碳和银氨溶液反应,导致银氨溶液消耗,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的量减少,则将造成α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iiii.在工业上按照国家标准测定α:将干燥后的CO2(含杂质N2的体积分数为n)以一定流量通入装置Ⅱ反应,用奥氏气体分析仪测出反应后某时段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为m,设此时气体物质的量为bml,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bmml,原来气体物质的量为aml,原来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a(1−n)ml,氮气物质的量为anml,则消耗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a(1−n) −bm]ml,生成CO物质的量为2[a(1−n) −bm]ml,则有b=an+bm+2[a(1−n) −bm],解得:b=a(2-n)1+m,此时α的表达式为[a(1-n)-a(2-n)1+mm]mla(1-n)ml×100%=1-n+m-mn-2m+nm(1+m)(1-n)×100%=1-n-m(1+m)(1-n)×100%;故答案为:1-n-m(1+m)(1-n)×100%。
103.(2023福建11)某研究小组以TiCl4为原料制备新型耐热材料TiN。
步骤一:TiCl4水解制备TiO2(实验装置如图A,夹持装置省略):滴入TiCl4,边搅拌边加热,使混合液升温至80℃,保温3小时。离心分离白色沉淀TiO2⋅xH2O并洗涤,煅烧制得TiO2。
(1)装置 A 中冷凝水的入口为 (填“a”或“b”)
(2)三颈烧瓶中预置的稀盐酸可抑制胶体形成、促进白色沉淀生成。TiCl4水解生成的胶体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3)判断TiO2⋅xH2O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可使用的检验试剂有 。
步骤二:由TiO2制备TiN并测定产率(实验装置如下图,夹持装置省略)。
(4)装置C中试剂X为 。
(5)装置D中反应生成TiN、N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装置E的作用是 。
(7)实验中部分操作如下:
a.反应前,称取0.800gTiO2样品;
b.打开装置B中恒压滴液漏斗旋塞;
c.关闭装置B中恒压滴液漏斗旋塞;
d.打开管式炉加热开关,加热至800℃左右;
e.关闭管式炉加热开关,待装置冷却;
f.反应后,称得瓷舟中固体质量为0.496g。
①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 →f(填标号)。
②TiN的产率为 。
【答案】(1)b
(2)Ti(OH)4
(3)AgNO3(或AgNO3+HNO3、硝酸银、酸化的硝酸银)
(4)碱石灰(或生石灰(CaO)、NaOH、KOH以及这些物质的组合均可)
(5)6TiO2+8NH3800℃6TiN+12H2O+N2
(6)吸收氨气与水
(7) bdec 80.0%或80%、0.8
【分析】稀盐酸可抑制胶体形成、促进白色沉淀生成,向盐酸中滴入TiCl4,搅拌并加热,TiCl4在盐酸中水解生成白色沉淀TiO2⋅xH2O,将TiO2⋅xH2O洗涤,煅烧制得TiO2,装置B中利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制备NH3,利用装置C除去NH3中的水蒸气,则试剂X可以是碱石灰,装置D中,NH3和TiO2在800℃下反应生成TiN、N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6TiO2+8NH3800℃6TiN+12H2O+N2,装置E中装有CaCl2,可以吸收生成的水蒸气及过量的NH3。
【详解】(1)装置 A 中冷凝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则冷凝水的入口为b;
(2)TiCl4水解生成TiOH4,TiCl4水解生成的胶体主要成分为TiOH4;
(3)TiO2⋅xH2O沉淀中含有少量的Cl-杂质,判断TiO2⋅xH2O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只需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含有Cl-,若最后一次洗涤液中不含Cl-,则证明TiO2⋅xH2O沉淀清洗干净,检验Cl-,应选用的试剂是硝酸酸化的AgNO3;
(4)由分析可知,装置C中试剂X为碱石灰;
(5)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TiO2+8NH3800℃6TiN+12H2O+N2;
(6)由分析可知,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氨气与水;
(7)①该实验应先称取一定量的TiO2固体,将TiO2放入管式炉中,提前通入NH3排出管式炉中空气后再进行加热,当反应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停止通入NH3,则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为abdecf;
②0.800gTiO2的物质的量为0.800g80g/ml=0.01ml,则TiN的理论产量为0.01ml×62g/ml=0.62g,则TiN产率为×100%=80%。
104.(2023北京19)资料显示,I2可以将Cu氧化为Cu2+。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u被I2氧化的产物及铜元素的价态。
已知:I2易溶于KI溶液,发生反应I2+I-⇌I3-(红棕色);I2和I3-氧化性几乎相同。
I.将等体积的KI溶液加入到mml铜粉和nmlI2(n>m)的固体混合物中,振荡。
实验记录如下:
(1)初始阶段,Cu被氧化的反应速率:实验Ⅰ (填“>”“I-
D.断开K1,立刻闭合K2,电流表发生偏转
【答案】D
【分析】闭合K1,形成电解池,电解饱和食盐水,左侧为阳极,阳极氯离子失去电子生成氯气,电极反应为2Cl-—2e-=Cl2↑,右侧为阴极,阴极电极反应为2H++2e-=H2↑,总反应为2NaCl+2H2O==电解2NaOH+H2↑+Cl2↑,据此解答。
【详解】A.根据分析,U型管两侧均有气泡冒出,分别是Cl2和H2,A错误;
B.左侧生成氯气,氯气遇到水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则a处布条褪色,说明HClO具有漂白性,B错误;
C.b处出现蓝色,发生Cl2+2KI=I2+2KCl,说明还原性:I->Cl-,C错误;
D.断开K1,立刻闭合K2,此时构成氢氯燃料电池,形成电流,电流表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D。
134.(2023广东16)用一种具有“卯榫”结构的双极膜组装电解池(下图),可实现大电流催化电解KNO3溶液制氨。工作时,H2O在双极膜界面处被催化解离成H+和OH-,有利于电解反应顺利进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总反应:KNO3+3H2O=NH3·H2O+2O2↑+KOH
B.每生成1 ml NH3⋅H2O,双极膜处有9 ml的H2O解离
C.电解过程中,阳极室中KOH的物质的量不因反应而改变
D.相比于平面结构双极膜,“卯榫”结构可提高氨生成速率
【答案】B
【分析】由信息大电流催化电解KNO3溶液制氨可知,在电极a处KNO3放电生成NH3,发生还原反应,故电极a为阴极,电极方程式为NO3-+8e-+7H2O=NH3⋅H2O+9OH-,电极b为阳极,电极方程式为4OH--4e-=O2↑+2H2O,“卯榫”结构的双极膜中的H+移向电极a,OH-移向电极b。
【详解】A.由分析中阴阳极电极方程式可知,电解总反应为KNO3+3H2O=NH3⋅H2O+2O2↑+KOH,故A正确;
B.每生成1ml NH3⋅H2O,阴极得8ml e-,同时双极膜处有8ml H+进入阴极室,即有8ml的H2O解离,故B错误;
C.电解过程中,阳极室每消耗4ml OH-,同时有4ml OH-通过双极膜进入阳极室,KOH的物质的量不因反应而改变,故C正确;
D.相比于平面结构双极膜,“卯榫”结构具有更大的膜面积,有利于H2O被催化解离成H+和OH-,可提高氨生成速率,故D正确;
故选B。
135.(2023辽宁7)某无隔膜流动海水电解法制H2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高选择性催化剂PRT可抑制O2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端电势高于a端电势B.理论上转移2mle-生成4gH2
C.电解后海水pH下降D.阳极发生:Cl-+H2O-2e-=HClO+H+
【答案】D
【分析】根据图示,钛网上海水中Cl-、H2O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HClO、O2,钛网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Cl-+H2O-2e-=HClO+H+,钛箔上生成H2,钛箔上生成H2的电极反应为2H++2e-=H2↑,钛箔为阴极,高选择性催化剂PRT可抑制O2产生,电解的主要总反应为H++Cl-+H2O电解HClO+H2↑,以此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a为正极,b电极为负极,则a端电势高于b端电势,A错误;
B.右侧电极上产生氢气的电极方程式为:2H++2e-=H2↑,则理论上转移2mle-生成2gH2,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电解的主要总反应为H++Cl-+H2O电解HClO+H2↑,电解后海水中H+浓度减小,pH上升,C错误;
D.由图可知,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为:Cl-+H₂O-2e-=HClO+H+,D正确;
故选D。
136.(2023辽宁11)某低成本储能电池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质量减小
B.储能过程中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C.放电时右侧H+通过质子交换膜移向左侧
D.充电总反应:Pb+SO42-+2Fe3+=PbSO4+2Fe2+
【答案】B
【分析】该储能电池放电时,Pb为负极,失电子结合硫酸根离子生成PbSO4,则多孔碳电极为正极,正极上Fe3+得电子转化为Fe2+,充电时,多孔碳电极为阳极,Fe2+失电子生成Fe3+,PbSO4电极为阴极,PbSO4得电子生成Pb和硫酸。
【详解】A.放电时负极上Pb失电子结合硫酸根离子生成PbSO4附着在负极上,负极质量增大,A错误;
B.储能过程中,该装置为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正确;
C.放电时,右侧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左侧的H+通过质子交换膜移向右侧,C错误;
D.充电时,总反应为PbSO4+2Fe2+=Pb+SO42-+2Fe3+,D错误;
故答案选B。
137.(2023.1浙江11)在熔融盐体系中,通过电解TiO2和SiO2获得电池材料TiSi,电解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为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极A的电极反应:8H++TiO2+SiO2+8e-=TiSi+4H2O
C.该体系中,石墨优先于Cl-参与反应
D.电解时,阳离子向石墨电极移动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在外加电源下石墨电极上C转化为CO,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则电极A作阴极,TiO2和SiO2获得电子产生电池材料TiSi,电极反应为TiO2+SiO2+8e-=TiSi+4O2-。
【详解】A.在外加电源下石墨电极上C转化为CO,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阳极,选项A错误;
B.电极A的电极反应为TiO2+SiO2+8e-=TiSi+4O2-,选项B错误;
C.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体系中,石墨优先于Cl-参与反应,选项C正确;
D.电解池中石墨电极为阳极,阳离子向阴极电极A移动,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38.(2023全国甲12)用可再生能源电还原CO2时,采用高浓度的K+抑制酸性电解液中的析氢反应来提高多碳产物(乙烯、乙醇等)的生成率,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析氢反应发生在IrOx-Ti电极上
B.Cl-从Cu电极迁移到IrOx-Ti电极
C.阴极发生的反应有:2CO2+12H++12e-=C2H4+4H2O
D.每转移1ml电子,阳极生成11.2L气体(标准状况)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该装置为电解池,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IrOx-Ti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水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铜电极为阴极,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碳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乙烯、乙醇等,电极反应式为2CO2+12H++12e−=C2H4+4H2O、2CO2+12H++12e−=C2H5OH+3H2O,电解池工作时,氢离子通过质子交换膜由阳极室进入阴极室。
【详解】A.析氢反应为还原反应,应在阴极发生,即在铜电极上发生,故A错误;
B.离子交换膜为质子交换膜,只允许氢离子通过,Cl-不能通过,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铜电极为阴极,酸性条件下二氧化碳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乙烯、乙醇等,电极反应式有2CO2+12H++12e−=C2H4+4H2O,故C正确;
D.水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每转移1ml电子,生成0.25mlO2,在标况下体积为5.6L,故D错误;
答案选C。
139.(2023全国乙12)室温钠-硫电池被认为是一种成本低、比能量高的能源存储系统。一种室温钠-硫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将钠箔置于聚苯并咪唑膜上作为一个电极,表面喷涂有硫黄粉末的炭化纤维素纸作为另一电极。工作时,在硫电极发生反应:12S8+e-→12S82-,12S82-+e-→S42-,2Na++x4S42-+2(1-x4)e-→Na2Sx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充电时Na+从钠电极向硫电极迁移
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流动的方向是a→b
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2Na++x8S8+2e-→Na2Sx
D.炭化纤维素纸的作用是增强硫电极导电性能
【答案】A
【分析】由题意可知放电时硫电极得电子,硫电极为原电池正极,钠电极为原电池负极。
【详解】A.充电时为电解池装置,阳离子移向阴极,即钠电极,故充电时,Na+由硫电极迁移至钠电极,A错误;
B.放电时Na在a电极失去电子,失去的电子经外电路流向b电极,硫黄粉在b电极上得电子与a电极释放出的Na+结合得到Na2Sx,电子在外电路的流向为a→b,B正确;
C.由题给的的一系列方程式相加可以得到放电时正极的反应式为2Na++x8S8+2e-→Na2Sx,C正确;
D.炭化纤维素纸中含有大量的炭,炭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增强硫电极的导电性能,D正确;
故答案选A。
140.(2023河北7)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以和MnO2为电极材料的新型电池,其内部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①区、②区、③区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放电时,电极材料转化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充电时,b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充电时,外电源的正极连接b电极
C.放电时,①区溶液中的SO42-向②区迁移
D.放电时,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2+4H++2e-=Mn2++2H2O
【答案】B
【分析】放电时,电极材料转化为,电极反应 -2ne-= +2nK+,是原电池的负极,阳离子增多需要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②区;二氧化锰得到电子变成锰离子,是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MnO2+4H++2e-=Mn2++2H2O,阳离子减少,多余的阴离子需要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②区,故③为碱性溶液是电极,①为酸性溶液是二氧化锰电极。
【详解】A.充电时,b电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
B.充电时,外电源的正极连接a电极相连,电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为Mn2++2H2O-2e-=MnO2+4H+,B错误;
C.放电时,①区溶液中多余的SO42-向②区迁移,C正确;
D.放电时,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2+4H++2e-=Mn2++2H2O,D正确;
故选:B。
141.(2023福建8)一种可在较高温下安全快充的铝-硫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电解质为熔融氯铝酸盐(由NaCl、KCl和AlCl3形成熔点为93℃的共熔物),其中氯铝酸根AlnCl3n+1-n≥1起到结合或释放Al3+的作用。电池总反应:2Al+3xS⇄充电放电Al2Sx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lnCl3n+1-含4n个Al-Cl键
B.AlnCl3n+1-中同时连接2个Al原子的Cl原子有n-1个
C.充电时,再生1mlAl单质至少转移3ml电子
D.放电时间越长,负极附近熔融盐中n值小的AlnCl3n+1-浓度越高
【答案】D
【分析】放电时铝失去电子生成铝离子做负极,硫单质得到电子做正极,充电时铝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铝发生在阴极,硫离子失去电子生成硫单质发生在阳极,依此解题。
【详解】A.AlnCl3n+1-的结构为,所以含4n个Al-Cl键,A正确;
B.由AlnCl3n+1-的结构可知同时连接2个Al原子的Cl原子有n-1个,B正确;
C.由总反应可知充电时,再生1mlAl单质需由铝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所以至少转移3ml电子,C正确;
D.由总反应可知放电时间越长,负极铝失去电子生成的铝离子越多所以n值大的AlnCl3n+1-浓度越高,D错误;
故选D。
142.(2023重庆12)电化学合成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合成方法。如图是在酸性介质中电解合成半胱氨酸和烟酸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极a为阴极
B.H+从电极b移向电极a
C.电极b发生的反应为:
D.生成3ml半胱氨酸的同时生成1ml烟酸
【答案】D
【分析】该装置是电解池,电极b上3-甲基吡啶转化为烟酸过程中‘加氧少氢’,发生氧化反应,则b为阳极,a为阴极,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2e-+2H+=2 ;
【详解】A.a极上硫元素化合价升高,a为阴极,A正确;
B.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则H+移向a电极,B正确;
C.电极b上3-甲基吡啶转化为烟酸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在酸性介质中电极反应式为: ,C正确;
D.根据电子守恒可得关系式: ~6e-~6 ,因此生成6ml半胱氨酸的同时生成1ml烟酸,D错误;
故选:D。
143.(2023.6浙江13)氯碱工业能耗大,通过如图改进的设计可大幅度降低能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极A接电源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
C.应选用阳离子交换膜,在右室获得浓度较高的NaOH溶液
D.改进设计中通过提高电极B上反应物的氧化性来降低电解电压,减少能耗
【答案】B
【详解】A.电极A是氯离子变为氯气,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是电解池阳极,因此电极A接电源正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电极B为阴极,通入氧气,氧气得到电子,其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OH-,故B错误;
C.右室生成氢氧根,应选用阳离子交换膜,左边的钠离子进入到右边,在右室获得浓度较高的NaOH溶液,故C正确;
D.改进设计中增大了氧气的量,提高了电极B处的氧化性,通过反应物的氧化性来降低电解电压,减少能耗,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44.(2023新课标10)一种以V2O5和Zn为电极、ZnCF3SO32水溶液为电解质的电池,其示意图如下所示。放电时,Zn2+可插入V2O5层间形成ZnxV2O5⋅n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V2O5为正极
B.放电时Zn2+由负极向正极迁移
C.充电总反应:xZn+V2O5+nH2O=ZnxV2O5⋅nH2O
D.充电阳极反应:ZnxV2O5⋅nH2O-2xe-=xZn2++V2O5+nH2O
【答案】C
【分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该电池中Zn为负极、V2O5为正极,电池的总反应为xZn+V2O5+nH2O=ZnxV2O5⋅nH2O。
【详解】A.由题信息可知,放电时,Zn2+可插入V2O5层间形成ZnxV2O5⋅nH2O,V2O5发生了还原反应,则放电时V2O5为正极,A说法正确;
B.Zn为负极,放电时Zn失去电子变为Zn2+,阳离子向正极迁移,则放电时Zn2+由负极向正极迁移,B说法正确;
C.电池在放电时的总反应为xZn+V2O5+nH2O=ZnxV2O5⋅nH2O,则其在充电时的总反应为ZnxV2O5⋅nH2O=xZn+V2O5+nH2O,C说法不正确;
D.充电阳极上ZnxV2O5⋅nH2O被氧化为V2O5,则阳极的电极反应为ZnxV2O5⋅nH2O-2xe-=xZn2++V2O5+nH2O,D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C。
145.(2023山东11不定项)利用热再生氨电池可实现CuSO4电镀废液的浓缩再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两室均预加相同的CuSO4电镀废液,向甲室加入足量氨水后电池开始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室Cu电极为正极
B.隔膜为阳离子膜
C.电池总反应为:Cu2++4NH3=CuNH342+
D.NH3扩散到乙室将对电池电动势产生影响
【答案】CD
【详解】A. 向甲室加入足量氨水后电池开始工作,则甲室Cu电极溶解,变为铜离子与氨气形成CuNH342+,因此甲室Cu电极为负极,故A错误;
B. 在原电池内电路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若隔膜为阳离子膜,电极溶解生成的铜离子要向右侧移动,通入氨气要消耗铜离子,显然左侧阳离子不断减小,明显不利于电池反应正常进行,故B错误;
C. 左侧负极是Cu-2e-+4NH3=CuNH342+,正极是Cu2++2e-=Cu,则电池总反应为:Cu2++4NH3=CuNH342+,故C正确;
D. NH3扩散到乙室会与铜离子反应生成CuNH342+,铜离子浓度降低,铜离子得电子能力减弱,因此将对电池电动势产生影响,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D。
二、反应机理
146.(2023湖南14)N2H4是一种强还原性的高能物质,在航天、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某Ru(Ⅱ)催化剂(用L-Ru-NH3+表示)能高效电催化氧化NH3合成N2H4,其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配体NH3失去质子能力增强
B.M中Ru的化合价为+3
C.该过程有非极性键的形成
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4NH3-2e-=N2H4+2NH4+
【答案】B
【详解】A.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L-Ru-NH32+中的Ru带有更多的正电荷,其与N原子成键后,Ru吸引电子的能力比Ru(Ⅱ)强,这种作用使得配体NH3中的N—H键极性变强且更易断裂,因此其失去质子(H+)的能力增强,A说法正确;
B.Ru(Ⅱ)中Ru的化合价为+2,当其变为Ru(Ⅲ)后,Ru的化合价变为+3,Ru(Ⅲ)失去2个质子后,N原子产生了1个孤电子对,Ru的化合价不变;M为L-Ru-N·H2+,当L-Ru-NH2+变为M时,N原子的孤电子对拆为2个电子并转移给Ru1个电子,其中Ru的化合价变为+2,因此,B说法不正确;
C.该过程M变为L-Ru-NH2-NH2-Ru-L2+时,有N-N键形成,N-N是非极性键,C说法正确;
D.从整个过程来看, 4个NH3失去了2个电子后生成了1个N2H4和2个NH4+,Ru(Ⅱ)是催化剂,因此,该过程的总反应式为4NH3-2e-=N2H4+2NH4+,D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B。
147.(2023新课标12)“肼合成酶”以其中的Fe2+配合物为催化中心,可将NH2OH与NH3转化为肼(NH2NH2),其反应历程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H2OH、NH3和H2O均为极性分子
B.反应涉及N-H、N-O键断裂和N-N键生成
C.催化中心的Fe2+被氧化为Fe3+,后又被还原为Fe2+
D.将NH2OH替换为ND2OD,反应可得ND2ND2
【答案】D
【详解】A.NH2OH,NH3,H2O的电荷分布都不均匀,不对称,为极性分子,A正确;
B.由反应历程可知,有N-H,N-O键断裂,还有N-H键的生成,B正确;
C.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过程中,Fe2+先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3+,后面又得到电子生成Fe2+,C正确;
D.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NH2NH2有两个氢来源于NH3,所以将NH2OH替换为ND2OD,不可能得到ND2ND2,得到ND2NH2和HDO,D错误;
故选D。
148.(2023广东15)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
B.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达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R的浓度增大,B正确;
C.由图可知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Ⅱ的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错误;
D.由图可知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
故选C。
149.(2023河北6)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Wg,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②和③的速率方程分别为v2=k2c2(X)和v3=k3c(Z),其中k2、k3分别为反应②和③的速率常数,反应③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②。测得Wg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2min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0ml⋅L-1⋅min-1
B.若增大容器容积,平衡时Y的产率增大
C.若k2=k3,平衡时c(Z)=c(X)
D.若升高温度,平衡时cZ减小
【答案】D
【详解】A.由表知0~2min内∆c(W)=0.16-0.08=0.08ml/L,生成∆c(X)=2∆c(W)=0.16ml/L,但一部分X转化为Z,造成∆c(X)c(OH-),A错误;
B.根据图示的分布分数图可以推导出,H2L在pH≈9.9时HL-的含量最大,而H2L和L2-的含量最少,因此当pH在9.5~10.5之间时,含L的物种主要为HL-,B错误;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FeL2]-)c([FeL]+)c(L2-),当[FeL2]-与[FeL]+分布分数相等时,可以将K简化为K=1c(L2-),此时体系的pH=4,在pH=4时可以计算溶液中c(L2-)=5.0×10-14.86,则该络合反应的平衡常数K≈10-14.16,即lg K≈14,C正确;
D.根据图像,pH=10时溶液中主要的型体为[FeL3]3-和[FeL2(OH)]2-,其分布分数均为0.5,因此可以得到c([FeL3]3-)=c([FeL2(OH)]2-)=1×10-4ml·L-1,此时形成[FeL3]3-消耗了3×10-4ml·L-1的L2-,形成[FeL2(OH)]2-消耗了2×10-4ml·L-1的L2-,共消耗了5×10-4ml·L-1的L2-,即参与配位的c(L2-)≈5×10-4,D错误;
故答案选C。
165.(2023北京14)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一定温度下Mg2+在不同pH的Na2CO3体系中的可能产物。
已知:i.图1中曲线表示Na2CO3体系中各含碳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关系。
ii.2中曲线Ⅰ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cMg2+⋅c2OH-=KspMg(OH)2;曲线Ⅱ的离子浓度关系符合cMg2+⋅cCO32-=KspMgCO3[注:起始cNa2CO3=0.1ml⋅L-1,不同pH下cCO32-由图1得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1,pH=10.25,cHCO3-=cCO32-
B.由图2,初始状态pH=11、lgcMg2+=-6,无沉淀生成
C.由图2,初始状态pH=9、lgcMg2+=-2,平衡后溶液中存在cH2CO3+cHCO3-+cCO32-=0.1ml⋅L-1
D.由图1和图2,初始状态pH=8、lgcMg2+=-1,发生反应:Mg2++2HCO3-=MgCO3↓+CO2↑+H2O
【答案】C
【详解】A.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从图1可以看出pH=10.25时,碳酸氢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浓度相同,A项正确;
B.从图2可以看出pH=11、lgcMg2+=-6时,该点位于曲线Ⅰ和曲线Ⅱ的下方,不会产生碳酸镁沉淀或氢氧化镁沉淀,B项正确;
C.从图2可以看出pH=9、lgcMg2+=-2时,该点位于曲线Ⅱ的上方,会生成碳酸镁沉淀,根据物料守恒,溶液中cH2CO3+cHCO3-+cCO32-cAg+
【答案】A
【分析】氯化银饱和溶液中银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相等,向饱和溶液中滴加氨水,溶液中银离子浓度减小,氯离子浓度增大、一氨合银离子增大,继续滴加氨水,一氨合银离子增大的幅度小于二氨合银离子,则曲线I、Ⅱ、Ⅲ、Ⅳ分别表示二氨合银离子、一氨合银离子、银离子、氯离子与氨气浓度对数变化的曲线。
【详解】A.氨的浓度较小时AgCl(s)⇌Ag+(aq)+Cl-(aq),浓度较大时AgCl(s)+2NH3⇌ AgNH32+(aq)+Cl-(aq),氯化银的溶解度曲线应与氯离子的曲线吻合,应该为曲线Ⅳ,故A错误;
B.由图可知,c(NH3)=10-1ml/L时,c(Cl-)=10-2.35ml/L,c(Ag+)=10-7.40ml/L,则氯化银的溶度积为10-2.35×10-7.40=10-9.75,故B正确;
C.由图可知,氨分子浓度对数为-1时,溶液中二氨合银离子和一氨合银离子的浓度分别为10-2.35ml/L和10-5.16ml/L,则AgNH3++NH3⇌AgNH32+的平衡常数K=
cAgNH32+cAgNH3+⋅cNH3=10-2.3510-5.16×10-1=103.81,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曲线I、Ⅱ、Ⅲ、Ⅳ分别表示二氨合银离子、一氨合银离子、银离子、氯离子与氨气浓度对数变化的曲线,则cNH3=0.01ml⋅L-1时,溶液中cAgNH32+>cAgNH3+>cAg+,故D正确;
故选A。
176.(2023山东15不定项)在含HgI2(s)的溶液中,一定c(I-)范围内,存在平衡关系:HgI2s⇌HgI2aq;HgI2aq⇌Hg2++2I-;HgI2aq⇌HgI++I-;HgI2aq+I-⇌HgI3-;HgI2aq+2I-⇌HgI42-,平衡常数依次为K0、K1、K2、K3、K4。已知lgcHg2+、lgcHgI+,lgcHgI3-、lgcHgI42-随lgcI-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线L表示lgcHgI42-的变化情况
B.随cI-增大,cHgI2aq先增大后减小
C.a=lgK1K2
D.溶液中I元素与Hg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2:1
【答案】BD
【分析】由题干反应方程式HgI2aq⇌Hg2++2I-可知,K1=c(Hg2+)c2(I-)c(HgI2),则有c(Hg2+)=K1c(HgI2)c2(I-),则有lgc(Hg2+)=lgK1+lgc(HgI2)-2lgc(I-),同理可得:lgc(HgI+)=lgK2+lgc(HgI2)-lgc(I-),lgcHgI3- =lgK3+lgc(HgI2)+ lgc(I-), lgcHgI42-==lgK4+lgc(HgI2)+ 2lgc(I-),且由HgI2s⇌HgI2aq可知K0=cHgI2aq为一定值,故可知图示中 曲线1、2、3、4即L分别代表lgcHgI+、lgcHg2+、lgcHgI3-、lgcHgI42-,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线L表示lgcHgI42-的变化情况,A正确;
B.已知HgI2s⇌HgI2aq的化学平衡常数K0=cHgI2aq,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随cI-增大,cHgI2aq始终保持不变,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曲线1方程为:lgc(Hg2+)=lgK1+lgc(HgI2)-2lgc(I-),曲线2方程为: lgc(HgI+)=lgK2+lgc(HgI2)-lgc(I-)即有①b= lgK1+lgc(HgI2)-2a,②b= lgK2+lgc(HgI2)-a,联合①②可知得:a=lgK1-lgK2=lgK1K2,C正确;
D.若溶液中的溶质只有HgI2,则I-离子浓度应该是一个定值,而不是横坐标这样可以变大的,题目是先HgI2溶液中额外加入含I-离子的溶液,比如KI,则I元素与Hg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2:1,D错误;
故答案为:BD。
五、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非选择题)
177.(2023.6浙江19)水煤气变换反应是工业上的重要反应,可用于制氢。
水煤气变换反应:CO(g)+H2O(g)⇌CO2(g)+H2(g) ΔH=-41.2 kJ⋅ml-1
该反应分两步完成:
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1=-47.2 kJ⋅ml-1
2Fe3O4(s)+H2O(g)⇌3Fe2O3(s)+H2(g) ΔH2
请回答:
(1)ΔH2= kJ⋅ml-1。
(2)恒定总压1.70 MPa和水碳比[nH2O/n(CO)=12:5]投料,在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CO2和H2的分压(某成分分压=总压×该成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如下表:
①在条件1下,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K= 。
②对比条件1,条件2中H2产率下降是因为发生了一个不涉及CO2的副反应,写出该反应方程式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通入反应器的原料气中应避免混入O2
B.恒定水碳比nH2O/n(CO),增加体系总压可提高H2的平衡产率
C.通入过量的水蒸气可防止Fe3O4被进一步还原为Fe
D.通过充入惰性气体增加体系总压,可提高反应速率
(4)水煤气变换反应是放热的可逆反应,需在多个催化剂反应层间进行降温操作以“去除”反应过程中的余热(如图1所示),保证反应在最适宜温度附近进行。
①在催化剂活性温度范围内,图2中b-c段对应降温操作的过程,实现该过程的一种操作方法是 。
A.按原水碳比通入冷的原料气 B.喷入冷水(蒸气) C.通过热交换器换热
②若采用喷入冷水(蒸气)的方式降温,在图3中作出CO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
(5)在催化剂活性温度范围内,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历程包含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快速)、反应及产物分子脱附等过程。随着温度升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其速率减小的原因是 。
【答案】(1)6
(2) 2 CO+3H2⇌CH4+H2O
(3)AC
(4) A
(5)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降低,从而导致其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及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详解】(1)设方程式①CO(g)+H2O(g)⇌CO2(g)+H2(g) ΔH=-41.2 kJ⋅ml-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1=-47.2 kJ⋅ml-1
③2Fe3O4(s)+H2O(g)⇌3Fe2O3(s)+H2(g) ΔH2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③=①-②,则ΔH2=ΔH-ΔH1=-41.2 kJ⋅ml-1--47.2 kJ⋅ml-1=6kJ⋅ml-1;
(2)①条件1下没有甲烷生成,只发生了水煤气变换反应,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设在条件1下平衡时容器的总体积为V,水蒸气和一氧化碳的投料分别为12ml和5ml,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为xml,根据已知信息可得以下三段式:
CO(g)+H2O(g)⇌CO2(g)+H2(g)开始ml51200转化mlxxxx平衡ml5-x12-xxx
x5-x+12-x+x+x×1.7MPa=0.40MPa,解得x=4;
则平衡常数K=4V×4V5-4V×12-4V=2;
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有甲烷生成,且该副反应没有二氧化碳参与,且氢气的产率降低,则该方程式为:CO+3H2⇌CH4+H2O;
(3)A.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则通入反应器的原料气中应避免混入O2,A正确;
B.该反应前后气体计量系数相同,则增加体系总压平衡不移动,不能提高平衡产率,B错误;
C.通入过量的水蒸气可以促进四氧化三铁被氧化为氧化铁,水蒸气不能将铁的氧化物还原为单质铁,但过量的水蒸气可以降低体系中CO和H2的浓度,从而防止铁的氧化物被还原为单质铁,C正确;
D.若保持容器的体积不变,通过充入惰性气体增加体系总压,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
故选AC;
(4)①A.按原水碳比通入冷的原料气,可以降低温度,反应物浓度增大导致CO的转化率稍减小,之后再通过催化剂层后,CO的转化率又增大且高于原来的,与图中变化相符,A正确;
B.喷入冷水(蒸气),可以降低温度,但是同时水蒸气的浓度增大,会导致CO的转化率增大,与图中变化不符,B错误;
C.水煤气变换反应是放热的可逆反应,通过热交换器可以与原料气进行热交换降低温度,但温度仍在催化剂活性温度范围内,由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远小于催化剂的影响,CO的转化率基本保持不变,且再通过催化剂层后CO的转化率不会高于原来的,与图中变化不相符,C不正确;
故选A;
②增大水蒸气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则一氧化碳的的平衡转化率增大,会高于原平衡线,故图像为: ;
(5)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一个放热的快速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降低,从而导致其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及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178.(2023新课标29)氨是最重要的化学品之一,我国目前氨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数据计算反应12N2(g)+32H2(g)=NH3(g)的ΔH= kJ⋅ml-1。
(2)研究表明,合成氨反应在Fe催化剂上可能通过图2机理进行(*表示催化剂表面吸附位,N2*表示被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N2)。判断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即速率最慢步骤)为 (填步骤前的标号),理由是 。
(3)合成氨催化剂前驱体(主要成分为Fe3O4)使用前经H2还原,生成α-Fe包裹的Fe3O4。已知α-Fe属于立方晶系,晶胞参数a=287pm,密度为7.8g⋅cm-3,则α-Fe晶胞中含有Fe的原子数为 (列出计算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
(4)在不同压强下,以两种不同组成进料,反应达平衡时氨的摩尔分数与温度的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一种进料组成为xH2=0.75、xN2=0.25,另一种为xH2=0.675、xN2=0.225、xAr=0.10。(物质i的摩尔分数:xi=nin总)
①图中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判断的依据是 。
②进料组成中含有惰性气体Ar的图是 。
③图3中,当p2=20MPa、xNH3=0.20时,氮气的转化率α= 。该温度时,反应12N2(g)+32H2(g)⇌NH3(g)的平衡常数Kp= (MPa)-1(化为最简式)。
【答案】(1)-45
(2) (ⅱ) 在化学反应中,最大的能垒为速率控制步骤,而断开化学键的步骤都属于能垒,由于N≡N的键能比H-H键的大很多,因此,在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为(ⅱ)
(3)7.8×2873NA56×1030
(4) P1<P2<P3 合成氨的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压强越大平衡时氨的摩尔分数越大 图4 33.33% 336
【详解】(1)在化学反应中,断开化学键要消耗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能量,反应的焓变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的差,因此,由图1数据可知,反应12N2(g)+32H2(g)=NH3(g)的ΔH=(473+654-436-397-339)kJ⋅ml-1=-45 kJ⋅ml-1。
(2)由图1中信息可知,12N2(g)=N(g)的ΔH=+473kJ⋅ml-1,则N≡N的键能为946kJ⋅ml-1;32H2(g)=3H(g)的ΔH=+654kJ⋅ml-1,则H-H键的键能为436kJ⋅ml-1。在化学反应中,最大的能垒为速率控制步骤,而断开化学键的步骤都属于能垒,由于N≡N的键能比H-H键的大很多,因此,在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为(ⅱ)。
(3)已知α-Fe属于立方晶系,晶胞参数a=287pm,密度为7.8g⋅cm-3,设其晶胞中含有Fe的原子数为x,则α-Fe晶体密度ρ=56x×1030NA⋅2873g⋅cm3=7.8g⋅cm3,解之得x=7.8×2873NA56×1030,即α-Fe晶胞中含有Fe的原子数为7.8×2873NA56×1030。
(4)①合成氨的反应中,压强越大越有利于氨的合成,因此,压强越大平衡时氨的摩尔分数越大。由图中信息可知,在相同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氨的摩尔分数P1<P2<P3,因此,图中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为P1<P2<P3,判断的依据是:合成氨的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压强越大平衡时氨的摩尔分数越大。
②对比图3和图4中的信息可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下,图4中平衡时氨的摩尔分数较小。在恒压下充入惰性气体Ar,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减小,各组分的分压也减小,化学平衡要朝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因此,充入惰性气体Ar不利于合成氨,进料组成中含有惰性气体Ar的图是图4。
③图3中,进料组成为xH2=0.75、xN2=0.25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1。假设进料中氢气和氮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ml和1ml,达到平衡时氮气的变化量为x ml,则有:
N2(g)+3H2(g)⇌2NH3(g)始(ml)130变(ml)x3x2x平(ml)1-x3-3x2x
当p2=20MPa、xNH3=0.20时,xNH3=2x4-2x=0.20,解之得x=13,则氮气的转化率α=13≈33.33%,平衡时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3ml、2ml、23ml,其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15、35、15,则该温度下Kp’=15P2215P2×35P23=164×123MPa-2因此,该温度时,反应12N2(g)+32H2(g)⇌NH3(g)的平衡常数Kp=Kp’=164×123MPa-2=336 (MPa)-1。
179.(2023山东20)一定条件下,水气变换反应CO+H2O⇌CO2+H2的中间产物是HCOOH。为探究该反应过程,研究HCOOH水溶液在密封石英管中的分解反应:
Ⅰ.HCOOH⇌CO+H2O(快)
Ⅱ.HCOOH⇌CO2+H2慢
研究发现,在反应Ⅰ、Ⅱ中,H+仅对反应Ⅰ有催加速作用;反应Ⅰ速率远大于反应Ⅱ,近似认为反应Ⅰ建立平衡后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忽略水电离,其浓度视为常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条件下,反应Ⅰ、Ⅱ的焓变分别为ΔH1、ΔH2,则该条件下水气变换反应的焓变ΔH= (用含ΔH1、ΔH2的代数式表示)。
(2)反应Ⅰ正反应速率方程为:v=kcH+⋅cHCOOH,k为反应速率常数。T1温度下,HCOOH电离平衡常数为Ka,当HCOOH平衡浓度为xml⋅L-1时,H+浓度为 ml⋅L-1,此时反应Ⅰ的反应速率v= ml⋅L-1⋅h-1(用含Ka、x和k的代数式表示)。
(3)T3温度下,在密封石英管内完全充满1.0ml⋅L-1HCOOH水溶液,使HCOOH分解,分解产物均完全溶于水。含碳物种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碳元素的其他存在形式)。t1时刻测得CO、CO2的浓度分别为0.70ml⋅L-10.16ml⋅L-1,反应Ⅱ达平衡时,测得H2的浓度为yml⋅L-1。体系达平衡后cCOcCO2= (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下同),反应Ⅱ的平衡常数为 。
相同条件下,若反应起始时溶液中同时还含有0.10ml⋅L-1盐酸,则图示点a、b、c、d中,CO的浓度峰值点可能是 (填标号)。与不含盐酸相比,CO达浓度峰值时,CO2浓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cCOcHCOOH的值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ΔH2-ΔH1
(2) Kax kxKax
(3) 5-5y6y 6y21-y a 减小 不变
【详解】(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Ⅱ-反应Ⅰ=水气变换反应,故水气变换反应的焓变ΔH=ΔH2-ΔH1;
(2)T1温度时,HCOOH建立电离平衡:
HCOOH⇌HCOO-+H+平衡浓度(ml•L-1)xc(HCOO-)c(H+)
Ka=c(HCOO-)c(H+)c(HCOOH),c(HCOO-)=c(H+),故c(H+)=Kax。
v=kcH+⋅cHCOOH =kxKax。
(3)t1时刻时,c(CO)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反应Ⅰ达平衡状态。此时
HCOOH⇌CO+H2Ot1时刻转化浓度(ml•L-1)
HCOOH⇌CO2+H2t1时刻转化浓度(ml•L-1)
故t1时刻c(HCOOH)=1.0-0.70-0.16=0.14 ml·L-1,K(Ⅰ)=c(CO)c(HCOOH)=。t1时刻→反应Ⅱ达平衡过程,
HCOOH⇌CO+H2Ot1时刻到反应Ⅱ平衡转化浓度(ml•L-1)aa
HCOOH⇌CO2+H2t1时刻到反应Ⅱ平衡转化浓度(ml•L-1)bbb
则c(H2)=b+0.16=y,b=(y-0.16)ml·L-1,c(HCOOH)=0.14-a-b=0.3-a-y,c(CO)=a+0.7,K(Ⅰ)=c(CO)c(HCOOH)=0.3-a-ya+0.7=5,a=0.8-5y6。故cCOcCO2= 0.8-5y6+0.7y=5-5y6y,K(Ⅱ)=c(CO2)c(H2)c(HCOOH)=y·y0.8-5y6+0.7=6y21-y。
加入0.1 ml·L-1盐酸后,H+对反应I起催化作用,加快反应I的反应速率,缩短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故CO浓度峰值提前,由于时间缩短,反应Ⅱ消耗的HCOOH减小,体系中HCOOH浓度增大,导致CO浓度大于t1时刻的峰值,故c(CO)最有可能在a处达到峰值。此时c(CO2)会小于不含盐酸的浓度,cCOcHCOOH=K(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则cCOcHCOOH的值不变。
180.(2023全国乙28)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有许多用途,如可用作农药防治小麦黑穗病,制造磁性氧化铁、铁催化剂等。回答下列问题:
(1)在N2气氛中,FeSO4⋅7H2O的脱水热分解过程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x= ,y= 。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FeSO4⋅7H2Os=FeSO4s+7H2OgΔH1=akJ⋅ml-1
FeSO4⋅xH2Os=FeSO4s+xH2OgΔH2=bkJ⋅ml-1
FeSO4⋅yH2Os=FeSO4s+yH2OgΔH3=ckJ⋅ml-1
则FeSO4⋅7H2Os+FeSO4⋅yH2Os=2FeSO4⋅xH2Os的ΔH= kJ⋅ml-1。
(3)将FeSO4置入抽空的刚性容器中,升高温度发生分解反应:2FeSO4s⇌Fe2O3s+SO2g+SO3g(Ⅰ)。平衡时PSO3-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660K时,该反应的平衡总压P总= kPa、平衡常数KpⅠ= (kPa)2。KpⅠ随反应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提高温度,上述容器中进一步发生反应2SO3g⇌2SO2g+O2g(Ⅱ),平衡时PO2= (用PSO3、PSO2表示)。在929K时,P总=84.6kPa、PSO3=35.7kPa,则PSO2= kPa,KpⅡ= kPa(列出计算式)。
【答案】(1) 4 1
(2)(a+c-2b)
(3) 3 2.25 增大
(4) PSO2-PSO34 46.26 46.262×
【详解】(1)由图中信息可知,当失重比为19.4%时,FeSO4⋅7H2O转化为FeSO4⋅xH2O,则18(7-x)278=19.4%,解之得x=4;当失重比为38.8%时,FeSO4⋅7H2O转化为FeSO4⋅yH2O,则18(7-y)278=38.8%,解之得y=1。
(2)①FeSO4⋅7H2Os=FeSO4s+7H2Og ΔH1=akJ⋅ml-1
②FeSO4⋅xH2Os=FeSO4s+xH2Og ΔH2=bkJ⋅ml-1
③FeSO4⋅yH2Os=FeSO4s+yH2Og ΔH3=ckJ⋅ml-1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③-②×2可得FeSO4⋅7H2Os+FeSO4⋅yH2Os=2FeSO4⋅xH2Os,则ΔH=(a+c-2b)kJ⋅ml-1。
(3)将FeSO4置入抽空的刚性容器中,升高温度发生分解反应:2FeSO4s⇌Fe2O3s+SO2g+SO3g(Ⅰ)。由平衡时PSO3-T的关系图可知,660K时,PSO3=1.5kPa,则PSO2=1.5kPa,因此,该反应的平衡总压P总=3kPa、平衡常数KpⅠ=1.5kPa×1.5kPa=2.25 (kPa)2。由图中信息可知,PSO3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KpⅠ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大。
(4)提高温度,上述容器中进一步发生反应2SO3g⇌2SO2g+O2g(Ⅱ),在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分压之比,由于仅发生反应(Ⅰ)时PSO3=PSO2,则PSO3+2PO2=PSO2-2PO2,因此,平衡时PO2=PSO2-PSO34。在929K时,P总=84.6kPa、PSO3=35.7kPa,则PSO3+PSO2+PO2=P总、PSO3+2PO2=PSO2-2PO2,联立方程组消去PO2,可得3PSO3+5PSO2=4P总,代入相关数据可求出PSO2=46.26kPa,则PO2=84.6kPa-35.7kPa-46.26kPa=2.64kPa,KpⅡ=(46.26kPa)2×2.64kPa(35.7kPa)2=46.262× kPa。
181.(2023全国甲28)甲烷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醇是一种原子利用率高的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3O2g=2O3g K1 ΔH1=285kJ⋅ml-1
②2CH4g+O2g=2CH3OHl K2 ΔH2=-329kJ⋅ml-1
反应③CH4g+O3g=CH3OHl+O2g的ΔH3= kJ⋅ml-1,平衡常数K3= (用K1、K2表示)。
(2)电喷雾电离等方法得到的M+(Fe+、C+、Ni+等)与O3反应可得MO+。MO+与CH4反应能高选择性地生成甲醇。分别在300K和310K下(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进行反应MO++CH4=M++CH3OH,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300K的曲线是 (填“a”或“b”。300K、60s时MO+的转化率为 (列出算式)。
(3)MO+分别与CH4、CD4反应,体系的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两者历程相似,图中以CH4示例)。
(ⅰ)步骤Ⅰ和Ⅱ中涉及氢原子成键变化的是 (填“Ⅰ”或“Ⅱ”)。
(ⅱ)直接参与化学键变化的元素被替换为更重的同位素时,反应速率会变慢,则MO+与CD4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为图中曲线 (填“c”或“d”)。
(ⅲ)MO+与CH2D2反应,氘代甲醇的产量CH2DOD CHD2OH(填“>”“<”或“=”)。若MO+与CHD3反应,生成的氘代甲醇有 种。
【答案】(1) -307 (K2K1)12或K2K1
(2) b 1-10-0.11×100%或100.1-1100.1×100%
(3) Ⅰ c
vⅡ=vⅢ>vⅣ
③某温度下,向恒容容器中加入Ag2O,分解过程中反应速率vO2与压强p的关系为vO2=k1-ppc,k为速率常数(定温下为常数)。当固体质量减少4%时,逆反应速率最大。若转化率为14.5%,则vO2= (用k表示)。
(3)α-AgI可用作固体离子导体,能通过加热γ-AgI制得。上述两种晶体的晶胞示意图如图所示(为了简化,只画出了碘离子在晶胞中的位置)。
①测定晶体结构最常用的仪器是 (填字母)。
A.质谱仪 B.红外光谱仪 C.核磁共振仪 D.X射线衍射仪
②γ-AgI与α-AgI晶胞的体积之比为 。
③测定α-AgI中导电离子类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测得支管a中AgI质量不变,可判定导电离子是Ag+而不是I-,依据是 。
【答案】(1) 83 EOg⇌AAg ΔH=-102kJ/ml
(2) 10 CDE 3k4
(3) D 12:7 a中银电极质量减小,b中银电极质量增大
【详解】(1)①过渡态物质的总能量与反应物总能量的差值为活化能,中间体OMC生成吸附态EOads的活化能为-93kJ/ml--176kJ/ml=83kJ/ml。
②由图可知,EOg生成AAg放出热量-117kJ/ml--219kJ/ml=102kJ/ml,放热焓变为负值,故热化学方程式为EOg⇌AAg ΔH=-102kJ/ml;
(2)①反应中只有氧气为气体,结合表格数据可知,463K时的平衡常数Kp=p12O2=10 (kPa)12。
②结合表格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压强变大,平衡正向移动,则反应为吸热反应;
A.从Ⅱ到Ⅲ为体积增大,反应正向移动的过程,导致固体质量减小,已知状态Ⅰ和Ⅲ的固体质量相等,则从Ⅰ到Ⅱ的过程为固体质量增大的过程,平衡逆向移动,为熵减过程,故从Ⅰ到Ⅱ的过程ΔSKⅣ,C正确;
D.已知状态Ⅰ和Ⅲ的固体质量相等,则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若体积VⅢ=2VⅠ,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可知,pO2,Ⅰ=2pO2,Ⅲ,QⅠ=p12O2,Ⅰ,KⅢ=p12O2,Ⅲ,则QⅠ=2KⅢ,D正确;
E.结合A分析可知,逆反应的速率:vⅠ>vⅡ;固体不影响反应速率,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低,逆反应的速率:vⅡ=vⅢ>vⅣ,故有逆反应的速率:vⅠ>vⅡ=vⅢ>vⅣ,E正确;
故选CDE;
③某温度下,设向恒容容器中加入mgAg2O,当固体质量减少4%时,逆反应速率最大,此时达到平衡状态,减小质量为生成氧气的质量,则生成m×4%32ml O2,若转化率为14.5%,则此时生成12×m×14.5%232ml O2,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此时ppc=12×m×14.5%232m×4%32=14,故vO2=3k4;
(3)①晶体与非晶体的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X射线衍射法;故测定晶体结构最常用的仪器是D.X射线衍射仪;
②据“均摊法”,γ-AgI晶胞中含8×18+6×12=4个I,则晶体密度为4MNAVγ-AgIg⋅cm-3=7.0g⋅cm-3;,α-AgI晶胞中含8×18+1=2个I,则晶体密度为2MNAVα-AgIg⋅cm-3=6.0g⋅cm-3;故4MNAVγ-AgI2MNAVα-AgI=76,则γ-AgI与α-AgI晶胞的体积之比为12:7。
③由图可知,a为阳极、b为阴极,实验测得支管a中AgI质量不变,则碘离子没有迁移到a中与银离子产生AgI沉淀,银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银单质,导致b中银电极质量增大,a中银电极银单质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导致a中银电极质量质量减小,可判定导电离子是Ag+而不是I-。
188.(2023福建12)探究甲醇对丙烷制丙烯的影响。丙烷制烯烃过程主要发生的反应有
ⅰ.C3H8(g)=C3H6(g)+H2(g) ΔH1=+124kJ⋅ml-1 ΔS1=127J⋅K-1⋅ml-1 Kp1
ⅱ.C3H8(g)=C2H4(g)+CH4(g) ΔH2=+82kJ⋅ml-1 ΔS2=135J⋅K-1⋅ml-1 Kp2
ⅲ.C3H8(g)+2H2(g)=3CH4(g) ΔH3=-120kJ⋅ml-1 ΔS3=27.5J⋅K-1⋅ml-1 Kp3
已知:Kp为用气体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物质的量分数×总压。在0.1MPa、t℃下,丙烷单独进料时,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φ见下表。
(1)比较反应自发进行(∆G=∆H-T∆S<0)的最低温度,反应 ⅰ 反应 ⅱ(填“>”或“<”)。
(2)①在该温度下,Kp2远大于 Kp1,但φ(C3H6)和φ(C2H4)相差不大,说明反应 ⅲ 的正向进行有利于反应 ⅰ 的 反应和反应 ⅱ 的 反应(填“正向”或“逆向”)。
②从初始投料到达到平衡,反应 ⅰ、ⅱ、ⅲ 的丙烷消耗的平均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③平衡体系中检测不到H2,可认为存在反应:3C3H8(g)=2C3H6(g)+3CH4(g) Kp,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Kp=Kp12⋅Kp3
b.Kp=0.2102×0.5523×(MPa)2
c.使用催化剂,可提高丙烯的平衡产率
d.平衡后再通入少量丙烷,可提高丙烯的体积分数
④由表中数据推算:丙烯选择性=n生成(丙烯)n转化(丙烷)×100%= (列出计算式)。
(3)丙烷甲醇共进料时,还发生反应:
ⅳ.CH3OH(g)=CO(g)+2H2(g) ΔH4=+91kJ⋅ml-1
在0.1MPa、t℃下,平衡体系中各组分体积分数与进料比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进料比n(丙烷):n(甲醇)=1时,体系总反应:C3H8(g)+CH3OH(g)=CO(g)+3CH4(g) ΔH= kJ⋅ml-1
②随着甲醇投料增加,平衡体系中丙烯的体积分数降低的原因是 。
【答案】(1)>
(2) 正向 逆向 ⅱ>ⅰ>ⅲ ab 2121+23.7+55.2-23.73×100%=38.04%
(3) -29 甲醇的投料增加,反应ⅳ正向移动,氢气增加,反应ⅰ逆向移动;反应ⅲ正向移动,造成丙烯体积分数下降
【分析】Kp为用气体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物质的量分数×总压,巧用盖斯定律解决问题。结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将物质的量和体积进行转化。
【详解】(1)反应ⅰ的∆G=124-127T(未带单位)<0,T>124127,同理反应ⅱ:T>82135,故反应ⅰ的最低温度比反应ⅱ的最低温度大,故答案为:>;
(2)ⅲ的正向进行氢气浓度减小,有利于i正向;ⅲ的正向进行甲烷浓度增大,有利于ⅱ逆向,根据平衡体积分数φ(甲烷)>φ(乙烯)>φ(丙烯),消耗1ml丙烷生成1ml丙烯或1ml乙烯或3ml甲烷,可知反应速率ⅱ>ⅰ>ⅲ,根据盖斯定律:目标反应=2ⅰ+ⅲ,故Kp=Kp12⋅Kp3;分压=物质的量分数×总压=体积分数×总压,故Kp=P3CH4P2C2H6P3C3H8=(0.552×0.1)20.21×130.001×0.12=0.5523×;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通入丙烷平衡正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并不能够将丙烷增加的影响消除,因此丙烯的体积分数会降低;在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同时消耗1ml丙烷生成1ml丙烯或1ml乙烯或3ml甲烷,生成乙烯时同时生成等量的甲烷,因此丙烯的选择性=n生成(丙烯)n转化(丙烷)×100%=2121+23.7+55.2-23.73×100%=38.04%;
(3)ⅲ.C3H8(g)+2H2(g)=3CH4(g) ΔH3=-120kJ⋅ml-1ⅳ.CH3OH(g)=CO(g)+2H2(g) ΔH4=+91kJ⋅ml-1
目标反应=ⅲ+ⅳ,故△H=-29kJ/ml; 甲醇的投料增加,反应ⅳ正向移动,氢气增加,反应i生成物增多,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ⅲ反应物增多,正向移动,造成丙烯体积分数下降。故答案为:-29 kJ/ml ;甲醇的投料增加,反应ⅳ正向移动,氢气增加,反应i逆向移动;反应ⅲ正向移动,造成丙烯体积分数下降。
189.(2023北京16)尿素CONH22合成的发展体现了化学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
(1)十九世纪初,用氰酸银AgOCN与NH4Cl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CONH22,实现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合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二十世纪初,工业上以CO2和NH3为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合成尿素。反应分两步:
ⅰ.CO2和NH3生成NH2COONH4;
ⅱ.NH2COONH4分解生成尿素。
结合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活化能:反应ⅰαI
C.三组实验中,反应速率都随反应进程一直减小
D.体系由橙红色转变为淡蓝色所需时间:tIII>tII>tI
(3)R的衍生物L可用于分离稀土。溶液中某稀土离子(用M表示)与L存在平衡:
M+L⇌ML K1
ML+L⇌ML2 K2
研究组配制了L起始浓度c0( L)=0.02 ml⋅L-1、M与L起始浓度比c0(M)/c0(L)不同的系列溶液,反应平衡后测定其核磁共振氢谱。配体L上的某个特征H在三个物种L、ML、ML2中的化学位移不同,该特征H对应吸收峰的相对峰面积S(体系中所有特征H的总峰面积计为1)如下表。
【注】核磁共振氢谱中相对峰面积S之比等于吸收峰对应H的原子数目之比;“αII>αI,B正确;
C.观察图像可知,三组实验反应速率都是前期速率增加,后期速率减小,C错误;
D.硝酸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体系由橙红色转变为淡蓝色所需时间越短,故tIII①>②
(6)4
(7) ⇌Δ浓H2SO4 →FeBr3Br2 →ΔH2O/H+
【详解】(1)有机物A与Br2反应生成有机物B,有机物B与有机物E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有机物F,结合有机物A、F的结构和有机物B的分子式可以得到有机物B的结构式,即 。
(2)有机物F转化为中间体时消去的是-Br和 ,发生的是消去反应,中间体与呋喃反应生成有机物G时,中间体中的碳碳三键发生断裂与呋喃中的两个双键发生加成反应,故答案为消去反应、加成反应。
(3)根据有机物G的结构,有机物G中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醚键。
(4)根据上述反应流程分析, 与呋喃反应生成 , 继续与HCl反应生成有机物J,有机物J的结构为 。
(5)对比三种物质,③中含有电负性较高的F原子,使-CF3变成吸电子基团,将整个有机物的电子云朝着-CF3方向转移,使-SO3H基团更容易失去电子,故其酸性最强;②中含有的-CH3为推电子基团,使得整个有机物的电子云朝着-SO3H方向移动,使-SO3H基团更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上述三种物质的酸性大小为③>①>②。
(6)呋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同分异构体中可以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其同分异构体中含有醛基,这样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分别为:CH3-C≡C-CHO、CH≡C-CH2-CHO、 、 。
(7)甲苯和溴在FeBr3的条件下生成对溴甲苯和邻溴甲苯,因题目中欲合成邻溴甲苯,因此需要对甲基的对位进行处理,利用题目中流程所示的步骤将甲苯与硫酸反应生成对甲基苯磺酸,再将对甲基苯磺酸与溴反应生成 ,再将 中的磺酸基水解得到目标化合物,具体的合成流程为: ⇌Δ浓H2SO4 →FeBr3Br2 →ΔH2O/H+ 。
264.(2023.1浙江21)某研究小组按下列路线合成抗癌药物盐酸苯达莫司汀。
已知:①
②
请回答:
(1)化合物A的官能团名称是 。
(2)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B→C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B.化合物D与乙醇互为同系物
C.化合物I的分子式是C18H25N3O4
D.将苯达莫司汀制成盐酸盐有助于增加其水溶性
(4)写出G→H的化学方程式 。
(5)设计以D为原料合成E的路线(用流程图表示,无机试剂任选) 。
(6)写出3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合物C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分子中只含一个环,且为六元环;②1H-NMR谱和IR谱检测表明:分子中共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无氮氮键,有乙酰基CH3-CO||-。
【答案】(1)硝基,碳氯键(氯原子)
(2)
(3)D
(4)
(5)
(6)
【分析】与CH3NH2反应生成B,B与硫化钠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结合C的结构可知A到B为取代反应,B为,C与E发生已知中反应生成F,F为,F脱水生成G,G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H,H与氢气加成后再与环氧乙烷发生反应生成I,I与SOCl2发生取代反应后再与盐酸反应生成盐酸苯达莫司汀,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由A的结构可知其所含官能团为硝基和氯原子,故答案为:硝基、碳氯键(氯原子);
(2)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故答案为:;
(3)A. B→C的反应中B中一个硝基转化为氨基,反应类型为还原反应,故错误;
B. 化合物D中含有两个羟基,与乙醇不是同系物,故错误;
C. 化合物I的分子式是C18H27N3O4,故错误;
D. 将苯达莫司汀制成盐酸盐,可以增加其水溶性,利于吸收,故正确;
故答案为:D;
(4)G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H,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5)1,3-丙二醇与HBr发生取代反应生成1,3-二溴丙烷,1,3-二溴丙烷与NaCN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发生水解生成戊二酸,戊二酸分子内脱水生成,合成路线为: ,故答案为:;
(6)化合物C的同分异构体①分子中只含一个环,且为六元环;②1H-NMR谱和IR谱检测表明:分子中共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无氮氮键,有乙酰基CH3-CO||-,除乙酰基外只有一种氢,则六元环上的原子均不与氢相连,该物质具有很高的对称性,符合的结构有 ,故答案为: 。
265.(2023重庆18)有机物K作为一种高性能发光材料,广泛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K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所示,部分试剂及反应条件省略。
已知: (R1和R2为烃基)
(1)A中所含官能团名称为羟基和 。
(2)B的结构简式为 。
(3)C的化学名称为 ,生成D的反应类型为 。
(4)E的结构简式为 。
(5)G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两个 的化合物有 个(不考虑立体异构体),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1:3的化合物为L,L与足量新制的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以J和N( )为原料,利用上述合成路线中的相关试剂,合成另一种用于OLED的发光材料M(分子式为C46H39N5O2)。制备M的合成路线为 (路线中原料和目标化合物用相应的字母J、N和M表示)。
【答案】(1)碳碳双键
(2)
(3) 苯胺 取代反应
(4)
(5) 9 C(CH3)2(CHO)2+4Cu(OH)2+2NaOH→ΔC(CH3)2(COONa)2+2Cu2O+6H2O
(6)
【分析】A和HBr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B是 ;B和C生成D,根据B的结构简式和C的分子式,由D逆推可知C是 ;根据题目信息,由F逆推可知E是 。
【详解】(1)根据A的结构简式,可知A中所含官能团名称为羟基和碳碳双键;
(2)A和HBr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B是 ;
(3)C是 ,化学名称为苯胺; 和 反应生成D和HBr,生成D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4)根据题目信息,由F逆推可知E是 ;
(5)G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两个 的化合物有 、、、、、、 、 、 、,共10个,其中G的同分异构体有9个,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1:3的化合物为L,L是 ,L与足量新制的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CH3)2(CHO)2+4Cu(OH)2+2NaOH→ΔC(CH3)2(COONa)2+2Cu2O+6H2O。
(6)M分子中含有5个N和2个O,可知2分子J和1分子N反应生成M,合成路线为。
266.(2023福建13)沙格列汀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以下是制备该药物重要中间产物F的合成路线。
已知:Bc表示叔丁氧羰基。
(1)A中所含官能团名称 。
(2)判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A B(填“>”或“
(3)(C2H5)3N结构中的N原子有孤对电子,分子偏碱性,能和酸性的HCl发生反应
(4)酯化反应
(5)
(6)+ HCONH2→一定条件+HCOOC2H5
(7)
【分析】和C2H5OH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加Bc-OH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加入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加入HCONH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详解】(1)A为,官能团为羧基、酰胺基;
故答案为:羧基、酰胺基。
(2)A中含有羧基,属于亲水基,B中含有酯基,属于疏水基,故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故答案为:>。
(3)(C2H5)3N结构中的N原子有孤对电子,分子偏碱性,能和酸性的HCl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C2H5)3N结构中的N原子有孤对电子,分子偏碱性,能和酸性的HCl发生反应。
(4)根据分析可知,A→B的反应类型为酯化反应;
故答案为:酯化反应。
(5)根据分析可知D结构简式为为;
故答案为:。
(6)根据分析可知E→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HCONH2→一定条件+ HCOOC2H5;
故答案为:+ HCONH2→一定条件+HCOOC2H5。
(7)丁二酸为,分子内脱水时,两个羧基间脱水,脱水产物分子上一个H被取代后的烃的衍生物是A的同分异构体,核磁共振氢谱图的比例为3:2:1:1,则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267.(2023北京17)化合物P是合成抗病毒药物普拉那韦的原料,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R-Br→Zn
(1)A中含有羧基,A→B的化学方程式是 。
(2)D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
(3)关于D→E的反应:
① 的羰基相邻碳原子上的C-H键极性强,易断裂,原因是 。
②该条件下还可能生成一种副产物,与E互为同分异构体。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F存在顺反异构体
b.J和K互为同系物
c.在加热和Cu催化条件下,J不能被O2氧化
(5)L分子中含有两个六元环。L的结构简式是 。
(6)已知:⇌ ,依据D→E的原理,L和M反应得到了P。M的结构简式是 。
【答案】(1)CH2BrCOOH+CH3CH2OH⇌Δ浓H2SO4CH2BrCOOCH2CH3+H2O
(2)醛基
(3) 羰基为强吸电子基团,使得相邻碳原子上的电子偏向羰基上的碳原子,使得相邻碳原子上的C-H键极性增强
(4)ac
(5)
(6)
【分析】A中含有羧基,结合A的分子式可知A为CH2BrCOOH;A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B的结构简式为CH2BrCOOCH2CH3;D与2-戊酮发生加成反应生成E,结合E的结构简式和D的分子式可知D的结构简式为 ,E发生消去反应脱去1个水分子生成F,F的结构简式为 ,D→F的整个过程为羟醛缩合反应,结合G的分子式以及G能与B发生已知信息的反应可知G中含有酮羰基,说明F中的碳碳双键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G,G的结构简式为 ;B与G发生已知信息的反应生成J,J为 ;K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酸化得到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L分子中含有两个六元环,由L的分子式可知 中羧基与羟基酸化时发生酯化反应,L的结构简式为 ;由题意可知L和M可以发生类似D→E的加成反应得到 , 发生酮式与烯醇式互变得到 , 发生消去反应得到P,则M的结构简式为 。
【详解】(1)A→B的化学方程式为CH2BrCOOH+CH3CH2OH⇌Δ浓H2SO4CH2BrCOOCH2CH3+H2O。答案为CH2BrCOOH+CH3CH2OH⇌Δ浓H2SO4CH2BrCOOCH2CH3+H2O;
(2)D的结构简式为 ,含有的官能团为醛基。答案为醛基;
(3)①羰基为强吸电子基团,使得相邻碳原子上的电子偏向碳基上的碳原子,使得相邻碳原子上的C-H键极性增强,易断裂。②2-戊酮酮羰基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均有C-H键,均可以断裂与苯甲醛的醛基发生加成反应,如图所示 ,1号碳原子上的C-H键断裂与苯甲醛的醛基加成得到E,3号碳原子上的C-H键也可以断裂与苯甲醛的醛基加成得到副产物 。答案为羰基为强吸电子基团,使得相邻碳原子上的电子偏向羰基上的碳原子,使得相邻碳原子上的C−H键极性增强; ;
(4)a.F的结构简式为 ,存在顺反异构体,a项正确;
b.K中含有酮羰基,J中不含有酮羰基,二者不互为同系物,b项错误;
c.J的结构简式为 ,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无H原子,在加热和Cu作催化剂条件下,J不能被O2氧化,c项正确;
故选ac;
(5)由上分析L为 。答案为 ;
(6)由上分析M为 。答案为 。
268.(2023广东20)室温下可见光催化合成技术,对于人工模仿自然界、发展有机合成新方法意义重大。一种基于CO、碘代烃类等,合成化合物ⅶ的路线如下(加料顺序、反应条件略):
(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 。化合物x为i的同分异构体,且在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2组峰。x的结构简式为 (写一种),其名称为 。
(2)反应②中,化合物ⅲ与无色无味气体y反应,生成化合物ⅳ,原子利用率为100%。y为 。
(3)根据化合物V的结构特征,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化学性质,完成下表。
(4)关于反应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反应过程中,有C-I键和H-O键断裂
B.反应过程中,有C=O双键和C-O单键形成
C.反应物i中,氧原子采取sp3杂化,并且存在手性碳原子
D.CO属于极性分子,分子中存在由p轨道“头碰头”形成的π键
(5)以苯、乙烯和CO为含碳原料,利用反应③和⑤的原理,合成化合物ⅷ。
基于你设计的合成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a)最后一步反应中,有机反应物为 (写结构简式)。
(b)相关步骤涉及到烯烃制醇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c)从苯出发,第一步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反应条件)。
【答案】(1) C5H10O (或 或 ) 3-戊酮(或2,2-二甲基丙醛或3,3-二甲基氧杂环丁烷)
(2)O2或氧气
(3) 浓硫酸,加热 O2、Cu,加热(或酸性KMnO4溶液) (或 )
(4)CD
(5) 和CH3CH2OH CH2=CH2+H2O→加热、加压催化剂CH3CH2OH +Br2→Fe +HBr
【分析】① 与HBr加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②乙烯在催化剂作用下氧化生成 ,③ 与 发生开环加成生成 ,④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⑤ 与 及CO反应生成 。
【详解】(1)化合物i 的分子式为C5H10O。 不饱和度为1,x可形成碳碳双键或碳氧双键或一个圆环,化合物x为i的同分异构体,且在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2组峰,说明分子中有对称结构,不对称的部分放在对称轴上,x的结构简式含酮羰基时为 (或含醛基时为 或含圆环是为 ),其名称为3-戊酮(或2,2-二甲基丙醛或3,3-二甲基氧杂环丁烷)。故答案为:C5H10O; (或 或 );3-戊酮(或2,2-二甲基丙醛或3,3-二甲基氧杂环丁烷);
(2)反应②中,化合物ⅲ与无色无味气体y反应,生成化合物ⅳ,原子利用率为100%,②乙烯在催化剂作用下氧化生成 ,y为O2或氧气。故答案为:O2或氧气;
(3)根据化合物V 的结构特征,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化学性质:含有羟基,且与羟基相连的碳的邻碳上有氢,可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 ,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有氢,可在铜名银催化作用下氧化生成 ,或酸性KMnO4溶液中氧化生成 ,见下表:
故答案为:浓硫酸,加热; ;O2、Cu,加热(或酸性KMnO4溶液); (或 );
(4)A. 从产物中不存在C-I键和H-O键可以看出,反应过程中,有C-I键和H-O键断裂,故A正确;
B. 反应物中不存在C=O双键,酰碘基中碘原子离去与羟基中氢离去,余下的部分结合形成酯基中C-O单键,所以反应过程中,有C=O双键和C-O单键形成,故B正确;
C. 反应物i 中,氧原子采取sp3杂化,但与羟基相连的碳有对称轴,其它碳上均有2个氢,分子中不存在手性碳原子,故C错误;
D. CO属于极性分子,分子中存在由p轨道“肩并肩”形成的π键,故D错误;
故答案为:CD;
(5)以苯、乙烯和CO为含碳原料,利用反应③和⑤的原理,合成化合物ⅷ。乙烯与水在催化剂加热加压条件下合成乙醇;乙烯在银催化作用下氧化生成环氧乙醚;苯在铁催化作用下与溴生成溴苯,溴苯与环氧乙醚生成 ,与HI反应合成 ,最后根据反应⑤的原理, 与乙醇、CO合成化合物ⅷ。
(a)最后一步反应中,有机反应物为 和CH3CH2OH。故答案为: 和CH3CH2OH;
(b)相关步骤涉及到烯烃制醇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H2=CH2+H2O→加热、加压催化剂CH3CH2OH。故答案为:CH2=CH2+H2O→加热、加压催化剂CH3CH2OH;
(c)从苯出发,第一步的化学方程式为 +Br2→Fe +HBr。故答案为: +Br2→Fe +HBr。
269.(2023湖北17)碳骨架的构建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任务之一。某同学从基础化工原料乙烯出发,针对二酮H设计了如下合成路线:
回答下列问题:
(1)由A→B的反应中,乙烯的碳碳 键断裂(填“π”或“σ”)。
(2)D的同分异构体中,与其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有 种(不考虑对映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峰面积之比为9:2:1的结构简式为 。
(3)E与足量酸性KMnO4溶液反应生成的有机物的名称为 、 。
(4)G的结构简式为 。
(5)已知: ,H在碱性溶液中易发生分子内缩合从而构建双环结构,主要产物为I()和另一种α,β-不饱和酮J,J的结构简式为 。若经此路线由H合成I,存在的问题有 (填标号)。
a.原子利用率低 b.产物难以分离 c.反应条件苛刻 d.严重污染环境
【答案】(1)π
(2) 7
(3) 乙酸 丙酮
(4)
(5) ab
【分析】A为CH2=CH2,与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CH3CH2Br),B与Mg在无水乙醚中发生生成C(CH3CH2MgBr),C与CH3COCH3反应生成D(),D在氧化铝催化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E(),E和碱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F(),参考D~E反应,F在氧化铝催化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G(),G与反应加成反应生成二酮H,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A为CH2=CH2,与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CH3CH2Br),乙烯的π键断裂,故答案为:π;
(2)D为,分子式为C5H12O,含有羟基的同分异构体分别为:共8种,除去D自身,还有7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峰面积之比为9:2:1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7;;
(3)E为,酸性高锰酸钾可以将双键氧化断开,生成和,名称分别为乙酸和丙酮,故答案为:乙酸;丙酮;
(4)由分析可知,G为,故答案为:;
(5)根据已知的反应特征可知,H在碱性溶液中易发生分子内缩合从而构建双环结构,主要产物为I())和J( )。若经此路线由H合成I,会同时产生两种同分异构体,导致原子利用率低,产物难以分离等问题,故答案为: ;ab。
270.(2023海南18)局部麻醉药福莫卡因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回答问题:
(1)A的结构简式: ,其化学名称 。
(2)B中所有官能团名称: 。
(3)B存在顺反异构现象,较稳定异构体的构型为 式(填“顺”或“反”)。
(4)B→C的反应类型为 。
(5)X与E互为同分异构体,满足条件①含有苯环②核磁共振氢谱只有1组吸收峰,则X的简式为: (任写一种)
(6)E→F的反应方程式为 。
(7)结合下图合成路线的相关信息。以苯甲醛和一两个碳的有机物为原料,设计路线合成 。
【答案】(1) 苯甲醛
(2)碳碳双键、酯基。
(3)反
(4)还原反应
(5)
(6)
(7)
【分析】结合B的结构式,可逆向推得A的结构为 ,B与氢气一定条件下反应还原生成C,C在SOCl2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D,D在HCHO、HCl、Zn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E( ),E与 发生取代生成F,F与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福莫卡因。
【详解】(1)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的结构简式: ,其化学名称苯甲醛;
(2)结合题干信息中B的结构式,B中所有官能团名称碳碳双键、酯基;
(3)顺式中的两个取代基处于同一侧,空间比较拥挤,范德华力较大,分子内能较高,不稳定,反式较顺式稳定;
(4)结合上述分析,B→C的反应类型为还原反应;
(5)E的结构为 ,同分异构体满足①含有苯环②核磁共振氢谱只有1组吸收峰,说明结构高度对称,则X的一种结构简式为 ;
(6)E→F的反应方程式为: ;
(7)乙醇分别催化氧化为乙醛、乙酸,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乙醛 乙酸乙酯反应生成CH3CH=CHCOOC2H5;苯甲醛与CH3CH=CHCOOC2H5反应生成 ,再水解生成 ,合成路线为: 。
271.(2023河北12)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DHT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合成高性能有机颜料及光敏聚合物;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正、负电极材料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利用生物质资源合成DHTA的路线如下:
已知:→2)H+/H2O1)NaNH2
回答下列问题:
(1)A→B的反应类型为 。
(2)C的结构简式为 。
(3)D的化学名称为 。
(4)G→H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写出一种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G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a)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3:2;
(b)红外光谱中存在C=O吸收峰,但没有O-H吸收峰;
(c)可与NaOH水溶液反应,反应液酸化后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6)阿伏苯宗是防晒霜的添加剂之一。试以碘甲烷CH3I、对羟基苯乙酮()和对叔丁基甲苯[]为原料,设计阿伏苯宗的合成路线 。(无机试剂和三个碳以下的有机试剂任选)
【答案】(1)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2)CH3OOCCH2CH2COOH
(3)丁二酸二甲酯
(4)+4NaOH→ΔH2O+2CH3OH+2H2O
(5)
(6)
【分析】与H2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与CH3OH反应生成C,C的分子式为C5H8O4,则C的结构简式为CH3OOCCH2CH2COOH;C与CH3OH在酸存在下反应生成D;F与I2/KI、H2O2发生芳构化反应生成G,G的分子式为C10H10O6,G与NaOH/H2O加热反应生成H,H与H+/H2O反应生成DHTA,结合DHTA的结构简式知,G的结构简式为,H的结构简式为。
【详解】(1)对比A、B的结构简式,A→B为A与H2发生的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生成B。
(2)根据分析,C的结构简式为CH3OOCCH2CH2COOH;
(3)D的结构简式为CH3OOCCH2CH2COOCH3,D中官能团为酯基,D的化学名称为丁二酸二甲酯。
(4)G的结构简式为,H的结构简式为,G→H的化学方程式为+4NaOH→ΔH2O+2CH3OH+2H2O。
(5)G的分子式为C10H10O6,G的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中存在C=O吸收峰、但没有O—H吸收峰,能与NaOH水溶液反应,反应液酸化后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G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不含—OH,G的同分异构体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3∶2,则符合条件的G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6)对比与、CH3I、的结构简式,结合题给已知,可由与在1)NaNH2、2)H+/H2O作用下合成得到;可由与CH3I发生取代反应制得;可由先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再与CH3OH发生酯化反应制得,则合成路线为:。
A.九霄环佩木古琴
B.裴李岗文化骨笛
C.商朝后期陶埙
D.曾侯乙青铜编钟
A.重组蛋白
B.高性能铜箔
C.氮化镓半导体
D.聚氨酯树脂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帮厨活动:帮食堂师傅煎鸡蛋准备午餐
加热使蛋白质变性
B
环保行动:宣传使用聚乳酸制造的包装材料
聚乳酸在自然界可生物降解
C
家务劳动:擦干已洗净的铁锅,以防生锈
铁丝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
D
学农活动:利用秸秆、厨余垃圾等生产沼气
沼气中含有的CH4可作燃料
与水反应
与NaOH溶液反应
i.2XeF2+2H2O=2Xe↑+O2↑+4HF
ii.2XeF2+4OH-=2Xe↑+O2↑+4F-+2H2O
iii.XeF6+3H2O=XeO3+6HF
iv.2XeF6+4Na++16OH-= Na4XeO6↓+Xe↑+O2↑+12F-+8H2O
选项
试剂①
试剂②
A
氨水
AgNO3溶液
B
NaOH溶液
Al2SO43溶液
C
H2C2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D
KSCN溶液
FeCl3溶液
选项
A
B
C
D
污垢
银镜反应的银垢
石化设备内的硫垢
锅炉内的石膏垢
制氧的MnO2垢
试剂
6ml⋅L-1HNO3溶液
5%NaOH溶液;3%H2O2溶液
饱和Na2CO3溶液;5%柠檬酸溶液
浓HCl溶液
A
硫酸亚铁溶液出现棕黄色沉淀
6FeSO4+O2+2H2O=2Fe2SO43+2Fe(OH)2↓
B
硫化钠溶液出现浑浊颜色变深
Na2S+2O2=Na2SO4
C
溴水颜色逐渐褪去
4Br2+4H2O=HBrO4+7HBr
D
胆矾表面出现白色粉末
CuSO4⋅5H2O=CuSO4+5H2O
A.制取Cl2
B.除去Cl2中的HCl
C.收集Cl2
D.吸收尾气中的Cl2
A
B
C
D
制取NH3
转移溶液
保护铁件
收集NO
选项
A
B
C
D
目的
检验1-氯丁烷中氯元素
检验SO42-是否沉淀完全
制备检验醛基用的CuOH2
制备晶体CuNH34SO4⋅H2O
操作
A
B
C
D
制备CO2
分离乙醇和乙酸
验证SO2酸性
测量O2体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Cl2通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
氧化性:Cl2>I2
B
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酸性:碳酸>苯酚
C
SO2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
SO2具有氧化性
D
NH3通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溶液变红
氨水显碱性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溶液中是否含有Fe3+
向2mLFeSO4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
Fe2+是否有还原性
向2mLFeSO4溶液中滴加几滴酸性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
Fe2+是否水解
向2mLFeSO4溶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Fe2+能否催化H2O2分解
向2mL5%H2O2溶液中滴加几滴FeSO4溶液,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形成多孔炭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和脱水性
B
装有NO2的密闭烧瓶冷却后颜色变浅
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吸热
C
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遇盐酸产生CO2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O3
D
1 ml⋅L-1NaCl溶液导电性比同浓度醋酸强
NaCl溶液的pH比醋酸的高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往FeCl2溶液中加入Zn片
短时间内无明显现象
Fe2+的氧化能力比Zn2+弱
B
往Fe2SO4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加入少量K2SO4固体
溶液先变成血红色后无明显变化
Fe3+与SCN-的反应不可逆
C
将食品脱氧剂样品中的还原铁粉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
溶液呈浅绿色
食品脱氧剂样品中没有+3价铁
D
向沸水中逐滴加5~6滴饱和FeCl3溶液,持续煮沸
溶液先变成红褐色再析出沉淀
Fe3+先水解得Fe(OH)3再聚集成Fe(OH)3沉淀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Fe(OH)3和NiOOH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浓盐酸
盛NiOOH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
氧化性:NiOOH>Fe(OH)3
B
向CuSO4溶液中通入H2S气体
出现黑色沉淀(CuS)
酸性:H2S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0 化学实验基础,文件包含专题10化学实验基础解析版docx、专题10化学实验基础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化学计量,文件包含专题02化学计量解析版docx、专题02化学计量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三高考化学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2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文件包含2022年高三高考化学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2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详解版docx、2022年高三高考化学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2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试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