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摆盘B. 燃放烟花C. 食醋除水垢D. 秸秆沤肥
【答案】A
【解析】
【详解】A.干冰摆盘利用了干冰易升华的性质,干冰升华,就是固态的CO2转变为气态的 CO2,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
B.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放烟花过程中也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产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食醋主要成分是乙酸,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利用醋酸的酸性与碱和碳酸盐反应,是化学反应,C不符合题意;
D.秸秆沤肥是秸秆发酵形成有机肥,发酵过程有微生物参与,是化学变化并生成新物质,D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A。
2. 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
B. 分子的球棍模型:
C. 分子的模型:
D. 激发态C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图可能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的电子式:,A错误;
B.分子的球棍模型,B错误;
C.分子的模型 ,C错误;
D.激发态C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图可能为,D正确;
故选D。
3. 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液漏斗——过滤B. 滴定管——量取溶液C. 容量瓶——溶解固体D. 表面皿——灼烧固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液漏斗用于萃取、分液,过滤用普通漏斗,A错误;
B.滴定管可以用于滴定实验,也可以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B正确;
C.容量瓶用于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由于是精确仪器,不能用于溶解固体,否则溶解放热会导致容积变化,配制不准确,C错误;
D.表面皿是玻璃仪器,不可用于灼烧固体,灼烧固体用坩埚,D错误;
本题选B。
4. 用脯氨酸()催化合成酮醛的反应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常温下,a可与水互溶B. 新制检验产物c中是否含有b
C. 脯氨酸的分子式为C5H7NO2D. c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A.a为丙酮,常温下可与水互溶,故A正确;
B.b中有醛基,c中没有,能用新制检验产物c中是否含有b,故B正确;
C.由结构简式可知,脯氨酸分子式为C5H9NO2,故C错误;
D.存在C=O和苯环,由于单键可旋转,c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面,故D正确;
故选C。
5. 联合制碱法利用食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制纯碱,涉及的反应之一为.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含π键的数目为
B. 晶体中含离子数目为
C. 溶液中含数目为
D. 标准状况下,通入水中,溶液中数目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A.非标准状况下,无法通过气体体积计算物质的量,A错误;
B.,故0.1mlNaHCO3晶体中含离子数目为0.2NA,B正确;
C.未给出溶液体积,故无法根据浓度计算离子个数,C错误;
D.氨气部分溶于水,故溶液中铵根个数小于0.5NA,D错误;
故答案:B。
6. 牛磺酸(,白色针状结晶)对于防治缺铁性贫血有明显效果.牛磺酸粗品(含有等杂质)的提纯步骤如下:
Ⅰ.取牛磺酸粗品,溶于浓盐酸中,过滤,得到滤液1和滤渣1;
Ⅱ.对滤液1进行一系列操作得到滤渣2;
Ⅲ.用试剂X洗涤滤渣2并干燥,得到牛磺酸精品.
已知:牛磺酸化学性质稳定,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微溶于95%乙醇,易溶于浓盐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步骤Ⅰ中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
B. 步骤Ⅱ中一系列操作为蒸馏
C. 步骤Ⅲ中试剂X可能为95%乙醇
D. 中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牛磺酸(,白色针状结晶)粗品(含有等杂质),溶于浓盐酸中,由于牛磺酸易溶于浓盐酸可知,滤渣1为,滤液1中含有牛磺酸、、盐酸等,对滤液1进行降温结晶,过滤得到滤渣2,滤渣2为硫磺酸,由于微溶于95%乙醇,用95%乙醇洗涤滤渣2并干燥,得到牛磺酸精品。
【详解】A.由分析知,步骤Ⅰ中滤渣1为,A错误;
B.由分析知,步骤Ⅱ中一系列操作为降温结晶,过滤,B错误;
C.由分析知,步骤Ⅲ中试剂X可能为95%乙醇,C正确;
D.中只含有离子键,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D错误;
故选C。
7. X、Y、Z、W、Q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四周期元素且只有Q为金属元素,基态X原子核外电子占据3个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等,Z是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基态W原子p轨道上的电子数比s轨道上的电子数多4,Q的原子序数为X、Y、W原子序数的总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Q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区B. 第一电离能:
C. 简单氢化物沸点:D. 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态X原子核外电子占据3个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等,则X为C,Z是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则Z为O,X、Y、Z、W、Q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Y为N,基态W原子p轨道上的电子数比s轨道上的电子数多4,则W为S,Q的原子序数为X、Y、W原子序数的总和,则Q为Cu,
【详解】A.由分析知,Q为Cu,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区,A正确;
B.非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金属,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第ⅡA族和第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故Cu
D.没有指明是最高价,如碳酸酸性大于次氯酸,D错误;
故选A。
8. 化合物X(结构如图)是一种可以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物质属于芳香烃B. 分子中不含手性碳原子
C.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D. 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有2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烃只有碳、氢元素组成,该物质除C、H元素外还含有N、O、Cl元素,不属于芳香烃,故A错误;
B.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位置如图:,故B错误;
C.分子中含有-Cl,且-Cl与苯环直接相连,可发生水解反应,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肽键可发生水解反应,故C错误;
D.饱和的碳原子为sp3杂化,不饱和碳原子为sp2杂化,故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Al为两性金属,可与NaOH溶液反应,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为该原电池负极,而Mg不能与NaOH反应,为原电池正极,不能比较二者金属性,A错误;
B.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氧化生成S,可证明氧化性:,B正确;
C.过量的溶液与和均可直接反应生成沉淀,不能证明有沉淀转化,无法比较的大小,C错误;
D.向酸性溶液中通入某无色气体,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可证明该气体具有还原性,但不能证明一定为,D错误;
答案选B。
10. 为了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科研工作者研究得出在催化剂作用下能够转化为甲烷,发生反应:.将原料气按加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当温度为、压强为时,G点:
D. 选取高效催化剂或更大比表面积的催化剂,均能提高的平衡转化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温度升高,的转化率下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根据方程式的特点,该反应是气体分子个数减少的反应,增大压强,有利于应正向移动,即相同温度下,压强越大,CO2平衡时转化率越大,故x>y>z>w,B错误;
C.当温度为、压强为时,G点转化率大于 、时的平衡转化率,平衡必然向逆反应方向移动,G点:,C正确;
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物质平衡转化率,D错误;
故选C。
11. 二氯异氰尿酸钠为白色固体,溶于水释放出,是氧化性消毒剂中最为广谱、高效、安全的消毒剂.测定某二氯异氰尿酸钠样品的纯度步骤如下:
将粗产品溶于无氧蒸馏水中并配成溶液,取所配制溶液于碘量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和过量溶液,密封在暗处静置.用的(见光易分解)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待溶液呈浅黄色时加入指示剂,滴定至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
已知:①;
②;
③若某“84”消毒液与氯气的氧化能力相当,则该“84”消毒液的有效氯为3.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选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B. 标准溶液应盛装在棕色碱式滴定管中
C. 该样品的有效氯为50%
D. 该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96.75%
【答案】C
【解析】
【详解】A.淀粉遇碘会变为蓝色,当滴定结束时碘消耗完全,溶液蓝色褪去,故滴定时可选择淀粉溶液作指示剂,A正确;
B.见光易分解,应选择棕色滴定管,其为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所以盛装在棕色碱式滴定管中,B正确;
C.该样品的有效氯:,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得反应关系:,,D正确;
答案选C。
12. 是重要的稀土抛光材料,几乎不存在理想的的立方晶胞模型(图甲),实际晶体中常存在缺陷(图乙,设该晶体的密度为,晶胞边长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甲晶胞中与原子等距且最近的原子有4个
B. 图乙晶胞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C. 若X原子的分数坐标为,则氧空位处原子的分数坐标为
D. 图乙晶胞中原子与O原子间的最近距离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图甲知,位于面心和顶点,晶胞中与原子等距且最近的原子为面对角线的处,共有4×3=12个,A错误;
B.由图乙知,晶胞中的个数为,O的个数为7,故化学式可表示为,B正确;
C.由图乙知,若X原子的分数坐标为,由俯视知,氧空位处原子的x和y分数坐标为,由正视知,z的分数坐标为,C正确;
D.由图乙知,晶胞中原子与O原子间的最近距离为体对角线的,由密度得,晶胞边长为,体对角线为,故原子与O原子间的最近距离为,D正确;
故选A。
13. 利用库仑测硫仪测定气体中含量的电解原理如图,检测前(此时电解池不工作)电解质溶液中保持定值,待测气体进入电解池后,溶解并将还原,测硫仪便立即自动进行电解至又回到原定值,测定结束后,通过测定电解消耗的电量进行计算的含量(忽略检测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极应该和电源的负极相连
B. 电解时消耗的电量越多,待测气体中的含量越低
C. 当通入时溶液中向X极移动
D. 若有被处理,则电解质溶液中约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测硫仪工作时,左侧铂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碘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碘三离子,电极反应式:,反应生成的碘三离子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碘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右侧铂电极为阴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详解】A.根据分析,左侧铂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碘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碘三离子,应与电源正极相连,A错误;
B.溶解并将还原,测硫仪便立即自动进行电解至又回到原定值,电解时消耗的电量越多,被还原的多,待测气体中的含量越高,B错误;
C.电解池中阳离子向着阴极移动,即溶液中向Y极移动,C错误;
D.溶解并将还原,测硫仪便立即自动进行电解至又回到原定值,根据装置中得失电子守恒可知,有被处理,则电解质溶液中约增加,D正确;
答案选D。
14. 将氨水逐滴加入的硫酸铜溶液中,测得混合液中五种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随的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X点坐标为
B. 曲线④表示随变化的曲线
C. 值从小到大过程中,逐渐增大,溶液的蓝色逐渐变深
D. 反应的平衡常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氨水逐滴加入的硫酸铜溶液中,存在过程:、、、,由图可知,曲线①、②、③、④、⑤分别为Cu2+、、、、的分布系数曲线。
【详解】A.当时,,X的坐标为(4.1,0.14),故A错误;
B.由分析得,曲线⑤是随变化的曲线,故B错误;
C.曲线①为Cu2+的分布系数曲线,值从小到大过程中,逐渐减小,故C错误;
D.时,,即,反应的平衡常数,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 绿色化学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一种熔盐液相氧化法制备高价铬盐的新工艺,该工艺不消耗除铬铁矿、氢氧化钠和空气以外的其他原料,不产生废弃物,实现了的深度利用和内循环.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铬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高温连续氧化”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固体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已知,则“工序③”中通入____________(填“足量”或“少量”)的气体A更有利于得到重铬酸盐;气体A的固态属于____________晶体;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除气体A外还有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工序④”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常温常压下,“工序④”的溶液中铝元素恰好完全转化为沉淀的为8.37,则____________。(通常认为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时沉淀完全)
【答案】(1) ①. [Ar]3d54s1 ②. 第四周期第VIB族 ③.
(2)Fe2O3 (3) ①. 足量 ②. 分子晶体 ③. NaOH
(4) ①. ②.
【解析】
【分析】高温连续氧化工序Fe(CrO2)2和氧气、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氧化铁、Na2CrO4,氧化铝和氢氧化钠生成偏铝酸钠;工序①中加入水,Na2CrO4、Na2AlO2、NaOH溶于水形成溶液,Fe2O3、MgO不溶于水,过滤得到滤渣I的主要成分是Fe2O3、MgO;滤渣I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氧化镁和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生成碳酸氢镁,氧化铁不反应,过滤得到氧化铁固体Ⅲ和含碳酸氢镁的溶液物质Ⅱ,热解碳酸氢镁分解生成碳酸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碳酸镁煅烧生成氧化镁;介稳态粗分离得到含、NaOH、的三种溶液,含溶液通过工序④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含溶液通过工序③通入二氧化碳生成和碳酸氢钠晶体;
【小问1详解】
Cr原子序数为24,在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VIB族,由于同一能级轨道电子半满更稳定,基态铬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1,由分析知主要反应物和产物,故“高温连续氧化”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Fe(CrO2)2+16NaOH+7O2=2Fe2O3+8NaCrO4+8H2O;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固体Ⅲ”的主要成分是Fe2O3;
【小问3详解】
由中已知的平衡反应及分析知,“工序③”中通入足量的CO2可以增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更有利于得到重铬酸盐,CO2的固态即干冰,易升华,属于分子晶体,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除气体A外还有介稳态相分离出的NaOH;
小问4详解】
由流程可知,介稳态粗分离得到Na2CrO4、NaOH,则得到无色溶液中含有偏铝酸钠,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工序④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H)4]−的K=。
16. 乙酸是典型的有机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乙酸作为化工原料可以制备氢气,以乙酸为原料制备氢气时的反应:
反应1(热裂解):
反应2(脱羧基):
(1)中形成____________中心____________电子的大π键; ____________。
(2)向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乙酸气体发生反应1和反应2,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部分气体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
①已知之后氢气产率高于甲烷,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定温度下,若在充入容器的乙酸气体中掺杂一定量水蒸气,氢气产率显著提高而产率下降,分析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采用光催化反应技术直接合成乙酸,可符合原子经济学(原子利用率100%)。下列原料组合符合要求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A. B. C.
(4)若利用合适的催化剂控制其他副反应(只发生反应1和反应2),温度为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总压强为力,反应1消耗起始乙酸总量的30%,反应2消耗起始乙酸总量的50%,则平衡时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反应2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_(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体积分数,计算结果用最简式表示)。
(5)研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有重要意义。若室温下将的溶液和溶液等体积混合,恢复至室温后混合溶液中存在。则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____________(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 ①. 3 ②. 4 ③.
(2) ①. 反应1为吸热反应,反应2 为放热反应,温度高于640℃之后以反应1为主 ②.
(3)B (4) ①. 25 ②.
(5)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子碳中心原子与2个氧原子形成2个键,孤电子对数为,价层电子对数为2,为杂化,有2个未成对电子位于2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2个p轨道与杂化轨道互相垂直,分别与1个氧原子的p轨道中未成对电子及另1个氧原子的p轨道中孤电子对形成大键,即在分子中有2个3中心、4电子的大键;
根据盖斯定律,反应1-反应2可得,故该反应的;
故答案为:3;4;;
【小问2详解】
一定量的乙酸气体发生反应1和反应2,反应相同时间,之前氢气产率低于甲烷,说明反应2速度快为主反应,反应1速率慢,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都加快,之后反应1为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更大,反应2 为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小,反应1为主反应,氢气产率高于甲烷;
乙酸气体中掺杂一定量水蒸气,水蒸气与反应生成氢气与,使产率下降,氢气产率升高;
故答案为:反应1为吸热反应,反应2 为放热反应,温度高于640℃之后以反应1为主;;
【小问3详解】
A.该反应还有生成,原子利用率不等于100%,A错误;
B.只有乙酸生成,原子利用率等于100%,B正确;
C.该反应还有生成,原子利用率不等于100%,C错误;
故答案为:B;
【小问4详解】
设初始乙酸物质的量为1ml,则利用三段式分析
,平衡时,总量为,则平衡时体积分数为;
反应2的平衡常数;
故答案为:25;
【小问5详解】
,混合溶液中存在、、,微粒浓度关系存在电荷守恒,由,则,物料守恒、,则、,由,乙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故答案为:。
17. 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的效果,其解热作用缓慢而持久,刺激性小,极少有过敏反应.某科学小组设计如下转化流程在实验室制备对乙酰氨基酚(部分产物已略去):
(1)苯酚的俗称是____________.步骤Ⅰ反应温度须控制在,采用的控温方法为____________.
(2)步骤Ⅱ的反应原理为 ,反应装置如图甲所示.该科学小组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对氨基苯酚钠的产率,数据如表:
①盛装溶液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
②通过实验数据,可知最佳反应温度为____________℃.
(3)步骤Ⅲ中硫酸的作用是析出对氨基苯酚,若加入硫酸过多或过快,可能导致发生的副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__.
(4)步骤Ⅳ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其中,冷凝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反应结束后,得到的晶体需用冰水洗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科学小组用苯酚进行实验,该实验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总产率为55%,实际得到对乙酰氨基酚____________g.
【答案】(1) ①. 石炭酸 ②. 冰水浴
(2) ①. 三颈烧瓶 ②. 45℃
(3) ①. ②. 正四面体形
(4) ①. 冷凝回流 ②. 洗去杂质并降低对乙酰氨基酚的损失
(5)33.22
【解析】
【分析】苯酚在0~5℃与HNO2反应,生成,与Na2S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生成的在硫酸的作用下析出,与(CH3CO)2O反应生成。
【小问1详解】
苯酚俗称石炭酸;步骤Ⅰ反应温度须控制在0~5℃,采用的控温方法为:冰水浴;
【小问2详解】
①,由图可知,盛装Na2S溶液的仪器名称是:三颈烧瓶;
②由实验数据可知,产率越高,对应的反应温度越合适,最佳反应温度为45℃;
【小问3详解】
步骤Ⅱ除了生成还生成Na2S2O3,若加入硫酸过多或过快,可能导致Na2S2O3与硫酸反应生成SO2和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中S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无孤电子对,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
【小问4详解】
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反应结束后,得到的晶体需用冰水洗涤,其目的是:洗去杂质并降低对乙酰氨基酚的损失;
【小问5详解】
用0.4ml苯酚进行实验,理论上生成对乙酰氨基酚0.4ml,质量为:0.4ml×151g/ml=60.4g,对乙酰氨基酚的总产率为55%,实际得到对乙酰氨基酚:60.4×55%=33.22g。
18. 有机物H是合成一种新型药物的中间体,其一种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1)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B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和两步反应的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M与C含有相同元素且相对分子质量比C小14,则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M的结构有____________种,写出其中一种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①M为芳香类化合物,除苯环外不含其他环,且含有两个官能团;
②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5)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以1,4-丁二醇和苯胺()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无机试剂任选)。
【答案】(1) ①. 邻二甲苯 ②. 羧基 ③. 氧化反应
(2)→+H2O (3)保护氨基不与羧基发生反应,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4) ①. 3 ②.
(5)
【解析】
【分析】从有机合成图中可以看出,根据反应条件,A→B是氧化反应,从C的结构上不难看出,是苯环上邻位的两个羧机通过分子内脱水反应而成,故B是邻苯二甲酸,A是邻二甲苯,通过D、E、F的分子式及结构式可以推出,D→E、E→F都是成肽反应,故E为,F→G是肽键的水解反应,最后由C和G反应生成H;
【小问1详解】
由分析,A的名称为邻二甲苯,B是邻苯二甲酸,其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羧基,A→B的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小问2详解】
由分析,E→F的化学方程式为→+H2O;
【小问3详解】
设计D→E和F→G两步反应的目的为保护氨基不与羧基发生反应,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小问4详解】
C的分子式为C8H4O3,M与C含有相同元素且相对分子质量比C小14,如果小14是少CH2,且要含苯环,不饱和度太高,考虑相对分子质量比小14是少一个O多2个H,即M分子式为C8H6O2,由于M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含醛基,且分析分子式可知有两个醛基,两个醛基在苯环上处于邻间对共有3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的为对苯二甲醛,结构简式为;
【小问5详解】
以1,4-丁二醇和苯胺为原料制备,参考题中A→B→C及C+G→H,先将其氧化为丁二酸,再用P2O5转化为丁二酸酐,与苯胺反应得目标产物,的合成路线为。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将金属棒用导线及小灯泡连接,同时插入的溶液中
比较的金属性
B
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
比较的氧化性
C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再加入溶液
比较的大小
D
向酸性溶液中通入某无色气体
验证该气体为
温度/℃
25
45
55
65
产率/%
52.6
64.7
62.5
588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共9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文件包含江西2024届高三3月29日金太阳联考试化学卷pdf、化学381C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卷docx、高三化学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