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统编版)
14现代文文阅读(散文)-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14现代文文阅读(散文)-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考点梳理
散文大致分为三类: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描写性的散文—— 写景状物类,抒情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第一类我复习专题将其归为“叙事文”中复习,第三类初中不作要求。本专题复习的“抒情文阅读”即指第二类写景状物类抒情散文。此类散文又有两小类: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 ):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散文特一是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二是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阅读考点:
1.理解词语的含义(表层、深层)。
这一考点基本与其它文体的阅读相同。不过,抒情散文最讲究语言美感,所以分析(或赏析)字词的含义尤其重要,往往一个字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和内涵,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感,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语言中字词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字词的含义一般可从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2.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内容上,结构上)。
这一考点与叙事文阅读的查考基本相同。在抒情散文中,句子的表达作用一是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点明中心、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和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作用。二是在文章内容上表现景物的特点、表作者情感、突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等方面来解答。
3.概括作品或文段内容。
抒情文虽然也有叙述的内容,但与叙事文以事件或人物为叙述中心不同,抒情是以表达情感为目的,所以概括内容一定要把作品表达的主要情感或思想突出出来,所以不能简单地介绍写了什么(描写了什么景或物),而要说明表达了什么。
4.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抒情散文以“情”为核心,与散文“形散神聚”之“神”有关。有的作品的“情”是单一,阅读便知,有的作品中的“情”是变化的,阅读时就要注意作者的“情”有哪些变化,了解变化的因由以及作者是如何与描写景物相结合表现这些变化的方法。
5.指明文章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索,以事为线索;可以以人为线索,以情为线索;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索,以地点为线索。
6.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这一考点是抒情散文考查中重要考点,品味语言就是品味情感,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旨。品味语言是对作品文段中字词或句子进行赏析,它比简单的分析要高出一层次,即要高到词句的“情味”“美感”“内涵”上,而不是简单的解释内容,要有主观的评价。鉴赏形象一般指所描写的景物形象,说明其特点和寄寓的作品意义、承载的作者思想即可。
7.分析写法方法。
抒情散文中的写作方法与叙事文一些有很多,除了同样常用的修辞手法一以类外,抒情散文中最常用有五种写作方法:象征、扬抑、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杨抑:“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扬,即表达肯定、赞美的感情;抑,即表达否定、批判的情感。在作品中,先行的“抑”或“扬”只是铺垫,或作引子,而“欲”之所“扬”或“抑”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与作品主旨有关的思想情感。
借景抒情:即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或蕴含情感,与诗歌相同。
借物喻人:即通过描写景物的特征来歌颂赞美一类人或人的某一种精神品质。
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某一物的情状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诗歌相同。
8.表达感悟,抒写感想。
抒情散文,往往情感丰富,思想深刻,阅读考查的第后一题经常是要求学习表达感悟,抒写感想,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思想,然后结合现实生活谈及与作品思想有关的道理。
现代文阅读(一)
山一样的屋顶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撩的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 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三十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天,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完屋顶下了梯子,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一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在屋顶不肯下来接电话。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地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赶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在他看来,屋顶是自己家的,就该由他这个一家之主来修补。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守着,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送到异乡做他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就像山一样的屋顶,不会在父亲的面前动摇、崩塌。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如坐废墟的苦楚。
(有删改)
1.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制止修屋→ →执拗修屋→ →回忆盖屋→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4.“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如坐废墟的苦楚。”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1.回忆修屋;坚守老屋;爱如屋顶
2.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看着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修补屋顶时的极度担忧。
3.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父亲盖木屋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说明木屋凝聚着父亲一生的心血,寄托着对家人全部的爱。
4.子女在“屋顶”的荫蔽下,要学会感恩,支撑、呵护亲情,让亲情像屋顶一样牢固。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家人的依靠。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记叙文顺序。解答时明确记叙文的三种顺序:顺序、插叙、倒叙及其分别具有的作用。根据文章的内容做出判断。大多数时候考查插叙的可能性大。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本题考查字生对文草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本文以“修屋”为线索组织材料,第①段写母亲制止父亲修屋;第②段‘ 我”回忆帮父亲建屋、修屋;第③④段写父亲执拗地自己修屋,固执地坚守着老屋;第⑤段回忆父亲建造老屋,第⑥段感悟到父爱如屋顶。根据给出情节的提示,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回忆修屋;坚守老屋;爱如屋顶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第②段画线句是对母亲的描写,“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对上了年纪的父亲冒险修屋时的极度担心。
故答案为: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看着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修补屋顶时的极度担忧。
3.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第⑤段是插叙,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上文的“修屋”联想到父亲当年建屋的经历,揭示了父亲对这栋木瓦房不舍的原因,丰富了父亲的形象,赞美了父爱的伟大。
故答案为: 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父亲盖木屋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说明木屋凝聚着父亲一生的心血,寄托着对家人全部的爱。
4.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就像山一样的屋顶,不会在父亲的面前动摇、崩塌”“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可知“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如坐废墟的苦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在父母的照顾下茁壮成长,“屋顶”就像是维系在我们之举的纽带,是亲情的映照, 需要子女不断去呵护,让亲情像屋顶一样牢靠。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具体做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子女在“屋顶”的荫蔽下,要学会感恩,支撑、呵护亲情,让亲情像屋顶一样牢固。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家人的依靠。
现代文阅读(二)
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 那些榆、槐、楝早经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的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大装了,这时梧桐树本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朵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了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来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5.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6.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波浪线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7.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 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8.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试分析这样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5.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6.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7.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 “我” 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8.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 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点评】⑴ 本题考查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内容或特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从段落中提取出相关的词或短语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5.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依据"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6.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把梧桐比作女子,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 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故答案为: 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7.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从文中“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可以概括出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 “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故答案为: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 “我” 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8.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远在他乡,关心家乡的燕子,以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故答案为: 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 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现代文阅读(三)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以及给我高烧退了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又在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边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9.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在废品站里,初识丁香花→ ,二识丁香花→ , 三识丁香花
10.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体会句中“苦味”的含义)
②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2.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作者从丁香花儿的特点中获得的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9.在收音机里;在胡同路灯下
10.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
11.①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由于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深层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表现内心感到苦闷、忧伤。②运用联想和排比手法。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12.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丁香花,不争不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可补全题目中三次认识丁香花的内容。文章在第一段首交代,“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第三段段首“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第六段段首“深夜里, 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分别交代了三次认识丁香花的缘由,据此即可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在收音机里;在胡同路灯下
10.本题考查段落语句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是由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中的故事,引出了想一睹丁香花真容的想法,从而有了第三次我看到丁香花,介绍丁香花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内容;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答案为: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
11.①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在句子中的内涵。“苦味”本义指味道的一种,在句中指的是自己没有通过考试内心的“苦”,即忧伤。
②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三句话句式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当时看到丁香花时的联想,表达我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①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由于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深层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表现内心感到苦闷、忧伤。②运用联想和排比手法。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12.本题考查内容要点的概括。本文写了作者三次认识丁香花的经历,可以结合三次认识的内容来概括答案。第一次是在书籍中认识丁香花的,通过书中的介绍,我了解到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由此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第二次是在相声中引发了想一睹丁香花真容的想法,没有深刻的感悟。第三次亲眼看到了丁香花,它长在胡同深处,却默默地开花,以此感悟到我们也应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我们也应如花一般不争不抢。
故答案为: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丁香花,不争不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现代文阅读(四)
丁香花
杨 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地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再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得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地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13.仿照示例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 二识丁香花→ 三识丁香花。
14.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6.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从丁香花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
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案】13.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深夜里,在胡同的路灯下
14.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以及“我”的故事的叙述。
15.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16.①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
②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③丁香花,不争不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
④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本文写了“我”三次认识丁香花的过程:第一次,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中初识丁香;第二次,“我”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再次认识丁香花;第三次,我工作后,在深夜回家的胡同路灯下认识到丁香花的默默无闻。
(2)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以三次对丁香花的认识,表达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认为我们的人生应像丁香花那样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并默默无闻的奉献。
13.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第①②段写初识丁香花的经历,第③段写二识丁香花的经历,第④—⑦段写三识丁香花的经历。二识丁香花的关键句子是第③段“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三识丁香花中的关键句子是第⑥段“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依照示例:(在什么地方)+识丁香花的形式来概括即为: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二识丁香花,深夜里,在胡同的路灯下三识丁香花。故答案为: 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深夜里,在胡同的路灯下
14.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判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首先确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本句出现在文章的中间,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承接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引出下文对现实中的丁香花,“深胡同里”“春天里”叙述了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也引出下文我的故事,我因“重度失聪”“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感悟人生。
故答案为: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以及“我”的故事的叙述。
1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三个句子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可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强化作者感情,在这里运用排比,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因为陈涌泉的相声里讲了乾隆和刘墉对对联时巧妙运用丁香花的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从而也增强了文章气势,强调了作者对丁香花的赞美。
故答案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1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结合第②段“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由此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结合第⑥段“深夜里”“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以此感悟到我们也应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结合⑦段“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可以感悟到我们也应学会自我沉浸;结合⑦段丁香花的“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可以看出丁香花的生长环境的恶劣,可是依旧“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以此感悟到我们也不应该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故答案为: ①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
②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③丁香花,不争不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
④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现代文阅读(五)
老家的柿子树
杨德胜
初夏到来,柿子树就开出一朵朵如鞋眼扣样的黄瓣白蕊花,一阵挟带闪电余光的风吹过,无数的柿子花如天女散花浇洒一地。苕田里、树根座上,堆砌出厚厚的绒。不细看,还以为是老天爷错了季节,在初夏下起雪来了。我就与小伙伴们将柿子花拾起,用棉线穿成一串串。有许多姓,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更显秀气乖巧。在操场上、教室里、放学路上,弥漫着柿子花的淡淡清香,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柿花落下,一个浪漫的季节过去。柿子树上调换频道,长出一颗颗嫩绿的青春豆来。盛夏中,火辣太阳的烘烤,给青涩的柿子灌注阳气。频繁的雨水,给柿子洗着淋浴,把上天的营养传递到柿子的内核。等柿子如小鸡蛋般大小,父亲就会打下一箩筐,用锤子砸破,放进一个缸里,加少量清水,然后,将几副麻线渔网放进去,浸润半个月时间。这是要用青柿子油,浸染麻线网,等于是用柿子青春的血浆,给麻线网上油。据老辈人讲,青柿子油不仅使麻线网沥水不腐,而且色泽紫润、油光发亮,麻线坚韧柔绵,不会轻易被激流中的杂草石头挂断,可以大大提高渔网的使用寿命。
时到中秋,柿子红了。它轻抿初霜,由表入里,零星地在某一个枝丫上,探出一个红头来。这个季节里,我每天会守在柿子树下,仰望树冠行注目礼,指望天上掉下红柿子来。每天早上,总是早早起床,到柿树下的苕藤中搜索。心里想着,一夜到亮,就没有哪阵风儿将熟透的柿子吹落?我们还备起了十多米长的细竹竿,专门用来敲红柿子。
到了深秋时节,柿树上绽放万只灯笼,大人们就爬上柿子树,每个枝丫上可以承载一人。柿子树上一下子爬上去七八个人,他们如猴一样,蹲在枝丫上,边吃着柿子,不时向树下扔几个,照顾树下几十张馋嘴。记得有一天,全生产队男女老少齐聚柿子树下,开成了一百多号人的柿子宴。经过一天的折腾,高大的柿子树残叶横飞、柿核遍野,纽扣一样的蒂儿一地狼藉,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村里人咂巴着甜腻的嘴巴,酣然入梦。
之后,外出求学或工作,回家时,远隔三五里,就可以看见老屋旁的柿子树。这,就是我回家的路标。在我温暖而潮湿的眼中,柿树幻化成父亲的身影,在向我挥手。清风抖动叶片,在欢迎我回家。
1987年10月,清江隔河岩水库蓄水,老屋旁的柿子树产下了一千多斤柿子。据老辈相传,这是它两百年来产柿子最多的一年,也成了它生命的最后一次彩排。因无法迁移,父辈们将它砍倒,锯成5户移民新居堂屋的门槛和门额,把它的魂灵迁到山上,嵌在新宇,福荫着一代一代移民。只有那粗壮盘虬如龙的根,存盘着两百年世事沧桑,永远植在180米水位下,成为老柿树安放在龙宫的化石……
17.请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18.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①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
②粗壮的柿树抽空了真气,疲惫得如一位苍老的父亲,在秋风中颤抖着身骨。
19.说说最后一段交代柿子树产下一千多斤柿子的作用。
20.结合文章说说老家的柿子树象征着什么。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柿子树的情感。
【答案】17.孩子们把柿花项链挂在颈项上。;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大人们收熟柿子。
18.①“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两个词写了柿子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以自己的慷慨和美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将柿子树比作“苍老的父亲”,突出了柿子树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无私品质。
19.让柿子树的结局有了神秘色彩,老树通灵,将最后的生命化为惊人的果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了自己,读来极具感染力。
20.柿子树象征着像父亲般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
21.小时候对柿子树的花果十分喜爱和期待;外出求学或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心灵的依靠和归宿;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 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看句段的位置,一般三个位置,开头、结尾、中间。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方面1、总结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 内容方面 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1、总结上文,点明主旨。2、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但应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地描述。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 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17.第一段“初夏到来,柿子树就开出一朵朵如鞋眼扣样的黄瓣白蕊花,我就与小伙伴们将柿子花拾起,用棉线穿成一串串。有许多姓,将那串串柿子花当成项链挂在颈项上”。
第二段“盛夏中,火辣太阳的烘烤,父亲就会打下一箩筐,用锤子砸破,放进一个缸里,加少量清水,然后,将几副麻线渔网放进去,浸润半个月时间”。
第三段"时到中秋,我们还备起了十多米长的细竹竿,专门用来敲红柿子。"
第四段“到了深秋时节,大人们就爬上柿子树,每个枝丫上可以承载一一人。柿子树上一下子爬上去七八个人,他们如猴一样,蹲在枝丫上,边吃着柿子,不时向树下扔几个”。
故答案为: 孩子们把柿花项链挂在颈项上 ;父亲锤柿油浸润麻线网;孩子们敲早熟的柿子;大人们收熟柿子。
18.“暖色”本义是指温暖的颜色,谐趣是指有趣,这写出了柿子花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快乐。
“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 变得枝叶凋零,突出了柿子树无私奉献的品质。
故答案为:①“暖色”指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谐趣”指诙谐有趣。这两个词写了柿子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贫乏的年代,以自己的慷慨和美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疲惫”“颤抖”写出了柿子树经过一天的折腾变得枝叶凋零,将柿子树比作“苍老的父亲”,突出了柿子树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无私品质。
19.写了柿子树的结局,给文章添加了神秘色彩和艺术力。
故答案为:让柿子树的结局有了神秘色彩,老树通灵,将最后的生命化为惊人的果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了自己,读来极具感染力。
20.柿子树,默默奉献,大方地为人们提供果实。象征了父亲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故答案为:柿子树象征着像父亲般为了人们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
21.“ 在操场上、教室里、放学路上,弥漫着柿子花的淡淡清香,给孩子们的补丁衣衫添加了几分暖色,给清贫的生活增加几分谐趣。“作者喜爱柿子树。
”之后,外出求学或工作,回家时,远隔三五里,就可以看见老屋旁的柿子树。这,就是我回家的路标。在我温暖而潮湿的眼中,柿树幻化成父亲的身影,在向我挥手。清风抖动叶片,在欢迎我回家。“,作者出去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家的象征。
” 只有那粗壮盘虬如龙的根,存盘着两百年世事沧桑,永远植在180米水位下,成为老柿树安放在龙宫的化石“,作者对柿子树充满了敬意。
故答案为:小时候对柿子树的花果十分喜爱和期待;外出求学或工作,柿子树变成了心灵的依靠和归宿;对柿子树的结局,作者充满了不舍和敬重。
现代文阅读(六)
槐花一寸深
耿艳菊
①每当想起鲁迅先生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时候,我们家屋前的槐树总会一下子在我脑海中蹿出来,不过是一株,在屋的左侧。
②这株槐树究竟有多久的岁月呢?一个大人刚好抱得过来,树荫匝地,覆盖大半个庭院。花开时节,一簇簇,一串串,花如珍珠,缀满枝头。幽香四溢,挤出院落,弥漫整条胡同,迎向每一个路人的鼻翼。
③听父亲讲起,它是差不多和我同岁的。我出生后,父亲在第二年春天就买了一颗槐树苗种下了。后来,我知道了江浙一带有生女儿而植香樟树的习俗,就跑去问父亲为什么不种香樟树。父亲只是笑了笑,淡淡地说,我当时只是觉得槐树好养,也是一种花,而且你一-天天长大,大人们忙,刚好可以让它陪着你,不至于太孤单。
④的确,我的童年、少年,甚至我前二十年的光阴都是与它密不可分的,点点行行,写满了槐的味道。
⑤记得这株槐树最初的样子,是细瓷碗口粗,枝叶稀疏,花朵寥落,星星点点。不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它已经是一种很美的花卉了。在左邻右舍的孩子眼里,那也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成长的过程中,因了这株槐,添了多少乐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槐树下嬉戏,在槐树下吃饭,也在槐树下数星星……且在每一年的春光柔软的下午,常常爱这样玩,一个个伸开小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去丈量槐的胖瘦。年年丈量,年年如此,却不知人在长,槐也在长。
⑥在花的国度里,槐花是最具平民气质的吧,王谢堂前不需要它,百姓家里倒是常见。令人叹服的是它不仅可作观赏,亦可食用,吃起来满口幽香,让人难以忘怀。在众多的花里,能做得如此体贴周到的也就是槐花了。因此,在过去那吃食不是很丰富的年代,屋前的--树槐花成了最美的期盼。
⑦曾记得,槐花刚展露笑脸时,我已急不可耐,一遍又一遍地催父亲搬梯子摘槐花。我站在树下,仰着脸,四月底的阳光洒在脸上,心里却是一阵紧似一阵,生怕父亲的大手碰疼了花。母亲也在树下,拿着小篮,小心翼翼地接摘下的槐花。然后,母亲清洗,拌面,上锅蒸……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终于可以吃了,一阵香甜的清气在空气中萦绕,吸一口,已经醉了。因了这株槐树,我们每年在它的花开时节都能享受槐花盛宴。然而当我长大成人去外地上学后,再也没有赶上过它的花期,可是梦里梦外总是缠绕着那甜丝丝的气味。
⑧就像人的一生总会磕磕绊绊一样,槐树的一生也不是那么顺水顺风。翻盖新房子时,父亲犹豫再三,还是把它保留了下来。有一年下大雨,屋子漏了,几位叔伯帮忙检修,上到房顶一看,原来是槐树的枝干茂盛,压碎了瓦片,大家都建议把树伐掉,父亲终是舍不得。后来,父亲爬上去,用锯一点点把碍事的枝干锯掉,这才安心。在房屋的左侧是储物棚,父亲每次把那辆机动车推进去都特别费劲,家里人几次三番的劝说伐树,父亲总是无动于衷。
⑨今年的槐花时节,我带着幼子回家看望父母,这是十年之后我再次赶上了它的盛开。傍晚和父母坐在槐树下聊天,槐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落。我突然想到了白居易”薄暮宅门前,槐花深-寸”的诗句,这一寸深里该有多少光阴的故事呀!一寸光阴一寸金,掐指算来,这槐也有近三十年了,它站成了光阴里的风景,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
⑩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始终不肯伐掉它的原因。
(选自2018年4月28日《精神文明报·数字报》,有改动)
22.父亲在小院种的槐树有近三十年的光阴了,有哪些”光阴故事”?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3.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在左邻右舍的孩子眼里,那也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从加点词的角度进行赏析)
②我站在树下,仰着脸,四月底的阳光洒在脸上,心里却是一阵紧似一阵,生怕父亲的大手碰疼了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24.本文以”槐花一寸深”为标题,在行文结构和表达情感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
25.家人几次三番的劝说父亲伐掉槐树,父亲终是舍不得,总是无动于衷。这与课文《一颗小桃树》中的祖母不同意砍掉小桃树,分别有着怎样不同的原因?
[链接材料]
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
(选自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①《槐花一寸深》中的父亲:
②《一棵小桃树》中的祖母:
【答案】22.①“我”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种下一棵槐树;②童年时“我”在槐树下嬉戏玩耍;③父母摘槐花,为“我”做食物;④父亲舍不得伐掉槐树。
23.①“炫耀”本义是向别人夸耀,常含贬义。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写“我”在其他孩子面前夸耀自己家的槐花,引起他们的羡慕之情,表现了“我”孩提时代的天真活泼和童年的快乐。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槐花的喜爱,表达了对以往在家乡的快乐生活的眷恋之情。
24.①槐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②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槐树虽然很普通,但在父母心中是女儿的化身,寄托着父母对女儿深深的关爱之情。③槐花一寸深,年年如是,幽香四溢的槐花象征着美好的亲子之情。④引用诗文为题,增加了文学性,耐人寻味。
25.在父亲眼中,槐树就是女儿的化身,女儿离家上大学,槐树寄托着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祖母知道院中的桃树是“我”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希望“我”能像桃树那样顽强生长,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循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和把握,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语句的关键可以从词语的选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把握,重点是剖析出人物的情感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标题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行文结构以及表达情感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重要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文本,然后从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22.题干要求回答:父亲在小院种的槐树有近三十年的光阴了,有哪些”光阴故事”通读全文,可概括出第③段写“我”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种下一棵槐树;第④⑤段写童年时,“我”在槐树下嬉戏玩耍;第⑥⑦段写父母撸槐花,为“我”做食物;第⑧段写父亲舍不得伐掉槐树。
故答案为:①“我”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种下一棵槐树;②童年时“我”在槐树下嬉戏玩耍;③父母摘槐花,为“我”做食物;④父亲舍不得伐掉槐树。
23.①炫耀”意思是向别人显示、夸耀,是一个贬义词。在文中是贬词褒用,因为“对于一个村落里的孩子来说,它已经是一种很美的花卉了”,用“炫耀”一词,写出了“我”因为拥有槐树而生出的自豪感,表现了“我”的天真活泼和童年生活的快乐。
②“再也没有”,突出“我”自离家后再未遇槐树花期的深切的遗憾之情,“总是”意思是永远地、无例外地,离家之前,“因了这树槐,我们每年在它的花开时节都能享受槐花盛宴”,和离家后的生活构成强烈的对比,强调“我”对槐花盛宴的念念不忘。
故答案为:①“炫耀”本义是向别人夸耀,常含贬义。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写“我”在其他孩子面前夸耀自己家的槐花,引起他们的羡慕之情,表现了“我”孩提时代的天真活泼和童年的快乐。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槐花的喜爱,表达了对以往在家乡的快乐生活的眷恋之情。
24.从文首写到文尾,第①段写“我们家屋前的槐树总会一下子窜过来,不过是一株,在屋的左侧”,最后一段第⑩段写“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始终不肯伐掉它的原因”,槐树一线贯穿,使文章的脉络清晰;槐树始终留在家乡,“站成了光阴里的风景,情深如旧。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看到了槐树,让父母觉得看到了孩子,在他们心中槐树就是女儿的化身,寄托着他们对孩子深深的关爱之情,这是以小见大的手法;“然而当我二十岁去外地上大学时,再也没有赶上过它的花期,可是梦里梦外总是缠绕着那甜丝丝的气味。”我思念槐花,思念在父母面前的无限美好的时光,象征着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爱;引用白居易诗文为题,增加了文学性,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 ①槐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②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槐树虽然很普通,但在父母心中是女儿的化身,寄托着父母对女儿深深的关爱之情。③槐花一寸深,年年如是,幽香四溢的槐花象征着美好的亲子之情。④引用诗文为题,增加了文学性,耐人寻味。
25.①由第③段“听父亲讲起,它是差不多和“我”同岁的。那年十月,我出生后,父亲在第二年春天就买了一颗槐树苗植下了”“我当时只是觉得槐树好养,也是一种花,而且你一天天长大,大人们忙,刚好可以让它陪着你,不至于太孤单”,表现父亲在种树时的良苦用心,他是想让槐树陪伴我的成长;女儿离家上大学,“翻盖新房子时,父亲犹豫再三,还是把它保留了下来”“大家都建议把树伐掉,父亲愣是舍不得”“家里人几次三番的劝说伐掉,父亲总是无动于衷”,女儿不在身边了,但陪女儿长大的槐树还在,在父亲的心中,槐树就是女儿的化身,它寄托着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所以父亲不舍得伐掉槐树。
②《一棵小桃树》中的祖母:祖母理解“我”,知道院中的桃树是“我”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希望我能像桃树那样顽强生长,即使曾经遭遇不幸,“被猪拱过一次”,也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故答案为:在父亲眼中,槐树就是女儿的化身,女儿离家上大学,槐树寄托着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 祖母知道院中的桃树是“我”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希望“我”能像桃树那样顽强生长,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现代文阅读(七)
杨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 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 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日”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26.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27.”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28.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9.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答案】26.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7.“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28.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9.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深刻理解和归纳阐述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品味句子,然后从手法的分析,到情感的表达,主旨的揭示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关键语句深刻含义的阐释能力。阐释句子的意思,要反复阅读句子,既理解其表面意思,又能根据主题和情感的表达需要分析其内在的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事人称的使用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考生平时要掌握叙事人称的常见类型,然后结合语境从人称变化、不同人称的叙事视角对情感的表达的妙处。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行文特点的归纳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从行文结构、行文的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行文特点,然后从文本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角度分析文本的主旨。
26.题干要求理解:大家对积极向上都是认可欣赏的,可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要求回答是否矛盾,并阐述理由。首先二者并不矛盾。“积极向上”肯定是令人欣喜的,我们是生活、工作还是学校,只要是往“上”,往积极的方向发展都是好的。但是作者说一般花木向上“可恶”是有原因的。原文的具体理由是“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作者的意思是你花木不管多么秀美高大迷人,但请别忘了给你提供养料和发展基础的根,也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忘本,缺少感恩情怀。
故答案为: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7.题干要求阐述“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句话出自文末,带有收束全文的作用。从文中“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可以知道,春的神意就是“和平美丽”“十分调和的春光”,就是万物生机勃勃,和谐共生,而不是“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杨柳低调、谦逊、平和而美丽,因此“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故答案为:“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28.题干要求回答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全文主要写杨柳,而中间插入对牡丹等高贵花木的叙述和评价,就是为了对比衬托杨柳的不忘本,懂感恩。其次,多数情况下用第三人称,而第五段中“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这两句用的是第二人称,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了拟人的风味,从叙述人称来看,便于直抒胸臆,加强对牡丹等名贵花木的鄙弃色彩。
故答案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9.题干要求回答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而且为了展现这一主旨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很显然,这篇文章是赞美杨柳的,赞美它内在的谦逊、低调、懂感恩,不忘本。它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名贵花木,表面很“贱”,其实是接地气和超越世俗的名利的傲然姿态。作者为了表现对杨柳的赞美,写了自己对花木本无所谓的喜欢,后来又对牡丹之类的名贵花木进行“批判”,整个行文迂回婉转,令人回味。
故答案为: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现代文阅读(八)
童画
钟小巧
①学校后门的不远处,有个菜场,绿油油的,漫无边际。学校饭堂的青菜,多数的时候是那里供应的。
②我经常看见一辆农用三轮车,满载着嫩绿青菜,突突突,从后门进来,直达饭堂。
③饭堂就在美术室窗外。我教的这些小学生,窗外稍有响动,目光就弹出去了,画画心不在焉的。
④有一天,我正让三年级学生自由画“理想家园”。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来了,除了突突声,还有童稚歌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乍听,以为车上音响唱的。再听,却听出歌词不清晰,歌调也不准确。
⑤同学们笑成了一锅粥。 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三轮车另一侧窜出来,扭秧歌似的扭动着腰身,像极了风中小树。他听到这边吵闹,便扭到窗下。两条蚯蚓样的鼻涕正好从鼻孔爬出来,他吸溜一下,蚯蚓钻进了。不一会儿,蚯蚓又爬出来,他又吸溜一下。如此三番,待蚯蚓快爬到嘴巴时,他吸溜不住了,干脆用衣袖切断,擦,擦,左右开弓,黏糊糊的蚯蚓肉浆,粘在脸蛋上,很快形成鱼鳞片。
⑥哇呀!学生尖叫,有的吐着舌头扮鬼脸,有的低头弯腰作呕吐状。城里学校的这些孩子,衣着光鲜,脸蛋白净。反差太大了。
⑦看到这个小男孩,我似乎看到了儿时的小伙伴。那时的农村,兄弟姐妹多,感冒了就任鼻涕流,让时间去治愈,大人没钱也没时间管。这个小男孩也是这样吗?怎么不上学?他父亲为什么带着他送菜?不知道会影响学生上课?他母亲呢?若是要下地,就带着他种菜不行吗?
⑧我越想越来气,好一阵暴风骤雨,才把神兽们的心思赶回笼。
⑨小男孩似乎觉察到了室内的不友好,便躲在窗户一侧,只露出两只黑溜溜的眼睛,瞄向学生的画板。 我的心被那目光戳了一下。
⑩第二天,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突突突地来了,但没见小男孩,只见到他的父亲。他来美术室找我,毕恭毕敬地递给我一张画,说,我儿昨晚画的,让我交给画画老师。他接着又说,我儿读二年级了,昨天感冒,上学要去江对岸,太远了,我担心这娃感冒加重,就没让他上学,带着来送菜。他说昨天看到你们画“理想家园”,他也画了。听其口音,知是外地人。我问,来广东多久了?他咧嘴一笑,挠挠头,说,近十年啦,一直在这里种菜,小孩都在菜地出生的,他很小就爱在地上乱涂乱画。
⑪我认真看了看画。画里是一片绿色的青菜,青菜中间有一个灰色工棚,工棚旁边还有一幢高楼,楼前有个池塘,岸边有个人在钓鱼,有个女人站在一旁,像是看鸭子嬉戏。最醒目的,是歪歪扭扭写在高楼上的字:理想家园。
⑫不知怎的, 我的心又被戳了一下。不是惊喜。说实在话,这画并不咋样,说是理想家园,应该是现实家园吧。我决定去那个菜场看看。
⑬说来惭愧,来这里教书十多年了,我从未走近那个菜场。我倾心的,是学校前门的繁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曾有同事揶揄:前门外是城市,后门外是农村。新开发的城区,不都这样吗?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市。曰:城中村,城乡接合部。
⑭那是周末,我约同事户外运动。骑车是真,看菜场是顺带。 从学校去往菜场是水泥路,骑车如风,满眼皆绿,神清气爽。但进入菜场后,变成土路,就不大爽了。近一个工棚处,我们被一只狂吠的狗吓住了。正要调头逃离,一个小男孩跑出来,喝住狗,并向我们招手,怯怯地叫,老师。原来就是那幅童画的作者呀,他没流鼻涕了。这里哪有高楼和池塘?就一个简易工棚而已,周遭都是青青菜蔬。
⑮小男孩进棚去了,一会儿提着个水壶出来,要倒茶给我们喝。这时,听见棚内有人问:“才才,谁来了?”“妈,是老师。”小男孩放下水壶,应着转身就要进去,一个女人坐着轮椅已出现在门口了。
⑯我们惊呆了。我的心再次被戳了一下,原来爸爸有机会钓鱼、妈妈能站起来,就是他的理想。
(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11月03日,有删改)
30. 结合全文,概括三次“我”的心被“戳了一下”的不同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1.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①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三轮车另一侧窜出来,扭秧歌似的扭动着腰身,像极了风中小树。(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学校去往菜场是水泥路,骑车如风,满眼皆绿,神清气爽。(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3. 如果把文章的题目《童画》改为《理想家园》,你同意吗?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30.是因为发现小男孩虽然遭受学生的取笑,依然偷看学生画板上的画画;是因为惊奇男孩把理想家园画成现实家园;是因为被小男孩画中的理想所震撼。
31.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小孩孩心中立下的家园契合。
32.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身体的柔软、灵活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②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在水泥路骑车速度的快,表现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33.【示例1】不同意。“童画”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小男孩以画作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表现出小男孩的爱好学习、坚强的品质;揭示了主旨,表达作者呼吁人们对小男孩及家人、城中村生活的人的关爱。
【示例2】同意。“理想家园”是“我”让学生自由画作的主题,也是小男孩提交给“我”的画作题目,是小男孩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理想家园”是促使“我”要去查看菜场的原因。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照应结尾。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第一次被“目光戳了一下”,结合“小男孩似乎觉察到了室内的不友好,便躲在窗户一侧,只露出两只黑溜溜的眼睛,瞄向学生的画板”分析,因为发现小男孩虽然遭受学生的取笑,依然偷看学生画板上的画画。第二次被“目光戳了一下”,结合“说实在话,这画并不咋样,说是理想家园,应该是现实家园吧。我决定去那个菜场看看”分析,因为惊奇男孩把理想家园画成现实家园。第三次被“目光戳了一下”,结合“原来爸爸有机会钓鱼、妈妈能站起来,就是他的理想”分析,因为被小男孩画中的理想所震撼。
故答案为: 是因为发现小男孩虽然遭受学生的取笑,依然偷看学生画板上的画画 ; 是因为惊奇男孩把理想家园画成现实家园 ; 是因为被小男孩画中的理想所震撼。
3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第①段“学校后门的不远处,有个菜场,绿油油的,漫无边际。学校饭堂的.青菜,多数的时候是那里供应的”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与“我认真看了看画。画里是一片绿色的青菜,青菜中间有一个灰色工棚,工棚旁边还有一幢高楼,楼前有个池塘,岸边有个人在钓鱼,有个女人站在一旁,像是看鸭子嬉戏。最醒目的,是歪歪扭扭写在高楼上的字:理想家园”照应,说明了小男孩能画出真正的理想家园的原因。
故答案为: 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小孩孩心中立下的家园契合。
3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扭”是扭动。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身体的柔软、灵活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②“骑车如风”运用了比喻、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水泥路骑车速度的快,表现了周末户外运动的愉悦心情。
故答案为: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身体的柔软、灵活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②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在水泥路骑车速度的快,表现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33.本题考查标题拟定。“童画”点明了叙事的线索,正是小男孩的画作改变了“我” 对小男孩的看法,从开始的讨厌到最终的理解、怜爱。小男孩以画作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表现出小男孩的爱好学习、不怕取笑、坚强的品质。含义深刻,表达作者呼吁人们对小男孩、小男孩一家甚至是城中村生活的人的关爱。从这个角度思考,不能换。“理想家园”既是“我”让学生自由画作的主题,也是小男孩提交给“我”的画作题目,是小男孩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美好憧憬。“理想家园”是促使“我”要去查看菜场的原因。点明文章的主旨,照应结尾,结构严谨,凸显文章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换。
故答案为:【示例1】不同意。“童画”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小男孩以画作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表现出小男孩的爱好学习、坚强的品质;揭示了主旨,表达作者呼吁人们对小男孩及家人、城中村生活的人的关爱。【示例2】同意。“理想家园”是“我”让学生自由画作的主题,也是小男孩提交给“我”的画作题目,是小男孩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理想家园”是促使“我”要去查看菜场的原因。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照应结尾。
现代文阅读(九)
两棵金银花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的正在盛开,一簇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
②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嫩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③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只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来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像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④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的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它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⑤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⑥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略有改动)
34.阅读选文,概括出”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3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
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
36.选文第③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37.选文第④段写”我”精心照料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用意是什么?
38.阅读选文,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34.花期早、花味香;花朵美、开得多,生长快、叶子绿等。
35.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惊喜、欣赏之情。
36.①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种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②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儿和平凡的花香。
37.对比(衬托、反衬),与院中金银花进行对比,突出院中金银花在自由的空间中长势更好,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自由的空间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给你深刻启示,增强感染力。
38.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过分的呵护,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会使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
【解析】【点评】(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抓关键语进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语段,把握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运用的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读懂文章,把握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语句,理解语句表面的意思和深层次的含义。
3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可得:花期比较早。
根据“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可得:有淡淡花香。
根据“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可得:有白黄两种颜色,高雅清洁。
根据“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可得:活泼可爱。
根据“一个劲地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可得:长势良好,叶子茂盛。
3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画线句中的“迫不及待""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金银花人格化,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同时联系"迫不及待""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知,此处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这棵金银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可爱情态。把花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看到金银花开放时的惊喜与赞赏之情。
3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二段中的“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可得: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
根据“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可得: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
3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读文可知,栽在院子里的花,我对其不闻不问,经常忽略,却长得茂盛无比,还开出了众多的花来,散发着香味,让人爱恋。而我特意种在花盆里精心照料的花却"不长高出,也不长粗…"“看来连花都不会开"。院中的花和盆里的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当中,强调了文章主旨:“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无论是花还是人,都不能健康成长。对比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38.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可知,正是因为我的忽略,院子里的金银花才了自由生长的空间,并且在这种自由生长的环境里,长得健康茁壮,开出花来。由花及人,人也需要自由的空间,如果旁人对自己过多干涉与约束,就算提供丰足的物质条件,也只会伤害了天性,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据此表述理解即可。 如: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过分的呵护,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会使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时间
主要内容(温馨提示:写清主要人物和事件。)
初夏到来
盛夏中
时到中秋
深秋时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14 现代文阅读:散文(考点讲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散文的分类,散文特点,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散文的线索,散文的表达方式,散文的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14 现代文阅读:散文(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六军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炼专题14 现代文阅读:散文(含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六军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