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的《戏剧的生命力》)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其独特的脚色制,戏曲能帮助演员跨越自己与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
B.戏剧能实现对历史与现实的表现,正是因为它解决了演员与人物数量上的矛盾。
C.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这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D.追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的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效果不如中国传统戏曲的效果。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戏”“末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的装扮标志与丑相同,都是涂面,但是它的前身与丑的前身完全不同。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而走向完备的过程。
3.下列各句中加点术语与材料中相应术语的含义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
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个字。(4分)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 锁 匠
曹 杰
①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②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用算盘珠子一样的手指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③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④“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⑤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⑥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⑦“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⑧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⑨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⑩“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eq \(○,\s\up1(11))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eq \(○,\s\up1(12))“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eq \(○,\s\up1(13))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eq \(○,\s\up1(14))“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
eq \(○,\s\up1(15))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eq \(○,\s\up1(16))“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
eq \(○,\s\up1(17))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eq \(○,\s\up1(18))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eq \(○,\s\up1(19))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eq \(○,\s\up1(20))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eq \(○,\s\up1(21))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弹子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eq \(○,\s\up1(22))“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eq \(○,\s\up1(23))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eq \(○,\s\up1(24))“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eq \(○,\s\up1(25))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eq \(○,\s\up1(26))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客家古镇“土著”老锁匠,一个是喜欢收藏古锁的城里新客家年轻人,二人本无交集,因锁结缘。
B.第⑨段“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一丝亮光”颇有韵味,既有锁匠对自己制锁技艺的自豪,也有对传统古锁工艺的骄傲。
C.文章写锁匠铺苍劲有力的题字,实则为老锁匠人物形象的虚写映衬,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年轻人的一系列行动。
D.危急情况下老锁匠用古老的工具打开了新式锁具,让年轻人佩服,故事背后,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作者运用了一些极富特点的语词,如“斑驳”“祖辈传下来的”“尘封已久”等,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
B.“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
C.年轻人在锁匠铺里解开了墙上的所有锁,而事故现场的关键时刻却“掉链子”,前后两次开锁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D.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简单的故事中含转折。年轻人接到求助电话及老锁匠冷静打开门锁,均为故事的重要转折。
8.小说第eq \(○,\s\up1(11))段、eq \(○,\s\up1(15))段、eq \(○,\s\up1(25))段三次写老锁匠的“笑”,请简要说明“笑”的不同含义及多次出现的作用。(4分)
9.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谈到,“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请结合本文,谈谈老锁匠身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有删改)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桓公eq \x(A)下eq \x(B)匹夫之士eq \x(C)将欲忧eq \x(D)齐国eq \x(E)而小臣不行eq \x(F)见eq \x(G)小臣之忘民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处士,指有才学而隐居不做官的人,其身份属于平民,即文中的“布衣之士”。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道,文中指“以……为途径”,与《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中的“道”含义相同。
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过秦论》“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的“瓮牖”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齐桓公认为君主自身对仁义有追求才能做到礼贤下士,韩非子认为君主要摆正君臣关系,但不一定要讲仁义。
B.韩非子认为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地位和屈辱待遇,为国家的祸患而忧虑奔赴,体现了为臣者的仁义,值得推崇。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小臣稷的行为失去了为民者的仁义,无论基于什么原因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材料二作者认为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齐桓公的行为与周公旦的做法是一致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4分)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4分)
14.对于见小臣稷一事,两则材料均站在治国层面对齐桓公做出了评价,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邺都①引
张说②
君不见,魏武③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④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⑤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注】①邺都: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于邺城,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磁县东南。②张说(667年~730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历经四朝,三度执掌大政。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相州刺史后所作的。③魏武:曹操,曹丕建魏朝后,尊曹操为魏武帝。④西园:即铜雀园,曹氏父子经常在此聚会赋诗。⑤铜台:即铜雀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三句起势雄壮,高度集中地叙述了曹操创立功业的壮举,当中的“群雄睚眦”更烘托出他的英雄气概。
B.四、五句将魏武帝集勇猛豪雄与风流儒雅一体的英姿活现出来,诗人的赞美、崇敬、向往之情也溢于纸上。
C.八、九句承上启下,雄伟的城郭化为废墟,与上文中描绘的丰功伟绩形成对比;明月如旧,引发追思与感慨。
D.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想追寻往日盛况却徒增惆怅,此中情感与辛弃疾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同。
16.历代诗评家认为此诗具有“慷慨苍凉”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反问,充分体现了他自己编写《史记》绝不后悔的决绝之心。
(2)古人常发生命之思:有悲叹生命短暂的,如《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则表示人类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对“窗”别有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作者的人生悲欢。高中古诗文里的“窗”常常传达出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感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中可回收资源迅速增加,现已达到20%左右,垃圾分类收集以及资源的回收利用势在必行。尽管2000年建设部设立了北京、广州等8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实际进展效果并不理想。2001年,武汉取消了垃圾分类收集;2007年,广州取消了垃圾分类收集,2008年,深圳也取消了垃圾分类收集。为什么这些城市都相继取消垃圾分类收集?这说明我国的垃圾分类收集存在很多问题。
(1)鉴于这样的事实,有关部门提出建立健全垃圾收费,企业和居民征收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这一方面可以补充政府资金缺口,减轻财政负担,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和居民意识到垃圾处理与自身____①____,增强其环保意识。
时至今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收费制度不完善,收费标准偏低,收缴率不高等,难以根本上解决垃圾处理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政府应坚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制定____②____的规章制度,(2)对拒缴、欠缴生活垃圾处理费的予以处罚,保证垃圾处理收费工作的顺利实施;____③____,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并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征收方式,提高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有语病,请将改好的句子写出来。(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拥有应对恶劣环境的独特本领,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一些生物已经能够从雾气中获得水分供自身生存,这为淡水收集系统中功能仿生材料的设计和制造__①__。(乙)研究者们已经利用纳米布沙漠甲虫的集水机理、仙人掌的集水机理以及蜘蛛丝的表面集雾机理等,(丙)开发出了大量相应的仿生集水材料。
雨后的清晨或者潮湿的角落,(丁)人们常常可以发现蜘蛛网上悬挂着大量晶莹的液滴。研究发现,__②__,而其集水能力归因于一种独特的纤维结构,该结构由周期性纺锤节和关节构成,其中纺锤节由杂乱无章的纳米纤维组成,而关节则是由__③__的纳米纤维组成。当天气从干燥转化为潮湿时,蛛丝的结构会产生变化,出现可以储水的纺锤节。这样,当微小的水滴在蛛丝上凝结后,在驱动力作用下会向纺锤节方向运动,从而实现集水。
21.“迄今为止”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甲 B.乙 C.丙 D.丁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外力作用下,当外力达到一定限度时,材料突然破坏,破坏时无明显的塑性变形,这种性质称为脆性;材料能吸收较大能量,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性质称为韧性。
以上材料给我们以广泛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雅礼语文7问卷pdf、雅礼7次语文答案_curves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