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综试卷-高中地理(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编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外电子垃圾的输入,我国华南G镇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电子拆解业)兴起,21世纪初形成“按村分工、家庭拆解”的电子拆解产业集群,其产值占到全镇工业总产值九成以上。2015年,G镇1461家电子拆解企业合并为49家公司,迁入新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生产经营遵守园区的生产标准与环保要求。下图示意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流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电子拆解业市场广阔得益于( )
A. 国内电子产业较落后B. 电子拆解技术成熟
C. 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D. 国外电子垃圾输入
2. 21世纪初,制约G镇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①产业结构单一②企业恶性竞争③环境污染严重④资源面临枯竭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④
3. G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是( )
A. 调动企业积极性B. 规范企业生产C. 弥补劳动力不足D. 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20世纪80年代未,当时我国电子产业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电子拆解技术,为我国电子拆解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A正确。 20世纪80年代未我国电子拆解技术并不成熟,B错误;C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这只是电子拆解业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市场广阔的主要原因,C错误。 国外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是电子拆解业兴起的原因,并非我国电子拆解业市场广阔的原因,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21世纪初,G镇电子拆解业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九成以上,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依赖电子拆解业,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①正确。同时,由于企业众多,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③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或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因此②和④不正确。故选 C。
【3题详解】
G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使生产经营遵守园区的生产标准与环保要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园区建设有助于整合企业资源,减少无序竞争,促进产业升级,从而规范企业生产行为。 因此,B选项正确。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并非为了调动企业积极性或弥补劳动力不足,也不是单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电子拆解业属于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静脉经济”、第四产业。 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小园地是指由政府或私人机构分配给个人或社区使用的小块耕地,城市居民可以在园地种植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英国的小园地兴起于工业革命时期,目前有30多万个小园地,各小园地在设计和运营上地方特色鲜明。与其他城市相比,伦敦的小园地面积较小,当地居民可就近租赁,种植的农产品仅限家庭消费和捐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发展小园地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就业岗位数量B.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C.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D.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 伦敦小园地面积相对较小是因为当地( )
A. 人口密度大B. 土壤肥力较高C. 市场需求小D. 农业技术先进
6. 小园地发展模式利于( )
A. 提升城镇化水平B. 缓解城区人口压力C. 传承文化和历史D. 促进城乡之间联系
【答案】4. D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小园地种植的农产品仅限家庭消费和捐赠,不能作为谋生的手段,发展小园地不会增加就业岗位,A错;在城市中发展以农业为主要功能的用地,并不是土地资源最好的利用方式,B错;小园地种植的主要是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主要是自己食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用有限,不是主要目的,C错;小园地产出的农作物绿色无残留,能改善居民饮食,提高生活质量,D对。故选D。
【5题详解】
伦敦人口众多,土地租金高,因此小园地面积较小,A对;与土地肥力和农业技术无关,BD错;小园地产出的作物不能作为商品供应市场,与市场需求无关,C错。故选A。
【6题详解】
小园地是城市中的农业用地,作为日常家庭蔬果来源等,种植小园地的也不是从事农业的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无关,A错;小园地不能作为居住用地,不参与社会生产,不能缓解人口压力,B错;小园地位于城市中,与乡村无必然联系,D错;小园地作为农业时代的记忆和传承,让城市人口可以体验农业生活和农业收获,对农业的文化和历史存在传承关系,C对。故选C。
【点睛】在土地规划分类中,园地属于农用地的一种,在规划分类中,是农用地的二级分类,与之同级别的农用地还有耕地、林地等。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在0.5以上的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以上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积雪期是指从积雪初日(连续积雪形成的第一天)到积雪终日(连续积雪消融的最后一天)的时间段,即积雪覆盖在地面的持续时间。五台山(38°25'N~39°27'N,112°44'E~14°28'E)主峰海拔3061.m,为华北最高峰。五台山积雪期为10月至次年4月,积雪面积变化受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五台山积雪面积和气象要素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与五台山积雪面积年内变化最密切的因素是( )
A. 降雨量B. 气温C. 降雪量D. 地形
8. 积雪期内,五台山积雪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高纬度地区B. 高海拔地区C. 河谷地区D. 阴坡地带
9. 5~7月,五台山积雪面积有所增大的原因是( )
A. 降水量增加B. 昼夜温差缩小C. 滑雪人数减少D. 极端天气增多
【答案】7. B 8. B 9. A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中可知,积雪冬多夏少,面积最大时,气温最低,降水最少,因此积雪面积与降水量相关的降雨量和降雪量都是负相关,AC错;低气温下雪融化少,才能形成最厚的积雪,B对;积雪在年内是随时间变化的,但地形是不变的,两者变化上没有联系,D错;故选B。
【8题详解】
五台山区域面积有限,纬度变化小,对积雪影响不明显,A错;由上题可知积雪主要和低温相关,河谷地区和阴坡未必出现低温,CD错;高海拔地区温度随海拔上升而降低,积雪可能出现在这里,B对。故选B。
【9题详解】
5-7月,积雪面积几乎最小,只存在于高海拔小区域范围内,此地人类活动少,滑雪人数对积雪面积影响小,C错;昼夜温差小,但是趋向变暖,不利于积雪面积扩大,B错;极端天气出现概率低,不能对常年积雪情况产生影响,D错;降水量增加对于温度仍处在0℃以下区域来说,增加了积雪的来源,会使积雪面积增大,A对。故选A。
【点睛】影响积雪的主要因素包括:
气温。气温是决定积雪形成的关键因素。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如果长期保持在0℃以下,有利于积雪的形成。温度越低,越有利于积雪的结冰。
降水量。降水量越多,尤其是固态降水,可以增加积雪的量,降低雪线。
地形。地形地貌对雪线高度有显著影响,例如,陡峭的山地不利于冰雪积累,而阴蔽的凹地或平缓地势有利于冰雪积累。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交通、旅游等,通过压实或破坏积雪,间接影响积雪的稳定性和分布。
下垫面。下垫面的类型(如土地、水泥、水面等)会影响积雪的形成和稳定性。
降雪强度。降雪强度影响积雪的速度和厚度。
榆神矿区位于陕北风积沙与黄土过渡带,地下水埋深3~10m。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当地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在土地复垦过程中,研究人员认为在风积沙(粒径以0.075~0.25mm为主)深度40cm以下设置20cm厚的黄土夹层(粒径以0.002~0.075mm为主)是当地最理想的“沙-土-沙”土壤结构(图1)。图2示意降雨强度为12mm/h时,该土壤结构含水率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沙-土-沙”土壤结构中的黄土夹层可以( )
A. 遏制地面沉陷B. 增加土壤有机质C. 减弱风力侵蚀D. 提高土壤保水性
11. 确定当地黄土夹层深度依据是( )
A. 工程投资成本B. 水资源状况C. 植被根系深度D. 地下水埋深
【答案】10. D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黄土粒径小于风积沙粒径,读土壤结构含水率的变化也可知黄土夹层对于含水量的提升较为明显,因此“沙-土-沙”土壤结构中黄土夹层可以形成较为紧密的土壤结构,利于水分保持,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性,D正确;遏制地面沉陷主要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土地复垦措施,黄土夹层的设置对于遏制地面沉陷的作用有限,A错误;增加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分解,黄土夹层不能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B错误;黄土夹层的设置对风力侵蚀的影响小,风积沙层和植被覆盖度对风力侵蚀影响更显著,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是土地复垦的关键环节之一,植被根系深度直接决定了黄土层的深度,以满足植被正常生长的需求,保持土壤稳定性,提高土地复垦的效果,C正确;工程投资成本虽需考虑,但不是确定黄土夹层深度的主要依据,A错误;水资源状况主要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土壤保水能力,而不是黄土夹层的深度,B错误;地下水埋深虽然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但与黄土夹层的深度设置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可采用的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其中根本措施是生物措施。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苏省在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压力持续上升,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的建设任重道远,全面协调经济、自然、社会的关系势在必行。江苏省城市生态水平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南京和苏州的生态水平始终领先全省。下表是江苏省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下图示意江苏省主要城市分布(城区人口: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
(1)推测江苏省城市生态水平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并简述理由。
(2)分析将排水管道密度列入江苏省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的原因。
(3)从生态社会指标角度,指出江苏省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
(4)从生态经济指标角度,分析南京、苏州生态水平领先其他城市的原因。
(5)近年来,江苏省城市间的生态差距逐渐增大。请为江苏省实现生态城市均衡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答案】(1)生态水平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大,依靠庞大的人口和经济体量,可获得更多有利于生态建设的资源。
(2)江苏省(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洪涝灾害多发;排水管道密度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疏水能力和城市内涝的发生频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大;排水管道密度影响城市污水的排放能力。
(3)完善排水、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提高人均工资水平(实现工资增长速度不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4)经济发达,人均GDP和收入较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多;第三产业占比高,经济发展的重心向环保、低能耗、高附加值领域转移的力度大;教育和科技的财政投入较多,科技、教育发达,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持和创新保障。
(5)发挥大(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协作,加快中小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共享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和资源;因地制宜发挥中小城市在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特色生态城市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江苏省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材料,涉及城市的等级、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城市内涝的解决对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江苏省城市生态水平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城市规模越大,生态水平越高。 理由:大规模城市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此外,大规模城市往往拥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小问2详解】
江苏省的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洪涝灾害多发;排水管道密度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能力;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发达,生活生产污水排放量大;排水管道密度影响城市污水的排放能力。综上所述,将排水管道密度列入江苏省生态城市评价指标。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生态社会三级指标包括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污水处理率、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在职员工人均工资等,江苏省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完善排水、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提高人均工资水平。
【小问4详解】
由材料可知,生态经济三级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占GDP比例、教育和科技财政支出等。从上述角度进行分析,南京、苏州经济发达,人均GDP和收入较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多;第三产业占比高,经济发展的重心向环保、低能耗、高附加值领域转移的力度大;教育和科技的财政投入较多,科技、教育发达,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人才、最新的技术支持和创新保障。
【小问5详解】
为缩小江苏省城市间的生态差距,采取的措施有发挥南京等特大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协作,加快江苏地区中小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内城市做到共享城市生态建设的经验和资源;因地制宜发挥中小城市在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特色生态城市,如打造湖泊生态城、沿江沿河生态城等。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出现明显的增暖放大现象(地表增暖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降水强度、降水量、冻土、冰川等要素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高原河流的含沙量。冰川底部温度通常较高,冰川融水沿着底部空隙流动,可将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输送到冰川末端。冻土层不断冻结融化会造成土体疏松,进而影响河流含沙量。图1示意雅鲁藏布江及周边区域,图2为雅鲁藏布江上游不同因素对河流含沙量的贡献率。
(1)从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影响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出现地表增暖放大现象的原因。
(2)推测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3)研究发现,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水的浑浊程度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试从冰川作用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4)说明冻土变化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5)青藏高原水文站稀少,获取的河流输沙量数据有限,但科研人员不赞成大量增加水文站数量。请说明科研人员不赞成的原因。
【答案】(1)青藏高原冰雪覆盖面积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温度较低:气候变暖使冰川萎缩、积雪融化,裸露地面和地表水面积增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温度升高;冰雪面积持续缩小,温度将继续升高。
(2)气温升高,冰雪和冻土融化量增大,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增加;雨(降)水侵蚀和地表径流侵蚀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3)冰川运动过程中,对两侧和底部基岩不断侵蚀,产生大量碎屑,被冰川融水搬运至冰川末端:白天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径流量增加,携带较多泥沙(碎屑)进入河流,河水浑浊度高:夜晚气温低,冰川融水量和径流减少,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河水浑浊度低。
(4)随气温(的季节和昼夜)变化,冻土不断冻结、融化,导致土体疏松,易被侵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增暖放大),冻土解冻天数增加,(解冻的)松散土层加剧地表侵蚀,河流含沙量增大。
(5)青藏高原地质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建设和维护水文站难度大、成本高;生态环境脆弱,大量工程建设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的冰川变化为背景材料,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变暖的影响、冰川作用、河流的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从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影响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出现地表增暖放大现象的原因如下:青藏高原冰雪覆盖面积大,冰雪的反照率高,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吸收作用弱,地表温度较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冰川面积萎缩、积雪融化,裸露地面和地表水面积增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温度升高;随着全球变暖持续,冰雪面积持续缩小,温度将继续升高;因此,青藏高原出现地表增暖放大现象。
【小问2详解】
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的变化趋势:气温升高,冰雪和冻土融化量增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降水和山地降水明显增加,且降水强度增大;
河流含沙量的变化为:随着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大,降水冲刷和地表径流侵蚀能力增强,水土流失现象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小问3详解】
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水的浑浊程度有明显的昼夜变化,是由于昼夜温差大所导致。而浑浊物的来源,主要源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两侧和底部基岩不断侵蚀,产生大量碎屑,且碎屑物被冰川融水搬运至冰川末端;白天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升温快,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径流量增加,携带较多泥沙(碎屑)进入河流,河水浑浊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气温低,冰川融水量和径流减少,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河水浑浊度低。
【小问4详解】
该地气温日较差大,气温季节变化明显,随气温变化,冻土不断冻结、融化,导致土体疏松,易被侵蚀;全球变暖,冻土解冻天数增加,冻土融化,松散土层加剧地表侵蚀,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小问5详解】
从青藏高原本身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及建设维护成本的角度考虑。青藏高原地质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恶劣(高寒、缺氧、冻土广布),交通不便,建设和维护水文站的难度大、成本高;该区域本身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大量工程建设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一级指标
生态城市水平
二级指标
生态环境
生态社会
生态经济
三级指标
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污水处理率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在职员工人均工资
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占GDP比例教育和科技财政支出
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文综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文综 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园地发展模式利于,075~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文综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文综 Word版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园地发展模式利于,075~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文综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文综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园地发展模式利于,075~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