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经典《礼记·经解》中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与人格培育之间的关系,如下一段最有价值:“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这段话涉及文学价值的多个方面。“多识”句讲学《诗经》可以博物、了解自然,“可以观”承认读《诗经》可以观察和了解社会,“可以群”强调文学在凝聚群体方面的功能,“可以怨”是说诗人在困境中能表达真实情感。
就“诗教”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而言,“可以兴”最有价值,它承认文学可以兴发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调。孔子说“《诗》可以兴”,实际已经触碰到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审美地培育人格的作用。明代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他解释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强调诗歌“发其志”的人格启发意义,并特别强调诗歌适应儿童“草木萌芽”的生命特点。如此的“诗教”才可真正起到“趋向鼓舞”、令人“中心喜悦”的作用,亦即“诗可以兴”的作用。
(摘编自李山《“诗教”的启迪》)
材料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传媒的时代,我们又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影、电视、图画充斥着孩子的生活,确有激发他们想象力的作用,但这种想象毕竟是直接的、确定的、图像化的,是类型的、程式的、固定化的。这就产生了读图时代和非读图时代的区别。在非读图时代读文,譬如大家同去看一本书《红楼梦》,一百个人去看,一百个人想象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去看电影、电视就不一样了,大家看到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是完全一样的。而读图则不同,图画会产生一种强制性,让接受者失去自我创造和独立想象的空间。这就产生了一种可怕的隐忧,读图会使儿童的精神想象没有了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这也就是读书和读图的根本区别。读图的这种缺陷,最终会导致孩子们的想象力日益缺失,这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挽救想象力的缺失,就必须恢复诗教的传统。因为诗与视觉艺术有一种本质上的对抗性,它可以激活孩子自身潜在的本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个体生命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何况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一个民族,只有有了想象力,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才会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王宜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诗教》)
材料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呼吁诗教的回归,如钱理群曾说过:“这不仅对儿童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诗教关乎个人成长,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振兴,所以诗词教育应该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一是要重视诗词课外积累,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优秀的诗词中蕴含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传递着努力奋斗的精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着独特的人生体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补充相关诗词,组织与诗词有关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二是要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文化创新。为了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词的能力,需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可以借鉴传统诗教的一些方法,比如吟诵;也可以吸收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来创新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句,在吟诵中感受诗韵,在情境中感悟诗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摘编自孙雅妮《浅论传统诗教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启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名句很多,但李山认为“小子!何莫学夫《诗》?……”最有价值,因为这段话多角度指出了学《诗》的意义。
B. 有些学者反对古人教儿童以人伦,反对古人以歌诗诱发儿童的志意;王阳明认为这些人不解古人立教之意,观点庸俗浅薄。
C. 诗可以对孩子产生良好影响,孩子们都想象力丰富,民族就想象力丰富,孩子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三者有密切联系。
D. 小学语文课堂是实施诗教的最重要阵地,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努力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有补充和讲析诗词等等。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特别强调了其中的“兴”,认为它触碰到了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
B. 材料二认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如果儿童不读诗,就没有想象力,则我中华民族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 材料三指出,由于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未能得到传承与弘扬,不少学者呼吁诗教回归,以便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D. 三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话题是相同的——都围绕“诗教”进行论述,具体写作目的也相同——都倡议恢复诗教。
4. 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5. 某高一语文教师打算每节课补充一首优秀古诗词,尚在犹豫,请你依据上述材料陈述几条理由以坚定其信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片段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哗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片段三:
村景
希梅内斯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
6. 下列对三个文学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片段一中,茹志鹃通过对乡村中秋节风俗习惯的描写,为后文小通讯员的出场做铺垫,也为小说结尾处小通讯员的英勇牺牲埋下伏笔。
B. 片段二中,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体现了香雪的虚荣,也意味着对纯真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C. 片段三中,“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突出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辛苦劳作后,荷锄而归,心情依旧悠然欢畅。
D. 片段三中,诗人沐浴在“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的“奇幻的荒凉村景”下,内心产生了一种浓到化不开的感伤之情。
7. 下列对三个文学片段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运用倒叙手法,将眼前中秋之景与家乡的中秋之景联系起来,既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还有效地舒缓了紧张的气氛。
B. 《哦,香雪》擅长细节描写,通过香雪“举”“拍”“打开”“放”“合”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兴奋。
C. 《村景》善于融情于景,以草虫、畜铃、蝙蝠、牛群、袅袅炊烟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象为意象,来抒发自己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D. 《百合花》巧用童谣、《哦,香雪》妙用比喻拟人、《村景》将现实与想象有机结合,使得三个文学片段都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8. 简要赏析片段三的写景艺术。
9. 月有很多种形态,如新月、残月、上弦月,而三个文本(片段)都选择了“满月”,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这种形态的月?联系全文说说你的想法。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B. “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写出了林中空寂的特点,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C.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袅袅”形容秋风乍起,形象十分传神。
D.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写寒光威迫,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16. 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的诗句______和______。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科举的红利却相当可观,首先,它换取了几乎整个知识界对帝制意识形态的认同。当然,没有这一认同,帝国也可以强制性地独尊儒术,并把所有的反对派都 ① ,就像秦始皇做过的那样。但这样做是没有意思甚至没有意义的。不识字的草民原本就别无选择。帝国自己又不能生产知识和思想。它真正要钳制的,是那些读书人的头脑,只有知识界 ② 地接受了帝制意识形态,帝国“用文化来统治”的战略方针才真正获得了成功。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所谓“知识分子”都心甘情愿地奉帝制思想为圭臬,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它的脚下,争先恐后地为它效劳,岂非“天下归心”?更何况,这些头脑被儒学占领后,就不会胡思乱想,接受和产生什么异端邪说了,而这,恰恰正是帝国担心的,帝国在得其利之余还能去其弊,岂非 ③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 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③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④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20.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1. 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填上恰当的诗句,符合原文意境的一项是( )
A. 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C.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D.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22. 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
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奔跑,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错过了;夏天,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错过了;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的春,错过了春风唤醒田蛙的春。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这才是绿色的生活、生动的世界。
四、写作(60分)
23.(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材料二: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默觚·治篇八》
材料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读了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青年,你对“从众”和“逆众”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自身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D 2. C 3. A
4. ①对比论证。文章把读文与读图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两种方法的利弊。②因果论证。文章指出了读图的危害,并解释了其原因。③举例论证。文章举读《红楼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非读图时代读文的益处。④引用论证。文章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5. ①进行诗教,有多方面的功能,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②进行诗教,能够激活学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对民族精神的发展至关重要。③进行诗教,可以提高学生感悟、鉴赏诗词的能力。
6. C 7. A
8. ①视听嗅结合,诗人先通过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再描摹听觉上的意象,还写到香气,生动细致地突出了村景静谧奇异的特点。②比喻,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声有色,突出了明月的圆润。③借景抒情,整首诗描绘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油然而生一种羡慕、赞美和向往之情。
9. ①片段一的满月虽然美好但不利于进攻,与本次战争的猛烈与艰难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也为后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②片段二通过富有诗意的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寂静、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变化做铺垫。③片段三的满月酷似金盘,暖色调的色彩更突出了诗人对江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10. C 11. C 12. A
13. (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14. (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15. B 16.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2)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3)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17 ①.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②.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③. 舳舻千里 ④. 旌旗蔽空 ⑤.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⑥. 毋吾以也
18. ①赶尽杀绝 ②心悦诚服 ③一箭双雕
19. 语言形象生动。“诚惶诚恐”“拜倒在它的脚下”“争先恐后”形象准确地刻画出“知识分子”心甘情愿的服从的心态。
运用排比、反问修辞,句式整齐。连用三个结构一致的句子,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反问修辞强化了帝制思想对读书人的钳制。
20. B 21. D 22. 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风唤醒田蛙的春;错过了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的夏;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