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光亚学校、致远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 班级开展以“直面风雨,迎接彩虹”为主题班会。两位同学有了如下对话,请你根据他们的对话,写出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小语:面对困难与挫折,中国古代向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在失意的文人中,最让我敬仰的是范仲淹,他说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才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小文:与之类似有杜甫,他一生颠沛流离却一直心系百姓,在自己的草庐被风吹破后,他不是想到自己一个人受冻,而想到了天下和他一样面对困厄境遇的人。为此他发出这样的感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小语:这种甘愿牺牲小我,成全大义的思想一向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正如孟子在谈论“生”与“义”的取舍时就明确表示过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小文:风雨总会过去,在风雨面前我们应该有所坚持,有所期待,就像陆游在《游山西村》里写得: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在黎明前放弃,就能迎接希望的朝阳。
为了推广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组织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学活动。作为其中一员,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2. 下面是“盛唐气象”展厅的文字介绍片段,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苍穹中,大唐是极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行一场名为“大唐风华”的博物展,参观者【甲】(络绎不绝;连绵不断)。此次展览的展品既有镂刻精巧的法门寺地宫珍宝,也有展现唐代风俗的壁上丹青,还有呈现胡风汉俗的三彩陶俑和多元共存的宗教文物……每一件展品无不【乙】(惟妙惟肖;巧妙绝伦)。
回望大唐,不禁感kǎi,那里不仅有羽扇纶巾、才华卓越的大唐诗人,有粗犷豪迈持干戈保卫社稷的英雄将领,也有万国衣冠来朝拜的昂扬气象,汲取四方奇风异俗的bó大胸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唐风华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是那种乐观向上、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那种勇立潮头、敢于创造的奋进精神,那种róng汇天下、择善而从的包容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突出特征。大唐风华不仅在过去对民族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在今天乃至未来也将发挥着重要的启迪和激励。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镂刻(lòu)粗犷(guǎng)衣冠(guān)
B. 镂刻(lóu)粗犷(guǎng)衣冠(guàn)
C. 镂刻(lóu)粗犷(kuàng)衣冠(guān)
D 镂刻(làu)粗犷(kuàng)衣冠(guàn)
(2)根据注音,在田字格内用规范的正楷书写汉字。
①感kǎi ②bó ③róng汇天下
(3)根据语意,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B. 络绎不绝 巧妙绝伦
C. 连绵不断 惟妙惟肖D. 连绵不断 巧妙绝伦
(4)根据语意,在第一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旺盛的吸引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分
②以强大的凝聚力继承了中国商周秦汉文化的优良传统
③以惊人的创造力成就了影响广泛、绵延至今的盛唐文化
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③②①D. ②①③
(5)根据语意,对第二段结尾画横线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今天乃至未来也将发挥着重要的启迪和激励效果
B. 在今天乃至未来也将发挥着重要的启迪和激励作用
3. 下面是不同人物对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击鼓说唱陶俑(见下图)的解说。请你根据材料内容,为同学们介绍这个击鼓说唱陶俑。注意选择突出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
历史老师:这是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它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
美术老师:陶俑头戴帻,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珞珠饰。陶俑上身赤裸,下穿长裤;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扬起,脚掌向上,张口,露齿,眯缝双眼,露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
博物馆教育专员:这件陶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 小文同学听了你的介绍很感兴趣,想在暑假找一个客流量比较小的时间逛逛中国国家博物馆。请你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告诉小文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并提醒他最佳参观时段。
材料
博物馆进馆人次及时段统计表
备注:博物馆周一闭馆,16时30分停止入馆。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共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如鲸向海,似鸟投林
①14岁的夏天,马路两边的熊猫茧正在“爆花”。彼时的杨采采是个并不讨喜的姑娘,瘦瘦的身材,枯黄的头发,细长的眉眼里透着胆怯。她的父亲是海员,长年在海上航行,母亲整天忙于工作。在她看来,自己在父母的眼中,像一朵无足轻重的云,这让她很自卑。
②暑假,母亲像往常一样打发杨采采到了乡下的外婆家。慵懒寂静的下午,杨采采在河边喝梨子水,那时候的杨采采以为,自己的人生就像这梨子水一样平淡无奇。她做的最无聊的事,就是长时间注视着蜗牛,看它在河边横跨一块大石头的旅行。
③日子枯燥无味,直到她遇见了一个放鹅的少年。
④已是七月,杨采采出神地望着四周如披炽焰的万物,一个放鹅的少年,就那样穿过时光,走进她的视野里。
⑤少年赶着一群鹅过来了。少年很瘦很高,皮肤黝黑。少年抓起一把海瓜子,扬起手,空中便多出一道灰绿色的抛物线。“沙沙沙”,每颗都落了地,那群鹅就“嘎嘎嘎”拍着翅膀涌过来。
⑥少年坐在河边,看着他的鹅群。“鹅!”少年突然一声喊,所有鹅都抬起头,屏息侧听,然后“嘎嘎嘎”地回应起来。
⑦这天杨采采很晚才到家,外婆说:“采采,你知道楼下那块荒地被挖了一个大坑吧?”
⑧“有大坑吗?我没注意。”外婆继续说:“那可不,那块地该是有鱼家的吧,已经挖了好一段日子了,不知道要干啥。以后天黑了早些回家,别摔着。”
⑨杨采采并没有把外婆的话放在心上,但是在那个周末的下午,她听到了不寻常的动静。少年正灰头土脸地在那个坑里挖土,他像一只勤快的土拨鼠,吃力地把挖出来的泥土一筐一筐运到一辆板车上。杨采采的出现让少年有些局促不安,他和杨采采对视了好几秒,才缓缓放下手中的铲子,然后轻轻地拍了拍身上的灰。
⑩“我叫陈有鱼。”
⑪“哦,我听外婆说过你的名字。”
⑫“嗯,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怪?他们都说我在做一件蠢事,说我疯了。”
⑬“不会,你的鹅都听你的,这多酷啊。”杨采采露出羡慕的神情。陈有鱼以一种超然的眼光,盯着她说:“我养的鹅会飞,能飞很高很高。”
⑭“能飞多高呢?”杨采采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陈有鱼就指了指天,蔚蓝的天空有半轮残月,像道浅浅的牙印。“能飞到那儿!”说完他嘿嘿地朝她笑。
⑮杨采采偶尔会听到关于陈有鱼爸爸的事情:说他爸爸是养鹅的,整个村子,他爸养鹅最厉害,但他爸在一次台风天出去后就没有再回来。邻居们说陈有鱼的爸爸死了,救了三个溺水的人,自己却没能活下来。
⑯那以后,陈有鱼就开始日复一日地挖土。村里的人都说他疯了,杨采采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陈有鱼爬到高高的土堆上,拿起水壶喝个精光,然后张开细长的双臂箍了一个圆,说:“我要挖一个池塘。”
⑰杨采采惊叫一声:“池塘?”
⑱陈有鱼点了点头,说:“我爸说了,你天性是什么样的,就做你欢喜自在的事情。要想成为一个最厉害的养鹅人,得先给它们建一个池塘。这是我爸的愿望,我要替他完成。”
⑲雨季提前来了,陈有鱼的池塘也完工了,大雨将池塘蓄满了雨水,附近的树叶都漂到池塘中心去了。在漫长的黄昏,陈有鱼把鹅都赶去池塘。鹅见到水,开始加快步伐。它们嘎嘎嘎叫着,伸长脖子,往池塘边探了探,然后扑打着翅膀,哗啦一声,跃入池塘中,先将头埋入水下,弓了弓脖子,反复几下,晶莹的水珠从羽毛上纷纷滑落。
⑳陈有鱼不禁放声歌唱:“蓝天撇下了我,我点起一堆火。点起火,以便做火的朋友;点起火,好进入沉沉的黑夜;点起火,为了更好的生活……”
㉑暑假即将结束,杨采采决定离开前再去看看陈有鱼的池塘。远远地,她看见鹅群在金色的水面上嬉戏,村民们惬意地在池塘边闲聊……眼前的一切,安抚了她的焦灼和忧虑。
㉒开学季,杨采采去学校的图书馆找资料,偶然在书中翻到一张便笺纸,纸上写着一句话——青春最好的年华,如鲸向海,似鸟投林。
㉓那一瞬间,杨采采有些恍惚,她仿佛看见那一个个夏日的夜晚,星空之下,陈有鱼在池塘里一钉耙一钉耙抡得老高的模样。她忍不住勾起嘴角笑:青春最好的年华,是哪怕站在最黑暗的时空,还可以用自己温柔的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如鲸向海,似鸟投林。
(作者;麦淇琳。有删改)
5. 请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梳理杨采采的心理变化过程。
胆怯自卑→______→漠不关心→______→焦灼和忧虑被安抚→恍惚→______
6. 作者是如何表现陈有鱼挖池塘的辛苦的?请结合相关内容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7.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如鲸向海,似鸟投林”的理解。
8. 文中的杨采采和陈有鱼与《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在性格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假如那个夏天杜小康也来到杨采采的外婆家,他会和两人中的谁成为好朋友?请说明理由。
(二)(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让学习快乐起来
①让学习快乐起来,人们就会喜爱、向往学习,就能积极参与学习。实践证明,让学习快乐起来,是激发人们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
②如何让学习快乐起来?儒家经典《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说得很明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就启示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更在于“习”。这里所谓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说文解字·习部》中指出:“习,数飞也。”“数飞”,就是禽鸟练习飞翔,其引申义为人们进行实践和演练。在孔子那个时代,教学内容有许多都是具有实习性的。譬如,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许多内容,要靠书本、靠口授,更要靠演练、靠实习。宋代理学家程颍、程颐进一步解释道:“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A】那么,“习”又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③“习”能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追求真理是人类的天性。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过程,既充满了艰辛,又充满了乐趣。要掌握真理,既离不开“本本”,更离不开亲身实践即“习”。正如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牢》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不习,几乎没学;学而时习,才见功效。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B】
④“习”能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事物能调动人的情绪,让人乐而忘返。【C】而“习”正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习”充满了探索和创新;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东西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出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使人不由得生出实习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⑤“习”能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的乐趣。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乐趣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很难体会得到的。只有在“习”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一步步攀上知识的高坡、事业的高峰,从而获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喜悦心情。
⑥学习的快乐在于“习”,而“习”在于“时”。“时”的含义有三:一是按时,即制定明确的学习时间表,留出专门的学习时间,按时间表学习。二是时时,即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习”贵有恒,有恒心恒行者,方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三是偕时,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方法,不断开拓新境界,从而不断获得新的快乐。
(作者:任萍。有删改)
【文本二】
思政课不仅要在学校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实践中讲。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思政课走出书斋、走出校门,师生背上行囊走进田间地头,奔赴全国各地的村庄进行深入调查,在田野调查中接受国情、民情和农情教育,探索“田野思政”育人模式;温州医科大学医学师生组成的公益团队前往青海玛多、久治,四川色达、理塘,西藏那曲等地开展眼健康义诊,在医疗公益实践中接受生命教育……实践出真知,正如陆游诗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大学生会对当下的国情民情拥有更真切的感知,也能更深切地意识到自身的使命职责。
(节选自《思政课以创新之姿点亮理想之灯》)
9. 根据文本一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10. 下面这则材料放在ABC三处哪一处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英国人亚克敦一生酷爱读书,读书多达7万卷,却连一篇像样的文章也写不出来,一位学者很惋惜地说:“就像沙漠吸收流水,虽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后却连一泓清泉也没有喷涌到地面上。”
11. 文本一第③段和文本二都引用了陆游的同―诗句来进行道理论证,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共1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在京与友人书
屠隆(明)
燕市①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②。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③没鞍膝。百姓竞策蹇驴④,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⑤,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注】①燕市:明都城北京。②烟突:烟筒。③淖(nà)泞:泥泞。淖:烂泥。④蹇(jiǎn)驴:驽弱的驴。⑤罟(gǔ):捕鱼的网。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B. 四时俱备 春冬之时
C. 猿鸟乱鸣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 沉鳞竞跃 浮光跃金
13. 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4. “高峰入云”的“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5. 两文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6. 依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词人登上北固亭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__________”一词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下阕词人怀古咏志,巧妙化用_______________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慨,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17.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下阕时,小文不理解作者为何要极力渲染孙权英俊勇武的风姿,并对他大加赞赏。请结合词作主旨和下面资料解答他的疑惑。
资料:京口是三国时孙权设置的重镇,他将这里作为新都的屏障,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江南。
四、名著阅读(共5分)
18. 阅读《水浒传》,同学们开展了“小银子,大乾坤”专题探究活动。
【聚焦典型】
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梳理探究】
鲁智深给了金翠莲父女十五两银子(其中包括从他人那里借到的一部分)作为返乡安身的盘缠(第二回),处事真是思虑周全;智多星吴用前往石碣村游说阮氏三雄,花了一两银子,便可买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十四回),这一两银子在当时购买力惊人;李逵下山回老家准备带老娘离开时,留下五十两银子给他兄长李达,足见兄弟情深(第四十二回)。
【延伸阅读】
同是初次见面,鲁达后认史进为生死兄弟,而李忠一直入不了他的法眼。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不同的人,被分别出来。史进十两,李忠二两,这个区别,就是境界的区别。鲁达收下了史进的银子,就是接受了史进;鲁达丢还了李忠的银子,就是拒绝了他的人。
(节选自鲍鹏山《新说<水浒>》)
(1)专题探究中,同学们发现小说中很多故事都绕不开银子,请概说宋江或武松的一个相关情节,说说“银子”在其中的作用。
(2)【延伸阅读】中提到银子关乎人的“境界”,鲁达因此对待两人有不同态度,你赞同鲁达的这种做法吗?说出理由并结合小说情节加以分析。
五、作文(共50分)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19.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难忘的经历,有的经历让我们大开眼界,有的经历促使我们成长,有的经历则留在了我们的情感深处。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们总能在过去的时光中找寻到几尾鲜活的鱼儿。
请以“特别的经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 有位学者说“任何一段经历,对于每个人都是很宝贵的经验”,
对于他的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河南省永城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永城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年河南省永城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年河南省永城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文章开篇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1,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31,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