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题型专练 训练17 主观题之地图表格类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题型专练 训练17 主观题之地图表格类课件PPT,共22页。
地图表格类主观题就是将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混合在一起,作为命题载体的题目。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评述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答地图表格类主观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其次,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包括历史阶段性的发展状况与特征、现象与本质、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等方面。最后,根据对图表材料的解读,将材料关键信息与主干知识结合起来回答问题。
1.(2022·淄博二模)(14分)漕运是古代通过水路向都城或其他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宋代漕运发运司平常时间在丰收的地区籴米储备,当某地因灾歉不能完成漕额或逾期未交,发运司便以所储之粮代为上供。尔后,将代发漕粮折算为钱,由被代地区上交。清代,朝廷不断上调漕船附载土宜的额度,对于回空南下的漕船也规定了具体附载物及其数量,过关免税。
漕运体系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有供都城消费的“京师之运”,供战争之需的“兵营之运”,供赈灾济荒的“赈济之运”。当南漕北运的格局形成之后,各王朝首先都没有考虑通过海运的形式来完成赋税的运输。漕运基本上始终是实物赋税的形式,由于漕运而流通的物质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粮食,由于漕粮的持续供应,围绕都城巨额的粮食消费并未促成巨大粮食市场的形成。——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唐朝、明朝三个时期的漕运线路方向作出合理解释。(8分)
答案 解释:从线路方向角度:西汉为东西方向。唐朝为东南西北方向。明朝为南北方向。从原因的角度:西汉定都西北(长安),主要依赖东西向河流运输,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定都西北(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运河的开通。明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得以贯通,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立南北。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漕运的影响。(6分)
答案 简评:维系了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满足了封建王朝军事活动的需要,推动了赈灾救济的实施。调控了市场和物价,促进了商品流通,促成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自由市场的发展,限制了海洋意识萌发和海洋资源的开发。
2.(2022·临沂高三月考)(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胡焕庸线: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摘编自刘静《空间人 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 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提取材料信息,自拟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信息充分,观点明确,论述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 观点:胡焕庸线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论述:胡焕庸线作为我国人口密度划分线,体现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而这种地区差异,又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断加深,近代企业逐渐建立,但是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区,大量人口向这些地区迁移,导致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增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鼓励发展近代企业,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量企业兴办,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反观西部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口密度较小。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而胡焕庸线正是这种不平衡性的体现。
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摘编自《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交流大革命的阶段划分。交流大革命应该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论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前后,世界各文明总体处于相对分散、独立发展的阶段。欧亚文明对美洲、大洋洲尚无认知,世界各地间交流并不密切。1500年前后,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联系,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开发,以西欧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玉米、土豆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总结:综上,世界各地的密切、广泛交流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因此交流大革命应该更改为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
示例二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效率大革命的阶段划分。效率大革命应该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后。论述:1600-1765年间,人类社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并未出现生产效率质的飞跃,并不能产生效率大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动力取代人力,近代工厂取代传统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新的能源和动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智能化程度提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总结:综上,工业革命的开展革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因此效率大革命应更改为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4.(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62年《大地图集》出版,其作者约翰·布劳是荷兰制图师。《大地图集》的买家大多是可以帮助荷兰进行政治和商业扩张的人——国王、政治家、外交家、商人等。右图为其中收录的一幅地图《全新极准世界地图》。——摘编自杰里·布罗顿《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注:①古希腊罗马诸神。正中是阿波罗,代表太阳。周边是其他诸神,代表行星。②托勒密(约90—168),其地心说是中世纪教会认可的宇宙观。③哥白尼(1473—1543),提出日心说,建立新的宇宙观。④精确标注了中国、日本、朝鲜多个城镇的经纬度(参考了明代《广舆图》)。
材料二 世界大洲分布图
(1)地图展现了特定时期作者对世界空间的“洞察”,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释上述观点。(8分)
答案 该地图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垄断海上贸易、争夺海上霸权的历史大背景下制作的。该图较准确地标识了世界主要的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对中国等地绘制也较为准确,表明制图者意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图中各行星围绕太阳并绘制哥白尼像,表明制图者对日心说的认同。以上展示了当时人对世界空间的洞察。但是该图未标识南极洲,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区的轮廓比较模糊,体现当时人对世界还缺乏更为全面的了解。
地图中使用大量古希腊罗马诸神形象,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推崇古典文化;在制图中借鉴了中国明代地图的元素,折射了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地图中托勒密代表了中世纪思想,哥白尼代表近代科学,反映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正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总体上,地图是该时代文化交流的产物。
(2)阅读材料二,围绕“1900—1945年的社会进步”,从不同视角设计补充相关地图信息,并说明设计理由。(要求:用文字表达地图信息,不必图示;设计至少有两个视角,每个视角下至少有两个信息。)(6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题型专练 训练12 主观题之评价评述类课件PPT,共18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题型专练 训练13 主观题之主题观点类课件PPT,共20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题型专练 训练14 主观题之提纲报告类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材料二探究主题,材料三学习主题,材料一,材料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