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5(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难点强化针对练1难点1:文言文阅读(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二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文言句子翻译小题基础天天练8(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二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文言句子翻译难点强化针对练2难点2:文化常识(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二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文言句子翻译小题基础天天练9(附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循环定向集中练1定点1:论述类阅读(附解析)
展开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远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重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创新格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
(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
B.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
C.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
D.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
B.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
C.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得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其精神。
B.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现时代精神。
C.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命之气。
D.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成传统。当前,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许多学者认为,“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的治理思想变化,对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的一次大变革。“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这就使得“礼”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强,实现大一统。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德主刑辅”治理思想。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刑罚也是一种维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上只是为了“济德礼之穷”,不可以滥用。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伦理观念,在内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基础。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上都得到充分体现。
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法治之“典”主要是历代的刑书与律典。“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则”主要散见于各种礼制、民约与规则之中,法治之“则”主要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但也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德配天”的观念使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受到颠覆,也为周代形成“明德慎罚”“以德制罚”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
B.德治以价值认同来凝聚共识、感染人心,法治以强制规范整饬秩序、纠正违失。在维系秩序方面,前者是观念,而后者是手段。
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礼的体系的基本经典与法则,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
D.当前,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探讨了我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中德治法治并重这一重要特征,从历史演变、鲜明特征、规范与实施体系等角度展开论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唐律疏议》中的文字来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德治法治并重,以表明这种治理模式的日趋成熟。
C.文章在论证德治法治相互融通的规范体系时,既指出德治与法治各自的“典”“则”,又在对比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开头提出论述对象,接着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结尾点明写作目的。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是我国古代治理思想的两次重要变化,它们标志着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成熟。
B.我国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说明地方政府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C.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在组织实施方面,既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又倡导一定范围的自律自治,国家和民间各负其责,提升治理有效性。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是通过立法推动美德落地生根的有益实践。
循环定向集中练1
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只有少数的艺术家……能反映时代精神”表述错误,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并无“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描述。B.“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表述不准确。原文说“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是对绘画创作者的要求,“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是对观赏者的要求,但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则未必是这样。C.“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表述太绝对,由原文“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可知“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过程的能力。D.“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可知,倒数第二段举徐青藤的芭蕉证明了画作的生命之气,引用黄宾虹的话论证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故选D。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简单推理的能力。D.“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而不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故选D。
4.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以德配天’的观念使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受到颠覆”错误,原文为“‘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可见,颠覆商朝天命观的是“商周之变”而非“以德配天的观念”,该观念也是在商周之变后确立的。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错误,原文“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可见,并非“都是”,而是“主要是”。D.“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错误,根据原文“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是借鉴而非“遵照和践行”。故选B。
5.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C.“又在对比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错误,文中只是列举出它们各自的典和则分别是什么,并没有把它们二者进行对比。故选C。
6.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标志着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成熟”错误,原文说“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可见,“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并不能标志治理模式的成熟。故选A。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3(附解析):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3(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2(附解析):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2(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1(附解析):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一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1(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