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03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专练03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命题规律】
文言文复习需要突破文言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用法及其规律,近年来这几个考点在高考题中虽没有专门出题考查,但是它们是阅读文言文文本的基础,是解答高考试题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文言文翻译题中的采分点。把文言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能增强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还能防备高考直接设题。高考文言文题型考查有文言文断句、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分析综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观简答题五个题型,逐个击破,并加大训练,循序渐进的复习,可以有力突破文言文阅读这一高考难点。
典型示例
一、(2022·河北邢台·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乃不敢入据三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
B.“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相同。
C.“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
D.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稜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羌人、胡人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
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5.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样的观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
解读人物传记的三大步骤:
第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①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②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第二,围绕事件,抓住评述,分析人物品性。
第三,借助注释、题目,扫清阅读障碍。
专题演练
一、(2022·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用法相同。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跬踟科头: 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5.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三、(2022·湖北·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注】,宗社蒙耻。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四十日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刑部指挥云,不得誊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览其言而壮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真定、怀、卫间,虏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咸愿听泽节制。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飞由此知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
【注】二圣北迁:北宋灭亡后,徽宗与钦宗被金人俘虏北上,最终死在五国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B.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C.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D.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议,关于停战、讲和的主张。当时南宋刚刚建立,朝臣分主战、主和两派。
B.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主管兵籍、军械和军令等。
C.“臣虽驽怯”与“驽马十驾”(《劝学》)两句中的“驽”含义不同。
D.“帝览其言而壮之”与“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壮”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泽以为高宗即位后,会吸取北宋灭亡教训,对某些误国邪说会赫然震怒,严惩其人,不料高宗即位四十天,竟未颁布一项重要号令。
B.宗泽决心亲冒箭石,奋勇争先捐躯报国,高宗对此非常赞赏。后来开封府尹职位空缺,经李纲推荐,就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
C.宗泽鉴于真定等处金兵甚多,于是秘密打造武器,准备主动进攻。又渡河邀集众将共商收复之事,还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做好战斗准备。
D.宗泽慧眼识才,他一见岳飞就认定他是将才,于是命令岳飞将功赎罪,岳飞果然不负所望。宗泽升任岳飞为统制,并且对他传授阵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
(2)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
5.刑部命令,不得誊写、传布赦罪文书到河北东、西两路和陕西蒲、解二州,此举是何原因?有何后果?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四、(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节选自苏洵《嘉佑集·卷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B.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C.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D.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通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白天放烟称“烽”,夜间燃火称“燧”。此指军队的警戒工作。
B.斥堠:即斥候,指侦察兵或侦察敌情,也指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文中意思为后者。
C.“缒兵”之“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之“缒”皆为“用绳子拴着往下放”。
D.“知势则不沮”“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神辱志沮”中的“沮”字都为丧气、颓废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也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要想取得战争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之长与敌人对抗,将我方之短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阐述了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D.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2)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5.苏洵提出“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他认为要让士兵持续保持对胜利的渴望,这四养中何者最重要?请结合文章加以简析。
专练03 文言文阅读
真题回顾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C
2.C
3.A
4.(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5.(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命题规律】
文言文复习需要突破文言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用法及其规律,近年来这几个考点在高考题中虽没有专门出题考查,但是它们是阅读文言文文本的基础,是解答高考试题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文言文翻译题中的采分点。把文言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能增强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还能防备高考直接设题。高考文言文题型考查有文言文断句、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分析综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观简答题五个题型,逐个击破,并加大训练,循序渐进的复习,可以有力突破文言文阅读这一高考难点。
典型示例
一、(2022·河北邢台·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乃不敢入据三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稜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
B.“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相同。
C.“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
D.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稜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羌人、胡人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
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5.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样的观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B
3.C
4.(1)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败坏了国家大事!
(2)不遇到盘根错节(或弯曲的树根、交错的枝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
5.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分析: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去敖仓不过百里”,“去”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之间的距离,语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流亡”是“青冀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数”,“万”是“数”的状语,“青冀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含义不相同”错误。两个“捐”含义相同,均为“舍弃”的意思。句意: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C.正确。“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都指朝廷。句意: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D.正确。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错误。从“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可知,虞诩是被朝廷任命为朝歌县长,而不是虞诩自己请求赴任朝歌长。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考虑;“微”,如果没有;“庶几”,恐怕,“败”,败坏。(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别”,鉴别;“秋”,时机;“此……也”,判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虞诩针对邓骘打算放弃凉州的决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了凉州这一天然的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就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蔓延,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
参考译文:
大将军邓骘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才不敢占据三辅作乱。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骘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稜。马稜说:“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之担忧。”马稜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
【方法点拨】
解读人物传记的三大步骤:
第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①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②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第二,围绕事件,抓住评述,分析人物品性。
第三,借助注释、题目,扫清阅读障碍。
专题演练
一、(2022·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用法相同。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B
2.C
3.D
4.(1)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
(2)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
5.①胡服骑射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②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③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袭”是动词,“远方之服”是其宾语,二者之间不宜断开,排除CD;“畔学者”“离中国”是对称结构,中间宜开,排除A。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A.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意思、用法相同。句意:现在我准备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来教导民众/写《师说》来赠给他。B.解说正确。C.“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两句中的“中国”含义不同。D.解说正确。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生病”错误,原文“吾固闻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病”,忧虑、不满。再根据公子成对武灵王的一番话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的原因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对这件事儿。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狂夫”,狂狷的人;“知”,通“智”,理智;“戚”,担忧。(2)“是以”,因此;“因”,根据;“厚”,对……有益。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可知,从圣人的做法谈起,强调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结合“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可知,武灵王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结合“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可知,说明施行胡服骑射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性。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来教导民众,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緤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緤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中原地区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鄗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
二、(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跬踟科头: 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5.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答案】1.B
2.C
3.B
4.(1)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5.①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②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③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山居”指“生活在山野之中”独立成句;“五谷所生”作主语,与“非麦而豆”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C;“豆饭藿羹”并列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正确。B.正确。C.《促织》中的“被”意为“覆盖”,意义不同。句意: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D.正确。“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句意: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错误。原文“听从人之甘言好辞”“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是说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私”,占有;“说”,通“悦”,使……悦。
(2)“为”,因为;“故”,缘故;“度”,计划;“度义”,考虑到这样做合宜;“是”,认为正确。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可知,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结合“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可知,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结合“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可知,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组织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全部加上不足三十万,而且其中还要包括杂役人员。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穿着盔甲的军队有一百多万,战车有千辆,战马有万匹,勇猛的士兵,赤脚不戴头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清。秦军战马精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不可胜数。崤山东面的六国军队,披盔戴甲参与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能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秦兵与崤山东面的六国兵士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贵、乌获一样的勇士作战,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与把千钓重力直接压在鸟卵上面没有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诸侯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缺乏,却去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勾结在一起相互吹嘘,个个都说:‘听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向东夺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断了上党地区,那么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侍奉秦国就安全,不侍奉奉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要国家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替大王着想,还不如侍奉秦国。秦最大的希望没有比得上使楚国削弱了,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国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王面向西侍奉秦国来进攻楚国,做秦国的城邑,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因而秦王派使臣向大王的传命小臣献上书信,敬待大王决定。”韩王说:“幸亏您教导我,我们韩国愿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的属国,并且把宜阳献给秦国。”
三、(2022·湖北·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注】,宗社蒙耻。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四十日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刑部指挥云,不得誊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览其言而壮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真定、怀、卫间,虏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咸愿听泽节制。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飞由此知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
【注】二圣北迁:北宋灭亡后,徽宗与钦宗被金人俘虏北上,最终死在五国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B.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C.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D.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议,关于停战、讲和的主张。当时南宋刚刚建立,朝臣分主战、主和两派。
B.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主管兵籍、军械和军令等。
C.“臣虽驽怯”与“驽马十驾”(《劝学》)两句中的“驽”含义不同。
D.“帝览其言而壮之”与“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壮”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泽以为高宗即位后,会吸取北宋灭亡教训,对某些误国邪说会赫然震怒,严惩其人,不料高宗即位四十天,竟未颁布一项重要号令。
B.宗泽决心亲冒箭石,奋勇争先捐躯报国,高宗对此非常赞赏。后来开封府尹职位空缺,经李纲推荐,就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
C.宗泽鉴于真定等处金兵甚多,于是秘密打造武器,准备主动进攻。又渡河邀集众将共商收复之事,还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做好战斗准备。
D.宗泽慧眼识才,他一见岳飞就认定他是将才,于是命令岳飞将功赎罪,岳飞果然不负所望。宗泽升任岳飞为统制,并且对他传授阵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
(2)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
5.刑部命令,不得誊写、传布赦罪文书到河北东、西两路和陕西蒲、解二州,此举是何原因?有何后果?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答案】1.C
2.B
3.C
4.(1)臣下以为皇上(必定)勃然大怒,降黜奸邪,升进贤能,以期中兴王室。
(2)宗泽威望一向显著,既已上任,首先逮捕诛杀了几名窝藏盗贼的坏人。
5.原因:当时这些地区都被金人占领,朝廷担心誊写、传布赦罪文书到该地会得罪金国。后果:①打消了天下百姓的忠义之气;②自行断绝了与当地百姓的领属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宗泽又开掘五丈河,来打通西北商旅线路。防御器械已经齐备,屡次上表请求皇帝回京。然而皇帝采用黄潜善的意见,决心前往东南,没有回复(宗泽的奏章)。
“通”作谓语,“商旅”作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请帝还京”是兼语句式,“帝”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还京”的主语,因此应从“还京”后断开,排除B。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表述正确。B.“主管兵籍、军械和军令等”错,应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等”,“主管兵籍、军械和军令等”的为兵部。C.才能低劣;跑不快,劣。两句中的“驽”含义相同。句意:臣下虽然才能低劣,怯懦无能/劣马拉车走十天。
D.以……为壮;强壮。两句中的“壮”含义相同。句意:高宗看了他的奏章,认为他很英勇悲壮/臣年轻强壮的时候。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宗泽……于是秘密打造武器,准备主动进攻”错。从原文“虏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来看,“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的是金兵,而非宗泽。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以为;“黜”,降黜;“陟”,升进。“大明黜陟”,省略了宾语“奸邪”“贤能”,翻译的时候要添加上。(2)“素”,向来,一向。“至”,到,文中指上任;“舍”,名词活用为动词,文中指“窝藏”。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因:当时河北东、西两路和陕西蒲、解二州已经割让给了金人,金人已经占领了这些地区,不让誊写、传布赦罪文书到河北东、西两路和陕西蒲、解二州,是朝廷担心誊写、传布赦罪文书到该地会得罪金国。后果:结合“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可知一是“打消了天下百姓的忠义之气”;二是“自行断绝了与当地百姓的领属关系”。
参考译文:
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庚戌,任命宗泽为襄阳知府。宗泽在襄阳,听说黄潜善又提倡与金人停战讲和,(于是)进呈奏章说:“自从金人二次入侵,朝廷未曾任命一员将领,派遣一支部队,只听说奸诈邪恶之臣,早晨进一言请求停战,傍晚献一策向敌求和,最终导致二帝遥迁北国,国家蒙受耻辱。臣下以为皇上(必定)勃然大怒,降黜奸邪,升进贤能,以期中兴王室。(不料)如今已即位四十日,未曾听闻发布重要号令,只见刑部命令里说,不得誊写、传播大赦布告到河北东、西两路以及陕西蒲、解二州,这是打消了天下百姓的忠义之气,自行断绝了与当地百姓的领属关系的做法啊。臣下虽然怯懦无能,定当亲冒箭石,走在众将之前,倘若能够献出生命,报答国家厚恩,也就心满意足了!”高宗看了他的奏章,大为赞赏。等到开封府尹职位空缺时,李纲上言:“安抚、收复旧都,非用宗泽不可。”于是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担任开封府尹。当时金人骑兵驻扎在黄河边上,早晚都听到他们鸣金击鼓的声音,而京城里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高台全部废弃,士兵、百姓混杂而居,盗贼恣行不法,人心骚乱不宁。宗泽威望一向显著,既已上任,首先逮捕诛杀了几名窝藏盗贼的坏人,下令道:“做盗贼的人,偷盗财物不论轻重,一律按军法处置。”盗贼由此收敛形迹。于是抚慰军民,修整楼橹,屡次出兵挫败敌人,进呈奏章请求君主返回京城。真定府、怀州、卫州之间,敌兵甚多,正在暗地打造武器,作入侵准备。宗泽为此而担忧,于是北渡黄河,邀集众将共商大事,图谋夺回失地。在京城四面营垒各置官吏,以统领所招集的士兵,制造一千二百辆战车。又占据险要之地,在城外设立二十四座坚固壁垒,互为依托、紧密呼应的营塞沿汴河依次排列,连结河东、河北忠于朝廷的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各路人马都愿听从宗泽指挥。宗泽又开掘五丈河,来打通西北商旅线路。防御器械已经齐备,屡次上表请求皇帝回京。然而皇帝采用黄潜善的意见,决心前往东南,没有回复(宗泽的奏章)。秉义郎岳飞违反军法,将要受刑,宗泽一见他就大感惊奇,说:“是将才啊。”恰逢金人进攻汜水,(宗泽)将五百名骑兵交给岳飞统领,命他将功赎罪,岳飞将金人打得大败,然后返回。(宗泽)升任岳飞为统制,对他说:“你的智谋勇敢,即使是古代良将也无法胜过,然而你喜好在旷野交战,这不是万全之策。”于是授予岳飞布阵图示。岳飞说:“摆好阵式然后作战,这是兵法常态;用兵巧妙之处,在于将领善于思考判断。”宗泽赞同他的说法。岳飞因为这件事而闻名。
四、(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节选自苏洵《嘉佑集·卷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B.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C.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D.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通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白天放烟称“烽”,夜间燃火称“燧”。此指军队的警戒工作。
B.斥堠:即斥候,指侦察兵或侦察敌情,也指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文中意思为后者。
C.“缒兵”之“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之“缒”皆为“用绳子拴着往下放”。
D.“知势则不沮”“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神辱志沮”中的“沮”字都为丧气、颓废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也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要想取得战争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之长与敌人对抗,将我方之短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阐述了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D.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2)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5.苏洵提出“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他认为要让士兵持续保持对胜利的渴望,这四养中何者最重要?请结合文章加以简析。
【答案】1.C
2.B
3.B
5.(1)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不用,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
(2)手握尺棰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呼喊且操持击打;空着双手遇上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
6.示例:最重要的是“养心”。养心能让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否则士兵容易既骄且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逼”是句子的谓语,“不敢”修饰“逼”,不能断开,排除AD;“夫”是发语词,用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B。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分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文中为后者”错,文中“严斥堠”指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是前者。C.两个“缒”都是“用绳子拴着往下放”。句意: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正确。D.三个“沮”都是“丧气、颓废”。句意: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但是他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精神受到侮辱,志气变得颓废。正确。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要避实击虚,用我方之长与敌人对抗,将我方之短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错。作者的观点为“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意思是: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入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置”,放在一边,弃置不用;“强”,竭力;“角”,对抗。(2)“当”,对着;“操击”,操持击打;“却步”,后退。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结合“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可知,最重要的是“养心”。养心能让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否则士兵容易既骄且怠。
参考译文: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付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入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尺棰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呼喊且操持击打;空着双手遇上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练08作文-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32页。
这是一份专练07语言文字运用Ⅱ-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2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练06语言文字运用Ⅰ-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