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难点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难点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01
    重难点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02
    重难点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03
    还剩5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难点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物象的意蕴“三发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手法赏析、形象概括分析、形象作用分析。
    题型一 形象手法赏析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法,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烘托)。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题型二 形象概括分析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六个着眼点
    题型三 形象作用分析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高考中还经常考查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常涉及这三个方面。
    考法一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五考虑”:从“自身作用”考虑;从“衬托主要人物作用”考虑;从“情节作用”考虑;从“主题作用”考虑;从“‘我’的作用”考虑
    考法二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三考虑”:情节、主题、读者……
    考法三 物象的意蕴及作用
    小说中的物象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动物,个别的还有体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就其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贯穿全文的)和次要物象(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
    1.物象的意蕴“三发掘”
    物象的意蕴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句子。如果有,找出来既准又快;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要靠读者品读、感悟。
    一、(2022·福建·闽侯县第一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B.小说合理地使用插叙手法,补充了上一代的情感纠葛。既避免了单一叙述方法所带来的单调,又使得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C.泪鱼既是村民美好夙愿的寄托,也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泪鱼的捕和放结构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D.《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2.关于文末结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喜把泪鱼放回逝川,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地写出吉喜的苍老疲惫。
    B.“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和开头构成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
    C.阿甲渔村的受孕般的和平氛围,呈现出悲悯人性对人精神上的疗愈,透露出温情与希望。
    D.喜剧性的结尾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播种恩泽也收获了回报,合乎人情人性,彰显主旨。
    3.作者创造的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家乡的众多河流以其流动与丰盈给了迟子建创作源泉,成为她作品中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使其作品流淌着丰饶的生命之歌。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标题“逝川”的丰富内涵。
    二、【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三、【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高三精品卷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亦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干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子过封锁线的危险。
    D.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下列对小说艺术待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8.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
    9.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
    四、(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画
    韩映山
    东天边有一缕嫩红,朵朵白云也镶上了金边儿;青色的晨雾,罩着远方的村树;淀水光亮起来,透发出一股股清凉新鲜的气息。
    林红红坐在岸边,手拿画笔,面对着晨景出神。她在凝神静思:这大自然的景色是多么有生气啊!自己在学校里,天天跟书本打交道,很少体验到如此生动的画面,自己应该怎样珍贵这段下乡实地写生的时间啊!眼下正是秋忙季节,队长和社员们天天去劳动,不能坐下来让你一笔笔地描画。于是,她就住在生产队长奎拴的家里。
    太阳一露面,它的光彩便耀眼辉煌,阳光在村庄、树梢、庄稼、淀水上流荡着。
    林红红刚收起画具,只听背后有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林红红回头一看,是房东的女孩小丫。小丫说:“我娘让我叫你回家洗脸呢!我娘说,往后天凉了,别在淀水里洗了。”
    她们往家走着,林红红问:“你哥哥哩?”
    “我哥哥起来就到队部里去了。”小丫说,“你还找他画像吗?”林红红笑了,想起给她哥哥奎拴画像的情形:这小伙子坐着,一动不动。脸上不自然极了,连出气都不匀称了,头上满是汗水。坐了没一会儿,奎拴就说:“不行,饶了我吧!比打夯挖渠还累呢!”想到这,林红红不由得笑了,她又问小丫:“你哥哥今天要干吗活哩?”
    “听说高粱熟透了,准是削高粱。”小丫说。
    林红红跟小丫来到房东家门口。房东大娘端着滑水正在院里喂鸡。小丫说:“娘,我哥哥怎么还不家来呀?”
    正说着,只听院子里有个小伙子喊:“娘,饭熟了呗?吃了饭,俺们得去削高粱,你跟那画画儿的说说,就说没空,晚几天再画。”
    娘忙向屋里努嘴,意思是:什么画画儿的,连个林红红同志也不叫。
    林红红在屋里说:“奎拴同志,当然生产要紧,画画不着急。吃了饭我还想跟你们一块干活儿去哪!”
    奎拴也对着里屋的门帘说:“那敢情好。我们正缺帮手哩!不过,你行吗?这净是累活儿。”
    林红红走出里屋,眉眼含着笑说:“锻炼锻炼呗!我就是决心跟你们学学哩!”
    小丫也高兴地跑出来说:“我给你找个快爪镰,咱妇女们掐穗儿。”
    吃着饭,奎拴忽然想起什么,端起半碗饭汤,走出去了。
    只听奎拴那粗嗓门在各家响着:“大爹,吃了饭咱去削高粱啊!”“二叔!带着镰,咱河套的高粱该削了。”奎拴头里叫,人们就随后跟了出来。
    很快,街上就齐了人。林红红也往这里走来,小丫背个筐也跑来了,她给林红红找来一个爪镰。人们唱唱喝喝,走出村外。
    太阳升到东南角,一望大片的河套地,红艳艳的净是高粱,像是平原上着了火。细一看,每个穗头,像是一把火炬。林红红看得呆住了。
    到了地头,奎拴给大家分好夹垄,男的在前边削,女的在后面掐穗。奎拴脱个光膀,领在头里干。田野里一片劳动的声响。
    林红红跟大家投入到紧张的劳动里,她什么活儿也想学:学削、学掐穗、学捆高粱头,人们也都愿教她。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她似乎什么都入点门了。
    晚上下起雨,听着外面的雨声,她写下了一天的日记,旁边还勾勒了一幅图。
    到天明,雨停了,但天还没晴。吃早饭的时候,小丫蹿跳着说:“哥哥,今个阴天下不了地,该让红姐给你画像了。”
    林红红梳着辫子也走出来说:“真的,奎拴同志,今天能画一会儿吗?”
    “阴天有阴天的事。”奎拴那大脸又红涨起来,咧着大嘴嘿嘿光笑。
    收获的季节,一天天地过去,地里由浅绿变成金黄,一块块的庄稼成熟着,收割着。在这丰收的季节,农村呈现一片忙碌景象。
    林红红把自己投入生活的海洋里,劳动锻炼着她,使她的感情一天天地充实起来。她的脑海里,积满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她作了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画,她想带回学校去,向领导汇报。
    想到要和这一家、这一村分别了,她实在觉得有些难舍。
    这天早晨,林红红又一个人来到白洋淀边。东天边确又升起一缕嫩红,但这颜色更鲜艳了,有如胭脂和樱桃的红色。她又仰看天空的云朵,云朵虽然也镶上了金边儿,但那金边简直像是金黄的丝绒织成的,那么鲜亮、那么柔和。平原上的远村,虽然也有一缕轻纱似的雾,但这雾气是透明的,像是流荡的水银。
    林红红一笔笔地涂着色,她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般化的啊!即使是一个早晨的风景,都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等到太阳露面的时候,她已完成了这幅画。
    回到家,她想再找奎拴同志完成那幅肖像画,但奎拴早又到公社里去了。他越来越忙了。
    林红红对这年轻的队长怀着深深的敬佩!回忆起这些日子的相处,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的形象,又映现在她的眼前了。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坐在屋里,拿起画笔,一幅肖像,竟画得十分顺手,十分出色。那是一位敦厚的小伙子的形象:粗墩墩的个子,方头大脸,粗眉大眼,肩膀很宽;右手拿一把镰刀,左手拿毛巾拭汗。在他的身后,好像还有好多社员跟上来——这分明是削高粱的那个情景。
    门帘一响,小丫跑来看,不由高声喊起来:“真像,真像我哥哥哟!你看他那大厚嘴唇,咧着在笑哩!”
    她一喊,娘也急忙过来问:“什么呀?什么呀?快叫我看看。”娘拿过去,端详了一会儿,一拍巴掌说,“哟!真像我儿子那个傻样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奎拴对当画像的模特感到不自在,加上忙于秋收无暇他顾,之后,对林红红画肖像画的要求一再推脱。
    B.面对河套平原,林红红“看得呆住了”,红艳如火的平原秋景给她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C.“背个筐也跑来了”“蹿跳着说”“不由高声喊起来”,活泼的小丫,给故事增添了许多灵动和生气。
    D.小说的最后一句侧面反映了林红红对奎拴的深刻认识,她的这幅作品画出了奎拴憨厚傻气的精神气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作画”为题,意蕴丰富,林红红以淀上生活为素材作画,淀上生活也在她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迹。
    B.林红红的劳动经历,使她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这为后文画出肖像画的情节做了铺垫,深化了主题。
    C.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串联成篇,同时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
    D.小说独具匠心,将林红红作品里的劳动者形象和淀上人民的生活相互映照,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8.有人评价:“韩映山一生都用犹如泥土中散发着淡淡荷香的语言来描写家乡。”请据此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
    9.作品以林红红的视角来描写淀上的风景与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五、【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中
    [日本]大西赤人
    (此处各段添加了段落序号)开车后不到一小时,雨下得更大了。我放慢车速,和前头的车稍稍拉开一点距离,只见前边的尾灯在大雨中影影绰绰……刚巧碰上路口亮着红灯,我打了个呵欠,揉揉双眼。
    严格说来,现在我是违章的。我正带醉驾车,虽然只喝了两三杯斟得不算满的啤酒。自从三年前夏天患肝痛以来,我差不多戒了酒。但是,遇到今晚这种情况,需要到饭馆那种地方去商量点事儿什么的,就得凑凑兴,不得不陪着喝上两杯。
    戒酒后,每逢这种场合,我都主动充当高级出租车司机的角色,用自己的车送上司回家,颇得上司欣赏。今晚也同样,这不,刚刚把部长送回家了。本来开车时,我满以为只喝了一点啤酒,那点醉意马上会消失的,不料,部长刚一下车,驾驶座上只留下我一个人时,全身骤然瘫软下来。不,我没醉,大概是太疲劳了吧。
    我在中坚商社担任部长助理,在持续不断的慢性经济萧条中,终日疲于奔命。公司业务不景气,公司内部甚至传出风声,说要裁减职员。儿子哲夫明年即将考大学,现在正是紧要关口。我已年过四十,如果被裁下来,那可太糟了。因此,我拼命地干着。
    车从大马路拐向我家所在的方向。街上阒无人迹。这没什么奇怪的,雨这么大,加之又已过十一点。随着家门的临近,我的睡意越来越浓。首
    我朦朦胧胧,漫不经心地将车向狭窄的十字路口左侧拐去,突然,车灯光柱的前端浮现出一个黑影。我慌忙紧急刹车,可已经迟了。车明显地震动了一下,无力地停了下来。
    我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摇下车窗,把头伸到雨中。我悄悄向后望去,沉沉夜色中只见一个人倒在后轮和保险杠之间。一把伞正好盖住了他的身体,其余什么都看不见。我下意识地去开车门,手刚摸到门柄,又僵住了。
    霎时,各种想法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中转动起来。我又看了看那倒着的人影,那人似乎在轻轻蠕动着。我飞快地摇上车窗,周围依旧空无人影,路旁的房子里也没人出来。我重新握住方向盘。踩下油门。“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两个讨厌的词眼涌上心头。总而言之,要让警察知道就麻烦了,毫无疑问,责任该由我负……
    我离开那儿,莫名其妙地绕远道回到家。我定定神,按了门铃。里面响起妻子直子的脚步声门开了。
    “啊,你回来了,我还以为是哲夫呢!”
    “哲夫?他出去了?这么大的雨?!”
    “是啊。他说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到自动销售机那儿去买几节。我让他明天再去,可是……
    我突然不安起来,莫非……我又回忆了一下刚才那人影的样子。衣着什么的都没看见。伞呢?那伞倒确实是把大黑伞,可也算不得特殊,不能说是特征。直子和我说话,我心不在焉地应答着,一个劲儿竖着耳朵听门铃响没响,可是,传入耳膜的只有哗啦啦的雨声。
    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我的掌心猛地沁出了一阵汗来。直子出去接电话。
    “这么晚了,谁还打电话来?喂,我是宫田。嗯……嗯……啊?”
    直子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
    我撞了自己的儿子,然后逃走了。虽然电话通知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我怎么也打不起精神自己开车了。我安抚着激动的直子,叫了出租汽车。十分钟后,车向医院驶去。三四分钟后,便到了久保田外科医院。我们被带到急救室。哲夫正躺在床上,和坐在旁边椅子上的巡警谈着话。
    听护士说,还算幸运,哲夫伤不重,左腰部分被车身擦肿了,右肘被保险杠狠撞了一下,断了,流了好多血。为了安全,今晚暂时让他住院观察。
    “你还没回忆起那车子的特征吗?再想想看。
    巡警正在询问哲夫。我的心突地一下抽紧了。
    “那是一瞬间的事,加上当时我疼极了,糊里糊涂的。”
    我松了口气,太可怕了。
    “说得也是啊。但是,把人压了,还逃走,实在太卑鄙了。明天也行啊,要想起什么线索,请和我联系。”
    巡警留下这句话,走出病房。我和直子一块儿把他送了出去。回到病房,哲夫已坐了起来。
    “能坐起来吗?"
    “不要紧。口真渴啊!接待室有自动销售机,给我买点儿汽水吧!”
    “我去吧。”
    我正想抬脚,直子已抢先一步走出了门。我害怕单独和哲夫呆在一块儿,含糊地嗫嚅着:“稍等一下……”便想到走廊上去。这时,哲夫开口了。
    “爸爸!”
    “嗯?”
    “那辆白色的'红焰’牌。”
    “……”
    “1975年型的。”
    “……”
    “车号是7604。”
    “哲夫!”
    那是我的车!哲夫什么都知道,可他什么都没说。
    “真糟糕,天太黑,我没认出你,所以,把你扔在那儿了……幸好伤不重。你没说出我,实在太对不起你了。”
    这时,我第一次正视哲夫的眼睛,我一句话都说不出了。
    “我买了柑子和葡萄……”
    直子回到病房,她像是看到了什么异样的东西,极不自然地打住了话头,沉默下来。
    哲夫看着我,他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立即,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我呆呆地伫立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自然段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很重要,它为哲夫的出场和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
    B.“我”开车撞到人原因诸多,使得这场车祸不只是一则生活奇闻、一幕家庭悲剧。
    C.儿子有意支开母亲,直子也善解人意,打断了“我”与儿子的对话,化解了尴尬。
    D.“我”心灵受到多次猛烈轰击,情境不同并不显重复,反而一次比一次强烈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既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又便于展现主人公“我”的内心世界。
    B.小说开头段的写法正似一个精神恍惚者的喃喃自语,恰与“我”当时的身心状态吻合。
    C.小说中的对话设计颇具匠心,看似平淡简短却又耐人寻味,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意蕴丰富。
    D.肇事者与受害者关系特殊,小说并未写得惊心动魄,只是层层铺垫、设置误会,别有意味。
    8.小说对哲夫的心理展现细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车祸”为题比“雨中”更好。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六、【辽宁省辽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1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是想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安慰。
    B.柳妈围绕祥林嫂额头的伤疤,谈论祥林嫂再婚的问题,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
    C.柳妈告诉祥林嫂到阴间将被锯的悲剧,希望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这番话足可说明柳妈是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
    D.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话,非去庙里捐门槛,说明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B.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如“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遭遇。
    C.对于柳妈,作者用“蹙缩”“干枯的小眼睛”写出她的衰老和令人生厌的形象,“看”“钉住”则表现她内心的阴暗无聊,生动传神。
    D.故事特意安排在“祝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13.鲁迅先生的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眼睛。在这段文字中,分别描写了柳妈的眼和祥林嫂的眼,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两处描写的作用。
    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她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的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地。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七、【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调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抬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瓣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体现出他作为生意人的精明。
    B.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
    C.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说明连老大的傲气。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大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展现了社会变迁。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美以及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开酱园的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喝酒时,就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7.研读文本,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如何体现费孝通乡土社会的特点的,并结合文本谈谈乡土社会的优缺点。
    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说道:“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重难点0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手法赏析、形象概括分析、形象作用分析。
    题型一 形象手法赏析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法,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烘托)。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题型二 形象概括分析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六个着眼点
    题型三 形象作用分析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高考中还经常考查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常涉及这三个方面。
    考法一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五考虑”:从“自身作用”考虑;从“衬托主要人物作用”考虑;从“情节作用”考虑;从“主题作用”考虑;从“‘我’的作用”考虑
    考法二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三考虑”:情节、主题、读者……
    考法三 物象的意蕴及作用
    小说中的物象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动物,个别的还有体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就其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贯穿全文的)和次要物象(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
    1.物象的意蕴“三发掘”
    物象的意蕴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句子。如果有,找出来既准又快;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要靠读者品读、感悟。
    一、(2022·福建·闽侯县第一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B.小说合理地使用插叙手法,补充了上一代的情感纠葛。既避免了单一叙述方法所带来的单调,又使得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C.泪鱼既是村民美好夙愿的寄托,也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泪鱼的捕和放结构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D.《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2.关于文末结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喜把泪鱼放回逝川,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地写出吉喜的苍老疲惫。
    B.“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和开头构成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
    C.阿甲渔村的受孕般的和平氛围,呈现出悲悯人性对人精神上的疗愈,透露出温情与希望。
    D.喜剧性的结尾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播种恩泽也收获了回报,合乎人情人性,彰显主旨。
    3.作者创造的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家乡的众多河流以其流动与丰盈给了迟子建创作源泉,成为她作品中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使其作品流淌着丰饶的生命之歌。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标题“逝川”的丰富内涵。
    【答案】1.D 2.A 3.①悲伤:泪鱼美丽却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却怀抱着遗憾终老。
    ②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抚慰。
    4.①逝川对于吉喜来说,象征着她的人生之河,象征着她从青春走向衰老,象征着她充满生机却不乏劳累遗憾的人生。
    ②逝川对于村民来讲是一条生命之河,它承载着人们的悲伤与欢悦。人们的生老病死、欢欣辛苦随着河水的流逝不断在岸边上演,喜悦悲伤无不被收纳其中。
    ③逝川可以理解为一条传统文化之河,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也不设置矛盾冲突”错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刀之妻临产了,吉喜放弃捕泪鱼,选择去帮胡刀之妻接生,所以小说设置了矛盾冲突。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错误。吉喜把泪鱼放回逝川,没有语言描写。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可知,泪鱼美丽却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由“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可知,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却怀抱着遗憾终老。由此可见,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的相通之处之一就是悲伤。
    由“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可知,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由“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可知,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抚慰。由此可见,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的相通之处之二就是安然。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的能力。
    由“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可知,逝川对于吉喜来说,象征着她的人生之河,象征着她从青春走向衰老,象征着她充满生机却不乏劳累遗憾的人生。
    由“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可知,逝川对于村民来讲是一条生命之河,它承载着人们的悲伤与欢悦。人们的生老病死、欢欣辛苦随着河水的流逝不断在岸边上演,喜悦悲伤无不被收纳其中。
    由“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可知,逝川可以理解为一条传统文化之河,它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二、【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6.B 7.B 8.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9.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板凳”是一个与本文情景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父亲常常外出下棋,总是在“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下,这些地方下棋,必须要自己带上板凳,因此“板凳”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让文章显得更真实;其次,“我”为父亲背“板凳”,也展现出“我”对父亲的仰慕之情,“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再次,“我”背“板凳”的变化,也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如一开始,“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可见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是“我”指出父亲“仕”下得不对,父亲教“我”用“仕”之后,父亲便让“我”替他背板凳,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让“我”从事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下棋是下棋”是父亲针对眼镜输了棋,拿出一支钢笔送给“我”的行为所说的话;从文章整体来看,父亲下棋从来不“挂”任何东西,“下棋是下棋”,就是指不能让下棋变成赌博、利益之争,而仅仅只是切磋棋艺,体现出父亲恪守棋道的君子之风;同时,父亲此时的生活是相当落魄的,他下岗后“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终日在棋摊泡着”,在经济上十分贫困,但父亲却从不因此贪图利益,不肯拿棋艺换取生活物资,体现出他的个人尊严,令人尊重;“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的钢笔是送给“我”的,父亲代“我”做了决定,因此这番话也不只是对眼镜说,也是对“我”的提醒,“他有笔”提示“我”不要贪图利益,“下棋是下棋”提示“我”也要恪守棋道,不可让纯粹的棋艺追求沾染了世俗的污浊。
    三、【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高三精品卷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亦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干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子过封锁线的危险。
    D.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下列对小说艺术待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8.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
    9.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
    【答案】6.C 7.B 8.①人员的调度:大孩子的工作安排、护送人员的分工等。
    ②秩序的调度:行军的快慢、行止。
    ③路线的调度:树林、山岗旷野、洼地等路线的选定。 9.①人物神秘:“五个客人”的身份神秘。
    ②情节神秘:穿越封锁线过程的严密安排。
    ③环境神秘:夜晚行军的环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缺少安全感”推论错误,他们只是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而已。
    B.从后文得知,阿张看书,不是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的表现,他始终沉稳镇定,对于过封锁线非常有经验。
    D.“太过散漫”错,应该是“容易暴露目标”。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B.“都有”有误,文中没有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调度”指安排,指挥调派人力、工作、车辆等。
    从人员上看,为带这群客人过封锁线,调度了大孩子、年轻人阿张,他们各自有其任务,如“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见,人员工作安排井井有条,每位护送人员都有相应的分工。
    从秩序来看,时间选择在傍晚到晚上,“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夕照中移动”“月亮已经高挂天空”“一小时以后”“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行军速度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行军的休息停顿都选在隐蔽之处等,显得很有条理。
    从路线来看,“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等,充分考虑到各种隐蔽的路线,为平安通过封锁线做了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神秘”指难以捉摸,高深莫测,超乎寻常理性认识之外。
    一般小说会交代人物的身份,而本文中没有介绍要过封锁线的五个客人的相关信息,只说他们是“逃难的外江佬”,而这五个客人经由一整支队伍护送过封锁线,不知有什么特殊身份,或怀着什么特殊使命等,令人感到十分神秘。
    从情节来看,“过封锁线”是一件危险而令人紧张的事,但在文中,客人们听从队伍安排,时快时慢、时停时行地行进,竟然十分平安地穿过了封锁线,不由令人不对这种严密安排产生好奇:是谁安排了这么严密而顺利的路线?阿张和大孩子对穿越封锁线如此熟练,他们究竟穿过多少次?为何会反复穿越封锁线?总之,情节的神秘,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从环境来看,因为穿越封锁线的时间在晚上,故而所有环境都处于夜晚之中,看得不甚分明,如“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等,尽管人们穿越了封锁线,但对于初次走这条路的人来说,恐怕只会留下模糊的印象,整个环境都显得朦胧模糊而神秘。
    四、(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画
    韩映山
    东天边有一缕嫩红,朵朵白云也镶上了金边儿;青色的晨雾,罩着远方的村树;淀水光亮起来,透发出一股股清凉新鲜的气息。
    林红红坐在岸边,手拿画笔,面对着晨景出神。她在凝神静思:这大自然的景色是多么有生气啊!自己在学校里,天天跟书本打交道,很少体验到如此生动的画面,自己应该怎样珍贵这段下乡实地写生的时间啊!眼下正是秋忙季节,队长和社员们天天去劳动,不能坐下来让你一笔笔地描画。于是,她就住在生产队长奎拴的家里。
    太阳一露面,它的光彩便耀眼辉煌,阳光在村庄、树梢、庄稼、淀水上流荡着。
    林红红刚收起画具,只听背后有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林红红回头一看,是房东的女孩小丫。小丫说:“我娘让我叫你回家洗脸呢!我娘说,往后天凉了,别在淀水里洗了。”
    她们往家走着,林红红问:“你哥哥哩?”
    “我哥哥起来就到队部里去了。”小丫说,“你还找他画像吗?”林红红笑了,想起给她哥哥奎拴画像的情形:这小伙子坐着,一动不动。脸上不自然极了,连出气都不匀称了,头上满是汗水。坐了没一会儿,奎拴就说:“不行,饶了我吧!比打夯挖渠还累呢!”想到这,林红红不由得笑了,她又问小丫:“你哥哥今天要干吗活哩?”
    “听说高粱熟透了,准是削高粱。”小丫说。
    林红红跟小丫来到房东家门口。房东大娘端着滑水正在院里喂鸡。小丫说:“娘,我哥哥怎么还不家来呀?”
    正说着,只听院子里有个小伙子喊:“娘,饭熟了呗?吃了饭,俺们得去削高粱,你跟那画画儿的说说,就说没空,晚几天再画。”
    娘忙向屋里努嘴,意思是:什么画画儿的,连个林红红同志也不叫。
    林红红在屋里说:“奎拴同志,当然生产要紧,画画不着急。吃了饭我还想跟你们一块干活儿去哪!”
    奎拴也对着里屋的门帘说:“那敢情好。我们正缺帮手哩!不过,你行吗?这净是累活儿。”
    林红红走出里屋,眉眼含着笑说:“锻炼锻炼呗!我就是决心跟你们学学哩!”
    小丫也高兴地跑出来说:“我给你找个快爪镰,咱妇女们掐穗儿。”
    吃着饭,奎拴忽然想起什么,端起半碗饭汤,走出去了。
    只听奎拴那粗嗓门在各家响着:“大爹,吃了饭咱去削高粱啊!”“二叔!带着镰,咱河套的高粱该削了。”奎拴头里叫,人们就随后跟了出来。
    很快,街上就齐了人。林红红也往这里走来,小丫背个筐也跑来了,她给林红红找来一个爪镰。人们唱唱喝喝,走出村外。
    太阳升到东南角,一望大片的河套地,红艳艳的净是高粱,像是平原上着了火。细一看,每个穗头,像是一把火炬。林红红看得呆住了。
    到了地头,奎拴给大家分好夹垄,男的在前边削,女的在后面掐穗。奎拴脱个光膀,领在头里干。田野里一片劳动的声响。
    林红红跟大家投入到紧张的劳动里,她什么活儿也想学:学削、学掐穗、学捆高粱头,人们也都愿教她。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她似乎什么都入点门了。
    晚上下起雨,听着外面的雨声,她写下了一天的日记,旁边还勾勒了一幅图。
    到天明,雨停了,但天还没晴。吃早饭的时候,小丫蹿跳着说:“哥哥,今个阴天下不了地,该让红姐给你画像了。”
    林红红梳着辫子也走出来说:“真的,奎拴同志,今天能画一会儿吗?”
    “阴天有阴天的事。”奎拴那大脸又红涨起来,咧着大嘴嘿嘿光笑。
    收获的季节,一天天地过去,地里由浅绿变成金黄,一块块的庄稼成熟着,收割着。在这丰收的季节,农村呈现一片忙碌景象。
    林红红把自己投入生活的海洋里,劳动锻炼着她,使她的感情一天天地充实起来。她的脑海里,积满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她作了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画,她想带回学校去,向领导汇报。
    想到要和这一家、这一村分别了,她实在觉得有些难舍。
    这天早晨,林红红又一个人来到白洋淀边。东天边确又升起一缕嫩红,但这颜色更鲜艳了,有如胭脂和樱桃的红色。她又仰看天空的云朵,云朵虽然也镶上了金边儿,但那金边简直像是金黄的丝绒织成的,那么鲜亮、那么柔和。平原上的远村,虽然也有一缕轻纱似的雾,但这雾气是透明的,像是流荡的水银。
    林红红一笔笔地涂着色,她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般化的啊!即使是一个早晨的风景,都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等到太阳露面的时候,她已完成了这幅画。
    回到家,她想再找奎拴同志完成那幅肖像画,但奎拴早又到公社里去了。他越来越忙了。
    林红红对这年轻的队长怀着深深的敬佩!回忆起这些日子的相处,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的形象,又映现在她的眼前了。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坐在屋里,拿起画笔,一幅肖像,竟画得十分顺手,十分出色。那是一位敦厚的小伙子的形象:粗墩墩的个子,方头大脸,粗眉大眼,肩膀很宽;右手拿一把镰刀,左手拿毛巾拭汗。在他的身后,好像还有好多社员跟上来——这分明是削高粱的那个情景。
    门帘一响,小丫跑来看,不由高声喊起来:“真像,真像我哥哥哟!你看他那大厚嘴唇,咧着在笑哩!”
    她一喊,娘也急忙过来问:“什么呀?什么呀?快叫我看看。”娘拿过去,端详了一会儿,一拍巴掌说,“哟!真像我儿子那个傻样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奎拴对当画像的模特感到不自在,加上忙于秋收无暇他顾,之后,对林红红画肖像画的要求一再推脱。
    B.面对河套平原,林红红“看得呆住了”,红艳如火的平原秋景给她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C.“背个筐也跑来了”“蹿跳着说”“不由高声喊起来”,活泼的小丫,给故事增添了许多灵动和生气。
    D.小说的最后一句侧面反映了林红红对奎拴的深刻认识,她的这幅作品画出了奎拴憨厚傻气的精神气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作画”为题,意蕴丰富,林红红以淀上生活为素材作画,淀上生活也在她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迹。
    B.林红红的劳动经历,使她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这为后文画出肖像画的情节做了铺垫,深化了主题。
    C.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串联成篇,同时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
    D.小说独具匠心,将林红红作品里的劳动者形象和淀上人民的生活相互映照,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8.有人评价:“韩映山一生都用犹如泥土中散发着淡淡荷香的语言来描写家乡。”请据此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
    9.作品以林红红的视角来描写淀上的风景与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D 7.C
    8.①小说叙事融入乡音乡语,如“怎么还不家来呀”“掐穗儿”“削高粱”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泥土”气息。②小说写景语言富有诗意,如对淀上日出的描绘,比喻形象贴切,意境清新优美,带着“淡淡荷香”。
    9.①以画者的视角观察审视,艺术地呈现淀上的风光美、人情美。
    ②以女性的视角描写景物和生活,使之染上细腻丰富的情感色彩。
    ③以艺术青年的视角观察景物和生活,体现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深化主题。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引原文,然后分析手法及效果。在指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效果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叙述视角的能力。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叙述者形象和塑造的形象,叙述者形象往往是第一人称“我”,可以从小说中“我”对故事情节发展、其他人物、主旨、读者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傻气”错,结合“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的形象”“敦厚的小伙子的形象:粗墩墩的个子,方头大脸,粗眉大眼,肩膀很宽;右手拿一把镰刀,左手拿毛巾拭汗。在他的身后,好像还有好多社员跟上来——这分明是削高粱的那个情景”分析应该是朴实敦厚勤劳的。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同时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完整紧凑”错,主要以林红红的视角来推动故事发展,通过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示日常生活场景,情节算不上完整紧凑。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
    “泥土中”体现了地方色彩,“散发着淡淡荷香”体现了诗意美。由“你哥哥哩?”“你哥哥今天要干吗活哩?”“娘,我哥哥怎么还不家来呀?”“锻炼锻炼呗!我就是决心跟你们学学哩!”““大爹,吃了饭咱去削高粱啊!”“二叔!带着镰,咱河套的高粱该削了”“奎拴头里叫,人们就随后跟了出来”“咧着在笑哩!”可见答案①小说叙事融入乡音乡语,如“怎么还不家来呀”“掐穗儿”“削高粱”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泥土”气息。由“太阳一露面,它的光彩便耀眼辉煌,阳光在村庄、树梢、庄稼、淀水上流荡着”“太阳升到东南角,一望大片的河套地,红艳艳的净是高粱,像是平原上着了火。细一看,每个穗头,像是一把火炬。林红红看得呆住了”“收获的季节,一天天地过去,地里由浅绿变成金黄,一块块的庄稼成熟着,收割着。在这丰收的季节,农村呈现一片忙碌景象”,可见答案②小说写景语言富有诗意,如对淀上日出的描绘,比喻形象贴切,意境清新优美,带着“淡淡荷香”。
    故答案为: ①小说叙事融入乡音乡语,如“怎么还不家来呀”“掐穗儿”“削高粱”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泥土”气息。②小说写景语言富有诗意,如对淀上日出的描绘,比喻形象贴切,意境清新优美,带着“淡淡荷香”。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叙述视角的能力。
    由“东天边有一缕嫩红,朵朵白云也镶上了金边儿;青色的晨雾,罩着远方的村树;淀水光亮起来,透发出一股股清凉新鲜的气息”“我娘让我叫你回家洗脸呢!我娘说,往后天凉了,别在淀水里洗了”“不过,你行吗?这净是累活儿”可见风光美,由“到了地头,奎拴给大家分好夹垄,男的在前边削,女的在后面掐穗。奎拴脱个光膀,领在头里干。田野里一片劳动的声响”可见人性美人情美,于是得出答案①以画者的视角观察审视,艺术地呈现淀上的风光美、人情美。由“这天早晨,林红红又一个人来到白洋淀边。东天边确又升起一缕嫩红,但这颜色更鲜艳了,有如胭脂和樱桃的红色。她又仰看天空的云朵,云朵虽然也镶上了金边儿,但那金边简直像是金黄的丝绒织成的,那么鲜亮、那么柔和。平原上的远村,虽然也有一缕轻纱似的雾,但这雾气是透明的,像是流荡的水银”得出答案②以女性的视角描写景物和生活,使之染上细腻丰富的情感色彩。由“林红红把自己投入生活的海洋里,劳动锻炼着她,使她的感情一天天地充实起来。她的脑海里,积满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她作了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画,她想带回学校去,向领导汇报”“林红红一笔笔地涂着色,她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般化的啊!即使是一个早晨的风景,都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得出答案③以艺术青年的视角观察景物和生活,体现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深化主题。
    故答案为: ①以画者的视角观察审视,艺术地呈现淀上的风光美、人情美。
    ②以女性的视角描写景物和生活,使之染上细腻丰富的情感色彩。
    ③以艺术青年的视角观察景物和生活,体现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深化主题。
    五、【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中
    [日本]大西赤人
    (此处各段添加了段落序号)开车后不到一小时,雨下得更大了。我放慢车速,和前头的车稍稍拉开一点距离,只见前边的尾灯在大雨中影影绰绰……刚巧碰上路口亮着红灯,我打了个呵欠,揉揉双眼。
    严格说来,现在我是违章的。我正带醉驾车,虽然只喝了两三杯斟得不算满的啤酒。自从三年前夏天患肝痛以来,我差不多戒了酒。但是,遇到今晚这种情况,需要到饭馆那种地方去商量点事儿什么的,就得凑凑兴,不得不陪着喝上两杯。
    戒酒后,每逢这种场合,我都主动充当高级出租车司机的角色,用自己的车送上司回家,颇得上司欣赏。今晚也同样,这不,刚刚把部长送回家了。本来开车时,我满以为只喝了一点啤酒,那点醉意马上会消失的,不料,部长刚一下车,驾驶座上只留下我一个人时,全身骤然瘫软下来。不,我没醉,大概是太疲劳了吧。
    我在中坚商社担任部长助理,在持续不断的慢性经济萧条中,终日疲于奔命。公司业务不景气,公司内部甚至传出风声,说要裁减职员。儿子哲夫明年即将考大学,现在正是紧要关口。我已年过四十,如果被裁下来,那可太糟了。因此,我拼命地干着。
    车从大马路拐向我家所在的方向。街上阒无人迹。这没什么奇怪的,雨这么大,加之又已过十一点。随着家门的临近,我的睡意越来越浓。首
    我朦朦胧胧,漫不经心地将车向狭窄的十字路口左侧拐去,突然,车灯光柱的前端浮现出一个黑影。我慌忙紧急刹车,可已经迟了。车明显地震动了一下,无力地停了下来。
    我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摇下车窗,把头伸到雨中。我悄悄向后望去,沉沉夜色中只见一个人倒在后轮和保险杠之间。一把伞正好盖住了他的身体,其余什么都看不见。我下意识地去开车门,手刚摸到门柄,又僵住了。
    霎时,各种想法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中转动起来。我又看了看那倒着的人影,那人似乎在轻轻蠕动着。我飞快地摇上车窗,周围依旧空无人影,路旁的房子里也没人出来。我重新握住方向盘。踩下油门。“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两个讨厌的词眼涌上心头。总而言之,要让警察知道就麻烦了,毫无疑问,责任该由我负……
    我离开那儿,莫名其妙地绕远道回到家。我定定神,按了门铃。里面响起妻子直子的脚步声门开了。
    “啊,你回来了,我还以为是哲夫呢!”
    “哲夫?他出去了?这么大的雨?!”
    “是啊。他说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到自动销售机那儿去买几节。我让他明天再去,可是……
    我突然不安起来,莫非……我又回忆了一下刚才那人影的样子。衣着什么的都没看见。伞呢?那伞倒确实是把大黑伞,可也算不得特殊,不能说是特征。直子和我说话,我心不在焉地应答着,一个劲儿竖着耳朵听门铃响没响,可是,传入耳膜的只有哗啦啦的雨声。
    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我的掌心猛地沁出了一阵汗来。直子出去接电话。
    “这么晚了,谁还打电话来?喂,我是宫田。嗯……嗯……啊?”
    直子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
    我撞了自己的儿子,然后逃走了。虽然电话通知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我怎么也打不起精神自己开车了。我安抚着激动的直子,叫了出租汽车。十分钟后,车向医院驶去。三四分钟后,便到了久保田外科医院。我们被带到急救室。哲夫正躺在床上,和坐在旁边椅子上的巡警谈着话。
    听护士说,还算幸运,哲夫伤不重,左腰部分被车身擦肿了,右肘被保险杠狠撞了一下,断了,流了好多血。为了安全,今晚暂时让他住院观察。
    “你还没回忆起那车子的特征吗?再想想看。
    巡警正在询问哲夫。我的心突地一下抽紧了。
    “那是一瞬间的事,加上当时我疼极了,糊里糊涂的。”
    我松了口气,太可怕了。
    “说得也是啊。但是,把人压了,还逃走,实在太卑鄙了。明天也行啊,要想起什么线索,请和我联系。”
    巡警留下这句话,走出病房。我和直子一块儿把他送了出去。回到病房,哲夫已坐了起来。
    “能坐起来吗?"
    “不要紧。口真渴啊!接待室有自动销售机,给我买点儿汽水吧!”
    “我去吧。”
    我正想抬脚,直子已抢先一步走出了门。我害怕单独和哲夫呆在一块儿,含糊地嗫嚅着:“稍等一下……”便想到走廊上去。这时,哲夫开口了。
    “爸爸!”
    “嗯?”
    “那辆白色的'红焰’牌。”
    “……”
    “1975年型的。”
    “……”
    “车号是7604。”
    “哲夫!”
    那是我的车!哲夫什么都知道,可他什么都没说。
    “真糟糕,天太黑,我没认出你,所以,把你扔在那儿了……幸好伤不重。你没说出我,实在太对不起你了。”
    这时,我第一次正视哲夫的眼睛,我一句话都说不出了。
    “我买了柑子和葡萄……”
    直子回到病房,她像是看到了什么异样的东西,极不自然地打住了话头,沉默下来。
    哲夫看着我,他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立即,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我呆呆地伫立着。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自然段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很重要,它为哲夫的出场和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
    B.“我”开车撞到人原因诸多,使得这场车祸不只是一则生活奇闻、一幕家庭悲剧。
    C.儿子有意支开母亲,直子也善解人意,打断了“我”与儿子的对话,化解了尴尬。
    D.“我”心灵受到多次猛烈轰击,情境不同并不显重复,反而一次比一次强烈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既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又便于展现主人公“我”的内心世界。
    B.小说开头段的写法正似一个精神恍惚者的喃喃自语,恰与“我”当时的身心状态吻合。
    C.小说中的对话设计颇具匠心,看似平淡简短却又耐人寻味,既符合生活真实又意蕴丰富。
    D.肇事者与受害者关系特殊,小说并未写得惊心动魄,只是层层铺垫、设置误会,别有意味。
    8.小说对哲夫的心理展现细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车祸”为题比“雨中”更好。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 7.D
    8.①借助人物语言节奏的变化展现哲夫的心理。哲夫回答警察问话和支开母亲时,语言较长,想方设法替父亲掩饰;质问父亲时,语言简短锋利,情感节制,更好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悲凉。②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哲夫的心理。“我”感到哲夫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侧面表现了哲夫对“我”肇事逃逸不负责任的失望不满。
    9.【示例1】“雨中”更好:①“雨”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故事在雨中发生;“雨中”也象征着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一经济萧条、生活压力、儿子的视线都如同冷雨,将“我”包围。②“雨”使情节更合理。深夜的大雨模糊了疲惫的“我”的视线,合理地推动了车祸的发生、“我”没看出被撞的人是儿子等情节的展开。③映衬人物心境。“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折射出“我”身心俱疲之下又遭受儿子质疑的彻骨寒凉。④深化主旨。现实可感的大雨、内心深处的冷雨,让这起车祸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引人思考故事背后人生不得不面对又似乎难以解决的无奈,表达作者对法律、道德、人性的思索。【示例2】“车祸”更好:①“车祸”是小说的主要情节。酒驾、疲劳驾驶、深夜人少而大意等本就危机四伏,即便是晴朗的深夜也难以避免这场车祸,②展现人物性格。“我”的善良而卑怯、有几分笨拙又有几分狡猾的性格,直子和儿子得知真相后对“我”的理解与意味深长的视线都因车祸而得以展现。③揭示主旨。一场现实中的车祸让哲夫身体受伤,更在一家三口的心里激起了一场撞击,让三个人内心变得微妙复杂;也直击读者的内心,引人感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心理变化过程,可根据情节的变化逐步分析人物心理,同时注意文本中心理描写的词语。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化解了尴尬”错误。直子“极不自然地打住了话头”并未化解槛尬。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设置误会”错误。父亲撞伤儿子后逃跑,并非误会。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小说对哲夫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主要借助于语言节奏的变化展现哲夫的心理。例如,哲夫在巡警面前一再声明未看清肇事的汽车“那是一瞬间的事,加上当时我疼极了,糊里糊涂的”;支开母亲时“不要紧。口真渴啊!接待室有自动销售机,给我买点儿汽水吧!”,这两处的语言语言较长,显然是不愿意家丑外扬,更不愿意让平日谨小慎微、为了家庭而含辛茹苦的父亲受到制裁,想方设法替父亲掩饰;他不愿意让父亲难堪,但对突然发现的父亲不光彩的一面又难以下咽,于是在母亲离开后质问父亲时语言简短锋利“那辆白色的‘红焰’牌”“1975年型的”“车号是7604”,情感节制,更好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悲凉。
    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哲夫的心理。由“哲夫看着我,他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立即,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我呆呆地伫立着”可知,“我”感到哲夫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侧面表现了哲夫对“我”肇事逃逸不负责任的失望不满。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
    “雨中”更好:
    首先,从小说的环境描写角度来看,“雨”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故事发生在大雨中,同时“雨”还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一经济萧条、生活压力、儿子的视线都如同冷雨,将“我”包围。
    然后,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雨”使情节更合理。“前边的尾灯在大雨中影影绰绰……”“我朦朦胧胧,漫不经心地将车向狭窄的十字路口左侧拐去,突然,车灯光柱的前端浮现出一个黑影”,此时的“我”疲惫不堪,加上大雨模糊了“我”的视线,车祸的发生合理;雨中“一把伞正好盖住了他的身体,其余什么都看不见”,“我”没看出被撞的人是儿子,于是肇祸逃逸,“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再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哲夫看着我,他的视线犹如绵绵不绝的冷雨,立即,我感到一股彻骨的寒气,仿佛全身内外被淋得透湿一般”,哲夫的视线如同“冷雨”,映衬人物心境。
    最后,从小说的主旨表达来看,以“雨中”为题,深化主旨。“我”开车撞了人,又不光彩地溜走了,理应受到谴责。但是,导致他闯下这起车祸呢的原因就是现实可感的大雨,还有劳累过度、精神疲惫、打盹驾驶,而明知“酒后驾驶”的法律责任而陪上司饮酒的原因,因为“持续不断的慢性经济萧条”,公司“要裁减职员”,而儿子“即将考大学”,所以“我”不得不“终日疲于奔命”,乃至自轻自贱,奉迎讨好,强打精神醉开车,不顾别人死活而逃之夭夭——内心深处的冷雨。故以“雨中”为题,揭示了这起车祸深广的社会意义,引人思考故事背后人生不得不面对又似乎难以解决的无奈,表达作者对法律、道德、人性的思索。
    “车祸”更好:
    从小说的情节来看,“车祸”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车祸的发生似乎有着必然性:大雨,深夜,带醉驾车,劳累过度,精神疲惫,打盹驾驶,人少大意等等,一路行来,险象环生,危机四伏,这些都能导致车祸。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车祸中“我”的性格复杂,车祸发生后“我下意识地去开车门”可见人物的善良;“‘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两个讨厌的词眼涌上心头。总而言之,要让警察知道就麻烦了,毫无疑问,责任该由我负……”,但是“我”还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持续不断的慢性经济萧条”,公司“要裁减职员”,而儿子“即将考大学”,所以“我”不得不“终日疲于奔命”,故“手刚摸到门柄,又僵住了”,做了可耻的逃逸者。“我”的性格,直子和儿子得知真相后对“我”的理解与意味深长的视线都因车祸而得以展现。
    从小说的主旨表达来看,一场现实中的车祸让哲夫身体受伤,更在一家三口的心里激起了一场撞击:“我”为什么如此疲惫呢?为什么要在雨夜带醉驾车呢?为什么不顾“酒后驾驶”的法律责任而陪上司饮酒呢?小说掘开了一层层自然的、个人的表层原因,终于将笔锋直指病态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将他逼进了雨夜黑色的“怪圈”。这样一来,小说中的车祸才不仅止于一则生活趣闻,一幕性格悲剧,而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六、【辽宁省辽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1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是想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安慰。
    B.柳妈围绕祥林嫂额头的伤疤,谈论祥林嫂再婚的问题,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
    C.柳妈告诉祥林嫂到阴间将被锯的悲剧,希望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这番话足可说明柳妈是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
    D.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话,非去庙里捐门槛,说明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B.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如“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遭遇。
    C.对于柳妈,作者用“蹙缩”“干枯的小眼睛”写出她的衰老和令人生厌的形象,“看”“钉住”则表现她内心的阴暗无聊,生动传神。
    D.故事特意安排在“祝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13.鲁迅先生的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眼睛。在这段文字中,分别描写了柳妈的眼和祥林嫂的眼,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两处描写的作用。
    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她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的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地。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1.B 12.B 13.作者通过柳妈“干枯的小眼睛”一语,揭示了柳妈的年老与贫穷,也反映了她的“精明”。通过祥林嫂“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表现了柳妈所说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14.(示例)柳妈是同情祥林嫂的,她的玩笑使祥林嫂露出了唯一的一次笑容,虽然这笑中含有悲哀;她告诉祥林嫂阴间的情况无非是想让祥林嫂想办法解脱,来生幸福。(或:柳妈是鲁四老爷的帮凶,她幸灾乐祸,她“不耐烦的”盯着别人的伤疤,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她恐吓祥林嫂,使祥林嫂唯一的一点财产和希望化为泡影,加剧了祥林嫂的绝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错误,柳妈是以祥林嫂的悲伤取乐。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文本的能力。
    B.“运用外貌描写”错误,“恐怖的神色”是神态描写。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由“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可知,柳妈的眼睛小而干枯,“干枯”写出其岁数较大,且家境贫困;“小”“钉住”写出她为人精明,她此时以祥林嫂为乐,可见其为人不够厚道。
    由“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知,祥林嫂在听了柳妈的“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话后,非常忧虑,以致“恐怖”“非常苦闷”,可见柳妈所说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1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同情:由“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可知,柳妈看到祥林嫂非常害怕,于是给她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让祥林嫂得到解脱。从中可见对其同情。
    帮凶:由“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可知,柳妈只是在拿祥林嫂取乐,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由“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可知,柳妈恐吓祥林嫂,加剧了祥林嫂的死亡。
    学生根据课文言之成理即可。
    七、【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调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抬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瓣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体现出他作为生意人的精明。
    B.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
    C.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说明连老大的傲气。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大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展现了社会变迁。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美以及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开酱园的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喝酒时,就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7.研读文本,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如何体现费孝通乡土社会的特点的,并结合文本谈谈乡土社会的优缺点。
    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说道:“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答案】5.D 6.C 7.①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他主要做本街和乡下人的生意,大家彼此信任。比如,乡下人上城就直奔连万顺,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等问题,符合费孝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②“熟人社会”的优点: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人们除了生意上的往来,还带着一份人情味。比如,大家把连老板叫做“连老大”,连老大去世多年,年纪比较大的人都还记得他的音容笑貌,记得他家茶干的味道。
    ③“熟人社会”的缺点:以人情为规矩,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乡土社会因规矩而维持信任,不再适合现代社会。 8.①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②虚化人物。作者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③语言散文化。多是简单的生活化语言,质朴而接近口语。④意境散文化。小说写了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精明”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精明,而是他待人有礼,诚信为本,受人尊重的体现。
    B.“老实”错,并非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而是从侧面反映连老板值得信任。
    C.“傲气”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傲气,这只是一种营销方式。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心理描写”错,小说塑造连老大的形象,有动作描写“他算几笔,喝一口”和语言描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可知,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大家彼此信任,符合费孝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第二问是“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缺点”。
    优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可知,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熟人之间交往还带着一份人情味。
    缺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可知,这种信任是从彼此熟悉得到的,建立在人情和规矩之下,一旦破坏,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与现代法律社会已经不适合。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节上,小说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主要写他的店面的装修、善做生意、制作茶干以及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淡化了情节。
    人物上,小说虽然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但是大部分笔墨写农村人卖他的东西以及制作茶干的程序等,只有少量文字写他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这是一种虚化人物的写法。
    语言上,“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豆酱拍得实实的”“煮得了”“什么也不‘就’”“故去多年了”等语言多用生活口语,语言质朴自然,呈散文化特点。
    意境上,“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小说着意描写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小说充盈了一种和谐与美好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小说整体意境优美,富于散文化。
    相关试卷

    重难点0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观题答题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重难点0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主观题答题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标题含义型,分析标题的作用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难点0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思想情感价值观-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重难点0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思想情感价值观-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难点0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把握整体阅读方法-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重难点0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把握整体阅读方法-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试题位置,命题形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