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十七 种群和群落-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十七 种群和群落-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第1页
    专题十七 种群和群落-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第2页
    专题十七 种群和群落-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十七 种群和群落-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十七 种群和群落-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 [2023浙江6月选考,2分]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规模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 幼年期个体数,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C 正确。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为幼年期个体数多、老年期个体数相对较少,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 形,D 正确。
    4. [2022全国乙理综,6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②③⑥D. ③④⑤⑥
    [解析]森林中,位于最上层的植物应该是高大的乔木,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不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⑥错误。A 符合题意。
    5. [2022浙江1月选考,2分]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D )
    A. 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 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 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解析]甲、乙在午夜黑暗的情况下均上浮,中午时均下沉,说明甲、乙都具有避光性,A 错误;大部分乙分布在该海域较深处,不太可能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 错误;乙是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 错误;甲、乙的昼夜分布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 正确。
    6. [2021全国甲理综,6分]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解析]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 项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项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 项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 项正确。
    【高分必备】 演替类型的判断有多种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是根据演替的起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有土壤条件,且土壤中保留了种子、根等繁殖体,该类演替就为次生演替;如果没有土壤条件,则该类演替为初生演替。
    7. [2020海南,2分]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多年生亚灌木→ 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解析]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在演替过程中,一年生草本逐渐被多年生草本取代,A 正确;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B 正确;多年生亚灌木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的弱,C 错误;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D 正确。
    8. [2020江苏,2分]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 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 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C 正确;营养、温度、pH 、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 正确。
    9. [2020全国Ⅰ理综,6分]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解析]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 项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丰富度越高,物种数目越多,B 项正确;题述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和CO2 等,无机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C 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可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 [2022全国乙理综,8分]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确定样方的多少、确定样方面积的大小、做到随机取样(答出3点即可)。
    [解析]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根据调查动物的分布状况和活动范围等,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选取样方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 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 ,样方面积为m ,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 ,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nS/m 。
    [解析]样方内的种群密度是调查区域中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该区域的种群数量= 样方内的种群密度×区域总面积=n/m×S ,即nS/m 。
    (3)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不需要捕捉并标记调查动物,操作更便捷;调查周期短(合理即可,2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题述调查方法不需要捕捉并标记调查动物,操作更便捷;调查周期短。
    11. [2020浙江7月选考节选,6分]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 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解析]“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意味着种群密度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 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草本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未发生。为什么?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至下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苔藓、地衣),杂草属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虽新增了一种杂草,但群落中植物类型并未发生取代,因此没有发生演替。
    (3) 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施用除草剂、生物措施有生物防治。
    [解析]除杂草常用的化学措施为施用除草剂( 如生长素类调节剂2,4−D) ,而生物措施是用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来进行生物防治的,如人为引入该杂草的捕食者,可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也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 [2023浙江1月选考,2分]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D )
    A. 受寒潮侵袭 B. 遭杀虫剂消杀
    C. 被天敌捕杀 D. 被性外激素诱杀
    [解析]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可知,与第1次调查结果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数量明显减少的是雄性生殖期的昆虫,推测在两次调查间隔期间,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是被性外激素诱杀,D 符合题意。
    2. [2022辽宁,2分]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
    B. 喷施高浓度的2,4−D 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
    C. 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 ”形
    D. 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A 正确;适当浓度的2,4−D 可以促进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根,高浓度的2,4−D 甚至可以杀死双子叶植物,B 正确;欧亚蔊菜入侵初期,由于空间等条件充裕,其种群数量往往呈“J ”形增长,C 错误;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故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D 正确。
    3. [2022浙江1月选考,2分]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 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 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 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 ”形增长
    [解析]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 错误;沙蝗种群的数量呈非周期性变化,B 正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C 项所述内容,C 错误;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J ”形增长,D 错误。
    4. [2021山东,2分]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B )
    A. 66只/公顷B. 77只/公顷C. 83只/公顷D. 88只/公顷
    [解析]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并且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相当于第一次标记的鼠有39−5=34 (只),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34×34÷15≈77 (只/公顷),B 符合题意。
    5. [2021海南,3分]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螨。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 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
    B. 饥饿程度和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
    C. 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
    D. 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
    [解析]据题图可知,在相同条件下(饥饿程度相同),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故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A 、D 项正确;据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故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 项错误;结合题图可知,在瓢虫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饥饿24h 和饥饿48h 瓢虫的捕食作用率均高于未饥饿处理的,且饥饿48h 瓢虫的捕食作用率高于饥饿24h 的,故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C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 [2023全国甲理综,10分]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水体中的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 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水鸟甲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4分)。
    [解析]标记重捕法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的动物种群进行估算的一种生物学统计方法。
    (2)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水体中的鱼、水鸟属于消费者(2分)。
    [解析]消费者指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异养生物。
    (3) 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食物指出需调查的内容有水鸟甲的取食面积、取食种类和成分比例(4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调查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时,若围绕食物指标,可以调查水鸟甲的取食面积、取食种类和成分比例等。
    7. [2022全国甲理综,9分]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 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偏多,老年个体偏少(2分)。
    [解析]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相对较少,幼年个体数目相对较多。
    (2) 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1分);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1分)。
    [解析]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3) 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1分)。
    [解析]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
    (4) 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为动物提供食物;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合理即可,2分)(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为植物提供CO2 和肥料;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合理即可,2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可以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动物的粪便可以使土地肥沃;动物取食植物,可以调节植物种群的大小。
    8. [2021天津,11分]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1) 由图1可知,增加降水(1分)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1分),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图1
    [解析]由图1可知,与半干旱组相比,增加降水组田鼠的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增加了田鼠种群的出生率,降低了田鼠种群的死亡率,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 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羊草(2分)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
    图2
    [解析]由图2可知,与半干旱组相比,增加降水组的克氏针茅相对生物量变化不大,羊草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多,糙隐子草和其他植物的相对生物量明显减少,说明增加降水有利于羊草生长。
    (3) 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2分)。
    [解析]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通过比较两组田鼠的体重增幅,可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田鼠食谱变化引起。
    (4) 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2分); 如图所示(3分)。请在图中用箭头标示三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
    [解析]田鼠为肠道微生物提供生存的场所及食物等,肠道微生物为田鼠提供能源物质——短链脂肪酸等,两者为互利共生关系。
    题组三
    一、选择题
    1. [2023广东,2分]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C )
    A.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 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 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解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本题中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会导致次年该地区蝗虫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C 符合题意。
    2. [2022河北,2分]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 (t+1 年与t 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 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 依据其年龄结构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 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 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解析]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幼年个体占比较高,属于增长型种群,A 错误;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1.247 (t+1 年与t 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增长较快,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B 正确;褐家鼠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在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网变简单,C 错误;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后,从周限增长率来看,其种群增长能力强,由于不知道当地鼠类的增长情况,故不能判断褐家鼠的种群增长能力是否强于当地的鼠类,D 错误。
    【高分必备】 外来物种 引入一个外来物种后,该外来物种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的生物,从而使该引进物种成为真正的入侵者,它可能会打破原来的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3. [2022江苏,2分]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 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 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 个再计数
    D. 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解析]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小球藻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以利于小球藻增殖,A 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 错误;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含小球藻的数量为10个左右较为合适,C 错误;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 正确。
    4. [2021河北,2分]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 )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 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 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番茄植株的种植模式由单作转为邻作时,成虫和若虫数量发生改变,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 正确;由表可知,当番茄植株的种植模式为单作或邻作时,烟粉虱成虫在番茄植株上部叶分布较多,中部叶和下部叶分布较少,因此,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几乎不变,B 错误;由单作改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C 正确;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D 正确。
    5. [2020山东,2分]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形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解析]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为2.0×106 个,在K/2 (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 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 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 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 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 ”形增长,C 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 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 正确。
    6. [2020江苏,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解析]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A 错误;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原因是大多蜻蜓目昆虫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B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 正确;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2022山东,9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 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 (1分)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种群密度小(1分)、分布范围广(1分)。
    [解析]已知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而优势种通常指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的物种,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 级。调查发现E 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其种群密度较小,而其又出现在绝大多数的样方中,则其分布范围较广。
    (2) 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200。
    [解析]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D 频度级的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为8% ,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题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 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 。
    (3) 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ABCD(填标号)。
    A. 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 甲的种群密度
    C. 甲的植株高度D. 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解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 、B 、C 、D 符合题意。
    (4)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淘汰。
    [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8. [2021湖南,9分]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1分);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2 055株/公顷。
    [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80+81+81+84+85÷5÷0.04=2055 (株/公顷)。
    (2) 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1分)。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石栎,理由是马尾松幼树株数少,石栎幼树株数多;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在树冠遮阴下幼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而石栎是耐阴树种,其幼树在树冠遮阴下生长良好(3分)。
    [解析]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生活在同一区域,会争夺光照、水和无机盐等,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表格中树高可代表树龄,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马尾松幼树少,石栎幼树多;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幼树在树冠遮阴下难以生长,石栎是耐阴树种,幼树可以在树冠遮阴下生长,故预测数十年后该次生林的优势树种是石栎。
    【高分必备】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时要注意随机取样。样方选取方法常采取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样方大小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如果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样方的面积可适当扩大。
    题组四
    一、选择题
    1. [2023浙江6月选考,2分]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B )
    A.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 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 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 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解析]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 错误;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故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B 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 错误;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的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群落之间的代替,不属于演替,D 错误。
    2. [2022山东,3分](不定项)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 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 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 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 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此时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K 值,根据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为K/2 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 错误;亲体数量为K/2 时,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 正确;由题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 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 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 错误。
    3. [2022江苏,3分](多选)如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BC )
    A. 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
    B. 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
    C. 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
    D. 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解析]植物的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决定水生生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氧气等,A 错误;自养型生物可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因此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水生生物的遗体残骸会沉积在水体底部,因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B 正确;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C 正确;湖泊演替为森林一般不会经历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D 错误。
    4. [2021福建,2分]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 m2 ,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 15000 m2 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B. 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C. 生境破碎有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 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解析]据题表可知,随生境碎片面积的增加,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增加,二者呈正相关,B 正确;据题表可知,生境碎片面积越小,景东翅子树种群的数量越少,表明生境破碎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C 错误。
    二、非选择题
    5. [2022重庆,9分]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1) Ⅰ时段,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3分)。
    [解析]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Ⅱ时段,沉水植物消失,可能是因为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面积应根据种群个体数进行调整。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
    [解析]Ⅲ时段群落中仍有龙须眼子菜,但此时水葫芦是优势种,龙须眼子菜数量较少,故调查龙须眼子菜的种群密度时,取样面积应比Ⅱ时段大。
    (3) 在Ⅱ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增加(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其原因是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无机盐等(3分)。
    [解析]在Ⅱ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水葫芦数量减少,其他植物能获得更多的光照及无机盐等,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增加。
    6. [2022广东,12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表。
    回答下列问题:
    (1) 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趋光(2分)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解析]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 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高(1分),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2分),有利于其生存。
    [解析]由题表可知,荔枝园B 中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 中的,即荔枝园B 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
    (3) 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少(1分),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 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害虫天敌数量也少(3分)。
    [解析]由题表可知,荔枝园A 中的节肢动物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园B 中的,根据管理方式分析,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 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害虫天敌数量也少。
    (4) 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答案]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育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合理即可,3分)。
    [解析]由题干中“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可知,可在荔枝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这些作物可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育害虫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7. [2021全国乙理综,9分]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1分)(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应遵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发生在资源受限制的条件下,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增加,故当实验出现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 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时间(合理即可)(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解析]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经进化后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在取食的种子方面存在差异,如取食的种子的大小不同、种子的硬度不同、种子的部位不同,还可以是取食的时间不同等。
    (3) 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而进化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出现差异的物种可以长期共存。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竞争排斥会导致某一物种灭绝,而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物种在生存空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出现差异,从而能减弱种间竞争而达到共存。
    题组五
    一、选择题
    1. [2023新课标理综,6分]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 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 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解析]本题中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就能调查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或物种丰富度,A 、C 正确;采用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个体,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捕捉个体,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 正确;幼年个体也会在拍摄区域活动,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也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D 错误。
    2. [2022海南,3分]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 、S2 、S3 和S4 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 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 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 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 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解析]
    分析可知,岛屿距离大陆越近,物种迁入率越高;岛屿面积越小,物种灭亡率越高。面积相同时,S1

    相关试卷

    专题十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

    这是一份专题十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九 遗传的分子基础-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

    这是一份专题九 遗传的分子基础-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二十二 实验与设计-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

    这是一份专题二十二 实验与设计-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