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学案设计
展开【学习目标】
概述适应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说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学习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预习新知】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相对的。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内容
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②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③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①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肤浅的解释了适应的形成。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②环境的定向选择。
(2)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
①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②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3)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②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
①研究水平: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②研究结果: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③研究对象: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④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易错提示】
(1)抗生素的滥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
(2)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
(3)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答案:(1)×(2)×(3)×
解析:(1)细菌中有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出现,抗生素只起到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
(2)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种内及生物种间的斗争。
(3)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
【深化探究】
请结合情境,回答问题: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有差异,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生存机会不相等,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3)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拉马克观点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就会用它的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样长期“使用”它的脖子,久而久之就更长了(用进废退),然后遗传给了下
一代(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观点解释: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4)通过对长颈鹿的进化历程的分析,你能否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提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就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定向筛选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通过遗传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
【巩固训练】
1.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2.在群体遗传学中,把由于群体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减少甚至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例如,某基因库中有A、a两个等位基因,携带a基因的个体很少,若这些个体因偶然因素在幼年时期死亡而没有产生子代,则a基因在子代中便会消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种群越小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
B.自然选择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
C.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具有随机性
D.遗传漂变会使种群发生进化
3.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4.雄性孔雀的体表有橘黄色斑块,该橘黄色斑块有利于吸引异性,从而提高繁殖的成功率,但同时也容易吸引天敌,雄性孔雀可以通过改变橘黄色斑块的数量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例说明生物的某种性状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B.人工圈养环境下的雄性孔雀一定不会出现橘黄色斑块
C.繁殖季节雄性孔雀的橘黄色斑块数量可能比非繁殖季节的多
D.雄性孔雀可以改变橘黄色斑块的数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5.鲍曼不动杆菌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抗药性日益增强,将可能进化成“超级细菌”,因此对其引起的疾病的针对性治疗会变得日益困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抗药性是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性突变
B.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其产生抗药性
C.鲍曼不动杆菌进化成“超级细菌”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D.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
B、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
C、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A。
2.答案:B
解析:
3.答案:A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不会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变异,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答案:ACD
解析:橘黄色斑块有利于吸引异性,从而提高繁殖的成功率,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所以人工圈养环境下的雄性孔雀也会出现橘黄色斑块,B错误。故选ACD。
5.答案:CD
解析: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抗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其产生抗药性,B错误;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含抗药性突变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不含抗药性突变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则被淘汰,该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长期选择的结果,该过程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知导学,问题思考,成果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学习,巩固练习,基础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