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练习)(原卷版+解析)
展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杨幺为寇。岳飞所部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先遣使招谕之。贼党黄佐曰:“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必善遇我。”遂降。飞单骑按其部,拊佐背曰:“子知逆顺者,果能立功,封侯岂足道!欲复遣子至湖中,视其可乘者擒之,可劝者招之,如何?”佐感泣,誓以死报。时张浚以都督军事至潭。参政席益与浚语,疑飞玩寇,浚曰:“岳侯忠孝人也。兵有深机,何可易言?”益惭而止。黄佐袭周伦寨,杀伦,擒其统制陈贵等。会召浚还防秋。飞袖小图示浚。浚欲待来年议之,飞曰:“王四厢以王师攻水寇,则难。飞以水寇攻水寇,则易。水战,我短彼长,以所短攻所长,所以难。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浚许之。飞遂如鼎州。黄佐招杨钦来降,飞喜曰:“杨钦骁悍,既降,贼腹心溃矣!”表授钦武义大夫,礼遇甚厚,乃复遣归湖中。两日,钦说全琮、刘锐等降。飞诡骂曰:“贼不尽降,何来也?”杖之,复令入湖。是夜掩敌营,降其众数万。幺负固不服,方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辄碎。飞伐君山木为巨筏,塞诸港汊,又以腐木乱草,浮上流而下。择水浅处,遣善骂者挑之,且行且骂。贼怒来追,则草壅积,舟轮碍不行。飞亟遣兵击之,贼奔港中,为筏所拒。官军乘筏,张牛革以蔽矢石,举巨木撞其舟,尽坏。幺投水中,牛皋擒斩。飞入贼垒,余酋惊曰:“何神也!”俱降。飞亲行诸寨慰抚之,纵老弱归籍,少壮为军,果八日而贼平。浚叹曰:“岳侯神算也!”
[按]岳飞谋欲造大舟。湖南运判薛弼谓岳曰:“若是,非岁月不胜。且彼之所长,可避而不可斗也。今大旱,河水落洪,若重购舟首,勿与战,遂筏断江路。藁其上流,使彼之长坐废。而精骑直捣其垒,则彼坏在目前矣。”岳从之,遂平幺。人知岳侯神算,平幺于八日之间,而不知计出薛弼。从来名将名相,未有不资人以成功者。
(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B.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C.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D.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都督,官名,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三国时成为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
B.参政,即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南宋时行使正宰相之职,与枢密使、枢密副使等统称为执政。
C.统制,宋代武官名。北宋为防将领专兵,战时临时选派一人以“都统制”之名节制兵马。到南宋时朝廷设置“御营司都统制”,“统制”开始成为禁军将官的职衔。
D.防秋,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军事惯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故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岳飞善于安抚降众,并且常常是亲自安抚,甚至是独自一人去安抚,这既体现了岳飞的大智,更体现了岳飞的大勇。
B.岳飞作战极富韬略,但这些作战计谋也并非都出自岳飞,平杨幺之策就是薛弼所献。所以“从来名将名相,未有不资人以成功者”。
C.对杨幺部众中的少壮者,岳飞让他们加入自己的军队,而对老弱者,岳飞籍没了他们的家产,将其归入官府为奴。
D.岳飞作战扬长避短,他故意派人到水浅的地方去辱骂杨幺,激怒杨幺出战,使杨幺军队失去自己的优势而被彻底击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岳飞所部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先遣使招谕之。
译文:
(2)飞亟遣兵击之,贼奔港中,为筏所拒。官军乘筏,张牛革以蔽矢石。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15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的。
B.郎中,文中指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日的前一天;而晦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议,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勤王;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译文: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兵食既足,中原可图,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当是时,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遂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因感叹久之。又曰:“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克仁顿首曰:“主上神武,当定天下于一矣。”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太祖曰:“汉治道不纯者何?”克仁对曰:“王霸杂故也。”太祖曰:“谁执其咎?”克仁曰:“责在高祖。”太祖曰:“高祖创业,遭秦灭学,民憔悴甫苏,礼乐之事固所未讲。孝文为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使汉业终于如是。帝王之道,贵不违时。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B.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C.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D.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多穿布衣,故“布衣”常用来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即贫贱之交。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本文中的“顿首”是臣下对君主行礼,有致敬意。
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属儒家政治主张。
D.经:指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本文中的“经”是指“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著作。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克仁颇得皇上信任。皇上让他陪侍,且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之事,以资政建。
B.孔克仁颇具洞察之力。皇上和他讲述图中原之志,他赞赏皇上储粮、练兵、等待时机等都是长久战略。
C.孔克仁常怀崇敬之心。皇上筹划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认同,并赞赏主上神武,定能一统天下。
D.孔克仁对史事颇有见解。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他能从容应答,后奉命教授经书。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译文:
(2)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
译文: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他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征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日:“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厚赐之。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B.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C.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D.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意思是不久,“寻”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的“寻”含义相同。
B.“闻”意思是听说,“闻”与《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闻”含义不同。
C.“知”意思是知道,“知”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含义不同。
D.“如”意思是如同,“如”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的“如”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定卢祖尚文武双全,廉洁奉公,委以镇抚交趾郡之重任,首次遭拒后即杀了卢祖尚,表现他办事果决的风格。
B.唐太宗颁布命令从制度上保障谏官进谏纠偏的权利,意识到杀卢祖尚过于粗暴,能检讨自己,并采取补救措施。
C.唐太宗从胡地商人割肉藏珠,联想到官吏贪腐、帝王不能节制欲望带来的危害,启发近臣同心合力,相互辅助。
D.唐太宗在和封德彝的交谈中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的用人观: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应任人唯贤,用人所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先任大州,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
弱冠第进士,历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试,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居三馆八年,顾义自守,泊如也。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请郡,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党籍,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立,起为通判黄州,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甫数月,复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初,复坐党籍落职,主管明道宫。初,耒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水之初,岂若是哉!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节选自《宋史》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B.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C.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D.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官: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序。
B.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崇宁:崇宁是宋徽宗的年号。古代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例如:大观、政和、重和、太祖。
D.谪:被贬官,降职的意思,表示降职的还有左迁、贬、逐。
★2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张耒才思敏捷,年少成名,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游学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并以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
B.张耒仕途坎坷,屡遭罢官。因坐党籍之罪徙往宣州,再遭贬谪而监黄州酒税;崇宁初年,又坐党籍之罪,之后主管明道宫。
C.张耒晚年做诗,崇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做乐府诗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D.张耒重情重义,不畏流言。苏轼去世时,张耒为苏轼举哀行服,并因此遭到言官攻击,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
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
(2)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
30.张耒写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旨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已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光持不可。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数月遂策免光。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复免傅嘉,曰:“前为侍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B.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C.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D.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选三科是西汉博士选迁制度,分为三个等第,据文意看,最高为尚书。
B.沐日,即休假日,汉代官吏每隔五天回家休息沐浴,与唐代休假制度不同。
C.朔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每月十六叫既望。
D.《诗》,即《诗经》,名列五经之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光出身名门,年轻有所作为。他是孔子第十四代孙,对经学特别精通,未及成年,便被任为议郎;后任博士,做了许多实事,名声因此传开。
B.孔光坚持原则,而又不敢强谏。他对皇帝提出的问题,根据经义来回答,从不无原则地附和;如果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也不会努力去谏诤。
C.孔光三缄其口,从不妄言朝政。他在日常与家人相处时,从不谈及朝中政事,有人问到宫中温室省树种之类的闲事,他闭口不语,岔开话题。
D.孔光冒犯太后,因此丢掉官职。他因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受到傅太后和朱博一干人的诋毁诬陷,过了几个月之后,便被汉哀帝免去官职。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
(2)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
7.在孔光恢复职位后,皇帝为什么免去傅嘉职务?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遂逮瑞下诏狱。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帝初崩,外廷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穆宗立,既释,复故官。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徐阶罢相里居,瑞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B.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C.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D.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八月举行,故称“秋闱”,第一名称“会元”。
B.西市,明朝时指刑场,专为处决官吏之用。汉代“东市”亦有刑场之意。
C.晏驾,旧时帝王死亡的讳辞,与“山陵崩”“驾崩”“崩殂”意思相同。
D.隆庆,明穆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忠于君王,受到赏识。海瑞因先帝去世,悲恸大哭,呕吐晕厥;都给事中舒化批评他,皇帝却下诏奖励他;他乞求退休又受到皇帝挽留。
B.海瑞公正无私,坚持原则。徐阶为御史齐康所弹劾,海瑞批评齐康甘心做别人的鹰犬,为徐阶仗义执言;徐阶被罢相,海瑞查问徐家没有一点宽免。
C.海瑞执政严厉,以身为范。海瑞推行政令像暴风一样凌厉,令下属恐惧,豪强躲避;有关部门官吏懒政惰政,海瑞以身作则,矫正这种不良作风。
D.海瑞刚正不阿,遭人忌恨。海瑞曾因直谏获罪下狱,后皇帝要召用他,都被执政者暗中阻止;戴凤翔、房寰、钟宇淳忌惮他,上疏弹劾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
(2)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
6.御史齐康弹劾徐阶时,海瑞如何评价徐阶?请简要说明。
第03讲 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基础题和拔高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杨幺为寇。岳飞所部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先遣使招谕之。贼党黄佐曰:“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必善遇我。”遂降。飞单骑按其部,拊佐背曰:“子知逆顺者,果能立功,封侯岂足道!欲复遣子至湖中,视其可乘者擒之,可劝者招之,如何?”佐感泣,誓以死报。时张浚以都督军事至潭。参政席益与浚语,疑飞玩寇,浚曰:“岳侯忠孝人也。兵有深机,何可易言?”益惭而止。黄佐袭周伦寨,杀伦,擒其统制陈贵等。会召浚还防秋。飞袖小图示浚。浚欲待来年议之,飞曰:“王四厢以王师攻水寇,则难。飞以水寇攻水寇,则易。水战,我短彼长,以所短攻所长,所以难。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浚许之。飞遂如鼎州。黄佐招杨钦来降,飞喜曰:“杨钦骁悍,既降,贼腹心溃矣!”表授钦武义大夫,礼遇甚厚,乃复遣归湖中。两日,钦说全琮、刘锐等降。飞诡骂曰:“贼不尽降,何来也?”杖之,复令入湖。是夜掩敌营,降其众数万。幺负固不服,方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辄碎。飞伐君山木为巨筏,塞诸港汊,又以腐木乱草,浮上流而下。择水浅处,遣善骂者挑之,且行且骂。贼怒来追,则草壅积,舟轮碍不行。飞亟遣兵击之,贼奔港中,为筏所拒。官军乘筏,张牛革以蔽矢石,举巨木撞其舟,尽坏。幺投水中,牛皋擒斩。飞入贼垒,余酋惊曰:“何神也!”俱降。飞亲行诸寨慰抚之,纵老弱归籍,少壮为军,果八日而贼平。浚叹曰:“岳侯神算也!”
[按]岳飞谋欲造大舟。湖南运判薛弼谓岳曰:“若是,非岁月不胜。且彼之所长,可避而不可斗也。今大旱,河水落洪,若重购舟首,勿与战,遂筏断江路。藁其上流,使彼之长坐废。而精骑直捣其垒,则彼坏在目前矣。”岳从之,遂平幺。人知岳侯神算,平幺于八日之间,而不知计出薛弼。从来名将名相,未有不资人以成功者。
(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B.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C.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D.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解析:选B 文言文断句要学会利用特殊词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表示时间的词等以及句式来判断。如本题中“夺其手足之助”与“离其腹心之托”句式相同,二者为对称句,故各自前后均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而后”意为“然后,这之后”,一般出现于句首,故其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选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都督,官名,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三国时成为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
B.参政,即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南宋时行使正宰相之职,与枢密使、枢密副使等统称为执政。
C.统制,宋代武官名。北宋为防将领专兵,战时临时选派一人以“都统制”之名节制兵马。到南宋时朝廷设置“御营司都统制”,“统制”开始成为禁军将官的职衔。
D.防秋,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军事惯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故称。
解析:选B “行使正宰相之职”错。此官职在南宋相当于副宰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岳飞善于安抚降众,并且常常是亲自安抚,甚至是独自一人去安抚,这既体现了岳飞的大智,更体现了岳飞的大勇。
B.岳飞作战极富韬略,但这些作战计谋也并非都出自岳飞,平杨幺之策就是薛弼所献。所以“从来名将名相,未有不资人以成功者”。
C.对杨幺部众中的少壮者,岳飞让他们加入自己的军队,而对老弱者,岳飞籍没了他们的家产,将其归入官府为奴。
D.岳飞作战扬长避短,他故意派人到水浅的地方去辱骂杨幺,激怒杨幺出战,使杨幺军队失去自己的优势而被彻底击溃。
解析:选C “纵老弱归籍”的意思是释放年老体弱的人回家,而非“籍没了他们的家产,将其归入官府为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岳飞所部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先遣使招谕之。
译文:
(2)飞亟遣兵击之,贼奔港中,为筏所拒。官军乘筏,张牛革以蔽矢石。
译文:
参考答案:(1)岳飞所统率的部队都是西北人,不熟悉水战。岳飞说:“用兵怎么会有固定不变的法则呢,只是怎么样运用它罢了!”先派遣使者招降晓谕贼人。(关键词“所部”“兵”“顾”“招谕”各1分,大意1分)
(2)岳飞立即派遣官兵攻击他们,贼兵奔逃到港汊中,被港口的木筏阻挡。官兵登上木筏,张开牛皮来遮挡箭和石头。(关键词“亟”“张”“蔽”各1分,被动句的翻译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南宋时期杨幺盘踞在洞庭湖作乱。岳飞所统率的部队都是西北人,不熟悉水战。岳飞说:“用兵怎么会有固定不变的法则呢,只是怎么样运用它罢了!”先派遣使者招降晓谕贼人。贼人党羽黄佐说:“岳节使号令如山,如果和岳节使为敌,最后必定会丧命,还不如投顺岳节使,他必会善待我。”于是归降。岳飞只身一人骑马来到黄佐的营地安抚他的部队,拍着他的背说:“你是个识时务的人,终究能立下大功,日后何止是封侯拜爵而已啊!本帅想派你再回到洞庭湖,观察所有的贼众头目,可利用的就抓捕他们,可劝降的就招抚他们,怎么样?”黄佐被岳飞的信任和重用感动得痛哭流涕,发誓要以死相报。这时张浚以都督军事的身份来到潭州。参政席益对张浚说,他怀疑岳飞有轻敌之心,张浚说:“岳侯是忠孝之人。再说军事机密,岂能轻易泄露?”席益听后,不禁为自己的鲁莽感到惭愧,不再说话了。黄佐袭击贼寇周伦的营寨,杀死了周伦,擒获了统制陈贵等人。这时,皇帝下诏让张浚回朝商议防秋。临行之前,岳飞把一张小的战略图藏在袖子中拿给张浚看。张浚想等到明年再商议讨贼,岳飞说:“王四厢用正规军队打水寇,因此难打。我用水寇来打水寇,就容易多了。打水仗,是我军的短项,是贼军的长项,用短项攻打长项,因此难以获胜。如果借助杨幺身边的大将,利用他们的军队,夺去他的手足的帮助,离间他的亲信的托付,使杨幺孤立,然后率官兵再进行围剿,八天之内一定能够擒获诸贼头目。”张浚于是同意岳飞出兵。岳飞于是到鼎州。黄佐已经招抚杨钦归降,岳飞高兴地说:“杨钦骁勇强悍,现在已投降,贼寇众叛亲离了!”于是上表请求授予杨钦武义大夫的官职,对他以礼优待,又让杨钦回到洞庭湖做内应。两天之后,杨钦说服全琮、刘锐等人归降。岳飞看到他们,故意骂道:“贼人没有全部投降,你们来这里做什么?”让人杖打他们,让他们再次回到洞庭湖。这天晚上岳飞率兵偷袭贼营,使数万名贼兵降服。杨幺虽然败了但坚决不投降,乘船从湖上逃跑,以转轮激水,因此船行的速度如同飞一般;又因为他的船边装置有撞竿,官船一靠近,就会被撞竿撞得粉碎。岳飞让人砍伐君山树木做成巨大的木筏,堵塞各个港口,又让人从上游抛置了大量的腐木杂草,让它们顺流而下。挑选水浅之处,派一些善于骂阵的士兵引诱杨幺,边走边骂。结果杨幺怒气冲天,顾不上水浅就下令船只追击,但杂草堆积,他们船上的转轮被阻碍,动弹不得。岳飞立即派遣官兵攻击他们,贼兵奔逃到港汊中,被港口的木筏阻挡。官兵登上木筏,张开牛皮来遮挡箭和石头,举起大木桩撞击贼船,把它们全都撞坏了。杨幺投水时,被牛皋擒获斩首。岳飞进入到贼营中,残余的贼兵头目惊呼:“怎么这样神奇!”全都投降。岳飞亲自来到各个营寨中安抚众人,释放那些老弱的贼兵回家,而年轻力壮的贼兵则编入正规部队,果然在八天之内平定了贼人。张浚叹服地说:“岳侯真是神算啊!”
[按]岳飞想建造大船征讨杨幺。湖南运判薛弼却劝阻岳飞说:“如果要建造大船,肯定要耗费一年半载的时间。况且水战是杨幺所擅长的,我军只能躲避,不能和他们正面交锋。现在正是天旱水枯的时候,河中水流下降,如果重金收买贼人各船首领,不和贼人发生正面冲突,再用木筏阻断江面。从上游流放大量杂草阻挡船只,使得贼人没有办法发挥水战的优势。再派遣精锐骑兵直攻贼营,贼人很快会兵败。” 岳飞听从薛弼的建议,于是平定了杨幺。一般人都以为岳飞料事如神,在八天之内将杨幺平定,却不知道计谋出自薛弼。自古以来的名将名相,没有不借助他人而获得成功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解析:选C 作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如“哭泣尽哀”指皇帝拜谒孝陵时哭泣竭尽哀思,句意完整,而“道路”意为“道路之人”,为“感动”的主语,因此“道路”前要断开,排除B项和D项;“蒿莱满目”和“鸡犬无声”是对称句,二者中间要断开,排除A项。选C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15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的。
B.郎中,文中指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日的前一天;而晦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
解析:选D 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而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议,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勤王;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解析:选B “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译文: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译文:
参考答案:(1)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关键词“行”“御”“死力”各1分,大意2分)
(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驻扎郊外,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关键词“次”“发”“示”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自己的屋舍,生史可法。(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援救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经陷落,便身披白色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商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朝觐见,福王面色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结束,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驻扎郊外,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竭尽哀思,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州、凤阳之间杂草丛生满目荒凉,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并答应他。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开诚布公,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听从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名参将抱着史可法从小东门离开,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史可法四十多岁,没有儿子,其妻想为他纳妾。他长声叹息说:“王事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举着他上朝时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为其招魂,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兵食既足,中原可图,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当是时,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遂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因感叹久之。又曰:“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克仁顿首曰:“主上神武,当定天下于一矣。”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太祖曰:“汉治道不纯者何?”克仁对曰:“王霸杂故也。”太祖曰:“谁执其咎?”克仁曰:“责在高祖。”太祖曰:“高祖创业,遭秦灭学,民憔悴甫苏,礼乐之事固所未讲。孝文为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使汉业终于如是。帝王之道,贵不违时。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B.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C.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D.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解析:选B “元运既隳”中,“既”指已经,“隳”指毁坏,“元运既隳”意为“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句意完整,而“豪杰”作“互争”的主语,因此“豪杰”前要断开,排除A项和C项;“两淮江南”是地名,修饰“诸郡”,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多穿布衣,故“布衣”常用来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即贫贱之交。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本文中的“顿首”是臣下对君主行礼,有致敬意。
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属儒家政治主张。
D.经:指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本文中的“经”是指“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著作。
解析:选C “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是“霸道”,且不属于儒家政治主张,儒家主张的是以德行仁政使天下归顺的王道。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克仁颇得皇上信任。皇上让他陪侍,且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之事,以资政建。
B.孔克仁颇具洞察之力。皇上和他讲述图中原之志,他赞赏皇上储粮、练兵、等待时机等都是长久战略。
C.孔克仁常怀崇敬之心。皇上筹划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认同,并赞赏主上神武,定能一统天下。
D.孔克仁对史事颇有见解。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他能从容应答,后奉命教授经书。
解析:选D “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错,原文“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中的“尝阅《汉书》”者是皇上。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译文:
(2)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
译文:
参考答案:(1)现在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没有成功的原因。(关键词“蜂起”“修”“明”各1分,大意2分)
(2)我率领数十万之众,整肃军政,任用将帅,观察时机而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关键词“修”“相时”“不足平”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晋升为郎中。曾和宋濂一同侍奉太祖,太祖多次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之事。陈友谅已被消灭,太祖有志谋取中原,对克仁说:“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豪杰互争,有机可乘。我想督率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蓄,进取退守。仍在两淮之间运粮畅通之处,储粮等候时机。兵粮充足后,中原就可谋取,你认为怎么样?”克仁回答说:“储备粮食,训练士兵,观望机会,等待时机,这是长久的策略。”当时,江左的兵势日益强盛,太祖以汉高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曾对克仁说:“秦政暴虐,汉高祖起兵布衣,以宽大的胸怀驾驭群雄,于是成为天下之主。现在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没有成功的原因。”因而感叹很久。又说:“江南则唯有我和张士诚。士诚多奸诈之谋,崇尚间谍之术,治军无纪律。我率领数十万之众,整肃军政,任用将帅,观察时机而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克仁叩头说:“主上神武,一定能一统天下。”太祖曾阅读《汉书》,宋濂和克仁侍奉其旁。太祖说:“汉朝治理国政不完美的原因在哪里?”克仁说:“王道、霸道杂用之故。”太祖说:“谁的错误呢?”克仁说:“责任在于汉高祖。”太祖说:“高祖创业,遇上秦朝毁灭学术,百姓的困苦刚刚缓解,礼乐之事因此没有讲求。孝文(汉文帝)为明主,正应当修订礼乐,以恢复三代旧制,但顾虑重重而无暇他顾,致使汉朝帝业终归如此。帝王之道,可贵的是不违背时代。三代之王有时机而能为之,汉文帝有时机而不为,周世宗则是没时机而为之的人。”又曾问克仁:“汉高祖出身平民而成为万乘之主,他采用的什么办法?”克仁回答说:“知人善任。”克仁侍奉太祖最久,所以得知太祖的谋略居多。洪武二年四月,(皇帝)命令克仁等人教授诸子经书,也令功臣的子弟一起入学。不久,出京任江州知州,又入朝为参议,因事获罪而死。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他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征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日:“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厚赐之。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B.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C.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D.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意思是不久,“寻”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的“寻”含义相同。
B.“闻”意思是听说,“闻”与《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闻”含义不同。
C.“知”意思是知道,“知”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含义不同。
D.“如”意思是如同,“如”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的“如”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定卢祖尚文武双全,廉洁奉公,委以镇抚交趾郡之重任,首次遭拒后即杀了卢祖尚,表现他办事果决的风格。
B.唐太宗颁布命令从制度上保障谏官进谏纠偏的权利,意识到杀卢祖尚过于粗暴,能检讨自己,并采取补救措施。
C.唐太宗从胡地商人割肉藏珠,联想到官吏贪腐、帝王不能节制欲望带来的危害,启发近臣同心合力,相互辅助。
D.唐太宗在和封德彝的交谈中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的用人观: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应任人唯贤,用人所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先任大州,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
【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卢祖尚)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推辞。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视诺言,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卢祖尚执意辞退。太宗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谕旨”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然诺”,允诺,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BD。故选C。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两个“寻”都是不久。句意:不久又后悔。/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正确。
B.文中的“闻”是“听说”,句意: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闻”是“闻名”,句意: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闻”含义不同。正确。
C.文中的“知”是“知道”,句意: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是通假字,同“智”,句意: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知”含义不同。正确。
D.两者含义不同。本文中的“如”意思是“如同、像”,句意:国君用人跟用器物一样。/“纵一苇之所如”的“如”是“往、到……去”,句意:放纵像苇叶一样的小船,任凭它飘向哪里。故选D。
3.A【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首次遭拒后即杀了卢祖尚”的表述与文本内容不相吻合。原文说“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事实上,卢祖尚并不是马上拒绝唐太宗的委任,而是先答应得好好的,后借旧病复发推辞;推辞后,唐太宗又让其他官员去传旨晓谕其重然践诺;再次遭拒后,唐太宗又一次召见面谕,还是被拒绝,这才“命斩于朝堂”。“表现他办事果决的风格”没有文本依据。故选A。
4.我先前担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而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这就是我不愿意出行的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使”,出使;“更”,改任;“不行”,不愿意成行;“所以”,表原因。
参考译文: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犯罪,太宗因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全才,廉洁平易而公正,便征召他入朝,谕告他:“交趾郡很久不得贤人去治理,需要你前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出朝,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相辞。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视诺言,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卢祖尚执意辞退。太宗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太宗大怒道:“我派人不行,又如何治理国家呢?”下令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过了几日,与大臣议论“齐文宣帝是怎么样一个人”,魏征答道:“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与他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他不肯赴任,丞相杨遵彦奏与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召入宫中来责备。魏恺说:‘我先前担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这是我不愿意成行的原因。’齐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讲得有道理,你就宽赦他吧。’这是齐文宣帝的长处。”太宗说:“有道理。先前卢祖尚虽然有失做大臣的道义,朕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位以荫庇其子孙。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放纵奢欲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啊。”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希望能够避免被他人所讥笑啊!”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国君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封德彝羞愧地离开。己亥(十五日),唐朝廷下制文:“从今以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堂议事,都应让谏官随行,有失误立即进谏。”太宗曾谈到关中人和山东人,语意有所偏向。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下奏道:“天子以四海为一家,不应当有东、西的差别,恐怕会让人觉得您狭隘。”太宗欣赏他的话,给他丰厚的赏赐。从此每当朝廷有大事,都让他参与谋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
弱冠第进士,历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试,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居三馆八年,顾义自守,泊如也。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请郡,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党籍,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立,起为通判黄州,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甫数月,复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初,复坐党籍落职,主管明道宫。初,耒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水之初,岂若是哉!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节选自《宋史》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B.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C.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D.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官: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序。
B.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崇宁:崇宁是宋徽宗的年号。古代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例如:大观、政和、重和、太祖。
D.谪:被贬官,降职的意思,表示降职的还有左迁、贬、逐。
★2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张耒才思敏捷,年少成名,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游学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并以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
B.张耒仕途坎坷,屡遭罢官。因坐党籍之罪徙往宣州,再遭贬谪而监黄州酒税;崇宁初年,又坐党籍之罪,之后主管明道宫。
C.张耒晚年做诗,崇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做乐府诗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D.张耒重情重义,不畏流言。苏轼去世时,张耒为苏轼举哀行服,并因此遭到言官攻击,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
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
(2)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
30.张耒写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
26.C
27.C
28.D
29.(1)沿着河道顺流而下,根据它们所碰到的地理形势发生变化。
(2)因为长期置身于清闲境地,张耒的家境生活更加困难,郡守翟汝文曾想为他买些公田,被张耒推辞拒绝了。
30.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不能只做文不求理;不能只追求词句之奇。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雄才”为“有”的宾语,而“笔力”为“绝键”的主语,所以“雄才”和“笔力”之间应断开,排除AB;
“二苏”“黄庭坚”“晁补之”为专有名词,并列时要么加连词,要么用顿号隔开,所以“黄庭坚”和“晁补之”中间应断开,排除D。
本句的意思是:张耒外观容貌非常出色,有超群的才能,文笔高超,特别擅长诗歌辞赋。当时苏轼、苏辙及黄庭坚、晁补之等同辈文学英才相继去世,只剩下张耒一个人还活着,贵族、平民去向张耒请教学问的人很多,他们分开日子轮流携着美酒佳肴与他饮酒品尝共享。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大观、政和、重和、太祖”理解错误,其中“太祖”是庙号,不是年号。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苏轼去世时,张耒为苏轼举哀行服”理解错误,依据原文“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可知,张耒为苏轼举哀行服是听闻苏轼去世后,而非苏轼去世时。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顺”,沿着;“决”,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这里引申为顺流而下;“因”,依据、根据;“所遇”,所字结构,所碰到的(地理)形势。
(2)“投”,走向、进入,引申为处于、置身;“闲”,清闲;“益”,更加;“谢”,推辞。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可知,写文应该遵循着将文章作为寄寓条理的载体的原则;
依据“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可知,写文不能只做文而不务理;
依据“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可知,写文还要不能一味地追求言辞章句表达的奇特。
【点睛】参考译文:
张耒字文潜,是楚州淮阴人。幼时即显得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所做《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张耒游学于陈州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因而,能够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
张耒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县尉、咸平县丞等官职。后入朝为太学录,得范纯仁举荐,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张耒任馆阁之职达八年之久,始终重义自律,淡泊行事。后擢升为起居舍人。绍圣初年(094),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因坐党籍之罪徙往宣州,再遭贬谪而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即位后,张耒被起用为黄州通判,知兖州,既而被召为太常少卿,数月后,再次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初年(02),张耒又坐党籍之罪,被削夺官职,主管明道宫。起初,张耒在颍州时,闻知苏轼去世,便为苏轼举哀行服,遭到言官攻击,因而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崇宁五年(06),张耒得以自便迁居陈州。
张耒外观容貌非常出色,有超群的才能,文笔高超,特别擅长诗歌辞赋。当时苏轼、苏辙及黄庭坚、晁补之等同辈文学英才相继去世,只剩下张耒一个人还活着,贵族、平民去向张耒请教学问的人很多,他们分开日子轮流携着美酒佳肴与他饮酒品尝共享。张耒教导人写文章要以条理为主,曾经著述说:“自从《六经》以来,直到诸子百家文人辩士的论述,大多都将文章作为寄寓条理的器具。所以学习写文章的首要事情,紧要的在于明白条理,如果懂得文章却不致力于条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那样的话,天下还没有。像那水流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诸条河流,沿着河道向下行进,奔腾不息连绵不断,日夜不停,冲撞砥柱,横穿吕梁,在江湖中追逐,最后汇聚大海,它们舒展时是微波荡漾,鼓动时是波涛阵阵,腾涌时是暴风袭击,愤怒时是雷霆万钧,蛟龙鱼鳖,在激荡中时现时隐,这就是水的奇妙变化所在。水流的源头,难道像这样的吗!沿着河道顺流而下,根据它们所碰到的地理形势发生变化。小沟小河向东流淌西边就会枯竭,下游丰满上游就会虚缺,日夜冲激,想要看到它们的奇特之处,它们所到达的地方,不过是蝌蛙蚂蝗一类水生小动物游戏玩耍的地方罢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诸条河流,就是条理通达的文章,不追求奇特而奇特自然存在。激荡小沟小河而要寻求水流的奇特,这个在条理上找不到,却想通过言辞章句表达奇特,反复吟咏咀嚼,最后也找不到,这就是文章的浅陋之处了。”求学的人认为这是极有道理的话。张耒晚年写诗更加致力于平淡风格,效法白居易体,而乐府诗歌效法张籍。
因为长期置身于清闲境地,张耒的家境生活更加困难,郡守翟汝文曾想为他买些公田,被张耒推辞拒绝了。晚年张耒督察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去世,时年六十一岁。建炎初年,被赠予谥号集英殿修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旨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已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光持不可。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数月遂策免光。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复免傅嘉,曰:“前为侍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B.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C.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D.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选三科是西汉博士选迁制度,分为三个等第,据文意看,最高为尚书。
B.沐日,即休假日,汉代官吏每隔五天回家休息沐浴,与唐代休假制度不同。
C.朔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每月十六叫既望。
D.《诗》,即《诗经》,名列五经之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光出身名门,年轻有所作为。他是孔子第十四代孙,对经学特别精通,未及成年,便被任为议郎;后任博士,做了许多实事,名声因此传开。
B.孔光坚持原则,而又不敢强谏。他对皇帝提出的问题,根据经义来回答,从不无原则地附和;如果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也不会努力去谏诤。
C.孔光三缄其口,从不妄言朝政。他在日常与家人相处时,从不谈及朝中政事,有人问到宫中温室省树种之类的闲事,他闭口不语,岔开话题。
D.孔光冒犯太后,因此丢掉官职。他因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受到傅太后和朱博一干人的诋毁诬陷,过了几个月之后,便被汉哀帝免去官职。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
(2)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
7.在孔光恢复职位后,皇帝为什么免去傅嘉职务?请简要概括。
【答案】
3.A
4.C
5.D
6.(1)孔光因为成绩优异担任尚书,负责考察前代典章制度和礼仪标准,多年研习精通了汉代的制度和法令。
(2)(孔光)认为上书张扬皇上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臣子的大罪。
7.①皇帝认为傅嘉诋毁诬告孔光;②皇帝认为傅嘉是颠倒是非、欺君罔上、结党营私的奸臣。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说”通“悦”,高兴的意思,“上说”是说皇帝看了孔光的奏章而高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光为大夫月余”是为“丞相嘉下狱死”一事提供时间参照,如果“光为大夫”后面断开,则与前面“拜为光禄大夫”未免重复,据此排除CD。
故选A。
句子翻译:这个月皇上征召孔光到公车官署,询问有关日食的事情。奏书递上,皇上看了很高兴,赏赐孔光束帛,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官位仅次于丞相。孔光担任大夫一个来月,丞相王嘉入狱而死,御史大夫贾延被免官。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错误。应为“农历每月初一”。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以偏概全,“他因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错误。除了“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还有“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以:因为。高第:成绩优异。为:担任。故事:前代典章制度。品式:礼仪标准。明习:研习精通。
(2)以为章主之过:省略句,省略主语“孔光”。章:上书张扬。干:求得。人臣大罪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复免傅嘉”可知,这时皇上才知道以前免去孔光的官职,并不是孔光犯了罪,而是身边的近臣诋毁诬陷他,于是又免去傅嘉的官职。由此可知,皇帝认为傅嘉诋毁诬告孔光;
由原文“前为侍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可知,以前傅嘉担任侍中时,诋毁诬陷仁义贤德之人,诬告大臣,使得贤俊之人,长期得不到重用。傅嘉颠倒是非,巧佞虚伪,心怀奸诈,欺瞒皇上,结党营私,一手遮天,中伤忠臣,肆无忌惮。《诗经》不是说吗:“谄媚的小人欺瞒猖獗,使国家混乱不宁。”由此可知,皇帝认为傅嘉是颠倒是非、欺君罔上、结党营私的奸臣。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孔光,字子夏,是孔子的第十四代孙。他对经学特别精通,年纪还不到二十,就被举荐为议郎。汉成帝刚刚即位,任用(孔光)为博士,多次派他审查登录冤案,推行风俗教化,救济流浪灾民,孔光所奉使命能圆满完成,合乎皇帝心意,因此而著名。这时,博士分三科选官,成绩最好的选为尚书,次一等的担任刺史职务,那些不通朝政事务的就按年资长短补任诸侯太傅。孔光因为成绩优异担任尚书,负责考察前代典章制度和礼仪标准,多年研习精通了汉代的制度和法令。皇上非常信任他,让他转任为仆射、尚书令。皇上有诏书嘉奖孔光办事周密谨慎,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就让他升任诸吏官,并任命他的儿子孔放为侍郎、给事黄门。皇上问什么问题,他就根据经义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来对答,不为了迎合皇帝的意图而无原则地附和;如果天子不听从,他也不敢用力去争,因此,他的地位保持得长久而安全。有时他上书言事,已经写好的奏章总是删削修改,(孔光)认为上书张扬皇上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臣子的大罪。孔光推荐别人做官,唯恐被那人知道。假日回家休息,他与兄弟妻子儿女一起宴饮叙谈,始终不谈及朝中政事。有人问孔光:“温室省中的树都是什么树?”孔光缄口不言,更换其他话题来回答,他就是像这样从不泄露事情。汉哀帝刚即位,亲自实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称颂,希望能天下大治。皇上褒扬奖赏大臣,封赏孔光,给他增加封邑一千户。傅太后想与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群臣大多顺从傅太后的旨意,说母亲凭借儿子而显贵,应该给母亲制定尊号来弘扬孝道,孔光认为不可以。孔光在先帝商议皇位继承人时就持有异议,与傅太后有嫌隙,其后又严重违背傅太后的旨意,因此当权的傅氏与朱博勾结起来,共同诋毁诬陷孔光。过了几个月后,皇上就下诏罢免孔光。适逢元寿元年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其后十多天傅太后去世。这个月皇上征召孔光到公车官署,询问有关日食的事情。奏书递上,皇上看了很高兴,赏赐孔光束帛,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官位仅次于丞相:孔光担任大夫一个来月,丞相王嘉入狱而死,御史大夫贾延被免官。孔光又担任了御史大夫,两个月后又担任丞相,恢复从前受封的博山侯。这时皇上才知道以前免去孔光的官职,并不是孔光犯了罪,而是身边的近臣诋毁诬陷他,于是又免去傅嘉的官职,说:“以前傅嘉担任侍中时,诋毁诬陷仁义贤德之人,诬告大臣,使得贤俊之人,长期得不到重用。傅嘉颠倒是非,巧佞虚伪,心怀奸诈,欺瞒皇上,结党营私,一手遮天,中伤忠臣,肆无忌惮。《诗经》不是说吗:‘谄媚的小人欺瞒猖獗,使国家混乱不宁。’因此免去傅嘉的官职使之成为平民,遣送回原郡。”孔光七十岁,于元始五年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遂逮瑞下诏狱。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帝初崩,外廷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穆宗立,既释,复故官。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徐阶罢相里居,瑞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B.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C.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D.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八月举行,故称“秋闱”,第一名称“会元”。
B.西市,明朝时指刑场,专为处决官吏之用。汉代“东市”亦有刑场之意。
C.晏驾,旧时帝王死亡的讳辞,与“山陵崩”“驾崩”“崩殂”意思相同。
D.隆庆,明穆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忠于君王,受到赏识。海瑞因先帝去世,悲恸大哭,呕吐晕厥;都给事中舒化批评他,皇帝却下诏奖励他;他乞求退休又受到皇帝挽留。
B.海瑞公正无私,坚持原则。徐阶为御史齐康所弹劾,海瑞批评齐康甘心做别人的鹰犬,为徐阶仗义执言;徐阶被罢相,海瑞查问徐家没有一点宽免。
C.海瑞执政严厉,以身为范。海瑞推行政令像暴风一样凌厉,令下属恐惧,豪强躲避;有关部门官吏懒政惰政,海瑞以身作则,矫正这种不良作风。
D.海瑞刚正不阿,遭人忌恨。海瑞曾因直谏获罪下狱,后皇帝要召用他,都被执政者暗中阻止;戴凤翔、房寰、钟宇淳忌惮他,上疏弹劾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
(2)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
6.御史齐康弹劾徐阶时,海瑞如何评价徐阶?请简要说明。
【答案】
2.C
3.A
4.D
5.(1)(海瑞)来到京城,就拜伏在宫殿下献上《平黎策》,想要开辟道、设置县,以此来平定地方。有识之士认为他有气魄。
(2)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他一百,关进钦犯监狱,昼夜拷打审问。
6.海瑞指出徐阶虽然未能劝诫先帝的不足,但是他执政以来付出的辛劳与容人气量是值得肯定的。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海瑞任吴地巡抚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即将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将要去任新职,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一向仇恨海瑞,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海瑞于是就托病辞职回家。
“半岁”紧承“抚吴甫”,在句中作补语,不应断开,所以排除A和B两项;“吏部”是“掌”的宾语,不是“素衔瑞”的主语,所以排除D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
故选A。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戴凤翔、房寰、钟宇淳忌惮他,上疏弹劾他”与原文不符,钟宇淳没有上疏弹劾海瑞,钟宇淳只是怂恿房寰弹劾海瑞。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重点实词有:(1)伏阙,拜伏在宫殿下;靖,平定;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气魄。
(2)杖,施杖刑、杖责;诏狱,关押钦犯的牢狱;搒讯,拷打审问。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结合原文来看,海瑞是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徐阶的,由“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概括出徐阶未能劝诫先帝的不足;由“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概括出他执政以来付出的辛劳与容人气量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考中乡试。(海瑞)来到京城,就拜伏在宫殿下献上《平黎策》,想要开辟道、设置县,以此来平定地方。有识之士认为他有气魄。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朝中大臣没有谁敢议论时政。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于是逮捕海瑞下到钦犯监狱。不久,案件移交给刑部,海瑞被判处死刑。案卷送上去以后,仍然留置在宫禁中。户部司务何以尚,揣测皇帝没有杀海瑞的意思,上疏陈请将海瑞释放。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他一百,关进钦犯监狱,昼夜拷打审问。嘉靖皇帝刚死,外面许多人都不知道。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将要被任用,就摆了酒菜来款待他。海瑞自己猜测应当是要被押赴刑场斩首了,就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喝,不管别的。主事趁机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刚刚去世,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真的这样吗?”随即大为悲恸,把刚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整夜哭声不断。穆宗即位,(海瑞)被释放,恢复了原来的官职。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所弹劾,海瑞上言说:“徐阶侍奉先帝,不能劝止先帝迷信神仙、大兴土木的错误,惧怕皇威而求保住禄位,的确也有这样的事。然而自从主持国政以来,忧劳国事,宽容而有气量,有值得称赞的地方。齐康甘心做别人的鹰犬,撕咬善良的人,其罪恶又超过了高拱。”人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徐阶罢相后在乡里居住,海瑞查问徐家没有一点宽免。海瑞推行政令像暴风一样凌厉,下属小心翼翼地依照执行,有权势的豪强甚至逃到别的州郡去躲避。而奸民也有许多乘机揭发告状的,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又裁减驿馆繁冗的花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一概不许设宴款待,因此怨言很多。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在南京安排他清闲无实权的职位,但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欺凌官宦人家,沽名扰乱国政,于是被调去监督南京粮储。海瑞任吴地巡抚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即将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将要去任新职,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一向仇恨海瑞,就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海瑞于是就托病辞职回家。皇帝多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他为南京右都御史。各司官员向来苟且怠慢,海瑞以身作则来纠正这种作风。有一位御史偶尔招戏班子唱戏,(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他杖刑。所属官员恐惧不安,大都憎恶、厌恨他。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检举揭发,想要先发制人,给事中钟宇淳又加以怂恿,房寰就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挽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练习)(原卷版+解析),共46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讲义)(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讲义)(原卷版+解析),共50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文本论证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文本论证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共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