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十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生须知:
1.考试时间:1月24日7:40-9:40,共120分钟,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
2.答题前,务必先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客案无教。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 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2.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 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以裂变,但对进城务工人员形成新的“地方认同”仍有助力。
3. 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 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B.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C.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⑪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引出了对各种“气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B. 文本一第①段,“四海漂泊”“无家可归”“孤魂”等词,表露出游子孤独和苦楚。作者希望用文字重建“北京城”,表明其精神归乡的愿望。
C. 文本一第⑬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
D. 文本二既表明了自己创作散文的动机,也传达作者的创作观。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缺乏真情实感是难以写出感人的散文的。
6.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 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 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D. 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7. 本文一标题“四季京味儿”意蕴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 文本二中,作文认为怎样才能使散文具有“活趣”?并结合文本一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看在荀子《劝学》)
(二)《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后跟
B. 而神明自得 非凡智慧
C. 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交往
D. 辄复不省 反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己”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C. 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殊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D.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 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 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 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4. 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①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②。好伴骑鲸公子③、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出语不凡,境界开阔宏大;《南歌子》开篇妙用叠词,音韵和谐,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的状态。
B. 《南歌子》“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感叹个人的渺小,作者在《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C. 《南歌子》语言晓畅,下片虽有用典,但也不生涩难懂。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海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词人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的英雄,词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真正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16.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小题)
(1)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既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又写出琵琶女出场时矜持、羞怯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____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极写年老体衰的孤独之感。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裕,发出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赞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为历代文人传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化用这个典故,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他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
(5)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真正的爱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6)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以水为喻,将无限哀愁化虚为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与非常重视“实”的中国农民不同,中国艺术家更重视虚。他们认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面上的东西,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要空灵,更要有言外之意,才能拥有韵外之致的醇美。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横亘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18. 下列四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实”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要做移植手术,首先得要有心脏,但目前心脏“供不应求”,因此许多病人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诗沉着、空灵、有言外之意”,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陆地动物都有游泳这项与生俱来的技能,原因是它们大多是四足动物,对用四肢行走的动物来说,它们游泳不需要变换姿势,和在陆地上行走时姿态基本一样,而且它们的鼻孔的位置又比较高,只要稍微抬起头, ① ,游泳也就自然变得非常容易。比如狗或马的“狗刨”式游泳,虽然算不上有效或优雅的游泳动作, ② ,可让人类以直立行走的方式在水中漂浮是行不通的。
对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能否在水中保持平衡,应需要适应脸部被淹没,人类需要学会如何在水中控制呼吸,掌握游泳时特殊的呼吸模式。如果无法控制呼吸,人类能做的就是抬起头游泳,这对于双足直立的人类来说,是没有效率的游泳方式。但即使是这种方式,人类也必须将身体调整为更水平的状态,否则就会溺水。从物理学角度看, ③ ,而为了让身体获得更大的浮力,就必须增大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人类的手脚是从身体的两侧和正下方长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同时满足“漂起来”和“游得快”这两个条件,就必须学会把身体位置调整到水平状态,并且掌握适当的呼吸模式。总而言之,游泳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技能。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想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的状态。
B. 相比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想要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的状态。
C. 相比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想要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
D. 对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动物而言,人类能否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的状态.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字“势”,上半部分古文字写作(),是手捧着作物栽种的样子,强调按节气将植物种到适宜的土里,它便会自然生长;在这一自然规律基础上加“力”,给植物适当的照顾,它就会长得更好。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