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模拟练习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1. 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血浆、体液、体液B. 血液、体液、淋巴和组织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据此答题。
【详解】(1)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即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
(2)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物种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要根据重点保护物种,如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野生动物的驯化近缘种等来确定优先保护物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将受保护的物种再迁入原栖息地,恢复其野生种群
B. 优先保护物种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C. 可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等来保护濒危物种
D. 种子库、精子库的建立可实现对优先保护物种基因的保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将受保护的物种再迁入原栖息地,恢复其野生种群,A正确;
B、优先保护物种可为人类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B错误;
C、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C正确;
D、科研人员通过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以实现对濒危物种基因的保护,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各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劳动公园中的全部灌木
②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大麦、小麦及其无机环境
③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
④长江中的全部生物
⑤一片果园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
⑥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⑦赛罕塔拉城中草原中的所有昆虫
A. ①⑤②B. ③⑤⑥C. ⑦④②D. 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
【详解】①劳动公园中的全部灌木,不是同一物种,也没有包括该公园的全部生物,因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和生态系统。
②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大麦、小麦及其无机环境,只涉及到该农田的部分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因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和生态系统。
③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构成一个种群。
④长江中的全部生物,包括长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一个群落。
⑤一片果园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没有包括该果园的全部生物,因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和生态系统。
⑥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⑦赛罕塔拉城中草原中的所有昆虫,只涉及部分生物,因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和生态系统。
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③④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要调查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B. 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没有天敌,呈“J”型增长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能提高大熊猫的K值
D. 连通碎片化的栖息地,有利于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1、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成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详解】A、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采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
B、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没有天敌,但空间资源有限以及自身因素,不能呈“J”型增长。B错误;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所以增加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改善生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
D、栖息地碎片化使大熊猫被分割成多个种群,大熊猫之间因地理隔离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利于大熊猫相互交配而繁衍后代,连通碎片化的栖息地,有利于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D正确。
故选B。
5. 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选育高产、优质的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前提条件
B. 减少菌种的传代次数能减小菌种发生自发突变的概率
C. 随时检测影响发酵过程的各种环境条件并予以控制,才能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
D. 在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时,培养基中N/P4:1时菌体大量繁殖,当比值降为3:1时繁殖减缓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置、火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
2、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
【详解】A、选育高产、优质的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前提条件,A正确;
B、减少菌种的传代次数,可减少菌种发生自发突变的概率,防止菌种退化,有利于保持菌种优良性状,B正确;
C、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需要随时检测影响发酵过程的各种环境条件并予以控制,才能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C正确;
D、在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时,培养基中C/N为4:1时菌体大量繁殖,当比值降为3:1时繁殖减缓,D错误。
故选D。
6. 下图为某地区苍鹭种群数量年变化曲线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乙地区苍鹭种群K值约为340只B. 两个地区苍鹭数量变化趋势相近
C. 应在每年同一时段测定种群数量D. 苍鹭种群数量下降与寒冬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A、K值是环境不变时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据图可知,340只约是乙地区苍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但并不能维持该数值,因此340只不是K值,A错误;
B、由图可知,甲和乙两个不同的地区的苍鹭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相近,B正确;
C、调查种群数量时,自变量为地区的差异,故应在每年同一时段测定种群数量,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C正确;
D、由于寒冬季节食物较少等原因,导致苍鹭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故选A。
7. 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
B. 该过程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
C. 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结构
D. 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由题意可知,草方格是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榨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其蓄积降水,进而促进方格内植物的生长,A正确;
B、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
C、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环境,C正确;
D、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贴近生活、贴近环境保护实际,提供新信息和新情境,考察环境保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8.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7湖,在枯水期从湖岸到湖水区依次分布有:芦苇、南荻、苔荤、鹬革等湿生植物。下图表示不同湿地植物生长状况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水淹之前,四种植物都在4月初到5月中下旬有明显的生长
B. 从芦苇带到鹬草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芦苇带中的芦苇高低有别,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从4月中旬到12月初,除去淹水期,芦苇的株高和鲜重在四种植物中一直是最大的
D. 9月初淹水退去,麓草植株已经基本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A、分析图中曲线可知,在水淹之前,四种植物在4月初到5月中下旬株高与株重都有明显增加,A正确;
B、从芦苇带到稿草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虽然芦苇带中的芦苇高低有别,但所有芦苇都是同一物种,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从4月中旬到12月初,除去淹水期,芦苇的株高和鲜重在四种植物中一直是最大的,C正确;
D、9月初淹水退去,麓草植株的株高与株重基本不变,说明淹水已经导致植株基本死亡,D正确。
故选B。
9. 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②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③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异养型生物都是分解者
⑤动物不都是消费者
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关键成分,①正确;
②大部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②错误;
③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③正确;
④消费者也异养生物,④错误;
⑤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如蚯蚓、蜣螂、金龟子等属于分解者,⑤正确。
故选C。
10. 如果图中方框表示细胞,请据图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中细胞为肾上腺髓质细胞,则①可为神经递质,④可为肾上腺素
B. 若④为胰高血糖素,则③过程需要依赖②结构的流动性
C. 若④为胰岛素,则其形成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参与
D. 若图中细胞为垂体细胞,若④是促性腺激素,则其会调节性腺发育,促进性激素生成和分泌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方框表示细胞,②是细胞膜,细胞外的物质①,作用于细胞,使细胞发生代谢反应,合成的产物通过③过程,释放④出来。
【详解】A、若图中细胞为肾上腺髓质细胞,则①可为下丘脑的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④肾上腺素,A正确;
B、若④为胰高血糖素,则其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故③过程需要依赖②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若④为胰岛素,由于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则其形成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加工,不需要溶酶体的参与,C错误;
D、若图中细胞为垂体细胞,若④是促性腺激素,则其会促进性腺发育,并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人脑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
B. 语言、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功能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大脑通过脊髓实现对所有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D. 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需要多种器官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与精细程度有关,A错误;
B、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
C、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C错误;
D、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需要脑等多种器官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12. 人的情绪波动会引起相应激素分泌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特定生理活动变化。如图表示紧张情绪引起的激素分泌及生理活动变化的示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激素①为肾上腺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使心率加快的作用
B. 激素③的分泌调节机制和功能与甲状腺激素相同
C. 长时间的恐惧、紧张等情绪会导致免疫能力降低
D. 同一激素作用于不同靶细胞,引起的效应可能不一样
【答案】B
【解析】
【分析】肾上腺素的产生部位:肾上腺髓质;化学本质:氨基酸衍生物 ;作用: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收缩;促进肝糖原分解等。
【详解】A、激素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有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血糖浓度和使心率加快等作用,A正确;
B、激素③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调控机制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相似,既是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但功能并不相同,B错误;
C、根据题意,长时间情绪紧张会导致激素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引起长期效应,并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降低免疫力,C正确;
D、激素③是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相应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抑制T细胞的合成及淋巴因子的释放,由此可见同一激素作用于不同靶细胞,引起的效应可能不一样,D正确。
故选B。
13.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位于脑中的一种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
B. 完成褪黑素分泌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 褪黑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
D. 褪黑素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分泌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详解】A、暗信号刺激可引起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所以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A正确;
B、引起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B正确;
C、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过程没有体现分级调节的特点,C错误;
D、褪黑素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使得褪黑素维持一定的水平,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14. 新冠疫情期间工作在第一线的英雄“逆行者”-医护人员采取多种措施,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下列有关内容与其生物学原理不相符的是( )
A. 护士护理病人时大量出汗-此时其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利于散热
B. 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增强需要消耗有机物和能量
C. 将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输入患者体内-康复者血浆中含有相应抗体
D. 积极疏导患者心理为患者排忧解难-大脑皮层中有免疫调节中枢
【答案】D
【解析】
【分析】1.体温偏低时,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促进产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促进机体产热。
2.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对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在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过程:病原体对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靶细胞中的抗原。
【详解】A、护士护理病人时大量出汗-这是热觉感受器受刺激后调节的结果,此时其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利于散热,A不符合题意;
B、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增强需要消耗有机物和能量,如抗体是蛋白质,需要氨基酸才能合成,B不符合题意;
C、将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输入患者体内-康复者血浆中含有相应抗体,和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C不符合题意;
D、积极疏导患者心理为患者排忧解难-大脑皮层控制人的情绪,但是没有免疫调节中枢,D符合题意。
故选D。
15.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 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具有单向性,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神经元细胞内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6. 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不属于反射活动
B. 膝跳反射仅靠2个神经元即可完成
C. 下丘脑损伤的患者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D. 刺激完整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可引起效应器产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A.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其向光性属于向性运动,不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
B 膝跳反射仅靠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2个神经元即可完成,B正确;
C.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下丘脑损伤的患者也能完成,C错误;
D. 刺激完整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可引起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C。
17. 光是调节种子萌发及向光合自养转变的重要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萌发过程受基因、激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调节
B. 某些种子在有光的情况下才能萌发是需要光照提供能量
C. 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在受到光照射时其结构会发生变化
D. 光是种子萌发后向光合自养转变必不可少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实质: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调节过程: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种子的萌发不仅受基因调控,还受到激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A正确;
B、种子萌发需要光的作用是因为光照可以引起光敏色素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特定基因表达导致种子萌发,光照是作为一种信号,B错误;
C、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C正确;
D、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故光是种子萌发后向光合自养转变必不可少的条件,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有关神经肌肉接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 乙酰胆碱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受体蛋白作为离子通道开放,引起后膜去极化
D. 同一个体不同突触的突触后膜上递质受体种类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神经递质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种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Na+内流或K+内流,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每一个突触小泡中有很多乙酰胆碱分子,A错误;
B、兴奋传递过程中,由于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会造成突触前膜的面积变大,B错误;
C、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开放,引起后膜去极化过程,C正确;
D、同一个体不同突触的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的受体种类的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D错误。
故选C。
19. 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毒性的大小,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备肝细胞悬液时,可用胃蛋白酶代替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
B. CO2培养箱中CO2浓度维持在5%左右,以促进细胞呼吸
C. 本实验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检测药物对甲、乙的毒性大小
D. 为细胞培养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需适量添加干扰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一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进行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进行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2、培养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温度和pH、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在利用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常用胰蛋白酶,不能使用胃蛋白酶,因为胃蛋白酶需要在强酸环境下才能起作用,但这样的环境不适于细胞生存,A错误;
B、细胞培养应在含CO2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浓度维持在5%左右,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B错误;
C、本实验应设置对照实验,用添加甲药物、乙药物的培养液分别培养细胞,根据变异细胞占培养细胞的比例,以检测药物对甲、乙的毒性大小,C正确;
D、为防止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菌的污染,需适量添加抗生素,D错误。
故选C。
20.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用不能透过生长素的薄玻璃片分割,放在琼脂切块上,实验处理及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证明单侧光照不引起生长素的分解,但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情况
B. c组和d组对照可证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
C. 增加一组没有插入玻璃片的胚芽鞘且给予单侧光照,生长素在背光侧的含量为40单位
D.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给予单侧光照,生长素在琼脂块上的含量及分布是因变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和b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具有单侧光照射,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光照不会影响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量;c和d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单侧光会影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详解】A、ab组的结果都有40个单位的IAA,说明单侧光照不引起生长素的分解,cd组结果对比发现生长素分布不均匀,A正确;
B、由于没有增加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对照组,所以c组和d组对照只证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不能证明尖端下部不能运输,B错误;
C、据cd组对比实验结果可知,光照引起了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并不是向光一侧没有生长素,所以增加一组没有插入玻璃片的胚芽鞘且给予单侧光照,生长素在背光侧的含量小于40单位,C错误;
D、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给予单侧光照以及薄玻璃片分割的位置,生长素在琼脂块上的含量及分布是因变量,D错误。
故选A。
21. 苏云金杆菌是杀灭玉米螟的重要生物,灭蚊球孢菌具有杀灭蚊子的效能,某人将这两种菌的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既能杀蚊又能杀螟的新菌株,过程见下图。微生物原生质体的获得等过程和植物的类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试管中加入PEG的目的是诱导A、B原生质体融合及细胞壁再生
B. 图中过程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均完全相同
C. 离心洗涤后向培养液中加入的酶可能是溶菌酶,目的是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
D. 图中的甲实验和乙实验是指灭蚊实验和杀灭玉米螟实验,获得的融合株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为诱导苏云金杆菌和灭蚊球孢菌的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②为筛选杂种融合体。
【详解】A、①试管中加入PEG的目的是诱导A、B原生质体融合,PEG不具有诱导细胞壁再生的作用,A错误;
B、图中为细菌细胞的杂交过程,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所依据的原理均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B错误;
C、离心洗涤后向培养液中加入的酶可能是溶菌酶,溶菌酶可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以获得原生质体,C正确;
D、图中的甲实验和乙实验是指个体水平上进行灭蚊实验和杀灭玉米螟实验;获得的融合株由两种细菌融合而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22. 下列关于微生物纯培养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配制培养基、倒平板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 为防止培养基脱落需将接种后的平板正置培养
C. 用平板划线法能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形成单菌落
D. 菌落的形状、颜色、数目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为防止杂菌污染,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倒平板、接种的操作;为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应将接种后的平板和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放在恒温保温箱中倒置培养;菌落的特征有形状、颜色、大小、隆起程度等,可作为区别不同菌种的依据。
【详解】A、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的是倒平板、接种的操作,而配制培养基则不需要,A错误;
B、为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应将接种后的平板和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放在恒温保温箱中倒置培养,B错误;
C、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逐步稀释菌种,以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可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形成单菌落,C正确;
D、菌种鉴定的依据可以是形状、颜色、大小、隆起程度等,菌落数目多少跟接种的菌液浓度有关,故不能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D错误。
故选C。
23. “番茄—马铃薯”超级杂种植株没有如科学家所想像的那样,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原因可能是( )
A. 需用生长素处理杂种植株,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B. 培养过程中控制长番茄和结马铃薯的基因全部丢失了
C. 生物基因的表达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调控、相互影响的
D. 杂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番茄-马铃薯”超级杂种植株没有如科学家所想象的那样,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原因可能是:生物基因的表达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调控、相互影响的。
【详解】A、“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是可育的,可以产生种子,发育中的种子能为果实的发育提供生长素,再有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此时需要生长素涂抹雌蕊柱头,而不是整个植株,A错误;
B、“番茄-马铃薯”杂种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丢失某些基因,B错误;
C、“番茄-马铃薯”超级杂种植株没有如科学家所想象的那样,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说明番茄和马铃薯基因的表达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调控、相互影响的,C正确;
D、杂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掌握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明确杂种植株的遗传物质来自两个亲本,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 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 a 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 若图②所示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则 b 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C. 图③中 c 点后发生变化可能是由种内激烈的斗争造成的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维持资源种群数量在 K/2 左右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详解】A、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为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使得K值降低,A正确;
B、图②所示b点后K值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资源和空间增大,B错误;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内激烈的斗争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减小,C正确;
D、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海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B。
25.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电融合法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 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 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 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融合法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PEG);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融合法等)、化学法(聚乙二醇PEG)和生物法(灭活的病毒)。
【详解】A、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均可用电融合法,A正确;
B、去除植物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前者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后者需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B正确;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C正确;
D、假设甲品种染色体数目为2M,乙品种染色体数目为2N,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染色体数目为2M+2N,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M+N,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请回答: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类。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这是因为Hp含有脲酶,它能以尿素作为氮源;若有Hp则菌落周围会出现___________色环带。
(2)培养基在制作过程中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灭菌,在灭菌前常需要调整培养基的______。
(3)步骤X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临床上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其基本原理是Hp能将14C标记的________分解为NH3和14CO2。
(5)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将1 mL样本溶液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土壤溶液中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个。
【答案】(1) ①. 水 ②. 碳源 ③. 氮源 ④. 无机盐 ⑤. 红
(2) ①. 高压蒸汽灭菌 ②. pH
(3)接种 (4)尿素
(5)3.8×107
【解析】
【分析】1、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等。
2、由于细菌分解在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小问1详解】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氮源、无机盐四类。Hp中含有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酚红指示剂变红。
【小问2详解】
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在灭菌前常需要调整培养基pH。
【小问3详解】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先灭菌、倒平板,故步骤X是接种。接种时先将菌液稀释,以便于获得单一菌落,再涂布到培养基平面上。
【小问4详解】
由于Hp能将14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4CO2,故临床上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
【小问5详解】
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9+38+37)/3 /0.1×100×1000=3.8×107。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微生物的实验室分离是选修一的重点内容,考生需重点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点,注意归纳总结。
27.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
(1)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可否用数学式Nt=Nλ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前4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第5〜6天,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请指出一项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4)请完成以下图解,以表示小球藻培养瓶中主要的能量流动情况。_______
【答案】(1)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
(2) ①. 不能 ②. 培养液中空间和食物有限,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
(3) ①. 绿色逐渐加深 ②. 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
(4) ①光能 ②能量散失(或呼吸作用)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不呈“J”型增长,这是由于实验室温度波动导致的,培养瓶中小球藻的能量来源于光能,能量的主要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
【小问1详解】
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
【小问2详解】
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故不能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
【小问3详解】
前4天,培养瓶中小球藻数量越来越多,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第5~6天,实验室温度较低,低抑制了酶的活性,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
【小问4详解】
小球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①光能,一方面通过②呼吸作用散失,另一方面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即能量储存。
28. Kp-10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种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其调节过程如下面左图所示。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日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如下面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情况下,图中过程_____________(填写图中数字)参与鹤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而排卵期则启动过程_____________(填写图中数字)进行调节,促进排卵。图中器官A是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所注射的Kp-10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__。据图可知,Kp-10_____________(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42~50日龄内,Kp-10对产蛋率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
(3)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1) ①. ① ②. ② ③. 垂体
(2) ①. 下丘脑 ②. 不影响 ③. 提高产蛋率 (3)神经-体液
【解析】
【分析】1、由图甲可知,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故器官A为垂体。过程①抑制K神经元活动,故Kp-10释放量减少,导致雌激素含量减少。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
2、分析图乙: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42天都开始产蛋,在50日内,实验组的产蛋率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增加。
【小问1详解】
通常情况下,若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需通过图甲①中过程参与调节,从而抑制Kp神经元活动,Kp释放量减少,导致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量都减少,从而雌激素含量分泌减少;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因此排卵期则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促进排卵;图中器官A能分泌促性腺激素,故A是垂体。
【小问2详解】
Kp-10是Kp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据图乙可知,验组和对照组在第42天都开始产蛋,因此Kp-10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42~50日内,实验组的产蛋率都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增加,因此在42~50日龄内,Kp-10能够提高产蛋率。
【小问3详解】
鹌鹑调控产蛋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参与调节,因此鹌鹑调控产蛋的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9.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成功诱导是至关重要的步骤。科学家以食用稗的成熟胚作为外植体,在基本培养基上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食用稗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注:愈伤组织诱导率(%)=产生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总数×100%
(1)从上表可以知道,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较高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食用稗胚形成愈伤组织,而添加_____________则不利于食用稗胚愈伤组织的形成。
(2)影响愈伤组织成功诱导的因素除植物生长调节剂外,培养的环境条件也是重要的因素。现给你提供200个已经消毒过的食用稗的成熟胚,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光照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实验步骤:
①将200个已经消毒过的食用稗的成熟胚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接种到__________培养基上;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9. ①. 2,4-D ②. 6-BA
30. ①. L3 ②. 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 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计数甲、乙两组中形成愈伤组织的个数并计算愈伤组织诱导率 ④. 如甲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大于乙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则光照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⑤. 如甲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小于乙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则黑暗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⑥. 如甲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乙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相当,则光照、黑暗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没有影响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仅加入2,4-D调节剂时,且其浓度由1.0mg/l逐渐增加到为3.0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逐渐升高;若在此基础上再添加6-BA,且其浓度由0.2mg/l逐渐增加到为1.0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逐渐降低。
【小问1详解】
表中数据显示,L1、L2、L3组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不同,这三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较高浓度的2,4-D有利于食用稗胚形成愈伤组织;L4、L5、L6组实验的自变量是6-BA的浓度不同,该三组的实验结果说明,添加6-BA不利于食用稗胚愈伤组织的形成。
【小问2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有无光照,因变量是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几率,而培养基等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因此应将甲、乙两组的成熟胚分别接种到最有利于形成愈伤组织形成的L3培养基中培养。对甲、乙两组进行自变量处理: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计数甲、乙两组中形成愈伤组织的个数并计算愈伤组织诱导率。探究性实验的实验预期结果和结论有多种可能,应注意全面讨论。
该实验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可能为: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如甲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大于乙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则光照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如甲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小于乙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则黑暗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如甲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乙组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相当,则光照、黑暗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没有影响。时间(天)
起始
1
2
3
4
5
6
7
培养液中小球藻数量(106个/mL)
0.90
1.00
3.21
3.92
5.40
3.78
4.31
5.26
实验期间室温(℃)
——
9—13
8—18
8—18
9—17
1—11
2—12
10—17
培养基代号
2,4-D/mg•L-1
6-BA/mg•L-1
愈伤组织诱导率/%
L1
1.0
0
65.41
L2
2.0
0
68.76
L3
3.0
0
91.01
L4
3.0
02
54.48
L5
3.0
0.5
57.35
L6
3.0
1.0
51.71
浙江省宁波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二模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二模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二模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26,85,6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