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位科学家建立,被恩格斯列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耐格里通过观察植物分生区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B. 细胞学说揭示了所有生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C.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从器官、组织水平进入细胞水平
D. 细胞学说的提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耐格里通过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发现新细胞产生,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A正确;
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错误;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从器官、组织水平进入细胞水平,C正确;
D、细胞学说的建立中是从一部分动植物观察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主要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故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D正确。
故选B。
2. 分布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这些微生物群还能帮助宿主消化特定食物,如长期生活在海边的人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他们消化海藻,非洲一些食用高粱秆的儿童则拥有消化纤维素的细菌。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双歧杆菌一样,酵母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 支原体与细菌结构相似,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C. 海藻的遗传物质是DNA,乳酸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D. 人体、双歧杆菌、乳酸菌、海藻和高粱都含有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常见的原核生物有蓝细菌、细菌、放线菌等。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
【详解】A、酵母菌是真菌,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双歧杆菌为原核生物,A错误;
B、支原体没有细胞壁,B错误;
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乳酸菌的遗传物质也DNA,C错误;
D、真、原核生物都含核糖体,人体、海藻和高粱均属于真核生物,双歧杆菌、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因此它们的细胞结构中均含有核糖体,D正确。
故选D。
3. 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还原糖时,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匀后再注入
B. 检测脂肪时,实验室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洗去浮色
C. 用显微镜观察脂肪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应直接使用高倍镜
D. 熟豆浆中蛋白质已经变性,与双缩脲试剂不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还原糖的鉴定使用的是斐林试剂,需要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匀,现配现用,A正确;
B、检测脂肪时,洗去浮色所用酒精浓度为50%,B错误;
C、显微镜的使用是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再换高倍镜,C错误;
D、蛋白质变性改变空间结构,肽键不断裂,与双缩脲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A。
4. 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WABA)确定每年8月1日至7日为“世界母乳喂养周”,以便在世界各地鼓励母乳喂养并改善婴儿健康。母乳含适合新生婴儿的蛋白质、脂肪、乳糖、钙、磷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婴儿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n个肽键的某种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母乳中的钙元素是构成新生婴儿血红素的重要元素
B. 该种免疫球蛋白至少有6个氨基酸的R基中含有S
C. 若1分子该蛋白质彻底水解,将得到n+1个氨基酸
D.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间的结合方式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多样性。
【详解】A、血红素含有铁元素,而不含钙元素,A错误;
B、由该图信息可知,共含有3个二硫键,每个二硫键的形成,需要两个R基上-SH的参与,所以该种免疫球蛋白至少有6个氨基酸的R基中含有S,B正确;
C、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由题图信息可知,共有4条肽链,所以彻底水解后可得到n+4个氨基酸,C错误;
D、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结合方式均为脱水缩合,不是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5. 以下有关“不一定”的叙述与生物学不相符合的是( )
A. 细胞间信息交流不一定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
B. 组成不同细胞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包含脂质
C. 不含叶绿体的细胞生物不一定都是异养生物
D. 构成真核生物体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
(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传递,不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
B、脂质存在于所有细胞,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膜含磷脂分子,B错误;
C、蓝细菌不含叶绿体,但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叶绿素和藻蓝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D正确。
故选B。
6. 威尔逊曾说“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下列有关某高等动物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定向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差速离心法可分离细胞器,即采取逐渐降低离心速率以分离不同大小的颗粒
B. 若给该细胞提供被15N标记的氨基酸,可在靠近细胞膜的囊泡中检测到放射性
C. 唾液淀粉酶和呼吸酶都是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
D. 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可自由地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染色质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先后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在该过程中内质网的膜可以转化成高尔基体的膜,高尔基体的膜又可以转化成细胞膜,而细胞膜和内质网的膜直接相连可以实现转化,整个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分离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
【详解】A、根据差速离心法的定义可知,差速离心法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以分离不同大小的颗粒,A错误;
B、15N为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B错误;
C、唾液淀粉酶和呼吸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C正确;
D、核孔对物质进出细胞核是有选择性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核孔,D错误。
故选C。
7.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等量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分别放入等量且适量的等浓度的甲、乙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乙溶液中细胞状态如图A所示,测得甲、乙两溶液中细胞总失水量变化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A中由1、2和6构成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B. 可以判定图A中的细胞正处于渗透失水的过程中
C. 6min时乙组细胞开始吸收溶质使细胞质浓度升高
D. 两组细胞在4min时的吸水能力都比在2min时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细胞在甲组溶液中失水量达到一定值后不变,说明溶液中的溶质未进入细胞,而细胞在乙组溶液中失水量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溶液中的溶质进入细胞。
【详解】A、图A中细胞结构2(细胞膜),4(液泡膜)和5(细胞质)合起来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A错误;
B、图A中的细胞可能处于失水状态,也可能处于吸水状态,还可能处于渗透平衡,B错误;
C、乙溶液的溶质可以被细胞吸收,从实验开始时细胞就开始吸收该溶质,C错误;
D、与2min时相比,4min时两组细胞的失水量都增大,液泡的渗透压(浓度)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D。
8. 柽柳是强耐盐植物,它的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无机盐排出体外。某学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柽柳的根部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步骤三中的①应是抑制细胞呼吸,是否抑制细胞呼吸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B. 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则柽柳根部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
C. 本实验设置的甲、乙两个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这样的实验是对比实验
D. O2和CO2进出柽柳根细胞时,不会引起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构象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之一为是否需要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故可通过抑制细胞呼吸来观察无机盐离子的吸收速率是否受影响,进而判断柽柳的根部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详解】A、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能量,而能量主要由细胞呼吸提供,因此上述步骤三中的①应该是抑制细胞呼吸,是否抑制细胞呼吸是本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
B、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即能量供应影响柽柳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则说明柽柳的根部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B正确;
在本实验中甲组是空白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这不是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两组都是实验组,形成相互对照的关系,C错误;
D、O2和CO2进出柽柳根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不会引起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构象改变,D正确。
故选C。
9. 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有两种,第一种:与底物争夺酶的结合位点;第二种:与酶结合改变酶的结构,从而抑制酶促反应速率。图1表示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研究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的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均为最适条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制的图;图2表示该兴趣小组利用相关装置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酶的特点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温度和pH
B. 图1中抑制剂I的作用机理是第二种
C. 图2的实验装置可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D. 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详解】A、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浓度和有无抑制剂及抑制剂种类,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无关变量包括温度和pH,A正确;
B、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抑制剂I的抑制作用被抵消,可以达到无抑制剂时的最大速率,所以抑制剂I的作用机理应是第一种,B错误;
C、图2的实验装置通过对比FeCl3和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果,可验证酶具有高效性,C正确;
D、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B。
10. 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毕希纳将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作为酿酶
B.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C. 经过青霉素酰化酶改造后的氨苄青霉素杀菌力更强
D. 嫩肉粉使肉类制品口感鲜嫩离不开其富含的脂肪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而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萨姆纳利用刀豆中的脲酶证明酶是蛋白质。
【详解】A、毕希纳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将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A正确;
B、细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B正确;
C、许多病原菌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用青霉素酰化酶研制出了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酰化酶能将易形成抗药性的青霉素改造成杀菌力更强的氨苄青霉素,C正确;
D、嫩肉粉使肉类制品口感鲜嫩离不开其富含的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产生氨基酸,D错误。
故选D。
11. 下图是关于ATP逐步水解的简图,图中甲表示AT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TP依次水解三个磷酸基团的过程中均产生较高的转移势能
B. 细胞中许多的吸能反应与甲→乙过程相联系,由甲水解提供能量
C. 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得到丙
D. 由于ATP分子中磷酸基团相互吸引,使得ATP的结构非常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的中文全称为三磷酸腺苷,它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的磷酸基团构成,其中腺嘌呤和核糖共同成为腺苷.因此图中甲为ATP,则乙为ADP,丙为AMP,丁为腺苷,戊为磷酸基团。
【详解】AD、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但水解第三个磷酸基团时并不能产生较高的转移势能,AD错误;
B、甲为ATP,则乙为ADP,许多吸能反应与甲→乙过程(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B正确;
C、丁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彻底水解的产物为磷酸、核糖和4种碱基,而丙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初步水解产物,C错误。
故选B。
12. 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下图是以葡萄糖为原料的相关代谢过程,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主要步骤,有关细胞呼吸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a可能是联系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
B. 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来自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C.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ATP
D. ①~④过程均能合成ATP,其中合成ATP量最多的是步骤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②④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表示丙酮酸,b表示乳酸。
【详解】A、a表示丙酮酸,丙酮酸是联系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A正确;
B、人体剧烈运动时,进行有氧呼吸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CO2,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B错误;
C、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一部分储存在ATP中,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C错误;
D、②④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合成ATP,D错误。
故选A。
13. 下列图甲和图乙分别表示大气温度及氧浓度对芒果果实产生CO2的影响,向若干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中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单位时间内产生的酒精和CO2量如图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
B. 图乙中E点所对应的氧气浓度更有利于储藏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C. 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否变色来鉴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D. 丙图a浓度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之比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呼吸最旺盛的温度为B点所对应的温度;
图乙中,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减弱,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大氧气浓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A、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A正确;
B、贮藏水果和蔬菜主要应该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乙图E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说明此时细胞呼吸最弱,因此图乙中E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贮藏水果和蔬菜,B正确;
C、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CO2,都会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否变色,因此不能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否变色来鉴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错误;
D、O2浓度为a时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产生CO2量为8ml,需要消耗葡萄糖量为4ml,而此时共产生20ml CO2,说明有氧呼吸产生CO2量为20-8=12(ml),则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2ml,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之比为1:2,D正确。
故选C。
14. 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复合物(Ⅰ、Ⅱ、Ⅲ、Ⅳ)组成的将电子(e-)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ytc的外露部分所处的位置属于细胞质基质
B. 图示过程沿“轨道”传递的e-都来自NADH
C. 传递e-的同时还能转运H+的复合物是I和Ⅲ
D. H+借助F0和F1顺浓度梯度回流驱动ATP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NAD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NAD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NAD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由图可知,Cytc是一种部分嵌入在膜结构上的蛋白质,则该膜的上侧为外侧,下侧为内侧,由于该膜为线粒体内膜,所以上侧为线粒体双层膜间隙,下侧为线粒体基质。
【详解】A、Cytc是一种部分嵌入在膜结构上的蛋白质,其外露部分所处的位置不是细胞质基质,因为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线粒体基质位于内膜内侧,因此Cytc外露部分应处于内膜外侧,即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A错误;
B、图示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根据图,在此过程中沿“轨道”传递的e-来自NADH和琥珀酸,B错误;
C、能将H+从线粒体基质转运至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蛋白质有:I、III、IV,这三种蛋白质也能传递e-,C错误;
D、I、III、IV转运H+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可以使膜两侧存在H+浓度差。H+继而借助F0和F1顺浓度梯度回流驱动ATP的合成,该过程合成ATP的能量来自膜两侧存在H+浓度差引起的电势能,D正确。
故选D。
15.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韭菜叶中色素的种类与含量,将新鲜韭菜绿叶中的色素进行分离,提取光合色素,开展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取绿叶中色素所用的试剂为无水乙醇,加入碳酸钙可使得研磨充分
B. 根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可将绿叶中色素进行分离
C. 若将实验材料换成等量的韭黄,滤纸条上依旧出现清晰的四条色素带
D. 1、2两条色素带的颜色分别为黄绿色和黄色,二者主要吸收蓝紫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2、色素的作用: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提取绿叶中色素的实验中,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色素被破坏,加入二氧化硅可使得研磨充分,A错误;
B、分离色素的原理是根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B正确;
C、韭黄不含叶绿素,滤纸条无法出现四条色素带,C错误;
D、1~4号色素带依次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D错误。
故选B。
16. 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简要过程,①②代表结构,a、b、c代表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2O分解时产生的电子可用于形成NADPH
B. 光反应产物ATP和NADPH可用于b→c过程
C. 放射性14C出现的先后顺序为14CO2→a→b→c
D. 若光照强度适当增强,短时间内b含量将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为叶绿体基粒,②为叶绿体基质,a代表C5,b代表C3,c代表有机物。
【详解】A、H2O分解时产生的电子可用于形成NADPH,NADPH可参与暗反应过程,A正确;
B、据图可知:a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代表C5,b代表C3,c代表有机物,光反应的部分产物ATP和NADPH用于C3还原b→a+c过程,B正确;
C、图中放射性14C出现的顺序为14CO2→b(C3)→c有机物和a(C5)中,C错误;
D、若光照强度适当增强,光反应增强,产生的NADPH和ATP增多,C3还原增加,短时间内bC3含量将下降,D正确。
故选C。
17. 某研究小组利用特定的实验装置来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且适宜),根据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35℃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与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量相等
B. 在25℃和30℃时,该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基本相等,但在25℃时生长更快
C. 由于不确定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若继续升高温度,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可能增加
D. 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进而转化为(CH2O)中的化学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随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图示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量一直增加,当温度为35℃时,二者相等。
【详解】A、35℃时该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等于呼吸作用产生CO2的量,由于植物体的部分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A错误;
B、在25℃和30℃时,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等,但25℃时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更少,积累的有机物更多,生长更快,B正确;
C、图中未出现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若继续升高温度,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可能增加,C正确;
D、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化学能,进而转化为(CH2O)中的化学能,D正确。
故选A。
18. 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图像。图I表示在分裂过程中某种结构的变化,图I表示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Ⅲ表示部分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I中A→B的变化过程发生于图Ⅲ中的丙细胞时期,此时核仁会解体
B. 图Ⅱ出现②时期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C. 该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将形成细胞板,高尔基体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 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与低等植物细胞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
①间期:DNA分子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
②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③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④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⑤末期: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A、图I中A→B的变化过程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而图Ⅲ中的丙细胞时期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属有丝分裂的前期,A错误;
B、图Ⅱ②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由图III可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不会出现细胞板,C错误;
D、低等植物含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与动物细胞相同,两种细胞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有丝分裂的末期,D错误。
故选B。
19. 下图1表示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主要操作步骤。图2表示其观察结果,已知洋葱根尖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12h,①~⑤表示处于不同阶段的细胞。图3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周期。图4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图。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中,步骤甲是用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B. 图3中,一个细胞周期的起始是从d和e的交界处开始的
C. 图2中,细胞有丝分裂的正确排序应是①→⑤→③→④→②,其中③⑤满足图4数量关系
D. 实验中观察的分生区细胞总数为200个,发现共有6个④细胞,估算该时期大致为0.12h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2分析,并根据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对应的图像是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对应图像是⑤;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对应图像是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对应图像是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对应图像是②。
据图3分析可知,由于间期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因此图3的e为间期,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对应图3中的a、b、c、d段。
图4中,染色单体数是染色体数2倍时,对应的是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详解】A、图1中,步骤甲为解离,解离液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正确;
B、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分裂完成时(d和e的交界处)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B正确;
C、图2中,①~⑤分别为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末期、中期、后期和前期,则细胞有丝分裂的正确排序为①→⑤→③→④→②,其中③⑤存在染色单体,核DNA∶染色体=1∶2,满足图4数量关系,C正确;
D、实验中观察的分生区细胞总数为200个,发现共有6个④细胞,根据处于某时期的细胞占统计细胞总数的比例等于该时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比例的规律,估算该时期大致为12×6/200=0.36h,D错误。
故选D。
20.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及其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叫作细胞分化
B. 若一个细胞能合成唾液淀粉酶,说明其已经发生分化
C. 一粒小麦种子发育成完整植株未体现植物细胞全能性
D. 蝾螈能进行肢体再生的原因是其体内富含相应干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详解】A、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作细胞分化,A错误;
B、若一个细胞能合成唾液淀粉酶,说明其功能已经专门化,表明了其发生了分化,B正确;
C、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由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的过程,而一粒小麦种子发育成完整植株不能体现该过程,C正确;
D、蝾螈能进行肢体再生的原因是由于其体内富含相应干细胞,能够分化成相应的肢体和组织,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重庆是一座著名的美食之城,火锅、烤鱼、串串等都是重庆美食的代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关注的不仅是美食的味道,对食品安全与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图为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2022),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水是生命之源,水在常温下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_______。
(2)第一层是谷薯类食物,这是因为该层食物富含________,其经消化水解形成的_____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能满足人体对能量的需求。
(3)第三层的鸡蛋和肉食应煮熟吃,煮熟后易消化,原因是________。许多人吃鸡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黄,担心胆固醇摄入过多,但健康饮食观点认为胆固醇是构成________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因此建议合理适量地摄入蛋黄,
(4)肥胖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糖类摄入较多可导致肥胖,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预防肥胖除了合理饮食外,请再提出1项科学合理的建议,以帮助肥胖的亲友控制体重:_____________。
【答案】(1)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
(2) ①. 淀粉 ②. 葡萄糖
(3) ①. 高温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②. 动物细胞膜
(4) ①. 糖类摄入较多会大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 ②. 每日活动6000步(或适度运动/增加每日运动量)
【解析】
【分析】由于水分子之间氢键的作用力比较弱,氢键不断地断裂和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态,具有流动性。
淀粉作为多糖,水解后可得作为主要能源物质的葡萄糖。
【小问1详解】
由于水分子之间氢键的作用力比较弱,氢键不断地断裂和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态,具有流动性。
【小问2详解】
谷薯类食物富含淀粉,其属于多糖,水解后可形成作为主要能源物质的葡萄糖。
【小问3详解】
鸡蛋中的蛋白质在高温下变形,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从而更易被吸收。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同时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小问4详解】
糖类摄入较多会大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从而导致肥胖,所以饮食中摄入糖类应适量。适度运动可预防肥胖,控制体重。
22. 甲状腺是脊椎动物非常重要的腺体,属于内分泌器官。在哺乳动物体内它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甲状腺滤泡是甲状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组成。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能够将食物中的碘摄取并激活,合成甲状腺激素(含碘的酪氨酸衍生物)。所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并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储存在甲状腺滤泡腔内。当机体需要更多甲状腺激素时,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将储存的甲状腺激素重新摄入,并进一步分泌到血液中。
(1)从化学本质分析,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I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血液中的I-通过钠碘同向转运体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钠钾泵是一种膜蛋白,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Na+和K+通过钠钾泵进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方式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钠钾泵和钠碘同向转运体在运输钠离子时__________(填“都会”、“不都会”或“不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4)研究表明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可推测,哇巴因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机理是_______。
【答案】(1)不相同 (2) ①. 主动运输 ②. 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Na+浓度差提供电化学势能
(3) ①. 催化、运输 ②. 相同 ③. 都会
(4)钠钾泵受到抑制后,血液中Na+减少,钠碘同向转运体转运Ⅰ-减少,最终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钠钾泵消耗ATP将细胞内多余的钠离子逆浓度梯度运出。可见钠离子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为协助扩散,同时将血浆中I-运入滤泡上皮细胞。而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I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可见I-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
【小问1详解】
甲状腺激素的本质是含碘的酪氨酸衍生物,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二者的本质是不相同的。
【小问2详解】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I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血浆中I-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Na+浓度差提供电化学势能,因此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小问3详解】
钠钾泵能够催化ATP水解,其具有催化作用,钠钾泵能够运输钠、钾离子,其具有运输作用。Na+和K+通过钠钾泵进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均为逆浓度梯度,其运输方式均为主动运输,是相同的。钠钾泵和钠碘同向转运体均为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因此二者在运输钠离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
【小问4详解】
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在使用哇巴因时,钠钾泵受到抑制后,血液中Na+减少,钠碘同向转运体转运Ⅰ-减少,最终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因此哇巴因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23. 为研究相同温度条件下光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用若干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密闭小室内的CO2在实验过程中充足,光照不影响温度变化);一段时间后测量每个装置中的气体释放量,绘制曲线如图乙。
(1)距离S由0变为d过程中,小室中测量的释放出来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a点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
(2)若将图甲中的白光源替换成绿光重复实验,则图乙中的c点将会向_______________移动。
(3)若将温度上调到35℃,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2时,测得净光合速率相对值为1,呼吸速率相对值为2,光照与黑暗分别为16小时和8小时,若长期处于该状态时,该植物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
(4)研究人员利用14C标记的CO2探究密闭小室中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的运输情况,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得的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CK组表示留果处理,EG组表示去果处理。
①与CK组相比,EG组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较小。结合表中数据从光合产物的运输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气孔导度低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该植物净光合效率低的主要原因,理由是_________。
②欲确定CK组和EG组的实际光合速率并比较大小,可在本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补充相关数据。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CO2、O2 ②.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强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强度值
(2)左 (3)不能
(4) ①. EG组去果处理,光合产物运输受阻,导致光合产物更多地留在叶中,抑制了光合作用 ②. 不是 ③. EG组气孔导度小于CK组,但胞间CO2浓度略大于CK组 ④. 分别将CK组、EG组的该植物同时置于黑暗条件下,保持其他实验条件与光照时相同,再分别测定两组植物的呼吸速率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小问1详解】
光源离小室的距离代表光照强度的强弱。据图乙分析,当光源与密闭小室的距离小于c时,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释放的气体O2,当距离大于c时,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植物释放的气体是CO2。HI段光合速率恒大于呼吸速率,光照强度强,a点可代表光饱和点,其生物学意义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强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强度值。
【小问2详解】
图乙中c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若将图甲中的白光源替换成绿光重复实验,叶绿体中色素对绿光吸收量少,光合速率减弱,此时如果让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需要增大光照强度,即图乙中的c点将会向左移动。
【小问3详解】
由于此时光照强度相对值为2,净光合速率相对值为1,呼吸速率相对值为2,光照与黑暗分别16小时、8小时,最终净光合速率=16×1-8×2=0,因此若长期处于该状态时,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小问4详解】
① 与CK组相比,EG 组柑橘无果,光合产物运输受阻,导致光合产物更多地留在叶中,抑制了光合作用,所以EG组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较小。根据图表可以看出,EG组气孔导度小于CK组,但胞间CO2浓度略大于CK组,所以气孔导度并不是该植物净光合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② 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之和。表中已测出两组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则需要再测定两组植物的呼吸速率,因此,应分别将 CK 组、EG 组的植物同时置于黑暗条件下,保持其他实验条件与光照时相同,再分别测定两组植物的呼吸速率。
24. 正常细胞的分裂是在机体的精确调控下进行的,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细胞会通过衰老、凋亡实现机体的自我更新。请结合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物质准备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
(2)科研人员发现用重铬酸钾溶液处理某细胞(2n=16)后,某些姐妹染色单体的一端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2)。“染色体桥”在两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到细胞两极。图1中_________(填字母)所处的时期容易观察到“染色体桥”。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了一个“染色体桥”,这样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________亲代细胞(填“多于”、“少于”或“等于”)。请在图3中画出该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的数量变化曲线________。
(3)F到G、H过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意义在于_________。
【答案】24.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5. ①. D ②. 等于 ③.
26. ①.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②. 使细胞趋向专门化,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解析】
【分析】缺失端粒的染色体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形成“染色体桥”结构,当两个着丝点(着丝粒)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则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小问1详解】
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物质准备过程主要包括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小问2详解】
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在后期容易观察到“染色体桥”,图1中的D为后期。出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等于亲代细胞。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为1:2,染色体不含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比为1:1,细胞周期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小问3详解】
F到G、H过程发生了细胞分化,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意义在于使细胞趋向专门化,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5. H+—ATPase是位于保卫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能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同时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
(1)可利用双缩脲试剂比色法对H+—ATPase的含量进行测定,它与铜离子在____________条件下生成紫色络合物。
(2)下图是cAMP(环化—磷酸腺苷),它是经ATP转化而成的一种环化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图中A所示物质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B处化学键断裂,解环化后得到的物质是构成____________(中文名称)的单体之一。
(3)研究表明,蓝光能够通过某植物保卫细胞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为进一步验证H+—ATPase的作用机理,请完善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随机均
分成A、B两组,A组,B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再____________,检测两组溶液中pH的变化。
实验结果:___________。
【答案】(1)碱性 (2) ①. 腺嘌呤 ②. 核糖核酸
(3) ①. 仅照射蓝光 ②. 用蓝光照射A组溶液的pH明显降低,B组溶液的pH基本不变
【解析】
【分析】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一分子ATP由一分子腺苷和三分子磷酸组成,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ADP和AT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小问1详解】
H+—ATPase是位于保卫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H+—ATPase与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紫色络合物。
【小问2详解】
图中A是腺嘌呤,B处化学键断裂,解环化后得到的物质是AMP,是由一分子的腺嘌呤、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核糖组成,是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小问3详解】步骤
甲组
乙组
一
取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柽柳幼苗
取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柽柳幼苗
二
放在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溶液中
放在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溶液中
三
给予正常的细胞呼吸条件
①
四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培养一段时间,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
组别
净光合速率(μml·m-2·s-1)
气孔导度(mml·m-2·s-1)
叶的相对放射性强度(%)
根的相对放射性强度(%)
果实的相对放射性强度(%)
胞间CO2浓度(μml·ml-1)
CK组
4.3
41.4
27.1
15.4
38.6
293
EG组
2.8
29.7
48.2
20.8
-
307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