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并填涂考号信息点。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题号下的答案选项涂满、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③和④B. ⑤与③相比,⑤中蛋白质分子较多
C. ⑤处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K+、Cl-等物质有关D. 若②为肝脏细胞,饥饿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液,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⑤血浆和④组织液,A错误;
B、血浆中含有大量血浆蛋白,因此⑤血浆与③淋巴相比,⑤中蛋白质分子较多,B正确;
C、钾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⑤血浆处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Na+、Cl-等物质有关,C错误;
D、若②为肝脏细胞,饥饿时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浆,因此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别属于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C. 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D.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此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拮抗的,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并非完全自主,受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C错误;
D、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是自主神经调节结果,此时交感神经活动不占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D正确。
故选D。
3. 下图为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丙是连接在传出神经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a处为神经肌肉接头,含有一种特殊的突触。分别刺激甲和乙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甲处,丙处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刺激甲处,兴奋在甲上的传导速度大于a处传递速度
C. 刺激甲处,a中神经递质通过体液传递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 刺激乙处,丙处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均与刺激甲处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刺激甲,兴奋先后通过丙的上、下两侧,电流表两侧发生电位变化。
2、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乙点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详解】A、刺激甲处,丙的上侧接线处先兴奋,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然后传到下侧接线处时,又偏转一次,所以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A正确;
B、a处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B正确;
C、兴奋在a处以化学信号传递,轴突末端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的运输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C正确;
D、刺激甲处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但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为单向传递,因此刺激乙处电流表不发生偏转,D错误。
故选D。
4. 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调定点是该恒温器调节温度的基准;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温度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染能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而导致机体发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的“恒温器”位于大脑皮层中,病毒等侵染人体后,会使体温调定点降低,进而导致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机体产热量增多
B. 发热、腹泻等会引起机体失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垂体对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尿量减少
C. 若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患者的体温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38.5℃,则此时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
D. 病毒感染患者痊愈后再次接触此病毒,记忆细胞会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发生更强的免疫反应,从而迅速杀死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属于稳态的一部分,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体温调节的“恒温器”位于下丘脑中,A错误;
B、发热、腹泻等会引起机体失水,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产生刺激,进而导致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因此患者需要适当补水,增加尿量,以利于将毒素排出体外,B正确;
C、若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患者的体温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38.5℃,则此时机体的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C错误;
D、患者痊愈后再次接触此病毒,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为新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发生更强的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5. 褪黑素是由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人体内某激素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临床上可通过抽血检测机体内褪黑素的水平
B. 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
C. 图2所示的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
D. 图2所示的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1,视网膜为感受器,视网膜感受暗信号后,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分析图2可发现信号分子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可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启动转录,进而控制多肽的合成。
【详解】A、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中激素的水平,A正确;
B、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分级调节,B错误;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其受体位于细胞内,由图2可知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C正确;
D、由图可知: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D正确。
故选B。
6. 艾滋病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HIV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攻击T细胞
B. HIV进入人体后,既能引起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
C. HIV侵入T细胞后的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4种核糖核苷酸
D. 艾滋病患者患病后期极易被各种病原体感染,也容易患多种癌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破坏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而攻击T细胞,A正确;
B、HIV进入人体后,既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既能引起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B正确;
C、HIV侵入T细胞后的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C错误;
D、艾滋病患者由于T细胞减少,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丧失,因此患病后期极易被各种病原体感染,也容易患多种癌症,D正确。
故选C。
7. 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为黄叶,称为黄化苗。光照影响幼苗叶色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主要是蓝光和红光的受体
B. 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 黑暗条件下HY5被降解,导致特定基因转录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叶绿素合成
D. 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敏色素受到红光和远红光照射时结构发生变化,是一种光敏受体,故光敏色素主要是红光和远红光的受体,A错误;
B、由图可知,黑暗环境中光敏色素与光照环境下光敏色素的结构不同,推测其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并且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光敏色素结构改变之后,进入细胞核内,抑制了HY5降解,HY5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正确;
C、HY5可以促进叶绿素合成,黑暗条件可能加速了HY5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形成黄化苗,C正确;
D、由图可知,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HYS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D正确。
故选A
8. 欧洲樱桃(Cherries)因口感上佳、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山东、辽宁等地已有引种,每年2-4月开花,是上市较早的一种乔木果实,号称“百果第一枝”。樱桃树的主要虫害有桑白蚧、刺蛾、桃红颈天牛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响樱桃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为日照长短
B. 用性引诱剂诱杀刺蛾,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种群密度
C. 晚上用黑光灯诱杀桃红颈天牛利用的是其有避光性
D. 生物防治害虫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详解】A、不同季节的日照长短不同,影响樱桃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为日照长短,A正确;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刺蛾可改变性别比例,以降低刺蛾的出生率,进而控制种群密度,B正确;
C、晚上用黑光灯诱杀桃红颈天牛利用的是其有趋光性,C错误;
D、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D正确。
故选C。
9. 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出生率、死亡率分别如下图曲线I、Ⅱ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B. a点时的种群数量大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
C. 在c点时,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
D. 从O点到c点,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速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图中c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c点时达到K值;c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
【详解】A、从O点开始到c点,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从c点到d点,出生率一直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减少,A错误;
B、从a点到b点,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因此a点时种群数量小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正确;
D、从O点开始到c点,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10. 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中,生活着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种类丰富的植物,还生活着多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动物,以及微生物。这些生物都占据着定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的优势种往往占据重要的生态位
B. 生态位表示某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C. 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
D. 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关系。
【详解】A、群落中的优势种往往占据重要的生态位,由于优势种数量多,生产压力大,常占据群落中的较大空间,A正确;
BD、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可表示某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关,B正确,D错误;
C、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 种间竞争,最终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C正确。
故选D。
11. “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此区域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氧气的极端环境,却发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血红色的管虫、形状类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许多生物。下列关于“海底黑烟囱”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硫细菌为分解者B. 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C. 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等D. 输入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与地表环境有很大不同,其能源是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其中生活的红蛤、海蟹、管虫、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硫细菌类似于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故属于生产者,A错误;
B、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及无机环境,B错误;
C、“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红蛤、海蟹、管虫、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种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C正确;
D、据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中无阳光,故输入的能量不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错误。
故选C。
12. 我国的一些古诗词及谚语中常常包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C.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了生物的分布受光照强度限制
D. “毋覆巢,毋杀孩虫”,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A正确;
B、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
C、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C错误;
D、“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年龄组成,D错误。
故选A。
13. 信息传递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是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体温、血糖平衡的维持离不开信息传递
B. 不同消费者体内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
C.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
D. 昆虫性外激素可在同种异性个体间传递信息,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
【答案】B
【解析】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详解】A、人体体温、血糖平衡的维持离不开信息传递,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相关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A正确;
B、不同消费者体内的信息传递一般依赖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受体,B错误;
C、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C正确;
D、昆虫性外激素可在同种异性个体间传递信息,可以吸引异性,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D正确。
故选B。
14. 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下图为显微镜下一个计数室和中方格内的菌体分布情况(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是先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专用的盖玻片
B. 为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
C.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寻找菌体数量适中的小方格计数
D. 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如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总数为6×106个/mL
【答案】D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是先盖上专用的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A错误;
B、滴加培养液后,需等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B错误;
C、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将其进行稀释后再计数,C错误;
D、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边界线上的应计数相邻两边。图中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根据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可知大方格中有25个中方格,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4×25÷(1×1×0.1×10-3)=6×106个,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 下图为某学生构建的模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内环境的组成,则b为组织液B. 若该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b为垂体
C. 若该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则b为生产者D. 该图还可以用来表示动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a与b之间物质可以相互交换,c来自b,回到a。若表示内环境的组成,则c是淋巴液,b是组织液,a是血浆。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若该图表示内环境的组成,则b为组织液,A正确;
B、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下丘脑→垂体→腺体的分级调节轴,且存在负反馈调节,若该图表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b为垂体,B正确;
C、图中a与b之间物质可以相互交换,则b是生产者,a是无机环境,c是消费者,C正确;
D、遗传信息的传递可以从DNA流向RNA,也可以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蛋白质,但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故该图不能用来表示动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D错误。
故选ABC。
16. 下图是血糖调节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血糖状态时,可通过①→②→③使血糖恢复正常,主要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B. 高血糖状态时,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合成糖原和甘油三酯等
C.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胰岛素共同参与血糖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为相抗衡作用
D. 人体细胞质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使血糖水平过高
【答案】ABD
【解析】
【分析】血糖低于正常水平,可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血糖高于正常水平,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使血糖降低。
【详解】A、低血糖状态时,通过①过程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②过程作用于肝脏,使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高血糖状态时,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细胞,合成肝糖原和甘油三酯等,B正确;
C、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作用相反,属于相抗衡作用,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可以升高血糖,属于协同关系,C错误;
D、人体细胞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利用血糖能力下降,血糖水平过高,D正确。
故选ABD。
17. 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刺激→A→B→效应器”使手缩回
B. 寒冷环境下,可以通过“刺激→A→B→靶器官”使汗液分泌减少
C. 饥饿状态下,可以通过“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 饮水不足时,可以通过“刺激→A→G→F”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如A →B、 A→ C→D只涉及神经调节,属于反射活动,其中 D→F 只涉及体液调节,A →G→ F,A→ C→D→F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
【详解】A 、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过程为:“针刺激→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有关肌肉”,即“刺激→A→B→效应器”, A 正确;
B 、寒冷环境下,通过刺激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使汗液分泌减少,路径为“刺激→A→B→靶器官”,B 正确;
C 、饥饿状态下,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 A 细胞,路径为“刺激→A→C→D”,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错误;
D 、饮水不足时,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进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路径为“刺激→A→G→F”, D正确。
故选ABD。
18.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某地农村因地制宜开创了“稻田养龙虾、鱼”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其运作模式如下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浮游动植物属于生产者B. 蚯蚓属于分解者
C. 分解者的能量可以流向消费者D.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A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浮游动物不能利用CO2和H2O制造有机物,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
B、蚯蚓可将废弃的叶分解,为分解者,B正确;
C、据图可知,蚯蚓属于分解者,龙虾可捕食水稻、杂草等,可属于消费者,蚯蚓可被龙虾捕食,因此分解者的能量可以流向消费者,C正确;
D、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D。
19. 下列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
B. 图2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表示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D. 该生态系统在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相等
【答案】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根据碳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甲是大气中的CO2库、乙是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③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部分。图2中A表示兔同化的能量,B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C表示鼠粪便中及鼠自身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碳元素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即图中的②③④,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碳转移到生物群落中,即图中的①,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B 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C表示鼠的上一营养级和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
C、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D错误。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共5题,共57分。
20. 新型冠状病毒(SARS-CV-2)属于一种带有包囊膜的RNA病毒,其通过包囊膜上的S蛋白(棘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随后包囊膜与宿主细胞质膜融合,完成感染过程,如图1所示:图2表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膜融合过程,说明细胞质膜具有_________的结构特点。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部分病毒,这属于_________免疫,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2)图2中IL-2可能是_________,其可以促进③细胞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
(3)新型冠状病毒经灭活处理后制成的疫苗是我国进行新冠预防接种的主要类型,我国已开始了第三针(加强针)全面接种工作。病毒灭活处理可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保留_________,注射疫苗属于_________(填“主动”或“被动”)免疫。接种冠状病毒疫苗的人仍然可能感染冠状病毒的原因是_________。
(4)某些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可以注射康复病人的血清进行治疗,原因是_________。但是某些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或以后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痉挛、呕吐等症状,医生判断其出现了_________。
【答案】(1) ①. 一定的流动性 ②. 非特异性 ③. 免疫防御
(2) ①. 细胞因子 ②.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 ①. 抗原性 ②. 主动 ③. 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
(4) ①. 康复病人的血浆中含有与冠状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②. 过敏反应
【解析】
【分析】据图1可知,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其包囊膜上的棘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结合,随后包囊膜与宿主细胞质膜融合,病毒衣壳与遗传物质进入细胞内,完成感染过程。图2中①为吞噬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浆细胞,其分泌的抗体可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
【小问1详解】
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位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可吞噬消灭部分病毒,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清除外来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小问2详解】
图2中IL-2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促进③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小问3详解】
病毒灭活处理可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保留抗原性,注射疫苗可引起机体产生主动性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因此属于主动免疫。接种冠状病毒疫苗的人仍然可能会感染冠状病毒的原因有: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短,体内还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接种疫苗后间隔的时间长,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数量大量减少。
【小问4详解】
因为康复病人的血浆中含有与冠状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故注射康复病人的血浆有助于某些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但是某些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或以后出现了皮肤荨麻疹、气管痉挛、呕吐等症状,这属于过敏反应。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及调节过程。熟记并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的过程及各个细胞作用是解题关键。
21. 棉花的产量受顶端优势的影响非常明显,为了获得优质高产的棉花,研究者对棉花植株生长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棉花植株①~④四个部位中,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_________(填数字),其生长素来源是_________(填数字)。在研究中发现,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这说明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
(2)图2为去掉棉花植株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_,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起的作用是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能抑制与衰老有关的一些水解酶的合成,延缓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降解速度,从而抑制离体叶片和花卉的衰老,延长保绿保鲜的时间。在生产中常利用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如6-BA)作保鲜剂。请完成验证6-BA有延缓玫瑰花衰老作用的部分实验,已知玫瑰花花瓣变黄是衰老的典型特征。
实验步骤:
①选取同种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玫瑰花若干支,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在培养甲组玫瑰花的花瓶内加入适量、适宜浓度的6-BA溶液,培养乙组玫瑰花的花瓶内加入_________。
③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
结论:6-BA有延缓玫瑰花衰老的作用。
【答案】(1) ①. ② ②. ①② ③. 主动运输
(2) ①. 生长素 ②. 促进
(3) ①. 等量蒸馏水 ②. 将两组玫瑰花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记录两组花瓣变黄时间 ③. 乙组玫瑰花花瓣比甲组玫瑰花花瓣先变黄
【解析】
【分析】生长素主要是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生长素可通过极性运输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积累,以抑制侧芽的生长,去掉顶芽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使侧芽萌动发育形成侧枝。
【小问1详解】
图1所示棉花植株顶芽产生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从而导致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最接近顶芽的②部位。侧芽部位的生长素一方面来自②侧芽产生的,另一方面来自①顶芽运输过来的。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说明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的运输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
【小问2详解】
高浓度的生长素可抑制侧芽发育形成侧枝,所以图2中激素甲代表的是生长素,激素乙代表的是细胞分裂素,去顶芽后,乙含量增加,因此说明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侧芽萌动。
【小问3详解】
本题的实验目的是: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玫瑰花衰老的作用。实验步骤:①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可知,要选取同种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玫瑰若干支,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甲、乙;②在培养甲组玫瑰花的花瓶内加入适量、适宜浓度的6-BA溶液,培养乙组玫瑰花的花瓶内加入等量蒸馏水,这是对单一变量的处理。③将两组玫瑰花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记录两组花瓣变黄时间,这是对实验因变量的观察指标。实验结果预测:根据题意和实验原理可推知实验结果为乙组玫瑰花花瓣比甲组玫瑰花花瓣先变黄。因此可得到结论为:6-BA有延缓玫瑰花衰老的作用。
【点睛】本题以植物的激素调节为切入点,涉及到植物激素的运输方式、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根据顶端优势判断不同部位植物激素浓度高低及分析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从图表中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22. 下图是某地生态鱼塘的物质循环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个自然生态鱼塘中的所有草食性鱼___(填“组成种群”、“组成生物群落”或“属于第二营养级”)。
(2)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后,除了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外,另一部分能量的形式去向是___。
(3)若鱼塘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沉水植物的同化量为M,草食性鱼类的同化量为N,则N/M的值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10,原因是___。
(4)该生态系统利用有机废弃物养螺蛳,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
(5)在生态修复工程中,往往优先选择当地植物作为修复的主要植物种群,其次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原理。分析植物能够净化水质的主要原因有___(答2点)。
【答案】(1)属于第二营养级
(2)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3) ①. 小于 ②.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沉水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但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不只有草食性鱼类
(4)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5) ①. 协调和自生 ②. 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为根系微生物提供附着基质、栖息场所、氧气,加速根系周围的有机碎屑分解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小问1详解】
图中的草食性鱼类可能有多种以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
【小问2详解】
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一部分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沉水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草食性鱼类、青虾、花津蟹属于第二营养级,沉水植物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向草食性鱼类,还流向了青虾、花津蟹,因此若鱼塘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沉水植物的同化量为M,草食性鱼类的同化量为N,则N/M的值小于1/10,因为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沉水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但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不只有草食性鱼类。
【小问4详解】
该生态系统利用有机废弃物养螺蛳,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
【小问5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在生态修复工程中,往往优先选择当地植物作为修复的主要植物种群,其次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和自生原理。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为根系微生物提供附着基质、栖息场所、氧气,加速根系周围的有机碎屑分解,从而能够净化水质。
23.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甲、乙、丙三种方式)。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1中激素_____和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使产热量增加,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及产生寒冷感觉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
(2)图1中垂体可分泌_____(填名称)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B_____(填名称),此调节方式属于图2中的_____模式。
(3)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_____模式调节,当人体内____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
【答案】(1) ①. B ②. C ③. 下丘脑 ④. 大脑皮层
(2) ①. 促甲状腺激素 ②. 甲状腺激素 ③. 甲
(3) ①. 乙 ②. 细胞外液渗透压
【解析】
【分析】图1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肾上腺素,D表示胰岛素。图2中:激素甲可能是甲状腺激素,乙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丙可能是胰岛素、肾上腺素等。
【小问1详解】
人体在寒冷环境下,(A)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B)和肾上腺素(C)的分泌会明显增加,使细胞呼吸增强以增加产热量;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寒冷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小问2详解】
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此调节为激素的分级调节,属于图2中的甲模式。
【小问3详解】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属于图2中的乙模式;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
24. 陕西省榆林市北的毛乌素沙漠,在五世纪前还是水草肥美、风光宜人的牧场。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等导致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至明清时期已形成茫茫大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人类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2020年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如今许多沙地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度的放牧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过度放牧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是_________。
(2)毛乌素由沙地变成林地、草地属于_________演替,这也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_________。生态系统重建后,野生动植物也随之增多,榆林市的沙尘天气显著减少,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
(3)毛乌素生态环境恢复后,甘草、牛蒡子等传统药用植物开始出现,合理利用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为此人们需要采用_________法调查某药用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而测算出该植物的_________,并据此制定该资源的年度_________计划。
(4)樟子松是西部沙丘地区优良的造林树种,樟子松天然更新一直是毛乌素林场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对不同林分密度的樟子松幼苗年龄和株数进行调查后,得到如下结果:
注:林分密度是指调查区域内单位面积成年樟子松的株数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龄和株数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_________株/hm2的区域樟子松天然更新前景最理想。
【答案】(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 ①. 初生 ②. 速度和方向 ③. 直接和间接
(3) ①. 样方 ②. 年龄结构 ③. 采伐或利用或开发利用
(4) ①. 林分密度较小时,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的光照可促进幼苗生长 ②. 450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小问1详解】
适度的放牧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过度放牧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等导致地面植被丧失殆尽”,说明毛乌素的沙地上不存在植被,由于没有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因此也不存在其它生物,故毛乌素由沙地变成林地、草地属于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阶段多,但由于“人类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导致“2020年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如今许多沙地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沙尘天气显著减少,体现的是生态功能,是间接价值的体现,而“吸引了大量游客”,体现的是旅游观赏的功能,是直接价值。
【小问3详解】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后,测算出该植物的年龄结构,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年度采伐计划,确定每年的采伐量。
【小问4详解】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龄和株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林分密度450>750>1050株/hm2,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林分密度较小时,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的光照可促进幼苗生长。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450株/hm2的区域樟子松天然更新前景最理想。
【点睛】本题考查演替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024雅安天立教育集团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雅安天立教育集团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图表示某类酶作用的模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图表示某类酶作用的模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