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六).docx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六)
展开第一部分(20分)
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6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曾想象过自己登临 jié 石山时是否会有“星汉灿烂”的咏叹;也曾想象过自己徘徊于窗外时是否会有歌颂母亲的赞语。这些想法也许怪dàn,也许滑jī,也许狭ài,但想象确实[甲]了我的内心活动,[乙]了我的心理期待,更[丙]了我的负面情绪。想象就像是林间小花,一朵便馨香满园;想象就像是园中小草,一棵便绿意盎然。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① (jié)_____石山 ② 怪(dàn)_____ ③ 滑(jī)_____ ④ 狭(ài) _____
(2)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丰富 调节 满足 B.调节 丰富 满足
C.满足 丰富 调节 D.丰富 满足 调节
2.班级举办诗文朗诵节目,主题为“读好书,交好友”。(8分)
[甲]:如果时光倒流,我想与睿智的孔子交朋友,“① 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乙]:我想与乐观自信的刘禹锡交朋友,“晴空一鹤排云上,② __________________”[《秋词》(其一)],爱秋不悲秋,气势不凡。
[丙]:我想与意气风发的谭嗣同交朋友,“③ 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潼关》),冲决罗网,勇往直前;我想与以家国为己任的陆游交朋友, “⑤ _________________,⑥ 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风雨梦境,忧国忧民。
[丁]:我想与情深义重的李白交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⑦ 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半轮秋,⑧ __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歌》),寄情于月,遥致思念。
[戊]:大家发自肺腑而又精辟的交友观,令我深受启发。
班级发起“青春作伴好读书”的主题活动,为更好地宣传此次活动,班主任请你与小小完成设计。
3.小小创作了一幅漫画作为海报的主体部分,她发在班级群里,想要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用简单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指出其寓意。(10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准备在海报上设计一个[推荐阅读]栏目,向同学们推荐一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除了教材中要求阅读的),请你写出书名、作者和推荐理由。(3分)
书名:《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50分)
5.名著阅读。(6分)
语段一: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选自《朝花夕拾》)
语段二:只见那太子使出法来,将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来……是那六般兵器?却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火轮儿。
(选自《西游记》)
语段三: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
(选自《西游记》)
(1)文学经典中不乏儿童形象的塑造,上面语段中,涉及的儿童形象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3分)
(2)成长不单意味着身体的发展,“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请在《朝花夕拾》或《西游记》中选择一位人物,指出其精神上的成长变化。(2分)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从《朝花夕拾》或《西游记》中选择一位父亲或者母亲,结合其教育孩子的做法,谈谈你对其做法的看法。(3分)
你班召开“德行”主题班会,你选用下面两篇文章作为材料,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古诗阅读。(6分)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二首(其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② 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
[注释]① 辛:王昌龄的朋友。② 平明:黎明。③ 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6.“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2分)
7.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什么?(2分)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一片冰心在玉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和志向。
D.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不追求功名富贵,坚持玉洁冰清操守的情怀。
文言文阅读。(12分)
陈述古① 密直② ,尝知③ 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④ 为盗者。述古绐⑤ 曰:“茉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⑥ 之。引囚立钟前,谕⑦ 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摸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③ 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② 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命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⑩ 之即服。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 陈述古:陈襄,字述古。② 密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简称。③ 知:主管。④ 的:真正的。⑤ 绐(dài):骗。⑥ 祠:供奉。⑦ 谕:告诉,吩咐。⑧ 同职:同,同事。⑨ 帷:帷幕。⑩讯:拷问。
9.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至灵,能辨盗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B.使人迎置后阁祠之 只使坠(《杞人忧天》)
C.引囚立钟前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D.祭讫以帷围之 以刀劈狼首(《狼》)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陈襄曾经担任浦城县的知县,城里有一富人家中被盗,因此抓了好几个人。
B.寺庙里有能辨认谁是盗贼的钟并不是真的,只是陈襄编造的故事。
C.“甚肃”表明陈襄祷钟十分认真,这么做是为了能够让众人也相信钟的灵验。
D.真正的盗贼摸钟出来后发现只有自己手上没有墨,十分害怕,于是承认了罪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摸则有声。
(2)良久,命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12.陈述古之所以能成功捕获盗贼,是抓住了盗贼怎样的心理?(2分)
13.有同学认为,故事中“摸钟”是辨贼的主要方式,但作者却详写了陈述古“迎”钟、 “祠”钟、“祷”钟等行为,这属于详略不当。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2分)
嫦娥变形记
吴 鹏
先秦还是单身男
嫦娥奔月的神话最早出现在相传成书于商朝的《归藏》中,其中有云“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由此可知,至少在秦代甚至更远的商朝,就已经有了奔月神话的原型。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奔月神话主角的名字并非后人熟知的“嫦娥”,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恒我”。“恒”即永恒,“恒我”即“使我永恒”,期望长生不老,寄寓着中华先民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现世的依恋。相较于“嫦娥”明显的女性化色彩,“恒我”则是中性词甚至偏男性化。有学者从“恒我”的词性出发,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这个‘恒我’也许应该是男性形象,就像夸父一样,只不过一个为逐日,一个为奔月而已”。
两汉嫁为后羿妻
汉文帝姓刘名恒,为避其名讳,“恒我”中的“恒”字改为同样具有永恒之意的“姮”或“嫦”。女字偏旁的加入使得奔月神话的主角开始具有女性色彩,而西汉官话关中语音中,“我”的发言近似于“娥”,男“恒我”顺理成章地转变成女“姮娥”“嫦娥”。
西汉前期,羿开始出现在奔月神话中。据淮南王刘安所编撰的《淮南子》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东汉张衡《灵宪》一文,对奔月神话进行了大幅度扩充,使其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将姮娥写成蟾蜍并不是对女神的丑化,在古人的文化观念中,蟾蜍是神物,能避邪气、助长生,张衡所造地动仪就是用蟾蜍与龙相配。且蟾蜍昼伏夜出,与月亮运行规律相似,古人遂视蟾蜍为月亮的象征。
无论《淮南子》还是《灵宪》,都没有定义姮娥与羿的关系。直到东汉末年,学者高诱在给《淮南子》作注时,才作为“证婚人”宣布姮娥与羿结成夫妻,“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隋唐吴刚来相伴
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从蟾蜍回归为女儿身,而且是绝色美女。白居易《邻女》诗曾用“白日嫦娥”夸赞邻家少女不可多得的容貌,“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诗人还用嫦娥喻指与自己曾经沧海、过往难忘的女子。成语“破镜重圆”的主角徐德言《咏破镜》即言,“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崔膺送别佳人,慨叹“嫦娥一入月中去,巫峡千秋空白云”。
人们对嫦娥居住的月宫也开始进行盛大装修。先秦两汉的奔月叙述中,月宫清光冷辉,萧索凄寒。到了唐代,月宫扩建成遍地玉阁琼楼的仙境,原是西王母神话中的月兔,被送到月宫,陪嫦娥嬉戏。唐末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中,月宫内有“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为嫦娥解忧。
奔月神话在唐朝最大的发展,是吴刚进入月宫代桂。《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嫦娥窃不死之药,玉兔捣不死之药,吴刚伐不死桂树,三者都因不死长生聚首月宫。
明清飞入百姓家
随着明清市民文学的勃兴,嫦娥也从远在天际的月宫,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世俗演绎小说的主角。
嫦娥飞升,羿独留人间,不胜悲伤,人们便有意让夫妻再续前缘。据元末明初陶宗仪所编纂《说郛》收录的笔记小说,“嫦娥奔月之后,羿思念成疾”,这年正月十四日夜间“忽有童子诣宫求见”,自言是夫人即嫦娥派来人间的使臣。童子告诉羿,“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释”,而“明日乃月圆之候,宜用米粉作丸,如月,置室西北方”,然后“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羿照此办理,嫦娥果然从天上回归人间,与羿“复为夫妇如初”。羿用米粉做的汤丸后来演化为元宵,据说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就从此而来。在蒲松龄《聊斋志异》笔下,嫦娥因贬之凡,成为富有情趣的人间女子,嫁与凡人宗子美为妻,生下一儿一女,长相厮守。嫦娥形象从神到人的改写,最终使嫦娥完成了从尘世奔月飞升到天上重返人间的轮回,让神话回归日常。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4.阅读选文,完成“嫦娥之变”的思维导图。(3分)
15.小文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奔月神话在阅读时可以跳过,不需要仔细阅读。你认同这种做法吗?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2分)
16.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大标题及小标题的作用。(2分)
17.根据链接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从选文中发现的神话特点。(3分)
[链接材料]① 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是先民解释世界的尝试。②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人们对嫦娥有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③ 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
18.嫦娥五号“挖土”归来的同一天,某报的第12版“科技”版还发表了另一篇与嫦娥有关的文
章,标题是“嫦娥五号秘籍:两吨多的胖小伙如何‘追上’小姑娘”,本篇文章则刊登在第10版
“国学”版。请结合选文内容,探究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3分)
废墟的召唤
宗 璞
①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其间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现在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②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依然寂寞地站着。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③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④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吗?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⑤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 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⑥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吗?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⑦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⑧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喷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 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⑨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⑩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⑪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有删改)
19.第① 段中的画线部分属于景物描写,请说说其景物特点及写作目的。(2分)
20.第② 段中作者把“这一组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你觉得恰当吗?请阐述理由。(3分)
21.第③ 段中写道:“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
么说“历史”是“凝固的”。(2分)
22.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③ 段“现在石‘碗’依旧,但是我却欣然”一句中,“我却欣然”就是因为作者看到眼前的废墟并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那里仍然留下了她年轻时与朋友欢聚的美好回忆。
B.第④ ⑤ 段中两次描写废墟上飘来的“留----”的声音,这声音既指大自然的风声,又指废墟对人们发出的呼唤,与文章的标题“废墟的召唤”相照应。
C.文中第⑥ 段提到“楚辞的光辉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意在表达作者要像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样,为历史做出应有的贡献,无愧于“个人的一生”这小得多的概念。
D.文中描述“我”与身旁那位年轻人的对话,是为了反映当代年轻人的困惑:找不到“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方法和途径,更缺少理想的环境去尽责。
23.结合全文内容,请阐述标题“废墟的召唤”的丰富内涵。(4分)
第三部分(60分)
24.写作。(60分)
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让时间放缓、快进、后退和暂停,你会怎么用它呢?
请你以“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 不少于600字;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08,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8,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