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五中学2023-2
展开七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总分100分。
2、答题前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用黑、蓝水性或油性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默写。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景衬情,写朋友被贬之地偏远的句子是: , 。
(2)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的景象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用 , 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的名句是: , 。
(5)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2.词语积累。
轻轻的打开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眼前花团锦簇, ① (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解决散步时的分歧彰显中华民族 ② (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的美德;瘫huàn ③ 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诀别的情景收获“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天的气息;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zhù ④ 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滋润心田的是一股股清泉细流。
(1)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①②处的成语。
① ②
(2)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③④处的汉字。
③ ④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流出了_______,流出了________。
A.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D.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当代作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B.海伦·凯勒——美国教育家、慈善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
D.老舍——现代作家——《踪迹》《欧游杂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阅读《朝花夕拾》的两则摘抄,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卡。
摘抄1: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摘抄2: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贝,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朝花夕拾》原名《 》
(2)作者非常喜欢摘抄1中提及的书,它是《 》
(3)摘抄2出自① (篇目名),其主人公的特点是②
6.下面这则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不当,请你指出来。
7.综合性学习
下图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米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但“友好”不等于“讨好”。
(1)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三个交友技巧以供同学们参考,请同学们把下列技巧补充完整。
技巧一: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之间要 。
技巧二: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就像《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自我反省的那样:“ ”。
技巧三:成语“ 之交”启示我们对待朋友要像鲍叔牙对管仲那样宽容、理解。
(2)仿写句子。
朋友一生一起走。益友像一束阳光,可以驱散我们心灵的阴霾;益友像一面明镜,可以照出我们人生的足迹;益友像 ,可以 。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堪其忧 堪:
(3)相委而去 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在标点处断句。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理。
11.《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二)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径的地点,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写出时序交替、匆匆不待,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哲理。
C.尾联用设问的修辞巧妙道出思乡之情。
D.全诗写景逼真,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3.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本诗颔联两句所展现的景象。
(三)(10分)
雨
①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②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③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④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⑤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⑥“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⑦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⑧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⑨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⑩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⑪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⑫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⑬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⑭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4.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① ,写出她② 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③ ,写出她④ 的性格特征。
15.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16.请从修辞角度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
(四)(9分)
给春天让条道
①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②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么?
③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路宽,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树了一块“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得很,也有的作蛇游状,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的,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你:离我远点。
④这样的时刻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⑤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⑥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⑦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听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笑。
⑧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在牵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⑨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哦,他侧耳是试图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⑩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再远看,天空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⑪这是市里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开来的,他们两人一组。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领头的教师满脸含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在“说”:谢谢你们!这是手语。
⑫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画:我爱你们。
⑬教练也会手语?
⑭老师鼓掌。孩子们鼓掌。
⑮“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17.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8.第一段在本文有什么作用?
19.下面是文章中对驾校教练进行的两次描写,请阅读后比较,回答人物性格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1)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
(2)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划:“我爱你们”。
20.你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给春天让条道”的具体含义?
三、作文(35分)
21.荣格认为,真正的美,其实是一种消失。嗅觉就是这样,它在现实里总要消失,却永远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和曾经温暖的岁月息息相关。父亲做的糖醋鱼的味道;妈妈身上护手霜的味道;奶奶晒过的被子上,阳光的味道;大雪天里,街角路灯下飘来的烤红薯的味道;下过雨,打伞回家时,路边青草和泥土的味道……
请以“那味道,缕缕温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不少于500字。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与解析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词“杨、规、啼、道、溪、烽、沙似雪、受降城、霜、清溪、三峡、渝州、断肠、涯、焉”的正确书写。
2.(1) 美不胜收 尊老爱幼
(2) 瘫痪 贮蓄
【详解】(1)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尊老爱幼: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2)本题考查字形。
瘫huàn——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的丧失运动的能力;
zhù蓄——贮蓄:储存,积聚。
3.B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此题,应整体阅读语段,把握大意,再细看局部,根据前后句及语段大意分析,得出答案。阅读语段,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三个排比句是有内在的先后顺序的,黄河首先流出了“黄土地”,然后才在土地上繁衍了“黄皮肤人的群落”,有了人的存在,才产生了“黄河文化”。据此得出正确答案;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错误。《踪迹》《欧游杂记》的作者是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
故选D。
5.(1)《旧事重提》
(2)《天演论》
(3) 《阿长与<山海经>》 封建迷信、饶舌多事、不拘小节、善良热情,助人为乐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篇目的能力。
分析摘抄1,由“赫胥黎”“物竞”“天择”“斯多葛”等词语可知,这是作品《天演论》。
《天演论》是清末翻译家严复翻译的英国作家赫胥黎的著作。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3)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篇目、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摘抄2,由“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的刑天”等词句可 知,这是作品《山海经》,这篇是《阿长与<山海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据此可答。
6.内容上,缺少举办筹办会的地点;格式上,主办单位和日期上下顺序颠倒。
【详解】本题考查对通知格式和内容的掌握。在内容上,通知必须包括:被通知的单位或个人、通知缘由、通知事项、时间地点等,这则通知没有写明举办筹办会的地点,可改为:我校拟于2021年5月11日下午3点于×××(地点)举办筹备会;格式上,落款单位与日期放在右下角,日期在落款单位的下面,这则通知时间和单位名称顺利上下颠倒。
7.(1) 互相帮助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管鲍
(2) 一束火把 融化我们内心的坚冰
【详解】(1)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根据语境分析。
技巧一:根据提示,“一个好汉三个帮”意思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好汉,需要有人帮助他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它想表达的是说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毕竟有限,必须有人帮助他才能取得成功。结合“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由此分析,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技巧二:根据“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提示,可知,《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自我反省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技巧三:根据提示“像鲍叔牙对管仲那样宽容、理解”可知,该成语是“管鲍之交”,该成语本义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互相宽容、互相理解。
(2)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解答时注意题目要求,认清被仿写句子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领会被仿写句子的感情。观察所给的句子,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表现益友的作用,并用“益友像……可以……”的句式表述出来即可。如,益友像一首动听的歌,可以温暖我们的心房。
8. 同“悦”,愉快 能忍受 舍弃 趁、乘
【解析】略
9.(1)谢安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子侄辈的人讲解文章的义理。
(2)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文义:文章的义理。
(2)句重点词:温:温习;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知:得到;以:凭借;为:动词,做,担任。
10.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理。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君与家君期日中”句意完整;“日中不至”是“则是无信”的原因;“对子骂父”为“则是无理”的原因。因此断句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理。
11.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礼”的重要: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结合文意可知元方聪明明理,懂得维护父亲尊严,并且敢于指出友人的错误,在父亲友人认错后选择入门不顾说明他拒绝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
作答时要结合文中元方与友人之间的对话和表现进行分析。①面对友人的怒骂,陈元方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反驳对方不信守约定不尊重他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②面对友人的愧疚,“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拒绝与品行恶劣的人来往。
12.B 13.示例:潮水起来了,与两岸平齐,江面显得无比开阔;此刻我站在船头,看船帆高高挂起,感受乘船在辽阔的江面顺风疾行的惬意。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哲理”错误。颈联译为: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故选B。
13.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颔联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抓住“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等意象,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14. 大嫂、母亲 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 老妇人 阅尽沧桑、宽容、豁达 15.
(1)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意近即可)
(2)说她“阅尽沧桑”是因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指她正在描绘秋之图,并在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随风而来。(意近即可,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16.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应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作答。
第①空,根据第⑧段“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及第⑨段“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可知,文章把夏雨比作大嫂、母亲;
第②空,根据第⑧段“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第⑪段“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可知,夏雨具有泼辣、能干、慷慨的性格;
第③空,根据第⑫段“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可知,文章把秋雨比作老妇人;
第④空,根据第⑫段“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第⑬段“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可知,秋雨具有阅尽沧桑、豁达、宽容的性格特征。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5.(1)本题考查首段作用。散文的首段常有引出抒情对象,点明文本内容和主旨,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本文的第①段“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中,开篇直接把雨比作女性,联系后文中分别将春雨比作少女,将夏雨比作大嫂和母亲,将秋雨比作老妇人,生动形象地按照时间顺序表现了不同季节的雨的典型特点,突出雨具有温柔和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作者开篇强调雨是“她,而不是他”表现了对雨的赞美之情,也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第⑬段“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可知,说秋雨“阅尽沧桑”是因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再联系第⑭自然段“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可知,秋雨“并不落寞”是因为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并且不久后春雨又会随风而来。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句子修辞的赏析。作答时,需先明确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修辞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细读这句话,“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把雨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句式整齐,语义相关,这是排比的修辞。两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夏日的雨滋润世间万物,如同母亲哺育孩子一般孕育世间万物,写出了雨的慷慨无私,也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7.在“我们”试驾车时路遇聋哑学校的学生放风筝,“我们”一致为他们让路。 18.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下文路遇盲孩子放风筝让路做铺垫;照应标题,引出下文。 19.不矛盾。训斥体现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严肃;手语是他在对待孩子时比划的,体现了他的善良、有爱心。 20.表层含义:驾校教练让学员为春天里放风筝的聋哑学校孩子让路;深层含义:聋哑学校的老师每年春天都让孩子来这里放风筝,是为了给春天让条道,让残疾孩子也能及时感受美丽的春光,拥有春天,感受人间的温暖。
【分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作答时,可以采用“人物+特殊情形+事件+结果”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在这篇文章中,人物是驾校教练和试驾的学员们;特殊情形是在试驾学车时;事件是遇到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在路上放风筝;结果是,为孩子们让道,用手语表达“我爱你们”;据此可概括为,驾校教练和学员们在试驾时,遇到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在路上放风筝,大家一致为孩子们让路。
18.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句段作用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上去分析。内容上写了什么情节和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结构上放在开头,作用大致有开篇点题、行文线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从表达效果上,可以分析采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从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方面去分析作用,例如,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吸引读者兴趣等。
文章第①段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春已至”,“风大”为下文孩子拽不住风筝线上路放风筝、让路做铺垫;结构上“春已至”照应标题,同时“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引出下文;从表达效果上,“有几只芽茎也似的风筝探向空中”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作答时需要分析两次描写中教练的语言和行为,以及这些描写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描写教练是严厉地指导学员,结合第⑤段“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从我们难得的片刻放松可以看出,教练平时对学员的要求严格、紧张而严肃,作为驾校教练,他尽职尽责,对学员严格,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结合第⑫段“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画:我爱你们”,第⑮段“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可知,第二次描写中教练自己用手语表达对孩子们的爱,教练教学员们用手语表达对孩子们的爱,给孩子让路,给春天让路,表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对孩子们的关爱,从而揭示文章关爱他人,传递温暖的主题。因此,人物性格并不矛盾,反而更加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人性的美好。
20.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理解标题的含义时,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展开。表层含义即字面意思;深层含义即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解释其象征和比喻义,挖掘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本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春天里,驾校教练让学员为路上放风筝的盲聋孩子们让路;其深层含义是:结合第⑮段“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可知,为了让残疾孩子也能及时感受到美丽的春光,拥有春天,感受人间的温暖,给春天让路,让春天温暖孩子们的心,从而揭示文章关爱他人,传递温暖的主题。
21.例文:
那味道,缕缕温情
我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幻想着飞遍全球、吃遍世界,把人间美味统统收入囊中。可是,最勾人回味的,依然是那儿时就铭记在心里的味道。
小时候,一家人住在乡下,奶奶是我最亲近的人。我虽是一个女孩子,可是直到两三岁时头上还是那么几根可怜巴巴的黄毛儿。爸爸妈妈想尽一切办法给我进补,结果我成了个小胖妞,可头上的毛毛依旧稀稀落落。
奶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偏方——黑芝麻糊,说每天让我喝一碗,保证能长出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也就是从那时起,便开始每天盼望着那一碗香喷喷的、带着奶奶缕缕温情的芝麻糊。
奶奶制作芝麻糊,从选材开始就是很严苛的追求极致。她从来不会买商店里的那种芝麻糊,说那里面有太多的添加剂,而且也不纯粹,担心吃了起不到育发的效果。天刚蒙蒙亮,奶奶就动身去早市挑选制作芝麻糊的食材了。因为奶奶到的最早,又是早市的熟客,所以总能挑选到最上乘的食材。她为人和善,从不跟任何人斤斤计较,卖家也愿意把最好的食材留给她。奶奶采购的食材,除了最上乘的黑芝麻,还有各种各样的杂粮,总是一边仔细的挑选,一边念叨着:“吃啥补啥,核桃补脑,红豆补气血,小娃娃多吃点,不但可以育发,长大了还又聪明又漂亮呢!”。
奶奶将买好的食材带回家中,开始煸炒它们。熟睡中的我便在这“叮叮当当”的锅勺敲打声中醒来了。从厨房飘来那谷物特有的阵阵清香,一个劲儿的往鼻子里钻。听着锅勺有节奏敲打出的乐章,嗅着那诱人的香味儿,口水竟不知不觉中流了下来。忙碌中的奶奶回头望了我一眼,看着我可爱的样子不由得笑了。在灶火的照耀下,我忽然发现奶奶那双已不再清澈明亮的眼眸,充满着深深的慈爱,爬满皱纹的脸庞微笑起来,却依然是那么慈祥!
火候到了,奶奶将炒制好的食材装进口袋里,弯下腰背起我,再腾出一只手拎上那装满食材的口袋,步履蹒跚的朝村子里的磨坊走去。泥泞的小路上,弯着腰的奶奶轻轻的、稳稳的,每一步走的都那么仔细小心。趴在奶奶弓起的背上,听着她那愈来愈粗重的呼吸和“扑通扑通”的心跳,不知何故,我的眼睛逐渐的湿润、模糊起来,或许,那只是奶奶沧桑的白发撩过我眉梢的缘故吧!
来到磨坊,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害怕极了,以为有吃人的怪兽向我扑过来。奶奶用她那粗糙干裂并布满老茧的大手捂住我的耳朵,轻拍着我的背安慰我:“不怕,不怕啊宝贝,奶奶在这儿呢!”
粉终于磨好了,她又一次背起我,拎着粉,一步一步的往家挪去!
一勺芝麻糊粉,一杯滚开的水,在奶奶细心的冲调下,眨眼间变成了一碗香喷喷的芝麻糊,满屋子弥漫开芝麻糊特有的浓香。奶奶蹲下身子,轻轻的吹一吹,用勺子一口一口的喂着我。我抬起头望着奶奶,她正微笑地凝望着我,满满的都是慈爱。不经意间,我发现奶奶花白刘海遮盖下的额头,早已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瞬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肆意的滑过我稚嫩的脸庞,扑打扑打地滴落在热腾腾的芝麻糊里,融化了,我的心也随之融化了……
如今,青春年少的我早已是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而奶奶的头发却日益花白和稀疏。我知道,我终将会长大,也许有一天,会尝尽人间美味,但我更知道,最让我怀念和留恋的,却一定是那儿时的味道,是那碗来自奶奶的、带着缕缕温情的芝麻糊!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要求以“那味道,缕缕温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本文题的关键词有两个“味道”和“温情”。“味道”当然不只是指口尝的味道,更指的是一种内心的良好的感受,这感受即是一种“温情”。可以写一种“味道”,也可以写多种“味道”,一事一味,多事多味,可以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叙述来表达自己品尝到某“味道”,体会到了“温情”,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评论各种“味道”。“味道”是品出来的,是指一种感受,所以要注意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尽量多写心理活动。文章的结尾要有所引申,品“味道”,就是品生活,品人生。
二、选材构思。可以以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烹饪技艺为切入点,描述家中美食的独特味道,以及在烟火气息中弥漫的温馨和亲情;可以写人际关系中的“味道”,以朋友之间、恋人之间或亲情中的交流、分享食物的场景为创作素材,突出食物所承载的感情;可以以传统节日、仪式中传统美食的制作和享用过程为题材,突显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温情和传承的力量……每一个角度都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那缕缕温情的味道。选材时可以根据个人经历或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选择,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情感共鸣。在作文的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通知各班团支书:
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书法比赛顺利开展,经校团委研究决定,我校拟于2021年5月11日下午3点举办筹备会,请各班团支书准时参会。
2021年5月10日
校团委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宁夏吴忠市盐池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基础知识综合,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五中学2023-2: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五中学2023-2,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