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29960/0-1711191777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29960/0-171119177800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29960/0-171119177805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市(县、区)、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区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3年10月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匈牙利科学家费伦茨·克劳斯和法国科学家安妮·吕利耶分享了奖项,以表彰他们开发了能够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促进了物质中电子动力学的研究。毫不夸张地说,阿秒激光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推向了极限,这也将从根本上刷新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阿秒是一个时间单位,等于10-18秒。这个单位有多“小”?形象地说,1秒钟所包含的阿秒数,相当于宇宙年龄所包含的秒数。所谓阿秒激光,指的就是脉冲时间能达到阿秒级别的激光。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研究这种激光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研究运动员跑步,我们只需要肉眼和秒表就可以,而如果我们要研究快速运动的物体,肉眼就看不清楚了。于是人们发明了“拍电影”,通过快速的快门开合来形成短时间的光脉冲,让画面在一个短时间内暂时“定格”,这样就方便我们观察了。这也直接促进了电影的诞生。如果采用更短时间的光脉冲,那么就可以研究更高速运动的物体。目前最快的相机快门产生的光脉冲时间大概在万分之一秒,也就是每秒钟快门闪一万次,这么快的速度足够人们清晰地拍摄出昆虫振动翅膀的过程。相对于宏观物体来说,微观世界的物质(原子、分子)运动的速度更快。为了研究这种运动,科学家们发明了飞秒激光。光脉冲的持续时间短至10-18秒,我们终于可以看清一个原子是怎么运动的了,
可是科学家仍然没有停止脚步,他们还想看看原子内部的电子是怎么运动的。原子核内的电子运动速度更快,氢原子基态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一周的时间是150阿秒(1阿秒=10-18秒),这就意味着飞秒激光已经看不清电子的运动了。人们需要时间宽度在阿秒量级的激光,如何制造脉冲时间在10-%秒量级的阿秒激光就成为了新挑战。
1987年,安妮·吕利耶在实验中发现,在用飞秒激光照射稀有气体后,这些稀有气体会发出一系列的高次谐波光。经过仔细研究,人们确认了这些谐波光的来源。由于飞秒激光是很强的电磁波,因此激光经过原子内部时,会用自己的能量来“拨弄”其中的电子。当激光通过后,这些电子要落回到原来的状态,就要将刚才获得的能量以谐波光的形式释放出去。
激光作为一种很强的变化电磁场,可以与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其运动。这种运动结束时,电子要以高频紫外线的形式放出一组光波,这成为了阿秒激光的源头。而激光通过时对电子“拨弄”的程度不同,会使这些谐波光的波长各有不同。这让科学家马上想到,根据波的叠加原理,波长不同的一组光之间相互登加,可以产生变亮和变暗交替的叠加效果。如果合理选择初始条件,那么这些谐波光叠加之后形成的亮暗交替现象,就可以充当摄像机里的快门,从而实现超短时间的光脉冲。也就是说,由于电子扰动产生的光波,经过人为调节后,可以重新成为观察电子运动的神奇工具。这启发了科学家们的灵感。
经过严格的计算和不断地调节初始条件,人们终于实现了这一设想。2001年,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运用这种方法,产生了时长为250阿秒的光脉冲,这相当于每秒钟按快门四千万亿次!几乎在同一时间,费伦茨·克劳斯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实验策略,也成功实现了时长为650阿秒的光脉冲,并且首次实现了单个阿秒光脉冲。在这之后,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纷纷跟进,改进实验机制和实验条件,将光脉冲的长度进一步压缩,提升阿秒激光这一“高速摄像机”的性能。
总之,在阿秒光学的加持下,很多微观过程将不再需要“旁证”才能被证实,而是可以直接观测到。这也意味着微观世界的研究将迎来新的变革。人们甚至构思并着手研究了一种新应用:用阿秒激光对人体的组织样本进行拍照,就可以找到这些样本中的分子具有的特征信号,而这些信号用肉眼或者普通显微镜是完全无法发现的,却有可能是疾病的先兆。这样一来,体检中就能够在还未发病的阶段就筛查出癌症,从而做到“上医治未病”。
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总是受限于自身的肢体和感官:我们无法生活在海底和太空,无法看得很远,也不能看清很细小的物体。想要更好地观察世界,就必须用技术手段延伸我们的身体:望远镜让我们看到数亿光年外的星体,显微镜让我们看到单个原子的大小。而获得本次诺奖的阿秒激光,让我们能够真正地看到原子内部发生的动态过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方法。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阿秒激光这一高端的科学就恰好满足了我们最质朴的好奇心:“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电子那么快,我也想看看。”
(摘编自牧心《天下武功,唯快不破——2023诺贝尔物理学奖解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3年10月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揭晓将从根本上刷新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B.阿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1秒钟包含的阿秒数是宇宙年龄所包含的秒数。
C.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和费伦茨·克劳斯的实验策略虽不同.但实验都很成功。
D.阿秒光学使很多微观过程能被直接观测,并使微观世界的研究发生了新变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用更短时间的光脉冲,就可以研究如运动员跑步、昆虫震动翅膀、微观世界的原子及分子、原子内部的电子等更高速运动的物体。
B.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物体到物质,不断突破,而阿秒激光技术的发展,将人的观察能力推向了极限。
C.如果不使用激光,原子中的电子就无法与激光相互作用并发生运动,也就无法在这种运动结束时释放出成为阿秒激光源头的一组光波。
D.阿秒激光能够对人体的组织样本进行拍照,并找到样本分子中那些有可能是疾病先兆的特征信号,从而使得“上医治未病”成为可能。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活字印刷术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条件。
B.牛顿观察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1957年人类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用以观测太空。
D.人们依据量子物理学原理研制出量子密码,加密信息。
4.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是如何普及阿秒激光的科学知识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5.人类对自然界的研究能不断深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豆子的境遇
王兆胜
日常生活中,米面是主食,豆子是副食,但大家喝粥、吃菜、饮酒、养生往往都离不开豆子。然而不少人对豆子却有偏见,多贬损语,如“目光如豆”“胆小如豆”“豆渣脑筋”等。
是的,豆子很小。不过豆子虽小,其实作用却甚大,它是人体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还是祛火、利尿、消暑的良材。豆子单看上去很小,汇集在一起就成为山,变成河。
与地瓜、土豆这类生长于地下的植物相比,豆子似乎多了些自豪和张扬。它悬挂于豆秸之上,顺着篱笆向上爬——不过,它一般不会爬得太高,而且喜欢被豆英包裹,有点深藏不露。豆蔓开花时,那一树的豆花特别亮眼,仿若翻飞的蝴蝶。尤其眉豆花开,艳丽无比,如仙女下凡。此时,眉豆花是大地的语言,也是天空的符号,还是神仙在人间点亮的彩灯。这样的美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挂在空中的豆英像一张张名片。不过,很快地就有阵阵轻风吹过,在阳光的照耀下,早熟的豆子就会爆裂,像早产儿似的呱呱落地,并与金黄的枯叶一起点缀着大地。它们仿佛在用圆满与晶亮诉说秋意,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那些收割后的晚熟的豆子,连秸带英一起被运到打豆场,庄稼人就会摇动长扁豆似的桩枷把豆子打出来。此时,孩子们就会听到阵阵夹杂着欢乐与痛苦的声响,这是由豆蔓和豆英也是由桩枷发出的。为了将豆子与豆英分开,农民就用大木锨将它们高高扬起,豆子被送上天空,充分享受弧线的快乐与自由的飞扬。这是豆子会飞的时光,也是它身居豆英时做的好梦。
作为果实,地瓜与土豆有些呆头呆脑,然而豆子却显着灵光。如细加观察,你会发现每颗豆子上都长了眼睛,那是心灵的外化,也是天地的法门,还有着一种别样的美丽。
“煮豆燃豆萁”,曹植对“豆子”与“豆萁”都充满悲悯。其实,豆子的苦难与磨砺远非于此。豆子被磨成面粉,豆子被人放在嘴里咀嚼,豆子被长期腌制,豆子被蒸、煮、炒、爆,哪一种都不是人能忍受的。作为植物,豆子生来就是为人类所用,以牺牲精神奉献出自己,只是有的人感恩,有的没有甚至熟视无睹罢了。当然,在豆子中,也有“石豆子”和“铜豌豆”,这些豆子中的异类则让人既爱又恨。
豆子的“硬”“实”“圆”“满”,都是好寓意。据说,不少围棋高手对局,由于用时过长,没时间正常用餐,又要费尽心力和耗尽体能,于是发现用炒黄豆充饥和补充能量的妙法。当一个棋士一边下棋,一边从旁边盒子里抓棋子,还将炒黄豆抓起来往嘴里放,很容易分不清放的到底是棋子还是黄豆。好在两者都是圆的,也是瓷实的,与方正的棋盘形成了“天圆地方”的格局。
豆子变成豆芽的过程更值得品味:水泡的豆子被盖上湿布,置于暖室,豆子就开始做梦了,甚至会有一股股的梦香。有一天,突然打开盖布——这如新婚的盖头,映入眼帘的是簇新、亮丽、明澈的豆芽。黄豆芽露出金质,绿豆芽多了灵光,这是一个从现实进入梦境又回到人间的过程。豆芽是从豆子身上长出来的,豆芽茁壮成长,原来的豆子却日见消瘦,很快变皱变老变小,有的几乎看不到了。绿豆芽长长的,让人怀疑它不是从一粒小豆子中生成的。当加上老醋清炒,绿豆芽就会变得透明,在嘴里咀嚼还会发出脆响,那是一粒豆子毫不保留的全部奉献。有时,吃着这样的绿豆芽,常怀念父母,那些将所有日子与辛劳都奉献给儿女的伟大生命。黄豆芽似乎更有营养,它也有长长的嫩芽,但留下的豆瓣嚼在嘴里还是那么香醇,它的营养一半给了豆芽,一半留在豆瓣中。豆芽可能代表的是瓷实厚道的豆子的心事,我甚至能从豆瓣和豆芽中听到豆子所说的话。
豆子变成豆腐是脱胎换骨的过程。它彻底改变了豆子的形状、颜色、味道,也让豆子以另一种形式长久保存。当遭受千磨万压,当豆浆经了卤水的点化,当在密封后得到长久的修炼,豆子一下子就有了灵魂,有了新的味道与内涵。
关于豆子,人们饱含太多的感情:给孩子起名叫“豆豆”,用“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人,以“豆蔻”指十三四岁少女,而《憨豆先生》塑造了“憨豆”这个可笑可爱的形象,厨子和厨房都离不开一个“豆”字……看来,豆子无所不在地充满着人们的生活,并有一些窖藏的深意和值得思考的内容。
有时,需要听听人们说“豆子”;但更多时候,也要好好听听豆子在说什么,以及它们是怎么说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人们对豆子有偏见,结尾又说人们对它“饱含感情”,相反的情形体现出人们对豆子认识、态度的变化。
B.豆蔓在开花时“特别亮眼”,其中眉豆花如“仙女下凡”“神仙在人间点亮的彩灯”,显得艳丽无比又独特鲜明。
C.围棋高手对局时以炒黄豆充饥,圆而瓷实的黄豆、棋子,与方正的棋盘形成“天圆地方”的格局,颇有文化意趣。
D.结尾一段中围绕“豆子”有三处有关“说”,意味不同,展现作者对“豆子”的观照和体察,以及对生活的哲思。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赀,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中两处将豆子与“地瓜、土豆”比较,第一次主要突出豆子的自豪与张扬,第二处则突显豆子的灵光。
B.文中有不少词语内涵丰富,如“好梦”一词既表达了豆子对自由快乐的向往,也表现了它对成熟圆满的渴求。
C.作者在行文中,多次用到成语、俚语、诗句、说法等,既表现了不同情感,亦使文章具有厚重的文化色彩。
D.本文以豆予自述的方式,从其功用写起,进而从不同角度展现豆子的一生,用笔看似散漫,实则处处扣题。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9、有人评价此文“既为豆子立传,更为其精神赋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间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歔欷呜咽,帝为之改容。虞世基进曰:“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是后人人杜口,莫敢以贼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图圈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的答案标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每填对一处给1分,填写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A二千人B内性九人返追C不明D官人E有谙识者F就九人G内四人非贼。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一种文体,用于陈述事情经过,与《苏武传》中“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同。
B.间行,指秘密穿过,“间”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中的“间”意思相同。
C.合契,犹“合符”,指相合;也可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融洽,意气相投。
D.善始克终,指善始善终,其中的“克”与成语“克已奉公”中的“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史侍郎虞世基将地方告败求救的消息隐瞒不报,并哄骗隋炀帝说盗贼将要被彻底消灭。炀帝对此深信不疑,以致盗贼更加猖獗。
B.越王派遣元善达前往江都,劝谏隋炀帝速回东都以解李密之围,炀帝大怒,认为越王年少被属下欺骗,元善达是在当庭欺辱自己。
C.唐太宗认为臣子不能因君王暴虐就闭口不言,不行使匡快的职责,这样最终会国破家亡,应以此警示自己和大臣,不要重蹈覆辙。
D.魏征认为隋朝追查盗贼,却致两千多人枉死,主要是隋炀帝的独断专行造成的,大理丞张元济发现其中有冤情,但是已于事无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
(2)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
14.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后世应从隋炀帝灭国-事中吸取哪些教训。(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木兰花令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歆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注】①此词作于宋微宗崇宁元年,其时词人到太平州(今安微当涂)任知州,仅9天即被免职。②“管江山”:是“吏隐”的代称,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写名胜古迹,“青青麦”“馀翰墨”颇寓世事沧桑、不胜今昔之叹。
B.词作三、四句中以“暂”“稍”两字,突出了词人对仕途淡然超脱的心态。
C.最后两句写无需分清宾主,新妇石就是见证,主与客的身份是不会变化的。
D.词作小序点明写作背景及目的,正文表意曲折深致,耐人寻味,富有理趣。
16.下片开头两句“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告诫人们要学会以人为镜,优则学之,劣则思之的句子是:__, 。
(2)张孝贤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广阔湖面如明镜美玉,词人泛舟湖上,气概豪迈的两句是: , 。
(3)小艾同学暑假和父母一起去登山,望着远处高耸入云的博格达峰,他不禁慨叹道: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江南园林的青石砖缝中,我看到了鲜嫩的绿苔,怡人又可爱。它们真是勇敢。当一只只大脚如雨点般落下时,真让人替它们捏把汗。我蹲在地上,看砖隙里见缝插针生长的绿苔,竞然入了迷,不知同伴都去了何方。等到他们找来,大叹我顾此失彼,因为一处闲草,错过美丽的景观,实在是A 。回到新疆,那座江南园林的故事已经忘得七七八八,偏那缝隙中的青苔,犹在眼前。
这是些看似B 的生命,生长在城市步道的砖缝里,人走人的,它长它的。它自然而然地生长,做该做的事,那份骄傲与理直气壮,不输任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奇花异卉。它们生长在露天停车场上的空心砖间,车轮在它们头顶上来来回回。车停过来,它们匍匐在车轮之下;车一开走它们就回到天空下,争取阳光雨露,顽强生长。它们还生长在台阶的缝隙里,在石板的罅隙里,甚至在墙体的夹缝里……它们不动声色地生长着,人和车来来往往, C ,却始终不曾打断它们的生长。
对草来说,一生没有几桩大事——落土,扎根,生长,结籽,风吹草动,已足够轰轰烈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逗号是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的。(4分)
20.选文第二段写青苔分别用了“它”和“它们”,表达意味有何不同?(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寒冷的冬季,大街小巷总弥漫着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烤红薯的香味。许多人不禁会好奇,为什么路边的烤红薯会比家里蒸熟的红薯更甜更香更诱人呢?
研究发现,① ,红薯的风味和化学成分也会有所不同。烘烤使红著可溶性糖含量从9.12%提高到36.65%。具体来说,仅烤红薯中的麦芽糖就增加了200倍,②_。此外,还发生了烤制过程中一种非酶催化的热引发的化学反应,也就是由以法国化学家美拉德首次描述而得名的“美拉德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呋喃,这些呋喃会散发出类似于杏仁、焦糖、水果或烘烤食品的香味。而在蒸的和款的红薯中,仅检测到少量呋喃。
一个好的烤红薯的标准,除了甜度和香味,还要流出深红色糖汁,所以焦糖化也很重要。就像美拉德反应一样,焦糖化也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多变的反应,③ :首先,糖分子通过脱水反应生成一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这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可能会发生结构重排;其次,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会聚合生成更大、更复杂的分子;最后,这些化合物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焦糖,从而使食物呈现出诱人的色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其实,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也有曾经让人光荣过,但同时也会成为束缚的事物。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高三部分学校11月调研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 语文 PDF版,文件包含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三9月联考语文pdf、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三9月联考语文答案和解析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