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含解析))
展开1.据统计,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德国汉堡市有70%的人(大约31万人)要往返于居住区与工作场所。同一时期,大城市随处可见歌剧院、私人影院、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工业革命在全国迅速开展B.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C.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D.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2.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3.下表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分布统计情况。据此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
A.城乡经济联系密切B.商业环境宽松
C.市镇经营方式多样D.小农经济解体
4.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
5.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A.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B.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
C.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D.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
6.下表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基本脉络。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 )
A.城市化与交通发展相互促进B.城市发展导向面临调整
C.交通落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D.交通治理思想比较落后
7.乾隆十一年《震泽县志》卷4《疆土志四·镇市村》:“震泽县之镇市村,旧吴江县镇市村之半也。凡民人所屯聚者,谓之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防遏者,谓之镇。亦有不设官而称镇,既设官而仍称村者,名号正俗不同耳。旧吴江县之称镇者七,称市者十。”由此可知清朝( )
A.对村镇未形成严格定义B.村镇已在国内广泛分布
C.村镇成为固定基层机构D.村镇经济发展相当迅速
8.永乐时期,大同驻有重兵。乾隆时期,大同驻兵数量减少,工商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推动其城市职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疆域扩展B.抑商政策松动
C.对外贸易发展D.商帮日益活跃
9.从考古发掘的各项实物证据发现,商代“取位于内(锐)”,即通常将城邑建立在凸面一侧的河流旁边,这样水流携带的泥沙会停滞在河道弯曲处,无形之中扩大了城邑的可用面积与耕种面积。这表明,商代( )
A.自然条件决定城市规模B.建筑充分运用科学知识
C.个体小农经济已经出现D.城邑选址具有人本特征
10.阅读如图信息,这反映出英国政府( )
A.放弃了自由主义政策B.解决社会贫富差距
C.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D.放慢议会改革步伐
11.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是谥号“则天皇帝”的武瞾,她被誉为
A.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B.政启开元治宏天宝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政启贞观治洪天宝
12.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古村落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D.人与自然的分离
13.下表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1949-1960年城市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B.1960-1965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的进程D.1949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极为迅速
14.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伦敦附近,出现了“市场菜园产业”,有卷心菜、萝卜、胡萝卜、苹果等,导致“普通市民饮食上的一场小小革命”。这源于( )
A.城市化的发展B.食物生产的近代化
C.工业化的推进D.区域物种交流频繁
15.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A.受血缘关系显著影响B.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D.使用材料和建筑理念的制约
16.下表反映了1840~1900年美国农业与非农业收入比较以及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开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B.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C.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D.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弟,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宋史•舆服志》
材料三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居”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蚕桑与丝织市镇
唐栖、硖石、南浔、菱湖、双林、王江泾、濮院、盛泽、震泽等
棉花与棉纺织市镇
三林塘、朱家角、江湾、罗店、南翔、新泾、枫泾等
米粮市镇
枫桥、浒墅关、黎里等
以冶铁著称
嘉兴炉镇、吴江村等
以陶业著称
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项目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5—2009年
2010年后
城市发展导向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市群推进城镇化
城市交通特征
人多车少
车多路少
路多、拥堵增多
方式增多、服务少
治理策略
自行车出行
增加道路供给
出行需求管理
合作治理
1801年英国的1036个城镇中75%集中在自然源丰富的地区:1800年全英国还没有一个人口逾10万的大城市,1837年有5个,1891年达到23个: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了乡村人口。
这一时期英国政府的部分立法:关于食品饮料标准、环境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的法令:解决工人住房问题的法律:住房与城市规划法:等等。
年份
农业
非农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总收入(亿美元)
劳动力人均收入(美元)
总收入(亿美元)
劳动力人均收入(美元)
1840
6.63
173
4.4
473
10.8
1880
21.81
252
25.5
572
28.2
1900
29.56
260
56.13
622
40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德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德国大城市包括居住区与工作场所、娱乐场所、公共文化场所。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反映城市化下的居住环境的变化,而没有提到生活节奏、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B、D项。故选C项。
2.B
【详解】近代以来,大城市中逐渐建立了供水系统和自来水公司,这是城市近代化的体现,而这种城市基础设施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到人口压力,排除A项;C项夸大了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城市供水系统的出现不等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市镇是沟通城乡经济的纽带,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专业化市镇的兴起,反映了当地城乡经济联系的密切,A项正确;市镇经济兴起不等于商业经营宽松,且当时明清政府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市镇经营方式多样,排除C项;小农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随着曼彻斯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财产犯罪猛增,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综上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5.B
【详解】根据“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等信息可知,天津的发展受益于交通的发展,说明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布局的变化,B项正确;“城乡联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天津城的发展,没有体现人们的出行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的城市发展导向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同时在交通治理策略上鼓励自行车出行;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拥堵现象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倡增加道路供给,管理出行需求,最终走向合作治理的治理策略,这体现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治理策略也在不断改进,说明城市化与交通发展相互促进,A项正确;城市发展导向符合城市化进程,并不需要调整,排除B项;交通并未制约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我国的交通治理思想逐步革新,并不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亦有不设官而称镇,既设官而仍称村者,名号正俗不同耳”可知,清朝时期,对于村镇的定义尚不明确,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村镇在全国的分布状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村镇定义不明确,并不能说明村镇成为固定基层机构,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村镇经济的发展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同在山西北部,明朝时期属于长城沿线重要军事城市,拱卫北京。清朝疆域扩张,长城的军事地位下降,A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发展无关,排除BC项;商帮在明朝时期就非常活跃,是大同城市功能变化的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代(中国)。由材料中“将城色建立在……河流旁边”,“无形之中扩大了城邑的可用面积与耕种面积”可知,商代选择将城邑建立在凸面一侧的河流旁边,扩大了城邑的可用面积和耕种面积,这些考虑都与人的需求相关,体现了鲜明的人本特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的选址,而非城市规模,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城邑的选址运用了科学知识,排除B项;个体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1837年有5个,1891年达到23个: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了乡村人口”,“关于食品饮料标准、环境卫生、健康和居住条件的法令……”,可知,19世纪,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这一形势下,政府颁布相应的社会立法,来推动城市的治理,说明其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C项正确;仅从材料,并不能看出英国放弃了自由主义政策,排除A项;“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英国议会改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是介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的。武则天统治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C项正确;A项显然不符合史实,故错误;“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故BD项错误。
12.A
【详解】“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是人类适应自然,人文与自然和谐的表现,A项正确;“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体现了人在适应自然,并不是改造和征服自然,自然也就不是人定胜天,排除BC项;民居和房屋坐落的位置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非人与自然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数据的趋势可得出,1960-1965年城市数量下降,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因为这一时期政府实行了“八字”调整方针,试图调整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大量城市中的工人回到农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项正确;从材料的信息看不出地域性,不能得出集中在沿海,排除A项;我国还没有完成城市化,排除C项;1978年后极为迅速,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伦敦是英国的大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增多,需要蔬菜瓜果的供应,由此在附近出现“市场菜园产业”,服务于普通市民,这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食物如何生产的且这是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当时尚未工业革命,排除C项;供应的并非外来物种,无法说明区域物种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各方面皆低于正房”,可知古代四合院的布置体现了嫡长子继承之下的宗法色彩,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宗族体系居于家族的核心,也体现了儒家的伦理秩序,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四合院各部分的分布具有等级色彩,排除A项;“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说明四合院的分布主次分明,但是对称性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建筑材料进行说明,主要强调的是建筑分布的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美国)。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非农产业总收入和劳动力人均收入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农业,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明显,反映出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没有特别强调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开始时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关系变革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问题:贫富分化严重;公共设施不完善;疾病和瘟疫流行。
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可知,交通便捷;根据材料一“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可知,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可知,工业化的推动;根据材料一“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可知,制度突破。
(2)问题,根据材料二“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弟”可知,贫富分化严重;根据材料二“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可知,公共设施不完善;疾病和瘟疫流行。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城市化的积极性的角度分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城市化的局限性的角度分析,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18.(1)西方:特征:以宏伟教堂为中心;
原因:世俗王权与教权并存,王权受制于教权。
东方:特征:皇宫建筑(官府机构)地位最为突出;等级性显著。
原因:中央集权,君权神授,皇权至上。
(2)特点:现代化起步晚;发展不均衡;受西方影响大;城乡发展脱节。背景:中国近代受西方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近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
【详解】(1)特征:西方,依据材料“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得出以宏伟教堂为中心;从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角度分析,得出世俗王(皇)权与教权并存,王(皇)权受制于教权。东方,依据材料“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得出皇宫建筑(官府机构)地位最为突出;等级性显著。从中国的专制体制,皇权思想角度分析,得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皇权与神权融合)皇权至上。
(2)特点:依据材料“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得出现代化起步晚;受西方影响大;依据材料“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得出发展不均衡;依据材料“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得出城乡发展脱节。
背景:从外来入侵角度分析,得出中国近代受西方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中国本身的经济状况角度分析,得出中国近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从中国的发展环境角度分析,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
19.(1)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其根本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维护专制统治。
(2)房屋的名称、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
(3)特点:封闭;对称;尊卑有序。(任答两点即可)联系:院落的封闭性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居住者借助围墙与外界隔绝,增加安全感,是专制制度压迫下寻求心理安全的需要;院落中的居住格局深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观念。
【详解】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可知是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2)注意分析材料信息“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房屋的名称;“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房屋的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了等级观念,符合儒家“礼”的思想。
(3)注意分析材料信息“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封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长幼、尊卑有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对称;再结合古代专制制度、宗法制度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示例:
论题:古代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
古代两河流域雨水稀少,缺乏木材,房屋多用粘土、芦苇混合制成砖块建成;湘西吊脚楼利用了当地雨水充沛、竹林繁茂的资源优势;古代印第安人的圆形帐篷适于亚马孙雨林刀耕火种阶段的游牧生活等,说明受生产力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古代民居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总之,世界民居的多元化反映了古代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地域特色和不平衡。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外)。首先,阅读材料,观察图片,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两河流域民居”“湘西吊脚楼”“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等,结合所学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可得出论题:古代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然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分析古代民居受地区经济影响的原因、表现等,如古代两河流域雨水稀少,缺乏木材,人们用粘土,芦苇混合制成砖块建造房屋,湘西吊脚楼则利用了当地雨水充沛、竹林繁茂的资源优势,古代印第安人的圆形帐篷适于亚马孙雨林刀耕火种阶段的游牧生活等,说明受生产力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古代民居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世界民居的多元化反映了古代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地域特色和不平衡。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