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总分:100分时长: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种类繁多的生物对人类的生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感染新冠病毒可引发肺炎,感染支原体会引起发烧咳嗽,发菜对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衣藻有净化污水的作用,酵母菌可用于制作果酒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和支原体所含核酸种类相同
B. 衣藻和酵母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C. 支原体和发菜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D. 发菜和衣藻都没有叶绿体,但都是自养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为非细胞生物,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专性寄生物,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新冠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支原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A错误;
B、衣藻和酵母菌都是真核生物,故二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B正确;
C、支原体和发菜都是原核生物,二者都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错误;
D、衣藻是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2.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还原性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振荡均匀后,溶液呈蓝色
B. 糖类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 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CO2、H2O
D. 细胞骨架能锚定并支撑许多细胞器,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详解】A、加入斐林试剂,没有水浴加热,反应非常缓慢,斐林试剂是含有铜离子,振荡均匀后,溶液呈蓝色,A正确;
B、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但几丁质含有N元素,B错误;
C、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葡糖糖,C错误;
D、细胞骨架的成分是蛋白质纤维,D错误。
故选A。
3. 细胞核是细胞的“大脑”或者细胞的“控制中心”。下列与细胞核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不同细胞,细胞核的数量均相同
B. 衰老细胞水分减少,核膜内折,细胞核体积减小,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C. 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调控中心,但必须通过细胞质才能实现
D.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是DNA、蛋白质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孔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质的活动受细胞核的控制。
【详解】A、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不同细胞,细胞核的数量不一定都相同,如肌细胞含有多个细胞核,A错误;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B错误;
C、细胞核是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对遗传和代谢的控制必须通过细胞质才能实现,C正确;
D、核孔是RNA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的通道,具有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但DNA不能通过核孔,D错误。
故选C。
4. 胃液的成分有胃蛋白酶原、盐酸、粘液等。盐酸使胃蛋白酶原变成有生物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下列有关胃蛋白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小肠的胃蛋白酶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B. 经高温处理胃蛋白酶,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不会出现紫色
C. 胃蛋白酶的催化效率比盐酸高,原因是胃蛋白酶可以为蛋白质提供更多的活化能
D. 不能用胃蛋白酶、蛋白液、盐酸和双缩脲试剂作实验材料,验证酶的高效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胃蛋白酶最适pH显酸性,当胃液稀释后,pH增大,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其到小肠中会失活,其本身又会被小肠中的蛋白酶水解。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成紫色,是因为其中有肽键的缘故,蛋白质变性后不会破坏肽键。
【详解】A、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由于pH不适宜,胃蛋白酶失去活性,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能体现酶的专一性, A错误;
B、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的肽键产生紫色反应,胃蛋白酶高温变性后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没有被破坏,故双缩脲试剂与变性后的胃蛋白酶产生紫色反应, B错误;
C、酶具有高效性,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能提供活化能,故胃蛋白酶的催化效率比盐酸高,C错误;
D、胃蛋白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故不能用胃蛋白酶、蛋白液、盐酸和双缩脲试剂作实验材料,验证酶的高效性,D正确。
故选D。
5. Ca2+泵亦称为Ca2+-ATP酶,它能催化细胞膜内侧的ATP水解,释放出能量,驱动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游离Ca2+的低浓度状态。下图是Ca2+运输的能量供应机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TP先后水解三个磷酸基团,为Ca2+的转运提供能量
B. Ca2+泵磷酸化后,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失去转运Ca2+功能
C. 该过程使膜内外的Ca2+浓度趋于一致,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
D. 图示Ca2+泵承担着催化和运输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Ca2+泵亦称为Ca2+-ATP酶,它能催化质膜内侧的ATP水解,释放出能量,体现Ca2+泵具有催化功能,驱动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游离Ca2+的低浓度状态,体现Ca2+泵的运输功能。
【详解】A、ATP中远离腺苷的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因而ATP先后水解一个磷酸基团,为Ca2+的转运提供能量,A错误;
B、载体蛋白在转运物质时,依靠的是空间结构的改变,Ca2+泵运输Ca2+时需与Ca2+结合,空间结构发生变化,驱动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B错误;
C、Ca2+泵运输Ca2+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以维持细胞内游离Ca2+的低浓度状态,并非使膜内外的Ca2+浓度趋于一致,C错误;
D、Ca2+泵出细胞,需要Ca2+泵的参与,体现了Ca2+泵的运输功能,而且能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体现了Ca2+泵的催化功能,D正确。
故选D。
6. 北欧鲫鱼可以在冬季水面冰封、极度缺氧的环境下存活数月之久。研究发现酒精在-80℃条件下不会凝固。北欧鲫鱼在缺氧条件下的代谢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②⑤生成的ATP数量比①③生成ATP多
B. 在缺氧条件下,神经元和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根本原因是神经元和肌细胞中DNA不同
C. 北欧鲫鱼无氧呼吸的代谢特点可以防止乳酸积累对神经组织造成伤害,有利于其适应低温、缺氧环境
D. 转化成的酒精经主动运输排出,可减缓鲫鱼乳酸积累引起的pH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两种类型,前者是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后者是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少量能量。
【详解】A、分析题图,②⑤均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无ATP的合成,A错误;
B、在缺氧条件下,神经元和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根本原因是神经元和肌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B错误;
C、由图可知,在缺氧条件下,北欧鲫鱼通过增大脑补血流量,将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运走,避免乳酸积累过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有利于其适应低温、缺氧环境,C正确;
D、酒精排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而不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C。
7. 图甲中a、b、c、d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为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c区细胞生长较快,是观察有丝分裂最佳区域
B. 实验过程中需对根尖先后进行解离、染色、漂洗,再制成临时装片显微观察
C. 乙图A细胞的赤道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板,D细胞会发生染色质和中心体的复制
D. 实验过程中不能观察到细胞中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动态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方法:①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②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③染色:用碱性染液进行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④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详解】A、图甲中c区细胞为长方形,属于伸长区细胞,而观察有丝分裂最佳区域为b区,即分生区,细胞为正方形,排列紧密,有丝分裂旺盛,A错误;
B、有丝分裂实验主要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再用显微镜观察,B错误;
C、洋葱细胞属于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C错误;
D、由于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解离液使细胞死亡,故实验过程中不能观察到细胞中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动态变化,D正确。
故选D
8. 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几个阶段发育而来,各阶段细胞特征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合成了血红蛋白是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的标志
B. 表中各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通过有氧呼吸提供
C. 表中各细胞生理功能不同的原因是不同细胞中基因存在差异
D. 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不利于红细胞运输氧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故细胞内合成了血红蛋白是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的标志,A正确;
B、表中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等细胞器,该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通过无氧呼吸提供,B错误;
C、表中各细胞所含具有基因相同,他们的生理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内含丰富的血红蛋白,有利于红细胞运输氧气,D错误。
故选A。
9.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是甘蔗固定CO2的关键酶。某研究所将甘蔗PEPC酶基因导入小麦后,测得光照强度和温度对转基因小麦和原种小麦光合速率影响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甲图温度为35℃,乙图光照强度为1000lx)
A. 转基因小麦适合种植在高温、光照较强的地区
B. 导入PEPC酶基因,对小麦呼吸作用强度基本没有影响
C. 导入PEPC酶基因后提高了小麦固定CO2的能力
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原种小麦的光饱和点低于转基因小麦。图乙表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在光照为1000lx下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高温条件下,转基因小麦净光合速率高于原种小麦。
【详解】A、分析图甲可知,温度相同时,转基因小麦光合速率更强,由图乙可知在高温下转基因小麦净光合速率更高,故转基因小麦更适合栽种在高温度、强光照环境中,A正确;
B、图甲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两种小麦的净光合速率,相同温度下,两种小麦的呼吸速率相同,说明导入PEPC酶基因对小麦呼吸作用强度基本没有影响,B正确;
C、甲图中光饱和点以前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光饱和点以后主要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由此可推知转基因小麦光饱和点更高,可提高对CO2的利用而增强光合速率,C正确;
D、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麦种类(小麦是否导入甘蔗的PEPC酶基因)、光照强度和温度,D错误。
故选D。
10. 携带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人时,存在于伊蚊唾液中的AaVA-1蛋白与人体内抑制免疫细胞自噬的LRPPRC蛋白结合后,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的自噬过程,进而促进登革病毒感染人体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免疫细胞的自噬过程与溶酶体有关
B. LRPPRC蛋白合成增多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
C. AaVA-1蛋白空间构象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的加工、修饰
D. 研制阻止AaVA-1与LRPPRC结合的药物,有望成为阻碍登革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新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详解】A、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所以免疫细胞的自噬过程与溶酶体有关,A正确;
B、由题意可知, LRPPRC蛋白的作用是抑制免疫细胞自噬,所以LRPPRC蛋白合成增多不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B错误;
C、AaVA-1蛋白存在于唾液中,属于分泌蛋白,所以其蛋白空间构象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的加工、修饰,C正确;
D、已知存在于伊蚊唾液中的AaVA-1蛋白与人体内抑制免疫细胞自噬的LRPPRC蛋白结合后,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的自噬过程,进而促进登革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因此研制阻止AaVA-1与LRPPRC结合的药物,可阻止登革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因此有望成为阻碍登革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新方向,D正确。
故选B。
11.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随细胞不断增殖,端粒逐渐缩短。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从而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端粒的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B. 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抑制,在癌细胞中被重新激活
C. 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能促进DNA合成,端粒不随细胞分裂而变短
D. 端粒DNA序列缩短最终会引起内侧的DNA序列受损,导致细胞坏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序列。
(1)结构特点:由简单串联重复的序列组成,富含G,长度可达十几到几千个碱基对;端粒DNA具有取向性;染色体末端与特定蛋白形成复合物。
(2)功能:保持染色体的稳定,决定细胞的寿命;在肿瘤增殖的维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详解】A、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A正确;
B、一般的体细胞在体内执行特定的功能,不能继续增殖,故端粒酶在一般的体细胞中活性被抑制,在癌细胞中被重新激活,B正确;
C、恶性肿瘤细胞中可能存在较高活性的端粒酶,端粒酶能促进DNA合成,端粒不随细胞分裂而变短,C正确;
D、根据“端粒学说”,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逐渐缩短,导致染色体内部的DNA序列受损,从而引起细胞的衰老,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有关“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B. 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C. 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D. 亲代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A、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不一定为显性性状,如Aa×aa杂交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A错误;
B、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是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正确;
C、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隐性性状F2中也可以显现出来,隐性性状不是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C错误;
D、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13. 下图是豌豆杂交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应在开花后进行B. 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应在母本去雄后立即进行
C. 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D. ①的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②的操作后不用对雌蕊套袋
【答案】C
【解析】
【分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只能进行自交,要进行杂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其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雌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须在开花前进行,A错误;
B、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对母本去雄后,需待花粉成熟时再进行人工授粉并套袋,B错误;
C、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须在开花前进行,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需待花粉成熟时再进行,C正确;
D、①②的操作后,都要对雌蕊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D错误。
故选C。
14. 利用黄球(标有D)和白球(标有d)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个桶内两种颜色小球大小、形状、轻重必须一致
B. 两个小桶内同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不相等,不影响实验结果
C. 每次抓取之后将抓取的小球放回桶中,目的是下一次抓取每种小球组合的概率相等
D. 随机从每个小桶中抓取一个小球组成一组是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动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甲、乙两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大小、形状、质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随机抓取,A正确;
B、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模拟的是雌雄配子,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故两个小桶内同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不相等,不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每次抓取之后将抓取的小球放回桶中,目的是保证每次抓取D和d的小球几率相等,C错误;
D、随机从每个小桶中抓取一个小球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而组成一组是模拟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15. “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 孟德尔假设的核心内容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C. 由F2出现了“3:1”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以假说为依据,预期测交实验结果的过程。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那么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就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后代。
④实验验证:比较测交实验的实际结果与演绎推理的预期结果,如果一致,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否则假说是错误的。
⑤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通过观察纯合豌豆亲本杂交和F1自交子代的表现,提出了有关问题,A正确;
B、孟德尔所做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错误;
C、孟德尔根据F2出现3:1的分离比,推测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假说”内容,C正确;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D正确。
故选B。
16. 金鱼草的花色有红色、粉色、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选用粉花植株分别与红花、白花、粉花植株杂交,结果如下。
粉色×红色→398粉色,395红色;
粉色×白色→200粉色,205白色;
粉色×粉色→98红色,190粉色,94白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是aa,红花个体的基因型是AA
B. 白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C. 红花个体和白花个体杂交,后代全部是粉花个体
D. 可用粉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根据题意,金鱼草的花有红色、粉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粉色×粉色→98红色,190粉色,94白色,即后代中红色:粉色:白色=1:2:1,可知粉色为杂合子,红色和白色均为纯合子,但不能确定红色和白色谁是显性纯合子或谁是隐性纯合子,A错误;
B、白花植株是纯合子,故白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B正确;
C、红花个体和白花个体都是纯合子,故红花个体和白花个体杂交,后代全部是粉花个体,C正确;
D、粉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粉花:白花=1:1,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A。
17. 人类白化病是常见的遗传病,人群中男女患病机率均等。下图是某家系白化病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白化病是隐性遗传病
B. 第I代的1、2、3、4遗传因子的组成完全相同
C. Ⅱ-6和Ⅱ-7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9
D. 若Ⅱ-6和Ⅱ-7已有一个患病孩子,则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机率为8/9
【答案】D
【解析】
【分析】单基因遗传病包括: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通常隔代遗传,发病率低,与性别无关。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通常代代遗传,发病率高,与性别无关。
3、伴X显性遗传病:女患者多,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4、伴X隐性遗传病:男患者多,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5、伴Y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且传男不传女。
【详解】A、分析题图,Ⅰ-1和Ⅰ-2的表现正常,Ⅱ-5患白化病,Ⅰ-3和Ⅰ-4的表现正常,Ⅱ-6患白化病,由此可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A正确;
BCD、设白化病由A/a基因控制,Ⅱ-5和Ⅱ-9患病,基因型为aa,则第I代的1、2、3、4遗传因子的组成完全相同,均为Aa,则Ⅱ-6和Ⅱ-7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则Ⅱ-6和Ⅱ-7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2/3×1/4=1/9,若Ⅱ-6和Ⅱ-7已有一个患病孩子,则Ⅱ-6和Ⅱ-7的基因型均为Aa,则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机率为3/4,BC正确,D错误。
故选D。
18. 植物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胚由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组成。豌豆种子的颜色,是从种皮透出的子叶的颜色。纯种黄粒(父本)与纯种绿粒(母本)豌豆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色子叶,子二代黄色子叶:绿色子叶=3: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母本植株所结种子均为绿粒
B. 每一F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理论上3/4为黄色种子,1/4为绿色种子
C. 约3/4F2植株上结黄色种子,1/4F2植株上结绿色种子
D. 每一F2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理论上3/4为黄色种子,1/4为绿色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分析题意,纯种黄粒(父本)与纯种绿粒(母本)豌豆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色子叶,子二代黄色子叶:绿色子叶=3:1,由此可知黄色子叶是显性性状,则母本植株所结种子有黄粒和绿粒,A错误;
BCD、纯种黄粒(父本)与纯种绿粒(母本)豌豆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色子叶,子二代黄色子叶:绿色子叶=3:1,由此可知,每一F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理论上3/4为黄色种子,1/4为绿色种子,每一F2植株上黄色种子和绿色种子的比值无法确定,也无法确定F2植株有多少结黄色种子,多少结绿色种子,B正确、C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 土壤含盐量过高对植物生长造成的危害称为盐胁迫,碱蓬等耐盐植物能够在盐胁迫逆境中正常生长。图1是碱蓬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图2是碱蓬根细胞参与抵抗盐胁迫有关的示意图,其根细胞生物膜两侧H+形成的电化学梯度,在物质转运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图1中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有_____(填序号)。盐碱地上大多数植物很难生长,主要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_____(填标号)处溶液浓度,植物的根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此处的“质”指原生质层,由_____三个部分组成。
(2)当盐浸入到根周围的环境时,Na+以_____方式大量进入根部细胞,使细胞内的酶失活,影响蛋白质的正常合成。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与细胞液、细胞膜外的pH不同,这种差异主要由H+-ATP泵以_____方式将H+转运到_____来维持的,H+的分布特点为_____(蛋白)运输Na+提供了动力。
(3)生物膜上转运蛋白的_____、数量、空间结构的变化,对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生物膜具有_____的结构基础。转运蛋白功能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有_____。
【答案】(1) ①. ①②⑨ ②. ② ③. 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 ①. 协助扩散 ②. 主动运输 ③. 液泡内和细胞膜外 ④. NHX和SOSI
(3) ①. 种类 ②. 选择透过性 ③. 构成转运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转运蛋白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析】
【分析】题图2分析,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pH为7.5,而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pH均为5.5,细胞质基质中H+含量比细胞膜外和液泡膜内低,H+运输到细胞膜外和液泡内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SOS1将H+运进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将Na+排出细胞。NHX将H+运入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将Na+运输到液泡内,即钠离子的排出消耗的是氢离子的梯度势能。
【小问1详解】
图1为高等植物(碱蓬)叶肉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为①细胞壁、②大液泡、⑨叶绿体,盐碱地土壤盐分过多,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根部细胞②处细胞液浓度,植物无法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水分甚至萎蔫,故盐碱地上大多数植物很难生长。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
【小问2详解】
根据各部分的pH可知,H+借助转运蛋白SOS1顺浓度梯度从细胞膜外运输到细胞质基质形成的势能,为Na+从细胞质基质运输到细胞膜外提供了动力,说明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因此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大量进入根部细胞;由图可知,H+-ATP泵运输H+进入液泡时,以及将细胞质基质的H+运输到细胞膜外需要消耗ATP,故为主动运输。同时H+借助转运蛋白NHX顺浓度梯度从液泡内运输到细胞质基质形成的势能,为Na+从细胞质基质运输到液泡内提供了动力。因此H+的分布特点为NHX和SOSI运输Na+提供了动力。
【小问3详解】
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决定,耐盐植物根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构决定功能,转运蛋白功能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有构成转运蛋白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不同转运蛋白的空间结构不同。
20. 为探究CO2浓度对绿色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小组将打取的菠菜成熟叶圆片(面积相同),装入含蒸馏水的注射器中,抽出叶圆片内的气体,使叶圆片下沉。然后在盛有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的小烧杯中各放入30个叶圆片,在相同温度和光照强度下进行实验(NaHCO3溶液浓度变化对溶液pH的影响忽略不计),10分钟后统计叶圆片上浮的数量,4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叶片上浮数量
(1)该实验的因变量_____,实验检测指标是:_____。
(2)不同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答出两点)。
(3)光照一段时间后,叶圆片慢慢浮到水面的原因是_____、
(4)在答题卡上相应坐标图中画出该实验中叶片上浮数量平均值的曲线图。
(5)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NaHCO3溶液浓度升高,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加;但当NaHCO3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后,再增加NaHCO3溶液浓度,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弱。用显微镜观察和引流的方法对不同浓度NaHCO3溶液中菠菜气孔开度和叶肉细胞的状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a~e依次为0%、1%、2%、3%、4%NaHCO,溶液处理;e中2个保卫细胞出现了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
图1不同浓度NaHCO₄溶液中气孔开度对比(放大倍数相同)
a~e依次为0%、1%、2%、3%、4%NaHCO3溶液处理;a~d未发生质壁分离;e发生质壁分离
图2不同浓度NaHCO3溶液中叶肉细胞的状态
在NaHCO3溶液浓度为0%的溶液中,叶圆片直至实验结束仍未上浮,其原因是缺乏NaHCO3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当NaHCO3溶液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叶圆片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减弱的原因可能是_____。
【答案】20. ①. CO2浓度 ②. 单位时间内叶片上浮数量
21. 选取的叶片存在个体差异、实验操作存在差异
22. 叶圆片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产生O2释放至细胞间隙,使叶圆片上浮
23. 24. ①. 暗反应 ②. 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所以细胞失水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可知:NaHCO3溶液为0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作用,不产生氧气,故叶片不浮起;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大,产生的氧气增多,叶片浮起所需的时间减少;超过一定的范围,NaHCO3溶液浓度过大,叶圆片不上浮。
【小问1详解】
实验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绿色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CO2浓度(由NaHCO3提供),因变量是光合作用速率,可以以单位时间内叶片上浮数量作为检测指标。
【小问2详解】
从图中看出,4组实验结果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有选取的叶片存在个体差异、实验操作存在差异带来误差等。
【小问3详解】
光照一段时间后,叶圆片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产生的O2释放至细胞间隙,使叶圆片上浮。
【小问4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作图如下:
【小问5详解】
其原因是缺乏NaHCO3导致CO2的含量降低,直接应该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CO2固定;当NaHCO3溶液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所以细胞失水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21. 某自花传粉植物,花瓣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有单瓣和重瓣两种,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单瓣植株自交,子代单瓣植株:重瓣植株=1:1;重瓣植株自交子代全为重瓣植株。
(1)两性花指的是_____的花。
(2)单瓣和重瓣这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为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
(3)单瓣植株自交,子代单瓣植株:重瓣植株=1: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的_____(雄配子、雌配子、雄配子或雌配子)不能存活所致。请进一步设计实验对你的解释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判断_____。
【答案】21. 被子植物的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
22. ①. 单瓣 ②. 单瓣植株自交,子代单瓣植株:重瓣植株=1:1
23. ①. A ②. 雄配子或雌配子 ③. 将子一代的单瓣植株和重瓣植株杂交,观察子二代的表现及比例,若子二代全为重瓣植株,则我的解释是正确的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两性花指被子植物的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这种花称为两性花。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单瓣植株自交,子代单瓣植株:重瓣植株=1:1;由此可知,单瓣为显性性状。
【小问3详解】
单瓣植物(Aa)自交后代会出现重瓣植株(aa),说明含a基因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均是可育的,即单瓣植株自交,子代单瓣植株:重瓣植株=1: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遗传因子组成为A的雄配子或雌配子不能存活所致。将子一代的单瓣植株和重瓣植株杂交,观察子二代的表现及比例,若子二代全为重瓣植株,则我的解释是正确的。
22. 以下是某生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甲表示该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的关系,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图像,图丙表示该生物一个细胞周期的4个阶段及各阶段所经历的时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分别表示的是_____的数量。图乙中细胞I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填“1”或“2”或“3”)时期。
(2)图乙细胞是_____(动物、植物)细胞,理由是:_____。
(3)图乙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分期前亲代细胞相等。请从细胞周期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角度,阐述其原因:_____。
(4)用图3中所示字母与箭头表示该细胞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_____。
(5)5-氟尿嘧啶(5-FU)静脉滴注是常用的癌症化疗方式,其原理是抑制DNA复制而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的目的。若向该细胞培养液中加入5-FU,预计约_____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该治疗方法是否对正常细胞的分裂有影响,并说明原因:_____。
【答案】22. ①. 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 ②. 3
23. ①. 动物 ②. 细胞无细胞壁,由中心体直接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4. 染色质在分裂间期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期螺旋缠绕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25. G1→S→G2→M
26. ①. 7.5 ②. 5-氟尿嘧啶(5-FU)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因此也会抑制正常细胞的DNA复制进而影响正常细胞的分裂过程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小问1详解】
分析图甲,c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故c表示染色单体的数量,a与b的比值为1:1或2:1,由此可知,a表示核DNA的数量,b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图乙中细胞I无染色单体,且核DNA数和染色体都是体细胞的2倍,核DNA:染色体=1:1,则对应于图甲中的3时期。
【小问2详解】
分析图乙,细胞无细胞壁,由中心体直接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由此可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小问3详解】
图乙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分期前亲代细胞相等的原因有染色质在分裂间期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期螺旋缠绕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小问4详解】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故图3中G1SG2M表示该细胞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小问5详解】阶段
造血干细胞
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特征
无血红蛋白,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有分裂能力
核糖体等细胞器逐渐减少,分裂逐渐减弱
无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等,血红蛋白含量高,无分裂能力
浓度
数量
组别
0%
1%
2%
3%
4%
1组
0
3
20
18
2
2组
0
4
20
19
3
3组
0
7
18
16
4
4组
0
2
18
17
1
平均值
0
4
19
17.5
2.5
2024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