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课件)-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展开一、课程标准深解读;二、必备知识当堂清;三、关键能力看拓展;四、高考真题回头看;五、典型例题随堂练。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能够分析植物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人地协调观:能够举例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2、草原植被:①热带草原:a.分布地区: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b.植被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3、荒漠植被:(1)分布:干旱地区。(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1、环境影响植被的分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1)影响十分显著。(2)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植被,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1.概念: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2.意义: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3.形成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
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 (3)不同的植被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植被离开了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后果。
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其化学成分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3、气候与土壤:①气候通过降水、热量、风等要素影响土壤的厚度、水气比例、粒径、有机质含量。 ②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水量大。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③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 ④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度快,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⑤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4、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①生物创造土壤: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地衣类、苔藓类以及一些微生物功不可没。 ②土壤养育生物:各种陆地植物生长在土壤上,蜱螨类、多类真菌以及蚯蚓、土鳖等以土壤为家。 ③生物改造土壤:植物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低等动物和微生物改造土壤中的各类生物遗体,动物的活动使土壤变得松软。 ④植物:低等植物:苔藓、地衣等;高等植物:草类、灌木、乔木(枯枝落叶)。 ⑤动物:腐尸、排泄物(钙质、肥料)。 ⑥微生物:分解(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5、地形与土壤:土壤随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分化;坡度不同,土壤厚度不同。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壤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 (1)有利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2)不利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其中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肥:一般由有机质含量决定四大 水:水过多→根系缺氧,植物死亡肥力 气:空气过多→养分、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因子 热: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1)轮作换茬。 (2)土壤消毒:药剂法、日光法、高温法(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法(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 (5)科学施肥。 (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耐盐碱作物。
中国五色土是指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五色土象征着我们广博的大中华,在社稷坛的东边是青土,代表着东边的大海;西边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边是红土,预示南方的红土地;北边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是黄土高原的寓意。
1.(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主要作用是( )①保持土壤温度 ②减少水肥流失 ③增加土壤厚度 ④改善土壤质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农田覆盖地膜可以保温、保土、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增强光效等,①、②对;土壤层次分为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土壤厚度是母质层以上的那部分,地膜覆盖不会增加土壤厚度,③错;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地膜覆盖不会改善土壤质地,④错,A对。故选A。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面小题。2.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面小题。3.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A。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4.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
5.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
解析: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陡坡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D错误。故选B。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完成下列各题。6.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解析: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表层,枯枝落叶多,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选B项。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完成下列各题。7.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导致降水多少不同,从导致自然带呈现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规律,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B项。
某研学小组通过文献研究贺兰山生物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绘制出贺兰山的总物种丰富度、草本层、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格局图。其中图甲、图丁分别代表乔木和总物种丰富度。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格局。
1.郁闭度是以林冠层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表示。从1400—2200m高度,乔木的郁闭度变化特点及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逐渐增大 水分B.持续减少 坡度C.先增后降 热量D.逐渐增大 光照
解析:根据材料,郁闭度是以林冠层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表示,故物种丰富度越高,郁闭度越大,图甲表示乔木物种丰富度,从1400-2200米的海拔高度,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故郁闭度也逐渐增加,原因是山腰地区降水相对较多,水分条件较好,A正确;坡度、热量、光照条件均不是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更有利于乔木生长,BCD错误。故选A。
2.推测该区域物种最丰富、最少的类型及两者的总体关系是( )A.草本 乔木 负相关B.乔木 草本 正相关C.灌木 乔木 负相关D.草本 灌木 正相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根据物种丰富度数值可判断,该区域乙的种类介于甲乔木和丙之间,应该代表灌木,丙应该代表草本,乔木物种数量介于0-3之间,物种数量最少,占总物种丰富度的比值较小,草本最丰富,当乔木物种增加,郁闭度增加,会抑制林下草本层的生长,使得草木多样性减少,A正确,B错误;物种最丰富的是草本植物,最少的是乔木,灌木物种丰富度介于草本和乔木之间,CD错误。故选A。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之一,黄河流域灌溉面积约570.4万公顷,80%分布在宁蒙河套平原、汾河盆地和黄河下游平原。引黄灌区对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灌溉面积、灌溉用水量及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引黄灌区出现了土壤养分失衡等问题。下图为黄河流域五大灌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黄河流域五大灌区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表现是( )A.土壤疏松度显著下降B.土壤透水性变差C.土壤有机质分解变慢D.土壤盐碱化加剧
解析:黄河流域五大灌区整体气候偏干旱,降水较少,蒸发较大,灌区农业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随着水分蒸发,盐分逐渐向土壤表层累积,土壤盐碱化加剧,且化肥的施用过多也会加剧盐碱化过程,D正确。根据材料“随着灌溉面积、灌溉用水量及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引黄灌区出现了土壤养分失衡等问题”可知,灌区土壤养分失衡主要由灌溉导致,土壤疏松度、透水性以及有机质分解等变化不是其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表现。故选D。
4.治理黄河流域五大灌区土壤养分失衡的有效措施是( )A.增施生石灰,改良土壤结构B.推广滴灌技术,种植有机绿肥C.实施耕地撂荒,降低耕作强度D.开挖排水渠,降低地下水位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五大灌区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表现为土壤盐碱化加剧,可推广滴灌技术,减缓地下水位的上升,同时种植有机绿肥,控制化肥的使用,控制盐碱化的发生,B正确。土壤增施生石灰,生石灰遇水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可杀死土壤病菌和害虫虫卵,且反应后生成强碱,可中和酸性土壤,A选项不是治理土壤盐碱化的措施,A错。实施耕地撂荒会浪费耕地资源,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C错。开挖排水渠,降低地下水位,可缓解盐碱化,但开挖排水渠会加大耕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不是最合理的措施,排除D。故选B。
下左图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土地类型分布图,下右图为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曲线I、II、III对应的图示分布地区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甲、丙、乙
解析:读图可知,曲线I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少,应分布于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甲地位于内蒙古西部,属于干旱区,对应曲线I;曲线II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且集中分布于表层,是森林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分布特点,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图中丙位于大兴安岭东侧,森林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且集中分布于表层,加上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分解慢,集中分布于表层;曲线III是草原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分布特点,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草本植物是整株植物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因此草原地带下的有机质是向下逐渐减少的,所以对应的是乙地内蒙古高原东部的温带草原地带下的土壤。因此,图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曲线I、II、III对应的地区分别是甲、丙、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II曲线在深度达到20cm左右时,有机质含量比重骤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根系茂密且集中于表层土壤②枯枝落叶集中于土壤表层③距离成土母质近④雨水淋溶作用强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Ⅱ曲线是森林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分布特点。森林植被,枯枝落叶层集中于表层,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后,受雨水淋溶作用下向下可达到20cm深处,②④正确,D正确;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①错误;与距离成土母质的距离无关,成土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不提供有机质,③错误,ABC错误。故选D。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
(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解析:影响土壤厚度的因素主要从:植被状况、地形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来考虑,结合所学可知,松嫩平原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地广人稀,开发较晚,平原地形,利于黑土的形成,黑土肥力积累期较长,故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土壤的有机质主要由生物提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较快,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积累大量有机质;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该地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消耗有机质速度慢。
答案: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的原因:当地原生植被茂盛,为黑土的形成提供大量枯枝落叶;当地长期地广人稀,开发晚,黑土的形成、积累期长。松嫩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当地枯枝落叶较多,为黑土提供大量有机质;当地年均温较低,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生长速度慢,黑土中的有机质参与生物循环的速度慢。
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解析: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分为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据材料“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说明人类对黑土进行了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黑土肥力的来源减少;据材料“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可知,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据材料可知当地主要种植玉米,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加剧黑土肥力下降;该地区近年来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也使得黑土退化加剧;人们为了提高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在农业生产中过来使用化肥、农药,也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从而加速黑土退化。
答案:多年来的掠夺式开发、高强度利用,导致原生植被几乎完全被毁,原有的天然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平衡遭到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表土的侵蚀(风蚀、水蚀),肥沃土层不断流失;传统的玉米种植需要翻耕,而翻耕会加快黑土中有机质分解;高强度种植玉米,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消耗;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
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
解析:秸秆覆盖的作用:据材料“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故将秸秆覆盖在表土上可以减轻表土侵蚀;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秸秆覆盖在表土,可以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保持土壤水分状况;秸秆覆盖表土,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秸秆腐化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免耕的作用:免耕是指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免耕可以减少翻土,减轻土壤侵蚀,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免耕的土壤,透气性差一些,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答案:秸秆覆盖的作用:减轻表土侵蚀;阻滞地表水流,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免耕的作用:减轻土壤侵蚀;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变慢。
专题12 天气系统(精品课件)-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天气系统(精品课件)-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必备知识当堂清,关键能力看拓展,高考真题回头看,典型例题随堂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内力作用与表面形态(精品课件)-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内力作用与表面形态(精品课件)-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必备知识当堂清,关键能力看拓展,高考真题回头看,典型例题随堂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5 服务业(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25 服务业(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必备知识当堂清,关键能力看拓展,高考真题回头看,典型例题随堂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