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6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22450/0-171102152996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6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22450/0-171102153002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6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22450/0-171102153006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46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1.图中海水酸化最严重的海域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图中海域海洋酸化会使( )
A.贝壳类生物数量减少B.近岸的海洋污染减轻
C.海水的腐蚀性会减弱D.沿海的陆地酸雨加重
3.从全球范围看,引发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荒漠化加剧,径流含沙量增大
B.燃烧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
C.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D.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生物沉积
(2023·广东佛山二模)经济(GDP)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气自净能力和地形等是影响大气PM2.5浓度高低的主要直接和间接因素。依据近年来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山区坝上(Ⅰ)、北京平原(Ⅱ)、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四个区域(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该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降水
C.大气运动D.建筑密度
5.Ⅰ、Ⅱ、Ⅲ、Ⅳ四个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Ⅰ>Ⅱ>Ⅲ>ⅣB.Ⅱ>Ⅲ、Ⅳ>Ⅰ
C.Ⅲ、Ⅳ>Ⅱ>ⅠD.Ⅲ、Ⅳ>I>Ⅱ
(2023·江苏新高考基地学校4月联考)2023年2月24日,为期两天的太平洋岛国论坛特别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斐济闭幕,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成为与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据此完成6~7题。
6.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海的实质是( )
A.监管制度缺失B.环境安全降低
C.治理责任转移D.无视公众健康
7.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执意将核污染水排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①持续性原则 ②阶段性原则 ③公平性原则 ④共同性原则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3·全国卷高三专题练习)察雅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种养循环一体棚”项目位于该县的河谷地区。该项目以棚室为边界将种植系统、生猪养殖和发酵系统相结合,是一种立体养殖新模式。图1示意“种养循环一体棚”系统剖面,图2示意其农业生产过程。据此完成8~9题。
图1
图2
8.察雅县“种养循环一体棚”建设时采用立体养殖结构,主要考虑到当地( )
A.用地有限B.热量不足
C.土壤贫瘠D.水源匮乏
9.“种养循环一体棚”生产模式的益处主要体现在( )
A.技术含量低,地区适应性强
B.生产多元化,专业化程度高
C.种养循环,节约生产成本
D.生态稳定,能量实现自给
(2023·广东韶关高三校考)基于各行业污染物协调减排及能源供应稳定的前提下,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对此,某研究中心建立了多目标规划模型。下图为该模型中2021—2060年各代表年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图(含预估)。据此完成10~11题。
10.对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度最大的行业是( )
A.钢铁B.建材
C.电力D.化工
11.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主要是为了( )
A.调整产业结构
B.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C.缓解资源枯竭
D.化解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2.(2023·广东部分学校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红托竹荪是贵州特色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喜偏阴湿的环境,高温会对菌丝生长造成危害。当地天然埋棒栽培有季节性,高海拔2—6月栽培,年内收获;低海拔9—11月栽培,翌年3—6月收获。近年来国内个别地区通过工厂化种植,已实现四季栽培。贵州黎平县好菇粮红托竹荪产业示范基地为当地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套种红托竹荪,实现“菌林共生,互促共赢”。村民每年初春气温回升后在林下埋菌棒(又称栽培袋,由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组成,并接种菌种),采收后菌棒残渣直接填埋。下图示意林下埋棒式栽培红托竹荪(左:埋棒。右:已覆土)。
(1)不同海拔红托竹荪天然埋棒栽培季节相反,试解释其原因。
(2)试解释该种植模式如何达成“菌林共生,互促共赢”。
(3)相比较竹荪工厂化生产,林下种植对当地更具可行性,试解释其依据。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46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3.1.B 2.A 3.B 解析 第1题,海洋酸化表现为pH降低,①②③④四处中,②所在位置酸碱度变化大于-0.02,负值最大,故酸化最严重,B正确。第2题,海洋酸化会使海水腐蚀性加强,贝壳类生物的甲壳受到腐蚀,使得数量减少,A正确、C错误;近岸的海洋污染会加剧,B错误;沿海的陆地酸雨与海洋关系不大,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有关,D错误。第3题,从全球范围看,引发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水体酸化,B正确;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对海洋的影响不大,不会引发海洋酸化,A、C错误;生物沉积会导致海底有机质含量增加,但不会导致海水酸化,D错误。
4~5.4.A 5.C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山区坝上(Ⅰ)和沿海平原(Ⅳ)的高自净能力天数多,自净能力强;北京平原(Ⅱ)和冀中南内陆平原(Ⅲ)的高自净能力天数较少,自净能力较弱。由所学知识可知,京津冀地区受季风影响,山区坝上(Ⅰ)受冬季风影响大,风力大,空气流通速度快,自净能力强;沿海平原(Ⅳ)受冬夏季风影响均大,因地形平坦开阔,风力大,空气流通速度快,自净能力强;北京平原(Ⅱ)受北部山区阻挡,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受西部太行山脉阻挡,冬夏季风风力较弱,导致自净能力弱。因此影响该地区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相同,但因地形阻挡,风力存在差异,使得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明显,A正确,C错误;沿海平原、北京平原、冀中南内陆平原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差异很小,B错误;北京平原(Ⅱ)建筑密度较大,空气流通性差,应自净能力最低,与实际不符,说明建筑密度不是影响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第5题,PM2.5浓度可以直接反映污染物排放强度。根据PM2.5浓度年均值图可知,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根据GDP密度图可知,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经济密度高但因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因而排放强度较小;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经济密度较高,其中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导致排放强度大。因此Ⅰ、Ⅱ、Ⅲ、Ⅳ四个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Ⅲ、Ⅳ>Ⅱ>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7.6.C 7.B 解析 第6题,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海表面上看是对核废水排放的监管制度缺失,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性降低,无视公众健康,但实际是将污染转嫁给别的国家的行为,转移治理责任,C正确,A、B、D错误。第7题,执意将核污染水排海会污染海域,不利于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违背持续性原则,①正确;阶段性强调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责任不同,②错误;执意将核污染水排海以转移治理责任,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公平发展,违背了公平性原则,③正确;共同性原则强调国际合作,④错误。排除A、C、D,故选B。
8~9.8.A 9.C 解析 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河谷地区,土地资源有限,立体养殖结构能够减少对土地的占用,所以察雅县“种养循环一体棚”建设时采用立体养殖结构,主要考虑到当地用地有限,A正确;养殖受土地肥力影响较小,立体养殖不是考虑土壤贫瘠,C错误;立体养殖无法改变热量、水源条件,B、D错误。故选A。第9题,由“种养循环一体棚”农业生产过程可知,该生产模式具有一定技术要求,如大棚建造、发酵系统等,且适应地区具有一定限制,A错误;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降低了专业化程度,B错误;“种养循环一体棚”系统中,生猪养殖可提供肉产品并为发酵系统提供粪便;发酵系统为种植系统提供有机肥;种植系统为养殖提供牧草,为发酵系统提供废弃物,并为人类提供蔬菜,种养循环,能够节约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品质,C正确;“种养循环一体棚”并未实现能量自给自足,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太阳辐射等),D错误。故选C。
10~11.10.C 11.B 解析 第10题,图中显示电力行业的比例由2021年的70.66%减少到了2060年的43.34%,贡献度最大,C正确。第11题,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意和材料可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国的主要目的是为防止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做出贡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B正确。
12.答案 (1)贵州高海拔地区雾气大,相对湿度高,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温较低,适合春夏种植当年收获。低海拔地区夏季气温高,冬季较温和,秋后播种,翌年3—6月出菇收获,避免夏季高温对菌体的影响。
(2)林间枝叶茂盛,光照条件适宜;林下的空气湿润,适宜竹荪生长,提高竹荪品质;采收完成后菌棒残渣直接填埋,腐烂后疏松土壤,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料;林下种植方式增加了林地的利用效率;菌林共生,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了林地附加值。
(3)当地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地形崎岖,不适合建厂;林地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有天然的出菇环境;方便实现农户就地就业。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对农业种植方式的影响。贵州地区地势起伏大,不同海拔气温存在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贵州低海拔地区,夏季气温高,冬季较温和,结合竹荪生长特点“低海拔9—11月栽培,翌年3—6月收获”,秋后种植可避开高温天气;高海拔地区雾气大,相对湿度高,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温较低,“高海拔2—6月栽培,年内收获”,可利用热量较充足的春夏季,避开气温较低的冬季。第(2)题,考查的是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要着重解读“菌林共生,互促共赢”的核心在于如何共生、相互促进,既要考虑各部分相互影响,思考菌对林、林对菌的有利影响,又要考虑对整体林地发展的影响。对于菌体,林间枝叶茂盛,光照条件适宜,林下空气湿润,适宜竹荪生长,有利于提高竹荪品质;对于林地,采收完成菌棒残渣直接填埋,腐烂后可疏松土壤,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料;对于整体林地发展,菌林共生,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了林地附加值。第(3)题,主要从当地进行工厂化栽培的不利条件,以及进行林下种植的有利条件与影响方面解释。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现代相比,距今5,距今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0土壤: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0土壤,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济阳土壤深层,8米春季平均地温增幅最明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29植被: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29植被,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枯落物厚度呈明显正相关的是,四地中,人工林综合效益最低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