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1. 在括号内填入读音为“zà”的字。
【答案】 ①. 噪 ②. 造 ③. 躁 ④. 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同音字。
噪音:物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不悦耳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
创造: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
急躁:性急;因不顺心而激动不安,容易发怒。
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2. 根据拼音和语境在横线里写出正确的词语。
女孩子们穿着缀满珍珠的yī shang_______,稍微有点羞涩,在lǜ tǎn_______一样的草地上为大家跳起yōu yǎ_______的舞蹈。男孩子们则敞开yī jīn_______,略带jū shù_______,为大家表演摔跤。大家都tá zuì_______在这欢乐的气氛之中。
【答案】 ①. 衣裳 ②. 绿毯 ③. 优雅 ④. 衣襟 ⑤. 拘束 ⑥. 陶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做题时要认真读拼音,了解要书写的内容。书写时注意“裳”“毯”“雅”“襟”“醉”的正确写法,要求工整、规范、正确。写完要检查。
选择题。
3. 下列词语中与戏曲无关的一项是( )
A. 粉墨登场B. 有板有眼C. 力透纸背D. 跑龙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四字词语的掌握和归类。
A.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
B.有板有眼:板、眼:戏曲中的节拍。指戏曲唱腔合乎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C.力透纸背:写字时笔锋的力量到达纸的反面。形容书法、绘画遒劲有力。后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用词精练。
D.跑龙套:在戏曲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结合上述词语解释可知,与戏曲无关的是“力透纸背”。
故选C。
4. 不属于“五谷”的一项是( )
A. 稻B. 黍C. 菽D. 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五谷:稻、黍、稷、麦、菽。
粮,指粮食。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等的统称。“粮”不属于“五谷”。
故选D。
5. 下列词语中的“素”与“素不知道”中的“素”,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素不相识B. 艰苦朴素C. 荤素搭配D. 银装素裹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
素不知道:从来不知道。素:从来、向来。
A 素不相识,素:平时,向来。向来不认识、不熟悉。
B 艰苦朴素,意思是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作风。素:质朴;不华丽。
C 荤素搭配,荤菜素菜一起搭配。素:蔬菜类食品。与“荤”相对。
D 银装素裹,意思比喻户外的雪景素洁美丽。素:白色;本色。
故选A。
6.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记性不好,经常把同学们的名字囫囵吞枣地乱喊一通。
B. 经过老师的指点,我才恍然大悟,这道题原来是我做错了。
C. 母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
D. 这件案子涉及面很广,关系错综复杂,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词语运用。
A.囫囵吞枣,该成语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句中是指“我”经常叫错同学的名字。使用错误。可以换成张冠李戴。
B.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句中指经过老师的指点,“我”突然明白是自己错了。正确。
C.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句中修饰母亲的脸庞。正确。
D.错综复杂,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句中指案件涉及面广,关系复杂,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正确。
7. 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意思依次是( )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A. 思考 认同 解释安慰B. 思考 解释安慰 认同
C. 解释安慰 思考 认同D. 认同 思考 解释安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是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以及语境进行分析。在本题中,第一个“嗯”表示认同,对这件事情的是个问题的认可。第二个“嗯”表示思考,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三个“哦”表示解释安慰,写出对大家的安慰。
8. 与“红梅正报万家春”最适合的下联是( )
A. 春夏秋冬春为首B. 迎春正报千家春
C. 绿竹别具三分景D. 梅桃李杏梅占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上联“红梅正报万家春”以“红梅”为开头,下联也应该以植物为开头;第二个词为“正报”,下联不应该用“正报”。综合以上分析,与“红梅正报万家春”最适合的下联是“绿竹别具三分景”。
故选C。
基础。
9. 古诗文运用。
(1)《书湖阴先生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庭院主人的勤劳、庭院的整洁。
(2)《过故人庄》中体现主客临窗对饮,畅谈农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戴嵩画牛》一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代名臣李纲非常爱国,外敌侵略国土,他这样说:“祖宗疆土,_________,不可以 _________。”
【答案】 ①. 茅檐长扫净无苔 ②. 花木成畦手自栽 ③. 开轩面场圃 ④. 把酒话桑麻 ⑤.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⑥. 艺术创作要符合生活现实,要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⑦. 当以死守 ⑧. 尺寸与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的理解和名言的识记。
(1)“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意思是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写出了庭院主人的勤劳和庭院的整洁。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意思是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农务。
(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戴嵩画牛》,句意: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从中让我们明白了:实践出真知,艺术创作的时候,要认真观察生活,不能背离生活的规律和常识,只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创作。
(4)书写时注意“死、与”的正确写法。
10. 快放寒假了,不少同学觉得假期有大把时间,可用来玩手机或者电脑游戏。请写一份倡议书,倡议同学们不玩手机和电脑游戏。(最后署名统一为:XX小学XX中队全体少先队员)
【答案】例文:
“不玩手机和电脑游戏”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快放寒假了,不少同学觉得假期有大把时间,这种以手机这类以触摸屏为特征的电子产品逐渐成为许多孩子爱不释手的玩伴。但是,随之而来的视疲劳、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弊端也正在威胁着我们身心的健康。更严重的是,有的同学利用手机玩游戏,聊天,不分白天黑夜,玩物丧志,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了保证我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特别发出倡议:
一、请家长监督孩子,如果您的孩子不能保证在周一至周五远离手机、电子产品,请及时告知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学校会根据情况安排专人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帮助您的孩子远离手机、电子产品,逐步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请学生也要合理监督家长,如果发现家长的行为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请孩子及时向班主任反映,班主任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由学校安排专人约谈家长,情况严重者,校长亲自约谈。
三、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拒绝手机、电脑,提倡学生、家长共同阅读课外书,让书香香满你的家园。
四、家长同志们,请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请自觉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合理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陪着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杜绝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争做文明学生,共建文明校园!
我们的口号:不玩手机和电脑游戏,拒绝手机游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倡议人:XX小学XX中队全体少先队员
20xx年xx月xx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倡议书。
倡议书指的就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在现实社会中有着比较广泛的使用,比如“节约用水倡议书”、“保护益鸟倡议书”等等。
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标题: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
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倡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倡议书像其他专用书信一样,不写问候语。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在写法上有如下要求:在正文部分要写清发倡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否则响应者无所适从,会造成盲目的行动。在结尾要写上倡议者的希望和建议,最后是署名和日期。
题目要求是书写关于“同学们不玩手机和电脑游戏”的倡议书,在构思过程中需要牢记题目要求,不要偏题。整体思路可以在指出现有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即可。
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
余①幼时即嗜②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③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余:我。②嗜(shì)学:爱好读书。③假借:借。④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⑤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横线里。
A 走送之 _____
①跑;②走路;③离开。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
①以为是这样;②因此。
12. 作者记叙借书、抄书事例,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13. 用“_____”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
14. “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你还知道哪位名人或身边人好学的故事?请写一个事例说明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 ①. ① ②. ②
12. 余幼时即嗜学 13.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14. 不可以。体现出“我”还书必守期,对待还书这件事极其重视,所以别人才愿意再借。
15. 示例:我还知道匡衡好学的故事。匡衡家中贫穷没钱买灯烛,他在墙壁上凿个洞借邻居家的烛光读书。这就是著名的凿壁借光,后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走送之:跑着把书送还。故“走”是“跑”的意思。故选①。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故“以是”是“因此”的意思。故选②。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可知,作者记叙借书、抄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即“余幼时即嗜学。”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可知,本句的意思是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表现了作者幼时抄书的环境极其艰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关键字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句子“不敢稍逾约”可知,这句的意思是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稍,是“稍微”的意思,在文中起强调作用,体现了作者对还书这件事的重视和遵守约定的品格,故不能去掉。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知识的积累和拓展延伸。
结合自己的积累写一写名人或身边人好学的故事,并说明观点,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还知道车胤和孙康好学的故事。晋代时,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这就是著名的“囊萤映雪”,后用“囊萤映雪”来形容刻苦攻读。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喜爱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台里的墨水冻成了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写完毕,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还书的时间。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很多书。
课外阅读。
材料一:北京鲁迅博物馆有关介绍
材料二:
故乡(节选)
我问问他(中年闰土)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背景链接]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以闰土为代表)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表达了他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16. 下面_____去“鲁迅博物馆”的时间不合适?原因是:_________
A.张明 7月9日(周六)下午2点去
B.王红 6月3日(周五)上午10点去
C.琳琳 8月8日(周一)上午9点去
D.刘芳 5月8日(周日)中午12点去
17. 平平想去博物馆了解鲁迅的生平、相关故事、作品,应该主要选择 这几个部分。
A. 1 2 3 6
B. 1 2 3 5
C. 1 2 4 6
D. 1 2 3 4
18. 鲁迅为什么要写《故乡》这篇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朗读“材料二”中闰土说的话,应该怎样朗读,注意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结合资料,写一段话,描写中年闰土的外貌。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 ①. C ②. 周一闭馆 17. A
18. 在鲁迅的记忆中,故乡是美丽的,但他回到故乡时感到的是故乡悲凉、落寞的凄惨景象,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苦,农村已经无可避免的走向了没落。“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写《故乡》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19. 样貌和性格不一样。在样貌上,闰土由原来“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的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眼睛“肿得通红”、脸色“灰黄”并“刻着许多皱纹”的“石像”。在性格上,由原来活泼刚健、聪明热情、见多识广、讲起农村见闻来滔滔不绝的农村少年,变成了一个虽是勤劳质朴,却生活困苦、麻木迟钝、愚昧落后的“木偶人”。
20. 应该用气缓声沉的语气去读,读出为难、无可奈何样子。读时要注意声速缓慢,伤感。
21. 闰土的头上还戴着那顶毡帽,可惜已经非常破了,他的脸上皱纹已经布满了,手黑又粗,裂开了几个口子。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
从“9:00−16:00(周一闭馆)”可知,琳琳去“鲁迅博物馆”的时间不合适。
故选C。原因:周一(9:00−16:00)闭馆。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
通读材料一,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平平想去博物馆了解鲁迅的生平、相关故事、作品,应该主要选择基本资料、展厅、鲁迅传记、交通这几个部分。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二内容理解,并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二和课外积累回答,答案不唯一。首先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绘主人公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贫困、落后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他希望通过这篇小说,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激发人们对改变现状的思考和行动。其次,鲁迅在《故乡》中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鲁迅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思想碰撞,揭示了人性的弱点、矛盾和冲突,以及人们在困境中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渴望。 此外,鲁迅在创作《故乡》时,也受到了他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影响。鲁迅自己也有离开故乡、在外漂泊的经历,对故乡的情感既充满怀念又带着复杂的情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读《故乡》原文,结合材料和查询资料可知,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得不同表现在鲁迅: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健康活泼,给鲁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中年闰土则让鲁迅感到悲伤和同情,因为中年闰土生活贫困、精神麻木、沉默寡言、自卑胆怯,这与少年闰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文本的能力。
通读材料二,对于文中的“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段话应该用气缓声沉的语气去读,读出为难、无可奈何样子。读时要注意声速缓慢,伤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形象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以知道,中年闰土的景况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孩子多,吃不饱,钱不够,需要种地,生活艰难。对于中年闰土形象的描写注意突出生活对中年闰土的折磨。
可以参考《故乡》原文: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文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2. 习作园地。
选择你印象深的一次活动完成一篇习作,注意把活动过程写具体,写好活动场面。(文中不要出现学校校名和人名,可用“××”代替。)
【答案】例文:
一次难忘的活动
在我的心目中,有一次很难忘的活动。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
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连续获胜,取得了胜利,大家高兴地抱在一起欢呼。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一、审题
题目要求选择你印象深的一次活动写一篇作文,注意活动过程写具体,写好活动场面。
二、立意
要选择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有感触的活动来写。可以写学校运动会、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也可以写“六一”儿童节演出、诗词大会、诗歌朗诵等文艺活动,还可以写植树、收集废旧电池、看望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
三、写作思路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中间介绍活动过程,重点介绍最有趣或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结尾:交代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得到的体会。
( )音
创( )
急( )
干 ( )
中文名称
北京鲁迅博物馆
目录
1.基本资料
建立时间
1956年
2.展厅
开放时间
9:00~16:00(周一闭馆)
3.鲁迅传记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
4.文库工程
荣誉
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博物馆”
5.美食
级别
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
6.交通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