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讲 城镇化(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美课件(全国通用)
展开BLUE THESIS PROPOSAL TEMPLATE
本讲主要考察学生城镇化内容的掌握。能够分析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城镇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利用情境材料,分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性,并分析其发展过程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同时伴随着资源在空间的集聚,是的我国城镇化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针对城镇化的考察也在日益提升,考生需要重点把握我国不同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性,要结合国情和时代特征,分析城镇化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和一些特殊现象。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说明区域城镇化进程和区域城镇化差异。地理实践:搜集区域人口相关数据,分析区域城镇化进程与特点。人地协调:通过学习,理解我国城镇发展的战略,树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Knwledge pints
本考点主要考察学生对城镇化进程的掌握。能够分析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能够分析世界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性。
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数量增加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城镇规模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城镇主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
1.城镇化③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主要的标志)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空间扩张)城镇人口增加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景观变化)
【题型运用】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61%升至75%。下图为2018年和2030年我国中小城市人口比例情况及预测示意图。根据预测,与2018年相比,2030年我国各级城市中人口比例缩小的是( )A.小城市B.大城市C.特大城市D.超大城市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2018年和2030年我国中小城市人口比例情况及预测示意图进行判读,对比2018年和2030年预测情况可知,小城市比重减少明显,由2018年47%下降至2030年的33%,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比例上升,因此BCD错误,故选A。
基础知识--城镇化基础
【题型运用】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61%升至75%。下图为2018年和2030年我国中小城市人口比例情况及预测示意图。预测我国大城市以上人口比例变化情况的依据是( )A.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B.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C.城市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D.城市在空间区域内更加集中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强大国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能够吸引小城市或者中等城市的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进而使得人口比例上升,B正确;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得到明显发展,而大城市的发展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因此不能作为预测大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依据,A错误;而城市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和城市在空间区域内更加集中不能体现出大城市的特点和功能,因此不能作为预测大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依据,CD错误,故选B。
2.城镇化的动力机制①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相互促进,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机制。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城镇化的动力机制①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相互促进,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镇化的动力机制③推拉机制:拉力因素(城市):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推力因素(乡村):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题型运用】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浙江省县级龙港市(原隶属苍南县),行政区域不变。2020年完成撤村改社区后,村民全部变市民。龙港市是全国首个镇改市,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之称。下图为龙港市示意图。龙港市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 )A.国家政策B.产业集聚C.人口迁入D.临江靠海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区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原龙港镇撤镇改市虽然是国务院批准的,但也正是因为产业集聚,促使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其有镇直接改市的实力,A错,B正确;人口迁入和临江靠海的位置能够促进城镇化,但不是主要驱动力,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B。
3.城镇化的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3.城镇化的意义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建筑密集、人口居住集中,水、电、天然气可集中供应有利于提高土地、水等资源供应效率。
3.城镇化的意义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有利于对污染物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3.城镇化的意义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题型运用】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读就近城镇化示意图,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贡献力最高的是( )A.小城镇B.县城C.地级市D.省会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由于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业和居住,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本镇的农村人口主要前往就近的小城镇,所以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贡献力最高的是小城镇,A正确,农村前往县城,地级市与省会的人口较少,所以县城,地级市与省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市化贡献力较小,BCD错误。故选A。
【题型运用】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读就近城镇化示意图,关于我国推进就近城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②东部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③加快大型中心城市快速发展④吸引人口向中西部地区回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我国推进就近城市化,能够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吸引人口向中西部地区回流,①④正确。我国推行就近城市化,不会导致东部地区出现逆城镇化现象,②错误。同时就近城镇化一般针对小城镇,所以不会加快大型中心城市快速发展。③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城镇化进程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这条曲线符合一般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30%以下特点: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慢;城市内部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布局混乱问题:城市发展慢,问题较少典型地区:部分落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地区)
中期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70%特点: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中;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问题:城市发展快,问题多,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典型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趋势: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滞缓阶段:城镇化水平:70%以上特点:城镇化水平高,但增长缓慢甚至停滞问题:中心城区衰落,中心城区空洞化典型地区:大部分发达中国家发展趋势:出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题型运用】都市由城区和郊区组成,①、②、③分别是都市、郊区和城区在城市化各个阶段的人口变动情况。Ⅲ阶段( )A.郊区人口数量下降B.都市人口数量增加C.城区边缘区转变为乡村D.表现为逆城市化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由图可知,①、②、③分别是都市、郊区和城区在城市化各个阶段的人口变动情况,Ⅲ阶段都市和城区人口数量下降,郊区人口相对增加,说明都市和城区人口向郊区和中小城镇回流,应为逆城市化过程,故D正确。由图知:Ⅲ阶段郊区人口增加,故A错误。Ⅲ阶段都市人口减少,故B错误。Ⅲ阶段郊区人口增加,城区人口减少,但边缘不会转变为乡村,故C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D。
能力提升--城镇化进程
【题型运用】都市由城区和郊区组成,①、②、③分别是都市、郊区和城区在城市化各个阶段的人口变动情况。影响Ⅰ—Ⅱ阶段都市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由图知在I一Ⅱ阶段都市和城区人口都在增加,都市人口变化主要是城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农村人口进城从事的是非农产业,即二、三产业,说明该阶段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答案B正确。交通状况、人口政策、自然环境不是城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故A、C、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B。
2.城镇化进程中的几种现象比较
2.城镇化进程中的几种现象比较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郊区城镇化是城镇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体现,现在发展中国家郊区城镇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虽然逆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城镇以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②虚假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拉美)滞后城市化: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南亚)影响:都属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畸形发展,均不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城镇化进程中的几种现象比较②虚假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巴西的虚假城市化:巴西虚假城市化的产生,忽略了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并购乡村土地,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大量农民被迫转入城市印度的滞后城市化:由于基础社会建设的落后,交通、城市配套、城市服务等功能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印度的城市化进程,与印度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
【题型运用】读1962~2017年来甲国与美国、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变化比较图(下图),据图中数据,可判断甲国城市化发展的突出特征是( )A.滞后城市化B.虚假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逆城市化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结合图示可知,甲国人均GDP远远低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说明甲国为发展中国家。而城镇化率则较高,甚至在1992年后超过美国,说明城市化水平较高,表明甲国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可判断甲国出现虚假城镇化,B正确。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甲国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A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郊区城镇化,C错误。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后期高级阶段后可能出现的现象,由于甲国存在虚假城市化,人均GDP不高,所以甲国应该没有出现逆城市化,D错误。故选B。
【题型运用】读1962~2017年来甲国与美国、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变化比较图(下图),下列针对甲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合理的是( )A.集中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B.鼓励人口向农村回流,降低城市化水平C.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D.优先发展传统服务业,提升居民就业率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虚假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较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为此可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地发展,提高经济水平,C正确。集中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会加剧城市贫穷,出现更严重的虚假城镇化,A错误。鼓励人口向农村回流,降低城镇化水平,会导致城镇劳动力缺失,甚至出现城市空洞化,B错误。传统服务业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不利于提高城市经济水平,D错误。故选C。
3.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区差异①时间差异
工业革命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迅速上升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世界城镇人口比例65.22%
3.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区差异①时间差异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早,城镇化的起步时间早,发展历程长,城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到二战后才迎来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目前全球城镇化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
3.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区差异②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
3.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区差异
【题型运用】甲、乙、丙是世界典型大都市,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大都市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甲、乙、丙分别是( )A.纽约、东京、上海B.上海、纽约、东京C.东京、纽约、上海D.纽约、上海、东京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由大都市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图片可知,甲城市空间在同时期一直是最大的,可以判断是纽约,丙城市空间范围在同时期中是最小的,可以判断是上海,所以乙是东京。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题型运用】甲、乙、丙是世界典型大都市,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大都市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T1-T3期间,乙大都市的发展特点是( )A.城市扩张逐渐放缓B.核心区增长已停滞C.内城区变化很显著D.边缘区大规模开发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由图片可知,乙大都市城市扩张先放缓后略有加快,A错误。核心区一直在增长,并没有停滞,B错误。内城区在三个时期变化较小,C错误。边缘区变化明显,可能是大规模开发导致,D正确。故选D。
【题型运用】甲、乙、丙是世界典型大都市,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下图示意大都市城市分区空间范围变化。上海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合理措施是( )A.控制城市规模,弱化各分区功能差异B.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物质消费水平C.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交流D.疏散密集人口,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上海是丙,上海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空间范围变化最为显著,但规模依然小于东京和纽约。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化各分区功能差异,从而提高环境人口容量,A错误。提升物质消费水平,会降低环境人口容量,B错误。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有利于提高利用率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能够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核心区产业集中,吸引人口集中,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疏散人口提升居住质量,并且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对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4.我国城镇化的进程①现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5.22%。②特点: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我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基本一致。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到城镇化的后期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部分城市虽已进入后期阶段,但还未出现逆城镇化的现象。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依然明显。
4.我国城镇化的进程③问题:土地粗放扩张,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空间结构不合理,城镇空间分布、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城市过度扩张所带来的资源的浪费。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特色,千篇一律,无法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冒进的城镇化制约农业的发展。农村弃荒问题严重,近郊耕地被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形成了大量失地农民与城市边缘人群,使粮食生产与消费量差距逐渐加大。
4.我国城镇化的进程④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4.我国城镇化的进程⑤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措施:进一步加快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口在城镇的有序流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强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共享城镇发展的益果拓展生态空间,优化城市环境合理规划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创新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发挥城乡一体,城镇联动的效应
【题型运用】下图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示意图"。图中反映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及特点是( )A.低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B.高质量发展过程与工业化水平呈正相关C.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相关性不大D.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图中信息反映的是城镇工业发展阶段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读图可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D正确;低质量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不足30%,因此“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说法错误,A错误;工业化后期之后,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工业化水平由70%降至30%,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更是不足30%,因此“高质量发展过程与工业化水平呈正相关”说法错误,B错误;在工业化初期与中期阶段,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一般呈负相关,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科技水平提高,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呈正相关,C错误。故选D。
【题型运用】下图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示意图"。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合理措施是( )A.扩大城市工业规模B.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C.积极发展超级大城市D.紧缩城市人户政策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我国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故B正确,A、C、D错误。
5.城镇化进程图的判断技巧①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5.城镇化进程图的判断技巧②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判读: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市化发展阶段。注意曲线形态异常的区域。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
5.城镇化进程图的判断技巧③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
【题型运用】中国的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也处于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下图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规律示意图”。图中( )A.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同步推进B.工业化初期城镇人口少质量高C.发展中国家已达到城镇化终期D.后工业化时期城镇化速度最快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同步推进的,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在提高,A正确;工业化初期,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少,但是质量不高,B错误;发展中国家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城镇化的后期阶段,城镇化的速度变慢,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题型运用】中国的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也处于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下图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规律示意图”。针对不同区域,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A.粮食主产区转型发展工业,提高城镇化水平B.生态脆弱区加大城镇建设,提升环境的质量C.大城市持续扩大城市的规模,满足居住需求D.民族自治区城镇化过程中注意传承民族文化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结合中国实情和现实,粮食主产区不适合转型工业,更加适合发展工业,A错误;生态脆弱区因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扩大城镇建设,B错误;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需要控制,不能持续扩大,C错误;在民族自治区的城镇化建设中,需要特意注意民族文化的传承。D正确。故选D。
【题型运用】中国的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也处于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下图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规律示意图”。目前,我国各城市在规划时需要划定城镇建设开发边界,其目的是①避免城市无序扩张②限制城市产业发展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④促进空间结构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我国在规划时需要划定城镇建设开发边界是因为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和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以及促进空间的结构优化,城市产业的发展不会因为城镇区的开发边界而被限制,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力提升--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利: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大量开挖地表,破坏原有地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利:通过建设,平整土地,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了防止地质灾害,对原有地表进行整治建议:城镇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对地形进行改造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②对大气圈的影响:不利:城镇交通、工业等生产的集聚,造成城镇内部空气成分发生改变,大气污染严重;城镇内部的其他活动,会影响城市的大气环流,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建议: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集中供暖,扩大绿化,建立隔离带
【题型运用】比湿是指在一团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单位:g/kg),是记录大气水汽状况的指标。若空气与外界无质量交换,且无相变(相变指冰变成水或水变成蒸气等相态变化),则比湿保持不变。下图为我国温带地区某城市夏季和冬季城区、郊区比湿的日变化点状图。下列时刻中,该城市城区的“湿岛”强度最大的是( )A.夏季6:00B.夏季14:00C.冬季14:00D.冬季23:00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区的“湿岛”首先是城区的比湿要高于郊区,其次强度大小与城郊间比湿差大小有关。夏季14:00为城区的“千岛”,冬季14:00城郊间比湿相当,夏季6:00城区的比湿略高于郊区,冬季23:00城郊间比湿差约为0.15g/kg,是几个时间中最大的。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故选B。
【题型运用】比湿是指在一团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单位:g/kg),是记录大气水汽状况的指标。若空气与外界无质量交换,且无相变(相变指冰变成水或水变成蒸气等相态变化),则比湿保持不变。下图为我国温带地区某城市夏季和冬季城区、郊区比湿的日变化点状图。夏季8:00~19:00,该城市城区与郊区比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城、郊温度的高低B.城、郊下垫面差异C.近地面的水汽凝结D.人为排放水汽量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夏季8:00-19:00郊区比湿大于城区且有增大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城、郊下垫面差异(郊区多植被、水域、农田等,城区多为水泥地等),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所致。城区温度高于郊区,蒸发更强,不会形成此时的城郊比湿差异;夏季,近地面的水汽凝结多发生在日出前较短暂的时间;城市人口密集,人为排放水汽量,不会形成此时的城郊比湿差异。故选B。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③对水圈的影响:不利:城镇建设中,对地表水的破坏,河流湖泊大量减少,使得城镇气候失衡,破坏水循环,造成城镇内涝;对地下水的不利开采,造成地面沉降。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水污染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③对水圈的影响:不利:城镇建设中,对地表水的破坏,河流湖泊大量减少,使得城镇气候失衡,破坏水循环,造成城镇内涝;对地下水的不利开采,造成地面沉降。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水污染有利:城镇建设中,修建人工河或湖,对城市环境起到改善作用建议:防止水污染,保护水源,完善供排水系统
【题型运用】美国布法罗河从休斯敦的城市中心区穿过,随着城市的扩张,河道上架设了诸多高架桥,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一度成为人们极力躲避的区域。21世纪初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设计手段,在河流临水区域使用透气性较好的石笼(装填松散石块的金属笼子),重新规划沿河坡面,包括土方的重新挖填、植被的再设计以及河岸的生态处理等,同时利用散步道、自行车道、坡道和台阶将河道与城市进行了有效连接,将布法罗河口改造成为美国风景宜人又具有生态价值的开放“绿道”。下图为布法罗河岸绿道设计截面图,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相比,布法罗河临水区域改造中使用石笼,主要是为了( )A.坚固耐用B.提供生物栖息空间C.简洁美观D.防止河岸过度冲刷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比石笼更具有坚固耐用、简洁美观特点,A、C错;石笼里边石块松散有空间,可以为昆虫及水生动植物等提供生存空间,B正确;两种建筑方式都可以防止河岸冲刷,D错误。故选B。
【题型运用】美国布法罗河从休斯敦的城市中心区穿过,随着城市的扩张,河道上架设了诸多高架桥,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一度成为人们极力躲避的区域。21世纪初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设计手段,在河流临水区域使用透气性较好的石笼(装填松散石块的金属笼子),重新规划沿河坡面,包括土方的重新挖填、植被的再设计以及河岸的生态处理等,同时利用散步道、自行车道、坡道和台阶将河道与城市进行了有效连接,将布法罗河口改造成为美国风景宜人又具有生态价值的开放“绿道”。下图为布法罗河岸绿道设计截面图,将河沿重新规划,斜坡经过改造后将会( )A.降低绿道视觉效果B.加大河流水的侵蚀C.提高防洪输水能力D.减少城市线性空间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图可知:与改造之前相比,改造后的斜坡坡度下降,扩大了河道空间,可以提高绿道视觉效果,缓解河流水的侵蚀,提高防洪输水能力,C正确,ACD错误。故选C。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④对岩石圈的影响:不利:城镇建设中,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造成土壤质地发生改变,污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等建议:城镇建设要注意对土壤的保护,尤其是城镇活动延伸的乡村地区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不利影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不利影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产生一些列的社会问题住房拥挤交通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题型运用】就业中心是指就业密度显著大于周边的地区。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具有缩短通勤时间和距离的潜力,即通过在外围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减少原本可能通向中心地区的长距离通勤,以此提高通勤效率。下图示意2017年杭州就业中心分布。通勤效率最高的模式是( )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向心型是单中心空间结构的通勤模式,通勤效率低,A错误;b离心型是指外围中心具有更强吸引力,能吸引更多中心地区的居民到外围中心工作,通勤效率低,B错误;c交叉型是指居民前往就近的中心工作,长距离通勤较少,通勤距离最短,通勤效率最高,C正确;d错位型是指居民未前往就近的中心工作,有更多中心地区的居民到外围中心工作,外围地区的居民到位于中心地区及其他外围的中心工作,通勤距离最长,通勤效率低,D错误。所以选C。
【题型运用】就业中心是指就业密度显著大于周边的地区。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具有缩短通勤时间和距离的潜力,即通过在外围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减少原本可能通向中心地区的长距离通勤,以此提高通勤效率。下图示意2017年杭州就业中心分布。此阶段杭州通勤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不合理B.河流的阻断作用C.职住空间不合理D.交通成本过高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依据图中信息可知,此阶段杭州就业中心数量较少,且较集中,因此有部分的居民不得不长距离通勤,职住空间不合理,导致居民长距离通勤,从而通勤效率低,C正确;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会直接导致就业中心数量及分布,有可能产业结构单一但有多个就业中心,A错误;河流穿过市区,对城市交通通畅性起一定的影响,但如果就业中心足够多,对通勤效率的影响就不大了,B错误;交通成本高,则居民会更不愿长距离通勤,更易选择就近就业,D错误;所以选C。
【题型运用】就业中心是指就业密度显著大于周边的地区。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具有缩短通勤时间和距离的潜力,即通过在外围地区提供就业岗位,减少原本可能通向中心地区的长距离通勤,以此提高通勤效率。下图示意2017年杭州就业中心分布。杭州提高通勤效率的措施包括( )①鼓励小汽车通勤②增加就业中心数量③增加租赁房源④提高城市等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通勤效率的措施中,若增加小汽车通勤则易导致交通拥挤,应提倡公共交通出行,提高出行效率,①错误;提高城市等级,提高的是城市服务范围,服务等级及服务的种类,对于交通的通勤效率不直接产生影响,甚至如果城市规划不合理,可能带来更大的城市问题错误④;若增加就业中心数量,合理化职住空间分布,或增加就业中心附近的租赁房源,让居民就近上班,将大大提高城市通勤效率,②③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就业、教育、医疗、通信等服务。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国需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了历史文化等。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题型运用】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交通点为核心建立相关基础设施,方便人们居住和日常出行,并且北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早,城市化程度较高,大量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加上郊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很多人会选择去郊区定居,那么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就为了解决城市向郊区无限度蔓延的现状,A正确。步行化城区,能方便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对于就业困难的帮助较小,B错误。图示和材料并未显示,步行化城区与修缮基础设施有关系,C错误。步行化城区在城市中心地带,房价本身就很昂贵,并不能改变房价,反而交通便捷后,房价可能会更贵,D错误。故选A。
【题型运用】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 )A.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B.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C.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D.城市群的合理布局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小城镇的人口数量不是很多,并且城区较小,居民前往主要地方的时间短,A错误。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城市自身经济发展的调整,步行化城区是针对城区交通和环境的优化,B错误。大城市由于城市化水平较高,老城区容易出现堵塞,交通不畅,步行化城区规划正好可以帮助优化这个问题,C正确。城市群的面积太大,步行化城区针对的是一个城市的规划,D错误。故选C。
【题型运用】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步行化城区采用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D.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步行化城区规划后,由于交通方便,人们离商场、交通站点等距离近,出门会选择公共交通和步行,减少了私家车上路的次数,交通拥堵可以有效避免,减少汽车尾气污染,A正确。步行化城区规划针对的是交通优化,与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关系较小,B错误。步行化城区规划根据商业网点和公共交通站点等来规划,密布商业网点反而有可能会加重交通堵塞问题,C错误。更多的满足了居民的出行需求,多种需求的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
1.城市管理服务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城市规划服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题型运用】利用点-线-面分类分配方法可绘制碳排放地图,图1示意运用该方法绘制碳排放地图的基本过程,图2是浙江某城市居住用地碳排放强度比较图(颜色越深代表碳排放强度越大,白色为其它用地类型)。绘制碳排放地图的过程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ISC.BDSD.GPS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地理信息技术。GIS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在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这些专题地图是由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在计算机中生成的,它们分别反映了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由图1可知,绘制碳排放地图需要不同的图层叠加,需要借助GIS,B正确;RS技术是借助传感器来接收遥远的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而获得遥感影像,主要应用于资源勘查和灾情监测;GPS是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于定位和导航,A、D错误;BDS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缩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C错误。故选B。
【题型运用】利用点-线-面分类分配方法可绘制碳排放地图,图1示意运用该方法绘制碳排放地图的基本过程,图2是浙江某城市居住用地碳排放强度比较图(颜色越深代表碳排放强度越大,白色为其它用地类型)。影响该城市居住用地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绿化类型②建筑规模③入住比例④出行方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地理信息技术。居民家庭炉灶是城市居住用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建筑规模越大,入住比例越高,碳排放量越高,②③正确。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绿化类型对碳排放强度差异影响不大,①错误;出行方式影响碳排放,但不是影响城市居住用地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④错误。故选D。
23讲 人口迁移(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美课件(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23讲 人口迁移(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美课件(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十三讲人口迁移,知识点,人口迁移及其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讲 主要自然灾害(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美课件(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20讲 主要自然灾害(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美课件(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十讲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其它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7讲 植被与土壤(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美课件(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17讲 植被与土壤(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美课件(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十七讲植被与土壤,知识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