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17885/1-171092604886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17885/1-17109260489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17885/1-171092604893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17885/0-17109260440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17885/0-171092604410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517885/0-171092604413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准确填涂。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小明在日记中写到:“一早起床,我们去赛里木湖看日出,我真的低估了赛里木湖的冷,穿着薄外套,有点瑟瑟发抖,幸好带了件披风,大家都有点急不可耐了,太阳才慢慢露出湖面,我看了下手表,刚好7:30。我马上拍了照片(下图),与正在旧金山(西八区)出差的爸爸分享了这日出美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日赛里木湖日出时,旧金山的区时是( )
A 8:30B. 11:00C. 13:00D. 15:30
2. 小明拍照时所站的位置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阅读材料可知,小明所在地为中国,日出时间是北京时间7:30(东八区区时),而出差的爸爸位于西八区,两地相差16个时区,因此旧金山的地方时=7:30-16+24=15:30(前一天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小明拍照时的北京时间为7:30,当地的地方时=7:30-(120°-81.2°)×1°/4分钟=4:54,所以日出时间大约为地方时4:54,该日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出方向为东北方向。读图可知,如在甲处向东北方拍摄,正好符合右图中太阳位于湖面中间部位,A正确;丁处向东北方拍摄,太阳位于湖泊的边界,不符合,D错误;由于小明拍摄时对着东北方升起的太阳,而乙和丙处位于东北方,拍摄日出看不到湖面,BC错误。故选A。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判别: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有极昼现象地区,太阳视位置最低时,北半球在正北,南半球在正南。
下图为哈尔滨(45°N,125°E)某小区圆形小广场照片,该日天气晴好,拍摄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拍摄时间为上午9:20,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今日与该时刻太阳高度角相同的另一时刻是( )
A. 14:00B. 14:20C. 14:40D. 15:00
4. 稍后,从图示角度观察体育器材立柱影子长短变化以及移动方向分别是( )
A. 变短、向右B. 变长、向左C. 变短、向左D. 变长、向右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照片信息可知,该日为6月23日,正值夏至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结合哈尔滨的纬度信息可知,哈尔滨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68.5°,而拍摄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可知此时的太阳高度约为45°,根据照片信息可知,此时的时间为上午9:20(北京时间),所以此时过后太阳高度继续升高,到达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最高,之后太阳高度逐渐下降。所以今日与该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另外一个时刻与9:20关于当地正午的北京时间对称,当地经度为125°E,当地正午时,当地地方时为12点,此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11:40,9:20与11:40相差2小时20分钟,所以与该时刻太阳高度角相同的另一时刻是14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根据时间和影子的方位,可知现在拍摄方向偏东,右侧为南。稍后,太阳高度角增大,影长应变短,BD错误;面向太阳,太阳的移动方向应向右(顺时针),影子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所以目视方向影子转向左(以拍摄者为参考),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面的夹角,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影长的方法间接测量太阳高度角,如果物体影长与物体的高度相等,则表明太阳高度角约为45°。
张掖市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在中生代的陆地地层——“红层”上形成的,色彩缤纷、观赏性强。下左图为张掖市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剖面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岩石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5. 张掖市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右图中的( )
A. 甲B. 乙C. 丙D. 丁
6. 关于左图所示地貌区,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 Ⅰ处岩石受挤压抗侵蚀能力强B. Ⅱ处是隧道建设的良好选址
C. 该地貌区砂岩的形成年代最晚D. Ⅲ处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沉积物可以形成沉积岩,因此,丙是沉积岩;岩浆侵入地下裂隙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甲是喷出岩,乙是侵入岩;丁是变质岩。由图可知,组成张掖丹霞陆地地层的主要岩石为泥岩、砂岩和砾岩,该岩层属于沉积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读图可知,Ⅰ处为向斜构造,岩石受挤压抗侵蚀能力强,A正确;Ⅱ处有断层,岩层易活动,不适宜隧道建设,B错误;该地貌区砾石分布在最上层,形成年代最晚,C错误;Ⅲ处位于向斜部位,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D错误。故选A。
【点睛】背斜、向斜统称为褶皱,它们都是在挤压作用下,岩层受力弯曲形成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年代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皱山脉,年代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
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该固定位置被称为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读形成于某海洋的岛链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据图可知“热点”位于图中( )
A. ①处附近B. ②处附近C. ③处附近D. ④处附近
8. 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 )
A. 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 先往东南再往正南
C. 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 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答案】7. D 8.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根据图中岛链的形成年代,距今时间最短的,应该就是“热点”,由此推测“热点”位于图中的④处附近;其他三处板块已经移动过,不是热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因“热点”在④处,最年轻的岛屿是最靠近“热点”的。因“热点”的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的,而板块是在移动的,所以最先形成的岛屿距离“热点”最远。岛屿形成后不是靠近“热点”,而是在不断远离“热点”,所以从20移动到180处就是板块的移动方向。最先形成的几个岛屿分布呈南北排列,且最早形成的那个岛屿在最南,说明板块当时的移动方向为正南。后面形成的岛屿为西北—东南走向,说明当时的板块移动方向是从西北移向东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点火山形成于板块内部,持续时间短,喷发比较温和。热点火山的岩浆有的十分稀疏,几乎能像水一样的流动,有的十分粘稠,都能形成壮观的熔岩流,喷发较为平和,典型的如夏威夷群岛的热点火山。
读世界局部季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此时,北半球被大陆切断的气压带是( )
A. 副热带高气压带B. 赤道低气压带C. 副极地低气压带D. 极地高气压带
10. 图示季节,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 自然带差异C.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 地形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分析,P为亚欧大陆的的印度低压,判断为北半球的夏季,亚欧陆地形成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高压保留在海洋上,所以北半球被大陆切断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故选A。
【10题详解】
据上题得知,该图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其形成主要原因是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
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B.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 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D. 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12. 乙地气候特点是( )
A. 四季如春,降水稀少B. 冬温夏凉,降水均匀
C. 夏热冬温,干湿分明D. 夏热冬寒,全年多雨
13. 影响甲、乙两地降水的大气环流分别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B.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D. 东南季风 极地东风
【答案】11. D 12. B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地的最低气温出现在6月份,所以是位于南半球,而且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均温>15℃),变化幅度小,是热带气候,降水是干湿分明且是夏雨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亚洲地区;由以上分析可以判断甲地的气候类型是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D对,排除ABC。故选D。
【12题详解】
从上图可以看出,乙地的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所以是位于北半球,从乙地的气温及降水来看,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冬温夏凉,而且降水均匀,可以判断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对,CD错;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一般月降水量<10mm为降水稀少,而图中乙地月降水量>10mm,A错。故选B。
【13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以上分析和已学知识可知,甲地的气候类型是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其成因为夏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为干季;乙地的气候类型是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终年温和湿润。综上所述,影响甲、乙两地降水的大气环流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盛行西风,A对,排除BCD。故选A。
【点睛】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热带气候有四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气候有五种: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在热带、温带都有存在寒带气候: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统称为寒带气候。
新疆西天山地区不同于东亚季风区,几乎没有暖云(温度高于0℃,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的云体)降水,拥有独特的气候背景。同时,在不同阶段降雪过程中,云层顶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下图示意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4. 相对于东亚季风区,西天山地区缺乏暖云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洋气流途经B. 缺乏暖湿气流C. 季风气流干扰D. 山区海拔过高
15. 阶段3时,有关西天山天气特征判断合理的是( )
A. 大风降温,降雨逐渐减少B. 温度明显升高,降雨增多
C. 暖气团被抬升,形成云层D. 暖气团被冷气团取代
16. 图示三个阶段依次代表的是( )
A. 冷锋入侵——冷锋过境——冷锋控制B. 冷锋控制——冷锋过境——冷锋入侵
C. 冷锋入侵——冷锋控制——冷锋过境D. 冷锋控制——冷锋入侵——冷锋过境
【答案】14. B 15. D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题干定义可知,暖云温度高于0°C, 且云中只有液态水滴,西天山地区,深居内陆,受夏季暖湿气流影响小,缺乏暖湿气流,B正确,AC错误;山区海拔高与受暖云降水关系不大,D错误。所以选B。
【15题详解】
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阶段3为此次降雪过程的最后,应为冷锋过境后,冷锋通过地区冷空气逐渐取代暖空气,形成更稳定的天气,以晴朗天气为主,气温略有升高,D正确;大风降温为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A错误;气温升高较少,不会出现明显升高,B错误;暖气团被迫抬升是在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现象,C错误。所以选D。
【16题详解】
受单一气团控制多晴朗天气,温度趋于平缓,水汽迅速减少,结合西天山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可知,阶段1为暖气团控制,近地面水汽含量高,为冷锋入侵;阶段3为冷锋过境;阶段2快速降温,水汽不断减少,形成降雪,此时受冷锋控制,三个阶段依次为冷锋入侵——冷锋控制——冷锋过境,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①过境前,由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天气晴朗;②过境时,冷暖气团相遇,气压变高,气温变低,阴天、大风、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③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天气晴朗。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以赤道为界,分为南印度洋和北印度洋。北印度洋因常年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其东、西部海域海水20℃等温线深浅因季节变化而产生差异。下图示意北印度洋东、西部海域20℃等温线深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 西部海域20℃等温线深度小于东部海域的主要原因是西部海域( )
①夏半年阴雨天气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②夏半年受西南季风影响,冷海水上泛
③冬半年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来自偏北海域④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南移到南半球,太阳辐射较弱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18. 东、西部海域20℃等温线深度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期是( )
A. 气温最高时期B. 气温最低时期C. 降水最多时期D. 风向转换时期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北印度洋海域海水温度及深度主要受洋流和南亚季风影响。夏半年受西南季风影响深刻,西印度洋海底冷海水上泛至海域上部,使得上层海水温度较低,冬半年受东北季风影响显著,东北风吹拂着海水自北向南流,偏冷的海水集聚西印度洋,从而导致西印度洋20℃等温线深度偏高,即深度小于东印度洋,②③正确;夏半年北印度洋东、西海域都为雨季,天气差异不明显,①错误;北印度洋东西海域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太阳辐射大致相等,不是差异的主要原因,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所示北印度洋海域东、西印度洋20℃等温线深度年内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期主要是5月和11月,这两个月正值南亚季风风向的转换季节,D正确;5月和11月不是其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候,AB错误;处于风向转换时期,降水少,C错误。故选D。
【点睛】北印度洋海区洋流为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冬季逆时针运动。
伊塞克湖是中亚天山上的高山湖泊,时常发生地震。湖面海拔约1600米,面积6200多平方千米,雪山环绕,平均水深270多米,最深处700多米,水量大,是青海湖的十多倍。因湖水常年不结冰而有“热湖”之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伊塞克湖的湖水性质及对应理由正确的是( )
A. 淡水湖高山冰雪补给B. 淡水湖降水补给
C. 咸水湖无河流流入D. 咸水湖无河流流出
20. 下列关于伊塞克湖成为“热湖”的原因,正确的有( )
①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②湖泊水位深,水量大③湖泊底部岩浆喷发增温④纬度低,冬季气温高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21.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对伊塞克湖水域面积的影响是( )
A. 持续增大B. 持续减小C. 先增后减D. 先减后增
【答案】19. D 20. A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图示区域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以内流湖为主,由材料“伊塞克湖是中亚天山上的高山湖泊,时常发生地震。湖面海拔约1600米,面积6200多平方千米,雪山环绕”可知,其为山地构造湖,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有河流流入,伊塞克湖无河流流出,为咸水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伊塞克湖成为“热湖”的原因是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①正确;湖泊水位深,水量大,冬季降温慢,②正确;目前湖泊底部无岩浆喷发,③错误;纬度为中纬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气温低,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从图中信息可以得知伊塞克湖为内流湖,主要补给水源是周边的高山冰川融水,当全球气候变暖时,初期冰川融水量增多,入湖的水量大于蒸发量,导致湖水水域面积增大;但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冰川融水导致冰川萎缩,融水量减少,当入湖的水量少于蒸发量时,湖泊水域面积将会出现减小的趋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思路(1)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由气候变干,蒸发加强引起;如果是近几十年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有关。(2)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的。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量的多少等原因。
下图为西亚和北非部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 与索马里寒流形成原因类似的是( )
A. 千岛寒流B. 南极环流C. 东格陵兰寒流D. 秘鲁寒流
23. 受索马里寒流影响,索马里半岛附近( )
A. 大气能见度高B. 渔业资源丰富C. 森林茂密D. 降水集中
24. 图示季节北印度洋( )
①盛行西南风 ②盛行东北风
③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答案】22. D 23. B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索马里寒流与秘鲁寒流都属于离岸风吹走后,冷海水上泛形成,D正确;南极环流、东格陵兰寒流、千岛寒流都是在极地东风作用下形成的,属于风海流,ABC错误。故选D。
【23题详解】
索马里寒流易形成海雾,大气能见度低,A错误;索马里寒流是冷海水上泛形成,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丰富,B正确;寒流降温,不利于森林生长,C错误;寒流减湿,降水少,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索马里寒流形成在夏季,盛行西南风,西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属于离岸风,导致冷海水上泛,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①④正确,②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②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附近,底层营养物质上涌,藻类以及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③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且节省燃料;寒暖流相遇附近海雾较多,北极地区的冰山随洋流南下,都会影响海洋航行安全。④对污染物的影响:一方面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污染物的影响范围。
台风经过的海域伴随着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在开阔海域,台风过境时通常会使得海表温度降低。在近海或沿岸区域,台风过境对海表温度的影响较为复杂。木浦海域位于朝鲜半岛西侧,表层海水常年较周围海域偏低,上升流是导致水温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8月27一28日、台风“布拉万”在经过该海域时,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升高。下图示意8月28日18时台风“布拉万”经过木浦海域时的风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台风经过洋面时,海——气相互作用表现为( )
A. 海水运动,加快台风移动和旋转B. 海水蒸发,补充台风热量和水汽
C. 台风劲吹,降低海面盐度和温度D. 台风降雨,增加海面高度和密度
26. “布拉万”导致木浦沿岸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的原因是( )
①向岸风将暖海水带至沿岸
②日本暖流加快流入该海域
③沿岸上升流减弱甚至下沉
④陆地阻挡使得暖海水堆积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25. B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台风经过的海域伴随着强烈的海一气相互作用。在开阔海域,台风过境时通常会使得海表温度降低。在近海或沿岸区域,台风过境对海表温度的影响较为复杂”可知,台风经过洋面时,强风引起剧烈的海水运动,如风暴潮,下垫面摩擦力变大,会削减风力,使台风移动速度变慢, A错误;海水蒸发,大气中水汽增加、蓄热增加,可以补充台风热量和水汽,B正确;台风劲吹,海水蒸发,底部海水上泛,海面盐度升高,温度降低,C错误;台风降雨,海水被稀释,密度降低,D错误。故选B。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木浦海域位于朝鲜半岛西侧,表层海水常年较周围海域偏低,上升流是导致水温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8月27一28日、台风“布拉万”在经过该海域时,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升高”,读“8月28日18时台风“布拉万”经过木浦海域时的风场分布示意图”可知,木浦海域周围较木浦海域温度高,在向岸风作用下,暖海水被带至木浦沿岸海域,朝鲜半岛陆地阻挡使得暖海水堆积,由于该海域的海水在风力作用下水平运动,沿岸上升流减弱,导致木浦沿岸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升高,①③④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暖流对该海域影响小,在风力影响下,日本暖流远离该海区,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海一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间各种物理量的交换、各种尺度运动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的过程。海一气之间的热量水分交换过程,主要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和水分的过程。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海洋吸收太阳辐射能,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给者。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 )
A. 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B.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8. 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 垂直分异规律C.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 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27. B 28. A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位于美国西部内陆高原山地地区,受西部高大山地阻挡降水,距离东部地区较远,东部大西洋的水汽到达也少,降水少,自然带以温带草原带为主;②地区位于美国东部五大湖附近,受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大,降水较丰富,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题详解】
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而引起的热量差异导致的分异。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干湿度地带分异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分异,主要体现在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受的是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水源、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地带性自然带的改变、缺失、或分布受限等。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域分异的判断方法:地域分异的判断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是垂直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度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垂直分异。
下表为“我国甲、乙两山基带的气象要素及雪线高度资料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29. 据表中甲、乙山脉的相关资料,下列的推断最可信的是( )
A. 甲山南坡的河流补给以雨水为主B. 甲山南坡山腰分布针叶林
C. 乙山南坡的垂直带谱数量最丰富D. 乙山冰雪蓄积量大于甲山
30. 与甲山相比,影响乙山雪线分布特点主要原因是乙山( )
①山体海拔较高②南坡为阳坡③纬度位置低④南坡为迎风坡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29. C 30. D
【解析】
【分析】
【29题详解】
据表中信息可知,甲山北坡相对高度=7435-1848=5587m,南坡相对高度为7435-1229=6206m,乙山北坡相对高度=7782-2920=4862m,南坡相对高度为7782-1100=6682m,两山四坡比较,乙山南坡相对高度最大,基带温度最高,垂直方向水热差异最大,垂直带谱最丰富,C正确。甲山南坡的降水少,河流的雨水补给少,海拔高,山顶有冰川分布,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A错误。乙山的水热条件比甲山好,雪线高度大于甲,乙山冰雪蓄积量小于甲山,D错误。甲山南坡山腰处的大致海拔高度=6206÷2+1229=4332m,主要以高原草甸为主,B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知,乙山的南北坡雪线的高度都要高于甲山南北坡的雪线的高度,由甲乙两山的南北坡的年均温可知,乙山的纬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低的区域其山体的雪线的高度就越高,因此可知与甲山相比,乙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就是纬度位置,③正确;由表格中的甲乙两山的海拔信息可知,甲乙两山的海拔相差不大,因此可知与甲山相比,山体海拔的差异对乙山的雪线的分布的影响不大,①错误;读表格内容可知,乙山南坡的降水量是比较丰富的,且乙山北坡的降水量几乎与甲山北坡的降水量相当,且乙山的海拔是7782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山极有可能是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区域的山,可知其南坡是位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南季风的水汽携带量比较大且其气流暖湿,这也是南坡年均气温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知与甲山相比,乙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就是南坡为迎风坡,④正确;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阳坡雪线海拔应该高,但乙山南坡的雪线高度比阴坡还要低,说明与甲山相比,乙山南坡为阳坡不是影响乙山雪线分布特点主要原因,②错误。③④正确,①②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雪线高低规律总结:(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2)气温:低纬度,气温高,雪线高;高纬度,气温低,雪线低。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升高。(3)坡度: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雅鲁藏布江是一条神奇的大江:雅鲁藏布江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南至墨脱县,全长504.6千米,深6009米。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米林卧龙爬升沙丘地处西藏高原东南部,受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影响,该地区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少,冬季风强劲,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下图分别为雅鲁藏布江区域示意图,米林卧龙爬升沙丘景观图和形成示意图。
(1)雅鲁藏布江河谷走向大致与断裂带走向一致。说明断裂面上河谷发育的原因。
(2)从板块构造学说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3)分析米林卧龙沙丘的形成过程。
【答案】(1)断裂面上岩石破碎,容易遭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河谷
(2)板块构造学说: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碰撞地带)受碰撞作用,山地隆起抬升/地壳抬升。
外力作用:河流径流量大、地形复杂,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
(3)周边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形成河漫滩和沙洲,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稀少,强劲的冬季风经过江面受阻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河漫滩和沙洲上的沙粒,受到地形与植被阻挡,在山前堆积形成沙丘。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峡谷为材料,涉及雅鲁藏布江河谷以及卧龙沙丘成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断裂带上断裂和裂隙发育,岩层变得破碎,容易被侵蚀,雅鲁藏布江径流量较大,落差较大,河流侵蚀能力较强,破碎的岩层被侵蚀掉,形成雅鲁藏布江河谷。
【小问2详解】
板块构造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形成高大山系和高原;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外力作用:雅鲁藏布江河流径流量较大,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较强,以河流下蚀作用为主,侵蚀破碎的岩层,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小问3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雅鲁藏布江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弯曲河道,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和水下沙洲,冬春季河流径流量较小,河漫滩和沙洲出露水面;该地冬春季降水较少,植被稀少,水面广阔,摩擦力较小,冬季风风力较大,气流吹蚀河漫滩和沙洲的沙粒向山体方向移动;受到地形和植被的阻碍,风速降低,携带的沙粒沉积下来,在山坡上不断堆积,形成卧龙沙丘。
32. 图为“甲、乙两国部分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解释其成因。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
【答案】(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3)风向:西北风。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局部地区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候类型,降水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国为澳大利亚,图中为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由于位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同时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国为日本,为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地区降水多;夏季盛行东南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较多。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整体南移,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为西北风,因此甲国此时吹西北风。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泰加林中可见大量倒木,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下图为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示意图(图1)和泰加林根系发育示意图(图2)。
(1)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树木显著形态特征的成因。
(2)说明在大兴安岭西坡,泰加林分布南界明显偏南的自然原因。
(3)指出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高于南坡的原因。
【答案】(1)针叶:为了适应低温,保持水分;塔形树冠:降雪多,有利于积雪下滑,避免被压断;直根浅侧根发达:有永久冻土,根系多横向生长。
(2)西侧(为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东侧东北平原)低;西坡是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聚,降温幅度大。
(3)主脉西坡为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总体缺水;山脊北坡为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少,水分条件比南坡好。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差异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材料“泰加林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上”可知,由于泰加林生长地带气候寒冷,其分布在冻土层上,泰加林的直根很难向下伸展,且林中的表层土壤养分和水分比深层处更丰富,有利于侧根的生长;而泰加林树木高大,需要发达的侧根支撑整棵树木,因此泰加林多横向生长,侧根发达;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叶片缩小成针状,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冬季降雪多,为了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过多,压断树木,树冠呈塔状。
【小问2详解】
读图1可见,大兴安岭西侧为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东侧东北平原低;结合所学知识,大兴安岭西坡是冬季风即西北风的迎风坡,冷空气集聚,降温幅度大,其自然环境适合泰加林的生长;因此泰加林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界明显偏南(材料信息“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
【小问3详解】
首先应该明确,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大兴安岭的西坡为夏季风即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因此背风坡降水少,总体缺水;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为阴坡,光照不足,气温较低,因此蒸发量小,山脊北侧的土壤水分比南侧好,因此泰加林的覆盖率在山脊北侧较高。
基带气象要素
雪线高度/m
海拔/m
年均温/℃
年降水量/mm
甲山(海拔7435m)
南坡
1229
7.4
96.1
4350
北坡
1848
2.8
519.2
3980
乙山(海拔7782m)
南坡
1100
16.1
2276.6
4750
北坡
2920
7.9
512.1
5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