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培优主题课1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的转型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培优主题课2民族交融与隋唐的辉煌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展开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从列国纷争到变法运动1.列国纷争 根源于列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概况:“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2)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①。(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2.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2)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推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
①链高考——周代政治秩序的崩溃(2022河北卷,1)涉考“太子(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一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遭到破坏。 ②补教材——华夏认同观念华夏认同是指对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它体现了个体或群体对自己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落,周王的实际控制能力减弱,华夏认同观念就产生了。
二、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1.孔子(1)主要思想 “仁”是良好道德,是内在自觉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 ”。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①。③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2)教育成就 把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体现了教育公平理念①“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整理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2.老子(1)思想①唯物论:“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②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②。(无为即不妄为,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2)著作:《 》。
①链高考——孔子克己复礼思想(2023全国甲卷,24)涉考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 。 ②链高考——老子的政治理念(2022全国甲卷,24)涉考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③链高考——法家思想的特点(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④链高考——百家争鸣的影响(2022湖南卷,1)涉考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一现象冲击了 政治。
⑤补教材——士阶层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随着周朝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⑥探本质——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1)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2)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三种主要治国思想:一是人治,即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二是法治,即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三是无为而治,即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2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
主题一 大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主旨精要:春 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确立了下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视角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①。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②;在此之前是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异同点,并指出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
答案 相同点: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主要原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
视角2 商鞅变法的意义材料 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从大家庭内挖出许多闲散劳动力①。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②,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而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读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颁布《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答案 重大意义:形成数量众多的个体小农;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政府赋税收入;为实行什伍连坐制创造条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
1.历史价值观——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大一统”国家理念(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2)“戎狄蛮夷”不断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3)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5)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主旨精要: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大变革中,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壮大,这就是士阶层。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视角1 百家争鸣材料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①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②。……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③。——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读史
【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答案 特征: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意义: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视角2 孔子的体育思想材料 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的界限和行为标准,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礼射”作为一种实践“礼”与“仁”的手段和途径,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摘编自张龙栓、于修涛《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孔子的体育思想”,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
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
目的是培养道德高尚、遵守社会秩序的人
1.历史解释——先秦时期民本思潮的兴起
2.历史价值观——百家争鸣中的“共鸣”(1)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2)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3)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
3.历史价值观——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3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命题点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战国时期各国兵力的变化1.(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一语点拨:在中国古代,一般把人口的增长当做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
命题点2 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秦国变法2.(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一语点拨:秦国选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吸引出身相对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为秦国所用。
解析 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不同,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大多为关东六国人,而非宗族、秦人,这与秦国变法较六国彻底相关,可知秦国君主权力加强,官僚制度相对完善,故选A项;数代秦王所用秦相来自不同国家,正是秦王励精图治,坚定执行广纳贤才这一用人政策的表现,排除B项;关东六国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也对各国的宗法制造成冲击,排除C项;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法家在各国都较受欢迎,排除D项。
命题点3 从天人关系角度考查“德”的观念变迁3.(2022重庆卷,1)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一语点拨:孔子在全面继承前代德政理念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德治思想,认为“为政以德”是为政之基,是政令通达和风气教化的客观要求。
解析 春秋时期的“德”强调品德、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中强调“德”,故选C项。墨家推崇“兼爱”“非攻”等,排除A项;兵家主要涉及军事思想,排除B项;法家崇尚法治,排除D项。
预测点1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时期社会秩序的冲击1.(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确立霸主地位B.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C.传统礼制影响犹存D.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解析 齐桓公被鲁国曹沫劫持后仍旧兑现被劫持时的诺言,于是受到了诸侯的信服,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故选C项;确立霸主的说法和材料强调的重点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成为社会主流的说法夸大了重诺守信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排除B项;会盟是解决争端的方式之一,但不能说是主要手段,排除D项。
预测点2 从华夏认同角度考查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2.(2023江苏南通一模)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发掘出七座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出土了青瓷礼器、玉器等2 000余件随葬器物。其中出土成组成套的越国青瓷乐器,既有越式的缶、鼓座等,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这说明( )A.诸侯权威遭到贵族严重挑战B.越国未能掌握青铜铸造技术C.青瓷礼器成为越国墓葬的必备品D.华夏文化对越国的影响较为明显
解析 根据材料“出土了青瓷礼器、玉器等2 000余件随葬器物”“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和编磬”可知越国当时积极借鉴了中原地区的礼乐制度和青铜铸造工艺,说明华夏文化对越国的影响较为明显,故选D项。
预测点3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商鞅变法3.(2023山东济南二模)下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解析 《商君书》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著作的汇编,商鞅变法主张奖励耕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不打胜仗不能够回来,当人们听说战争的时候都相互庆贺,甚至连起居、饮食的歌谣都与战争有关,反映了国家政策(商鞅变法主张奖励耕战)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故选D项。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培优主题课1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的转型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培优主题课1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的转型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社会转型的背景,社会转型的表现,转型后的调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 这是一份202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华夏认同,孔子和老子,秦的统一,汉初王国问题,两汉的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学考复习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学考复习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华夏认同,孔子和老子,秦的统一,汉初王国问题,两汉的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