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课堂观测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展开一、选择题。(只选正确答案的序号)(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 )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A.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B.渔民在叉鱼时,要把叉子对着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下去,才能叉到鱼
C.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
2.用水雾制造彩虹时,应该在( )的天气里。
A.晴朗无风B.阴雨连绵C.电闪雷鸣
3.下列热传递的方式中,属于热辐射的是( )
A.用热水泡脚
B.用热水袋取暖
C.晒太阳
4.下列物体中,( )是热的良导体。
A.空气B.木头C.铜
5.下列地形示意图中,( )可以用来表示盆地。
A.B.C.
6.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地球中心部分的( )温度和压力极高。
A.地核B.地幔C.地壳
7.在“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的实验中,泡沫块模拟的是( )。
A.岩浆B.地球板块C.地球内部力量
8.下列岩石中,( )属于岩浆岩。
A.玄武岩B.石灰岩C.大理岩
9.云和雾的区别是( )。
A.成因不同B.位置不同C.颜色不同
10.关于雪和雨的相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水的固体状态
B.都是温度低于0℃时形成的
C.都是小水滴和小冰晶变大时,空气托不住了降落下来的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V”错“x”)(每小题2分,共30分)
11.烟花是自然光源,萤火虫是人造光源。( )
12.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都比较光滑。( )
1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
14.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低处传到温度较高处。( )
15.热传递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往往都是独立存在的。( )
16.冬季,我们用塑料薄膜和草绳把新栽树的树干包起来仅仅是为了使树干变得更直。( )
17.海底的地形和陆地地形有相同之处,都是起伏不平的。( )
18.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 )
19.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 )
20.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根据发现的化石,我们可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可能是一片汪洋。( )
21.只有地球外部的力量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
22.白露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是秋季的后一个节气。( )
23.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
24.冻雨、雨夹雪和冰都属于降水的形式。( )
25.每朵雪花都只有三个尖角。( )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8分)
26.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 。
27. 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
28.在天气朗的夜晓,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 。
四、连线题。(下面地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请连线)(每线2分,共8分)
29.连线
五、看图判断。(地震发生时,判断下列做法是“√”否“x”合适)(每小题2分,共8分)
30.乘坐电梯逃生( )
31.跑到户外空旷的地方( )
32.护住头部( )
33.从高楼跳窗逃生( )
六、实验探究题。(16分)
34.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实验材料:水、烧杯、木屑、酒精灯等。
实验设计:①把木屑放入水中。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③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1)实验时,烧杯中放入木屑的主要目的是( )
A.美观
B.增加实验趣味性
C.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
(2)在实验中,把装有木屑的烧杯加热后,会观察到( )
A.木屑会上升或下沉,不停地循环移动
B木屑会在杯底静止不动
C.木屑会悬浮在水中,一段时间后沉入水底
(3)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
35.某科学小组做了“人造雾”的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实验材料:温水、线香、冰袋、量筒等。
实验步骤: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①、②,再观察筒内的现象。
(1)往量筒里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B.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C.空气的温度
(2)过一段时间,观察量筒内发生的现象(步骤②),会发现( )。
A.量筒内产生了白气
B.量筒外产生了白气
C.量筒内外都产生了白气
(3)在该实验中,用冰袋的目的是 。
(4)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①、②,观察筒内发生的现象,会发现什么?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 A: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正确;
B:渔民在叉鱼时,要把叉子对着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下去,才能叉到鱼,错误;这是运用光的折射原理;
C: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正确。
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彩虹形成的条件,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3.【答案】C
【解析】【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用热水泡脚、用热水袋取暖都属于热传导;晒太阳是太阳通过热辐射传递热量。
4.【答案】C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铜属于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能好;空气、木头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
5.【答案】A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一般在200米以下;山地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一般在500米以上;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A是盆地,B是丘陵,C是山地。
6.【答案】A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厚度达3500千米,由液态的外核和固态的内核组成。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这一层密度很大,温度约为4700摄氏度。
7.【答案】B
【解析】【分析】在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的实验中,泡沫块最适合用来充当地球板块。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会产生交错现象。
8.【答案】A
【解析】【分析】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成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9.【答案】B
【解析】【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雾和云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雾是在低空形成的,接触地面,而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
10.【答案】C
【解析】【分析】A:都是水的固体状态,错误;雪是水的固体状态,雨是水的液体状态;
B:都是温度低于0℃时形成的,错误;雨是温度高于0℃时形成的;
C:都是小水滴和小冰晶变大时,空气托不住了降落下来的,正确。
11.【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其中又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萤火虫属于自然光源,烟花属于人造光源。
12.【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表面越粗糙,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弱。所以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都比较光滑。
13.【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 白光通过棱镜后,能够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14.【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持续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所以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5.【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
16.【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保温可以减少温度在相同时间内的大量散失,起到减缓物体温度变化的作用,冬天要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来可减少水分蒸发,帮助树木保温,以抵御严寒。
17.【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陆地地形是复杂多样的,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海底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与陆地上的地形状态相似,也有高山、峡谷,也有盆地、海沟,地势起伏很大,地形复杂多样。
18.【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火山现象会在陆地上发生,海底也会有火山现象。
19.【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20.【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由此可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21.【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造成的。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包括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包括流水、风、冰川、海浪、植物等,人类活动也会造成局部地区地表变化。
22.【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霜降是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23.【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并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形成云层的小水滴越来越多,超过上升的气流能承托的重量时,才会产生降水,因此这句话错误。
24.【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降水是大气中落到地面的固体或液体形式的水。降水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降水有许多种形式,除雨和雪外,还有冰雹、冻雨、雨夹雪等。
25.【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雪花是由空气中的尘埃引起水分子层层凝结而成的。每一朵雪花都呈六角形,所以每朵雪花都有六个尖角。
26.【答案】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7.【答案】火山喷发
【解析】【分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从地壳薄弱地带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
28.【答案】露;霜
【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0℃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
29.【答案】
【解析】【分析】温度、风和水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当岩石受热不均时,有的地方膨胀,有的地方收缩,反复如此,岩石就会破碎。风能卷起大量尘土和沙粒,磨蚀岩石的表面,也能将尘土和沙粒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起来。流水会冲刷土地,搬运沙石、土壤,磨蚀地表,改变河道,也会将携带的物质堆积到其他地方。岩石女王头像是由风的作用形成;海边沙丘、海蚀拱桥和亚马孙河都是水的作用造成的。
30.【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如果在楼上有时间逃生,那么需要走楼梯,不可以乘坐电梯。
31.【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如果在楼上有时间逃生,那么需要走楼梯,不可以乘坐电梯;如果来不及逃生,应迅速就近躲到室内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到户外空旷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
32.【答案】正确
【解析】【分析】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如果来不及逃生,应迅速就近躲到室内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护住头部。
33.【答案】错误
【解析】【分析】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如果在楼上有时间逃生,那么需要走楼梯,不能从高楼跳窗逃生,这样容易丧命。
34.【答案】(1)C
(2)A
(3)热对流
【解析】【分析】(1)由于水的对流现象不明显,所以我们烧杯中放入木屑,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
(2)在实验中,木屑倒入水中后,先浮在水面再慢慢地 下沉到水底。在加热的过程中,先有少量的木屑向上运动向下运动。在烧杯底部中间加热时,可观察到木属从中间升起,然后又从边缘落下。在烧杯边缘位置加热时,可观察到木屑从烧杯边缘升起,从中间或另一边落下。由于水的流动,带动木屑的运动。也就是说水受热后会向上流动,上部的冷水会向下流动,上部和下部的水会相互流动。再上升,然后随着水温的升高,有大量的木屑不停地下降,当水烧开沸腾时,木屑也一同上下翻腾着。
(3)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
35.【答案】(1)B
(2)A
(3)量筒内成为一个低温环境
(4)没有产生水雾,因为冷水的蒸发量不够,没有足够的水蒸气,所以没有产生水雾。
【解析】【分析】(1)自然界中的雾在形成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所以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微粒。
(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是产生水雾。
(3)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的目的是量筒内成为一个低温环境,用冰袋降温使水蒸气液化形成水雾。
(4)实验中在量筒内倒温水的目的是产生更多的水蒸气,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为没有产生水雾,因为冷水的蒸发量不够,没有足够的水蒸气,所以没有产生水雾。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课堂观测三(第二次月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课堂观测三(第二次月考)科学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归类题,看图判断,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课堂观测三(第二次月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课堂观测三(第二次月考)科学试卷,共2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课堂观测三(第二次月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课堂观测三(第二次月考)科学试卷,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