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3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这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官司”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这场争论在AI和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而我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
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看似简单的笔墨纸砚的组合,却贯通天地世界,构成了其具备民族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呼吁对中国画的改造,其初衷是善意的,是充满期待的。但是中国画本身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式的笔墨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性,是不可改变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在当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影响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无意以中国画改造别国的画种,其他的画种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画的特质和本性,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不应改变对方最根本的特质。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画代替不了西画,西画也代替不了中国画。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及语言形式,已经融入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在创作观念上我们是开放包容的,但在核心的理念中,我们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自信,这种传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现代精神。
(摘编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材料二:
比起过去,如今的中国画创作更加自由,艺术家更关注艺术本体,甚至笔墨都可以不再是中国画唯一的载体。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也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新方法与新目标。我们需要以包容的姿态,来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我们相信,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可以怀抱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更加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对于中国画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生存问题,还要认真对待数字化或者虚拟世界中的生存问题。5G时代,中国画如何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5G时代把许多毫无关系的事情建立起联系,从而创造新的可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我们有可能面对的是一个从接受倒推创作进而改变创作的方式,这就是5G时代带给我们的一个机遇。包括目前争议较大的人工智能,也不是对过往中国画一些原有价值的否定,而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新的机会。这些超出了我们习惯、逻辑的新技术,甚至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于美或意义的认识。
中国画在传播角度也有着特别的生命力。比如笔墨问题,笔墨被描述得越玄妙,那些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就越发不可与外人道,甚至成为小圈子中的“暗号”。几十年来,艺术家与学者讨论甚至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它是不是中国画的价值核心,以及如何才能证明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不想陷入固有的思考窠臼。我们常说一幅中国画画得好,叫“笔精墨妙”,但是在展览中,这样的感受常常被忽视,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画尤其是手卷、册页、扇面等,没有油画、雕塑、影像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在博物馆、美术馆等空间中容易被忽略。而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大家可以方便地放大作品,以细读画作中的微妙之处,此时的感受是直接而简单的。观者只需经稍稍点拨,便可能得到恍然大悟的惊喜,进而破除对笔墨的认知恐惧。这或许就是时代给中国画带来的理解上的小小福利。
(摘编自吴洪亮《中国画不能单纯延续传统笔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的“笔墨官司”语带双关,既指用文字进行的争论,也指关于笔墨的争论。
B.材料一中的“江潮汹涌”“百舸争流”,前者侧重于势头强劲,后者侧重于流派众多。
C.材料二中的“虚拟世界中的生存问题”,指当下中国画创作与新技术使用的关系问题。
D.材料二中的“福利”指有利条件或者促进作用,“小小”二字带有欣喜和珍惜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画能够用国别称呼,与其具备民族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特点密切相关。
B.两则材料的作者都主张艺术上要有包容心态,但前者更强调对传统的尊重。
C.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是文化自信,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亦然。
D.智能手机为中国画的理解带来福利,使其在传播上较其他画种更具生命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
B.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说:“用墨无他,惟在洁净,洁净自能活泼。涉笔高妙,存乎其人。……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
C.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写到:“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国人岂无英绝之士应运而兴,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
D.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中指出:“东方艺术……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达情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
4.在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上,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4分)
5.材料一中作者是如何反驳对中国画进行改造的呼吁的?请简要疏理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 木 深
晓 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多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去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缓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我竟然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 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做草鞋,半天的工夫做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斜,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自己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暗淡和荒芜。
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获得心灵的皈依。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写草木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村庄的秘密,表现了草木对村庄的庇护和忠诚,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
B.童年关于草木的记忆永远藏在了作者心房深处,本文通过追忆几个生活场景流露出作者的乡愁之情,由此可见草木对于生活的意义。
C.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还要的存在。进入城市后,“我”发觉“我”始终忘不掉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
D.第⑩段说“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进行呼应的同时,又揭示了传统乡土文化发展演进的规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运用比拟修辞手法描写村庄里草木遵从秩序、不知偷懒、不偏倚等特点,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
B.第⑦段划线的句子化虚为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祖父织补蓑衣的温馨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以及对草木的赞美。
C.文章以“我”对草木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欲扬先抑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不但落实“草木深”的题意内涵,而且使文章脉络清晰。
D.文章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草木与村庄,草木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质朴而真挚。
8.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本文第④段。(4分)
9.文章的标题叫作“草木深”,请探究其中“深”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瞍①,其容造②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③’,戒之以‘六邪④’,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瞽瞍:人名,古帝虞舜之父。②造:局促不安的样子。③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本来。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词义不相同。
B.“富”,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中的“斗”,两者用法相同。
C.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D.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吕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C.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这会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产生非常危险的事情。
D.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4分)
(2)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4分)
14.请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元翁从王夔玉借书
黄庭坚
为吏三年弄文墨,草莱心径失耕锄。
常思天下无双祖①,得读人间未见书。
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
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②。
【注】 ①无双祖:禅师名,诗人曾随其学佛。②蠹鱼:又称书虫或衣虫,指蛀蚀书籍衣服等物的小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随好友元翁拜访高士王夔玉,并依元翁所作之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下了此诗。
B.在第一句中,诗人自言为官多年,忙于处理公务,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C.诗人说自己无暇读书,心径长满荒草,为写羡慕王家藏书丰富、渴望借书做铺垫。
D.诗人用“常思”“得读”二词,表达了自己对无双祖和曾经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
16.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读书、借书的渴望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 ① 。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偾,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字里行间,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 ② 。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字。(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龘”字结构,从字形上看, A ,形容龙腾飞的样子,而“龘龘”就形似六条巨龙一起凌空,昂扬而热烈。
①春晚主标识“龘”整体设计中正匀称,②是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的九叠篆为灵感来源,③由设计者在传统书法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④散发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⑤这是央视首次春晚使用汉字作为Lg,⑥体现的是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⑦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
“龘”字成为春晚主标识, B 。有人表示认可,认为这次标识的设计有了质的提升,且寓意不错,还认识了一个生僻字;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标识不接地气,春晚既然是给老百姓看的,标识为什么不能设计得简单易懂呢?而笔者认为,“龘”这一生僻字能作为春晚的标识,既有其艺术特色,同时也寓意深远。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序号: 改为:
序号: 改为:
序号: 改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NPC文学”在网络上引发热议。NPC是游戏中的一种角色类型,指的是电子游戏中不受真人玩家操纵的游戏角色。很多年轻人称自己就是现实世界的NPC,过着普通平凡的生活,具体表现为:日复一日,按既定程序走;自己是配角,没有专属情节等。“NPC文学”的火爆,不仅是新时代青年对自身现状的调侃,也促使我们反思当代青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安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安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诗歌鉴赏,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