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单元 巩固基础练习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一单元 巩固基础练习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01
    第一单元 巩固基础练习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02
    第一单元 巩固基础练习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 巩固基础练习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巩固基础练习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共18页。

    第一单元 练习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岁晏行①(节选)杜甫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②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③茅茨空。[注]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柚:织布机的部件。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上“罗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7.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杜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当时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三、选择题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C.沛公起如厕        如厕:上厕所D.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两次9.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先进篇》。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10.下列选项中,对课内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怒不可遏。但是第二天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还将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恃勇骄横、胸无城府、拙于应变的性格。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之时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辨士。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好胜自诩的性格特征。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处)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侯相见)同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则废衅钟与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盖亦反其本矣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6.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喜爱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莅临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陷害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疾:疾病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贪婪(Ián)    湮没(yīn)    遐想(xiá)    撒手人寰(huán)B.惊诧(chà)    杜撰(zhuàn)    踪迹(jī)    刨根究底(páo)C.鄙视(bǐ)    威吓(hè)    栅栏(zhà)    冷嘲热讽(fěng)D.浩瀚(hàn)    怪诞(dàn)    漆黑(qī)    争妍斗奇(yàn)1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 饥馑(jǐn)      哂之(shěn)D.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      舍瑟而作(sè)1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张良出,要项伯。 B.秦王还柱而走。C.范增数目项王。 D.秦伯说,与郑人盟。四、选择类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相同一项是(   )A.①非曰能之,愿学焉        ②焉有仁人在位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B.①不识有诸?                ②言举私心加诸彼而已    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C.①而况大軱乎?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③提刀而立D.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②则盍反其本矣            ③吾其还也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 B.不推恩无以保妻子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22.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若是其甚与?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约为婚姻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何必劳神苦思D.必固其根本                  沛公居山东时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 D.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五、混合默写25.按要求填空。(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子路自信地认为,国家即便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只用三年的时间,就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红楼梦》第五回)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吹风、一路欢歌回家的美丽动人景象“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3)《齐桓晋文之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可以达到使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不用扛着或顶着东西走在路上的和谐社会的句子。六、微写作27.《论语》中曾多次论及君子的修养,如: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其中,你最看重哪一种品质?请结合《论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案及解析:1.B    2.D    3.B    4.(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5.①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②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6.C    7.诗句都写统治者的骄奢浮逸和劳动者的悲凉处境,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基本情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回答忧国忧民的思想亦可)。【解析】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虚写”错,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故选C。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与对情感主旨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诗歌内容,结合注释、背景等理解作者的情感。“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二者都写到了统治者与劳动者生活处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阶级对立的思考,对统治者的愤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 君安与项伯有故,意思是“您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故:老交情。故选B。9.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说法错误。《左传》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史记》叙事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从大处落笔,善于以小见大,叙述手法多样化,写人善用“互见法”,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因此,应是“《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故选D。10.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A.“拙于应变”理解有误。文中刻画项羽的情节有: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没有选项中说的“拙于应变”。故选A。1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古今都是对人的尊称;D.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故选C。12.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A项,“比及三年”中的“比”应该解释成等到;句意:到了三年以后。故选A。【注意】复习文言实词应注意: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理解语法知识。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13.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A项,“若”,动词,可译为“像”。故选A。14.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A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B项,“说”通“悦”,可译作“高兴,喜悦”。C项,“彼”,人称代词,可译作“对方;他”。D项,“盖”通“盍”,可译作“何不”;“反”通“返”,可译作“回到”。故选C。1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B。16.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爱:吝惜,舍不得。句子翻译为: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B.莅:统治。句意翻译为: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D.疾:憎恨。句子翻译为: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故选C。17.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字音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方言字。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A项,“湮没”的“湮”应读yān,意思是埋没;B项,“踪迹”的“迹”应读jì,意思是指行动所留的痕迹;D项,“争妍斗奇”的“妍”应读yán,意思是形容百花竞放,十分艳丽。故选C。18.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浴乎沂”的“沂”应读作“yí”。故选A。19.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通假字的把握能力。A项,“要”通“邀”,邀请。B项,“还”通“环”,环绕。C项,无通假字。D项,“说”通“悦”,喜悦,高兴。故选C。20.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这件事/哪里/哪里。句意:不敢说能做,愿意学这件事/哪里有仁德之人在君位/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B.之乎/之于/各、众。句意:不知道有这件事吗/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C.递进/转折/修饰。句意:何况是大的骨头呢/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常有善心/我提着刀站立起来。D.如果/它的/还是。句意: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为什么不回到它的根本上来呢/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A。2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B.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C.饥馑,即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古今义相同。D.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故选C。22.B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句意:你太不聪明了。A.宾语前置句,应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句意: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B.主谓倒装,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C.状语后置句,“于百姓之以王为爱”是后置状语,“于”是标志。句意: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D.主谓倒装,应为“其甚若是与”。句意:像这么严重吗?故选BD。2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纵情”,古义,任凭自己的感情;今义,尽情。“行路”,古义,路人,陌生人;今义,走路。B. “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懈怠”,松懈懒惰;“劳神苦思”,劳神费思。二词古今意义相同。D.“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故选C。2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济:渡河。句意:早上渡过黄河,傍晚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故选B。25.     风乎舞雩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人情练达即文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雩”“摄”“馑”“练”。26.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舞雩”“咏”“谨”“庠序”“孝悌”。27.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有自己人生之准则与底线标准的,是可以独处一地而又能自得其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这不是君子吗?在《论语》开篇,孔子就说到了这一点。别人不了解我可以,我还是应当了解别人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可以自得其乐,可以享受孤独,但我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了解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也是君子修为的一个途径。【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微写作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熟知《论语》论及君子的修养的相关语句,然后选择最看重的一种,先亮明观点,而后围绕观点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具体阐释,注意字数限制。文段可采用总分式写作结构,开头用一句话引出话题,提出观点,“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有自己人生之准则与底线标准的,是可以独处一地而又能自得其乐的”,围绕观点选择相关语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紧扣观点对这两句具体阐释自己的理解,“我可以自得其乐,可以享受孤独,但我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了解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也是君子修为的一个途径”。【注意】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1)全面审清题意。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2)把握材料。微写作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个场景,让考生进行描述,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一幅或多幅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写评论,谈看法,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悍。微作文重在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项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就要求内容要精悍。(4)注意体裁特点。描写性的微作文往往是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某方面的片断等,写好这类文段,就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片断,达到“特写镜头”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说明性的微作文,或要求介绍画面,或说明某种事物,或介绍某种方法,或简述某个过程等,写好它关键在于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再围绕这个特征,适当地动用几种说明方法,处理好说明顺序,做到条理清晰。议论性的微作文常常是结合材料,谈看法、谈感想、谈体会,不外乎从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锤炼出观点,在文中这个观点必须鲜明,不宜大而杂,然后联系实际析理,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