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考点一遍过(全国通用)
最新中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27 溶解度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27 溶解度,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策略1:明确目标,强化基础。第一轮的复习一定要做到: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
策略2:构建体系,突破难点。通过第1阶段的复习,考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可以进行专题复习。
策略3:联系实际,关注热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问题,包括大污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问题等。
策略4:关注实验,总结规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实验已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除实验基本技能如仪器辨别、基本操作、气体的发生与收集、混合物分离、常见物质的检验等仍为必考的内容外,探究型实验题已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
考点27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其次,要明确“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NaCl的溶液,可能还能溶解KNO3,此时的溶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对KNO3来说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了。因此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有些物质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如酒精没有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1)一般规律:
此转化条件适合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液,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
极少数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此类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要升高温度;若把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要降低温度。
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地,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如果还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或者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未溶解的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固态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的四个要点
(1)条件:一定温度。因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100 g溶剂。物质的溶解量与溶剂量成正比,为了便于比较,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 g,非溶液的质量。
(3)状态:饱和状态。只有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才是一个定值,且是最多溶解的质量。
(4)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因此溶解度的单位为克。
3.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
(1)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溶解度∶100 g∶(100 g +溶解度)。
(2)。
(3)。
三、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叫这种气体的溶解度。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1)内因:气体本身的性质。
(2)外因:温度和压强。
①温度:气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压强:气体物质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四、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定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通过实验测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坐标点来表示,并将这些坐标点连接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这条曲线就称为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如图中物质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如A、C两点表示物质N在相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如C点表示T2 ℃时,M、N的溶解度相同。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D表示物质N的不饱和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这时该溶液叫做过饱和溶液)。如D表示物质M的过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3)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4)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5)确定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
①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考向一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典例1 (2018·北京)已知20 ℃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 g和88 g。
①~⑤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④⑤
【解析】根据20 ℃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 g和88 g可知,②、⑤中含有未溶解的NaCl和NaNO3,即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故选C。
【答案】C
1.(2019·眉山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C.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D.配制好的6%的NaCl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不慎撒漏一部分,浓度减小
2.(2020·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初三专题练习)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10℃含l00 g水的澄清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若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水的蒸发忽略不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变浑浊B.溶液变为不饱和
C.溶液仍饱和D.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3.(2020·山东省初三)如图甲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某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
B.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保持温度不变,若在④中加入4.5g KNO3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
D.④→⑤可析出53.9g KNO3晶体
考向二 溶解度曲线
典例2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_______。
(2)t2 ℃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_______的相等。
(3)t3 ℃时,把80 g物质a加入到200 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3 ℃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a>b B.a=b
C.ab。
【答案】(1)c (2)b
(3)不饱和
(4)A
4.(2019·宿迁)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若甲物质在2℃时的溶解度为12g,则甲物质属于易溶物质
C.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大
D.在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5.(2020·山东省初三)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5℃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35℃时,30g甲加入50g水中,得到80g甲溶液
C.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降低温度,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6.(2020·广东省福田教科院附中初三月考)如图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温度为10 ℃时,物质溶解度关系为①>③>②>④
B.若NH4H2PO4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
C.在10 ℃时把NH4H2PO4和Ce2(SO4)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 ℃ ,有晶体析出的是Ce2(SO4)3
D.22 ℃时(NH4)2HPO4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70%
1.把X是40 ℃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操作后,判断错误的是
A.X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Y可能是饱和溶液
C.Y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Z大
D.X和Z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2.关于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喝了汽水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3.3 g,所以硝酸钾属于可溶物质
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例如碘在水中溶解性小,而在汽油中溶解性大
3.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100 g水。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水64 g
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即25∶9)
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4.(2020·安徽省初三期末)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 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B.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2%
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
D.80℃的高氯酸钾溶液冷却至40℃肯定有晶体析出
5.(2020·河北省初三期末)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②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
D.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6.(2020·广东省乐昌一中初三月考)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t1℃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两种物质,再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将两支试管升温到t2℃(不考虑溶剂质量变化)。由t1℃到t2℃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装有乙物质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增多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质量相同
7.(2020·邹城市第八中学初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
C.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分别将甲、乙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甲析出晶体较多
8.在某温度下,分别向盛有等质量蒸馏水的两烧杯中逐渐加入固体溶质甲或乙,图中x表示所加固体的质量,y表示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a点之前,该温度下两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C.该温度时,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D.该温度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9.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1)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__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或“乙>丙
B.t2℃时,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得到70g溶液
C.t3℃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固体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将t2℃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甲
4.(2020年黑龙江牡丹江中考)固体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7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4
B.70℃时,C点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70℃时,B点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D.A、C两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5. 7.(2020四川绵阳)盐湖地区人们常采用“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方法来获取 NaCl 和 Na2CO3。结合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B.44 ℃时 Na2C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50%
C.“夏天晒盐”的原理是让湖水蒸发结晶得到 NaCl
D.“冬天捞碱”的原理是让湖水降温结晶得到 Na2CO3
6. (2020甘肃天水)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2℃时,将3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
(3)t1℃时,取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铵固体溶解后,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7. (2020贵州黔西南)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加入KCl固体的质量与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实验①所得溶液是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__ ____。
(3)实验③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填选项序号。
a.40% b.37.5% c.28.6%
8. (2020广东广州)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100g60℃的KNO3饱和溶液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后,,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变化结果完全正确的是( )
9.(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下表是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水中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_____。
(2)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_____g。
(3)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甲和乙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g。则x取值范围是_____。
(4)某同学取甲、乙中的一种物质,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①烧杯中加入的是乙
②w取值为50
③4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乙>甲
④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10.(2020年新疆中考)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的溶解度为50 g
B. T2℃时,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Y>X>Z
D. T2℃时,50 g H2O与50 g X混合,可得到100 g X的饱和溶液
11. (2020年辽宁抚顺中考)下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2)甲中混有少量乙,若要提纯甲,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
(3)t2℃时,将50g丙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4)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12.(2020云南省卷)下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20℃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②30℃时,50g水中加入10g固体丙,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g。
③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变式拓展
1.【答案】B
【解析】A、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选项A错误;B、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选项B正确;C、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选项C错误;D、配制好的6%的NaCl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不慎撒漏一部分,溶液具有均一性,浓度不变,选项D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给它的饱和溶液升温时,它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因此溶液中就会出现浑浊,随着晶体的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越来越小,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B。
3.【答案】A
【解析】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则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的硝酸钾,所以①中加入20g硝酸钾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②中共加入50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形成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③是升温至50℃,溶质为50g,则为不饱和溶液;④再加入30g硝酸钾,溶质为80g,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⑤降温至20℃溶解度减小,④→⑤可析出晶体的质量=80g﹣31.6g=48.4g,为20℃时的饱和溶液,所以A、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②⑤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③中的溶质的质量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故B错误;C、保持温度不变,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85.5g的硝酸钾,则应加入5.5g,才是饱和溶液,不是4.5 g,故C错误;D、④→⑤可析出晶体的质量=80g﹣31.6g=48.4g,不是53.9gKNO3晶体,故D错误。故选A。
4.【答案】B
【解析】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说法错误;B、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若甲物质在2℃时的溶解度为12g,则甲物质在20℃的溶解度一定大于10g,所以甲物质属于易溶物质,故说法正确;C、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不会增大,故说法错误;D、由于溶液的浓度不确定,在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无法判断,故说法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A.15℃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只能说明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溶质质量需要知道溶液质量或者溶剂质量才可确定,此选项错误;B.35℃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即35℃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甲,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甲,得到50g+20g=70g甲溶液,此选项错误;C.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将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此选项正确;D.降低温度,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此选项错误。故选C。
6.【答案】D
【解析】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当温度为10℃时,物质溶解度关系为①>③>②>④;B.若NH4H2PO4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磷酸二氢铵因溶解度迅速减小而析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很小,氯化钠的量又少,所不析出,过滤可得较纯净的磷酸二氢铵;C.在l0℃时把NH4H2PO4和Ce2(SO4)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 ,Ce2(SO4)3因溶解度变小,有晶体析出,NH4H2PO4的溶解度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不析出晶体;D.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22℃时(NH4)2HPO4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70%;故选D。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图,可知:X溶液恒温蒸发20 g水,变为溶液Y,没有晶体,则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也可证明X不是饱和溶液;溶液Z有晶体析出,则Z一定为饱和溶液。A、X溶液恒温蒸发20 g水,变为溶液Y,没有晶体析出,则X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B、X溶液恒温蒸发20 g水,变为溶液Y,没有晶体析出,则Y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C、Y溶液降温后有晶体析出,则Y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Z大,故选项正确;D、X溶液到Z溶液,溶质和溶剂都变小,因此X和Z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故选项错误。故选D。
2.【答案】D
【解析】A、喝了汽水,常常打嗝,这说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错误;B、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有溶质、溶剂性质和温度,错误;C、判定物质是否是可溶的依据是物质在20 ℃时的溶解度,不是0 ℃时的溶解度,错误;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例如碘在水中溶解度小,而在汽油中溶解度大,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A、20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100 g水,由溶解度的概念,其涵义是20 ℃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正确;B、20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100 g水,由其涵义可知,在20 ℃时,136 g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食盐36克,错误;C、由溶解度的涵义可知,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正确;D、由溶解度的涵义可知,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正确。故选B。
4.【答案】D
【解析】A、由表格信息可知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正确;B、20℃时, 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g,即该温度时,1.68g高氯酸钾溶解在100g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2g 高氯酸钾加入 98g 水中,高氯酸钾不能完全溶解,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2%,正确;C、60℃时, 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3g,溶质的质量分数=6.8%,即60℃时, 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8%,正确;D、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 40℃肯定有晶体析出,若是不饱和溶液那么不一定有晶体析出,错误。故选D。
5.【答案】B
【解析】A、烧杯②中的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故是饱和溶液,正确;B、在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烧杯①中是氯化钾溶液,故错误;C、烧杯②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故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正确;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故温度升高至t2℃时,烧杯②中的固体完全溶解,正确。故选B。
6.【答案】B
【解析】由图中可知:①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时,相同质量的水中所溶解的甲和乙的物质的质量相等;②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③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A、t1℃到t2℃的过程中,由于甲溶解度增大,溶解的溶质增多,由于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质量分数增大,故A错误;B、t1℃到t2℃的过程中,乙物质溶解度减小,溶液中的溶质会析出,剩余固体质量增多,故B正确;C、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升高而减小。t1℃到t2℃,温度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小,故C错误;D、由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时,相同质量的水中所溶解的甲和乙的物质的质量相等,此时试管内剩余物质的质量相等。t1℃到t2℃的过程中,乙物质溶解度减小,溶液中的溶质会析出,剩余固体质量增多,而甲溶解度增大,溶解的溶质增多,剩余固体的质量则会减小,故D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A、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乙适用蒸发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故A错误;B、 6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40g的甲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30g,能得到80g饱和溶液,故B错误;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D、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无法确定将甲、乙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溶质的析出质量,故D错误。故选C。
8.【答案】D
【解析】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该温度下,a点之前,b点以后,乙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该温度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为0.25,可计算出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故C错误;D、由图像可知,该温度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为0.5,可计算甲的溶解度是50 g。故D正确。故选D。
9.【答案】(1)<
(2)26.5%
(3)变浑浊 AB
(4)B
【解析】(1)60 ℃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分别是38.4 g、169 g,所以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2)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所以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最分数为 QUOTE 36g136g ×100%≈26.5%。(3)观察到U型管中a的液面低于b的液面,装置内的气压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小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是浓硫酸或氢氧化钠。(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A、析出晶体的主要物质是硝酸钾,故A错误;B、剩余溶液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B正确;C、上述方法不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只能得到硝酸钾,故C错误。
10.【答案】(1)小于 (2)t2℃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 (3)等于
【解析】(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NH4Cl的溶解度小于NaCl的溶解度;
(2)交点P的一条意义是:t2℃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
(3)t3℃时,将不同质量的 NaCl 饱和溶液和 NH4Cl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2℃,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时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NH4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直通中考
1.【答案】C
【解析】A、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B、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C、将该溶液长时间敞口放置,水会不断蒸发,当溶液饱和后,水继续减少,氯化钠会以晶体形式析出,故选项正确;
D、配溶液时,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倒入烧杯,有少量水洒出,导致水的质量减少,则溶液的浓度会大于5%,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A、某一点若恰好落在溶解度曲线上,则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下方是不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的上方是饱和溶液而且有部分溶质无法继续被溶解。通过图示可知,阴影均在A、C溶解度曲线的上方,则说明阴影区域表示A、C的饱和状态,并且有溶质未被溶解。A错误;
B、通过图示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提纯应该选择降温结晶的方法。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提纯应该选择蒸发结晶的方法。则为了除去B中的杂质A,则应该选择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物质B,从而除去杂质A。B错误;
C、将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后,则降温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是由于题干没有描述溶液的质量,则不能比较温度变化时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C错误;
D、t1℃时,A的溶解度为20g,则说明在t1℃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20g。则200g的水最多能溶解A物质40g。则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0g,溶液的质量为:40g+200g=240g,则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没有确定温度,不能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A错误;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3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t2℃时,100g水最多溶解30g甲,50g水最多溶解15g甲,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得到65g溶液,故B错误;C、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 甲>丙,t3℃时,用等质量的固体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丙>甲>乙,故C错误;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甲、乙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丙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t2℃时丙的溶解度,t2℃时丙的溶解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将t2℃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甲,故正确。故选D。
4.【答案】D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7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44g,故A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70℃时,C点在溶解度曲线的上面,应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B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70℃时,B点在溶解度曲线的下面,应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C两点对应溶液的都是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定值,所以,A、C两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B
【解析】A、从溶解度曲线图知道,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B、44 ℃时,Na2CO3的溶解度是50g,则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符合题意;C、“夏天晒盐”的原理是让湖水蒸发结晶得到 NaCl,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所以适合用蒸发结晶的方式,不符合题意;D、“冬天捞碱”的原理是让湖水降温结晶得到 Na2CO3,碳酸钠的溶解度在40 ℃以下是随温度的降低,溶解度降低,因为冬天温度低,所以降低温度能够得到碳酸钠的晶体,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1)2:5 ;(2)降温结晶;(3)A乙>甲(或丙乙甲)
【解析】(1)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丙>甲=乙,故填:丙>甲=乙。
(2)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较快,若要提纯甲,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故填: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由图可知t2℃时,甲溶解度是40g,将50g丙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40g,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40g:(40g+100g)=2:7,故填:2:7。
(4)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乙溶解度减小,溶质结晶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且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结晶析出更多,故降温后溶液质量甲小于乙,丙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故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故填:丙>乙>甲。
12.【答案】乙>甲>丙 55 丙>乙>甲
【解析】①由图可知,20℃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②由图可知,30℃时,固体丙的溶解度是1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g丙物质,故30℃时,50g水中加入10g固体丙,只能溶解5g,故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g;③由图可知,60℃时,溶解度:甲>乙>丙,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丙>乙>甲,故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固体种类
NaCl
NaCl
NaNO3
NaNO3
NaNO3
固体的质量/g
30
60
30
60
9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温度 /℃
20
40
60
80
溶解度 /g
1.68
3.73
7.3
13.4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选项
操作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KNO3的溶解度
A
升温
变大
变大
不变
变大
B
降温
变小
变小
不变
变小
C
加入KNO3固体
不变
变大
变大
变大
D
恒温蒸发部分水
变小
变小
不变
不变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甲
30
33
35
38
41
乙
21
31
45
65
88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34 化学肥料,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化肥的种类判断及选择,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化肥的简单鉴别,碳酸根离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18 碳的单质,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碳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碳燃烧时生成物的判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13 水的组成,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水的性质,氢气的性质与用途,验证水的组成,纯净物的简单分类,水的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