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6《阿长与〈山海经〉》(原卷版+解析) 试卷 6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7《老王》(原卷版+解析) 试卷 5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9《驿路梨花》(原卷版+解析) 试卷 5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10《紫藤萝瀑布》(原卷版+解析) 试卷 3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11《伟大的悲剧》(原卷版+解析) 试卷 4 次下载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8《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8《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卷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味先生的语言,回忆先生的身影,理解先生的苦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二)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3)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4)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2.回忆先生的身影
(1)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2)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3.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三)写法探究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却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四)例题精讲
例1.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 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______。
例2.简答题。
1、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五)巩固练习
1.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3.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
选材: 。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课堂练习
(一)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各题。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甲】(①南腔北调 ②普通)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乙】(①敏而好学 ②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丙】①(商酌 ②确定)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______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pì ① 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zuò ② 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7.结合语境,为文中【甲】【乙】【丙】三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① 【乙】① 【丙】②B.【甲】① 【乙】② 【丙】①
C.【甲】② 【乙】② 【丙】①D.【甲】② 【乙】① 【丙】②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理解:这段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接物的坦率、真诚。
B.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理解:这段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诚恳谦逊,又严谨认真。
C.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时,心里只装着读者,而不追求文章的文学性。
D.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理解:这句话通过一些小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
9.根据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竟然是一以贯之,严格律己。B.他同样是一以贯之,严格律己。
C.他竟然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D.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10.下面是一位同学评价叶圣陶先生的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源于仁心,成于 ① , ② 誉满天下;
出自 ③ ,为在大气,文章名传 ④ 。
A.①细处 ②德行 ③真意 ④内外B.①小节 ②德行 ③真意 ④八方
C.①细处 ②诗词 ③感情 ④内外D.①小节 ②诗词 ③感情 ④八方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 )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 )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 ),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坚持 商酌 一如既往B.坚持 咨询 一以贯之
C.坚决 咨询 一如既往D.坚决 商酌 一以贯之
15.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所叙述的叶圣陶先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
16.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7.选文末尾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8.你怎么看待文中叶圣陶在“细枝末节”的待人事件上的态度?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令人敬重。
B.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在写作和用语上的“律己”。
C.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写作要“简洁”。
D.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感慨。
20.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上的两点主张是什么?是针对怎样的不良文风提出来的?
21.概括选文第③段所写的叶圣陶先生的“琐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文章段落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二)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3)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4)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1)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2)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3.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总结: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三)写法探究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却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四)例题精讲
例1.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 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绍钧,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
2.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3.记人(回忆性)。
4.待人厚,律己严。
5.“写话” 、“简洁”。
6.充当。
7.诲人不倦?
8.智者见智。
例2.简答题。
1、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答案: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多角度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德。
2、突出叶先生严以律己的品德。
3、待人厚,律己严。
(五)巩固练习
1.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3.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
选材: 。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答案: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2.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3、(1)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①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②第四自然段:送客③第五自然段:复信 ④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课堂练习
(一)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各题。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甲】(①南腔北调 ②普通)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乙】(①敏而好学 ②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丙】①(商酌 ②确定)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______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pì ① 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zuò ② 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7.结合语境,为文中【甲】【乙】【丙】三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甲】① 【乙】① 【丙】②B.【甲】① 【乙】② 【丙】①
C.【甲】② 【乙】② 【丙】①D.【甲】② 【乙】① 【丙】②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理解:这段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接物的坦率、真诚。
B.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理解:这段话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诚恳谦逊,又严谨认真。
C.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时,心里只装着读者,而不追求文章的文学性。
D.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理解:这句话通过一些小事,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
9.根据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竟然是一以贯之,严格律己。B.他同样是一以贯之,严格律己。
C.他竟然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D.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10.下面是一位同学评价叶圣陶先生的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源于仁心,成于 ① , ② 誉满天下;
出自 ③ ,为在大气,文章名传 ④ 。
A.①细处 ②德行 ③真意 ④内外B.①小节 ②德行 ③真意 ④八方
C.①细处 ②诗词 ③感情 ④内外D.①小节 ②诗词 ③感情 ④八方
【答案】 7.B 8.C 9.D 10.B
7.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甲】:“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普通”指平常的;一般的。联系本文第①段“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可知此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叶圣陶和其他地方人就用带有方言的口音来交流,因此此处应填“南腔北调”;
【乙】:“敏而好学”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耻下问”指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联系本文第①段“他对普通话生疏”“让我帮他修润”可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虽然叶圣陶先生地位尊贵,但是他依然谦虚地请我帮忙修润普通话,因此此处应用“不耻下问”;
【丙】:“商酌”指商量斟酌。“确定”指明确而肯定。联系本文第①段“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可知,这里叶圣陶叮嘱“我”根据自己的判断下结论就可以,因此这里应填“确定”;
故选B。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联系本文第④段“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可知,这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在写文章时追求文章完美,因此C项“心里只装着读者,而不追求文章的文学性”表述错误;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联系本文第①段“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可知,叶圣陶先生为了不让我在修润他的课本文字过程中有负担,直接让“我”提确定性的意见,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宽厚待人;再联系本文第②段“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可知,叶圣陶先生亲自送客也体现出了他的宽厚待人;综合以上可知划线句在此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①段和第②段都体现的是他的宽厚待人,以及第③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可知,此处应是“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故选D。
10.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①空:“细处”指细微之处。“小节”指非原则性的细小事情。联系本文第②段“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以及第④段“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可知,从描写叶圣陶先生的小事,体现叶圣陶先生注重生活细节,因此此处应填“小节”;
②空:“德行”即道德品行的素质。“诗词”指诗和词。联系本文第③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可知,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叶圣陶先生的美好品德,因此此处应填“德行”;
③空:“真意”指能够高度集中在练功上的意念。“感情”指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联系本文第③段“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可知,这里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的意念非常的坚定,因此此处应填“真意”;
④空:“八方”泛指周围各地。“内外”指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结合对联的常识“仄起平收”,“外(wài)”为仄声,“方(fāng)”为平声,因此此处应填“八方”;故选B。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 )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 )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 ),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坚持 商酌 一如既往B.坚持 咨询 一以贯之
C.坚决 咨询 一如既往D.坚决 商酌 一以贯之
15.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所叙述的叶圣陶先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
16.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7.选文末尾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8.你怎么看待文中叶圣陶在“细枝末节”的待人事件上的态度?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案】14.D 15.①认真替吕叔湘描文章标点;②谦逊地请“我”修润文章;③真诚送客,周到守礼;④及时给“我”回信,关心“我”的现状。 16.(1)运用了动作描写,“走过”“送到”“鞠躬”“口说”“看着”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叶圣陶先生送客时周到的礼仪,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谦逊有礼的高尚品格。
(2)“非常”表示程度之深,“真”是确实如此的意思,这两个词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未能接待客人的行为的自责程度之深、态度之真诚,表达了叶圣陶先生对朋友的关爱、热情,以及待人宽、对己严的个性。 17.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对人真诚热情的可贵品质,揭示了前文叙事的意义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感激,以及对社会上缺失像叶圣陶先生这样有可贵品质的人的忧虑之情。 18.示例:叶圣陶先生在“细枝末节”上的待人细节,更能体现出他的高贵品质,因为见微知著,细节更能反映精神。启发示例:我们在成长中,要努力做好每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做好小事来磨砺自我,打造自我。
【分析】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坚持:长久地去做某件事情;坚决:形容态度坚定明确;此处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写文章态度明确只用普通话,故填“坚决”,可排除AB选项;
咨询:询问某件事情;商酌:商量某件事情;此处是叶圣陶先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应选“商酌”恰当,排除C;
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一以贯之:意思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不会改变。此处是说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字方面,在日常生活方面也是一样宽厚待人,故选“一以贯之”;
故选D。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阅读选文,根据“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可知,叶圣陶认真替吕叔湘描文章标点;根据“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可知,叶圣陶先生谦逊地请“我”修润文章;根据“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可知,叶圣陶先生真诚送客,周到守礼;根据“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可知,叶圣陶先生及时给“我”回信,关心“我”的现状。
16.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1)根据“走过”“送到”“鞠躬”“口说”“看着”等一系列的动词可知,此句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叶圣陶先生送客时周到的礼仪,这些动作描写使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谦逊有礼的高尚品格充分体现出来,栩栩如生。
(2)“非常”是意思是“很”,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未能接待客人的行为的自责程度之深;“真”是确实如此的意思,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态度的真诚。这两个词直观真切地表达了叶圣陶先生对朋友的关爱、热情,也使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对己严的个性更加突出。
17.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记叙、抒情、说明等,选文末尾画线句子“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表达了对先生的敬仰、感激,“也很悲伤”是表达了对社会上缺失像叶圣陶先生这样有可贵品质的人的忧虑之情。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对人真诚热情的可贵品质。
18.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解答时要先分析叶圣陶在待人接物上的细节态度,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示例:文章中叶圣陶在“细枝末节”的待人事件上的态度十分宽厚,真诚热情,体现出他的高贵品质,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启发:我们平时也要认真对待生活当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才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令人敬重。
B.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在写作和用语上的“律己”。
C.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写作要“简洁”。
D.选段主要写叶圣陶先生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感慨。
20.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上的两点主张是什么?是针对怎样的不良文风提出来的?
21.概括选文第③段所写的叶圣陶先生的“琐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9.B 20.①写话(明白如话),是针对不少人“宣扬朦胧”、更多人“顺势朦胧”而提出的。 ②简洁,是针对“应简而偏偏要繁”的现象提出来的。 21.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要求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使它们有了明确的分工。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琐事,表现了人物的优秀品德和严谨治学态度。
【解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第②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第③段写的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上的主张,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可知B项概括全面,其它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
20.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由选文第①段“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上的第一点主张,那就是写话(明白如话);根据“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可知这一点主张是在“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而提出的。
由选文第②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可知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第二个主张是在文风方面,特别重视“简洁”,根据“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可知叶圣陶先生这一点主张是针对“应简而偏偏要繁”的现象提出来的。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以及写法上的作用。结合文章第③段“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那一处是叫做’的现象”等句子,写叶老首先发现了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等句子,又写了叶老要求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写了这两个字有了明确的分工。这些“琐事”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体现他律己严、以身作则的品质。所写的均是小事,但是却能在细微处反映人物品格,是以小见大的选材法,表现了叶老优秀的品德和严谨治学态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11《伟大的悲剧》(原卷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感情真挚,悲壮崇高,细节描写,令人难忘,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不好,渲染了南极的酷寒,阴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9《驿路梨花》(原卷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请找出文中的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你可以找出文中的三次悬念吗?,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吗?,结构新颖,构思巧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7《老王》(原卷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老王自己讲,我强笑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